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伊朗电影。
通常情况下的电影拍摄现场,都是导演指挥身前的摄像机捕捉镜头前方的演员动作,这是一部正常电影最主要的观察视角,即导演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场景之外注视着整个拍摄过程。
而《出租车》的导演别出心裁。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角,一个是车头位置的行车记录仪为主,另外一个是手持佳能相机作为补充,所有的镜头都是定位于出租车,由内而外进行拍摄,不管是车辆正前方,还是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同时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局促,使得镜头前的压迫感异常强烈,为深挖影片背后蕴含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而导演贾法•帕纳西本人则亲身上阵,充当了驾驶员身份的男一号。如果这部电影有演员的话。因为他更像是一个采访者和观察者,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就是车上一拨又一拨形形色色的乘客。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剧情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伪装的纪录片,核心就是一场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访谈。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种不停对话的状态,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我们会看到一辆黄色出租车大摇大摆的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乘客坐上车,每个人在镜头的注视下,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在这个不断移动的小小“摄影棚”中,通过仪表板上的镜头,在这次有趣而充满戏剧色彩的旅程中,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偷偷掀起罩在伊朗头上厚厚的黑纱,窥探到下面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故事开始于一起拼车的女教师的一位自由职业者,他们对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批驳之后,我们才发现其中一位是社会人(读yin),要么劫匪,要么小偷;
接着上车的是一位青年女性,她要护送因为车祸而身受重伤的丈夫去医院,但是谈话的重点却在于怎么保护好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遗产继承权,关键之处就是通过手机保留下来的遗嘱录音;
然后登场的是一位充满喜剧色彩的小人物,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内容是卖盗版光碟,顺便吐槽伊朗电影审查制度。而他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一位为了拍摄题材限制而日渐烦恼的电影学院大学生;
还有信奉神秘宗教,神神叨叨,一心想着放生的一对老姐妹, 被男权实力残酷打压但依然默默反抗的女权主义律师,受人欺侮但是只好忍气吞声的老邻居等等;
影片的高潮开始于司机的小侄女上车以后,这个天真烂漫但又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童言无忌。角度之刁钻,言辞之犀利,思考之深邃,无不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汗颜。可以说,如果把这些问题打印出来,丢给世界各国的每一个成年人,简直就是一篇充满了战斗主义和思辨主义精神的檄文。
影片开始的调子是轻松而愉快的,但是随着车上乘客的更替,整个节奏和氛围也越来越沉重。八十分钟的片子里面塞入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批判内容,却因为其巧妙地表现形式而一点也不显得累赘。这里不得不归功于导演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巧,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逼出来的。
贾法•帕纳西,伊朗电影导演和编剧。1960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经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受益颇深。
199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甫一亮相,身手不凡。
1997年,贾法的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他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贾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贾法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法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传统路线迥异的风格。2003年,贾法的《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赢得国际关注。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帕纳西的遭遇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股抗议浪潮。
这部《出租车》是他提前出狱后自拍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就一举拿下了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里还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非有趣的新闻。
2015年2月14号柏林电影节闭幕颁奖礼,《出租车》摘得最高荣誉金熊奖,但是因为伊朗当局限制帕纳西出境而未能到场领奖,贾法的侄女(就是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鬼马小萝莉)代他出席领取了金熊奖,并在台上流下了眼泪。在颁奖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其他获奖者均捧熊拍照,唯有金熊“无人认领”,孤零零被放在地上供拍照,成为柏林电影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一幕。
在片中我们看到批判,看到抱怨,看到愤怒,同样我们也看到热爱,看到关心,看到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担忧,看到对于年轻一代的希冀,以及导演本人永不放弃的坚持。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贾法•帕纳西就是这样的人。
引用一段导演的原话作为结尾吧。
“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因为当我被推入最深的角落时,我与自我相连。在如此私密之处,尽管限制诸多,创作的需求已超越了欲望。我心系电影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拍电影。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你可以抢走我的DV,但你无法抹去我的记忆!
延伸阅读
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吗?《监守自盗Inside Job》
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
伊朗电影 《出租车》.贾法.帕纳西
在电脑里躺了很久的电影,如不是最近关于taxi一词的各种热议翻炒,我可能都给忘了……
贾法·帕纳西自导自演,几乎零成本的伪纪录片模式,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出租车成为小社会的浓缩舞台,各式国民悉数登场。
一路的乘客以及路上有交集的人共有十三人
提倡对盗窃行为实施死刑的小偷,言语间是对同行的不满,自豪于自己坚信盗亦有道;
为罪犯寻求多种解读的女老师,神解与道义双管齐下,与小偷的争论无果不欢而散;
贩卖盗版电影光碟的小贩,矮小笨拙的身体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事业”,头脑精明且小心翼翼;
出车祸夫妻二人,男人“死”前的遗嘱迎合着女人悲痛的哭喊,现实则是女人电话里的对遗嘱的执念;
爱看文艺片且处于电影创作迷茫期的导演系学生,盗版光碟是初探世界电影的渠道;
两位焦躁不安的老妇人,捧着水和金鱼,将未知的寿命托付于神嘱的生物,以鱼续命;
导演的侄女,正在拍摄自己重要电影作品的小姑娘,电影审查制度由童言来讲更有深意,拍摄拾荒男孩那一幕又是孩子的小私心了;
导演的儿时玩伴,只为倾吐自己被打的不满却又同情打人者的悲惨处境,压抑的愤怒和不忍对方被判死刑的矛盾,离别时将余恨寄托于一个也许会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未知电影;
捧着玫瑰花的女律师,去看望一位由于想看球赛而被关在监狱的女孩,最后的点睛之句均出于律师以及那朵送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玫瑰;
最后的两位“贼人”,原来这一切都在监视之中。出租车是小困境,而社会国家亦是大牢笼……
后话了,豆瓣上的声讨已经变了味道,一群人莫名其妙的去侵占评论区拉别的电影下水,出于本意的辩驳也早已偏离了初衷,何必咧?好像不和政治正确辩驳几句就不配为在世文青了,给愤怒加戏就会显得愚蠢,撤的是片子,并不是脑子和思想……
没想到居然那么好笑,好几段笑翻全场。跟天朝太多相似也因此特别有共鸣。全片在一辆出租车通过不同乘客来看伊朗社会,打破虚实界限最终完成导演的政治诉求,并表达出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样的电影让人无法不喜欢。
賈法的這部新作品就是繼《這不是一部電影》后再度絕處逢生的電影;電影模糊了真實和虛構的界線,一定程度上就是「映像的生還」。至於基於中國國情借本片的話語衍生出來的諸多想法就是情理之內。電子遺囑、金魚續命、盜版商兜售DVD、姪女宣讀審查規定、音樂人自主發行CD,樣樣穿透介質,分外過癮。
从头到尾神烦那个小女孩,一直在叨逼叨的说教,而且表演的让人出戏。看来柏林金熊已经沦陷,政治正确人道关怀才是第一位的,至于艺术性什么的,都得让道。电影的政治意味太浓,虽然导演用一种比较轻松地手法拍摄,还是感觉有点做作。
受阿巴斯《十》的启发,帕纳西的这部无预算新作以出租车为窗口戏剧化地记录了伊朗的国家审查与其社会现实的难以调和,影片依赖乘客更换制造的动力和记录与虚构的模糊界限,但由于机位限制,镜头语言的缺乏在所难免。最后二十分钟情节的政治倾向已近似说教,就连最后定格长镜头的象征意义都因此显做作。
中国那些大导演好像还没人坐过牢吧?成天就靠卖中国风过日子,瞧瞧人家啊。别成天怨审查怨资金了,人家牢里用手机拍的片子还去戛纳了呢,一出来就凭此片拿了金熊。就如片中所说,成天窝在你们的豪宅里是拍不出东西来的。
导演报平安:我很好,别担心,电影会继续拍,不用挂念。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艳,但是也足够有质感。这个一直注定被打压的导演脸上仍然看不到愠怒。只是说到怎样电影才能上映的时候,才会有一丝与观众共构的对于权力的嘲讽。
还处在伊朗官方封杀之中的贾法帕纳西,此次充当一位出租车司机,借用行车记录仪和侄女的DV完成一部电影,模糊现实记录与影像虚构的界限,以幽默平和的心态反抗政府的禁令,表达对电影的热爱,可谓匠心独运。流动的出租车折射得还是伊朗的社会百态,小侄女拍摄视频一段饶有趣味,现实就是现实,无法掩盖
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
流动的出租车见证了伊朗社会。虽然政治意味过浓,但苦中作乐的心态真好(有几个地方笑die了!)与其说金熊奖是颁给这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对导演和自由表达的礼敬...
教师与小偷的死刑辩论,为妻所留病危遗嘱,盗版碟的文化使命,老太续命捞鱼放生,阶级矛盾伦理困境,小学生失败的主旋律电影作业,民主律师向影迷献花……戏中戏,多无奈,很感动
支持导演的政治立场,同情导演的政治遭遇,但设置N个政治话题然后找个小姑娘的嘴硬说出来,真的大丈夫么?
小成本电影的精品,幽默与审视都有,这类故事要有趣扎实,不粗浅,很考验导演耐心。今年早些时候看的冲田修一新作《去看瀑布》,也是类似片子,小成本,喋喋不休,不足90分钟,有回味。国内不是拍不了这种片子,是一部分电影人忙圈钱,看不起这类片子;一部分电影人忙自我陶醉,没想过这样拍片。
伊朗的现实题材的片子往往能拍出中国电影及社会里匮乏的东西——不矫饰的温暖的人性。这种在虚实之间游离的叙事方法很有趣。
看了他两部作品都觉得是形式大于内容,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可能我天生讨厌过于政治的电影吧,真心觉得不如法哈蒂,满不满贯随便吧。
这片子其实是自由宣言和人权讽刺!全程出租车视角的摄像镜头和结尾大大的亮了!这片子一帧不删放在TC同样适用,某些人就是不想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为了所谓的“和谐”,就像小侄女被成功的洗。很佩服导演贾法帕纳西,比大陆的只会抢钱的那些电影人伟大的多!8.3
给,这朵玫瑰献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
当然这是一部好电影,几乎是零成本,有着聪明的形式和创意,更重要的还是导演展示的政治性。但《出租车》并没有太打动我,看着片子在豆瓣高达8.2的评分,其实它和豆瓣评分6.6的《闭幕》差不多,这两部片子都有着一个极简的框架设置,满满的隐喻和说教,形式感上也有导演一贯的聪明之处。★★★
“有能耐的人拍低成本的影片,有智慧的人拍无成本的影片,废物拍大片。”
献给所有热爱电影和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