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中有green,虽然片中也有丛林,但是人们从矿上回来都是黑黑的,住的屋子也不怎么样。可能隐喻的是一种旧式的温馨和谐的氛围。
影片由松散的段落组成,但情感是连续的。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拍出了人生沧桑变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逐渐累积而来。最感动我的这个家庭里人们相处的方式和彼此之间感情,人们生活在家庭温馨的小规矩,然后打破它。福特表现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这非常打动我。看到父亲和孩子们的交流方式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和亲人的交流方式。对家庭的独特地表达方式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内在结构。这是基督教的家庭结构模型。父亲和母亲的形象都很有代表性。父亲是权威,但是母亲握有另一部分权力,父亲树,母亲是土地。
福特也表现这些人对待工作和自己身份的态度。一个人靠着自己的力量生活,值得骄傲和自豪,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福特非常赞许和坚持的一部分。
影片中,他非常相信人,相信普通的人,很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欢聚的场面,但是也三番几次的表现群众的愚蠢,除了这一家人之外,其他的群众好像是在被呼来喝去,有点喜怒无常。场面调度很棒,一场戏里,情绪变化几次,而且总能够捕捉到一些很动人的情感,质朴而有感染力。每个人的反应都在,都会让观众看得到,但处理的非常的熟练淡然,不经意间就解决了。
主题是变化。旧秩序崩溃了,生活有些不可理解,人们面对种种失望,最后以老人的死亡作结束,彻底告别了一个时代。但父辈们还是能交给孩子一些东西的,孩子也没有出过山谷,父亲制定了餐桌规矩,鼓励他像个男人一样独立和思考,给他提醒考虑自己的选择。但是孩子的另一部分思想,是由牧师熏染的,牧师在他生病的时候鼓励他,帮他回复行走的能。这些情节表现得很质朴,很简单,但是很感人。这是一种有方向感的教育,在我和我周围人的身上,很少见到过。
片子拍得很热情,但是也很冷静,有起伏,但节奏非常稳定,好像写字带中锋,形变神不乱。妈妈刚刚在工人面前凶巴巴的演讲,马上就掉进冰水里,被她刚在威胁过的工人救上来。姐姐和神父的爱情也从很小的细节一点点开始积累,在最浓烈的时候结束,婚礼后离开的戏,处理的棒,只用两个动作,姐姐突然有一个想回头的动作,因为没有看到神父,而神父等她走远后才出来,此时他处在远景中,只一个模糊剪影,安静地走开。之后的剧情就不再提这件事了。直到后来她再次回来。但是这期间我会一直期望期望看到关于他们两个的什么。
想起《童年往事》。他和侯孝贤都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替,相互之间的情感、强与弱的变化,都用回忆作为讲述的引子,处理同样的东西:家庭内的代际关系,同代人里的兄弟关系,男与女的爱情关系,家庭里的人和社会的关系,甚至两人皆以父亲之死作为某种状态结束的标志。两个人内在的力量都很强壮,一丝哀怨和伤感都没有。
可以和侯孝贤的 童年往事 对比着来看。
看他怎么处理死亡,怎么处理彷徨、思考,觉醒、怎么处理家庭关系,怎么处理朋友关系,以及爱情
在 愤怒的葡萄 里,爷爷和奶奶的死亡都处理的很淡,一笔带过,但是在这部片子里,父亲的死亡在结尾处理的很具有象征性,父亲在矿井里慢慢的升上来,停在画面中,神父张开双臂,像是在守护他的灵魂一样,最小的儿子抱着他的头,这幅画面很有宗教感,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无可奈何的离去。
黑白片的“青山翠谷”至始至终都没让人看到山之青和谷之翠,故事从老年的小弟嘴里娓娓流出,有身而出为父亲辩白而跌入冰窖的惊险,有大哥矿难死于非命大嫂遗腹子寂寞出生的悲伤,有兄弟们迫于生计远走他乡的忧伤,有自己上学堂念书被老师同学欺凌的不堪,有大姐远嫁贵族被仆人们嚼舌根的无奈,有守护故土多年的年轻牧师为了守护大姐的声名远走他乡的无奈,最后父亲也在一次矿因为劳工过剩兄弟们收入削减的窘迫,有兄弟们联合工人们组织工会罢工反对老板的矛盾,有母亲挺难中丧生,小弟终于夜背起行囊离开了故土……这桩桩件件,是小弟的童年,是故乡的亲情,似乎饱含着生活的不如意,也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时光流逝后,一切褪去后留在心田的一定是青山翠谷,亲密话语。这故事看似波折,又显平淡,谁的人生不是这样?亲人远去,青春流逝,乡音乡情缭绕在心。我爱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摩根一家真是人丁兴旺,劳动力富余,一家都在矿井工作,父亲是管事的阶层,兄弟们都是最好的矿工。白天父亲带着兄弟们一起上班,晚上带他们一起回家洗刷身上的赃物。吃饭的时候也是规矩及其严厉,一定先祈祷后,父亲大人开动后,孩子们才能开动。父亲严厉之余在某些方面也很开明,儿子们想要零用钱,父亲仅犹豫了1分钟,便打开储蓄罐“钱是用来花”的。这个家既是长幼有序又很和谐,知道兄弟们的工资被克扣了,他们罢工了,就和父亲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时候母亲非常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夜晚来到罢工工人们的聚集地,慷慨激昂地为男人辩白,同时也挥着拳头“谁要是对自己的男人摩根不利,绝不放过”。这下震慑了罢工的人群,为自己和男人赢得了尊重。回家路上她和小弟不幸掉入冰窖,也是罢工的工人及时相救才保住了性命。几个月后,母亲从病床上起身,儿子们也回家了,罢工结束了,一切“误会”迎刃而解。这一处有点“莫名其妙”,显然导演重视的是家庭和故土,并非阶级、政治的矛盾。
影片至始至终从小弟的视角展开。小时候小弟长得有点机灵,尤其嫂子第一次进家门的时候,他骨碌碌盯着看,心里开始喜欢;后来大哥故去,嫂子生了孩子,感到尤其孤单,小弟决定代替大哥照顾嫂子,担负起大哥应担起的责任。让我特别敬仰,这个气概比在学校里反抗欺凌更了不得。小小年纪啊,还是多亏妈妈教的好。
影片在处理宗教问题上,显然比阶级问题要深入一些。这一部分是在牧师和姐姐的爱情上体现的。牧师是热情高涨的宗教从业人员,一直守护着故乡和故乡的人。因为自己的信仰无法承诺自己相爱的人。姐姐嫁给了一个贵族,并再不想见。他们对爱的克制并未获得周遭人的谅解和尊敬。姐姐结婚前两人相爱的事情还是被传来传去,作为无聊人等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现在也成了人们猜疑的话题。牧师的信仰动摇了,何须为世上虚伪懦弱无聊的人守护,不如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牧师的决心刚下,矿井又出了事,这一次灾难落在父亲头上,也让小弟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从小长大的故土。
比起西部片,我更觉得是部家庭片。四个大儿子和一个小儿子,最后留下的却只有小的那位。一开始,男人们劳动后回到家里,一片高兴的样子,典型的美式风格,那个年代歌剧般的表演,充满阳光、积极、努力。
当第一个儿子结婚,是家庭热闹的极点,那时候人们总会尽情高歌一首,总有喝不完的酒,唱不完的歌。在经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工资减少,岗位减少,家庭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个儿子率先出走,去了美国,寻找自由和平等去了。结婚的大儿子死在了煤矿,当时的女人真是坚强,依然维持着家庭。另外两个儿子不久也遭到了解雇,因为用人成本过高,他们也相继走出家门。女儿嫁给了矿主的儿子,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她爱上了牧师,牧师缺因为职业理想,放弃爱情,最终留言四起,就在这时,老父亲死在了矿洞,全剧结束。
老电影是很有味道的,我总喜欢这样去评价,旧时代的缓慢与现在的快速相比,它能留下些东西,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以前的以前,我们何尝不也是大家庭在一起,热闹,邻里往来,互相帮助,络绎不绝。现在,时代的变迁将这些都埋葬,人们都聚集在发达的地方,背井离乡,名曰追求梦想,什么是梦想,其实梦想还是回到最初的地方。
刚刚看完《青山翠谷》,非常哀伤但温暖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情节其实都是悲惨世界的缩影,狄更斯笔下一样的人物,生活在贫困、饥饿、失业、罢工、矿难的阴影中,但是悲而不伤,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电影开篇的画外音就非常以积极向上的语调透露着主人公Huw对家长翠绿山谷的美好回忆。在他眼中,煤矿没有完全破坏它的美丽翠绿,虽然到处是煤渣,垃圾和冒着浓浓黑烟的烟囱。这是什么力量使得悲惨的心灵依然还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爱,主人公对他父亲的爱戴,对格菲特牧师的崇敬,对他的寡嫂小大人般稚嫩又充满责任感的担当与爱恋。虽然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流淌着圣经音乐,而且孩子们离家时爸爸都要给他们诵读圣经,吃饭前都要先感恩上帝恩赐,每周都要穿戴整齐去教堂做弥撒。但他们信赖爱戴的上帝并没有能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祝福每一个人,矿难带走了摩根家大儿子和老摩根,失业使得其他四个儿子先后远走他乡去谋生,老母亲那悲伤忧愁的眼神,那喃喃自语说孩子们并没有远离,都还在这个家里……这一幕幕说明他们的坚强和忍耐。幸福的生活还需要自己去创造。牧师格菲特最后的讲演其实不是对某些教民的失望,是对自己当初怀着要传播真理一样普度众生,传道解惑,教化众人。但事实并不随他的愿望。很值得观众深思。
电影结尾旁白说像他父亲一样的人永远不会死去,灵魂永存,就像这青山翠谷一样永远孕育着生命,生机盎然。给观众以美好的理想,也是给世界的一个美好的期待。
山峦间飘荡着刺鼻的浓烟,电影《青山翠谷》充斥着漂亮景观和工业污染的矛盾景象。一座美丽山丘上,住着一乡镇居民,村民彼此之间相识相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和谐幸福的生活在片片山峦中,何不悠哉。煤矿是这座山谷的主要经济来源,故事的矛盾就是从这个主要维生工具开始发生一系列的矛盾。
《青山翠谷》电影里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和起承转合,整部电影在观影体验是较为舒适,电影很适合在夜间泡着一杯茶慢慢的细品,现在的电影市场需要更多这样舒服的电影,让观影人可以放松心情细细品尝。威林·摩根是典型传统的基督父亲,他是一家之主,为家庭提供生计然后需要全家人众心捧月的奉承在家庭最高位,而这个秩序如果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其实是可以长期维持下去的,但是因为生活的拮据,使得儿子们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其实这也是一种新兴崛起的左派向右派的抗议挑战,左派追求平等受到公平的待遇,最是厌恶随遇而安的保守派,而他们的父亲正是这样的人,容忍了矿厂不平等的待遇却还一味退让,这使得儿子们纷纷离场,象征着新兴的年轻人对外界的求知和对保守的抗议与摒弃,反抗意识的觉醒。
而在电影中,摩根一家虽然都是就职于普通低微的煤工,但是他们做人的品格还是十分高尚的,对于发言者都是以礼相待,会询问对方意愿无论自己是在什么身份地位。他们的信仰也是对其品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他们失去了幸福泉源的供给,居民们开始变得狭隘自私,他们忘了教义的教诲,在背后长舌他人的八卦,而从中摆脱自身自卑不幸的遭遇,用他人的不幸从中获得满足。
最后,电影阐述了人性在失去了原有的幸福后,开始堕落成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一群人,失去了原有的和谐只希望别人比自己更不幸。他们只有通过别人的不幸从而得到自己“并不那么惨”的心里暗示来安慰自己,自己过的还可以,所以他们开始加害和落尽下石曾经对他们施以帮助的一群人,他们内心是希望自己不好的同时,其他人一定要和他们有同样或更糟的遭遇。
美国主旋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比起当年在奥斯卡上击败的凯恩,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煤矿工一家的故事,那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年代,发生在一个淳朴又有点迂腐的小村落。那个村落处于新旧时代的交界处。时光荏苒,逝去的年华依旧温存脑海,那是关于家人的回忆与温暖。
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伤感又充满爱。以一个家庭的变迁对应哪个时代。回忆中的生活总是美丽又感伤,而真正让人感动的是这个美德的家庭。
古典,怀旧的家庭史诗,随着主人公平淡的画外音娓娓道来,对似水流年的追忆和惋惜化作青山翠谷的意象,在记忆中永不褪色。约翰福特一贯擅长使用大远景和深景深来拍摄构图,近景的繁花绿植与远景的工业机器同时入画,而人物大多夹杂于两者之间,整体剧作也就随之置身于工业化(残酷现实)与大自然(流金岁月)的矛盾背景中。电影以回溯式叙事展现了在社会变迁中家庭的解体,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非客观因素,分离似乎是家庭走向的必然结果,约翰福特并没有着重控诉工业化社会对人民的摧残,而是以旁观者(回忆)和经历者二重视角由外而内剖析家庭解体的前因后果,在客观的呈现中留给观众自我回味的空间。曾经的山谷多么青翠,曾经的日子多么美好,厚古薄今的凄凉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情节,而时光不能倒退,故人不会再见,唯有将回忆珍藏在内心那片青山翠谷之中
古典叙事或者经典好莱坞所能达到的高峰
感人至深的《青山翠谷》与《大河恋》本质上属于同一类电影:苦难带给人类的伤痛大部分可以擦掉,但有一部分却永远留在了身上。这种难以磨灭的记忆就像煤渣那样微小和细碎,亦如真理那般闪烁着光辉,透过皮肤在人的灵魂深处烙下印迹。是的,这部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也是福特献给父辈的赞歌,而影片的重点也落在父亲的形象刻画上。作为摩根家族的大家长,这位仁慈的父亲必须允许儿子去美国闯荡,因为他不应成为控制他人思想的权威,他必须允许女儿嫁给资本家,因为他无法剥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他甚至没有理由说服小儿子成为一名穿着体面的学者,因为他知道,他想要和哥哥们一样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矿工。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这个黑漆漆和脏兮兮的世界再也不需要他,为此,这位「煤先生」也只能随着一缕黑烟长眠地下,成为《青山翠谷》里的一股暗流。
情真意切,气韵悠长。
重温!福特最饱含情感的作品,也许是其中蕴含了他不少儿时的经历和情感吧,对爱尔兰风俗的描绘十分动人,福特喜欢那些仪式化的室内场景,在这里更是感人至深,特别是几场告别戏中对背影的描绘,还有室内明暗光线的处理,主题关于社会的变迁对传统家庭的解体,喜剧场景和悲剧场景相互交织
很好看,很感人。什么元素都具备。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
那个时候的片子都有诚意,又是一段传奇经历反映历史背景的片子,感情很投入,但还是有拖沓的地方。
比起《愤怒的葡萄》更喜欢这一部,约翰·福特的《一九零零》,想来该是好莱坞黄金年代制片厂主旋律所能达到的巅峰了,能理解当年击败《公民凯恩》的理由。深焦镜头与考究造型美到窒息,情感渗透绵绵不绝。
约翰·福特太感人了。。。。PS:片里威尔士口音有一股浓浓的印度味啊
t1e21c07c4 老电影总带有一种高贵的郑重。
福特的根总在大地,哪怕是煤灰之地,这就是孩子为什么选择做矿工而放弃了教育。生于此逝于斯,随风而逝,唱的都是生命之歌。
叙事方式、深焦镜头、宗教观、家庭观、价值观都充满了古典韵味,又朴素又美好;青山翠谷之下尽是悲凉灰暗苦难人生,让我们幸存下来的,全凭信望爱。
The films of John Ford are the ultimate paradigm of American Dream.
【我是如此深爱青山翠谷,这一杯三分甜七分苦涩酿就的一杯苦咖啡。】平凡矿工家庭中的种种生活,悲欢离合,琐碎但真实,而且满满温情浮现,在悲伤的时刻。没有了西部片的壮烈,但却多了生活中的隐忍和坚持,福特调度起来依旧游刃有余,节奏把握刚刚好,悲而不伤,笑中带泪。
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流行柔焦镜头,追求唤起一种如油画版的柔和感,使画面更具艺术气质。鲍沙其的第七天堂和幸运星便是这一风潮的先驱。而四零年初奥奖名片青山翠谷的摄影师亚瑟C米勒却非常讨厌柔焦。他更偏爱锐图深影和高光!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82439981/
约翰·福特的平民生活史诗,漫溢着怀旧与乡愁,质朴而温情,感伤而美好。在奥斯卡多项大奖上击败[公民凯恩],尽管艺术价值与影史意义确乎不如后者,但自有一种老派、古典的气韵。福特将自己的爱尔兰家族体验移植到威尔士矿工一家:威严、讲求秩序亦尊重个人的父亲,土气而温厚柔韧的母亲,追求真爱但终究顺服嫁人的姐姐,还有辛勤井下工作却也支持工会的兄弟们。献身圣职、怀揣以良言感化庸众的理想的牧师则是道德中心。在强调与怀念昔日田园牧歌生活与传统价值观(家庭、基督教、诚实勤勉、公义与良善)的同时,也时而掩不住苦涩与悲凉:工业化与资本扩张碾压了一切,劳资矛盾叠生,青山不再,信仰失陷,家庭解体,唯有在告别昨日后,将逝去的人与物保藏在回忆之中。纽曼的配乐极佳,一首首谣曲合唱流进心底,深焦摄影与布光也精妙十足。(8.5/10)
故事娓娓道来,一派空山新雨。剧情平缓而有力,表演夸张而不浮夸。故事的最后,“我”不上学了,和嫂子住在了一起(嫂子说我是个男子汉);姐姐婚姻生活不幸福,但是组织上也没有办法(甚至想针对她);老妈失去了老汉,“我”失去了老爸,姐姐失去了最爱(不是老爸)。最后的最后,老爸还是没来得及看一眼远在异国他乡的其余四个儿子(不过他可以见到已故的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