毁灭的经验 贝拉·塔尔着迷于描绘毁灭之经验。《撒旦探戈》中集体农庄和合作社的双重毁灭,《鲸鱼马戏团》中小镇因为谣言趋向毁灭,及至《都灵之马》中,作为个体的人之毁灭。这些毁灭经验与影像风格是一致的:黑白影像、长镜头、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配乐。 黑白影像,剥离了色彩所天然带上的情感,组成从白至黑的渐变梯度。如素描,光影与明暗所组构成的物之轮廓;如雕塑,形体塑造带来的坚实感:均为一种“物化”过程。《撒旦探戈》中村民前往新居的第一天,塔尔用摄影机镜头围绕着人物的脸所做的展示,突显了面部轮廓与凹凸的坚实感,静默人像凝固为“物”;或在《鲸鱼马戏团》中,男孩第一次前往广场,摄影机镜头扫过的人物群像,如同流动的定格照片,同样是一种“物化”的过程。 长镜头,一种时间的法则,是为了剥露空间中人物逐渐物化的过程。这尤其表现在塔尔具有标志性的行走镜头中。当摄影机以同一速率跟随与引导人物前进,这一绵长时间见证了肉体如何硬化为身体的过程,借助于人物坚定的脚步动作、摆动的速率与幅度,原本鲜活的生命转变为承载机械动作的物。在《鲸鱼马戏团》中,群众暴动所踩踏出的节奏与动势,是将个体隐没于群体中,消没生命意志的表现;或在《撒旦探戈》中,不断出现的行走镜头,人物为一条笔直的逃逸线所贯穿,逐渐凝化为物趋于毁灭。 配乐,作为精神性的升华,是贯穿尘世与星空的连通线。每一次音乐的响起,对于观众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而非情感或宗教体验。当影像不断“物”化,分子开始不断运动之时,音乐的到来不仅排布了这些分子运动的随机性,同时将其与广袤宇宙中的无数天体贯穿,统摄于宇宙法则之下。这是一种物理学的熵变,总是趋向于混乱,也即毁灭。 运镜痕迹的消失 长镜头分两种:运动长镜头与固定长镜头。前者如贝拉·塔尔与安哲·罗普洛斯为例,后者可以见中期的侯孝贤和蔡明亮。一般而言,镜头长度越长,其使用痕迹越重。并且,运动长镜头比固定长镜头更会显出镜头的痕迹性,此点不言而喻。因而,先谈谈后者。侯孝贤的方法是不断增加物象的密度来消灭镜头感:当观众注意力着注于饱和影像,也就忘了镜框及镜头所摆放的位置;弗兰马丁诺则通过构筑空间-影像,将观察者内化为被观察者,而“消灭”镜头。 至于运动长镜头,安哲·罗普洛斯从未想消除其痕迹。安哲的长镜头作为承载情感、诗意的载体,只有在痕迹明显的运动中才会发挥出其效用。这与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有本质区别。在《鲸鱼马戏团》中,达致臻境的长镜头使用已经无法再通过其机位摆设、运动轨迹来还原了,如在第一个镜头中,谁都无法探析原本背向门口的镜头如何转眼睛已经是正对门口,可谓神乎其神。在《撒旦探戈》中,虽然镜头还未像《鲸鱼马戏团》中那般完美,但其复杂的运动方式也是无法还原的。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虽然出奇地长,但很少有滞重感。原因何在?关键在于镜头运动与人物行动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在人物开始动作时,镜头才相应地运动。举个简单例子,在人物行走镜头中,摄影机与人物一直保持着固定的距离,两者以同一速率前进,当观众不间断地观看这些差不多以同一形态展示于屏幕的物象之时,他也就可能忘记摄影机的存在,如同在电子游戏中一般,为的是增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通过摄影机与人物间的交互,在某种程度上消减镜头痕迹的方式,贝拉·塔尔并不是发现者。在《八部半》中,费里尼已经发现了这一奥秘。这种在摄影机与人物间如同共舞的处理方式,让这部影片展现出流动的轻快感,即便观众深知影片中的调度与镜头处理是何等复杂,在这些影像面前也将忘记运镜痕迹,沉醉进美妙的音乐感之中。
人生第一部長達七個半小時的電影。
如同一個幽深迷人的影像漩渦,緩慢而不止歇地旋轉著,不由分說地將我吸入它造出的那個夢境與幻覺般的世界里。
一部讓人整個身體和靈魂毫無保留地徹底沉浸的大師之作。
澄澈而冷峻,雋永而蒼茫。解構與重構,呼吸的影像。
透過貝拉塔爾審慎的雙眼,我們凝視著一個高度抽象、精神外化的世界。
詩人、智者與哲學家關於人群社會的思考凝華,捨棄了起承轉合的敘事邏輯、直抵生命本質的人間啓示錄。
前半段乃文學影像化之典範,從文本到呈現,渾然天成,各種意義上的完美。小女孩一段相較之下最為平庸。
沉默無聲卻振聾發聵的抗議,本不存在卻仍然幻滅的烏托邦。
首尾相接循環往復,風雨喪鐘無盡無休。寒冷徹骨,無路可逃。
生命是一場絕望的撒旦探戈。
我时下仍在思索,为什么在万圣节这天选择花掉七个半小时和其他四位观众(排除半途愤而离场的朋友),如无望的马拉松一样,清醒且无间断的观看这样一部电影。
周日反刍和沉淀了一天,周一又在豆瓣粗略的浏览了友邻的评价和精选影评,然而启示并未到来,确定这是一部我还无力把握的电影。
端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写下如下妄语。
在阿卡姆镇,冬天的严寒和泥泞的道路封锁了与外界的联系,村前的盐沼地孕育着不可名状,在某些时刻,居民可以听见古神的低语,柔和的丧钟顺着地平线扫过整个村庄,却误以为来自于八公里外早已毁于战火的教堂的钟声。到了夜晚,村民聚集在唯一酒馆,喝着掺水的果味白兰地,跟随着同一首跑调的手风琴曲,交换伴侣恣意狂欢,夜夜皆然。蜘蛛在夜深醉倒后,默默结网。
他们噩梦缠身,男人与已婚女人半公开的偷情,校长囿于自己的性倾向,只能每天自渎解决问题,医生陷身陈旧的书堆,不愿离家一步,通过唯一的窗口,偷窥、记录和喝酒,超重的身体只能通过注射药物维持。这里物质贫乏,陷入绝望的深渊。
有一天,村民带回了一个传闻,一个传言已死亡的男人复生并将回归村庄,他在路上无畏跋涉,见到了孩子,见到了铁匠,在城镇中准备了炸药,准备开启宏大计划。
与此同时,一位村民的逆来顺受的小女儿,在控制欲的极端下坚决的毒杀了唯一感情伴侣的猫,在身上的钱被哥哥以摇钱树计划骗走后,在村庄徘徊整晚后,抱着猫僵硬身体,平静的毒杀了自己,临死前她说看见了天使。
伊里米亚斯,这位清瘦的,既像马克思又像使徒一样的伪先知,带着愚蠢的工人阶级朋友,终于在清晨回归了,他面对着小女孩的冰凉的身体,面对着十二名村民发表了演说。
你们深蒙罪恶,唯一的解决之道是离开这个被诅咒的地方,远方的农场和合作社经济是你们的救赎。
他拿走了村民的全部积蓄,吃猪肘豆汤、在酒馆睡觉和购买军火,他叫嚣要将炸药塞进他们的屁股,把他们全部炸上天。他因拒绝工作的罪名被警局控告,被迫为之工作,工作内容是鼓动人们去城市务工,并向政府告密。
他鼓舞人心并带领人们走出诅咒之地,却使用的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他誓言摧毁系统,他也为系统工作。
村民在迁移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坚毅,在等候中显示出,却在骗术下放弃挣扎,顺从的服从了安排,这是一个他们强迫自己相信的骗局,因为已别无选择。那个偷情的男人的拒绝,落寞的闪耀着人性光辉,他拄着拐杖,从镜头底端拐出,一瘸一拐走上大路,画外音是卡车发动、离开,他一直出镜头顶端后,镜头仍寂静无声的停留了许久。这些被诅咒的人们,他们残忍、狡黠、放荡,在关键时刻却坚毅而顺从。
镜头转回被村民彻底抛弃的医生,再一次清晰的听到了丧钟,他循声而去,来到教堂残骸,发现一个邪教徒敲着残破的钟,高呼着“土耳其人要来了”,脸上却是如召唤旧日支配者一般虔诚的表情。
医生回到家中,用四块木板封上了仅存的窗口,停止观察,陷入永恒的黑暗。
由于电影的冗长,表现主义和充满暗示性,以上的故事也很容易换成社会制度的理解框架,正如部分精选影评所述。但让我难以判定的是,电影到底是反讽社会主义,还是嘲笑资本主义,是期待宗教的救赎,还是直至渎神的深渊。
抑或,这一切仅仅是撒旦的一曲探戈。
当然,这个电影应该远不只是叙述性的,里面有无数包含重量和张力的镜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诚然,电影语言非我能力范围之内,只能指出印象深刻的一些镜头。事实上,基本都是一些绵长如同梦境般,有些甚至静止如布景艺术般的长镜头。
1. 警察局对于伊里米亚斯的说教,宣扬伯里克利对于暴民政治以及自由主义的影射,居然笔伊里米亚斯对群众的布道更打动人。
2. 第一个故事中路边树木漆黑的阴影,不断从路边一闪而过,让人联想起GY!BE《The Dead Flag Blues》在灰暗不详的管弦乐下平静且绝望的独白。
3. 医生神经质般的调整铅笔尾端至一条直线,就像导演的长景镜头一定要等人物从画面的一端出发,一直到完全从镜头中另一端消失。
4. 村民远离村庄,来到一间废弃的宅邸睡觉时,无任何调度的长镜头顺时针旋转过每个人的睡颜,像《妄想代理人》的片尾大家首尾相接的昏睡,旁白无休止的叙述每个人梦境,镜头缓慢而匀速的整整旋转了三圈。
5. 从废弃宅邸清晨醒来后镜头无由的开始拍摄女人的面部近景,平静的表情底下感情呼之欲出,深刻的皱纹似乎可以盛起整片湖水,镜头旋转一整圈后又加了1/4圈。
6. 伊里米亚斯在酒馆睡觉的长镜头,在睡定后都要拉长5秒的静止画面。在连续观看4-5小时后,无疑对观众的观影体验和精神状态提出了严峻考验。
7. 反复出现的走路镜头,每次铆定一个距离,镜头随人物的前行而后退,我承认此前从未如此解构的观察一个人如何前行,身体的倾斜,肌肉的牵动,近乎机械化的技巧,长到荒谬的时长,居然并不单调,竟透出某种诗意的东西,简直是导演奇怪的魔法。
以上只是我从破碎的印象中萃取的一些文字,评论什么的自然谈不上,权当记录一下罢了。
独特历史环境和生命的关照:
从《鲸鱼马戏团》到《撒旦探戈》,都是以匈牙利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东欧剧变前夕,经济不堪使共产主义神话呈现出政治的笑话和人民的苦难,匈牙利的改革运动被定义为反革命,所谓大同的幻象不过是官方谎言的化身,当匈牙利经历着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民主政府的许诺一次次证明是欺骗,失业率急剧上升,国家债务达到了难以忍受的水平。无论《撒旦探戈》中凋零的集体农庄、两个骗子用共产主义的美丽幻景蒙骗对未来绝望的村民,还是《鲸鱼马戏团》从未露面的王子号召了一场针对破落城镇的暴动,背景本身即昭示出政治愿景无从实现的可能。
两部电影开端展现了共产主义环境的封闭性,身处封闭氛围的居民愚昧无知,期盼着新事物能给陈旧腐朽的小镇/农庄生机,但居民不知道自己在政治许诺面前也是谎言的受害者,闯入村庄的新事物使原本无望的人们陷于更加混乱的困境,他们没有思考自己的抉择,是极易受到鼓动与暴乱的一群人,一旦骗子许诺给一片他们从未梦想过的美丽愿景,立刻迷失了自我,宁愿继续活在麻木、欺骗的暗淡境遇里。
鲸鱼的处境和人民的处境一样,生存受困于卡车箱这一典型的封闭空间,詹诺斯穿过人群来到卡车的后门,露出一条巨大的鲸鱼尾巴,狭小的车厢只能看见黑暗,詹诺斯绕着鲸鱼的身体走了一圈,最终在鲸鱼无望的眼前驻足凝视,走出车厢后阿吉兰向詹诺斯询问王子的情况,当詹诺斯把鲸鱼尸体带来的震撼之情告诉阿吉兰,后者不为所动,他宁愿关注一个从未见面、身份不明的王子,也对生命(自身)的境遇毫不在乎。 无独有偶,《撒旦探戈》的伊斯泰克和鲸鱼一样象征生命的信仰,在伊斯泰克求救未果踏上天堂的那一夜,村民知道未来因为骗子的即将到来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雨夜的酒馆里打破情感的隔阂,抛弃一年的个人收入迎来大同,尽情狂欢,跳起魔鬼的舞步,于此同时,酒馆窗外的雨夜里伊斯泰克怀着绝望的心情看着村民的狂欢,而独自徘徊在冰冷的道路上发病的医生,也彻底拒绝了唯一拯救伊斯泰克的机会,但他突然反悔,最终在树林病发倒地。伊斯泰克的毁灭给了人们沉重一击,村民们的梦想无情地破灭。
在伊斯泰克葬礼的演讲段落中,村民们面对伊斯泰克的尸体站成一排,僵立不动,加重凝固感的长镜头速度极为缓慢地划过一张张精神面貌僵化的脸,长镜头停留在骗子的特写,他看着村民的死寂群像,设下魔鬼的圈套,以慈爱的口吻哀叹伊斯泰克的不幸,把无辜者的受难施加在村民的责任负担上,随后策划出一个宏伟蓝图,建立一个人们能够团结在一起、保证生存、不再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天堂,村民长期受困于封闭的村庄中等待毁灭,只能离开村庄去相信永远不可能发生的奇迹,没有醒悟这种愚昧的思想才是造成伊斯泰克悲剧的根源。
沉思空间和时间洪流:
《撒旦探戈》长达七分钟的第一个镜头内没有出现一个人,只有糟糕的天气、龟裂的墙壁、泥泞的土地、弃置不用的棚舍和无序交配的牛,表明环境空间是电影的主角。贝拉塔尔曾表示自然空间是《撒旦探戈》中很重要的角色,故此绵绵不休的阴雨、浸泡在泥泞道路里的靴子和沿途走过的荒原过只剩下绝望,成为不可或缺的电影元素,当前往村庄的两个骗子谈起集体农庄里那群互相欺骗的可怜愚民,潮湿和刮起阵阵枯叶的大风将不堪的生活现状,滋生出更多绝望,而伊斯泰克相信哥哥关于摇钱树的谎言,把积攒以及的钱币埋在土壤下,尝试种下希望,周围死寂的树林、途中寸草不生的荒原和漫天的雨夜就像吞噬一切希望的精神旅程,为村庄的毁灭埋下种子。
贝拉塔尔讲述的是一个在封闭空间中毁灭的寓言。伊斯泰克的阁楼、医生的房子和村民的酒馆都作为封闭的空间的存在,被接客的母亲轰出家门赶到脏乱的阁楼,在寒风中披着旧窗帘眺望荒原、虐待唯一陪伴着她的猫,成为伊斯泰克的日常状态,医生只是整天坐在窗前,固守着封闭的空间冷漠地记录一切,结尾他意识到村民的希望来源于一个谎言,用木板封住了家中唯一与外界构成联系的窗子,只有躲在封闭的小世界人们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酒馆也不例外,村民们互相猜测、聚集在酒馆中等待骗子,在酒精的催化下,逐渐打破沉默开始舞蹈,放下了长期压抑的自我和打破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阻隔,即使他们等待的是希望破灭的末日景象。
时间的流逝在不可逆转中,让人类的悲剧在不停歇的轮回中重复着。 钟声成为贯穿整部电影一个极为清楚的线索,开头通奸的男人从清晨的钟声中惊醒,又伴随着钟声偷听到了出卖村庄的阴谋,而当酒馆老板得知骗子到来的消息,恐惧得呆立不动,律动的钟表声隐隐响起末日降临一般的绝望。在终章中钟声再次响起,医生出门寻找钟声的源头,却只找到一个侏儒,用刺耳的金属敲击教堂的钟,医生无能为力地往家走,一路上钟声和敲击声的混杂久久回荡在他耳边,时间冷眼旁观着所有的一切慢慢流逝,仿佛是为村庄敲响的丧钟。
结语,笔者还是要批判《撒旦探戈》许多镜头的长度不能产生叙事的意义,有意延长观众理解电影的时间,这种影像时间的过度沉思,无形中造成了电影和观众的疏远,哪怕主张禁用蒙太奇、鼓吹长镜头客观真实性的巴赞也未必认同把镜头的长度最大化,重复无变化的视觉节奏反而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耐力,从两个场面可以见得,摄影机在第六章完全记录着酒馆里村民们心事重重、漫无边际的等待,在桌子上缩成一团无言地喝酒,此刻门打开了,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向酒馆的门,进来的却不是骗子一伙,人们立即转回身去,用时间的原本模样强调未知的等待,这种盲目消磨的时间状态常常令观众不知所措,再比如村民跟随着骗子的脚步从村庄来到空洞的庄园歇脚,所有人在房间里进入梦想,梦境展现出超现实的色彩,本应该是表现人物精神困境的视觉精华段落,但采用了最不电影化的旁白伴随着长镜头地扫过每一个熟睡的村民,讲述每人的梦,更何况从头到尾都无法断定这个旁白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想感受电影中的超验时间对导演对观众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种巨大且不可见的力量,使宇宙中成团的物质以极高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暗流”。
贝拉·塔拉的《撒旦探戈》(1993年)就是一部探索人性之间如何暗流涌动的经典佳作。老实说,2007年看完这部影片,竟然断继续续花了十来天。时长七个半小时是一个方面,对其长镜头的久久凝视,则是另一个方面。令人惊异的是,往往一个场景一个长镜头,这种沉着与力度实属罕见。十几分钟以上的长镜头比比皆是,并留出足够的空间。的确,这不知不觉会给人思考的余地。
这几年,每年都会再看一次,一般也得花三晚,屁股要够硬才行。忍耐的电影,必定需要你耐住性子。得承认,贝拉·塔尔的电影长镜头,略显沉闷,但跟着一起琢磨,却很有趣,仿佛有种魔力慢慢拉你返回沙发上,安安静静看完。大都以为长镜头多,就会弱化故事性,甚至情节不够连贯。恰恰相反,无论是《撒旦探戈》,还是1988年的《天谴》等,情节皆极为诱惑。只是说贝拉·塔尔擅长让人物在黑白世界的演绎中更为真实和孤绝。与其说这部巨制是史诗,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悠悠的长篇“电影小说”,或许更贴切。一言以概之:《撒旦探戈》——乃时至今日,对人类精神密度的阐释最为宽泛又最为细腻的影片。
《撒旦探戈》改编自卡拉斯纳·霍凯的小说。早在拍摄前的很多年,贝拉·塔拉就一直在悄悄磨砺这部电影,当然,要接上地气顺利拍摄,并非易事,这不单涉及资金问题,还涉及到政治问题,当时的匈牙利仍在苏联阵营。而能在1993年完成这部巨制,亦可谓恰逢其时。此刻,让我回味的仍是伴随画面的音乐。贝拉·塔尔说过“我执导的电影,都是维格的音乐”。他说维格不但是音乐家,还是诗人和艺术家。维格拿到剧本后,仔细研读,再根据情节需要创作音乐。因而,我们才有幸看到和听到老迈的手风琴手一边晃荡着演奏,一边还被人推搡着转圈,这都是现场录制。
这部电影有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一种伴随着酒吧里轻快又狂放的探戈舞步,这让他们忘记了绝望,沉溺于白兰地的麻醉之中;一种是如影随行的悠悠、悲凉又苦涩的背景音乐,其中能咀嚼出生命中的决绝意味。真是难以言明,又让人心颤。直至垂死挣扎的老医生给窗户钉上木板,屋子一片漆黑,但他的记录仍在吃力地讲述“最近的教堂,在西南八千米之外,在古老的霍克米斯,一座孤独的小教堂,那里没有钟,在战争期间,教堂已经坍塌……”。这正好对映了影片开篇他的画外音“十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人间干裂的大地上。在农场的西部发臭的沼泽,淹没了道路,无法通行,直到第一次霜冻,把整个小镇与世隔绝,弗塔基被一阵钟声吵醒……”。
撒旦是恶魔。
当然,并非影片里的人都是如此。坏人总是少数,但精于算计的人总会不少。陷入深深困境的集体农场,崩溃已然成为现实。人们惶恐不安的情绪正在漫延。而工资的争拗只是引线而已,人性的乖舛才是重点。互信与背叛注定难以携手成行。暗流涌动,也总是在性欲、利欲和酒欲间搏击。集体农场本身就是一个末落体制的象征。
为了平行叙事的需要,影片分为12个篇章:开篇、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之未装订、蜘蛛工作之恶魔的乳头、之撒旦探戈、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恶梦?、未来的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
2
开篇:跛子男人弗塔基,在情人家里,一直忧心忡忡的凝视窗外。窗外秋雨绵绵。之后,情人的老公斯米泰回来,告诉他们今晚将一起离开,弗塔基要求分钱,这是他在农场一年的辛苦钱。弗塔基拿了钱放在胸口。克伦纳的妻子急促敲门地告诉他们“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回来了,那个钱我们不要了”。他们不相信,斯米泰说他们早死了。弗塔基说“你逃不出他俩的掌心,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疯。”看来,他们都非常惧怕这两个不速之客。 我们会起死回生:说曹操,曹操就到。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在警察局,向上尉交待去向,因为他俩还处在假释阶段。上尉有监控的职责,需要掌握他们的动向。上尉对他俩发了一顿颇有哲学意味的感慨。惹得他俩走在泥泞的旷野时,伊里米亚斯还说“雨中的小树枝,无法保护自己”。途中,迎接他俩的有小伙霍格斯,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农场近况,尤其是斯米泰和弗塔基他们。看来,这是一对狠角色。注定他们的到来,会让这个偏僻的农场掀起一场狂风恶浪。
有头绪:垂垂又臃肿不堪的老医生,无事可做,就每天在窗边监视对面斯米泰一家进进出出的人,如同密探,事无巨细,统统实录。弗塔基跟斯米泰妻子的情事,不见得他一清二楚,至少他能记录下弗基塔来到的次数。久坐成病,一起身他就摔倒在地,好在能清醒过来,好在他还是医生,能给自己注射针剂,救上自己一命。白兰地就是他的命。他拿着酒壶出外。经过一僻静仓库,两个妓女希望他如以前那样关照她们,但他只向她们要了两支烟。而妓女们唉声叹气,说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老头则继续上路。好不容易到了酒吧,却突然蹿出一个小女孩伊斯泰克,要来抢他的酒壶。争夺之中,小女孩儿跑了。他喊着让她别怕别跑丢了。他追逐中,在森林中摔倒,后被人救起。
蜘蛛工作未装订:小女孩伊斯泰克不但被母亲斥责,连她的钱都被男孩骗走了。她无处伸冤,揩着无声的眼泪,只得拿可怜的猫撒气,她捏死了猫,带上了老鼠药。她跑到酒吧,从窗户往里看,里面的大人在跳探戈,她一直在看,后来老医生来了,她去抢。结果她跑到废弃的教堂外,喝下伴有老鼠药的牛奶,怀抱着已死的猫一同而去。
蜘蛛工作之恶魔的乳头、撒旦探戈:酒吧里,起初只有打嗑睡的一个老头,后来戴着眼镜的哈里西斯来了,他要讨杯白兰地喝,老板不允说你拿钱来。后来钱来了,斯米泰给大家分钱。但一个老头的到来,让他们不安。他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我看到了,他们明早就会到这里”。他没完没了的讲,其它人没完没了的饮酒。酒酣发热之际,老头拉起手风琴,他们跳起探戈。絮絮叨叨的老头神经般地推搡着跳舞的人,还振振有词地“父亲是大海,母亲是天地,结束了……操,你们把大海天地怎么了”。最为颓废的当然是斯泰米妻子不停抖动的巨乳,这是生命苍白和癫狂的象征。而酒吧老板的恐惧和弗塔基的不安融合在一起,如同空酒瓶和空杯之间织成的蛛网,无所遁形又无处不在。
伊里米亚斯演讲:让所有人深以恐惧的伊里米亚斯终于来到了。他抑扬顿挫。面对着死了的小女孩伊斯泰克,给大家动情地发表了一番演讲“这一悲惨事件,导致无辜孩子的死亡,她被风吹走了……我希望重建你们的信心,我在建造一座小岛屿,一个模范农场,把所有绝望的人都团结起来,只要你们信任我……”12分钟的魔力演讲,自然让着了魔的人们热血沸腾。也让弗塔基第一个站出来给了他所有的钱,后来他们都给了。他们都将追随他去建设一个美好未来。
3
前景:伊里米亚斯跟他们约定,明早六点在阿拉姆斯大厦见。他们都高兴而去,惹得酒吧老板吆喝着让他们快点滚,人去场空,他将无生意可做。跛行的弗塔基拎着箱子背着被子从破屋里出来,远远看到他们一起在砸碎桌子,说是不让留给那些吉普赛人。接着,他们就结伴上路了。这注定是一段步履蹒跚的旅行。乌云翻滚,寒风四起,他们饮着酒暖身子。暴雨毫不留情倾泻而下。他们淋着雨前行。夜色如漆,他们终于到了阿拉姆斯大厦。一切空空如也。他们休息。克伦纳夫妻俩有点担心钱被骗。他们只能在梦中祈祷明早六点伊里米亚斯能够出现。而一只蹲在窗户上的猫头鹰,则一直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的美梦。
天堂?恶梦?:胸囊鼓鼓地的伊里米亚斯,信心满满的跟他们说“信任给了我勇气和责任,让我们共同创造繁荣,朋友们,明早6点见。”大家散去。他带着佩奇纳和霍格斯离开,往镇里赶。乌云低垂,三人成行。霍格斯说生怕他们突然要回钱,都吓得尿了裤子。他们商量如何摆脱这些笨蛋。伊里米亚斯说明天坐第一班火车离开。路过教堂时,伊里米亚斯还特地下跪祈祷,这让同伙颇感怪异。他们来到镇上,广场突然跑出一群奔马。伊里米亚斯说这是从屠宰场跑出的马。他们来到餐厅,除了用餐外,还向老板斯泰格沃尔德借辆车,说是明天要用。伊里米亚斯让佩奇纳给上尉写信,这涉及到他们的计划能否顺利成功。又让霍格斯去叫来出资人,一个叫普莱尔的老头,伊里米亚斯说是让他弄炸药。一天的绞尽脑汁终于歇息,伊里米亚斯在美梦中安睡。
未来的期望:第二天清晨,弗塔基这一班人,吵成了一锅粥。克伦纳断定伊里米亚斯不会来了,但伊里米亚斯犹如鬼魂般竟然出现了,他给了克伦纳钱,说因为你,我得推迟农场计划。经过斯米泰愚蠢的提问,好像又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克伦纳又拿出钱给了他,妻子还一劲地道歉,希望他继续带领他们往前行。伊里米亚斯当然会装模作样的收下。接着让他们上车。模糊的雨水,打在急驰在卡车上,仿佛他们命中注定逃不出撒旦的魔掌。
车到镇上。伊里米亚斯遂给他们分开两拨。一拨是哈里西斯、克伦纳和斯米泰三家。一拨是老校长和弗塔基。他分别给他们煞有介事地安排了工作。给斯米泰是一个屠夫的工作,哈里西斯是前往波兰教士处打扫教堂、做饭,而克伦纳则会安排到干洗室,前提都是让他们找某个联系人。伊里米亚斯再出来,给老校长说一小时就会来接你。还没转身,弗基塔就说不用你担心,我会找份门卫的工作。但伊里米亚斯说你晚上8点去斯泰格沃尔德餐厅,我们好好谈谈。弗基塔没说话就拎着行李离开。想必他们都心安了。更心安的则是伊里米亚斯这三个人。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是天堂,而对弗塔基他们来说,恶梦正等着他们。
工作与麻烦:全景记录,真实而冷酷。一对警员打伊里米亚斯呈给上尉的信,要为农场这班人定性找“出路”,等于伊里米亚斯把所谓的“责任”全转嫁到警方这儿来了,且都把他们当成嫌疑犯。年轻警员,坐在打字机前,边看信边打字,每说到一个人时,老警员就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找更为精准的话给他们贴上标签。这种无聊之活,恰与暴雨下弗塔基那班人人结伴成行向往美好生活的画面,产生了极大的现实反差。先女后男。界定斯米泰妻子为“妓女”。给斯米泰定为迟钝的人,所谓“无望的愚蠢,含糊不清的呻吟,绝望的存在,对权威的服从”。老校长,则说他已经是一个已经发疯的人,就让他从桥上跳下去吧。克伦纳则是一个痴呆的家伙。唯一另眼看待的是弗塔基“危险,残疾,但可利用”。界定所有的人,极丑化之能事,往往上升到可鄙的哲学高度。生命至此,已如草芥蚂蚱,毫无尊严可言。逍遥自在的只有脱身在外的伊里米亚斯他们。撒旦终于上路。
圈子封闭:末尾又落到老医生上。与其说他被人遗弃在老屋,不如说他乐于消匿在此。他先是来到偏远的教堂,看到一个声嘶力竭又不停地敲着破钟的疯男人。他返回屋里,自言自语,继续记录着他的日记。他给所有窗户钉上木板。也许他更适应黑暗的世界。他将与黑暗一同消亡。他述尽最后的记录“十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人间干裂的大地上……一座孤独的小教堂,那里没有钟……”。这使得影片的前后呼应有了一个最佳的明示。
片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标签性场景,其中无休止的连绵秋雨和各色人走在沼泽路上的表情,令人彻骨。贝拉·塔尔说过“步行就是从这里到那里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逻辑,我们总得往前走,否则,只有后退。”我们见证了他电影中太多的背影成行。狂风暴雨、随身而行的遍地垃圾和泥泞不堪的旷野,构成了电影中世界没落的现实。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的希望和白兰地一样,总会一饮而光。每个人也都是绝望的,他们的灵魂在现实的圈子中越挤越窄,以致无法安息。他们虽是人子,但撒旦总是如影随行,注定他们也是无法救赎的。暗流涌动,一切终将远逝。等待他们的,或只有如鞭的长路,泥泞而凛冽。
2013、12、4
并非日常的日常,而是经观念重构的日常。每次呼吸和钟摆都不是天经地义。撒旦探戈不仅是酒神狂欢,也是一种疲乏的永动。多少有点炫技,部分段落过于概念化。但作者声嘶的警告令人动容。
虚无中传来钟声,两个“死人”不顾警官“反自由主义”教训,回老家坑蒙拐骗弄公社,绿帽老公和老婆奸夫密谋潜逃终究放弃,酒鬼医生用日记素描记录一切,虐猫少女想用硬币种摇钱树,致众人于罪与罚之境地,餐厅老板与蜘蛛做形而上的斗争,黑夜明灯中手风琴群魔乱舞,梦境独白,警察将文学人物翻译做公文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清明节都重看一遍? 12.4.4 / 13.4.3.5pm-0:30am / 14.4.5.7am-3pm / 15.4.4-4.6 / 16.4.6.7am-3pm / 17.4.3.7am-3pm / 18.4.5-4.6 . 今年不想看了,好累。20.4.5.7am-4pm / 21.4.3-4.4 / 22.4.5 荒谬的一年,过完才发现忘了。23.4.5 10am-23pm
优酷有
并非无瑕神作,且喜欢不来。与想象不同,长镜头并非首要看点,与影像同样需要被注意的是这个文本结构内容。虽人物行为中政治隐喻安插又令人时常不知所云,依然觉得文学性才是此作幽暗井眼。中后段意图逐渐一遍遍强化,不同视角间的通道逐渐明晰,已然干瘪的群像人生恰如提炼时间的静止标本。
剃了胡子看,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有了胡渣。里面的动物都演得很好,牛、猪、狗、猫、猫头鹰,它们一定受了很多导演的折磨,向动物们致敬。至于人,人本来就是要相互折磨的,让他们死在这部电影里吧。
撒旦探戈,恶魔的舞步,前六步,后六步,循环往复;七个半小时,十二个章节,前六章,后六章,首尾衔接。前六章,缓慢细致迷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进程,讲述了一个农场一天一夜间的事,像是拼图般互相衔接,又像是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后六章,叙事展开,突飞猛进,左派骗局,共产主义的破灭,人人成为自己家园上的异乡人。宛如奇迹的结构,堪称完美的长镜头,诗一般的旁白和配乐。大雨滂沱,雷霆万钧。
虽然我只看了2/3,我就当我看过吧。因为看过没看过,都没什么区别。
我从1月12号开始看...看到今天终于看完了...
撒旦踏着探戈的舞步,一日长于百年的孤独;七个小时的长镜头,没完没了的雨,潮湿的绝望令人喘不过气;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师靠镜头说话,不靠故事。
静止或缓慢推拉横移的超长镜头、大半时间缺席的单调配乐、与真实时间几近重叠的慢节奏、诗化的独白...尽管我十分钟爱洋溢着诗性和形式主义视听语言的电影,但这部片子真的欣赏不来(虐猫、狂欢舞会还不错)。好在终于在一天内没有快进地完整看完了这部长达7小时的自虐神作,逼格自动提高一级。(7.5/10)
我觉得吧,任何一个想拍电影的孩子看完,都无语凝噎
那天早上,我睡足觉,吃饱饭,开始看这部七个小时的电影,为这部电影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塔尔的电影中,倒是这部我感觉最不闷,耐看,耐想。
尼玛如果不是因为我今天啥事儿都不想干。。。。。。。。。。。
电影院看这片的体验就像是被迫闻老太太的裹脚布七个小时…
12年后重看,仍然五星。说说大银幕观影感受:开头片名一出就有人憋不住鼓掌了;七个半小时外加两次10分钟休息安排的恰到好处,完全照顾了我等肾和腰不好的观众,第一次休息吃了饭团,第二次休息下楼买了咖啡;左边一名女观众第一次休息时消失了,以为当了逃兵,散场时又出现了,竟然产生了一丝欣慰;有友邻说像坐了七个多小时经济舱,对于几十个小时绿皮硬座都扛下来的人毫无鸭梨;最后的两次鼓掌,一次给塔尔,一次给自己吧,我唾弃12年前那个分三次看完的自己。
长达450分钟的一部电影。无数长镜头。我真想知道当年公映时,电影院是包午饭么?
每一个看完的人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终于看完了。漫长的时间和漫长的镜头把人逼到了绝境,作为观众和那些村民一样,落入一种连呼吸都显得过于喧闹的窒息体验中。这种极端的影像只可供瞻仰,却无法品味。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专注欣赏一场撒旦的探戈。主义破灭,上帝俯探,阴雨无止息。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