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层次感
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片子。集结了好莱坞的老中青名演员,外加一段生硬的感情戏。片子起初的拍摄手法和故事还算ok,越往后越觉得冗长!不知道电影重点在于讲二战还是讲夺宝。感觉像小学生的流水账日记,毫无主次更别谈层次。可怜的小马还要学习蹩脚的法语。。。
两个字形容乔治克鲁尼的片子“失望”
2 ) 仅能感动自己的飞机读物
这或许是乔治-克鲁尼最乏味最说教的烂片,一部仅适合搁在国际航班经济舱狭小屏幕甚至广深公路大巴上的2小时飞机片。
事实上,乔老爷也正是在机场书店——一种堆满成功学和历史传记的地方——收获的这个故事。等飞机时,一本名为《古迹卫士:盟军英雄、纳粹窃贼以及历史上最伟大寻宝故事》的书吸引了他,扫了几眼,就和制片一道把原作者请来,迅速打造出这么一部二战寻宝电影。
二战时的美国军队里也确有有一个特别小组,叫做“古迹卫士”(Monuments Men)。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几乎由艺术史学者组成的这个小组,在阿施巴赫村的城堡里发现了一个巨大存有大量绘画和雕像的仓库。这些艺术品是为避开盟军轰炸而特意转运至此的,它们与几天后辈发现的其他珍品,都属于两个对犹太人趁火打劫的臭名昭著画商。
当然,到了乔老爷歌唱祖国的英雄赞歌中,这些来自从比利时根特、布鲁日和法国巴黎劫掠而来的米开朗基罗、鲁本斯和毕加索真迹,就成了破罐子破摔的画家元首急于下令销毁的珍品。因此,这也为电影开启了非常传统的好莱坞救援模式,由文人组成的古迹卫士们面临的敌人,不仅是穷途末路的纳粹,还有一道加入文物争夺战的意识形态大敌——苏联红军。
乔老爷的团队里少不了马特-达蒙,这个一直被他在各种类型片里信手拈来戏耍的呆萌,加上让-杜雅尔丹、比尔-默瑞、约翰-古德曼、休-博内威利和凯特-布兰切特,怎么看都像又一伙“十一罗汉”。然而,老友间相互打趣的轻松笑料,到了这部围绕严肃艺术的剧情片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过期调味品,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反倒是在主流好莱坞电影里已绝迹多年的高大全人物和博爱主义陈词滥调,毫无节制的纷至沓来。并没读完小说原著的乔老爷,那个本对美国政治持批评态度的乔老爷,不知怎么就谱写了这么一曲为人类伟大艺术不惜牺牲生命的美国红歌,相信把它丢在白宫春晚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幸好电影还真留给观众那么一丁点有温情的、属于人性深处的感动瞬间。1944年的圣诞节,在西线冰雪覆盖的森林深处,比尔-默瑞在军营洗澡,鲍勃-巴拉班找出一张遗弃的唱片,打开留声机播放出几乎凝结了空气的圣诞歌,战争该结束了吧。而到了任务结束后的述职时间,罗斯福总统知道有人为了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雕像牺牲于布鲁日教堂时,问起乔老爷扮演的古迹卫士队长弗兰克,为一件艺术品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许多年过去后,有退伍老军人带着孙子重返这座教堂,在洁白的圣母子像前沉思良久。生命已逝,艺术永恒,但并不会因此留下保护它的英雄名字。电影也仅有此处,算得上是超越飞机读物的感动时刻吧。
3 ) 从希特勒和斯大林手中救出圣母的乔老爷导演的不只是上帝
【前排无剧透】
那年Grant Heslov十九岁,在UC遇见George,俩人一拍即合,相爱至今。
关于制作Monuments Men的原因,Heslov说完全是巧合。拍完The Ides of March不久的某一天他在机场等待起飞,发现忘记带书,就去书店闲转,结果看到一本名叫he Monuments Men: Allied Heroes, Nazi Thieves and the Greatest Treasure Hunt in History,作者Robert M. Edsel的书,封面特别拉风,翻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萌生买版权的想法。然后因为该书信息量太大以至读的很慢这事儿就搁那儿了。
The Ides of March过了很久,闲的蛋疼的乔老爷和Heslov在办公室没事做到只能四目相对。。。闲不住的俩人决定下次要拍就拍大制作,于是敲定MM。在写剧本之前他们还请作者来给他们上了十来天的课,认真做笔记和历史背景调查,才开始着手剧本。
被问到和乔老爷写剧本谁打字的时候,Heslov嘲笑乔老爷说当然是自己打字,乔老爷什么都要靠手写,而且他现在还陈旧到会拿剪刀把有用的内容认真剪下来贴整齐。他们办公室又一个剧本墙,删改啊调序都在墙上【你可以想象半墙打印半墙手写的剧本什么德行。。。
于是剧本正经写了仨月。
谈及casting,除了Preston Savitz出演的Bob Balaban,是在Argo一个活动见到时拉入伙的,Heslov说他们写的时候早就想好了有Cate有Matt有Bill Murray等等。所以,传说007水管工要演呆萌的角色后退出的消息不知从何而来,涉及剧透不方便在这个段落说,但是看过电影感受过呆萌许多情节里那种被编剧设计浓浓的恶作剧感绝对是乔老爷事先计划好的。
当然,拍摄期间乔老爷的黑手再次伸向呆萌,也伸向Bill Murray【这两段故事最近文章啊视频好多。。。
关于预算,Heslov说成片后他们 5 million under the budget【不能更击节赞赏!!乔老爷前期准备特别好,拍摄效率非常高,所以省下不少钱。Heslov更表示他们拍片从来没超支过。
关于音乐,是在Abbey road录的哟!
以上信息都来自1.30在学校pre release screening后Q&A,Heslov本人的回答,记忆或许不全。
【下面开聊片子,剧透警告!】
预告片真的很误导人,一直抱着期待看一部艺术版十一罗汉,不是十一罗汉,也可以无耻混蛋的想法,结果一直在等待的全片高潮,好几次都以为:矮油,是不是要来了,结果到最后——也只是哦…还……蛮感动的——然而也是靠有人牺牲换来的。
所以乔老爷这故事其实是想讲述一段被遗忘的二战历史,那些你如今在博物馆随便欣赏的文化艺术品背后的牺牲,是值得感激与纪念的。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乔老爷的角色Frank从头到尾的拯救人类文粹的使命感道德感无论给同伴打气还是跟领导做汇报都活生生的导演价值观输出传声筒,虽然比《英雄》里手办帝和杀手无名聊“天下”时要高大上得多,依然有被强迫灌输后的反感【我只是说这种价值观输出的形式。不过好在乔老爷穿军装要人命,戴墨镜开军车阳光下笑一笑,磁性的声音,鼻血喷一地之后也不计较他强行灌溉了。
这片子另一处高大上在观众稍微得有点儿二战历史常识,还要了解那么点艺术史,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莫奈,塞尚,伦勃朗,罗丹什么的的名字听得出来,对得上作品。出镜的那些先收藏在美帝Met Museum, National Gallary,法国卢浮宫啊什么的等等围观过,听过讲解,懂点它的价值——总之只要了解那么一点点后,就不能更赞同乔老爷角色的动机,觉得Hugh Bonneville和法国让的角色为文化为后世子孙死得其所,看到党卫军烧画心肝儿疼,苏联抢法国收藏的时候希望美帝捷足先登。
然而讽刺的一点是,当然也许我并不了解战后收藏捐赠的历史的缘故,影片中不少理应留在欧洲的收藏如今都挂在纽约大都会和DC的国家画廊。。。应该不是顺回来的吧。。。
关于为什么Hugh Bonneville为什么因为米开朗基罗的Madonna而死,为什么乔老爷发现Madonna时脸上要打那团光,最后是乔老爷在跟苏军争分夺秒时被救出,为什么乔老爷跟领导作报告一副Morgan Freeman附体视角,告诉领导牺牲当然值得,是故意暗示什么或是我个人达芬奇密码后遗症想太多,可惜Q&A时间关系没有问到Heslov。。。
换到乔老爷和呆萌的对手戏上,四个字就是不忍直视。。。爱意太明显!!对酌的时候明明应挂牌高压危险啊!!!看过乔老爷恶作剧新闻之后从头到尾都不能不注意呆萌的衣服和腰身儿了。。。还有呆萌踩炸弹的戏绝对是乔老爷赤果果的恶作剧啊!把人家挂在柱子上,拐弯抹角嫌弃人家智商和体重,坏透了!!【呆萌你这水平也就偶尔能复仇一下Kimmel而已。。。
然后呆萌的戏份,尤其是他在巴黎跟Cate的戏份其实有脱节感,但Heslov表示并没有删掉什么大戏。然后就是,Cate跟呆萌的对手戏竟然没发展啥关系。
乔老爷在影片开头介绍是个父亲,然后就没有深化塑造父亲形象了,可惜可惜,等于只是介绍下她有老婆孩子还跑去参战多么崇高啊而已。
法国让和John Goodman搭伙特别萌,可惜被拆西皮了。
Bill Murray和Bob Balaban俩老头就是组团温情搞笑的。
纳粹和苏军是用来憎恨和嘲笑的。
乔老爷执导筒方面,Bill Murray洗澡,同时Heslov客串医生的戏拍的剪的音乐都相当漂亮,一流水准。再就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喜剧中营造始终哀伤气氛,总能在关键时刻刺一下观众的小心脏。整体说来,乔老爷导演这饭碗抢的是越来越心安理得了。
综上说来,故事够特别很吸引人而故事结构有缺陷,一流卡司一锅烩,个个有中上表演,在没啥好戏的2月份新上映,还是很值得买张电影票捧场的。
————————————4月9号的分割线————————————————
本来是觉得自己喜欢自己的。
国内上映后看到满屏的一星两星反而想多说几句。
其实这题材和阵容想拍成十一罗汉还不容易吗,然而乔老爷选择尊重先辈付出与牺牲的角度向观众介绍这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历史,更体现了他的情怀。
至于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关系的把握的不到位只能说是乔老爷导演才华远比不上orson wells。兼职太多,恐怕很难专心在导演工作。
导演讲故事能力不足,这就是一部大烂片吗?执导演员呢?拍摄技巧呢?这些都发挥的很好啊。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后期特效人物相当重,乔老爷为把这做好推迟上映时间,你看出来影片有哪些特效上的不足了吗?
所以说烂,不至于,这是部质量中等偏上的片子,说的要求严格些也是能及格的。
给一星,恐怕是多是失望于瞧演员阵容来看热闹结果发现导演在讲述情怀,静不下心就嫌弃说教的人。
——人家导演当制片人时的工作质量太好笼络得来一流演员纷纷参演反倒给影片减分了是吗?
嫌浪费好演员的人倒是可以等看看还有没有谁能一下子叫全这几位。
最后的最后,这也是我最感谢grant和乔老爷决定拍这部片子的地方,那就是我通过他们了解了一段我很可能没什么机会了解一段历史,让我知道我以前逛大都会、国家博物馆能看到那些艺术品是多么幸运,也让我今后再去任何艺术博物馆时都带着一颗感激的心。
而我也觉得,如果一个导演的情怀,能够多让几个观众像我这样感激这些monuments men的牺牲付出,他的作品真的很成功。
4 ) 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影片传递了一个观点,艺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因为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一旦被摧毁,那个时代就等于被剥夺了灵魂,残缺不堪。乔老爷说,“即使纳粹消灭了一部分人,但剩下的人可以继续繁衍后代,而艺术品,如果被盗窃摧毁了,就等于文明,被活生生的斩断了”。在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参观圣母像,他们讨论,做笔记,瞻仰这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雕塑。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像一篇歌颂稿的常规结尾,高调指出Monuments Men拯救艺术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崇高性,从那些欣赏艺术品的年轻人身上,你似乎也可以看出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艺术品的确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瞻仰和汲取精华。
整个影片的叙事时段处于战争的末端,对于战争的基调也都是比较轻松和缓。不妨想想,战地里可以吃到家里寄来的高级饼干;大家一起听着听悠扬的Jazz处理病患;巴黎女人又可以开始涂红嘴唇和摇曳浪漫了;为敌人点燃一支烟,席地而坐,大家就可以愉快把枪支放下,为对方留一条生路;最最重要的是,两名夺宝者的死,可以说并不是在直接维护艺术品的时候发生的,导演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比较积极正面,镜头简单,一笔带过。因此,跟着整个叙事节奏走,观众很容易接受Art价值大于life的论断。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简单的接受Art大于life,是因为Art 和life 并没有在同一时刻陷入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中。当事人并没有被尚冒着烟的枪口戳在胸前,被一脸凶恶的纳粹威胁“不给老子这幅画就一枪喷死你”,类似于这样的冲突被导演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催生不了我们维护生命的本能欲望。另外,死者一了百了,其实是无憾的,但是死者身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模糊弱化了,这个人就是家属。导演遗漏了死者家属的状态描述,而是以一种为国捐躯牺牲光荣的追掉会形式,给家属扣上一个举国上下你最伟大的大帽子,这还让别人如何正常的发泄丧夫、丧子、丧父之痛呢?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对艺术有着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吧,至少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自动扫码”功能的人。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在废旧的矿场中,找出一幅又一幅的名画和雕塑,看着表情、听着音乐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啊,可是,本人因为“扫不出”那些艺术品,心里没法掂量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价值。实在是自惭形愧,尚不具备扫码功能,只觉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5 ) 谁把分拉下来的= =
其实也没多好看
只是看了分数居然下了六而白日焰火还在七分之上就觉得我的审美貌似跟不上豆瓣潮流了
只要贴上文艺获奖血性的标签看不懂都能打高分
就是这样
导演就是喜欢拍的意识流然后让你们去猜
越多讨论就越高分数
再加上点做爱镜头
喔好像电影院版删节了
我在想盟军夺宝队里面matt那一晚在巴黎留下点香艳镜头没准分数会高点哈哈哈哈
怪就怪在这类似历史记录片的剧情
而且是宏观历史剧还不是二战当中平民啊或者个别人的小故事
所以没有美丽人生那么赚眼泪
而这个剧选的角度还太小众
没有战争的大场面又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么轰轰烈烈跑走在战壕里
看的人就不会觉得爽
而这个小众又偏偏选了art
普通人对于艺术的感情根本无法支撑他们全部兴致满满的看完整个片子
对于片子里出现的艺术家恐怕除了毕加索和莫奈还有那几个大雕塑家别的都不认得了吧【反正我是不认得啊喂
我想除了art fanatic和欧洲人之外没人会对这种宏观主题又不带色情的剧情感兴趣
= =反正我一开始是冲着乔治克鲁尼去的
>w<不管多老眼睛还是那么好看哈哈哈哈
只不过给到四星的理由还有偶尔被感动的剧情
战争剧本来死人不是哭点
但是在中间家人唱的圣诞歌曲温馨的响起的时候
另一边一面说着he will be fine一面加大吗啡量一面找着牧师
当时哭也不知道是为了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凄凉还是那边死去的战士
那段音乐成为了这场电影里面最安静的一段
还有就是后面Matt猜到地雷那段
每个进来都问一句你怎么踩上去的简直是一群损友
然后又不肯走 留下来一起等哑雷爆炸再骂骂咧咧的出来
╮(╯▽╰)╭感觉自己的感动点和旁边一群穿校服的高中生一样了
至于后面穿着西服带着女朋友的人
以一直踹凳子的频率来看一定是觉得海报上那四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排列欺骗了他
-----
btw 这好像是唯一一部自己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6 ) 意料之外好
晚上一个人拿着两张电影票到电影院,没有目的就看了这部片,打算看完再看深夜场。看之前自己想象是一部剧情老套,战场火拼的好莱坞大片,影片刚开始也写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有点不以为然,直到影片播放结束,我感觉好,不是好极的好,而是刚好,并难能可贵的一部电影,轻轻淡淡的感动,为了保持对电影的思考我放弃了看深夜场,一个人走路回家,一路走一路想。
好莱坞最好玩的就是他有各式各类的电影,就像有各式各样的人,二战题材的影片既有昆丁 表现激烈的无耻混蛋,也有克鲁尼平缓细述的这部盟军夺宝队,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好。
影片里面二战的场景是可以看出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通常这种视觉以往早就硝烟四起,打个你死我活,但没有,克鲁尼克制,因为他知道要说的是什么事,什么人。
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台词我不大记得,大意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如果人的生命比艺术还重要,为什么这群人要付出生命去保护它?克鲁尼回答道人类世世代代生长繁息,但只要他们的文化没有被消灭,他们就能继续传承下去。平常的例子,如果没有西方的素描,透视,油画色彩等技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3D动画片吗?这些动画片的绘画技术都是来源于西方文艺复兴大师们开创的技术和艺术高度,我们现代人再借助科技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就是我们看到的影片色调都是借鉴于油画,才可以这么美,普通人随便拿个手机拍拍?现实的画面没经过处理我们看都不要看。西方的历史文化没有断层,一直置身于这个传统中,所以这部片对于他们自己是知识,是反思。
最后,借用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一段话来结束这篇影评:
一个被隔断历史的民族或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利,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把自己置于历史之中的民族或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理由——所有的古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没能找到讲故事的角度,其实我很有兴趣听到某单个人物的详尽版本(比如布兰切特的),但人物实在太多了,到最后不知道要说的是保护文化很重要还是体现战争的残酷。编剧竟然是argo的,大概是把自己的狗血都在上一部里撒完了,这部严重缺氧了是吧
靠,为什么要把名字翻译的这么萌!!!我乍一看还以为是 萌宝夺军队!!!
题材好≠电影好,本来以为只是「平庸」没想到如此「难看」。嫌弃《为奴》太主旋律的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白人自恋主旋律,从头到尾充斥着做作的假大空和说教,奥斯卡级的演员们全成了木头,剪辑配乐无一不恶心,根本找不到任何加分点,几度看得白眼想吐,跟天朝抗日神剧无本质区别,怒打一星。
我以为会是动作基情片,结果是没有剧情的剧情片。
2.5吧....超豪華卡司煮出如斯平庸無聊的菜色,太浪費了....Clooney再次證明了他沒什麼當導演的才華...不如專心演戲嘛....拍得很散,多線群戲調度吃力,沒有一線拍得深刻,都在蜻蜓點水,平常似乎想要詼諧一點,但又不時冒出主旋律說教或煽情實在尷尬....
berlinale2014.Day 3.请直接忽略这部片,不要被卡司和题材给欺骗蒙蔽了双眼。真的,向真正的战士致敬。去你的钻石王老五。
时间空间各种跳,故事乱七八糟,戏份的安排让人时常忘记某些人物的存在,没有半点风格,节奏也不统一,开始你以为它是冒险片,结果它前面还有点喜剧,然后你以为它是喜剧片,结果中间它开始严肃起来,连高潮都可以让人昏昏欲睡,还真是难看到一种境界,真的是浪费了一票大明星。
就像看了一场NBA全明星,我说的是近几年毫无新意哈欠连连不断转台平庸至极的全明星
对于我来说,看完只想飞奔去欧洲。。
好多人都提前离场了,在场的纷纷掏出了手机
观影前看有媒体抨击本片 直言“烂片” 在我看来 是作者看明星耍帅上演全民偶像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 本片虽众星云集却没有纯粹的主角 乔治大叔身兼导演编剧演员 不能不说煞费苦心 纵观全片 虽讲述沉重历史时期故事却惹逗观众不下十次 而重结局轻过程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铭记这段历史 充满人文关怀
大牌云集,可我真觉得挺难看的。。。笑点有点牵强,刻意煽情的地方又不动人,流水账一样的感觉~ 影院里坐我旁边的美国人看睡了打起呼噜,结尾看到挂美国国旗很多人开始喝彩鼓掌,所以这电影其实大概只适合自卖自夸吧。。。
有制服克鲁尼大叔就够了!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简直太low不能忍,全篇基本不着重点,而踩点部分又无理煽情过度说教,最后还来一个Q&A结尾点题,直接在电影院扶额无法直视,low到爆!!!(以及内核是不是很想来一下十一罗汉啊?呃呵~~
或者是乔治·克鲁尼太想在真实上做文章,故事太平了。一段段无聊对话,一场场毫无波折的故事。只有伤感却没有冒险与紧张,更不要提惊心动魄了。甚至由于平淡,那些人为保护艺术品所做的牺牲都显得那么轻。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更多的转折与惊险来支撑影片。除了凯特·布兰切特,看点太少。还总放主旋律
好比就是打算做佛跳墙的材料却做成了一锅东北乱炖,白白浪费了好演员,编剧导演不给力!
拍的又乱又轻浮,只有Cate Blanchett表演特别稳,其它的角色都特别飘。
选题相当赞,真实事件永远最震撼人心。最喜欢片中唐顿老爷见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抱子像激动得快流泪那个细节,简直感同身受。只是欢脱的气氛和想表达出来的历史沉重感略不协调,感觉克鲁尼既想拍另外一部十一罗汉又想拍战争史诗,结果弄巧成拙了。不过作为一个认油画强迫症患者,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