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是活着,要生活。
在每一刻,我们都在创作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要让它成为有意义的书,至少是有趣的一本。
成熟不过是,你经历的痛苦的多少。
做真实自己的勇气,无所顾忌。
到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有cancer,只是它直到这时才发作。
世界需要你们,世界的一部分正在死去。走出去,体现你的价值,回馈世界。这从来不容易。大多数时候,你会孤身作战,但你一定要坚强。我祈求你们,不要屈从平庸,就像其它98%的世人那样。你只有一次机会,不要让任何一刻白白溜走。抓住它!让它成为你的!庆祝每一刻,珍惜每一次呼吸。我要告诉你,生活,就是一次鸟鸣。Life it’s a birdsong.
当我回忆往事时,一切都明了了。就好像这一切是必然的。我们的灵魂为什么是破碎的?这很荒唐,但是又很完美。
在迎接死亡的过程中,我明白我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我都被误解了,我失败了。不仅仅是因为没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而是没能去珍惜它。我没能充分利用我的一生。
我们背弃了我们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义务,过着体验丰富的生活。这是我们唯一能独立选择的。抓住你们的存在,诸位。
何不让死亡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这样我们终于能有一秒钟时间,一毫秒时间,来珍惜我们剩下的一点点时间。让我们好好生活,这样我们就能好好的死去。因为我们从未比这一刻,更接近死亡。
是2020年3月看的,正是闹的不可开交的离婚案出现转机的时候,Johnny用酒瓶砸Amber也许是真的,但我更觉得那是怒火,而不是习以为常麻木的家暴,就像是学霸的一次发挥失常不可能就把他变成了学渣。此处也不说Amber的人不好,毕竟她就是那样一个人,狂热控制欲强,但是又惊人的美丽,Johnny没有把她变好也没有变坏,只是她搅乱了Johnny的生活。浪子终要遭遇蛇蝎这一劫吧哈哈。
回到这电影,Richard(Johnny饰)老婆出轨不爱他,从不抽烟的自己莫名肺癌,生活已经如此f***ed up,女儿居然又出柜了,这雪上加霜的日子让Richard决定要做一次放纵的自己,滥交,吸大麻,搞基。但他也决定用生命最后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的文学课,只开放给真的喜爱文学的人,每个学生读一段自己喜爱的文字,带学生们去体验生活,也给女儿以鼓励,让她照顾好自己,勇敢生活。Richard给我一种经历生活风风雨雨,依然爱这世界的感觉,他大可愤怒,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也可报复这个社会,但是他没有,他平静的的慢慢接受死亡,带着他的狗,开车慢慢消失在黑夜。电影结尾,公路已经到了尽头,但是Richard的大笑一声,继续向前开:路是给中规中矩的人设定的,前头无路又有什么关系,我与哀怨等死的人不一样,我看开人生,定要超脱的离去。
我看到了死亡的平静,也看到了生的希望。我看到的不仅是教授,还有心力交瘁的Johnny,面对这鸡飞狗跳的生活,放纵但是没有堕落,接受但是没有被打倒。再说Johnny做为演员,这应该是他演现实人物发挥的最好的一次,肺癌中奖时的震惊,在医院醒来时还不忘幽默,坦然面对死亡的豁朗,他褪去了之前的神经质与扭捏,(扫蕊,寻找梦幻岛,查理巧克力工厂,断头谷,来自地狱,还有好多电影他给我感觉就是没法演好一个正常的,可以挑起生活担子的人)Johnny也是可以演好一个可爱的中年男人的嘛。希望他也能以Richard的态度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并在演艺的道路上给观众惊喜。
片子讲述了,主角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看淡生死,放飞自我。这期间的剧情还是挺好玩的,比如答应自己的男学生给自己来了一发blow job,我真的没想到他会同意……我觉得这片好就好在主角放飞自我的尺度把握得不错,没有自暴自弃成为让人讨厌的混蛋,也没有自怨自艾一直搞煽情,也许是德普演教授的原因吧,这个角色让人喜欢。有的部分说教味还是有点重了。
整个故事很抓心。
但是非要带着狗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吗?
演技一流,真的看不出表演了已经。
居然还不够140字 怎么凑?
最后她妻子是跟着校长在一起吗?好吧,我问了一个不想问的问题。
然后还是不够140字。
人到最后是不是一切都穷途末路?
或许吧!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部片子值得再看一遍。
仿佛看到自己一般。
最早听到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刚刚发现出了资源,之前我听说的片名还是理查德的告别,现在则换成了教授,凸显了人物的身份,隐去了人物的动作。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多次非常自然地想起钱德勒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书里私家侦探和他的旧友也经历着道别。本质上/精神上的道别先于物质上的,只不过书中告别的是友情,电影中告别的是生活。
德普在连续数年陷入演艺生涯的低谷和私人生活的混乱后,仿佛企图用一部看似文艺而漫不经心的电影,来挽回自己的名声,再次引起正面的反响。这部电影非常迷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德普和他饰演的教授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德普的表演因此带有了一种自反性(self-reflexivity),或者是自我指涉性(self-referentiality)。这让他的表演更加迷人,也赋予了他的角色一种真切的灵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写到了什么观众在看萨提尔(Satyr)歌剧时发生的魔变,以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我不记得的描述,德普的表演可以看出有魔变的方向了。
我要停止乱用术语了。
这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平淡似水的小众剧情片,背后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和配乐师小小的心思。表面上看似讲述了一个大学终身教授抗癌的故事,实则探讨了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例如文学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毫无意义。德普在发现身患癌症后,觉得改革自己的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环境变为离经叛道的酒吧长谈、大麻聚会、柏拉图式的学园教学......在第一节反传统课堂上,他将对于文学没有兴趣、以后打算读商科、热爱体育运动以及没有出于兴趣阅读过一本书的同学请出了课堂,决定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德普在半学期的课程结束后,非常厚道地发表了对于同学们今后发展的嘱托。世界需要从事文学的人,尤其是当文学专业的学生已然成为世界上的濒危物种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十分巨大,走这条路很难,但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碌碌终生,因为那样不负责任,不要浪费才华和智慧,抓住眼前的机会......我基本是在复述他的台词,很可能编剧就是文学专业出身,要不然怎么会在电影里给文学专业的学生灌这么多鸡汤呢。导演很显然认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更理解生活的意义,更理解活出精彩的重要性。
在得知自己病情以后,德普变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epicurean,他明白了活在当下的价值,开始了一系列自嘲并勇敢的行动。抽烟、吸大麻、在酒吧厕所打炮、酗酒,丫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也刻画了中产阶级家庭夫妻婚姻的问题,同性恋话题,甚至少数的种族和宗教问题。也戏仿了《飞越疯人院》,吐槽了一下匿名戒酒会的无用和可悲。
哦对了,还有丹尼休斯顿,德普片中的基友,肯定会有人说俩人演的有点尬,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表演,在教堂那段比较入戏,丹尼休斯顿总跳戏倒是真的,长者一张这么帅的老脸,但是在每个电影里都感觉是一个样子。
有几处剪辑有一些瑕疵,有几个笑点比较不错,也有几个镜头略显尴尬。
全片十分流畅,但是德普和Claire的交集很显然被削减地十分不自然,可能大家都在期待的师生恋在导演看来,如果放在这里会显得轻浮而古怪。
结尾德普来到了路口,左右彷徨,不知所向。这是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一首有名的诗的很明显的互文(intertextuality),这首诗叫《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这个用意别具匠心,因为德普不仅和诗中人物(作者)一样,来到路口,面临选择,而且是人生的选择。在诗中作者说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路,实则指文学创作,而片中德普就是一个文学教授,他在片中还跟基友提到过他要归隐一段时间,写写书,搞文学创作。但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德普左右哪一条路也没有选,而是直直地向前开去,开下了公路。这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的结尾,两位女主笔直地驶下悬崖,影片定格。但是在这里,镜头上移,德普向山上开去,向月亮开去,仿佛向天堂开去。
总体来说,不会有多少中国观众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会很低。但是作为德普回归的电影,我感觉非常的好。
一旦电影落入“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对你进行说教”的陷阱,那狭窄的三观便会通过屏幕一浪高一浪地打过来,直到淹没观众。
且不说德普这个听闻死讯后突然放纵自己嗑药、打炮、再加上点与家庭和解的庸俗形象,连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说教都是那样的美式,让人审美疲劳——谁不知道生活是柴米油盐,你却众人皆醉我独醒地打破既有的规矩。这不是仗着快死了自以为是的傻逼是啥?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知识,打破常规去酒吧和草地上上课,但是和学生暧昧和那啥、吊儿郎当漫不经心地评分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表现吗?改变形式却不改变实质,课堂只是男主在自暴自弃路上的无辜牺牲者罢了。
再说回生活,口口声声跟朋友说,我只告诉你一个,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要死了,结果那是逮着一个唠嗑的说一次,最后还在晚会上昭告天下:我快死了但是我终于发现了怎样去过生活,你们活着但你们像行尸走肉”,贱不贱啊?啊?这是一个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干得出来的事情吗?是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学者该有的生命觉悟吗?
我看到的没有任何一点儿在临死前有丝毫反省的大学教授的影子,反而像是一个在待屠宰前拼命吃食和嚎叫的畜生。
仅仅凭借“我快死了,所以我可以肆意妄为”的无病呻吟妖言惑众自以为是浑浑噩噩的小布尔乔亚精神病,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我碰见一个给一巴掌,你丫装你妈的龟孙儿呢?
一个体面的中产之家,身为大学教授的男主突然被医生告知处于肺癌晚期。正当他痛苦地准备对家人告知时,她先太太坦诚相告她已经婚内出轨他的领导,女儿告诉他已经出柜成了“蕾丝边”。他到嘴边的话只能咽回肚子里,孤独消化痛苦,自己直面死亡。他抛开所有伪装开始酗酒,乱搞,试图麻痹自己。但他也坦诚的面对挚友,面对学生,给他们诚恳的建议。宽容并祝福家人,深情告别后。他拿起自己的行理,带着懵懂的宠物,离开名存实亡的“家”,孤独地面对死亡,慢慢地融入漆黑的夜空。 德普把一个面对死亡,绝望,孤独,荒唐,充满无奈但不乏真诚,善良,宽容的知识分子演绎的很真实。
约翰尼•德普十年来最好的电影,虽说剧情俗套但是气质足够迷人,精致的古典主义泡在虚无的酒精里。看过那么多描写将死之人的电影,这是感受极深的一部了,live well and die well,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要不知所措的过完一生,结尾理查德开着车冲向那片田野时,我那颗混沌的心也受到了几丝震撼。
三星半 这几年德普的片子中最舒服的一部
濒死之人如何和这个世界告别呢?即使是濒死之人,他仍逃脱不掉爱、恨、情、仇——这些让人成其为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处理完了,他就可以坦然离去了。
约翰尼 德普终于也有了咳出血的镜头,他特有的不羁更胜于角色的中产、知识分子的气质,一开始看很难代入,后半段适应之后,更加能够共情,关注剧情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思考,这也许是剧本和导演的本意吧。好好活,活得精彩,好好说再见。演员的好处就在这里了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
德普终于不再是滑稽的船长,算是秀了一把演技。这部片子被冠以喜剧其实并不合适,虽然其中有许多搞笑的桥段,但并不是喜剧的路数,反而是一种持续的沉重。中国古话说人将死也,其言也善。一个将死的教授,能教给别人什么呢?真实,剥离去以往的所有伪装和虚伪,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认知彰显并传达给别人。看不出他惧怕死亡,只看出他的不舍,然后一个人笑着去死掉。
演得还行吧,但编剧台词比较平庸,处理这样的主题底蕴不足。至于有观众觉得对白夺末深刻…,我也没办法咯。
JD正正经经演电影的时候,真的随随便便就能充满魅力,Olivia最后那个拥抱用力到使人非常妒忌了。
还行,不过德普的接片标准越来越低了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作为一部小成本关于死亡教育的电影,很值得年轻人一看,编剧配乐都很赞,好几段台词都很发人深省。导演水平一般,给三星,一星加给普叔的演技,把一个垂死之人的挣扎演到骨子里了,最后和女儿的那场戏更是催泪。
我并不烦扰,我只是没有时间了
坐等一个字幕
看到短评里说适合一个人喝酒看,于是现在我一边喝酒一边哭
像陈酿的酒一样,德普古灵精怪的气质终于发酵成了迷人又迷惑的中年病娇骚包。好棒。
我是个专克文艺矫情B的撒比直男,给大家的建议是这个故事值得大家投入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适合私人观影,另最好手里有杯冰啤酒。
中年人的自我寻找一定是某个令人崩溃的临界点,抛弃之前所有的体面,抛弃一切应该有的样子,在一切的压力与按部就班下,释放自己破碎的灵魂。
7分。剧情还是老一套,主角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看淡生死,放飞自我。不过德普演的教授要更惨一点,当他想向家人说出病情的时候,女儿宣布出柜,妻子出轨自己的上司。这期间的剧情还是挺好玩的,比如答应自己的男学生给自己来了一发blow job,我真的没想到他会同意……我觉得这片好就好在主角放飞自我的尺度把握得不错,没有自暴自弃成为让人讨厌的混蛋,也没有自怨自艾一直搞煽情,甚至与出轨的妻子告别都充满了风度和爱,最后带着狗子离开甚至还可以写个续集。也许是德普演教授的原因吧,这个角色让人喜欢。有的部分说教味还是有点重了。
在jd的片子里这算很不错啊 ,最后和女儿的对话我哭了,就是教授所谓疯狂 还算不上吧还以为能跟校长的侄女怎样呢。
3.7,一个叫理查德的人决定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