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之前的一篇文章扩写的,原文://movie.douban.com/review/9137892/。实际上和重写差不多了。
在香港电影圈,吴思远曾是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如今则是业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在鼎盛时期的威望大概略逊于邵逸夫、邹文怀等几人,邵逸夫、邹文怀都已故去,吴思远仍然健在,而且存在感不弱——这从每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座次就能看出吴思远在业界的地位。
在成为制片界“大佬”之前,吴思远是一名编剧、导演,以导演动作片为主。吴思远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鹰爪铁布衫》(1977)和《法外情》(1985)。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中的《鹰爪铁布衫》吧。
不可否认,《鹰爪铁布衫》是部不错的电影,在动作片领域尤其如此,但不足以成为经典之作。该片的动作指导由袁八爷(袁和平)和徐蝦领衔,对鹰爪功和铁布衫均颇有阐发,令人眼前一亮。此外,影片中的几个定格镜头,也用得不赖。但我们仍然看得出导演吴思远在叙事方面的生硬和古板,在那个动作喜剧即将横行香港影坛的年代里,吴导演的这一套早晚会被淘汰的。
推出《鹰爪铁布衫》这部名震一时的大作后,吴思远名利双收,但他却没有在“导演艺术”层面上追求“更进一步”,而是换了个方向乘胜追击——他从导演的交椅上走下来了,创立“思远影业公司”,开启其制片伟业。
《鹰爪铁布衫》对吴思远的最大意义也许不是票房大卖或成为动作片的标杆,而是让他开始了与袁和平的亲密合作。
《鹰爪铁布衫》公映的次年,袁和平接连推出两部引领谐趣功夫片浪潮的佳作:《蛇形刁手》(1978)和《醉拳》(1978)。这两部影片也让在影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成龙一炮而红,及后,成龙更成为整个八十年代香港动作喜剧的代表人物。说现在的话来说,成龙当年能够晋身当红“炸子鸡”,幕后推手正是吴思远和袁和平。
后来,吴思远还和袁和平合作了《南北醉拳》(1979)、《霍元甲》(1982)等影片,但却难以复制《蛇形刁手》和《醉拳》的巨大成功。
吴思远是制片人中的“伯乐”,袁和平当然不会是他相中的唯一的“千里马”。“鬼才”徐克是吴思远的另一匹“千里马”。
1979年,徐克拍出导演处女作《蝶变》,影片很“新浪潮”,却叫好不叫座。次年,徐克拿出了第二部导演作品《地狱无门》,一部cult片中的经典之作。《地狱无门》的制片人正是吴思远!大胆投资当时还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吴思远看似做了亏本生意,但他与徐克的结缘,是极有远见的。
1991年,徐克拍出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经典之作《黄飞鸿》。“《黄飞鸿》系列”五部曲中的后四部,吴思远都担任了制片人,可以说,他通过和徐克的“交情”,牢牢地掌握了“黄飞鸿”这个大IP。徐克的另一部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1992),也是由吴思远担任制片人的。
吴思远担任制片人的经典之作还有《赌圣》(1990)、《宋家王朝》(1997)、《一代宗师》(2013)等。可以说,作为导演的吴思远,其成就是远不如作为制片人的吴思远的。
此外,吴思远还担任了许多影片的编剧,包括《蛇形刁手》、《醉拳》、《法外情》、《人约黄昏》(1996)等。他同时以制片人和编剧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对后来的麦当雄、王晶都有一定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邵氏巨人倒下、嘉禾成为新贵后,香港电影界不再是一头独大,众多电影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群雄逐鹿的“战国年代”。嘉禾之外,新艺城、德宝、金公主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片公司,而吴思远的“思远影业公司”虽非“巨头”,也是其中的皎皎者。
追根溯源,吴思远是出身邵氏的,考虑到邹文怀也是从邵氏出逃的,还有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影视红星多半在邵氏或TVB工作过。可以说,当年的邵氏电影公司及TVB是香港电影人才的培训中心,堪称香港电影界的“黄埔军校”。可惜的是,邵氏电影公司及TVB的体制是很难留住超一流人才的。吴思远之离开邵氏,大抵也是因为不能适应或服从邵氏集团的体制。
吴思远在两岸三地交游广阔,与不少文化名人是好友,比如著名油画家陈逸飞。早在1996年,吴思远就为陈逸飞“跨界”导演的《人约黄昏》担任编剧。2005年,陈逸飞逝世,作为至交,吴思远亲历亲为(担任导演),为其完成了未竟的遗作《理发师》(2006)。
跟我爹在电影院看的,还记得那个鸡蛋破了的镜头……
估计女主家里的钱都拿去买水缸了,练武之人的成本,BGM还行但很刺耳,男主是我看过的动作片里外形最路人的一位,跟龙套没区别,黄正利依旧很有boss气场
缩蛋~捏蛋~炸蛋!
邵氏功夫确实了得
记得最清楚的是把蛋捏碎。
刻骨铭心的两个鸡蛋
怎么会没标过的,这不可能。。。
1989年左右,故乡,露天电影场。
武术指导:袁和平、徐虾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强片!
蛋疼菊紧命呜呼。
元彪……哈哈,真逗
小时候看的,没啥印象了。
影片结尾处回马枪设计的相当精彩,电影院内观众无不惊骇!黄正利 功夫漂亮!
袁八爷应该没露脸,徐蝦真是缺乏存在感的武指
一场围绕着“银幕暴力”展开的风云对话中昆汀与德帕尔玛在两项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一、观众(应该特指北美观众)对高度暴力过分关注却忽视了影片其他风格元素特别是几乎等量的幽默;二、电影需要提供一个让观众牢记难忘反复讨论的特色桥段,昆汀认为疤面煞星中是电锯而落水狗中是割耳……铁布衫这场戏不仅在第二点上表现尤为突出,真正做到了剧情都忘仅记蛋碎,同时又释放了让全世界观众都绝对不容忽视的超级幽默。它在暴力的最高潮处突然完全回避了暴力画面实录(当然也没法实录),却没有因此而破坏高潮,反而用想象和比喻提供了更大的高潮!……说到底,东方武侠功夫的写意风格可以最大程度消解暴力本身的残忍和丑陋,哪怕真到了一个必须残忍的高潮点,也能用跳脱故事体外的奇趣比喻去回避真实并维系高潮!好莱坞式暴力即使昆汀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比较早期的功夫片,打斗场景写实,比较暴力血腥,有好莱坞B级片的味道。堪称香港电影中的精良cuit片。
为了一手抓烂俩鸡蛋我当年还专门练过呢……
老电影总有老电影的味道。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看的第一个电影,居然是学校里面组织集体看的。那一捏,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