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真不敢相信这是在二战期间拍摄的一部枪战片
枪战的部分少之又少。说说枪战片段,不乏血脉喷张的镜头。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今天的角度看有点像手撕鬼子的套路,敌人怎么也打不中车里人(尽管也有少部分打中),倒是被一枪干掉一个。尤其是印地安人不知道先干掉一匹马。马都是套在一起的,一匹马死了,它也不会自动解索,仍然套在马群里,被拖着走,就会连累整个马速。。。。。总之,虽有不足,但考虑到这竟是在二战期间拍摄的一部影片,那是多么遥远的时代,这些不足当然可以忽略。手撕鬼子的套路在今天来说当然有点腻味,但是在有声电影才诞生了20多年的年代,有些标准是无理取闹的。
主线,其实是林哥小子跟一个无处可去的女子的爱情。说是一部枪战片,倒不如说是爱情片。这个女子穷困潦倒,却衣着体面,发型精致,妆容精细,模样美丽。而倒是脏兮兮的林哥竟不是个穷小子,他居然有一大片牧场。物质上,两人不缺基础。缺的,只是林哥需要完成复仇;以及,还有可能坐牢。这是婚前的一段小插曲。事实上林哥很轻松的完成它了。这又算是一段枪战片段,仍然还是有着不足之处,三个对手三打一,居然被刻画得很愚蠢,很紧张。连连打碎杯子;枪都拿不稳。所以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结果了,毫无悬念,我倒是相信有人会担心这三个蠢人会不会被秒杀。这是不是导演编剧的纰漏?如果什么都被观众猜中那就太不成电影了,终于设置的意外来了:押车的警官以一种绅士的做法,放走了林哥,成就了一段爱情。
说了很多不好的地方。大家一定认为我是来批判这部影片的,不是。实际上这部影片好的地方太多了。我倒是觉得文字难以形容,这就需要大家亲自观赏才能体会到。
总之,整部影片,拿捏得很好,尽管有些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之处。剧情有紧张,有放松,张弛有度,最后的结局令人松了一口气。继而拍案叫绝。
2 ) 以前的电影名字起得很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辞》里这句恐怕就是电影名字的来源了。无论原辞和电影名似乎都有了一种焦虑着急的心情,这种不愿意在路上有任何的耽搁,对大好山河视而不见的心情,在电影中展示得甚为贴切。(题外话,巧的是39年2月16日也就是《关山飞渡》上映的15日的第二天,《木兰从军》就上映了,不知当年起名字的人有没有什么联系。)
这种焦虑的心情,一位怀孕的军官妻子要去寻找丈夫的心情,一位银行家携款潜逃的心情,半路拦车的越狱者的急于复仇的心情,渴望回家的威士忌酒推销员的心情。被驱逐的醉酒医生和妓女在不同的城市开始新生活的心情,都在本质上呼应了中文的片名中的感觉。
除了这位妓女的身份以及乘坐马车的旅途和《羊脂球》有相似之处以外,情节上完全没有相似之处,也不知道谁张冠李戴把这部片子和涉及到普法战争国仇家恨的羊脂球扯在一起,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无稽之谈了。
片子拍摄地点在犹他州(北)和亚利桑那州(南)之间的边境地带的著名风景区Monument Valley,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的几座风化形成的独立巨岩。分享链接(
http://maps.google.com/maps?f=q&source=s_q&hl=zh-CN&geocode=&sll=34.488448,-111.115723&sspn=10.224271,16.918945&ie=UTF8&hq=&hnear=%E5%A5%A5%E8%B4%BE%E6%89%98%E8%8E%AB%E7%BA%BD%E9%97%A8%E7%89%B9%E7%93%A6%E5%88%A9,+%E7%BA%B3%E7%93%A6%E9%9C%8D,+%E9%98%BF%E9%87%8C%E4%BD%90%E7%BA%B3&t=h&layer=x&g=Monument+Valley&ll=37.005843,-110.160942&spn=0.077453,0.132179&z=13)
宏大广阔的西部背景,就像后来在太空旅行的飞船一样单薄瘦弱的薄皮木头马车,必须面对粗砺的自然和危险野蛮的印第安阿帕奇人,一个个驿站就象暗夜里的点点篝火一般让人依赖和温暖。他们的目的地远在新墨西哥州的Lordsburg。片中的地名现实中都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Apache well。
漫漫旅途中典型人物的小细节相当的有趣生动,虽然71年后的今天看其来也没觉得过于落套,更何况这个“套”也是人家首创的。其他豆友都有介绍,我就不啰嗦了。
只记录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一个是印第安两个著名族群之间的矛盾的描写,Geronimo人和Apache人之间的矛盾。影片一开始就向骑兵报告的是Geronimo人,Chris的印第安老婆Yakima也是Geronimo人。印第安人相互的仇杀,让我想起台湾土著之间的屠杀,1895年日军就是借此胜利地在台湾站稳脚跟。看来美军也用的一个法子。虽然印第安人在影片里面目模糊神态冷漠,但百折不挠的勇敢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Chris的印第安老婆Yakima的西班牙语歌曲令人意外地柔情蜜意。歌词为
Al pensar en ti
Tierra en que naci
Que nostalgia siente mi corazon
En mi soledad
Siento alivio y consuelo en mi dolor.
Las notas tristes de esta cancion
Me traen recuerdos de aquel amor
Al pensar en el
Vuelve a renacer
La alegria en mi triste corazon.
但是第二天早晨,美貌的老婆就跑掉了?很大的反差啊,害怕族人的进攻么?
在渡口驿站,赌徒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一位死去的白人妇女的尸体上(尸体的动作相当诡异,似乎是跪着死去并向前倾倒的),显示了一位绅士的基本品格,和最后他中枪前绝望地准备杀死军官的妻子的行动达成性格上的一致性——防止女眷受辱,把最后一个子弹留给她们,主意这颗子弹并没有留给自己。自己也有可能被割头皮。相当无私。但是同样是他在生孩子事件前并没有把银杯子借给Dallas。(哈哈,Dallas只好对嘴喝了,这岂不是更不卫生么?)赌徒临死的遗言似乎是告诉他的法官父亲自己没有辱没绅士的身份。(《十月围城》用这个结构!一位浪子的道德回归)
此外马车上绑原木渡河的主意令人惊艳!有意思的是越狱牛仔Rigo(韦恩演)的背带裤的背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绳子不够用来绑原木了!(19世纪的背带裤的材料都相当的结实,接头处是纯皮割开扣眼的,裤子破了背带都不会断!完全不象现在的夹子式的背带,我因为研究老衣服收藏有实物。)
感觉操英国口音的军官妻子刚见到Dallas高傲的态度,在经过生孩子的痛苦和Dallas精心照料后,躺在床上的时候已发生了态度上转变。在结尾躺在担架上对Dallas说有什么需要帮助时已经彻底变化。但Dallas还是礼貌地婉拒了。和影片开始时军官妻子的高傲呼应了一下。显示了另一种自尊。这种自尊和Rigo平等对她的态度很切合,应该也是他们能到一起的情感共鸣的基础,福特导演想点鸳鸯谱的时候铺垫比的细节国内的所谓编剧们细腻得多!
最可怜的是威士忌酒推销员孔雀先生(Peacock)最害怕被割头皮,却第一个中箭,酒的样品都被医生喝了,面对印第安人来袭,依然表现出了一种勇气。最后竟然大难不死。
醉酒的医生相当有戏和有范!国内似乎没有哪个演员能演到这个醉鬼的水平啊,人家是70年前的配角了。为了清醒地给军官妻子接生,喝黑咖啡不说还自己给自己催吐,很有道德感和职业精神。被赶出小镇是用演讲的语调大念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浮士德博士里的台词,面对丑陋的老板娘竟然揶揄地称之为“海伦”哈哈,实在是幽默感十足!为了Rigo复仇能赢,阻止了Luke用霰弹枪,这个细节恐怕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时也是Rigo能回来的重要前提条件吧。毕竟Rigo只有三发子弹,当然决斗一上来就卧倒也是Rigo的聪明之处!
3 ) 《驿马车》作业整理
发现豆瓣是个保存作业的好地方,下面的是影视概论作业,关于《关山飞渡》。第三题让我有些困惑,我这样写并不一定事实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万一是在网上查答案找到这里的话,建议你还是看课本为好:
1、这部影片是哪年哪个影视公司出品?
答:20世纪福斯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
2、影片的摄影、演员?
答:摄影:BERT GLENNON;演员:克莱尔·特沃,约翰·韦恩。
3、影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结构是如何设计的,它符合结构模式中的那一种?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答: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人物共同乘一轮马车前往劳斯堡,由于其中一名是妓女拉斯,颇引起其他乘客的议论。途中遇到逃狱出来报仇的林哥小子加入他们的旅程。在快将到达目的地时,驿马车遇到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几经艰险之后终于获得骑马队解围。到劳司堡,林哥小子以一敌三击毙仇人,同车的警长法外施仁让他带着拉斯前往边界的农场展开新生活。
故事的结构设计是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辆车上的狭小空间中,并将这些人置于被疯狂追逐的危险境地,小环境中的生死威胁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这些人身份各异,目的不同,在一辆危险的马车中自然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车里车外的世界又构成另一冲突。影片故事是这两种层面的矛盾冲突中交叉展开。这样的故事构思时情理之中,预料之中的。
4、影片改编自哪一部名著,这部名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改编自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羊脂球》。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年普法战争其间一些不同的人合乘一辆马车逃难的故事。
5、这部影片吸引人的地方有几处?分别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答:两处。1,经过7个小时的奔波,驿马车顺利到达阿帕契泉,但是驻军在前一天晚上和阿帕契人发生冲突,玛洛里队长生死未卜,露西雅因承受巨大压力而昏倒,酒鬼医生临危受命,为其接生。2,众人来到李斯渡口,渡船已被阿帕契人烧毁,过了渡口,驿马车穿行在去往洛兹堡的路上,危险再次降临,驿马车与阿帕契人大战。
6、导演在叙述结构上都采用了哪些高超技巧,具体表现在哪些场面?
答:西部片叙事有一种模式化的规格,在整体叙事来讲,首先是一团体或家庭的介绍,在《驿马车》中是一群不同社会层面的人聚集在驿马车中,在此会使人团结起来群起对抗。如《驿马车》后转与原住民的枪战,或是男主角带着独行侠的姿态出现,高潮结束于两个惊人枪战,或是男主角与仇人拔枪对决。在所有事件解决后便回到东部文明社会或者继续流浪,摇摆在社会秩序底层中。这叙事的公式化与稍晚华语地区发展的武侠类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一开始拥有家庭与江湖名望,却因一次意外等使命运发生转折。《驿马车》到结尾处走向稳定的社会生活,与女主角等他出狱后一同到农场生活,也具有安定人心与缓和社会情绪的作用。
7、场景中的内景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景别特点是什么?
答:内景景别特点:因《驿马车》这部影片大多场景在马车内或者室内,因而场景景别多为近景,中景以及特写镜头。这样更利于叙事性描写以及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传达人物心理变化与情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渲染作用。外景景别:西部的群山,沙漠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有很强的气势和较强的抒情性(大远景,远景)。
8、这部影片在驿马车上有几个人,他们分别是什么人?
答:有8个人。一个酒鬼医生,一个越狱牛仔,一个被赶出城的妓女,一个赌徒,一个怀孕的去探亲的军官太太,一个卖酒的推销员,一个携款出逃的银行家,护车的警长。
9、这部影片的获奖情况?
答:《驿马车》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两个奖项: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男配角奖。也获得五项提名: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奖等。本片亦得到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
4 ) FIFF9丨DAY6《关山飞渡》:西部片王冠上的明珠
第9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关山飞渡》,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马车乘客多姿多彩的评价了!
飞檐:
老派公路片,有一种质朴的浪漫。
法罗岛岛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西部片中少数让我感兴趣的。
果树:
节奏满分,人物的塑造也满分。但电影仍给不到满分,原因在于深层次的文本上仍有短板。
kc512:
西部《羊脂球》,傲气却不失柔情。若羊脂球是透过妓女的善意,拆穿人皮下的兽心,关山飞渡则是透过冷眼洞察边缘人的高尚。
zzy花岗岩:
美版《羊脂球》的故事,人物鲜明,场面宏大,危难时刻展现人性光辉,后半部分马车追逐的精彩调度,惊心动魄、荡气回肠。韦恩的西部牛仔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子夜无人:
从群像戏的角度,不同角色之间的反差和特色建立得相当清晰明快、简洁高效,这点非常成功。调度上,马车内的景别略显得单一,但动态追逐戏却做得十分精彩,和影片整体气质连贯在一起,潇洒浪漫、快意恩仇。
灰色的你:
Every John is just the same
I am sick of their city games
I crave a real man
I am strung out John Wanye
#FIFF9#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北影节观后
第一部实景拍摄的西部片,大气磅礴,又不乏细腻之处。本片基本是群戏,约翰·韦恩只是配角,医生才是最出彩的角色,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实至名归。
影片三分之二都是旅程中的戏,靠的是角色互动撑起戏剧性,感觉昆汀的《八恶人》在这方面很可能受本片影响。这里有职责所限但又想保护犯人的警长,有多嘴爱抱怨的车夫,有受人歧视但心地善良的妓女,有终日酩酊及时行乐的医生,有坚韧痴情的军官少妇,还有韦恩饰演的耿直牛仔boy……角色各个鲜明生动,就连那个说话不多的赌徒都非常有戏,他临死说了一句“请你转告某某法官,就说他的儿子……”颇让我动容!赌徒与少妇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或者说是某种信任,刻画得恰到好处。
整个旅程的辗转并不让人感觉乏味,同时它又像在不断聚集能量,让那个人人惧怕人人挂在嘴边的“Geronimo”突然出现,把最后十几分钟惊心动魄的马车追逐枪战戏推向了高潮!这一段的全景与近景快速切换、低机位仰拍高速奔马等技巧令人咋舌,简直不像1939年能拍出的动作戏!前面部分外景的宏伟风光与内景的出色打光也令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的片子,台词真是太扎实有料了,连插科打诨都毫不浮夸空洞!恰当的小幽默真的为影片增色不少:比如驿站的印第安妻子一边以天籁般的声音唱着动听的情歌,一边催促族人偷走备用的马匹;驿站的男人发现妻子和马都不见了,伤感地表示“当然我可以再找个妻子,可她把我的枪和马都偷走了。我这么爱她,用鞭子打她她都不嫌累”然后表示“我说的是我的马,要找她这样的可比找妻子难多了”。
尽管片中把印第安人(的某一族)刻画成了坏蛋,但总体上并未突出白人至上态度。还是时代限制吧。
6 ) 带你跳出影像界面看到何为经典 方汉君
1992年那几年,在香港两家英文台深夜档,约翰・福特和希区柯克等名导的电影看的比较多,如《关山飞渡》《搜索者》《擒凶记》《西北偏北》等。我集中看希区电影则是2005年酷夏那一个多月,基本上把他所有的电影一扫而光。我一向喜欢用快活的片子消夏,如集中看黑色片、西部片、好莱坞经典喜剧等,这样不费脑的轻松观影,能在酷热之夜带来一丝清凉式的过瘾。
再者,重复看这些老片,体味真的大不同,比如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每次看《关山飞渡》(1939),观影兴趣点都会自然转移,以前可能是情节,重看就是细节,再看可能就是整体的节奏感,以及片中景致所蕴含的隐秘,但怎样倒都会把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联系在一起。约翰・福特承续的是其神韵而非形式,这个真的很厉害。把“普法战争”变为西部荒漠下的争斗,倍受歧视的妓女却是同一路数,她的卑贱不堪化为良善慈爱的磁场,因为一个小宝宝的出生才慢慢呈现,韦恩的枪法如一的神速和精准。
福特一向喜欢从音乐的节奏中找到一种恰切的景致,畅快淋漓的奔驰,暗合着天边一抹夕阳,涂着花脸的阿巴契人勇猛地追赶,人仰马翻之竞逐枪战场景直让人咂舌,历尽千辛万苦,夹杂勃勃的生机,冷不丁的插科打诨,都使得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性特质,这也是后来者奉为西部片经典首选的缘由所在。
每每看到《关山飞渡》,那伴随激昂的音乐打马经过那些西部兀自耸立的荒丘,就特别诱惑我。笼统说西部,其实可能堪萨斯、德州,更多的则可能是科罗拉多和亚利桑那,我喜欢那种荒原寂默感。我一直觉得如约翰・福特、霍克斯、金・维果和尼古拉斯・雷这些导演很伟大,在三、四十年代那种恶劣环境下,他们远赴那些尚处于荒凉的不毛之地,真的需要极大勇气和吃苦精神。想想,当时拍摄一部电影,周期至少是一年,有的片子做好了,发现有问题,还要返回重补镜头。
所以,重看经典,我们往往会跳出电影的界面,生发对电影之外情境的理解和想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何为经典,不是说你随随便便拍几十天就能成为好片,毕竟你不是法斯宾德,如戈达尔这样“不求甚解”的天才影像只能说是稀有。一切皆可入味,那是戈达尔,如果你也这样做,就会死翘翘,因为他的暗力惊人,即私下花的功夫,对应着其表象的随性而为。
传统的经典,也就是我理解的原电影(电影工业的本来模样或称电影原生态),在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体现的最为精妙。无论从叙事、结构、整体节奏到角色演绎,都极为精准,因为当时胶片等成本非常昂贵,预算执行必须严格到位,但这也催生了导演的自律,对于自我表达的成分会自我克制。也就是说当时制片商和导演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只要市场叫好认可,一般来说制片商干预并不多,在剧本、拍摄和后期制作,基本上也是由导演指导下完成,这与九十年代后的好莱坞完全不同,所以,才能涌现那么多质量优异的影片。
我奇怪的是,那会题材之广泛,类型之多样,是今天已走向同质化和平庸的好莱坞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这些好莱坞影像的确影响到了特吕弗和戈达尔这帮年轻人,说崇拜也一点不过分,继而催生了法国“新浪潮”的一个诱因,其中就有约翰・福特和希区柯克这些名导。他们总是喜欢拿这些影像与当时法国萎靡不振的影业进行比较,这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创造性,在他们眼里认可的本土电影导演,除了布莱松等少数几个导演,就无他人。经典触发他们的灵感,并非模仿而是创造新的影像,是曰“新浪潮”,这是追寻艺术本源的最可贵品质。
纵观当今国际影坛,鲜有力作,就在于创造性的匮乏,遇到瓶颈而不能自我超越,加之诱惑无处不在,惯于偷机取巧,快餐式拍电影已成为影坛滥殇,同质化近亲繁殖形同一种不雅的流俗,个个都奢求不动脑不费事用滚雪球的方式,就能制作一部商业大片引爆全球,结果大都自毁长城,更多无人问津的影像悄然而去。因而,影坛迫切也需要一次约翰・福特式的《关山飞渡》,不妨沉静下来,用三年时间精心打磨一部电影又如何。
2010、7、13
黑白影象的迷人之处。马车上的每个人都塑造的真实无比:探长机智尽责胸怀宽广;妓女妖艳善良渴望真爱;牛仔艺高胆大重情有意;医生贪杯玩世暗藏性情;车夫单纯可爱心直口快;妇人清高在上痴情隐忍;赌徒的心机、孔雀先生的碎碎念、银行家的此地三百两。夜晚牛仔告白一段,镜头经典无比。
【B+】真是一部牛逼的片子。群戏表现极佳,对于每个人物的塑造与刻画都恰到好处,并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让人物的选择时刻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与走向。能把难度这么高的群戏电影拍的如此之顺畅,可见导演编剧功力之深厚。最后后半个小时真是高潮迭起:盐滩上那场疯狂的追逐战,在那个什么都要自己上的年代可真是无法想象的刺激与危险(我敢说mad max4绝对有受到这一段的影响)。而最后的复仇也相当痛快,电影内外的时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导演对于影片节奏把控的出神入化。
与装酷的西部片相比,这个片子里的人直率,乐观,说话短促有力,绅士的礼节传统很好的保存了,价值观基本属于纯爷们儿的。人物个性鲜明,关系复杂有序。镜头语言明快有效,保持悬念,有大片气质。马车大战真的很精彩……
西部片典范;人物架构极其好,性格迥异,阅历不同,好故事就这么产生了,迸发出无穷火花;室内布光,室外风光,枪战运动镜头,都具有前瞻意义。
在CC城中村的房中看了修复版,画面很美,镜头处理得很好,人物性格安排和演员表演都不错。1939年已经可以如此杰出。
约翰·韦恩:"我不是一个动作(action)演员,而是一个反应(reaction)演员“,约翰·福特通过反应镜头来塑造约翰·韦恩的形象。——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后半段实在太精彩了,臣服在尊福脚下。节奏时而疯狂时而安静得空气都凝固,而且这是个说话十分算话的导演啊,他说给我十分钟,电影真的十分钟就结束了!😂原来Mad Max狂暴之路的故事原版就是这里来的,虽然它启发的绝不止这部,而是无数的电影
1939年,John Wayne想带着羊脂球去边境组一个家庭。1956年,John抱回了侄女,面对团聚的家庭,转身走入沙漠。
一个有趣现象:黑泽明与莱昂内,这两位深刻影响好莱坞的非美大导所共同尊崇的对象恰恰来自好莱坞本身——约翰福特。那么新好莱坞这一代为什么在尊师循道上要舍近求远绕了个大弯?……或许与政治正确以及好莱坞主导权的演变有关。
9.2;约翰福特的时间观:John Wayne向警长请求十分钟的时间,从这一请求生效开始直到警长再次出现提醒John Wayne时间已到,(影片时间)基本刚刚好是十分钟
#北影节留影#西部片抗鼎之作,观感尚佳,《羊脂球》与《正午》的结合体,那时John Wayne酷帅水嫩,在米国荒凉的大平原上惊险追击的场面挺经典,不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了些,反倒不如简单直接点舒服,而且为什么把印第安土著描绘成见人就杀的土匪?目测也是种族偏见在西部片的幽灵。
后世西部片的范本,里程碑之作。首次使用实景拍摄,马车追逐枪战戏在今天看来仍然精彩绝伦,高难度的高速和全景镜头、跳马越轴、低机位仰拍。9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鲜活立体,重重矛盾冲突加上马车密闭空间,全片张力十足。夜景布光。省略决斗场面。室内戏的封闭式构图和对纵深的运用。(8.5/10)
似乎也只有在最顶端时期的西部片,才能有和印第安人有除草般的描述(所谓文明与蛮荒的边界特质),二战后,民族大熔炉开始逐渐淡化这些政治不正确了。
不仅刺激的平原追击与黑色电影般的小镇决斗值得膜拜,两位性格丰富的女性角色也对电影整体的平衡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1、电影特效高度发达的今天,本片的动作场景不再惊心动魄,但不论从角色塑造还是节奏控制方面,本片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经典!2、更为难得的是,主角几乎个个都有魅力光环,美系老片真是标准治愈系;3、看约翰福特的画面有种黑泽明的感觉,尤其是光影的运用群像的布设,应该是前者影响了后者吧【9↑】
第一部实景拍摄的西部片,大气磅礴,又不乏细腻之处。本片基本是群戏,约翰·韦恩只是配角,医生才是最出彩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实至名归。影片三分之二都是旅程中的戏,靠的是角色互动撑起戏剧性,感觉昆汀的《八恶人》很可能受本片影响。角色各个鲜明生动,就连那个说话不多的赌徒都非常有戏,他临死那句“请你转告某某法官,就说他的儿子……”颇让我动容!赌徒与少妇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或者说是某种信任,刻画得恰到好处。整个旅程的辗转并不让人感觉乏味,同时它又像在不断聚集能量,让那个人人惧怕人人挂在嘴边的“Geronimo”突然出现,把最后十几分钟惊心动魄的马车追逐枪战戏推向了高潮!这一段的全景与近景快速切换、低机位仰拍高速奔马等技巧令人咋舌,简直不像1939年能拍出的动作戏!前面部分外景的宏伟风光与内景的出色打光也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部约翰·福特。荡气回肠的同时还感受到了专属于福特的浪漫气息。剧本精巧,几场室内戏人物众多却不厚此薄彼,分配恰当,矛盾、冲突、和谐、都随着剧情的展开有序进行,丝毫不多余冗长。后半段的荒漠追逐戏精彩到无与伦比,考究高超的调度以及变化多端运的运镜都无可挑剔,最后的决战当然浪漫武侠化
美国西部片的代表作,改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马车中的九人构成了一个微型社会,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而且在这趟旅途中都能看到变化的弧光。大环境下的驰骋颇有西部牛仔的江湖气,决战的全景拍摄以及高难度摄影至今都很难做到有如此高的完成度。摄影机在车顶上的视角加强了观众的沉浸感,频繁的交叉剪辑也让节奏愈加强烈,最后通过传神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让整个马车的人脱离险境。马车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驰骋,镜头一摇,近景处出现大量的印第安人在注视着眼前的马车,在一个镜头之中形成蒙太奇,仿佛在预示着印第安人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经典西部片的意识形态在如今看来大多是偏颇的,观众只能看到印第安人对美国人的进攻,却并没有说明他们进攻的缘由,仅仅沦为了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偶然袭击。
好片子就能搁后半夜看,不仅不瞌睡,反而看得来精神了。导演Vincent Sherman:编剧Dudley Nichols告诉我,他写的<关山飞渡>是莫泊桑一篇故事的变体。将已有的作品变换成自己的新作没什么丢脸的,你会吃惊地发现许多不曾注意的东西。不久后我制作了影片<不忠>,它很成功,实际就是<香笺泪>的变体。
前半部,行驶中的驿站马车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人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而饱满,矛盾对立无处不在,尽是张力;后半段,力战原住民拍得惊心动魄,经典的西部复仇桥段味道十足;大量实景拍摄,全景和高速运动镜头,夜景的打光,纵深的使用,人物的站位,约翰·福特这部西部片真是太先锋也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