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父与子

HD

主演:陈佩斯,陈强,刘佩琦,于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6

 剧照

父与子 剧照 NO.1父与子 剧照 NO.2父与子 剧照 NO.3父与子 剧照 NO.4父与子 剧照 NO.5父与子 剧照 NO.6父与子 剧照 NO.13父与子 剧照 NO.14父与子 剧照 NO.15父与子 剧照 NO.16父与子 剧照 NO.17父与子 剧照 NO.18父与子 剧照 NO.19父与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父与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年二子(陈佩斯 饰)赋闲在家,父亲老奎(陈强 饰)怕二子浪费光阴,于是每日第一件事就是督促二子复习功课,准备高考。老奎怕儿子出外乱窜,荒废学业,经常把他锁在房内复习。虽然父亲一番心意,无奈二子无心学习,在屋内如坐针毡。街坊老友顺子(刘佩琦 饰)想找二子和自己一起做生意,二子虽然十分乐意,但是父命难为,只得作罢。这日,顺子西装革履的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并带回了一大批新潮的服装和新款的计算器。二子见状,偷偷和顺子做起了生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蟋蟀王传奇演员的品格 第一季我家小两口外太空的莫扎特扫毒(粤语版)终极列车半妖的夜叉姬 第二季太阳帆怒火攻心2:高压电噬血狂袭最终季野猫之性感猎人追龙番外篇之十亿探长花鼓歌沸点第一季夜潮1961弟弟2024直到世界尽头1991举证责任凝视深渊等你爱我2015真实的较量百姓秀才官拦截时空战场誓言2006机械公敌音乐公主爱美莉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你可知道,俄语的“儿子”读起来就像是“SIN”

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个鬼译名。原本晦涩阴暗充满青春躁动与迷茫的文艺片,被活生生翻译成了肉香四溢的烂俗三级片。以至于小清新风的文艺青年绕道而行,而冲着床戏来的观众们一脸懵逼不耐烦地快进直到结束。

我不记得近十年前我看过的是这部电影还是影评,但是对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这段话印象深刻:
——你在哪……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不,我独自一人。
这番对白已经把电影想表达的内容揭示得非常清楚了。纠结着的矛盾主体,并非是他们相依为命得太久产生越过亲情的感情与道德伦理,而是他们相互间深刻的依恋与儿子成长后必需的独立自由。电影的开头儿子叹息着“他们将我吞噬”,那不只是梦魇,还包括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有趣的是,儿子在朦胧中坦露出对父亲的依赖与毫不掩饰的脆弱,与现实中的叛逆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父亲却对儿子充满近乎溺爱的保护欲,与现实相差无几。这也许就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差距所在。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使得深爱他的儿子备受折磨。”
“可怜的备受折磨的孩子啊。备受折磨意味着你们爱得并不平等。”
影片中父亲与儿子强烈的体格差距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个孩子还不够成熟。他对父亲的力量和权威性充满孩童般的憧憬与崇拜,因此他抚摸过父亲的眉眼,穿着军装不愿脱下,执着于探索父亲的朋友与他的儿子如何共处。而他的女友即使是与他同岁,但凭借女性更为敏锐早熟的特质,也发觉了他的“孩子气”。两人最终分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欢,只是因为女友意识到他与父亲太过亲密的关系与他的不成熟。他的内心还是个孩子,他还沉溺于父亲的宠爱中而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两人互相掷来项链,却都没有接住,出于犹豫不决。于是这段关系最终走向结束。

当感情深刻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占有欲,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以亲情、友情往往会与爱情相混淆。我们无法去过度深究,毕竟有时候就连当事人也无从得知。
——我爱你。
——我知道。



Ps:非常遗憾我对俄国文化并不算了解。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比如前呼后应的男子吊环,我无法得知它们隐藏的含义。但是父子在屋顶上玩闹时儿子看似抱怨女邻居的一番话,应该是表明了他对于缺失的母亲的态度。

 2 ) 两个梦,以及为爱而分离

儿子的梦开头,父亲的梦收尾。
——我在那里吗?(对方的梦境里)
——没有,我是一个人。
场景不同,对白相同,是唤醒者在询问做梦的人。诡异的是,回答的人还在梦境里,这让答案显得似是而非。
影片开头,喘息声、暧昧不明的短语、剧烈的肢体缠绕,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色情联想。实质上表现的也是一种强制侵入,却并非直接与性相关。那是父亲侵入了儿子的梦境,他以拯救者的身份将儿子从噩梦中叫醒,并叮嘱他“下次喊得大声些,我听不到的话,他们会杀死你”。
儿子的梦是被人追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理解为自我与本能的冲突。那么教条的说,父亲的庇护和干涉,虽然暂时让儿子得以解脱,却并不利于儿子的自我探索和身心发展。于是,紧紧偎依在父亲怀里,儿子的梦境还在延续——森林、路、寻觅太阳、下雨了……这是个成长主题的梦,儿子惊叹于里面的美。父亲的脸笼罩在温暖的光线下,向往地问道:“我也在那里吗?”儿子跟他讲:“没有,就我一个人。”
“我又看到了那条路。”阿历克斯(儿子)说。
关于路,阿历克斯在跟父亲战友的儿子逛荡小城的时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白:
——为什么是浪子回头,分明是回头浪父,儿子总是知道要走的路。
——为什么他知道要走的路?
——因为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必须自己去走的路,即使最亲密的人也不可携带。父亲已经走过了,经历了,现在轮到儿子。因过度亲密的关系而产生一体化依恋,父亲渴望走进儿子的路,将融合感持续下去。但受到了儿子源于生命本能的排斥,虽然阿历克斯深爱着他。父亲萌生淡淡的失落感,却放不下惦念与关怀——“下雨了?别感冒了。你要穿上衣服。”
衣服在影片里起多重隐喻的作用。父子两在私密空间里习惯于裸着上身进行一切日常活动,只有在接待外人时才随手抓一件衣服套起来,然而一旦正规着装又是严谨挺拔的军服。这里可以看出,衣服象征着社会化,秩序,身份。衣服又传达着情感因素,如阿历克斯因做出危险动作,被父亲扭打(其实更像是父子两的嬉闹),隔壁的孩子萨沙(他一直在用羡慕的眼神窥探这对父子)也卷入,三个人扭成一团,萨沙的T恤被扯破,父亲答应帮他补,他开心地一边逃窜一边喊叫:“你扯坏了我的T恤,你给我补。我去找针线,你给我补。”这里的缝补行为像是脐带的修复,融合感的建立,然而前提却是撕裂。
影片优雅而缓慢地推进着,光线美得让人恍惚,几乎渗透出蜜一般的甜。就像阿历克斯的女友抛给他的项链,带着体温——“很温暖,就只有温暖了。”说得煽情点就是含泪的微笑,抽离以后的虚脱,暖得让人不忍心去揭穿的绝望。为什么?因为必须。
父子的生活空间别具意味。他们的住宅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寓楼,因社会身份(一个是退役军官,一个是士官生)而捆绑在一起的军校更是一个集体化、无隐私的场所。无所不在的喧杂人声(微妙之处在于有些是刻意制造的,比如父亲摆弄收音机,这或许可做双关理解:一是潜意识里对孤独的排斥;二是遮掩行为,用干扰声分散外界对自身私密空间的关注),窥探的眼睛,点点戳戳又不明所指的旁观者行为……
这一切都喻示了父与子共同建设的“城堡”其实是被包容在外在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渗透。没有超凡脱俗、可供神圣的爱独立依存的圣域,立足于尘世则必须学会放弃,为符合社会的排序,同最亲密者分离。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必要的丧失》的书,不过影片显然不是为了迎合经典精神分析,最打动人之处,却是跨越(或者试图跨越)障碍之后的空茫——分离可以实现,然后呢?
我会离开,你会结婚。——分离的承诺。父亲恍然若失的笑容。儿子感觉很糟。
“这种感觉经常有么?”阿历克斯问父亲,还是一体化的依赖感,他知道父亲能够感同身受。然而父亲却回应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常有。”点明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替代你去感受。并且补充一句:“你是人,终生都会有。”再次强调了阿历克斯的个体身份。儿子冷淡地说:“我明白了。”
两人分床,和衣而睡。这又是一场默契,心知肚明的共谋——实现延迟已久的分离。
最后,在梦境里,父亲走出房间,回首望着关闭的门窗,独自一人蹲在雪地。令人震撼的孤独感。
并不存在完美的救赎,总要有所牺牲,才有所成全。
Narcissu死在水里,是抗拒外在世界,回归母体的意象。如果湖水爱上他的意念强过占据他,那么应该在他对自己观察入微之后化为不可侵入的冰层(白茫茫的雪地),使得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其他事物身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挺忧伤惆怅的,但这也是跟死本能对应的生本能,强大的较量。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走出封闭式的死循环。
镜子永远碎掉了。可也在碎掉的瞬间,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于是有些慰藉美得令人感觉到虚幻,并不可验证,因为触指成灰,然而我们又有克制不住的触碰冲动。但乐观一些来想,成灰的,也就是坚定的、永恒的真实感。
阿历克斯会长大的,会跟某个女人(我希望是影片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有了“咱们的儿子”。阿历克斯最终也会步入父亲的雪地,因为爱的习得——那种在时间之河流淌的过程中,懂得适时抽离,由手把手的教授者转为守望者的爱。

 3 ) 与母体的脱离是如此痛苦

令人惊艳(与诟病)的是,以暧昧的形式讨论孩子终将脱离母体与父母所分离的问题。孩子终将离开,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暧昧或不暧昧并不能分的如此仔细,如果想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性,必然需要将之置于一个特意营造的,暧昧的环境之中。选择父子,选择如此美丽的演员都是为了放大这种暧昧,让其有迹可循。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思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暧昧性,但这并不意味它并不存在。情感去掉名词,究其本源,其组成成分究竟有何不同,亲密,爱,占有欲,嫉妒,或许每种成分比例不同的组合就是各种感情的代名词。这样来说,不同感情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真的重要么,如此界限。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如何从母体分离,到终将脱离。现实中,纠结于此的,终其一生没有分离而搁置并不感知的人不在少数,而并不感知就意味着不完全的脱离,意味着永远无法是独立的。而感知之后,脱离就会变成一种痛苦,但不脱离,也是一种折磨。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一个儿子的爱是如此折磨”。这里的“父亲”并不只是父亲,而是父母所代表的母体,而“儿子”则指代年轻的一代。人们是如何传承,一代一代的活下去。没有爱,或者说没有深刻的(情感的)纽带是无法延续的,如果只做为纽带存在的话,人不必是独立的,但如果想要作为独立的人,去寻找唯一的那个自己的话,就需然要看到并斩断这种纽带。这并不意味着再不相见或者毫无感情,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种分离的选择并做出选择的时候,才存在纽带断裂这一项。没有意识到察觉到也就没有这一问题了。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只做一个纽带么,答案当然是可以。与其说父亲儿子的爱是折磨,不如说看到这纽带,看到分离的趋势,是一种折磨式的诅咒。

当在阳台上,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并像父亲说自己爱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宣告,你和我的生活都将有新的旅途,新的重要关系的介入,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这种独立的宣言,放在如此的,烟雾朦胧的暧昧环境下,显得如此唯美而忧伤。电影像是用放大镜和烟雾,去呈现和剥离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徘徊的,持续的,富有张力的关系。

我们与父母,连着相同的血液,像是镜子般对照,又像是轮回。人爱自己么,如果这一条件是绝对成立的话,那自恋,爱孩子,就是殊途同归,爱着自己的我们,如何放弃自己呢。“父亲的爱,如此折磨,使深爱他的儿子如此折磨。”其实看到很多影评里所说的乱伦,特别想为这部片子解释几句。片子所呈现的父子关系真的过分亲密么,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如此的或更甚的并不在少数。父母对子女的,狂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子女对父母的过度甚至病态的依赖,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特别在中国的家庭,活在子女身上的父母,长在父母身上的子女算少么。只是我们很少去细想,也不敢去深究罢了,这或许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撕掉这种本能的掩饰,拿温情的,暧昧的,扭曲的,或其他放大镜去探究寻找呈现的作者们,无论结局是什么,画,电影,书籍,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影片中,女友离开儿子的原因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暧昧或乱伦,女友说“女人总是早熟的”已经说明了一切,女友分手的原因,在于儿子没有脱离母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孩子。而子女相对的总是关系稍显残忍的那一方,就像先开始父亲说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想要离开,儿子可以坚决地说不允许,而当儿子想明白,对父亲在屋顶表明了想要独立之后,觉得伤心的儿子,挽留想要独自去散步的父亲,也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悲伤,而这时,父亲选择了回到屋子里,挂起衣服,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宽容与爱。就像影片的父亲,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终将离开,而把握选择权的从来都不是父亲,即使有,父亲也会为了儿子,没有做好准备的儿子,而放弃这种权力。片尾的父亲的梦境里,儿子问父亲你在哪里,父亲回答“I’m not far away’,而儿子再问,我在那里么,父亲回答,“不,我独自一人”。二刷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突然非常的难过。我们现在是儿子,而有一天,我们终将也是父亲。

虽然片头的部分较受争议,也是影片被赋予暧昧和乱伦色彩的一大原因,但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个人觉得,却是为了显示或强调这种父母子女间的这种母体关系所致,是对于母体关系血肉的直接展示,而儿子从梦境中醒来所说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也是对整个影片,子女终将脱离母体的预示。如果说演员的肌肉,面庞和眼睛过于惊艳而导致的暧昧与乱伦色彩,和朦胧唯美的画面,我只能说,更多的是导演的个人审美偏好和美学所致。

 4 ) The love That Crucifies

看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现实里美丽的里斯本幻化为军港圣彼得堡,相依为命的父子也脱离了一种具象的刻画而成为理想中的活物。父亲是退役军官,儿子是士官生。父亲总是安抚从轼父暗示的噩梦中醒来的儿子。儿子的女友意识到自己的旁观者身份决定离开,父亲则永远沉浸在丧妻的悲哀和战争的伤痛里。

论者都提到了电影中的性暗示,可是索库洛夫拒不承认。我相信索库洛夫是完全正确的。同性恋男子往往与母亲有着非常强的认同和亲近感并与父亲疏远,但异性恋男子与父亲的关系会很分化。一个极端是无沟通,另一个就是完全的理解和体认。影片中的关系属于后者。阿列克谢(儿子)用指头触摸父亲的太阳穴,然后回头丈量自己,发肤受之父母的感恩之情就很了然。父亲安慰噩梦中醒来的儿子,意识到噩梦也是儿子对父爱拒斥的表现,那种两难的境地也是真实的。父爱在电影里既是过度的保护和宠爱(阿列克谢在窗外做危险动作被父亲当着朋友的面责打),也化身为责任感和期望(父亲在军校骄傲地观看阿列克谢格斗)。

我们都在这纯粹的父子之爱中败退,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A loving son lets himself be crucified. 俄罗斯人深刻的基督教哲学居然从这里浮出来,我只能赞叹。神将自己的独子耶稣献出来救赎,而耶稣则从容地赴死。道成肉身的那一刻就是十字开始淌血。爱,不论亲情爱情,都是布满了十字的(crisscrossed)。

父亲认识到阿列克谢重要走出自己的生活,自己也会老去,死掉。阿列克谢也需要自己独立的人格。可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就是如此,这样的爱是伤害爱者的。可是阿列克谢与父亲是亘古的,他让父亲想起自己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因为阿列克谢的面容是她的,这是血脉的亲情。阿列克谢唯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也是父爱。父亲总觉得自己的肺有问题,军医学生阿列克谢每天拿着父亲的胸透片研究。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循环。阿列克谢在邻居面前小孩气地说:这是我的父亲,我非常非常地爱他。最后的场景依然是睡梦中的父子。父亲梦见的是雪,也即是死亡。

向死而生的父亲和生命初始的儿子,如何梦下去?可以自己想象了。

 5 ) FIFF23丨DAY4圆桌《父与子》: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主持人:@我们敏熙

助理主持人:@鲍勃粥

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0分。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

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4星。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

场刊嘉宾 果樹

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

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

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

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同意啊。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離開白樺林

影片里儿子对爸爸的称呼,自始至终都是「父亲(Отец)」——一种显得有些正式却不那么亲密的称谓。父亲,他总在尊敬他的父亲,可他自身又使与其的关系永远无法成为单纯的「父子」或者「朋友」——很难推断出是谁先默许了关系的变位。

片头的「丛林」之隐喻,私认为是索科洛夫在全篇里做得最好的一个镜头处理。女性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是缺失的、「隐藏起来的」。丛林,人类初始之伊甸园,却仅仅剩下男性单独存在,且非爱人,而为父子:父子关系便从此错位。索科洛夫是一位典型的俄国创造者,他总不去明说、从不把一些话搬进镜头里,叫人去猜,叫人去真正地联想。他的镜头里充斥着大量的远景和环境描写,铺天盖地的雪和了无生气的房子,他对于留白的描写带着很多古典时期的影子。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也莫不如是。

儿子在军营里问女孩,我为何就不能同时爱着你们二者,女孩用眼睛回答他:男孩把爱也揉成一团,分不清爱的种类与面庞。

另一值得关注的点,影片拍摄实地似为彼得堡,可片里的父亲和儿子说,他本是为了这位青年而留下,他本可以去大城市谋求好的工作。还要去多好的城市呢:莫斯科、甚至向西边走去?导演都没有明说。他把这座实实在在的城市,用朦胧的镜头雾化成了一座虚拟中的小城。

父亲最终还是在雪天里独自缩了起来。

这个场面我记了十三年。没有其他的雪的描写比它来得更深刻,也更孤独。年轻的士兵终将离开白桦林。

附上一篇外网俄文影评:http://old.kinoart.ru/archive/2003/09/n9-article16

 短评

+56th金棕榈提名;相对于母子关系的“脐带”“哺育”等更具实体性的联结,父子关系则更虚无缥缈,就像梦境,就像幻想,更缺乏像母子血脉关系般的具象性,之于父子双方,这种爱的开始,来源,挣脱,束缚,撕扯,更像欲望一般在社会关系里挣扎,电影里始终强烈的张力,就像是那些渴求,抗拒,挣扎;自始至终强烈的情感与欲望的张力,让人深陷;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

5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因为多是在室内空间及屋顶,光线控制要比《母与子》多很多变数。色彩如此之美,构图静如油画。可能这里某些地方的音乐表现力要逊于《母与子》的自然声响。扭曲的画面,但我们真的能说这对父子关系扭曲吗? 父爱, 是愿施予折磨子爱,是愿受折磨

1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No, don't wanna be the only one you know, I wanna be the place you call home. --Hamburg Song, Keane

15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索科洛夫如塔氏复活,混淆梦与现实,恋父恋子情结。总令人觉得是个政治片,纯粹与否,打个问号。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挺美的 这样的父子 在一起都是风景

2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像兄弟像情人一般相处的父与子,是俄罗斯对于苏联老大哥的留恋

26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长评已写在别处,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这是纯粹的爱,又不仅仅是爱。难怪有影评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也难怪电影审查委员会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的眼睛。太美太美,也太悲哀太忧愁。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不平等。

30分钟前
  • 莫歌
  • 力荐

父与子彼此深厚的眷恋,父亲与战友之间维系了一生深沉的爱,画面流动着无尽的情思,俄罗斯男性情谊电影的经典之作

34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35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看不懂,就像我读不懂大多数现代诗一样。

37分钟前
  • dormant
  • 较差

好好的《父与子》非要翻译成《父子迷情》搞成同性影片也是醉了 混淆视听能力一流 | 在观影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父亲 整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看似缺席的 但是儿子若即若离的女朋友 和只在记忆中出现的逝去的母亲 却都是对父子关系以及主体叙事(父亲的角色\父权\男性气质\成长)的缝合

38分钟前
  • takyo
  • 力荐

极少数讲述父子的作品能像[父与子]这样兼具感官性和深度。在梦一样无时的框架下,这对父子被塑造成神话,因此儿子雨中的生发和父亲雪里的solitude才那样震撼。影片似乎凝结在二者永恒分离的前一秒里,一边展现二者的依恋,一边又宣判他们的不对等。这之间不停歇的流转便是父与子牵扯一生的羁绊。

3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44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华美。阳光里浮着灰尘,照耀这漂浮着那些不知道如何面对的爱和过去。

46分钟前
  • 榕十三
  • 力荐

9,昏黄犹如油画般的画面,呓语式的对白,弗洛伊德式结构下是一种另类父子情感的解构,与其说是性,到更像是依恋。索科洛夫彻底地给恋父情结套上了哲学意味。解体以后,真正还能接上老塔衣钵的看来还得是索科洛夫

47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纠结的感情,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冲破世俗的阻力在一起,在梦里他们却彼此拥有。看到了结局才恍然明白影片开始的那场情欲戏的内涵,好美!★★★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5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还行

【B-】金色滤镜+斑驳的光影,画面超级漂亮,内容却有些空泛,父子始终以“亲密距离”拍摄,暧昧至极,总觉得下一秒他们就要疯狂地做爱了

5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暧昧的至高境界

5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