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直播由于沉迷学习只看了后一半,周末又看了一遍完整的,太少追音乐的综艺了,不是我说这也太太太糊了叭!既然为了源哥冲了,以及收获墙头庄哥一枚,就随便写写吧~
第十期
7z 一只狗的心里话
不敢信被一个rapper唱到稀里哗啦,词曲的一致性好强~这个词完全带入了,唱到重复 tell me when you coming home 的时候,卧槽整个人已经不行了,啊太爱这首了,甚至能说是整季喜爱top3!!!
蒋先贵 春娇
开始懂了为什么说他的歌是复古的流行了,说不上哪句惊艳,就是整首听起来都很舒适。
庄主恒 阿偷
节目上听没有特别多的感觉,后来反复听会头皮麻,词写的真好啊,很叙事但是真情实感,庄哥的歌都适合夜里听,但又不会emo。
剩下的就没有特别喜欢了,马頔老师的合作曲目好听的,所以说歌手和学员还是有差距的吧。哦对这期有冠军了,感觉内定?倒是也不必~还有为什么感觉每个人的作品风格都好单一啊,希望出道了能产出更多好听的歌~
第九期
导师合唱的几首都好听,也可能是因为歌曲本身就不错叭,我竟然没有听过 有过你 - -旋律好棒!然后就是末班飞行和小半,唱的超棒~
一支榴莲 星
这首歌也好好听,个人觉得在榴莲的歌里仅次于海底,好喜欢这种情感型选手。啊还有源哥的点评好成熟,怎么二十岁就能说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快乐,不要因为你爱我所以我快乐”,现在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呢~
李天姿 轮到我了吗
虽然不懂,听起来还挺高级的,虽然歌词没有太多情感,但高潮还是挺有记忆点的。
钟易轩 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怎么有点子毛不易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最开始是因为喜欢鹿子野而继续追下去,后来他被淘汰了,就抱着实在没有什么音综看了姑且看之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后面能够出彩的两个人应该就是庄主恒和蒋先贵。也许不同学者有自己认为的地方生产、绘写的描述,但在这两个人身上,六盘水和陆丰这两个小镇的基因自然而然融进他们的血液里,形成了自我标识。 今天看完了后面更的纪录片《创作吧!少年》,它的初衷也许是想探讨在这个时代的少年和音乐创作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音综的衍生物,以及考虑只有40分钟的情况下,它来探讨这么一个话题还是太无力和薄弱了。在我看来,剪辑的片段拼凑在一起不过是呈现了节目中的少年通过在比赛和舞台的锤炼下成长和变化的过程。最后拍的蒋先贵回六盘水的段落还算比较惊喜,但是又太短了。或许也是因为他也还太年轻,对于和这个地方之间的意义生成还有更延长的路。 在现代媒体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被赋予在更广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可能性。纪录片中选手的佳伯营地被一众高楼包围。选秀也许曾经是现在也还是让人一夜成名的机缘,它就像是一个被资本被各种欲望包裹的梦想的茧一样,可是破茧而出的人之后能飞多远,会不会折断翅膀,就是看自己的造化了。
看到了王源从一个追梦的少年到可以用专业给学员指导并提出专业建议。对音乐 严格专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大写的赞
王源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导师了,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再到他说话的艺术,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明日创作计划》看到现在,发现了许多唱歌好听的小哥哥小姐姐,听到了许多很好听的音乐,跟着王源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又有了可以看的书单 真好
1.关注得不多,但发现在这个节目里面王源成熟了不少,而且造型非常帅气,是会让人crush的少年。
2.不喜欢县城科幻这个说法,县城这个词,一旦加上其他修饰或者什么定语什么什么的,就好像变得低级了起来。倒是很喜欢蒋先贵说的,以前的人们因为对世界的认知很少,所以敢去大胆的想象,才有了好多好多浪漫的事。科幻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3.年轻,且同时拥有阅历、见识和才华,真是很难的一件事。
4.60s 70s 让人怀念和心生向往的年代。
5.王源再次让我惊讶,他对选手说,我希望你不要因为,他喜欢你,你才快乐。希望你是因为,你喜欢他,而感到快乐。
去年的乐团季想模仿超级乐队的成功模式,又不想丢偶像饭圈这口饭。
一味的追求素人、年轻,导致招来的都是没经验的少年们,间接注定了节目的结局。
毫不掩饰的直接请了男模来参赛,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论音乐水准、品味,男模队是第一。
一起回顾太空餐厅的谢幕演出,不服不行
最终导致节目戏剧效果太强以至于后期收不回来,比如男模队直接退赛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回想上一季就会发现,核心问题还是专业水平不行。
上一季,都到决赛了,竟然还有演奏、演唱各种问题,选手们一个个也是本事不大脾气不小,都是爷。
以至于赛后除了“这一季很Drama”再也没能让人留下其他印象。
比赛后续几个乐团的发展也可见一斑,甚至还有节目一结束就赶紧退队保平安的。比如 王舜禾。
音乐综艺,比的第一是作品,第二是作品,第三还是作品。
节目组也许是发现了这一点,今年终于开始躺平了,不装了,就照着超级乐队抄吧。
入选选手的标准向超级乐队看齐,提高了准入门槛,不能纯新手,得有两把刷子。
也招了很多嘻哈选手,不过似乎这一季主打个人比赛,所以嘻哈选手也不用担心放到哪个组合都不合适了。
节目组此时拍脑袋一想,哎呀我得有原创啊,于是整了个什么东西南北的阴间分组模式
说实话,我到现在没明白为什么这样分以及为什么分了东西南北还有分个一二三四
最终到了现在,成了西和北过强而东过于弱的情况
好家伙搁这儿丛林法则呢?
3个人写一首班歌去和7个人写一首歌同场竞技?完了还让观众投票?
你们看到南边那几位的颓丧表情了吗?每次评分都自嘲,这是自信被摧残成啥了?
至于为啥没东边的截图? 抱歉,镜头都要没了已经。
既然你分组,就好好分,本来人家个人也不差的,被这个阴间分组拖累,导致后续丧失做音乐的动力和信心了怎么办?
节目组当然不管啦,节目组办节目是为了找皇找后,其他人都是配角速速退场
这样编剧、拍摄、剪辑、商务都有重点可以聚焦了
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了
节目组的原罪在于,找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来比赛,却给出这么莫名其妙的一个赛制(东西南北),弱者越弱毫无翻盘机会,而强队蹂躏弱队的爽快感,观众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满面笑容的强队,哪怕生活中自己已经被蹂躏的不成人形。宣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给青少年的三观引导起到了催熟作用。
截止到东西南北分班战看的让人莫名其妙,果然在二人分组选人的时候,东、南班的同学已经没什么自信了。这段赛制完全是负分。
为这些创作者不值,但从另一面看,这已经是我国创作者能上的最优质的平台之一了。
说点好的地方吧,总有一些内容支撑着这个综艺所以才有三星的不是?
首先是这一季请的评委除了王源(年轻流量)和李雪芹(气氛组),其他几个都是正经的音乐人,不过因为嘉宾数量太少,把五条人分开坐了,其实感觉坐在一起他们会1+1>2
朴树的真诚能净化人所有的戾气和不满,王源的冷静和偶像的外表形成反差,五条人渊博的音乐沉淀也让节目组有了很多拓展阅读的机会,马頔的亲切和大舌头跟李雪芹同样起了喜剧人的效果,搭配还算合理。
上一季把年轻人关在一个地方几个月出不去跟坐牢一样,整疯了几个,跟鞠翼铭的那个导演差点把人跟丢了,感觉吓的够呛。这一季懂得堵不如疏,在环节设置中,知道加一个放风环节让他们出去走走。
西边队伍说是印象最深的是遇到了一个戏剧大师,给我整懵圈了,后来镜头一转丁一滕又搁这带着他们跳风之舞。顺便安利一下黄磊、赖声川、严敏合作的综艺。
然后又说请他们去吃吴妈馄饨,这个地方,懂的都懂~
最后把钱也坑了,算是跟严敏学到了生活技巧
节目组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坚持“拿来吧你”的优良传统
乐夏2最出圈的五条人被他们请来按在了评委席,口碑爆棚综艺的焦点选手被拿来做中间环节
不仅把严敏节目的人拿来了,连说唱新世代的游戏货币概念也拿来了
这样挺好的,好的东西就应该火,没毛病。
更不用说去年请女团今年的男团
这种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在恰烂饭的综艺节目中已经属于难得
期待后续的发展。
“明日”自2017年首季开播,今年到了第五年,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娱乐世代已算是“老IP”。这些年,华语流行音乐经历了快速的迭代:Hip-Hop实现了街头崛起,成为了最受年轻人青睐的音乐;继“城市民谣复兴”后,乐团这一半个世纪前(华语则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带着反叛精神的传统表现形式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还有电子乐与锐舞文化、国风、二次元ACG音乐、乃至虚拟偶像……几乎在每一年里,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就不说啥了,光是Hip-Hop的版图,从最开始的Trap到后来的Dirll、旋律说唱,还有现在大家开玩笑的“帅哥说唱”,一年一变,永不停步。 但,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不管流行的风格与趋势怎么改变,那都是制作;而抛开这些鲜亮的外衣,我们比的是什么?还是写作。我认为的流行音乐便是“用最新鲜的制作,做最经典的写作”。
好吧我们换个一个词:创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理解为何“明日系列”这个IP,在2017-2020的四年里,无论外面的世界流行的究竟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每一届的最强厂牌,无一例外地全都落入了原创歌手的怀中。毛不易、蔡维泽(傻子與白痴)、张钰琪、气运联盟——他们均是以创作见长的原创音乐人。还有其他的“明子”,像马伯骞、周震南、廖俊涛、钟易轩、许含光、Veegee、李泽珑、张旸(水果星球)、李润祺(气运联盟)……也都有不错的原创音乐作品。作为从首季开始追更的老观众,当我回忆过往的精彩时,第一时间全都是这些唱自己歌的孩子们。像柚子(张旸)抱着一把电吉他,歪歪扭扭却又深情款款地初亮相的样子,像毛不易第一次登台还喝了口小酒的青涩样子,以及我第一次看到廖俊涛那精彩的指弹吉他的样子,全都历历在目。 所谓创作,即我口唱我心,每一字每一句,透露出“大写的我”,每一首歌的演唱、播放和聆听都是深度的交流,这些个人化的表达,使得“创作者”比单纯的“表演者”更容易收获听众。这就是为何“明日系列”前四季的最强厂牌全都是写歌的人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便带着原创这个DNA,以《明日创作计划》之名,搞原创吧!
【在创作里,听懂年轻人】
在本季节目正式开始前,面对镜头的前采,明日召集人王源说,诶,听说你们是搞原创的节目,正好,我也是搞原创的,正好来学习学习,“我想知道2000年左右的年轻人,听听他们在写什么,唱什么”。
王源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句,也正说明了《明日创作计划》的核心价值。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披头士活跃期正值全球范围的爱与和平运动,他们的歌里展现了乌托邦的美好愿景;鲍勃·迪伦正处于世界的风暴,无数的人听着他的歌,向着瞭望塔一路前行;到了80年代,MJ带领着全人类一起摇摆,高唱Beat It;同一时间的中国乐坛,罗大佑歌唱城市化进程的阵痛与忧愁,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远在千里之外的崔健同样遭受着社会巨大的变革,这种撕裂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魔岩三杰;再到后来,当年在鲍家街唱着《晚安北京》的汪峰住进了24小时有热水的家,他思考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每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就是如此的更迭,像朴树在20年前所唱,“我要把自己打扫,把破旧的全部卖掉”,年轻人就该唱自己身边发生的东西,而非是课本里、我们过往所听到的CD里面的声音。没有谁是谁的复制者,这也是为何口口声声说“我不会再来录综艺”的朴树,又来到了《明日创作计划》的录制现场,逃不过真香定律。
除了永远new boy的朴师傅,邓紫棋也是坚定地站在年轻人一边。“我不要听到过去我在CD里听到的那些。原创的本质是给别人听到他们从未听过的声音。”邓老师的punchline也可列为本季节目的slogan。
说了这么多,要不我们来看看,首期《明日创作计划》里,都有哪些新的声音。
来自东部的学员胡期皓,他带来了一首《Blve》,一边用木吉他拍弦,通过和弦与制音打着拍子,一边温柔地吟唱,第一时间或许会让你想到了陶喆的《流沙》,或是唱着《春风吹》的方大同。 可是,没多两句,你便发现了胡期皓跟前辈完全不一样。过往无论是陶喆还是方大同,他们都是传统经典R&B的路子,来自70年代摩城唱片的熏陶,更注重旋律线、以及各种转音的处理;可胡期皓的曲子里不仅有优美的旋律,更注重了节奏的流动,你听他的整个flow是有变化的,不仅重拍在移动,且忽然会给你来一下饶舌里常见的三连音,或是连续的16分音符;在旋律里体现节奏的变化,这原本应该是成熟的R&B写作者的高端玩法,可对于胡期皓来说,这仿佛是他自开始学习创作便掌握的技能包。
除了表达方式,音乐文本当然也是创作里重要的一环。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学员——我把这一票投给蒋先贵。 穿着“不合时宜”的西装,戴一双鲍勃·迪伦/罗大佑式的墨镜,一把木吉他,似乎是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样子了,这位来自贵州六盘水、还带着浓重口音的“小镇青年”,蒋先贵的一首《飞向月球》,成为了我心中的今晚最佳。
他的歌里带着绝对的诗性,90年代的浪漫想象,让我想到了朴树早期带着苏俄民谣风味的《白桦林》,一种类似“知青民谣”的伤感色彩;而副歌那一句,“你去找宇宙飞船,我去引开保安”,这种幻想主义风格又和天马行空的五条人类似,仁科脱口而出地说:“县城科幻”,非常好的形容。蒋先贵说,无法形容自己的音乐是什么风格,他只想通过音乐去抚摸听众的灵魂,这话听起来很装,但他做到了。听这首《飞向月球》,我确实想起了十多年前,我们在广州大学城的城中村里,在五条人的家,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大乐队啊,只是一把木吉他,从这个人的手里传到下一个人手里,阿茂与仁科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粗粝的方式,展现了他们作品最开始的生命力。我在蒋先贵的身上看到了20岁时仁科的样子。而当时的仁科还是一板正经的文艺青年,可现在的蒋先贵确实能自如地面对镜头、面对媒体;阿茂、包括朴树想的更多的是在地的生活困顿,而蒋先贵现在则是举头看宇宙飞船,低头看保安。年轻真好。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晋美。 原本以为他要演唱的是那种方言的、充满了地方小调色彩的民歌,不料是一首标准的民谣摇滚,我不确定他是不是Neil Young的歌迷。但,如果照搬照套的话,请问世间有玩民谣摇滚的能强过老杨呢?于是,他强任他强,管他尼尔·杨,我叫晋美,晋美就是无所畏惧的意思,来自拉萨,他的这首《人生》就是唱自己心目中理解的善良与阳光。
晋美就是这样的结合体,他吸收着欧美摇滚乐的养分,但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在地性;玩的都算是民谣的大类,他的传统,他的负重,还有他的野性都很突出。
还有一位让我记住的名字,迈利撒,我形容她为“无国界的流行乐”。因为隔离的缘故没赶上现场录制,迈利撒以视频连麦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演出。我很高兴地见到她被顺利“录取”,我们比的是创作,她的创作自由无边界,不拘泥主流与独立,也说不清是POP、R&B、New Age,what ever,创作就是不受限制的音乐。 现在只是节目的第一期,接下来,在《明日创作计划》中会听到哪些新的东西,无论是表现手法、音乐文本、舞台呈现形式……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未来。
【未来是美好的,但历练是残酷的】
对了,毕竟这是一个搞创作的节目,所以节目中会有一些小科普,包括在赛制上也会专门的设定。
如首期的“录取考核”,先是30秒highlight展示,作为第一道关卡。 这个赛制非常有意思。在象棋里,有“三步不出车正死棋”一说,而在流行音乐的制作中,也有着“45秒内一定要到歌曲副歌”的说法。到了短视频时代,这种情况变本加厉,我常会听到身边很多朋友抱怨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黄金9秒法则”,即“从第一个到这一句的卡点刚好是9秒”,许多人对此深恶痛绝。 拜托,30秒真的可以决定一首歌的好坏吗?
可事实就是,这确是所有音乐人面对的事实。 刻在我们DNA里的许多作品,他都必定有一段highlight会让我们记住。像邓紫棋举的例子,皇后乐队的《We will rock you》,“砰砰嗒”,这个鼓点起来,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接下来的歌曲发展,它的highlight甚至不需要是演唱;包括我们所能记住的很多的精彩前奏、或者是精彩的solo……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力图让你记住我,这是每个创作者都必须要磨炼的必杀技。 你看,五条人虽说是搞独立音乐的,他们的歌绝对不按章法出招,但仁科阿茂作为广州购书中心曾经的初代打口碟老板,本身也修炼了从满仓库的打口碟“洋垃圾”中淘出宝贝的能力,“能从30秒钟判断一首歌、甚至一张唱片的好坏,是阿茂的独门武器”,五条人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我想到五条人,也会立即想起“我骑着单车牵条猪”的旋律,或是在《一些风景》唱片最开头的那一句怒吼,也是他们的highlight。
面对如此的考验,强者恒强,像蒋先贵,他的highlight大绝招就是他的词和曲,他的那一句“宇宙飞船与保安”,便一下子征服了所有人。我们确实承认,长篇小说、交响乐、一张完整的唱片有其自己的魅力,很多故事必须要一张唱片4、5分钟的长度才能够交代清楚;但我们也知道,在别人愿意付出这4、5分钟之前,肯定会因为某段旋律将其击中,就像我们知道“不要对着月亮起誓”而开始阅读莎士比亚,从“生如夏花”开始听朴树——哦不对——开始读泰戈尔,从一段最简单的欢乐颂开始知道贝多芬,这是市场法则,《明日创作计划》如实还原了这一切。
【年轻人你们慢慢来】
我曾在去年的时候这么说过:独立音乐人(原创音乐人)的定义,已经改变了。 过去,我们所理解的独立音乐人,他必须独立发行过一张专辑,能办一场个人演出专场(即有自己的15首歌),能有完整的、成体系的创作语言,这才能被称作是一位合格的歌手。
这样的标准显然是落伍了。
像那些刚学会用库乐队、在流媒体音乐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一首、两首习作,这样的年轻人是否能被称之为独立音乐人?旧有的评价标准已失效,年轻人纷纷上场,新的原创音乐作品不断涌现,风格与类型百花齐放,连朴树这种老师傅都保持开放心态,为什么还有人要横加指责,觉得谁的创作太青涩之类的呢?给这些年轻人一个不设限的舞台,这就是《明日创作计划》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会和大家一起,保持开放,去倾听年轻人做的音乐,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永远不知道当下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时代或是最坏的时代,但我相信泰戈尔所说的:“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一公才是明日的水平好吗????节目组给我这么搞吧
其实没打算看的,特别是最开始那几集,真的直接劝退了,选手的水平达不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阈值吧。后来听到班歌的部分才觉得有意思起来,每一个人都有点小众特点,但是听感又不是特别好,特别好的人有时候又会搭上糟糕的配对然后被淘汰,喜欢的歌经常因为第一首而变成成绩最差,但明明平时听得最多,最喜欢的还是南三班的三位男生。后面几场的直播更加暴露了他们的实力,有些人比起歌曲和市场口味,还不过是自己的人设或是个人风格获胜。张大大的决赛主持真的让人火大。
有才华的太少,想成名的很多。
当然不否认这里面也许会有未来可期的音乐人,但是现阶段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很热闹很自信,没了。毕竟每周都有超级乐队可以看,这样的节目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就看微博上推荐的片段就好
随着朴树说我就来一期,我的明日之子观看之旅也就这一期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年纪大了的缘故,听不惯标签归类的表面呈现和热血口号了。「我要把这个场子炸翻」这句话也让我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形容,好像每个人都标新立异小众不同,但很多人都是在一个模板下出来的产物,他们的狂和自信都没有什么来由,只是一种角色设定。
愿哇唧唧哇别浪费人才,给机会让蒋先贵发光发热…
越看越没劲,三星都给蒋先贵的六盘水。
生育率赶不上选秀率。太多了。
這季很清醒啊 節目組長大了 終於不做面具人競技節目了
最贴明日气质的还是蒋先贵吧,莫名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王江元!不过王江元更妹妹一些哈哈……蒋像小众乡土电影的感觉,名字也很土但是很契合。
好听的歌太少了,选手倒是都被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毫无才华的一堆选手,一点不real的评委们,辛苦后期和花字shi上雕花,腾讯总是砸黄金给年轻人们喂猪饲料。以及,这里的李雪琴甚至令人生厌。
鹅什么时候能放弃李雪琴和烦人的旁白啊,难听的歌放两遍是不会变好听的,五条人点评还可以再狠一点谢谢🙏
没有人才就别硬搞了,太尴尬了也,仿佛进入小学生三行诗鉴赏大会,也不是说少年们没天才,纯粹赛制思路有问题,以及李雪琴和王源能干啥
周末看完一公,觉得这一季注定是不会有流量了,人物叙事做得太差,没有一对cp能让人嗑上头,而这个层级的舞台表现也是难以留客的。比起上一季的“高材生”式素人,这一季更素了,素得离谱...
感觉未来挺需要这类节目的,注重原创音乐创作对于中国音乐市场太重要了,这值得鼓励。即使遭遇了人间最大的不幸,能够解决一切困难的前提是——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只要能够努力地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节目组加油!
第二期了,喜欢五条人和朴树,怎么说呢,有才华的人还是有的,但是现在看也是不太够了,做的好是一方面,但我更喜欢有特点的,哪怕没那么强没那么全面,榴莲和先贵谁会是冠军呢,也很喜欢先贵,但更爱榴莲,&倒数第二期了,榴莲停牌,私以为四强应该是她换下钟易轩的,但没办法,不过钟易轩应该不会是冠军,就像上季一样,蒋先贵冠军相的。有才华的是有的,但持续的才华太少了,榴莲和先贵这场其实都不够好。说点儿有趣的,这场啊,蒋先贵就像那个和龙总没商量好似的,前半场像是我不想签你司,我要退赛,后半场又谈妥了,恰好挖机和榴莲谈崩了,按理说今年应该搞个女冠军了吧,结果四强又都是男的&决赛其实没啥看的,但是7Z帮忙调整麦真的触动到我了,如此自然不勉强不谦卑,这是艰难的生活造就的察言观色,他是一个很棒的人,希望未来不会辜负他,
抱着看五条人的想法看看这节目,前半段很无聊,后半段竟然意外地还可以,选手们应该庆幸节目组请来了五条人和朴树,他们不仅仅代表着小众音乐和民谣,更有着对音乐的包容性(无论好坏都站在客观的立场评价),也真诚地怀着对‘稚嫩音乐’的喜爱,在他们眼里,音乐是可以成长的,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孩儿,有天赋和才华的才是最重要的啊!以及,看到蒋先贵和晋美等一些真心热爱音乐并且有才华还散发光芒的人,真心觉得自惭形秽!加油冲冲冲!会继续持观望态度追下去的!最后,节目组这剪辑和后期,该不会是乐夏那批人吧?!看之前我没想到剪辑这么偏爱小众派的选手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干得漂亮!PS:邓紫棋的鉴美能力真的一般,多请几个这样的导师,只会埋没更多有才华的选手。pps:我没想到能入眼的创作者这么少。
前半段的选手,肉耳可闻没有任何才华。选手highlight导师那放一遍,观众考核又放一遍完整版,无聊透了。国内选秀阳数已尽,哀💀
西部老师都很有意思。话说朴树为啥又淌一遍这浑水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