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预告片时就被吸引了,三位大叔加上妮可基德曼的强大阵容,再加上二战中的日本帝国这种永远能挑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故事背景,当时根据档期计算了一下,还为到时无法进影院观看而有些遗憾。预告片里呈现出来的,仿佛是老当益壮的两位大叔为了讨回当年的公道,不远万里跑来亚洲手撕真田小队长这种治愈人心的情节。结果看到正片估计有不少当时跟我一样被预告片唬住的观众不禁要感叹,老子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影片一上来的架势像是要拍个《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节奏,导演的第一枪先打向了一个与二战这个核心看点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男女主角的相知相恋拍的拖拖拉拉,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了。终于演到结婚,男主角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反而勾起了年轻时的伤痛回忆。由此刻起不断出现的小黑屋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最后却发现里面的景象也不过如此。不要说是对于历经各种抗日神剧的洗礼,见惯了皇军手段的中国观众了,就算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种程度的用刑也未免离想象中的震撼场景差太远了。我完全相信故事的原型人物洛马克斯先生真的因为这样的经历而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但现在既然拍成电影了,导演就该想出更有震撼力的场景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如果导演是为了尊重原著而拒绝添油加醋,那么一开始就不该一惊一乍的把观众的期待值拉高。如果没有把握能在后面把包袱抖响,那么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从一开始就乖乖的闷声发大财,而不要老想着弄个大新闻。
几位主角中,妮可基德曼这次基本上完全充当了花瓶,而穿上了裤子的斯卡斯加德大叔虽然是促成后面剧情的关键人物,但他的行为还是让人有点难以理解,而且也跟影片主题有点矛盾。影片要表达的似乎是战胜过去,走向新生,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叔竟然就这样草草了结了自己的性命,而他实际上也并没有科林费斯那么重的心理阴影。总之我最不满的还是梦想中的俩大叔组一个老年版复仇者联盟的设定落空了。
男主角科林费斯的演技没话说,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形象实在算不上可爱。虽然是个因战争而留下心理创伤的可怜人,但前半部分他的举止却让人无法对他产生同情。倒是后面去见了真田小队长后,整个人一下子精神焕发了,这时候再看就觉得还算符合他战友所描述的那个“我们当中最勇敢最强大的一个”。
几个主角中最值得玩味的一个当然是真田小队长演的宪兵。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说话时主语喜欢用“他们”“我们”,而刻意回避“我”这个字。他其实是个爱把自己嵌入背后的群体里的缺少主见的人。当他融入的那个群体是大日本皇军时,他就可以眼睛都不眨的折磨俘虏,而当他融入的群体变成了美国大兵时,他又会面对一具具难以辨认的尸骨开始伤感起来。这个人很难说是个好人,他狡猾、逃避责任、没有原则,但又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如果他生在从没发生过战争的年代里,也许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现实当中他的人物原型与洛马克斯先生成为了莫逆之交,可见至少这位曾被他伤害过的英国老兵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所以我更倾向于按照洛马克斯刚见到他时的思路来给这个角色下定义——一个罪人。判断好人坏人比较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有罪无罪却是客观的。这个日本老兵用尽他的余生在做好事赎罪,可是这也不能改变他是个罪人的事实,即便他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个好的罪人。
影片因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所以最后故事原型人物的照片出来时,还是挺让我动容的。可是即便如此,我对这片子整体上印象仍然不佳,原因是它跟我对涉日题材的影片的根本评判标准相违背。我的一贯立场是:一切抛开其他轴心国小伙伴单独给皇军洗白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评分有点偏低,还好因为脸叔没有错过这部让我看完之后思考良久的电影。影片一开始还沉浸在男主撩得一手好妹拼命get撩妹技能点,大呼:哇,这对夫妇进展神速啊!看似美如画的幸福生活的建立也突然的扩张了那段伤痛的阴影,笼罩着男主神经兮兮。有人在问,为什么以前不这样,一结婚就这样了,老婆好可怜。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体验,在你获得巨大的快乐之时,会不会质疑此刻你在经历的是否真实,或许我有时是悲观主义者,肆意的大笑之后,反而更会让我快速的意识到躲藏在阴暗面的自己。正如同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
二战结束好多年,男主洛马克思依然被困在离家五千多公里的铁道上,灵魂依然被关在那个小黑屋里饱受折磨。他从不对任何人说起自己在被拖走的两个礼拜里遭受了什么。日本兵说,你的战友全部都指证是你私设电台,你还不赶快招供。不知此刻男主心理是怎么想的,被自己挺身而出保护的战友的背叛,以至于后来即使参加了二战老兵俱乐部面对自己的战友也不愿与之诉说的原因之一吧。我十分十分的不赞同有人说小黑屋里的刑罚不过就是水刑,比想象中的差距较大。可是我一看到这里就痛苦的哭了,那种窒息感,绝望感,濒死感夹杂着尖叫穿过屏幕放佛搅乱了周围的气流。我也曾想象过小黑屋里的是多么变态的折磨,毕竟我们可是从小就开始接收日军多残忍的讯息。可是洛马克斯是洛马克斯,我们带有自己的天平去测量他当时的处境是不公平的。
后来,战友芬利拜托洛马克斯去泰国找那个日本宪兵长濑报仇,他却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有爱的人,有家了。芬利离去,用自杀来传递自己的信息。有人又说了,为什么大叔你自己不去呢?嗯,我也这么想过,但是这也是真实的人性不是吗,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直面那段伤痛屈辱的历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和家,摆脱那段阴影或许只有死亡了。洛马克斯还是去了,面对长濑纵使有满腔仇恨,纵使把自己曾经所受的酷刑都做一遍那真的会好过一点吗?洛打开了那扇小黑屋,里面一切都没变,水管依然在滴水,他也再次看到了那个躺在上面的自己,岁月被囚禁在这里一点没有流逝,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却面目全非。“我依然觉得自己还在战场上”。
“Sorry”在某些时刻真的是最无助的语言,有什么用呢?能改变什么呢?能把那些枉死的岁月都还给我吗?可是除了这句sorry又还能在说些什么呢。结尾长濑收到洛亲自送来的信没有打开看就已经泣不成声,我也是。洛搂着他的肩膀满是温柔的安慰。“在此献上我最诚挚的原谅”。我喜欢这样充满喜剧但是又很温暖的结局,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故事。如果全世界都是他们,和平会不会离我们近一点。
希望大家不要总是纠结在伤痛的过去,历史需要铭记,战争中没有谁是幸存者,走出阴影,才能开始美好的生活。Making love,no war。
看了影评才去看的电影,影评一面倒的认为此篇不佳,主要是对鬼子刻画得不够坏,鬼子行刑下手太轻,不过就是个水刑把主角这么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么大,最后主角居然没有手撕鬼子还跟鬼子握手言和。幸亏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然大家一定认为导演只不过是粉饰太平,掩饰日本人的罪行,我们没有就真正经历过战争,所有对于战争的认识是靠这些年的影视剧得来的,所以我们对日本人充满刻骨仇恨,所以抗日剧中各种手撕鬼子的桥段才让我们有痛快淋漓的感觉,而这种似乎有一些温情的片子我们无法接受,我始终认为战争受害者绝不只是被侵略者,看《钢琴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德国军官救助钢琴家的情节,那么当我们再去反思二战的时候,一定要用杀,狗这样的字眼才能解恨么,我们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发生么?最后主角和日本翻译的和解不真实体现了这一点么?这难道不是对战争更理智的认识么?
关于电影本身,的确,不可否认,拍的能看,但远谈不上经典,和过往经典的、深刻的、反思的战争题材比太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走进内心,震撼灵魂深处!但是关于电影哪不好,也不想多说。小说原著可能会好很多,但是我没看过,也就不发表评论了。
我想说什么,不管电影实际如何,但是国人在各种爱国抗战题材的电影熏陶下,已经渐渐迷失了。。。看到豆瓣上写“水刑是小儿科”“小日本去死”这样的字眼,我才是被深深震撼了!
水刑:
我不经想问,水刑,你试过吗?战争你参与过吗?这种天真的想法从何而来?我也没参加过战争,没经受过酷刑,所以究竟怎么样我也不好评判。在我的理解中,在我看过那么多让人生不如死的,极其虐心的酷刑中,水刑也许真的不是那种最惨烈的,但是也绝对是最惨烈的几种之一。因为常识可以知道,逆水挣扎到死亡,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那段时间内,大脑的恐惧我完全无法想象,我宁愿被一枪爆头,也不愿意溺水而亡。对于在水中挣扎的恐惧,应该每个人都有,而水刑就是把本就很漫长的溺亡过程,无限延长!呛水,会游泳的应该都有过体会,这绝对不好受,而逆水呢?肺部进水那种痛苦,加之心理的恐惧,这真的小儿科吗?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绝对不是来自外界的恐惧,而是自己内心世界里的恐惧!最著名的酷刑之一——听着自己血液一滴一滴往外流的声音!都知道那声音是自来水滴水,但是施刑着却让那个人相信那是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最后身体没少一滴血,他却在自己的恐惧中迷失了,死了!逆水,利用内心的恐惧的刑罚,虽然不及,但是也是同理而已!
偏见:
日本人在某些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用多说了吧,看看各种关于日本的新闻回复或者论坛上的谩骂就略知一二。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日本兵的忏悔,怎么了?难道日本人不是人嘛?你要是觉得他是个战犯,那好,怎么看不到有人骂德国人?法西斯是最先起源于德国的,二战也是德国挑起的,纳粹当年干的惨无人道的事情多着呢,不比日本宪兵差到哪去。结果呢,战争过后,纳粹是纳粹,德国人是德国人,欧洲遭遇侵略的国家人民分得很清楚,纳粹战犯处决关押了之后,德国人不可否认也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过,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了,也许还有,但绝对不像国内这样的氛围!
再谈日本,同样的,二战过后,战犯待遇同样,可是中国人民的仇恨却始终没有消退!先不用反驳,我知道很多人会找,靖国神社,军国主义现存势力的借口,来说日本不配得到宽恕!的确,一部分人不配!但是,能不能区分一下,日本人,和军国主义势力(或者法西斯势力),就如同德国那样!战争不是一个种族的过错,战争的错在于战争本身,参与战争有对自己祖国的荣耀,同样的也就必定有沾满敌人献血的双手!这之间谁能分清对错?就如同美国反恐,和中东自由,谁对谁错?双方都觉得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换来的只能是更多血与泪!就像911过后,中东人也一度被歧视,看到飞机上有中东人都会坐立不安,而十几年过去,这样的偏见也在慢慢淡化,反而在国内却时不时看到地域歧视。说到新疆人,西藏人,就会坐立不安毛骨悚然人人自危。就有那么一些人,对于自己祖国的同胞,都有这样的偏见态度,何求其对日本人能有好脸色?
偏见和有色眼镜,那是战争的创伤,不可避免,无法抗拒,但是理智和宽容会让我们原谅!但是,口口声声说着爱国,在到处叫嚣,打倒小日本,覆灭帝国主义,这样的人不配说爱国!因为我们都知道战争会带来什么,这种幼稚的叫嚣的人在我看来,如果战争来临,不是成为法西斯那就是汉奸!因为他们缺少了最根本的一点——理智与宽容!理智让我们我们学会区别,学会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范围攻击,将自己的不理性的一面留给世人嘲笑;宽容,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在这说宽容倒是轻松随意,但我想说,正是因为宽容的不易,才显得宽容这个品质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最后,用我在之前《93航班》(911事件的一部电影)里说过的话结束:这种种族间的隔阂为何要存在?记住,人类总有一天要遇到外族入侵的,到那时候,如果隔阂使我们不能团结,在灭亡之际再反思现在,会有多么的可笑!
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快节奏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一点冗长,的确作为传记叙事类的影片节奏会相对缓慢,徐徐道来。铁路人,科林所诠释的这位主人公的确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影开场与爱人相遇就是在火车上,男主木讷的搭讪女主甜美的笑容加上窗外美丽的风景若不是看过预告很有可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英国田园式的爱情片。他们的相遇是浪漫的这或许是埃里克在战后最开心最甜蜜的回忆,正如观众们预料的那样,他们相知相爱然后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妻子所期望的那样,于是随着剧情的缓缓推进,回忆展开把观众带入二战那段残酷的岁月,关于那段岁月,我们是熟悉的同时也是最不愿提及的。当男主被询问为什么画铁路图的时候他说是因为他喜欢,我认为那是真心话,当战友们讨论逃跑计划的时候我记得他提到铁路时的表情,那是真的喜欢一件事物时所露出来的表情。这里顺便想一提当他们听到德国被打击战败的消息将这一消息告诉上校时,上校的眼神从空洞绝望逐渐焕发出了生的希望(为演员的演技点赞)让观众也会同他们一样快乐起来。再然后电台与地图被发现,男主被单独囚禁接受询问以及遭受非人的折磨。
但是,男主坚强的活了下来并幸运的遇见了他的妻子,但是这段往事一直是他心里不能磨灭的阴影,可是当他知道了那个折磨过他的宪兵还活着时却显得有些平静,或许是因为有了爱人后那份仇恨渐渐被消磨也或许是不敢再一次揭开伤疤去面对仇人而想要逃避,他拒绝去见那个宪兵。但是最后因为朋友的死他还是决定去见宪兵一面。
当男主回到自己饱受折磨的地方时伴随宪兵声音出现的镜头是一座颇为瘦弱的佛像这里也暗示着男主最后的原谅和放下。二人见面时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也预示着男主对过去的回忆以及现在看见长濑完好生活在这的愤怒,在他心里长濑是罪犯是凶手,所以他愤怒。但其实从回忆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长濑并没有对男主造成直接的伤害,这或许也是男主最终原谅他的原因之一。
二人最终的和解与宽恕我认为与其说是原谅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会让他们在战败时选择切腹自尽在中国也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名言,而艾瑞克坚强的忍受着折磨不管是在战时身体上的折磨还是战后心灵上的折磨,他选择了活着;而长濑通过他翻译的身份逃脱了审判,并在之后的协助工作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同样承受着心灵上的折磨,悔恨、内疚、罪恶,但他同样选择了活着。两个人的相遇与最后的宽恕表明了生命高于一切。原谅是不容易的,而最后男主选择宽恕或许也是朋友的死刺激了他,他不愿像朋友那样痛苦的活着,他还有妻子,所以当第二次故地重游他带上了妻子,从他略显轻快的打趣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放下了。从此心中再无阴霾。
同样是一部有故事原型,以反二战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和《血战钢锯岭》相比,竟然逊色不少,整个观影过程沉闷无比。
没想到强大的英国,也有投降日军的士兵,并备受折磨。日本鬼子真的是太可怕和太可恶了,二战期间做了太多恶事,让人恨得牙痒痒。
这部电影主角没有太多的光环,有的只是多年以来走不出的战争阴影。
多年后,真与折磨他的人见了面,才发现原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于是,宽恕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
二人还成了朋友。确实一般人很难以理解。
没想到科叔和妮可基德曼早在四年前就有了合作,还是夫妻,想起《天才捕手》,竟然对妮可对科叔的醋意有了别样的理解,哈哈哈。
电影最后,科叔和真田广之有大段的对手戏,以前真没想过他俩在一起的效果,感觉是两个世界划不了等号的人,实际上也是,说着日式英语个头矮小的日本军人真田广之和身材高大优雅的绅士科叔站在一起还是不太搭。
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心理永久的折磨。
一辈子的铁路劳工。
于是妮可的这个角色其实路人甲演也是一样的吧
1脚盆鸡应该 多学学这电影里面的翻译官 你诚心诚意的 认罪我们正常人 会真的把你打一顿吗。2主角有一个梦想想修通世界他铁路 他还说美国最伟大的铁路是中国移民修的,,,我觉得 我们兔子未来能修通全世界的高铁。3其实 没看以前对电影的预期不高 可是最后和解的过程 好挺不错 没矫情也没白莲。
结尾太无力了,宽恕如此的容易,恨意真的容易消除吗?
境界高了点
日军虐囚史!有点后悔当年没看完此片再去桂河大桥。影片讲的是和解而不是复仇,并且是基于真实(自传和照片为证)。但估计大多数中韩人民无法接受这个结局处理方式吧,因为我们觉得和日本没真正和解过。我印象中也没看过某个奥斯维辛的犹太幸存者在战后去和纳粹主动和解的电影。
真田君的英语发音算是相当不错了,有勇气接拍这种片子,估计会被日本右翼炮轰吧。前段相恋部分的画面很美
嘻嘻 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
2014/05/02
还以为是爱情片。。
摄影不错咯
日本人嘴上说忏悔忏悔的真要来个以眼还眼肉体虐待肯不肯呢?手倒是伸出来了,我还等着窝囊半生的科林叔狠狠折磨一下真田广之呢(做梦,真虐下去就是cult片了),不过最终毫无悬念地攻略了。演得很好的,不过我国人看肯定会觉得小儿科。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对二战日军相关的作品或多或少有先入为主的期望和评判。显然英国人无意纵容,表演和摄影都不错
战时创伤与战后和解,片子把故事拍得挺平庸,Nicole纯花瓶了。
都知道仇恨只能导向深渊,但宽恕一个人的罪行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哭肿。Wars leave marks. It needs courage to live on, to hate, to revenge. But only the bravest ones could forgive.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东京电影节看得这部电影,即使结局还在耿耿于怀。有个日本人问导演你会相信相信这样的故事么,“It's not a story of revenge, it's a story about future”
作为在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影响下成长的中国人,我虽能理解这个以小切入点来反思战争的主题,却无法不感受这小的名副其实,没有切骨的恨和惊,没有入髓的悔和忏,让这个本应让人动容的故事缺乏真正能震动心灵的力量。但我还是被感动了,虽不理解,但却无法忘记那黑白相片上两位已经故世的老人的真挚笑容
视点选的也不好,故事讲得太乱
雖然兩小時,看後,只覺得是很簡短的電影
越到后面越精彩,柯林还是演得好!
气氛渲染还行,就是切入主题花太多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