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魔鬼梅菲斯特拉:我赌赢了 天使:一个字破坏了合约 魔鬼:什么字? 天使:一个在全世界都回响的字 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 一个永恒的字 你知道是什么吗? 魔鬼:告诉我 Love 〈人生第一部默片,8.6〉 看默片很费力气,但正因为没有声音演技就更突出。本部电影的情节改编自《浮士德》第一章。魔鬼狡猾奸诈,丑恶。而且片中的扮相非常可怖。天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爱永远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 影片以梅菲斯特与天使打赌为开端。只要魔鬼赌赢整个世界都会是魔鬼的。赌约是魔鬼需要用自己的黑魔法让人类浮士德签订终生契约,出卖灵魂。 魔鬼利用自己的法力让浮士德尽情纵欲,但浮士德始终不感到满足,直到遇到了可爱纯洁的姑娘克雷顿。魔鬼背后操作使两人相爱,又设计陷害浮士德杀死克雷顿,其实真凶是魔鬼。
可爱纯洁的少女被魔鬼诽谤成荡妇。在镇上孤苦的生下孩子。魔鬼骗浮士德少女过得很好。次年冬天少女神智恍惚误杀自己的婴儿被众人判火刑。浮士德宁愿抛弃年轻的权利赶来相救,两人一起葬身火海。
结尾魔鬼赌输了。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但是爱可以。
思寻觅,虚空逐取春风碧。春风碧,山南海北,少年游迹。驹光浮影今钻隙,人生羁旅行如逆。行如逆,南柯无梦,追爱鸿逸。浮士德,浮士德,你究竟选择什么? 是坊间的神话传奇还是歌德的终生技艺,是宗教教义还是启蒙科技,是上帝还是魔鬼,是年老的忧虑还是青春的霹雳,是生亦或死,是莎士比亚的经典问题还是康德黑格尔的精神演绎。难道善与恶,二者取一只能永久对立? 茂瑙为浮士德装扮了智慧的胡须,晃动的光影下是苏格拉底的魅影,人生,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为了成为自身,他将获得幸福。可是人非神鬼,面对未知瘟疫,始终是一个有死的凡人,这将使一切意义终成幻影。 回乡,追寻人类栖居之地,追寻德国人的精神故乡古希腊。在雅典,人们在瘟疫到来之前献祭,东方智慧女哲人第俄提玛正在传授苏格拉底关于爱欲的事情,正是她使得灾难推迟了整整十年,这是人类对于命运的有效抗争。而这重影,美酒音乐,在复活节,在德国,在创造性的空间影像中,在故乡重演。 若非对立就只能是某种居间中介,介于有死的和不死的之间,传达两层契约,上帝与魔鬼的契约,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是一种精灵。在丰盈和贫乏中诞生,躺卧在雪地之中,刚要出现又即将消失,是倩影,是爱的精灵,是爱若斯。成为自己就是在美中孕生,凭身体,也凭灵魂。爱若斯必然就是爱欲不死。 那我们要问,在影片中究竟谁死了吗?浮士德的初恋玛格丽特的哥哥好像死了,死于和浮士德之间的决斗,作为一名战士,他天生拥有对荣誉的热爱,欲求不死地流芳百世,当他听闻妹妹不纯洁的传言拔剑而来,这是怕死吗,这是对不死的追求。 玛格丽特死了吗?教堂前转角处,初识时的灵魂一瞥,追逐中的躲躲闪闪,项链前的爱不释手,孩童中的天真无邪,爱既是美又是某种死亡的先兆。浮士德心中选择的困惑,爱若斯的真实,不过是玛格丽特手中随机运摘数树叶,爱或者不爱,不爱或者爱。在美中孕育生命,孕育灵魂,要害的是美之为美,美本身是什么。 而对于浮士德自己,只要他还在意镜中的自己,在意一个东西的美,他就是梅菲斯特的奴仆而非是他的主人,所谓死就是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浮士德的纠结不是因为爱而是爱的多重影,作为爱欲者他孕生德性的虚像,被梅菲斯特缠住与他订立死亡契约。他若不死,他就将是精神的奴仆,他若死,爱就成为幻相。 因此,当片尾打出点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字的时候,与其说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结论不如说这才是浮士德的真问题,爱——爱是什么?爱可信吗?美若真实,爱就可信,人就不会再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而是茂瑙的离意,是向影的告别,是相爱的人永不回头在烈火中的转向,转向浩然沧海,作如是观。
我没去看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是如何的,只知道形容Delta blues 的那位约翰逊就是说他在十字路口和魔鬼进行了交易~这应当和奥尔弗斯的一回头同样迷人。不过自然会联想到歌德的那本著作,想来这里的编剧和导演都是第一部的提炼者。(回过头去翻看当初写的浮士德小论文,真是一番感慨啊~)第一部是歌德的抒情诗,这部电影在抒情上想来也不弱于诗剧~表现主义的调度真是像魔法一样,更难得的是在这么紧凑完整集中的故事里,还能保留着三个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只是末尾的爱多少有点通俗化了)尤其是梅菲斯特的三个可视形象,尤其是精心打扮的梅菲斯特,真是把那股人的味道流露得精妙极了。想起歌德写梅菲斯特,也从不是当他仅是一个恶魔。而玛格雷特的悲剧,也不是仅源于浮士德的欲望。茂瑙在最卑贱的人里就大量表现了社会中他人的冷漠与误解,无数“恶”性,这里也如此。遗憾的是,好像电影里少了浮士德内心的矛盾,也就是作者像歌德传达出的矛盾,就像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传达的矛盾~但是这样苛刻显得太不合理了,毕竟这部电影只有100分钟,而它做到的已经很强悍了。难怪是破产的大投资,真是厉害得很~
我看的是两个小时版本,配乐非常好,应该是“原配”。和原著比,电影几乎只是撷取了关于爱的片段,抽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所以,本片的价值尤在光影气氛的高超渲染,摄影棚里也制造出了宏大叙事,从茂瑙其他的电影如更早的《诺斯费拉图》里也能看出同样氛围的瘟疫及狂欢,相似造型的魔鬼等。
Faust凝望鏡中笑靨,豈止是渴望青春,簡直滿眼是愛意
魔鬼作为一支邪恶的催化剂,将人性的崇高推向深渊,挖掘内心深处阴暗面。其用金钱女人青春等手段诱惑浮士德,并使其逐渐堕落。因其再次年轻产生的爱情,而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并扼杀少女的一生前途,愚民们却不断摒弃她,士兵们惩罚她,他们却用一个永恒的字得到救赎:爱。战胜了魔鬼,登上天国。导演运用明暗的光线分布,古典的房屋,怪异的场景,精美的文字的来形成一幅幅诡异,魔幻,压抑,诗意的构图,整体格调沉闷,配乐渲染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深层次的复杂内心。
魔鬼给予人年轻、财富、地位、女人,上帝只教给人类“一个全世界都在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忧伤的字,一个化解人类所有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无法衡量的爱。
侯麦评价说:jamais œuvre cinématographique n’a spéculé si peu sur le hasard la puissance de l’expression plastique prend manifestement le pas sur l’anecdote, (…). Les contemporains l’ont goûté, et nous le goûtons nous-mêmes comme une sorte d’opéra visuel, la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开篇的神魔对峙可能是我至今看到最生猛的默片特效,随后茂瑙继续完美利用他魔术般的表现主义光影,制造压抑的气氛,管弦乐版本可能也是最适合于本片的辅助,整个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为之后的《日出》作预演,感情极为丰富,同时又是一出对女性的悲悯和歌颂。
20年代默片的视觉特效享受。Emil Jannings的表演出神入化,特别是魔鬼跟老妇人谈情的那一段,太喜欢他的表演了,奸诈、恶毒、冷酷。Camilla Horn好美,末了的那个崩溃瞬间仿佛圣母玛利亚。不过描写爱情的那段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恶魔是乔杉演的吧
前半段的视效放在今天看依旧惊艳,秒杀一大把新世纪同行,只是后半段全然没了浮士德什么事。如果“爱”算神圣的一种,那为什么要骂人家小姑娘堕落?强行“爱最大”的结尾。飘雪那个镜头好美啊
2019-7-13重看;20年代的布景、特技、用光、场面均不输于21世纪任何一部大片,令人叹服,茂瑙的想象和调度、控制能力委实先锋!教堂里斜射的荣光如神性显现,女主温婉柔美,是为引领浮士德走出迷障心灵的天使;与魔鬼做交易的条约,抵不过真爱焕发的光芒,这个永恒不朽的词语拯救了人类。
好都源于表现主义,却也止于表现主义。技法上的优点到了极致,也无法掩盖由时代因素带来的解构不能,集中体现在人物侧重上。#今天凌晨#
默片时期,特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过程中,电影更是从表现的方式来描摹故事的。假定性的手法,风格化的造型,灯光渲染都在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開場的確氣勢萬鈞,令人為之一亮,中後段以後只剩茂腦的搧情,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快要百年前的魔幻大片,无CG特效年代的胶片光学化学特效,不仅不逊色,就此题材而言反而有种类似老照片里散发的超越时间、神秘迷蒙、越凝视越诡异的魅力,天空中恶之翅膀遮天蔽日,骷髅骑士耀武扬威,“航拍”镜头更是效果惊喜原来《大师和玛格丽特》情节都早已有之;除魔幻也涉及多种类型片模式,神展开处莫名爱情喜剧,胖胖的恶魔都不叫人讨厌了,以及摘花瓣念叨喜欢不喜欢缘起于此麽?凭一部电影仿佛看了多部片,爱能破解一切的大团圆 ,更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原著改编,可见电影世界的初期,各位先驱制作者们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竭尽全力拓展电影剧情尤其是表现手法的疆域,为之付出的努力促使了电影技术的“茁壮成长” 20190713@天山重看
巨作改编得非常通俗了。梅菲斯特刚出现是是个下等人的打扮,却又有特别的礼数,后来还相当逗笑。我走了一点神在想,能成功召唤魔鬼,其实已经承认了上帝一定存在吧,所以最后落结在爱的救赎上。不过人类把魔鬼当成仆人,还是很傲慢哪。镇子上狂欢时候的节目很精彩。魔鬼的瘟疫和火焰都很震慑。女主角后段更好
惊人的开篇。当凭借信仰和知识都不能拯救世人,是否可以借助魔鬼的力量?当召唤出魔鬼后,是否还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人类是否能够战胜无尽的欲望?魔鬼降临村镇、空中俯拍人间,这两段借助片场内搭建微缩模型拍摄出的画面,气势如虹,表现效果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科技数字特效。而后一小时简化为一桩爱情悲剧,原本营造的史诗感坠落凡尘,本来是对男人的考验,偏要放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受苦受难。一切堕落的罪恶,最后都因为”爱“而得到救赎——这样的辩解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了。
9.表现主义最后的巨投。目不暇的叠映,组合着一些停机再拍、推镜、倒放和微缩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变身,梦境等奇幻世界中的邪术时刻。海量的叠映确实给次年《日出》打好了基础。550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20190713天山虹桥 2013修复版】茂瑙的最后一部德国影片,表现主义佳作。1.特效技术华丽奇崛,将微缩模型(片头魔鬼张开黑袍睥睨全城一手遮天的场景与构图极为震撼)、叠印、遮片与多重曝光等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2.光与影的盛宴:浮士德招魔后所遇见者的双眼、教堂圣光(想及[日出])、雪地埋婴(摇篮幻象的遮片合成)等场景令人难忘。3.Emil Jannings的演技十分出彩,塑造出一个既狡猾邪恶又搞怪可爱的梅菲斯特形象。4.喜剧性段落的穿插(魔鬼与女仆的相互调戏),舒缓情绪并延宕剧情。5.美中不足的是将《浮士德》改编得十分肤浅,不过为了电影化也可以理解。(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