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爷的配乐成功地把里面metacinema的sci-fi末日感带到了‘现实’中,已经分不清这一群人是在等待戈登还是戈多,小小的一幢海边酒店里人人自危,被传来传去的书,油画,小提琴,打字机,宝丽来和超8,gordon已经变成一个借口或事一个象征,六个音节下尽是自深深处汹涌的欲望;除了两个小女孩之外,在她们看来父母做爱远比等待戈登更为有趣。
一直到后半小时这幅集体浮世绘被导演独自奔赴的一场wild go(r)ose chase取代。黑白和彩色的对照,里斯本的aridity和LA的vanity,破败的local小电影院和星光大道上fritz lang的名字,欧洲胶片的现实(主义)和好莱坞大肆宣传的故事(麦基)之道,于是前一个半小时建立起的疏离与平衡被彻底摧毁,公路上的车子好像成为了空间的破坏者,如同影片一开始海边森林的布景一样被撤下,里面是露骨的文明与浮华,是一种葱绿配桃红的苍凉。
gordon在里面的意象就如同harry lime在第三人里,实体同样都是在影片最后首次登场,有趣的是文德斯还明着用gordon的短腿黑狗致敬了奥胖的肥花猫,以及摄影方面两人的脸都是从黑暗探出到灯光下。Reed在1949年探讨的是战后欧洲各方面的衰落和停滞与美国文化的迅速崛起入侵;33年后, 文德斯面临的却是欧洲艺术电影的无人买帐与好莱坞黄金时代文化疯狂输出的冲撞,different year, same old shit. 结尾超8为枪,与shoot谐音,为现实到死,直接封神,初看惊掉下巴。
剧组拍摄中途胶卷用尽发薪困难,导演制片因涉嫌洗钱双双被债主击毙(不是
戏中戏导演在拍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电影《幸存者》,突然发现资金链断裂只得宣布停工,只身前往制片人所在地要个说法,编剧和演员们表示理解,“刚好有时间打磨剧本”“我们需要放松一下”
然后所有人开始摆烂。有人拿着摄影机记录自己可以沉入浴缸憋气多长时间;有人打开收音机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电台只好每天听白噪音;有人开始练习小提琴发出刺耳的噪音,并在睡觉时把节拍器打开催眠自己;有人疯狂做爱把隔壁小孩儿都吵醒;有人开始读《探索者》,“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勇气,勇气使他们做超越极限的事情,让他们不觉得此举是牺牲;有人在酒吧里和陌生人一起耍酒疯以缓解失去妻子的痛苦;有一个明显是gay的演员已经把剧组的海景房当家了,一边晾性感的内衣裤一边和编剧小哥谈情说爱。
时间一长,大家都开始怀疑自己这他妈的是在做什么。导演不回来,工钱没人结,电影没拍完,仿佛世界就剩下翻滚的大海,废弃的建筑,漫长的黑夜,无尽的等待。
而导演驱车去找制片人戈登,才知道制片人早已破产,与朋友开着一辆破旧的房车躲债。制片人说这年头谁他妈的还拍黑白电影,要是我找美国导演拍几部好莱坞,半年内就成了百万富翁了。可我他妈的就好这口。
早上导演与制片人拥抱道别,制片人背后突然中了一枪,导演下意识举起手中的摄像机做武器,可仍被不知何人击毙。突然的、荒谬的死亡。
幸存者终未幸存。
“要未曾和解地死,永不心甘情愿地死”,虽然不明白意义何在,但他做到了。
PS: gay子小哥好可爱!边晾衣服边和男友讲起了自己的人生,他小时候口吃,长粉刺,因为矫正龅牙戴着牙套,总被同学嘲笑说吃过什么看看牙箍就知道,甚至罹患癌症,做手术在背脊上缝了50多针。而现在他流利地说着德语,做了演员,牙齿洁白整齐,笑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幸存者」,还不忘嘱咐要进城去的导演帮忙代购一支祛痘膏。他把手中湿哒哒的衣服仔细挂在晾衣绳上兴高采烈地说着,男友在一旁端着放满洗好衣服的水盆满脸笑意地听着,我真希望导演别回来打扰人家谈恋爱了(真的没有回来我也是万万没想到)
没看懂就对了,因为这就是“事物的状态”,没有意义,无从谈起,不知道在折腾啥,反正人类最后的归宿都是火葬场。
《事物的状态》 Der Stand der Dinge / 年代:1982年 / 国家:西德、葡萄牙、美国 / 导演:维姆·文德斯 / 主演:伊莎贝尔·温格塔尔、丽贝卡·保利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关于拍电影的电影!
一片黄色的沙漠,犹如末世的景象,几个幸存者头戴防护镜和口罩,在毫无生气的地球上寻找生存之处,为此,一个男人还捂死了一个垂死的男孩。不过很快镜头调转过来,才让我们得知这其实是一个剧组在拍一部叫《世界末日》的电影。然而这个剧组所经历的事情,跟一部电影的内容也差不多:拍摄中途遇到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制片戈登突然消失,拍摄只能中止。后来导演弗雷德里希前往好莱坞寻找戈登,才得知原来人家美国片方需要的是一个讲故事的电影,而且是彩色的,但弗雷德里希却拍的是黑白的、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这矛盾不解决,电影还怎么拍?
2、两种电影美学的冲突和融合!
德国人维姆·文德斯是看美国电影长大的,一心向往到美国拍电影。1982年他受科波拉邀请赴美拍片,但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不适应。美国人遵循的是模式化的好莱坞电影美学,讲求强烈的戏剧冲突,然而欧洲电影美学则注重记录生活,情节是松散的甚至是反叙事的。文德斯对此感到纠结,于是他趁着回国的那段时间,拍出了这部《事物的状态》,表达他夹杂在这两种电影模式中间的矛盾心理。影片前半部分是欧式拍法,表现剧组工作人员的日常状态,后半部分则是美式拍法,带有公路片类型,且结尾特别像好莱坞犯罪片。这种对比反差就像影片的海报,同一个场景用两种色彩来表现,正如文德斯自身的一体两面。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1
第107分钟,戈登对弗雷德里希说:“你要做的,是有个故事,没有故事不能拍摄电影,就像没有砖就不能盖房子一样。电影是要有对话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每个演员都知道。”这个在美国待了六个月的戈登,其实就是导演维姆·门德斯自己的化身,话里隐含着他对好莱坞制片体系的不满。
亮点2
第112分钟,就像弗雷德里希说的那样:“大多数故事最后都会归结于死亡,这是归宿”,影片结尾就以戈登和弗雷德里希双双被击毙而告终。然而在此之前,戈登刚说完“我们幸存下来了”后两人拥抱,突然一声枪响,不知从哪里飞出的子弹打中了戈登的腰部,随后又一枚子弹打死了弗雷德里希。影片用一个反常规的结局对好莱坞电影模式进行了嘲讽。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其實這個名字還不如電影本身的名字:事物的狀態。
因爲偏愛這個帶著哲學意味的名字,所以選擇一個午後和一個深夜,分兩次來看,並不是因爲艱澀,而是因爲其中一些什麽的遺落,或者不能真正體會,我覺得要這樣講述有點兒影片裏流轉起來的悠長意味,“在這裏,時間不是以一天天計算的,而是一年”,這樣念的時候,她的表情中有一點不安。
這是我看的第二部黑白電影。黑白膠片慢慢移過的景物,連陰影的明暗都格外明顯,仿佛沒有具體的世界,也沒有具體的事件,重要的是,你發現自己有感受的能力。
導演維姆·文德斯年中在廣州的巡迴攝影展叫做《地球表面的圖像》,他據以圖像表達的世界有一種秩序之上的簡潔,然而其中是否也意味著荒涼?就象這部電影中葡萄牙的海邊,安靜的海浪輕輕拍打在礁石上,女演員擁著女兒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光和影構成的。她的語調那麽溫情,但隱藏其中的是客居異鄉的心境,如同難眠的暗夜被海浪沖進來的打破門窗的一節枯木驚嚇,它不是一個好的徵兆。
情節很簡單:攝製組一行到遙遠的異國海邊拍電影,不知什麽\原因中途資金中斷無法維持完成拍攝,導演回國去尋找原因以對演員們有所交待。電影的主要部分並不是在講述這個問題,而是對演員們的精神狀態及生活作了細節式的描述。不安和煩躁,大部分是通過陰影和低沈的音樂來完成的。當光暗下來、音樂響起,生活充滿暗湧。
在回國前的聚會上,導演發表演講:故事只存在於故事之中,生命不需要故事。他借著酒勁含糊不清地表達著,他顯然也無法理解爲什麽無法完成電影拍攝。他們拍攝的電影《世界末日》,這部改編自經典科幻小說的電影十分可怕,演員們連臉上都蒙著厚厚的紗布,一個男孩因爲受到感染,面部開始溶化,只好狠心地將其窒息死,女孩去拿樹上的枝葉,手套也馬上熔掉,他們好像是這個世界上僅有的幸存者,步履蹣跚,要到達大海才將得救,他們逃脫末日的厄運就是尋找到自己的家園。
演員們隨後幾天等待中的不安神情也許和這部在拍的電影有關吧,心情受到了影響,正如我在觀看的時候,其實也一直被片頭幾分鐘的情緒影響著,當相同的音樂響起,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可怕的劇中劇的情節中。
素靜的海嶼、茂密的原始叢林、白天由於日照而落下來的蒼白結實的光影、夜晚由於孤單而騷動煩亂的身體、小提琴隨著心境不斷上揚的升G調好像嘶啞的人聲——文德斯太善於通過影像和聲音表達,太瞭解我們人心的脆弱之處。其中有一場睡眠我覺得很傷感,之所以說是一場睡眠,是因爲這對短暫的戀人也許只有在這樣特定的時候才會相擁而眠,而睡眠只是爲了明天醒來,再說不出其他的什麽意義,情欲在這裏是多麽么虛空,女演員說,其實一切事情都在變化的,只是習慣了,會以爲一切都讓人厭煩,男演員很淡然地回答:誰不是一樣,裸著身體抱住一個陌生人。後來我們看到他和所有的男人一樣起身點煙,她在他懷裏躺下,象所有的女人一樣自怨自艾,說,對不起,對不起,都是因爲性格。
還有關於睡眠的情節,他說的是愛過,而不是愛,所以我們看見了其中的疏離,曾經有這樣一種感情經驗,但是現在不要介意它們已經不復存在,只是身體的熱情依然在。這些遠遠比不上其他的零碎的細節:比如拉琴的時候關上秒針節拍器,失眠的時候打開;比如浸在浴缸裏很久很久,找來攝像機對著自己冷漠的表情;比如老婆去世不能在旁,跑到陌生的酒吧渲瀉痛苦;再比如,在破舊的教室裏思考:你表面上那麽平靜,內心也是這樣嗎?再比如,清晨的海邊,你爬上那些礁石是爲了什麽?
在電影的最後部分向我們詳細地說明了停拍的原因,並沒有象音樂帶來的懸疑,只是因爲拍一部黑白電影在商業運作上不被看好,所以製片人盜用了資金,也欠下高利貸,逃離在外,在一部大卡車上從一個城市開往另一個城市,擔驚受怕。我們看到他是一個胖胖的而且並不勇敢的人,但是他在片中說了許多的話,也許其中表明了他對藝術追求的無望感,他在完成他的第十一部電影的時候突然失卻了信心,他爲夭折的黑白電影流下眼淚,仿佛是一種重壓之下的無奈。可是我不能明白這是爲了什麽,難道有時候我們放棄一樣事情,只是爲了求得內心的安靜或者平衡感,但卻在未來深受折磨?
但是他很快就不用受到折磨了,“故事一旦開始,生命就脫離其中”。影片在後半部分用了爵士搖滾之類參雜的音樂,那麽流暢好聽,但如果早知道是爲了配合最後響起的槍聲,我也許不會跟著哼過幾遍,槍聲中斷了一切,一切安靜下來,好像全部人都在清晨的街頭停下來注目一隻鴿子飛離屋頂,那樣平常,卻花了很長時間回過神來。
他們在車上的交談仿佛是預言:“第一主題是死亡的預告,然後是愛情”。在這部電影裏,就是這樣平淡地表現了,死亡、愛情,我們生命的全部意義。無關乎黑白,也無關乎歲月的流逝。
攝像機緩緩地落到地上,旋轉地拍過街景,慢慢落幕。我虛脫一般地躺在床上,卻還明顯感覺到一種詩意,無從說起,也許在黑與白的交融中我對生命有了一種嚴肅的理解,嚴肅之中的孤獨和美感,所以竟然變成爲一種詩意。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cai/welcome to my paper:单向意识
Life is a quest from a fixed point, and when you think you’ve got there you haven’t, you still don’t know anything. Then you have to start moving again.
对 事物的状态 的观测因人而异。通常故事的结尾都是死亡,而观测却永无止境。我们所身处的现实没有像故事中那样确定不变的结局。
生命随时间行进,从时间长河中截取出一系列 事物的状态,然后将它们组织成图画或编织成故事,最后得到的却是一份如 director 的妻子所说的 “death-replica of reality”。
生命有色彩,但黑白片让人觉得更真实。["Life is in color, but black and white is more realistic."]
这就犹如照片与绘画的区别,经典的绘画作品有时让人觉得比真实更真实。
但所谓现实比故事荒诞。让人觉得真实的,有时反而距现实很遥远。说到底,文艺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鸿沟,而我们总是更偏爱有美感的“真实”而非荒诞的“现实”。
director说:生命随时间行进,无需将其变成故事再讲出来。[“Stories only exists in stories, whereas life goes by in the course of time, without the need to turn it into stories.”]
producer说:但电影不是要看生命如何行进,而是要看你讲故事。[“You gotta have a story…Cinema’s not about life going by.”]
director说:所有故事说到底都是死亡。[“All stories are about death.”]
于是黑手党让二人都死亡了,因为自比黑手党的 Wenders 所要讲的在此都已讲尽了。[Wenders: "directors are the only people who organize other people’s lives like mafiosi…"]
电影根本脆弱得不堪一击好不好(。//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困惑往往也基于对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思考 我们一方面强调电影独特的艺术表达和质感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娱乐性 二者之间的关系或不局限于失衡和平衡 但一定让人痛苦 因为想要得到其中之一必然要舍弃掉某些东西 这样看来 电影还是很公平的
好电影!俯视、介入与间离,虚无等待与孤岛隐喻,文德斯在强烈的现实性表意下仍然用极丰富的电影语言完成了艺术性的建立,末段与制片人的房车对白是多么真诚啊,我终于无法脱离陷阱,却看到你也跌入其中。原声审美极好,文老师绝不是言之无物的文艺青年。文德斯展@小西天
哇~太迷人了!这种茫然又无可奈何,上了好莱坞贼船下不来的痛苦,文德斯当时到底被逼成啥样了呢,看看这部就知道。。片子悬而未决的时候,都够时间再拍一部了。初涉好莱坞的德国导演(文德斯),和有艺术家念头的制片人(科波拉)被逼至悬崖尽头,拿起摄影机保护自己,还是被杀死了…
好惨一制片,因为拍黑白电影被杀了;好惨一导演,他只是想拍一黑白片
我校有三种学生,sell out的,不sell out但天天纠结着要不要sell out的,还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云淡风轻不care其他人的。只有第三种是真正的酷人,但拍这部片子时的文德斯局限在第二层。
文德斯的黑白元电影,1982威尼斯金狮奖。1.探讨导演与制片人间的矛盾与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商业电影间的对立。2.片头的戏中戏末世科幻片比随后的内容更引人入胜。文德斯在本片中花费大篇幅来呈现剧组及其亲友团中各色人等形色各异的无聊与疏离状态,此即为片名“事物的状态”的个中之意,亦彰显出一种对反情节、无情节的非叙事电影的追求。3.然而,意义稀零且陈旧老套的影像片段与大段看似哲理实则空洞的台词,令人全程昏昏欲睡。配乐虽好,但电影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观“安东尼奥尼式无聊”与路易·马勒同样探讨存在主义式无聊/荒诞人生的《鬼火》,本片显然与真正合适的电影化路径失之交臂。(6.5/10)
3.5;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完全是文德斯对艺术电影与商业类型片的对比考量,一部影片是否需要拥有情节化的“故事”,还是仅有创作者的情绪与状态就可开拍?本片以一种文德斯式的戏谑与调侃暗讽好莱坞的拍摄体制,可视为他对美国之行的失望。开场布景很赞,结尾具有自反意识。
“电影”停止的时刻并不是胶卷耗尽的时刻,而是片中导演前往好莱坞的那一刻,于是,影片在报菜名式的迷影情结中消磨最后的时光;反倒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中断似乎让各种灵光闪现,各种迷人的人物让平凡的等待时光变得动人,也不必大谈创作困恼,却以那些私人的时间空间说尽电影之奥秘:当胶卷和资金耗尽,两个小女孩却拿着宝利来与超8相机乱拍,似乎永远不会耗尽,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举起的武器。
影片有些类似于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也是关于一个导演试图完成一部影片,然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总是打断影片的正常拍摄。其主题依然是典型的西方不可知论,导演往往用这些突发的事件来探讨“偶然”的存在,影片亦因此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经得住观众反复推敲。前面过于闷骚,后面才开始给力。
最后十五分钟相当精彩。制片人要戏剧,导演要reality,制片人觉得表现死亡好,因为那是俗套,导演觉得只要everything into drama就是事物的死亡了。两人最后死,导演拿摄像机当武器。7
广州百丽宫百老汇—3.5生活是彩色的,但黑白更写实。事物都是由光影明暗组成的,他们之间互相的衬托构成了这个世界。电影挺抽象,也有涉及维姆在好莱坞拍《侦探故事》时的个人情绪感受这类镜子写照的元电影元素。电影开头《幸存者》将摄影机当作望远镜搜寻大海踪迹,结尾导演将摄影机当作手枪搜寻袭击者。电影的台词时时刻刻能透露维姆的思考与哲理,但整体节奏较沉闷。
“故事只存在于故事之中。”“当故事出现时,生活消失了。”“生活是彩色的,但黑白更符合现实。”论黑白电影对好莱坞的致命性
10/23/2022. 两种来处的不自洽。给我的感受就是”okay I get it but I’m not a fan of it.” 有很多思考和想法,但都没有融入电影的身体里,有形态无骨血。拍得挺“正确”,可没什么生命力和魅力。配乐突出。房车那场戏太让人难熬了。看的这几部他的电影都没有感受到很organic/refreshing/与众不同的东西。不太想去影院看他的retrospective了,以后有闲心在Criterion Channel上看看得了。
他們在房車上各說各話。導演想拍攝事物的狀態,製片高唱好萊塢多美好,好故事才能賣錢。完全無交集,可是他們卻要一起製作電影。還一同結束了,真是諷刺,拿起你的攝影機抵抗,即使最後也要記錄下來。 觀影時覺得導演很焦慮,對於這種落差,映後查了一下果然是。正逢當初柯波拉找他到美國拍"Hammett"
4.5 两年之后便是德州巴黎。此刻的文德斯对美国电影文化似乎还没有那么深刻和矛盾的看法,但他已经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欧洲电影认同在美国遭遇的挑战:空间还是时间,经典还是现代,彩色还是黑白,哪个更加本质、更加接近生活和心灵,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制作人被杀死之后,导演必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只能拿起无法吐出弹药的摄像机进行最后的无力的防御。他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敌人,因为敌人就是这个空间。他必须进行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抗争,哪怕命运已经注定。
他们只想拍卖钱的故事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进入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里斯本的海边,洛杉矶的公路上,都是疲沓无力的人,荒芜中荒凉孤寂,在寻找一种可能存在出口,而电影只是一种幻觉。
开心与难过的人都在酒馆里,大家都喝着同一个牌子的酒,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喝酒。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又是相同的。海风追逐海浪,海浪追逐海岸,海岸为有情人停留,而哪里有什么情真意切,事物的状态在开展之前都提前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我想,文德斯的“不知去向”兴许也只是一条伪命题罢了。
故事本身已不重要,关键是生活随意抽出来的一段生活状态,那是百无聊赖,也是情趣盎然,人生貌似也是这么一回事,苦闷中的诗意还是需要光影+音乐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在wenders作品里,属于上品之列,关于后现代神话破灭的超前表达,划破事物表象的影像实验。那个在海边滞留的影视剧组,那座矗立在海边孤岛一般的酒店,以及那个午夜徘徊的房车,不光可以看做独立导演与商业电影体系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现,亦可以视为全人类都会遭遇的窘境,即追求自我表达与混沌世俗之间的二元对立,只要你还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或者一位普通的文艺从业者,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的本意。而这也大概是wenders最大的困惑,掣肘与纠缠他一生电影道路的梦魇。
文德斯在类伯格曼的空间中,用安东尼奥尼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八部半》,永远是空无的,以及暗流涌动的存在主义危机,一部无法完成的俄式科幻与《搜索者》形成了影片的两个套层。《事》最后三分之一,葡萄牙并不是“被放逐”的空间,“美国”才是疏离与终结旅行的终点,一个“电影已死”的枪击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