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和1942年版差太远了,从剧本到表演都是断崖式的拙劣模仿。
核心问题是,1983年版本剥离了1942年的所有其它元素,而只剩下了喜剧这一单一元素。
1942年版本的叙事基调并不是喜剧,而是严肃的战争以及悬疑,喜剧的内容是完全融合在严肃叙事之上的,虽然好笑,但是气氛是肃穆的,虽然有一定的荒诞性,但是所有的角色是让人信服的,观众从剧情的走向和演员的表演首先看到的是角色在战争背景中的挣扎,而不会首先看到欢喜的剧情和角色,是在严肃的冲突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喜剧的内容。1942年版是真正达成了业界最难达成的“严肃喜剧”。
而1983年本版本,从开头就开始你就知道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整个气氛是轻松的,你可以预判根本正方不可能会有失败和死亡,你可以预判剧情是对纳粹的儿戏般的愚弄,人物的表情、动作、台词是完全脱离那种战争中的死亡的阴影的笼罩的,甚至是阳光、开心和愉悦的,是在嘲弄一般的,是确定性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的表演。
其次,1983年版砍掉了大量的铺垫性角色塑造,砍掉了重复性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高级喜剧元素,把剧情弄的更加简单和笔直,合理的意外大量减少。而且单一场景的喜剧效果也是不如1942年版,就说最后德国上校看到“元首”推门而入那段,镜头所呈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完全是天上地下。
1983年版的英文原版,不要中文配音,少了那个味道。适合一家人看,保证从头笑到尾。
结构巧妙,表演精彩,剧情千回百转,妙到毫巅。
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之前,德国占领了奥地利,捷克,下一步就是波兰。故事就是从波兰开始的,独断专行的波兰布朗斯基大剧院的老板,她美丽的妻子安娜,年轻英俊的英国飞行员安德烈,剧院演员们,躲藏的犹太人,以及德国间谍教授,德国盖世太保欧哈德之间,你追我赶的精彩故事。
1、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这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哈姆莱特》,是布朗斯基大剧院的保留曲目。
每次,老板布朗斯基都不理会演员们说他演哈姆莱特太老了的言语,亲自上场表演哈姆莱特,在台上双手捧着短剑,深情并茂的吟诵这句经典台词。按照剧院演员的说法,以他的断句方式将持续半个小时以上,生存~还是~~毁灭(长久停顿)。
布朗斯基绝不允许有观众半途离座的,尤其是他的哈姆莱特。
而此时,年轻英俊的军官在观众中站起身来,布朗斯基死死的盯着他,随着军官的脚步在舞台上移动,“或是挺身反抗这人世的无涯的~无涯的~无涯的~”看见年轻军官终于消失在后台,把短剑抛向舞台地板,吼着,“无涯的~苦难!”
而他美丽的老婆安娜在后台接见这位爱慕她的英俊军官,以同样的剧院长腔:噢,亲爱的,安~德~列~
看完这个电影,跟着布朗斯基的节奏,哈姆莱特这句经典台词会有不同的韵律感。
2、Hi,我自己
为了骗取间谍教授手里的英国飞行员家属名单。布朗斯基扮演了欧哈德少校,扮演了间谍教授。最后,布朗斯基还扮演了希特勒。
纳粹向他行礼:hi 希特勒!
布朗斯基:hi 我自己!
3、欧哈德少校的肥屁股
欧哈德,盖世太保少校,愚蠢自大好色装模作样,讯问安娜时,爱慕安娜的美貌,故做潇洒的侧身往桌子上坐,奈何屁股太大,屡屡掉下来。
追着安娜,撅着腚,索吻手礼~
4、粉三角
犹太人戴黄三角、政治犯戴红三角,同性恋到粉三角。
每出伟大的喜剧背后都有着时代的冰冷黑暗。
安娜被赶出剧院,暂时居住在她那同性恋的男仆哪里,噢,亲爱的,你住的是狗窝。
这个同性恋男仆每次出门必须戴粉三角。
5、自由就是不依附不恐惧
布朗斯基大剧院。布朗斯基与剧院演员们上演了剧院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曲目,他们一起奉献了人生中最为精彩的演出。
在台下黑压压的纳粹面前,在他们狂妄的笑声中,押着真的犹太人,逃离了纳粹,逃离了波兰,逃离了故乡,奔向自由。
布朗斯基与安娜现实中也是夫妻。
布朗斯基的扮演者布鲁克斯本身也是犹太人,美国著名喜剧大师;
安娜的扮演着安妮·班克罗夫特,布鲁克斯美丽的妻子已经2005年离世。《毕业生》最佳女主角。
喜欢的,可以再看一下原版刘别谦的1942年《你逃我也逃》。
一天大笑两次,是再好没有的事。
本文源自公众号:电影通判dytp555
重复的魅力 适应与交流 任务与行动 简直可以当做表演教科书哈哈哈
重看完1942年原版的《To Be or Not to Be》,再来看下1983年翻拍版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相形见绌:虽然主线剧情大致相同,但修改了不少情节细节,比如增加了塞斌斯基跳伞后去求助玛丽亚·图拉的段落、原来的女化妆师换成了男同性恋、最后援救的人员还多了一些犹太人……不过约瑟夫·图拉反复强调自己是“伟大的波兰演员”的台词被弱化了、结尾飞机上“元首”让两个德国士兵跳飞机等有趣的情节也删改了……另外,翻拍版演员的选角以及整体的表演实在不如原版满意。个人观感达不到豆瓣8.5分带来的预期。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的离席,Anna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Bronski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Anna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甚至揪掉伪装的小胡子。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彩色的翻拍片。浮夸了些些,主角老了些些大包大揽抢镜了些些,但是也有不少有趣的改编。两个版本我都挺喜欢的~
HI MYSELF! funny!即使是翻拍版,对我来说也是很够味的。听说原版更好笑,期待中~
1983年翻拍版。剧情、台词、笑料基本全部照搬自42年老版,连人物造型都相差无几。有些地方显得做作过火。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开场的搞笑纳粹表演了。上高中的时候听同学姜某多次说起这部电影(应该是这个翻拍版)。4年过去终于看了。//20150814资料馆大银幕再看。还是欢乐无比
本来想看刘别谦那版,结果只找到了这个翻拍的资源,居然也很好看!充满戏谑调侃,台词也很有趣。不知是不是错觉,虽说是美国电影,幽默居然有点Monty Python的感觉。更想看老版了。||20140812看过了刘别谦原版,感觉四十年后,政治囚笼解除了,这一版调侃的更加凶悍了。
Brooks夫妇的作品!
BROOKS一生都是戏啊,极具表演喜剧天赋,更是全才,能唱能跳能编能导~
真精彩的英语台词,除了原版什么翻译也别看。
真没想到翻拍版也能拍得如此出色,但可能是先入为主吧,还是更喜欢刘别谦大师的老版,更喜欢老版里的布朗斯基~
中规中矩的翻拍,不差,只是老版太好,和老梅自己比也不如《新科学怪人》。还有老梅给自己加戏这个感觉破坏了平衡,这版的夏洛克也不够好。Sondheim, send in the clowns梗好欢乐。
虽然除了那几首好玩的新歌曲,这部电影和原版相比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欢乐的喜剧,刘别谦的喜剧元素在美国人的手中变得更加通俗和喧闹。这是一次说得过去的重拍,电影的整体基调已经被改变,娱乐化的加强赋予了老版新的色彩,当然这是站在刘别谦的肩膀上。
用高亢的舞台念词和严肃的紧迫感搔动的笑神经。
超棒!讽刺与现实、笙歌与国难结合得如此绝妙。八三年翻拍刘别谦的彩色版。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A good comedy ! And a really good story .才这知道是翻拍,照样觉得很棒啊。戏剧性很强,喜剧元素和调侃点也不少。丑化、愚化纳粹,再者故事周转也很棒,各个情节设计都有哦,很巧妙。期待看原版了。真的很难再被电影逗笑了,谢谢你。
这版和老版原来我都看过啊......不过还是更喜欢刘别谦。
挺有意思。啥……等会儿……看错片了?……原版哪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