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看这个电影完全是因为被海报吸引,四张明显畸形的脸占据了海报的全部空间。奇奇怪怪的片名或者海报总是能激起人的观看欲。 整部电影由四个大故事组成,肛门和口腔天生错位的女孩,没有眼睛没有眼窝的妓女,肢体认同障碍渴望化身美人鱼的浅紫色少年,半张脸完全畸形皮脂下垂的长发女人。其中还穿插着几个关于软骨发育不全的人偶演员,肥胖症女孩,恋畸癖,恋童癖的小故事,每个故事每个主角的人生,纵横交错相互羁绊。每个角色都很独特,却又同时拥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被社会定义为“不正常”的人,生理的畸形心理的畸形,他们都是“畸形人”。 不同的故事之间联系又太紧密,没有办法独立出来讲述,所以就不再赘述剧情。电影整体的色调,很梦幻,很美好,浅紫色,浅粉色,全都是温暖柔和的颜色。然而这种色调下生活着的主角们,却是悲凉的,他们痛苦,他们悲伤,他们流泪,他们受尽冷遇嘲笑歧视,他们不被理解不被包容。 所幸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 被强奸的肛口错位女孩遇见了打算轻生的恋畸者,救赎了彼此成为彼此的生命之光。 肢体认知障碍受尽母亲虐待的紫色男孩,终于得以摆脱母亲完成自己化身人鱼的夙愿。 肥胖症女孩退还自己偷走的粉色钻石,却意外得到无眼女人的谅解与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半边脸畸形的长发女人终于学会无视他人的眼光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独自一人勇敢追求快乐。 可以说治愈,也可以说致郁,如果愿意从始看到终,这部电影,至少是真的对得起观看者的。
人们的丑恶只是外表,每个人都经历过绝望,但是却都充满着希望,内心都是明亮温暖的。每个人都是天使,都在爱与被爱的包围圈中。 世界的恶意也许永远存在,既定的苦难也许不可避免,但人生永远充满种种可能。 虽然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他人的眼光,但仍可以用尽全力,让自己快乐起来。抛开外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在精神上的交流和吸引,这是一种超越性别,外表和感情的爱。爱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找到自己,才可以真正地爱自己。
我把故事讲一遍吧,对影片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的可以看一下,引发了思考我就不配图了。
17年前一个父亲因为孩子的降生无法克制自己的恋童癖而选择离开妻子和孩子,去找了一家妓院解决生理问题,接待他的是一位盲女劳拉Laura,并且送给了她无法摆脱掉的钻石。17年后,劳拉Laura总是接到一位胖女人——伊西娅尔 Itziar,后来因为财务问题,胖女人偷走了劳拉Laura的钻石,后来良心发现又还了回去,而被伊西娅尔 Itziar偷走钻石后,劳拉Laura才发现原来现在的一切不是她想要的快乐,选择了将钻石留给伊西娅尔 Itziar,自己也走到了外面的世界。
那位恋童癖父亲的孩子——紫发男孩克里斯蒂安 Cristian因为从小得不到父爱,加之母亲不断的抱怨,心理出现的疾病,因为他太想见到他的父亲,所以在一张父亲的照片上看见了美人鱼的纹身,想象自己应该是美人鱼,就能得到父爱,得到快乐,于是在某一天晚上故意让车压断自己的双腿。开车的这个女孩是一个菊花与嘴互换位置的人——萨曼莎 Samantha,他的父亲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她,比如让她出门遮着脸,而萨曼莎追求的是“正常人”的生活,最终在受到凌辱后,选择自杀而晕倒的她,遇见了同样想自杀的埃内斯托 Ernesto,因为他外表健全,却遭到了自己喜欢的外貌畸形的女孩儿安娜 Ana的拒绝,因为安娜 Ana认为,埃内斯托 Ernesto喜欢的只是外貌畸形的女孩,而不是她。安娜 Ana遇到的另外一个人吉尔 Guille是一个面目有严重创伤的人,他捡到了很多钱,想去做整容手术,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让安娜 Ana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遵循内心的感受,让自己快乐。
为大家制造快乐动画的侏儒瓦妮莎 Vanesa,自己却十分孤独,一直希望有一个孩子,人工授精以后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同样的疾病,他的经纪人亚历克西斯 Alexis带着接着来的报酬希望她能坚持下去,瓦妮莎 Vanesa将钱扔向窗外,亚历克西斯 Alexis坠楼身亡。BTW吉尔 Guille捡到了那些钱。
最后安娜 Ana追随了自己的快乐;劳拉Laura和伊西娅尔 Itziar生活在外面的世界;吉尔 Guille拿着钱做了整形手术;瓦妮莎 Vanesa坚持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萨曼莎 Samantha与埃内斯托 Ernesto相吻在了一起;克里斯蒂安 Cristian在另一个世界终于变成了美人鱼。
这是一部看起来口味很重的电影,充斥着裸体,恋童癖,妓女,畸形,心理疾病等,但其实导演指出的背后的东西很简单,无论如何,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快乐。但是简单的背后却令人深思,快乐的同时,有没有底线,这个底线可能有关道德,甚至有关死亡。将问题抛到特殊人群,就是想将问题尖锐化,个体化,对比一下,这些问题却存在于社会中表面健全的人心里,充斥在整个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的快乐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一个人的快乐建立在生下畸形儿的基础上,那么这些人的快乐是否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一味的追求“自我”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他人的存在,答案一定是的。追求是我们的权利,为谁而活,这是一个难题。
2017年5月4日13:58:30
西班牙電影【肌膚】。關於存在和愛。
“這個世界才可怕,人類才可怕,但我們沒法逃避,因為我們自己便是恐怖的源泉。”
【關於存在】
這部電影進一步拓寬了人類的包容度,甚至“存在即合理”也不夠用了,因為根本沒有資格評判是否“合理”,也就是“存在即存在”。
存在的就應該被存在,評判爭論合理不合理這種事情,是整個人類群體無聊透頂的浪費。人類雖同為一個物種,但因為精神層次的進化,從精神層面來說,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人人皆是外來物種。但精神層次這個東西太虛幻了,在現實生活里你通常只能看得到驅殼外那一層肌膚,黑白高矮並無差異,你根本不知道她的靈魂,真實的她,是哪個物種。
因此在電影中,每個角色在外體特征突破想象,是的,我用我的外表來直觀地殘忍地告訴你,我是與你不同的物種,你會害怕嗎,你會直視我嗎,你會尊重我嗎,你會愛我嗎。
【關於愛】
從“存在即存在”,延伸出“存在即愛”。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渴望得到愛卻害怕邁出第一步的人。
發現自己患有戀童癖的父親為了保護剛出生的兒子,忍痛離去,但兒子卻在渴望父愛的成長中,把自己幻想成僅存的照片里父親胳膊上那個紋身——一條美人魚——如果能扔掉雙腿變成美人魚,他堅信自己就可以得到愛。一切源於父親不自知的,殘忍的愛。而母親將對丈夫的疑慮失望全部投射在兒子身上,最後,她因自己自私的愛失去了兒子和丈夫,失去了一切。因此電影里說這是一起“虐童案”,並不為過。
無眼女和餐廳女,侏儒女和胎兒,正常男和嘴巴女,燒傷男和一箱錢,他們外表驚人,但之所以選擇繼續存在,是源於對自己的愛。即使知道自己是“異類”,但他們內心深處也許自己都不曾察覺,他們其實深愛著自己。而對自己的愛,也一定能等到另一份愛。在故事最後,他們的存在,因為自愛與被愛的緣故,都變成了“可接受的合理”。
這個現實生活裡的人類,要比電影里的在正常不過了,甚至也許,和他們一樣,但再奇怪的皮囊,都有愛自己的權利和被愛的價值。就如同電影開頭,渾身赤裸的年邁女人所說,我們必須接受自己。
“幾雙手幾雙腿,方能令你喜歡我奮力無阻,你愛我別管我幾雙耳朵,共我放心探戈”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當存在得不到愛,他就只是存在;當存在得到愛,才是一種合理。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自降临以来就带有上天赐予的独特标记,那些标记让对常人来说满不在乎的正常生活在他们眼中难如登天.家常便饭般屡遭排异,社会的隔离,乃至恶毒的伤害,一次次践踏着他们忐忑的尊严和渴望回归的弱小以致即将熄灭的信念.
他们没有尝试过为自己博取一点点关爱吗?他们没有幻想过被接受,回归正常生活吗?他们坠落深渊以后还能再一次盼望发出的心声没有在残酷的人性中被湮没吗?我们常常以完整自踞,喜欢居高临下地审判.我们的傲慢,扼杀了社会边缘团体生活的其他可能;我们的审美,让生而受苦成为了一种无法发声的宿命;我们的完整,来自伤害带来的畸形快感.这种隐藏在人性中的缺陷,没有严重到动摇一个文明,或是导致一种趋恶的取向,但是真真实实地剥夺了一类人享受生活,享受人权的资格.我们无法纠正这种擅自的剥夺,就如同他们无法自主选择是否接受独特标记.
他们对爱的追求导致与我们相遇,他们的独特标记却让他们成为绝缘体.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鄙陋把一个共同体划分为”我们”和”他们”,根据残缺定义模棱两可的标准,通过对标准的认可来赢得完整的认知.殊不知,在他们没有标准,没有伤害的世界里,他们生来完整.他们啊,是和我们一样的, 共同体框架下无需被衡量的独立单元!
我不会放弃企望,企望那个没有我,你,他们之分的时代的到来.也许我会在这样的痴想中丧失我的完整.而我之所以认为我现在还没有失去完整的自己,是因为我相信那个时代终将会到来.那时,所有的偏见都会被摈除,所有的爱与信仰都能在空中飘扬.
在机缘巧合之下,看完了这部怪诞的电影。天生没有眼睛的性服务者,肛门和嘴巴长反的少年,渴望成为美人鱼的少年,半张脸垮掉的女人,外表灼伤毁容的男子,痛恨自己有恋童癖倾向然而无力改变的父亲,极度肥胖自卑的女人,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女……这部电影里的人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奇特,一方面,他们天生怀有某方面的畸形而比常人饱受更多的苦难;另一方面,与影片里描画的正常人比起来,他们似乎更正常,更出于弱势地位。(在这部影片里,同样都是被腐蚀忍受痛苦的身体,他们似乎更易被救赎,也更接近幸福。) 影片最开始是恋童癖的父亲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天性,选择来到提供特殊服务的地方寻求帮助。他选择在这里释放自己的天性。他是善良的,至少比外面很多道貌岸然的人要善得多。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但他希望伤害最少的人。就是在这里,他要了当时还是孩子的没有眼睛的女孩。女孩的歌声清亮悠扬,唱尽了她所有的童真。恋童癖父亲在要她之前送了她两颗钻石当她的眼睛,他对她说: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还是不看的好。” 他对她说了这句话,给了她世界上最美的眼睛,也让她从此成为真正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说回那个恋童癖父亲。 他在那栋提供特殊服务的房子里做了他认为最伟大的决定:既然他不得不屈服于自己的本能,那么他将永远离开,以此来保护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远离自己的魔抓。 当他在做思想斗争的时候,那个老板(后来发现其实是半张脸垮掉的女人的母亲)说了这样一段话: “埃及文明持续了三千多年,在那三千年中不知有多少人出生,死亡,为奴一生,从不知晓其他生活的可能。有些人来到这世间便是为了受苦,如果他们生而如此,也就无所谓了,因为这是他们的宿命。” 她说的是在这间房子里隐藏着的所有为生活所迫的畸形人,然而在这大千世界,谁人没有异于常人的特异之处需要隐藏呢? 十七年过去了,恋童癖父亲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保护,始终在外漂泊,从未见过自己的儿子。然而他的儿子却并没有像他所盼望的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是患有严重的自体认知障碍。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变成美人鱼。这样的他简直逼疯了他的母亲,这个女人难以承受自己的丈夫在自己生产当天抛弃妻子的痛苦,更无法忍受自己的儿子每天想要砍掉自己健康的双腿。她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中自怨自艾,她不能理解也不愿理解自己的儿子——生活中总需要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过错和罪责。显然这位母亲将自己的痛苦很大的一部分输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在父爱缺失、母爱畸形的环境下长大,他太渴望得到父爱,他无法理解父亲的离开。他用一个少年有限的联想,将父亲离家、母亲暴躁的一切缘由归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用尽所有力气去了解自己的父亲,想象自己的父亲,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父亲喜爱的模样。他因此希望成为一条美人鱼——那是父亲右臂上纹着的图案,想必是父亲喜爱的图案。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就不会被父亲抛弃了呢? 在这个小家中发生的悲剧可以说是源于爱与不理解。但这种不理解又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父亲无法亲口说出自己恋童,母亲无法亲口说出自己不能面对被抛弃,儿子无法亲口说出自己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在死守着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牺牲换来生活的美满。然而现实却可能恰恰相反。而且更具悲剧性意味的是,改变悲剧的开头,悲剧就可以避免了吗?我想未必。如果那位恋童癖父亲没有离开,只怕儿子还是想成为一条美人鱼。 绕不开的宿命,真具有讽刺意味。 再说说其他几位主演的故事。 那个半张脸垮掉的女人,也就是提供特殊服务老板的女儿(说不定正是因为她女儿的残缺才给予老板这样的灵感)虽然没有正常人的容颜,但因为她一直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房子,她对于这个世界怀有某种过于崇高的幻想。她一开始同一个喜欢畸形的正常男人交往,却因为这个男人一些别人看来或许是出于真爱的行为而反过来质疑他对自己的爱: “我不仅仅是个畸形人,你爱的是我的人还是我的长相?我不觉得你爱我。你之前从未有过伴侣,因为你根本不屑于认识女人、了解女人。在你内心深处,你压根不在意我是个婊子还是好人。因为你只对我的长相感兴趣,这是种病。人这副皮囊可以改变,可以动手术让它变形,外貌根本无关紧要。”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说这样一段话似乎也是长得好看的人的特权。在电影中,这段话被一个外貌畸形的女人说出来,听起来更真诚,更令人动容。 但这就是全部吗?当然不是。这个女人目前还处于女孩的阶段,她的世界里除了母亲就只有爱情,而爱情于她而言是神圣无杂质的。她因此拒绝了这个“只喜欢她皮囊”的正常男人,爱上了脸部灼伤毁容的毁容男。她深爱他,同他做爱,深信他们两个是为彼此而生的。 女孩终究是要长大的,她要知道爱情毕竟不是天上那道虹。女孩也毕竟是聪明的,因此她长大的过程没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心中拥有美好的女孩在看到世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的时候,她选择了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 当她知道毁容男一直希望恢复容貌的时候,她心目中纯粹的爱情再一次破灭了,然而这一次她选择了成长。她不再像对待正常男人时那样苛刻、质疑爱情的纯粹,而是走出了自己的小粉屋,奔跑在清晨的街道。这一次,她终于打开心门,真正迎接整个世界。她留给毁容男最后的信是她完美的蜕变: “吉耶,我出去散步了。 平时我早上从不出门,当然下午也不。但今天我需要一点新鲜空气。 我整晚没睡,这有助于思考。我想你应该留下那些钱。我只有一个请求,用这些钱做合适的事。让你自己快乐起来,无论那是什么,无论那意味着什么。我也决定要快乐起来,但我要独自启程,第一次没有我妈妈,也没有男人的陪伴。这么一说一定会让你震惊,吉耶。但你和我并不是为彼此而生的。” 粉红色的房子在她身后,而她终于勇敢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那个被她质疑过爱情纯粹性的“喜畸男”就真的不配拥有爱情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喜畸男失恋后跑到桥上想要自杀,却命运地邂逅了身处绝望中的肛门女。肛门女那句“不要伤害我”实在让人心碎,道尽了她生命的苦难。但最后喜畸男和肛门女走到了一起。喜畸男甜蜜亲吻她的肛门的时候,画面虽然重口,但还是蛮感人的。这也是对垮脸女那翻质疑最好的回击:爱你,难道不包括你的容颜吗? 电影中有很多不一样的人,这些人怀抱着各自的残缺、伤痛、故事努力地生活着,每一个人在最后也都拥有了最好的结局:渴望被爱的肛门女最后和喜畸男在一起;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的女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想变成人鱼的男孩再没从自己的梦中醒来;极度肥胖的女人和无眼女终成眷属;毁容男恢复了自己的容貌;垮脸女走出了自己的城堡。 每个人的结局又都隐含着各自可预见的悲剧:肛门女和喜畸男的爱情最后一定是肛门女自身悲剧命运的循环(从她和他父亲的相处可以看出,他父亲也是喜畸男一类的人,而她母亲最后一定为了自由的生活而献身。);软骨发育不全女人的孩子必定怀有和她相同的病;人鱼男孩的母亲想跟恋童癖父亲“再努力一下”恋童癖父亲的脸色意味深长……所有的不幸都隐藏在眼下的幸福之中,然而即便可以预见不幸,这些人,也依然会坚持眼下的选择! 至于故事里所有的“正常人”,他们与这些“畸形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的畸形并没有外表的异类那么简单! 【写于2017年5月6日】
本店供应鸡汤
三星半鼓励。相比《玉子》这才算是合格的公益广告吧。不同的角色功能十分明显,并没有逃出少数群体认同的既定轨道。而且实际上对少数群体本身的关怀也只表达了相对容易影像化的“天生”的部分,基本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但是依然很欣赏这种视觉上的大胆表达。但愿更多人能看到、能看懂。
以奇情谱写柔情,以满目温软反衬跌宕残酷,我们须历经万千伤痛,砥砺前行,终得一个共振的你,终得互触肌肤,一定会有只鸟儿为我歌唱;多线叙事下的同一主题,永远不要输给自己,怪人亦美丽,生命不乏惊喜;配乐太棒。
OMFG还是欧洲人在思想解放的大路上遥遥领先,简直是哲学电影。皮囊和灵魂哪个畸形比较可怕?一大片的紫和粉扑面而来真是赏心悦目,至于人物,放下审美观一切都变得自然甚至理所当然。创意赛高,其实还能再玩脱一点。
极尽做作的猎奇,可能我还是更愿意看多兰吧……
千万不要过度解读这部电影,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个体差异的合法权益来解读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猎奇归猎奇,但也仅仅止于猎奇了。
演员们生活中太美,于是他们来演了一回畸形,但依旧很美。
就别过分解读了
健全的肌肤千篇一律,健全的人格万里挑一。外貌协会成员必看佳片。外在重口味,内核小清新。有淡淡的伤感,又暖暖而治愈。
上个月我去超市,遇到了一家三口,目测均超过2米。于是,我们这群“侏儒”目不转睛的伴随着他们。但反过来,不过185的我们如果游离在NBA的赛场上,是不是同样会换来侧目?看尽人间,你会发现歧视与仰慕的对象往往就是特立独行的他们,而天才和蠢材往往不也是一线之间?
色彩似阿莫多瓦,配乐似多兰,妖气冲天的90后导演拍了一部妖气冲天的恋畸电影。情节如魔方旋转,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物际遇关联,视觉爆炸甚至压过了重口题材。虽然有缺陷,但绝对够震撼。每年那么多平庸寡淡的电影,突然看到这样铺天盖地的粉红和紫有没有想cry!!!
奔腾的想象力创造出视觉风格强烈的隐喻世界,而疯狂的影像因为有着简洁有力的叙事支撑而没有流于猎奇本身的陪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个体对于生活的不懈渴求,超越身体局限的强大共情,让整个散发光芒的故事成为对世俗偏见的一记痛击。
身体上的怪异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超现实的温情,喜欢结尾。短片则有点恶趣味了,但很痛快。
颇为挑战心理承受力的影片,有点联想到柯南伯格的作品,即便重口却不能否认影片本身有想法,献给自我否定者的、粉色的与淡紫色色调的温情抚慰,所谓的残缺皆是社会强加的外在判断,又不是过错在己身,直面是唯一的处方药,兴许众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程度残缺的心,彼此依偎才有可能互相救赎
这部90后导演处女作让我想那一句铭记在心的台词:这一生,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电影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个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关于爱,关于尊重,关于理解。全片风格实验先锋,美术设计精巧,摄影手法娴熟大胆,配乐完美嵌入剧情,演员表演细腻入微。
1.哪怕你的菊花长在嘴上,有了爱,我的舌头也能轻探菊花,甘如蜜汁;2.一部小温暖、小清新、小治愈的重口味电影。
3.5 怪异温情MV点子片,用足够精致的镜头语言和很多重口味的点子做了几个相对保(鸡)守(汤)的主题。有想法但不惊艳。
银幕内外,骚紫红遍;生而为人,真爱至上。阿莫多瓦后继有人,猎奇又上新高度;皮囊之下,切肤之爱,万类霜天竞自由
电影《肌肤》Pieles 太喜欢了,最后十分钟几乎是热泪盈眶的状态,完全被治愈了,美人鱼死后的新生,畸型母亲的生产,破败皮肤的重建,放下束缚的镜中之女,看到舌头探进屁眼的那一瞬间,快餐店的会心一吻,真是攒了一个月的甜蜜和感动耗尽…
反正我看着那个屁眼是难受。不管电影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