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红颜之如格蕾丝凯利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王国有两位女皇:一位是格蕾丝凯利,她是高尚的女皇;另一位是玛丽莲梦露,她是低俗的女皇。永远都忘不了<后窗>里的格蕾丝,每一次出场都如此惊艳,她的品位无庸质疑,HERMES的KELLY BAG就是很好的证明.
格蕾丝清纯高雅,她的父亲是奥运冠军也是千万富翁,她只拍过11部电影,却曾两次获奥斯卡奖提名,一次封后,她是摩纳哥的王妃.(说到这个王妃,很多人不明白她到底有没有最终成为王后,事实上,摩纳哥是法国的一个公国,公国的国王只能称为王子或者大公,而格蕾丝是事实上的王后,名义上,只能是王妃).
一直不明白,格蕾丝到底为什么会嫁给那个男人,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灰姑娘的完美故事,而事实上,摩纳哥原来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知道这个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三四万人的小公国的人并不多,但自从好莱坞大明星格蕾丝凯利跟雷尼尔亲王结婚而成为摩纳哥王妃之后,这个在法国东南方的地中海小国,总算在赌城蒙特卡洛之外有了另一个可以向世人夸耀的地方,甚至格蕾丝的父亲为了这门亲事曾向摩纳哥"缴纳"百万美元的陪嫁.所以,并非摩纳哥成全了格蕾丝,而是格蕾丝成全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王国.
格蕾斯嫁入摩纳哥后,这个弹丸之国一夜间成为各路明星的会聚地,尤其是每年3月份举行的玫瑰舞会,更是欧洲名流争相出席的社交沙龙.我想,格蕾丝与雷尼尔的婚姻只是一次时尚和政治的成功对接,他们从中各得其所,至于爱情,到底有没有,是个迷.同样是个迷的,还有格蕾斯的死因.
1982年9月13日,格蕾丝带着二女儿驾车经过一个U形急转弯时,翻进了路旁的深沟里.关于这一事件,长期以来流传着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她让二女儿违章开车,才导致这场灾难的--这使得二公主斯蒂芬妮长期以来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另一种更加可怕的说法,则完全是希区柯克式的故事框架:资料显示,格蕾丝·凯利在被迫息影后,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极度的空虚和痛苦之中.1982年,绝望中的格蕾丝加入了一个叫太阳圣殿教的组织,并缴纳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会费,此后,这个邪教组织不断向她索取现金.当格蕾丝终于醒悟过来,责令他们还回骗取的钱财,并威胁说,如果他们不把钱还给她,就向外界披露他们的行径时,灾难降临了.1982年9月13日,格蕾丝驾驶越野汽车,带着二公主斯蒂芬妮兜风,汽车经过一个U形急转弯时,突然跌进了路旁的深沟.凑巧的是,这深沟地带正是太阳圣殿教在法国的地盘.事发后,法国警察接到警告,威胁他们不要介入此事. 于是,法国警方未经任何调查,就在几分钟后将此车转移到了摩纳哥境内. 更为奇怪的是,格蕾丝被送入摩纳哥一家医院后,医生竟未对她采取任何抢救措施,反而在拖延了几个小时后,才把她送入另一家医院.8个小时后,医生通知国王说,王妃已无救了.
很多人把这次车祸和日后戴安娜的车祸联系起来,我想到的,则是另外一个女人,奥匈帝国的王后伊丽莎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茜茜公主.在她的的儿子,皇储鲁道夫和情人私奔后双双自杀之后,伊丽莎白受不了打击,整天穿着黑衣驾着黑色马车四处游荡,最终在异地被刺身亡.
似乎真是红颜薄命吧,格蕾丝,戴安娜,茜茜公主,在一个又一个童话般外表的故事后面,都是惨不忍睹的真相.
本文标签:
2 ) 格蕾丝•凯利的六套衣服
《后窗》的经典自然不必赘述,希区柯克通过超高的运镜水平将一个场景玩出了新花样,七个窗口分别观察了七组形象各异的男男女女:爱晒太阳浴的中年妇女、孤独恨嫁女、男钢琴家、芭蕾舞女孩、新婚夫妇、老夫妇与他们的狗以及穿插的一桩命案——推销员杀妻案。电影的最后命案得以解决,而男男女女们似乎也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宿,虽然电影已经如此精彩,但格蕾丝•凯利在电影里换的六套衣服无疑更是锦上添花,让每个观众都大饱眼福。
第一套经典的dior纱裙造型一出场就宣告着它必将被载入时尚经典的史册,果不其然,以后的几十年间此造型被无数的明星致敬,经典就是能经久不衰,直到今天,当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穿着这套纱裙转着圈的格蕾丝•凯利时,还是会被她的气质所惊艳,她就是当之无愧的dior缪斯女神!
与出场时的惊艳不同,格蕾丝•凯利第二次来男主家则换上了一身黑裙,为了不让整个造型显得过于沉闷,这次她换上了三层的珍珠项链来提色,当她靠在沙发上抽烟时,仿佛所有的寂寞都被她点燃。
第三套造型则出现了近年大热的薄荷绿色,除了感叹时尚是个轮回外我们还能说什么呢?白色礼帽和珍珠手串俏皮可爱,脱掉外套,上衣则是一件极具设计感的无袖露背装,配上薄荷绿过膝裙,即使放在今天,穿上这一身你也会是最摩登的上班女郎。
王妃的睡衣造型也堪称经典,深V真丝吊带裙搭配薄纱外罩,当她手扶门框向你展示她的曲线时,仿佛维纳斯在向你微笑,或许只有希胖电影里的男主才会对着这样的女神无动于衷吧。
第五套造型则极具中国风,改良式旗袍长裙,素雅的淡色大片刺绣,端庄大方,而导演则十分恶趣味的让格蕾丝•凯利穿着这身典雅的服装“飞檐走壁”,翻窗进了嫌疑犯的家,也正是这一幕,让男主发现了她被忽视的性格魅力。
终于,案件结束,已换过五套裙装的格蕾丝•凯利终于迎来了她的最后一身造型:鲜艳的红色衬衫搭配宽松的深蓝色牛仔裤以及乐福鞋。在一连串的华服、高跟鞋秀后,她穿上了象征着女性独立自主的这身裤装,暗示着女主经过一连串事件后自我意识的觉醒。
希区柯克电影的情节固然精彩,但他所选中的那些金发女郎们也为电影增色不少,如果《后窗》缺少了格蕾丝•凯利的美貌以及这些抢眼的时尚造型,那么观众的注意力无疑会被分散不少,而这些美人和华服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经久不衰,也和电影一起成为后来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感谢希区柯克将美记录进了电影里,也感谢美人们为电影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色彩。
3 ) 疑问
1.护士最后和探长说了什么?
2.护士最后说:“不,一块也不想看。”后为什么是那个表情?(有人说护士是帮凶,可是她为什么还要帮助男主角破案呢?)
3.如果一开始凶手把全部尸体埋在花下,怎么埋得下?如果只埋了一部分,为什么不都扔掉,而把一部分埋在自己眼皮底下?
4.之前护士已经质疑过凶手不会把窗子开着,明目张胆作案,为什么后来没有对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
5.莉莎偷戒指被抓到时,既然已经有证据,为什么没有当场揭发凶手?
6.凶手逼近男主角房间时,他为什么一开始想锁门,后来又放弃了?
7.凶手既然真的杀人了,为什么一反常态的镇定,在房子里呆了这么多天?
4 ) 开头就是交待故事背景的好手段
影片展现了导演对“纯电影”手法的运用:为了帮电影手法表现同一内容,必须用摄影机的语言来取代对白,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主要构思。影片一开始,便要拍室内,墙上挂满照片,桌上有一家带望远镜的照相机,最后一幅大照片拍的是车赛事故,然后拍到主人公那打了石膏绷带的脚,这镜头说明主人公是摄影记者,因拍摄车赛而受伤,画面初看简单,但不要一句话便交代清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环境。
5 ) 这个男人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劳拉·穆尔维认为,经典好莱坞的叙事里,男性都是推动叙事、制造事端的主动者,而女性则是被窥视的、叙事外的被动者。在她那篇著名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里,希区柯克的《后窗》作为一个例子被提了出来。
但是《后窗》中这个男性到底有什么主动的力量呢?他的所有权力似乎只是看的力量,他的身体和行动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当那个推销员、那个一直被他窥视的对象,亲自来到他的房间要杀死他时,他甚至连逃跑都做不到。相反,他的女友,女主角,却是个行动能力超强的人,她不仅与男主角一切分享了看的权力(她和男主角一起偷窥推销员的生活,他们的主观视点常常是重合在一起的),而且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这个事件中去,而不仅仅满足于“看”,她和男主角的女护士一起挖掘花园里的尸体,又偷偷潜入推销员的房间寻找罪证。这些行动都不是男主角的指示,男主角一直反对她这样做,但她显然乐在其中。
根据李迅老师的说法,经典好莱坞的叙事往往是两条线,一条是事业线,一条是感情线。两条线互相推动彼此,在影片高潮处汇合到一起。在这部影片中,显然也有这样的两条线。事业线就是男女主角对凶杀案的侦破,而感情线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男女主角互相爱着对方,女性甚至更加积极主动,而男性却一直怯懦地回避着,因为她觉得女主角太高贵了,与他的生活不是一类人。这种对职业女性的恐惧心理,促使女主角要获得男主角的爱,必须先变成他想象中的那个女性形象才行。
女主角一开始是完全不相信男主角关于谋杀案的推测的,但当她看见推销员打包箱子的时候,她突然完全相信了男主角。也许她也产生了怀疑,但我宁可认为,她突然开窍了,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她变身成男主角理想中的那种女性形象的机会。从那以后,女主角无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当她亲自去到推销员的花园和房间时,她也成了男主角的窥视对象,而在男主角的视点里,她成了一个充满冒险精神、机智聪明、具有行动力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男主角所期望并欣赏的形象,当他发现女主角拥有这个形象时,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女主角。
影片的最后,当男主角睡着了,他不能继续凝视的时候。女主角放下了手里的那本侦探冒险小说,拿起了她真正想看的时尚芭莎杂志。于是我们明白了,她的一切行动只是为了满足男主角的凝视,为了迎合男主角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她和《眩晕》中的朱迪其实是一样的,她们都是为了得到男性的爱,而把自己打造成男性窥视下的那个形象。
所以,《后窗》中的女主角看似主动,其实她是被动的,因为她的行为都是为了迎合男主角的窥视。而男主角看似被动,但他只要掌握了看的权力,只要他作为凝视者,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凝视来操纵女性,改变她们的形象。也许那个推销员也并未杀死妻子?但在男主角那带有疑惑的凝视中,这个推销员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凶手。这就是凝视的力量。
6 ) 剧情
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干家务时也不例外;一对无子女的夫妇热得躺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楼推销商苏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可以看见两人口角;一楼的单身女子似乎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忙不迭地亲热,随即放下窗帘,此后就难得亮相……杰弗瑞就在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
杰弗瑞其实并不寂寞,除了每天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病体生活的护士斯泰拉以外,还有个聪明美丽狂热地爱着他的女友莉莎。斯泰拉总是埋怨他不赶快娶这个几乎十全十美的女孩,而莉莎也不断发起温柔攻势,但自认散漫自由的杰弗瑞有些担心丽莎能否和自己相处愉快。
Grace Kelly 勝任聰慧大膽的時髦女郎,在她手裏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只看是直接面對還是委婉以求。男友不信她能一只皮箱走天涯,她便拿來裏面只裝絲綢睡衣和拖鞋的高級皮箱,一片旖旎;她能換上吊帶仔褲皮鞋看旅游畫冊,也能等男友熟睡便改看BAZAAR。她根本是浪迹天涯的良伴。
有限空间内镜头的运用出神入化。因是“偷窥”,大部分都是带着审视、观察意味的主观镜头,但人眼、望远镜、照相机等媒质的安排调换,视觉上毫不乏味。不同景深下,不同人物轮流走位登场退场,每扇窗口后都有一个辅线故事的存在,彼此交织缠绕,而后在巧妙调度下,完成了一场另一种意义的“多线叙事”。
看了一个分析,觉得很有意思——男主窥视的窗口就像一块块电影银幕:寂寞女人是剧情片、新婚夫妇是情色片、钢琴家是音乐剧、芭蕾舞者是性喜剧、生病女人那里是恐怖片。因为场景单一,摄影和表演需要非常突出。摄影的确是!开头交代人物背景的长镜头、对面窗口男人来到男主房间的片段、镜头移动时遮挡视线的墙壁造成的悬疑感,都令人惊叹。though不太喜欢Grace Kelly的演出。男主是典型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而片尾换杂志的动作,又嘲笑了女人的虚伪与肤浅。感觉这个时候希区柯克已经厌女了。(电影节,巨幕)
窗里的故事比窗外的好,窗外的故事比杀人案好。肥希虽然把镜头玩的如入化境但我最爱的还是后窗。不过按照以后的结尾忽然高潮的套路这个丈夫杀妻分尸应该是个乌龙。然后男女主开始反思婚姻,呼应开头。👆完美👆
调度和节奏感惊人,第一个长镜头一个字没说就把某些导演要花十几句来解释的事情全讲透了,而之后的悬案本身似乎都成了麦高芬,为的只是串起那些发生在不同窗口的故事。
几乎没有场景的变换,却一点也不枯燥无聊。
镜头内外的双重窥视。旁观者未必清。好奇心摔断腿。婚姻众生相。格蕾丝凯莉的绸缎睡衣。特吕弗:使我感到无比震撼的是:在他的影片中,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拍得像凶杀的场面,而那些凶杀的场面又都像爱情场景……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爱情与死亡的主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坐在后窗看“电影”,看电影的人在《后窗》看我。
如果最后发现那个商人是无辜的,一切不过是臆想,就更好了
偷窥是一种瘾,希区柯克给我的惊艳在于,他的重点不是让观众明白谁是凶手,而是在阵阵越发的悬疑气氛推进当中,让人无法分心只能专注。是的,他就是能够使得释疑这东西,让人上瘾。'8.5
一个场景,如此精彩,不得不服。悬疑和娱乐性并存,还能有什么要求。其实看电影就是发泄偷窥欲望的绝佳手段啊!这里面的恶趣味还真不少。。。格蕾丝凯莉的性感从睡衣渗透至口音。喜欢她的每套衣服每个包包!
杀了就俗了,要是没杀观者都会成为窥淫和臆想的同谋,这样更有意思
这部不是看情节,而是看独特的运镜与特殊情况下的气氛塑造...如果硬要说情节教会了人什么,那么就该是:请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吧..^^JS演得很侦探,GK一点也不裁缝
四刷,个人迷影启蒙之一,最爱的希胖电影。1.希区柯克凭借自身高超的叙事手法和对镜头语言的精准把控,在狭小局促的有限空间内将悬念与戏趣无限延展,迸发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别样精彩。2.镜头内外的双向作用及关于电影本质的剖解:我们通过银幕看到男女主人公,男女主人公通过窥视看到楼户邻居的里况,再以一桩无证预设的谋杀案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后窗”便如同影像内的另一面屏幕,而肉眼/望远镜/远景摄影机则是作为建立彼此联系的媒介而存在,景框内的已知拓延了景框外的未知。3.婚姻议题的指涉与偷窥欲的反思及道德批判。4.风趣对白与各路配角的争相斗艳,幢幢窗窗共摹众生浮世绘。5.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始于混乱,聚于矛盾,归于平静,利落收尾。我爱这个胖子。| 格蕾丝·凯莉绝世倾城,且永不再来。(9.5/10)
Grace Kelly那5套衣服(其中一套是睡衣)都太美了。。。这可是将近60年前啊,一点不比现在的Couture差。还有金色卷发和红唇,体态优雅,就是女神
习惯了老头最后几分钟的高潮和Grace Kelly爬窗如跳舞的优雅。女人永远有比男人更无穷的好奇和更离奇的想象。现代人已经从偷窥欲进化到暴露癖,而起因都是空虚孤独。
大致明白了希胖的女性审美:金发碧眼大胸穿衣好,聪慧善良好奇心。穿得了丝绸睡裙爬得了自来水管道,当得了美人间谍玩得来侦探手段,为了爱也脱的下礼服随男人浪迹天涯。这样看,赫本的形象就不过关,梦露又太露骨而高贵不够,费雯丽个性太强。说白了,四平八稳美女,看似叛逆,最后全得栽在男主手上。
年纪大了再看后窗,只觉得这是部甜得不行的爱情片。再精彩的剧情也不如俏皮娇嗔,为你煮粥温酒、更衣爬墙的格蕾丝·凯利来得实在。笑。
景框的独特设置和镜头的巧妙移动,植根佛洛依德学说的心理挖掘,希区柯克所有的影片都非常忽视演员演技的表现力,没准希区柯克很鄙视演员这个职业,他是把演员当花瓶和动物的
此片从开始就有一个可能让观众存疑的空间构设的点:“凭什么你能看到他,他却从没看到你?” 因为俩人居室的楼层分明是等高的!……而演到背后秀戒指被发现两男人对视那一刻,疑团终于揭晓:希区早知观众有此潜疑,如果完全不予关照,而是按照其他方式走到终局,必然会导致他们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落,“有点遗憾。导演竟然没有想到我想到的一个问题!”可如果因此早早在逻辑层面为之解惑(放心,只能单向看到,因为巴拉巴拉),就破掉了这个全片最高潮的哏!逻辑的暂时松放忽视只为关键时刻的叙事高能!就像那部比利怀尔德黑色经典:为什么“编瞎话说腿伤了,保险专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不来索赔的蹊跷”?观众想到了,编导也想到了。只是此时便随着观众心理节奏马上做出响应以凸显其智,就失去了后面的“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