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意为恶,虽恶不罚。”
可见对一件事情、一个行为的评判,不能只看结果。发心或者说动机,还有达成目标的过程和手段,都同样重要。
所以,尽管这位88岁、腿脚不便的老人最终完成了他的寻根之旅,但也丝毫没有让我对他产生哪怕一丁点儿的敬意。
一句话,早干什么去了?您。
与其说他是在兑现自己对当年救命恩人心底的承诺,不如说他是借着归还外套的由头,逃避即将面对的养老院生活。
倒是这一路上遇到的年轻人、女房东、女学者,以及最后用推车送他的女护士,个个都温暖良善、体贴包容。
当然,还有那位70年来一直待在原地,无怨无言的昔日故友。
片中老人虽然儿孙满堂,但亲情关系明显乏善可陈。这也从侧面警示我们:一个自私、自我,心性凉薄的人,就算可以收割无数陌生人的善意,但却难以获得来自身边熟人们的温柔。
要知道,别人(亲人)怎么待你,都是你教的!!!
挺感动的,导演表现的很克制,老头的扮演太强了,衣着打扮很有品位,又把犹太人的精明狡黠表现到极致。旅店老板娘年纪挺大身材真好,唱歌很好听,很有魅力,我如果年纪大了希望象她一样洒脱。
老头年轻时从集中营逃出来的时候有个救命恩人,也是当时的朋友,冒着危险甚至忤逆了父亲救了他。现在老头颤巍巍生命进入倒计时,有一群女儿和孙辈,开头一幕是他说尽好话动用金钱诱惑让孙辈和他一起拍了一张其乐融融的家庭合照,透出了凄惨的家庭关系。女儿们要将他送到养老院,要给他生病的右腿截肢,老头拍完合照后拎了包带着那件外套就离家出发去寻找救命恩人,履行他回去看他的承诺。
然后是长长的旅途,目的地是波兰。波兰两个字他从不说,甚至和女儿也说是坏的词,不用嘴说,而写在纸片上。那是个创伤。首先找到朋友的女儿地下黑市买机票即刻出发,一路遇到邻座的小伙、旅店老板娘,遭遇巨款被偷,身无分文,又去见了当年被他赶走的其中一个女儿(这个情节有点象李尔王),然后坐火车,遇到亲切的研究人类学的德国女人帮助他途经德国时不踏上德国的土地,在火车上周围全是德国人,战后创伤后遗症出现了,他出现幻觉,出现了让他恐惧的德国军人,也出现了他挚爱却死于集中营的家人,然后他晕倒了。醒来时在华莎的一家医院,护士真是个天使。我总想国外更好的地方就是那种温柔的善意。老头需要马上截肢,但她遵从了老头的意愿先陪他去寻找救命恩人。不是自以为是的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忤逆你意愿的事,我想最大的善良是倾听对方的心意最大程度的理解实现吧,尤其是亲人之间。老头回到当初熟悉的巷子,见到魂牵梦萦的人,也送上他做的最后的外套。
没有战争残酷的直接镜头,而是通过回忆和现实穿插缓缓的诉说了老头的人生。最疼爱的会讲故事的小妹妹,十岁差一个月在他面前被永远带走,亲人们只因为有小提琴有钢琴而被杀害,这些只通过老头来缓缓诉说。
淡漠的亲情和一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让我想起欲望号街车中费文丽说的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仁慈。那么多子女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没有一个陪伴在旁,让人唏嘘。最后和那个似乎一直在等待的恩人朋友相聚有那么一点减分。
意外的发现一部值得深品的片子,一部挺短的电影里,真的体会到百味人生。
亚伯拉罕这位老爷爷是犹太人,因为腿伤严重,只能截肢,并且子女安排把他送到养老院。开头里他最爱的孙女不要拍合照,老爷爷跟孙女讲条件,孙女要求给她1k美金买iphone6,他不同意,说只能给200美金,两天讨价还价最后800美金成交。老爷爷说孙女功力不够其实他是可以给到1k美金的,孙女调皮的说”iphone6只要600美金,还可以剩余200美金“。然后拍了合照。这段看起来是家庭谈判教育的和谐场景。而拍完合照之后晚上老爷爷拿着一件外套就偷偷溜了……
老爷爷想要去波兰罗兹,看一个老朋友。打车到一个地下黑店的地方找人买到波兰的机票,结果说飞机只能到马德里,欧洲再坐火车到波兰。
上了飞往马德里的飞机,找旁边的年轻人聊天,把年轻人给烦的走开了,老爷爷倒是自得的把脚架起来休息。下了飞机到了海关的地方,老爷爷应该是通过给钱通过了海关,而刚刚坐旁边的年轻小伙则哭诉自己没钱没有返回的机票,很可能被海关遣返。老爷爷二话不说塞了一踏钱给年轻小伙。年轻小伙把老爷爷送到一个Hostal门口,并且说有什么需要可以找他。
Hostal的老板娘开始不太喜欢老爷爷,因为老爷爷因为房间费用砍价。老爷爷本来是9点半的火车,因为睡过头而过了时间。老板娘看到老爷爷腿上的记号(大约是集中营时留下的),然后带着老爷爷去pub里。两人回到hostal时老板娘发现老爷爷窗户被打开了,两人发现老爷爷的钱全部被偷完了。然后老板娘劝老爷爷去找他在马德里的女儿。
老爷爷是个倔强的老头,飞机上的小伙把他送到女儿的楼下,他按了门铃,内心很煎熬的对话,对话中完全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完全是女儿猜到的,儿女让他在楼下等着,女儿下楼时,外孙女也一起。女儿像外孙女介绍自己是”一个朋友“。女儿劝老爷爷回阿根廷,老爷爷坚持不回,最后是放下所有的尊严跟女儿说要钱去波兰。女儿最终妥协。外孙女在母亲和外公的对话中猜测出老爷爷是自己的外公。
老爷爷准备踏上去波兰的火车,送行的不是女儿,是hostal老板娘和飞机上的小伙。马德里到波兰,需要到巴黎中转。
在巴黎的火车站,看到中转的地图需要经过德国,老爷爷跑到information问能不能去波兰不经过德国。老爷爷不会法语,info的人员只会法语,经过的一个善良的姑娘帮忙翻译之后,所有人都笑了“去波兰不经过德国,他应该去坐飞机”。老爷爷生气的跑到了一边,善良的姑娘跑过来跟老爷爷说准备帮他。当这位姑娘说自己的德国人的时候,老爷爷更生气。老爷爷把姑娘气走之后还是上了火车。火车上这位姑娘主动搭话,说自己是人类学家,还想帮助老爷爷。老爷爷说“你真的想帮我就想想办法让我脚不要踩到德国的土地”。德国姑娘把自己行李箱的衣服垫在地上让老爷爷走到休息椅上,还跪下来帮老爷爷穿鞋。大概是被感动了吧,最后穿着鞋子站了起来。
在德国到华沙的火车上,耳边传来的都是德语,老爷爷想起过去的记忆,以至于直接昏倒在车厢里。最终醒来是在华沙的医院里。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善良的护士,护士听到他的经历直接送他到罗兹帮他找故人。最终是在窗户的对望中找到了70年前的故人……
这部片子里,涉及到人生的种种,每个细节都可以细品。
老爷爷和家人的关系,也许更多的是金钱的关系,连孙女拍合照都可以用金钱来计算,所以女儿在马德里也不会邀请他去家里,而是说让他在楼下等,也不把自己的外孙女介绍给老爷爷。或者说老爷爷在所有的地方都精于算计,连住hostal还要讨价还价的。
关于路人,大多是善良的。hostal老板娘一直劝他找自己的女儿,并且道歉。飞机上的小伙,老爷爷跟他说话很唠叨,但是看到他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却慷慨解囊的帮助。还教育他听到长辈讲话该有的礼貌。大约是这种真心,让他在一路上都遇到各种善良的人。
关于犹太人和德国的关系,也是耐人寻味。德国姑娘代表的并不是纳粹,老爷爷对纳粹的怨气直接体现在整个德国和所有的德国人,最后仿佛在德国姑娘跪下帮忙穿鞋的动作中消失了。战争只是当时的当权者(当政者)代表的观点,民族里的其他无辜者并没什么关系。德国姑娘也是代表了当代德国人对当年罪行的接受,并且对其进行道歉。
而作为主线的友情,也只是在回忆里出现。确实是横跨70年的时间洪流,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这里面也涉及到人性,人心。老爷爷为什么不早点过来呢?那时自己在阿根廷的生活很美好,为什么要去波兰那片充满悲伤的故土上?但是留着罗兹的那个友人也是梦魇一般一直缠绕着老爷爷。可是在得知自己腿马上要截肢,要去养老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余生能自己做主的时间不多了。这个缺憾不能充满这一生,才鼓起勇气去面对,甚至包括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在罗兹去找有人门牌的时候,老爷爷也表现出来内心的怯懦,不敢去,故人在也害怕,不在也害怕,近乡情更怯。当然最终波兰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很完好的,同一个地址,70年后不但找到了,连建筑都没有变过,变迁的只有居住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各种缺憾,是否去面对,也是需要勇气的。
这部片子勾起了我自己当初在波兰的一些回忆。
1)看到护士推轮椅的时候,路过一个地下pub 的入口,我第一天去欧洲小镇的时候学校接待我们就把我们邀请到地下的pub,入口很小很不起眼,里面却别有洞天。
2)波兰对历史的保护,大概是我知道的最好的。现在的华沙old town其实全部都是重新建的,并不是当年的old town,战争毁灭了那些建筑,真的根据历史资料重新给复原重建起来的,我过去参观也没觉得跟其他国家的历史建筑差别有多大(可能我也不是专业人士)。
3)当初在波兰换乘火车的时候没有零钱,真的遇到当地人直接帮我买票的。
4)最有意思的是一次从华沙到小镇的长途巴士上,一个老爷爷想跟我换座位,他说波兰语我不懂,他说 Deutsch?我摇头,他说 Russian?我摇头,他说 French?我摇头,他说 Spain ?我还是摇头,我问English,他摇头。通过手语我知道了他的意思,我跟他换了座位。我当时想的是,英语在欧洲还真是小语种啊。他和电影的老爷爷基本上差不多的年纪吧,后来他坐到我旁边跟我聊天,说了啥我基本不懂,但是一直用手语比划着,大概也能猜到一些简单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88岁的爷爷,时隔七十年,拖着在二战时期受迫害濒临截肢的腿,长途跋涉,带着一件自己做的最后一件外套,45码,蓝色,来到波兰,寻找自己儿时玩伴与救命恩人,也是寻找自己感情的归属。
这位经历颇多的犹太人爷爷,并未因为的身体、年龄及悲惨的经历而狼狈不堪,而是永远的白衬衣成套的西装;还不乏幽默,他晕倒在车厢,在医院护士说: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吗?你差点就死了。他说: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但当他得以和老友相逢时又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幸运…;为了可以躺下休息,故意一直找坐在旁边看杂志的音乐人说话直至他不耐烦走掉;为了可以便宜的住宿,与马德里的老板娘斡旋谎称自己带团过来旅游,先来体验一下,从而谈到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他也是善良的,帮助涉嫌非法居住在马德里的音乐家;他碰到的人也是善良的,音乐家开车载他去车站,马德里旅馆老板娘鼓励他去找女儿认错借钱,德国人类学家为了满足他中转时不踏入德国的土地,而拿衣服铺了一路地毯,到波兰后医院的护士又陪她寻找儿时朋友,并一路鼓励。他还是固执的,即使被偷的没钱了也不想去找女儿认错,即使从马德里到波兰不可能不经过德国但他依然倔强的生气。
真的是一个十分丰富饱满的形象。总让我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里的欧维,固执、多才、善良也不乏温暖,最终被邻居们的亲情所救赎,而电影的男主角,也最终找到老友,相拥回家。他们应该会互相诉说这七十年来的精彩经历。重要的是,感情找到了归属,一路上心灵得到救赎。
慢节奏的公路文,让人十分想逃离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逃离晚上九十点企业微信依然噼里啪啦的响声,跟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一样,“去有风的地方”。——-在梦里面。
男主角演技太棒了🌟
📍电影:《最后一件外套》 📍类别:二战/友情/战争/人生 📍推荐指数:⭐️⭐️⭐️⭐️(适合不慌不忙的午后) — 📌 【关于我的一点小感触】 ✅看似是在讲述一件事,但却让我见证了他的一生。 . 🎥电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过八旬的老裁缝,腿疾缠身,在子女计划讲他送入敬老院前夕,孤身一人远赴波兰,送最后一件外套,见一个牵挂一生的朋友。 . “在路上”推动电影的发展,不断“插叙”+“人物口述”形式来填补故事的空缺和色彩。 . 这一类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并不少见,但是能将简单故事通过镜头传达完美的屈指可数。 . 影评贵在【选角+故事背景+幽默滑稽】很大篇幅在讲述“在路上”这件事,但是却在二战背景下将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升华,老一辈戏骨的眼神也是会说话的,尤其是最后隔着窗户四目相对的神情细微变化极其让人共情。一路上虽有坎坷,但是老人的倔强,以及犹太人的“滑稽”让故事不是一味的处于悲调煽情。 . ✅深渊里向我伸出的每一双手,日后不管位处高低,我都舍不得再放开。 . 🎥先人总是言而有道,患难情谊永长久。“我会去见他”七十年了还值得爬山涉水去兑现。“我们回家”可能他也在等着他,不变的尺码,永生难忘的外套,那又何尝只是一件外套而已。你好像只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却陪了我一生。世人都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大多都将“情”狭隘化了,愿每一份用心良苦的情谊,都得偿所愿。 . ✅我不会放弃我对历史的固执,但是我会重建我的偏见。 . 🎥这部电影的名场面大概就是老人在德国换乘时,铺满衣服的下车线。看似极其笨拙举动背后,却包涵着那个时代人的心酸。很多人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在我看来,非也。用人物动作来强烈表述出人物的内心挣扎,能给观者强烈的心理冲击,这又与返程后老人选择双脚踏地,形成了强烈对比,或许是因为那位矢志不渝人类学者德国女士,或许德国正如广播所说“正在重建,请您谅解”。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但是会因历史的被看见和你的努力而日渐释怀。我想我们不应该用和平时代的上帝角度去审视老人的固执偏见下的奇怪举动,并非多此一举。老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没有人有资格替他原谅,我想我们也是。 . 🖐愿和平 🖐愿不缺踏足远赴的勇气 🖐愿历苦难后深觉幸运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的朋友值得 .
一个经历过二战的犹太老爷爷,在快要过世前(子女要将他送往养老院),一路奔波,回波兰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送最后一件外套。他的舅舅,父母和妹妹都在迫害犹太人的战争中去世,他亲眼所见,心理阴影很重。去波兰要途径德国🇩🇪,听德国人说话都极其痛苦。很简单的几个场景都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当然,他一路也遇到了好多好人,最后的那个女护士真的有点像C罗。。。
这也算是一趟治愈之旅吧
这也太好哭了吧!从第一个回忆开始,回忆一次就要泪目一次,老爷爷的执着太令人感动,路途遇到的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导演的叙述剪辑,下一个镜头几句话就交代好前面无需多用镜头的情节,老爷爷的演技也是跃然纸上,最后的拥抱回家,泪目暴击。
4.5星啊OST哪里有太棒了!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好啊!和女儿对峙那里女儿也演的好好。虽然有槽可以吐,但这个感人的轻喜剧值得排半小时队(头一次提前半小时到场都要拍两百米的队)这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坚持自己70年承诺、然后被这个新世界和善良的人们悄悄打动妥协,最后完成使命的故事。有空写影评
三星半故事性和设计感太强会冲淡情绪
#BIFF# 三星半。卡洛斯·索林的编剧执导的阿根廷犹太版李尔王。二战故事几乎穷尽已无法再有新意,但演得极好+音乐好听。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还可以。和remember有点像。
用人性的善安抚曾经的创伤
为老爷爷演技点赞,回忆亲人一个个去世那段让人憋不住眼泪。剧本中犹太老裁缝的形象通过各种讨价还价、啰嗦到逼走旁边乘客好躺下,真是很好笑(不知都这样还是有点刻板),配乐也是浓郁的犹太风。德国人类学家与老人的和解,也是很有象征意义。
跨越大洋及欧陆的公路片,实则是一个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故事开头颇吸引人,结尾很感人,中间部分许多桥段既幽默且有趣,只是太强调故事性,许多地方缺乏逻辑,且叙述有些过火。老人的还愿之旅一路皆遇好人,只是其众多亲人似乎太过冷漠。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
活在记忆里的人,最幸福
不是我说,这老头也太虚伪了。对战争期间救了他命的人,战后不仅没有当面感谢,甚至连书面联系也没有。人老不中用,被子女赶出家门后,想起来要去面谢救命恩人了?从西班牙到波兰的火车必须经过德国,老头死活不愿意经停德国,也不愿意坐飞机。后来好心的女士用衣服垫着给他踩在地上,形式上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但他也没有多感谢那位女士。最后身无分文到了波兰,找到了救命恩人电影就结束了。我猜在波兰的吃喝和回国的机票还得恩人掏钱吧?最关键他对女儿也太苛刻了,为了要钱才去道歉。其他子女把他扫地出门也完全不用可怜他。反正我对这样的老头喜欢不起来。
二战中,德国对于犹太人屠杀的片子,是我喜爱的题材。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以及对反人类行径的各种对抗,分外打动人。和许多同题材同类型的影片一样,此片并没有直接的反映那段黑暗的时刻,只用了一些回忆和对比,一些老人对好心路人的一些简单的,甚至是不得不的描述,来揭开心中70年来封闭的痛苦和思念,这种沉淀于内心深处时光深处的情感,在行将就木时被点燃,我能够从集中营里跌跌撞撞的去找你,也能在衰老年迈时颤颤巍巍的去找你。不论能否再见,老友,我来了!
從維也納飛回台灣的班機上看的電影。看簡介就覺得會哭很慘。開頭那孫女真可惡,長大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老人都沒多少時間了,讓我想起去年十月過世的奶奶,我以前出遊或平常合照很少,人走了想拍照也無法了,非常後悔。電影很真實,沒有血淋淋拍出戰爭的殘酷,卻用老人回憶他的故事來體現。很溫馨
这老头演得太好了!简直一个人演了N多角色,面对女儿们时,他是父亲;面对孙女时,他是爷爷;在出租车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头,面对年轻非法移民,他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在旅馆中,他也是个幽默的房客;当碰上德国人,他仍表现出不共戴天;而在归乡途中,他表现出了近乡情怯。他跟孙女讨价还价时,让人莞尔一笑,而看他控诉纳粹暴行时,也能让人泪水涟涟。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令人叫绝!
最后居然重逢了略显狗血,我想象的结尾是这样:老人来了找不到人,只能失望离去,墙壁上有一行字:我知道你会来,谢谢你。老人看到了,4颗星,最好没有看到,5颗星
没有战争的场面,却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迫害带来的后遗症和人之间互助带来的温暖,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观看过程中;德国女生那个部分印象深刻;老人层次丰满,有精明计算别扭固执的一面, 也有遵守承诺的动人之处,旅馆老板娘虽年龄不小,依然魅力无限
一个二战时犹太死亡营的幸存者,垂垂老矣之际,在被几个女儿卖掉房子送进养老院的前一天“出逃”,从阿根廷独自前往波兰寻访恩人。几段萍水相逢,几件悲喜遭遇,又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得见恩人。两位垂暮老人惊极相拥,且泣且笑,70年的人生故事慢慢唠。影片叙事松弛舒缓,呈现被时间稀释后的历史,懂与不懂自在其中——幸存老人说他们不懂,德国人类学家说他们懂。反倒是在喜剧元素上刻意放开,使其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相当独特。尤其是中间还套嵌着一个现代版的《李尔王》故事,本身就是极具深意的处理:幸存者的女儿尚且如此,惶论其他?
为何不可早一点
有生之年 还能相见 就是人生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