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长大的,只有我自己。
青春期的小女孩,圣诞夜,父母感情如同圣诞的天气化作冰点。小女孩站在窗前看唱诗班的孩子走来,走远,对面的窗台一个小男孩在吹长笛,和着唱诗班的音乐。小女孩的房子宽敞漂亮然而却冰冷冷;小男孩的房间则略显凌乱,从摆放的杂物看来他的生活并不像小女孩那样富庶,这时候电影的画面是简单而意义丰富的:通过房间来呈现两个孩子生活环境的差别,而看起来差别如此大的两个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时候小男孩平淡的表情将故事拉远。
我喜欢这样的开头,简单直接表意明了。但是,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能一直将这样的精彩持续,将精彩持续是需要功力的。
青春期的故事总是很简单。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我的初中时期。每个人想起自己最初踏入青春期的时期应当都是轰轰烈烈兵荒马乱的吧。所以其实我挺为导演担心的,如何将这样的情绪拍的恰如其分同时又不显得矫情做作,确实是很难。曾经在人大看过唐大年的《青春期》,跟我自己青春期最像的也许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有人说我们也许从来都没有过那样壮怀激烈的青春吧。所以像是这样的小清新电影我倒是有一部心头好,是涉及同志题材的《少年不戴花》、《带我去远方》。《带我去远方》里面小女孩那样的视角是我可以轻易接触到的,那样的青春期,那样的不可捉摸却又意义重大是我所熟悉的。
回到《星空》。不知道几米的粉丝对这样的电影的期待为何,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都相当精彩,在中间则稍微有点失望。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还待加强。当然不排除是后期剪辑没有剪好。剧本稍弱,视听语言见长。
1. 两个小朋友如何走近彼此。在我看来这一段是有缺失的,具体表现为:小男孩如何那么强烈的吸引小女孩想要走近他,哪怕要面临群体压力?两者的互动不够细致,在我看来,小朋友之间最细微的互动是极其简单而美好的,个人认为这一段的刻画不够深入,比《不戴花》、《去远方》差很多。
2. 爷爷辞世与参加板报比赛。表面上看来爷爷的辞世与板报比赛关联是很强的,然而这一段交代的不够清楚。为何小美会马上接受邀请呢,因为喜欢小杰吗?还是什么?然而她在爷爷辞世的悲伤中如何借由小男孩的力量走出来交代不细致,因此减少了剧中最可爱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也让每个段落之间的关联性减弱。
3. 父母离婚与离家出走。将父母离婚、爷爷辞世、对童年美好的怀念以及离家出走这些重中之重的内容都在去观看星空的路程。导演用了很多胶片来描述丛林(原谅我称那一片美景为[丛林])中两个人的友情的美好,感情的升华等等,在我看来这一段的笔墨若是放到前面去,交代平淡生活中两个人如何确定对方的友情,则可能会更好。
4. 一些演员演的有点过,尤其是小美的爷爷,那一个抬起眼来的“惊鸿一赔”啊。作为第一次演戏的小杰的演员则淡定非常,也许是本色表演,相当有味。
5. 看星空一部分的丛林中打光实在打得太烂了!给那一段的美减分严重。
就视听语言来看,电影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太美了,色彩、光影的运用都很棒,视听语言方面亮点还是很多滴,仿佛置身于13岁孩子的漫画世界之中,自由徜徉而满面忧伤。
据电影团队上《康熙来了》说其实这部电影有向《蓝色大门》致意的意思。台湾的小清新电影实在多不胜数,但仍旧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超越《蓝色大门》。如同《蓝色大门》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看,以小见大,同时将每一步感情和思绪的变迁,忧郁与跃动都清晰呈现的电影,超越也是极难的了。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电影创作者更加是应当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毕竟不只是《蓝色大门》难以超越,要知道易智言自己也很难超越《蓝色大门》。
青春期时代我也经常听着父母吵架不耐烦,每天想着离家出走,走不远之后又偷偷回来。那时候的世界尽头是城市的尽头。那时候的尽头逃不过父母的手掌心。现在看看,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而且越来越远了,父母还在原地吵啊吵,当年觉得的波澜壮阔现在真的化成了茶杯里的风波。
当时真的如同剧中小女孩的OS那样想:好像世界上长大的,只有我自己。其实长大不过是意味着你和那些曾经哺育你的每一个熟悉的人、事、物、场景作别,不断的学习面对生离死别,不断的学着更加坚强和孤独的面对自己注定只能一个人行走的人生路。
故事的结尾,桂纶镁的一段很美。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错如其来的经历硬生生的闯入眼帘,圣诞夜的唱诗班、那等待填充的拼图,好像从没有发生过般似曾相识。人生的蒙太奇的拼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导演没有把镜头给那个还没走出来的老板,桂纶镁已经泪流满面。
P.S:据王中磊说,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这场《星空》是大陆放映的第一场胶片,见到了导演林书宇,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虽然一度以为拿不到票而紧张兮兮,最终还是舒坦的坐在导演旁边的旁边的旁边看电影。
2 ) 13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最近有幸看了许多电影的点映,真觉得陈国富监制下的《转山》和这部《星空》可以在年末的时候为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阵关于梦想和青春的热烈希望。在看《星空》场的时候大家都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但是主办方迟迟不让我们入场,所幸最后还是放人了,虽然我只能和朋友坐在影院过道的台阶上看,但所幸这个片子没有让我们失望。
【随便念叨几句,关于电影】
影片的开始我很难讲自己带入,终归台湾的小演员跟日本(想起差不多同年龄的《告白》)或者欧美(《孤儿》、《水果硬糖》之类)的小演员相比,眼神的飘离和出戏,还有在明显背台词的感觉都会让观众有些脱离,但是徐娇在重场戏上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她也终于做回了一个清新可人的小姑娘。男主角林晖闵因为是第一次演戏,所以还是可以理解的。影片有几米的画风做强大的后盾,所以片中的动画插入将青春的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台湾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自己的后期实力。
回想台湾电影,我看的并不是很多,倒是觉得无论台湾电影如何转型都能闻到电影里夹杂着的浓浓青春和淡淡忧伤,无论是《海角七号》,林书宇导演第一部戏《九降风》也好,台湾电影新生代代表的《艋胛》、《不能没有你》也好,《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之类更不用提,你可以轻易的从这些电影里嗅到台湾海风。说实话《星空》这部电影就同《双瞳》一样,我恍惚以为它是香港的作品,可能《双瞳》更有港片儿的味道,也算是创造了台湾电影的一大票房神话,因为林书宇导演确实在镜头的运用和剧情的处理上突破了一些台湾的固守思维,小清新画面倒是没有因此减少。但是很遗憾最后桂纶镁的登场,虽然她很美,演的很好,总觉得有些故意讨巧了。其实这个片子本身就很好,没有桂纶镁,也会有票房的。当然,影迷就是这么挑剔难搞,所以不用搭理我着无病呻吟。
【痴人说梦下,关于星空】
这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13岁的时候,总有一些感情懵懂的介于爱情同友情之间的,谁也说不清楚的关于年少时的记忆。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你怯懦的时候你想让他陪着你;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开心的时候你愿意同她一起分享;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说出那句“陪我去看星星吧”。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爱情。
在剧情上,这个影片在忠于几米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延展。13岁的小美就像客厅里的那条小金鱼,在狭小的金鱼缸里固守着自己的小幻想。随着爷爷的离世,父母的离婚,金鱼缸最终随着一个美丽的镜头摔在了地上,狠狠的碎了,随之通过小美的主观视觉展现了小金鱼垂死的翻腾。就像片尾小美最后的自白,其实13岁的我们真的需要大家来善待,也许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是善意的微笑。我想小美之所以执着于爷爷,可能就是因为爷爷对她的温柔和给她的温暖让她难忘怀念,也是爷爷的离去才让维系她这个家不至于支离破碎的扭断撕裂。“星空”自始至终都只是串联整个剧情的线索。那块儿缺失的拼图就像你自以为破碎的青春,失去的快乐家庭,离开的朋友,不在了的爷爷,补全的那一天才发现你宣泄的一切其实也无法如此,一切也都会过去,结束的总该结束了。至于“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恐怕也只是小美想去追忆爷爷的借口,小美觉得去了那里,兴许都能好起来,兴许可以见到爷爷,兴许爸爸妈妈可以和好,而倔强的她又不想将实话告诉小杰,只能以我们去看星星吧为理由。其实星空之于小杰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望着这个相处虽然短暂却难得的小女孩儿的背影,小杰搬来搬去的宿命也不会得到改变,但是只要能多在一起会儿就好了。这也是星空最终只短暂的出现了几秒的原因,无论对于小美还是小杰,最重要的都不是那个星空,而是蕴含在星空里的如同那画中热烈绽放的星星一般有幼小的体会着生命的自己。因此当星空的迷雾终于散开,小杰背着小美急促跑在草地上,星光照亮了他们的道路,温暖了他的脸庞,他抬头看了一眼,没有停留。因为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对小杰来说他身上背着比星空更重要的人。
有的网友说,觉得整个电影太平淡了叙述,没有情绪的爆发点。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本片情绪的载体有很多。拼图:心中美好愿望的象征,因此小美执着的想和父母拼好,想给它补完整,也是最后小杰寄给他那一片拼图的深刻意味,13岁的落幕,就像每一场烟火的完结,心里突然空空的却也满是回忆。在影片最后的最后长大后的小美在巴黎看见的那个店铺,有着残缺的美丽,每一幅画都缺了重要的一个位置,也是在今天,我们长大后才能发现,不完美成就了完美。没有缺失,便不觉得什么是美好。还有那个可以宣泄悲伤的舞蹈,大象,折纸的玩偶,化成飞跃星空的火车。细细体会,感情的起伏是跟着画面一起变化的。
而全剧的情绪爆发点,就是在小美昏睡的梦中。这个桥段安排的比两人一起看星空要好很多。小美在梦里追着小杰的脚步,刚要触碰小杰的脸庞(其实这个感觉小演员演的感觉没有出来,小杰的表情应该是即将要分别的感情,而不是恐怖和阴森= =),小杰开始破碎,小美先是吓得没敢动,画面下面出现了小美手拉手在一起的父母,表情反打惊讶带着开心,随后父母的手最先开始破碎,小美急忙上去捂住,她是多么不希望多么害怕父母分离。而最后一个场景回到了爷爷的小屋,爷爷回头温柔的笑,伸手过来揽住小美的肩,小美有点儿担忧, 害怕爷爷再次破碎,而这回没有,小美开心的扎进爷爷的怀抱。破碎的拼图是不能改变的现实,爷爷的怀抱是她路途追寻的最终,尽管只是在昏睡的梦里,至少醒来后,她可以坦然的面对分别与失去,因为曾经的一切可以温暖我们幼小的灵魂和羸弱的身躯。过去的终将过去,长大的,也只有自己。
【我的13岁,关于长大的只有自己】
八年前,几米的另外两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相继上映,《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铁》。那一年我觉得金城武很帅,那一年我还不知道电影是为了什么,那一年我也13岁。
13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面对世界充满好奇与胆怯,却带着小学时候的纯真和稚气。13岁的时候我也曾经认识一个男孩儿,男孩儿喜欢篮球,我像小美模仿小杰偷东西一样,想去体会这个男孩儿的心情,经历他所经历的。我们一起听周杰伦,一切唱着《开不了口》,一切看着窗外下着的雨,闻着雨后泥土的芳香,无话不谈,无乐不作,以为青春就可以这样无忧无虑的度过。可终有一日我们还是失了联系,八年了,可能还需要等更久更久,某一天可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相逢,热泪盈眶。13岁的时候遇见的不是初恋,而是比初恋更美好的,曾经相信会成为青梅竹马一起陪伴对方长大的另一个自己。
13岁那年,父母挥刀相向,父亲死性不改,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他。我没有像小美一样离家反抗,我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对父母双方都好,尽管不快乐的只有我自己。分开的那天,我们一起从原来的家搬走,父亲的车向左开,母亲带着我的车向右开。我趴在后窗上望着车子远去的背影,我的夏天,我的13岁,结束的也比很多人要早一些。
成年人觉得13岁的小孩儿这种感情会不会太成熟了,而13岁的少年少女们恰恰觉得这个故事像小学生一样幼稚。
突然想起彭浩翔《AV》里的那句话:
——当你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重要的时候,世界才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曾经以为13岁的自己就想了发了霉的过期罐头,还没被人打开品尝就已经自行报废。现在后头看看,那段时光,那些回忆,是世上最饱满的美好花蕾,是即将窜着高空的烟花,是迷雾正在散去的星空,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再也回不去的13岁。
长大的,只有我自己。因为所有关于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都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
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星空这么美,青春这么美,世界这么美。
还好,我活着。
13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3 ) 青春很美好,岁月你别伤害它。
1
灯光亮起,片尾曲里五月天的《星空》伴着几米的绘本一帧帧把想走的脚步留了下来。阿信的一句“一个人,习惯一个人。”像是拉落每个人的心中版图的那只手,毫不留情就把所有的美好撕裂,再也无法回归完整。抖落的碎片,在每一个鼓点爆发以前,撕扯出你内心最简单最朦胧的记忆。
“你多久没有看过星空?”
只是这么一句,便把我们的心都留了下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稻田。那些参与我们人生的人,用爱在心田里种下一季又一季的的思念。然后,以最迅速的方式离开,连一句再见也舍不得留下。儿时抬头可见的星空,什么时候成了遥远的奢侈品。是为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是为了品尝醇美的红酒,我们在为了更丰富的物质埋头忙碌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最好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都太容易本末倒置,在终点线上忘记出发的理由。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好,去吃的餐厅越来越高级,可是双人床渐渐变成了单人床,吃饭时说的话越来越少。我们在去往终点的路上,都选择了放开彼此的手。
画面的下一秒,小美的脸陷在黑暗里,双眸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打在脸上,映衬出她最简单最寂寞的样子。她想离开这里,父母的吵架已经无法让她忍受。她像一个局外人,只能接受被赋予的一切。那张火车票的终点,是爷爷在山上的工作室。那是承载着真心关爱的地方,是她逃避灾难的防空洞。
可惜,世界上最后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也选择永远地离开。
爷爷的死讯,就像那幅一千片的拼图,最后那片最亮的星辰怎么找也找不到。就像爷爷没有完成的那只蓝色大象的木雕,那条残缺的腿再也没有办法安上。就像莫奈的油画,挂在家里却找不到一丝温暖的痕迹。心中的那块缺口,被猛的一扯,然后瀑布一样倾泄而出。
镜头用了很久的拼图掉落的场面来表达小美的内心,那哗啦哗啦的声音持续了很久,令在场的人陷入一种黑暗的恐慌。仿佛能身临其境那种毁灭至死的过程,许久,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拥抱的情侣停止了交头接耳,爱吃零食的女孩忘记了咀嚼,打电话的人关上了手机,电影的魔力最终让屏幕前的所有人做出了一样的动作:黯然神伤。
我们真的想替小美做点什么,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2
周宇杰的出现,是小美的初中生涯里最好的礼物。
他不爱说话,有凹深的眼廓,双眼皮就像浓重的素描横亘在眉毛下方。他喜欢画画,总是带着素描本。就算裸体素描被同学嘲笑,也只是善良地躲在楼道里打墙壁发泄。他有偷物癖,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小美的喜欢。
导演用了很跳跃的色彩来呈现小美和宇杰的相识和相知,无论是印着编号731803的湖蓝色校服,还是路过的天蓝色大门,橘黄色沙发,白色精品屋,红色折纸,这些色彩被青春恰如其份地放在了调色板上,道不尽的赏心悦目。
当宇杰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让我做教室布置,我做不完,你可以帮我吗?小美点点头,说好啊。宇杰笑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里笑得这么开心。
那一刻,你是不是想起自己17岁的某天,曾经这样心怀忐忑地征询一个女生的同意,支吾半天才表达完意思,问她的意见,心里像吊着一块千斤巨石。随时就要压垮脆弱的神经,却在她同意后觉得世界柳暗花明,豁然明亮,你的动力满满,好像所有的难事都微不足道。
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样子,只是淡淡地喜欢。无关财富、地位、背景、学历,没有任何的海誓山盟,没有任何动情至深的句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告诉了我们一切。
得知父母离婚的决定后,小美决定出走,她找到宇杰,“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
男孩没有犹豫,当他们乘坐的火车在小美的眼里变成飞越星空的美梦,我们的掌心暗自为那年没有私奔的回忆捏了一把遗憾,信誓旦旦说要天涯海角的人,最终也没有拉起你的手,给你一个明天。我们都太容易自以为是,以为生活是不需要赚钱的流星花园,以为爱情是不需要面包的痴心绝对。最后鞠一把相思泪,两两相忘。
有人说,这根本不能算爱情片的范畴。
我想说这话的人,压根是没有初恋的。17岁的心思估计都浪费在打电动和看漫画了,爱情的定义,不是只有大声叫着我爱你才是真的爱情,不是说着我愿意为你去死才是真的爱情。在我的眼里,在船上等待雾散的宇杰,发现小美发烧后,那样的焦虑,那样奋不顾身地朝前奔跑,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就算历尽千辛最终在背着小美终于看到了璀璨夺目、摄人心魄的星空,他也没有停下惊叹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他的背上,有比星空更重的人。
这样的情感,像饥渴的爬山路途中,喝了一口山涧水,久久难以忘怀。
3
第一次知道林书宇导演,是因为《艋舺》,这部小制作捧回了满堂喝彩。堕落的失足少年,也有那样热血的青春,唤醒了多少人青春的岁月。继而《星空》的出手,更是把几米先生的故事,延伸出一条林荫小道。你不自觉地被带着走,沿途小荆棘割破你的脚踝,你察觉到痛,可是你没有停下脚步。
这是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区别。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小美生病躺在爷爷山上的房子那一幕。小美说,再陪我一会,好不好。男孩没有说话,只是不由分说地俯下身来,在她的额头留下一个长长的吻。伴随着电影院里的唏嘘四起,在我们期待还有下一步更深发展的时候,编剧戛然而止地没有再交代这个少年的后来。
他不见了。
像是少年时半路转学来与你同桌的某个小男生,爱捉弄你,在桌子上划三八线,扯着你的马尾辫笑你,拿毛毛虫吓你。你发誓最恨他,最讨厌他,却在他某天突然转学去别的学校而怀念起你得了不及格时递过来的一根糖果,怀念起你没吃早餐时他放在你书包里的一包牛奶,你怀念起许多,可是他就是不见了。
像小美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最后一片星空拼图。
原来许多故事,都没有结局。就算多年后,宇杰寄来的信里,只字未言,那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心中的那片草原,曾有他驰骋在猎猎风里,笑容好像天边的晚星,可是际遇却还是像那片乌云一样,他说不见,便不见了。
就算我们知道他和她平行生活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彼此过得很好。可是,又能怎样呢?失去了那一块重要的拼图,你没有说的再见,是属于你的我的不完整。
原谅我。
4 ) 人生终究会如星空
今天码完代码,被室友强行拖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看得我这个昼伏夜出木有妹纸的wsn程序猿浑身欲火沸腾只想去光滑楼顶咆哮几声,因为这部片子是赤裸裸地演绎了一朵粉木耳小萝莉被高帅富勾搭的历程,而每个镜头便让我这个矮丑挫的程序猿唏嘘不已。
想起小的时候总是遥望星空,那时觉得未来也就如同星空一般美丽,我也将能通过努力获得星空下一切想要的美好的东西。
然而长大后才发现,我们抓不住天上的星星,我们和星空唯一的交流便是踏着它加班完回家,我们也抓不住星空下的璀璨和绚烂,那些是高富帅的东西。
然而所有人都忘了星空的存在,高富帅们以为自己就是星空享受着被仰望,木耳们以为自己就是明星投奔一方的天角,而矮丑挫则默默地在地上。然而大家都忘了星空。
大家都想追求,美好的天长地久。可是却不见世间万物都会与星空化为虚无。口口声声说天长地久,可是天地尚不能长久!
星空之下,并无新事,总是黑了木耳,软了香蕉。
我常常安慰自己说:“何必怀念小时候?何必怀念梦想?何必追求美好的天长地久?活在裆下,日后再说吧少年”,但是我每每想到头顶的星空我就心中会五味杂陈,不知所措。
5 ) 孤独的成长故事
一二三,到台湾
台湾有个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
我们明年回大陆
据说,这是台湾的一首民谣。现在的中老年人,很多人小时候都念过。《星空》进了阿里山,影片也在内地公映,但是,它的故事并没有回到大陆,而是去了预设中的巴黎。但不得不说,这一年的华语片里头,《星空》的想象力和纯真记忆确实很少见的,尤其是少年少女上阿里山的段落,神奇迷人。又跟民谣里唱的,一个接一个的台湾导演,他们“回到”了内地市场。淘金也好、练习也罢,若要等到内地观众真正接受台湾导演的那一天(以票房成功或者热门话题为标志),那还尚需时日。
就像是莫名巧合,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用梵高《星空》当海报,主人公不停穿越,试图寻找理想的黄金时代。结果,在《星空》这部电影里,导演一直在憋着什么东西,最后果不出其然,主人公还是要回到巴黎,重续那个有点俗套的前缘。那《星空》是一副怎样的画,狂乱、神秘还是美妙?画《星空》的时候,梵高在精神病院治疗。画上的村庄叫圣雷米,他一个人在那。或许这么说来,《星空》所隐藏的孤独感便出来了。
从一家人拼图到一个人拼图,然后还拼不好——最亮的那块找不到了。小美显然丢失了某种东西,陷入到成长的孤独中。如果对应后来的梦,电影主题已经呼之欲出。在少女的成长时代,她无可依靠,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在小美的梦里,相比小杰和父母,好像就只有爷爷的存在才是可以碰触的,只有他不会消失。但事实则是,现实中消失离去的是爷爷。两组碎掉的拼图,就好似《盗梦空间》的梦境坍塌,不得不说,导演的想法非常棒,情感也铺垫得很到位。
《星空》先是展现了虚伪造作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三人餐桌,一家人中间都有无形的距离感,正式得有点冷漠,缺乏了传统东方家庭的亲密亲近。刘若英继续以怨妇形象出现,她不停秀法语、喝红酒、吃西餐,表情放空。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印象被颠覆了,无比讨厌来着。后来一想,大概是导演有意为之吧。要表现这个家令人厌烦,令小美想逃离,那么刘若英饰演的妈妈就是必须出现的。
从听的歌、跳的舞到墙上张挂的画,这个家庭完全西化。可往深处说,这种西化给人的感觉是肤浅表面,其怪异感让我想起了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始终有点阴冷恐怖。不知是否受到了原绘本的影响,林书宇有意无意去营造恐怖气氛,用以来表现少女的成长压抑。且不说隔着玻璃拍小美的某些段落,再到入山后,两人选择左右两条路,之后迷路,很自然地想到了会不会来段鬼打墙之类。好在,这种恐怖情绪又很快被冲淡,但又时不时被溜放出来。
当小美遇见小杰,两个同样压抑的孩子,他们必然需要一次突然的出行,逃出家、离开学校。年轻时候,很多人都会有离家出走的冲动或者欲望,小到去找远方的亲人,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的是去一个陌生地方,遇到了莫不相识的人。类似的成长烦恼跟困惑,电影里还用了偷东西等段落去表现。
整体说来,《星空》的阿里山段落好于学校段落,学校段落又要好于家庭戏段落。只是登陆成功后,林书宇还是缺少了一些自己的东西,那些台湾电影特有的东西。更多时候,《星空》会跟几米绑在一起。虽有孤单,却还是围绕情调和文艺腔说事。或许,当林书宇把短片《海巡尖兵》拍成长片,挖掘出自己作品中更黑暗的一面。我们才会发现,那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6 ) 一件色彩斑斓的工艺商品
大抵说来,我对林书宇是有好感的。他拍摄的《九降风》,做副导演的《艋舺》,哪怕是从朋友口中听闻的短片《海巡尖兵》,综合来看,他都是个有才华的实干派,同时也能耐得住创作的寂寞,该停就停。面对《星空》,我自然是有不小的期待。那当然不是因为几米的绘本,而是因为林书宇。
《星空》散发出强烈的MV气质,色彩鲜明,到处是艳丽的色块,不时会出现视觉冲撞。相比《九降风》的七男二女,《星空》的人物关系非常之简单。一对初中生,一间教室;一次旅行,背后两个家庭。电影缺乏冲突变化,对于剧作高潮的处理也过于含糊。这无奈的少女心事,老生常谈的童年阴影,司空见惯的转校生故事。说实话,《星空》不太好做。
新世纪初,在华人世界红得不行的几米绘本是卖点;演了《长江七号》、从假小子变成小姑娘的徐娇是卖点;有着日出、云海、晚霞、神木和森林铁路的阿里山也是卖点。看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星空》是一件很好的商品。但是,我想看的不是这些,而希望是一个起落有致、更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要知道,《九降风》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人物性格鲜明。不管勇敢还是懦弱,他们身上都有强烈的真实感,就连电影对应的职棒联赛和90年代也很真实。《九降风》里,击中的棒球飞向空中,又落到了地上。《星空》的状况就是一直在天上飞,在一个架空的年代和世界里,它努力去表现少女的孤独与幻想。尤其是在很多年后的巴黎,当台湾小清新的优秀代表桂纶镁小姐出现时,我心里暗念道:完蛋了。这样的结尾,只能说俗套了,再怎么唱圣诞歌、玩街头路边偶遇都是没得救了。
小杰凭空消失后,明明知道地址,他寄了块缺失的拼图,又故意整出一个造化弄人。有什么必要留到巴黎去相会,异国情调很有意思么?浓浓的几米特质?实在令人不解。所谓的巴黎、法语,就如往墙上贴《蒙娜丽莎》画,如果这就是家庭品味,这就是电影情趣,那我只能说,自己活得很不合时宜。更加莫名所以的,电影的时间一下子从小美的初中跳到了高中,她一下子成大成人了。同样令人不解的地方还有小美突然丢出的一大段人生感慨,就好似总结陈词,但说真的,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坏的处理方式。哪怕你跟《九降风》一样,来一首真挚的《蓝色蝴蝶》,从头唱到尾,那岂不是更好(我对五月天的片尾曲同样没有好感)。希望被世界温柔相待,一下子从两个人的感情跳到了大而空的抒情,你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替人写影评?说到底,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被温柔相待吧……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看得出林书宇有迷影情怀。像妈妈教小美的那段拍手舞蹈,那可不是“知性女人代表”刘若英编的。它来自戈达尔1964年的《法外之徒》,大名鼎鼎的麦迪逊舞(Madison Dance)。在小餐馆里,三个主角跳起了舞。戈达尔用了整整四分钟,一刀不减,一镜直落。而在《星空》里,这段舞蹈也是出现在餐厅。后面进了阿里山,小美又教小杰跳了一次。蒙娜丽莎之类的不说,那副《小艾琳》,它也出现在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李沧东的《诗》等片中。林书宇玩电影的致敬并不陌生,上一回的《九降风》,他直接用上了侯孝贤《恋恋风尘》的经典段落:阿远和阿云走在铁道上(就是海报那个场景)。而此阿芸彼阿云,一个工整的对照。【新京报】
请教:刘若英跳的那段舞出自哪部老电影?
徐娇小弟弟
你知道我有多希望最后出现在拼图店的人是陈柏霖啊!!!!
影片画面很美,镜头干净清新,但故事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导演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很模糊。家庭情感戏过于空洞,情绪被导演强推强拽,两个小主角的情感戏让人别扭,好感过于浓烈,破坏了影片想要赋予的清纯气质。影片有几处泪点,但那只是人的生理反应,不是心理共鸣带来的情绪反应。
柔软心灵初见人世别离时的一滴泪催促着少年用力寻找爱他人的力量,这懵懂与爱情大有不同。穿越城市,穿越森林,短暂的惺惺相惜可以燎原。从此幼嫩的坚强的开始成长,枝繁叶茂,直至撑起一片能够容纳人生百味的绿荫。
这是一部听得见心跳的电影,每个人的青春都有某个瞬间,凝结在时空里,深深的无法抹灭。
凑热闹来哒
唯美 有情怀 无情节 视效完美 音乐上佳 台湾版《天使爱美丽》
内地院线应该多一些小孩子搞对象的片子,少女的童话异想世界与台湾的文艺腔。虽然远不如《九降风》,不过林书宇依然是有些水平的。刘若英终于成老清新了,呵呵。
“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11月4日首映。恋星空情节的人必须看。五月天唱的主题曲。从某一刻开始。突然的。就有点偏爱五月天了。。。
我只想說:我的那個穿鴨蛋青顏色外套、笑起來腼腆羞澀的少年如今哪去了?
很喜欢 最后出场的桂纶镁
少女的主观视角,主观叙述,主观镜头,呈现出自然的“稚嫩”状态,非常难得而罕有。视觉系都市童话,升格的形单影只。
不同于其他小清新恋爱剧的甜,有一种咖啡般的香醇
很青涩很朦胧 就是不太喜欢频繁出现的动画形象。。。
最后五分钟片尾曲,几米+五月天,瞬间击败了整整100分钟的电影。看着几米的原画,让我深深觉得,许多艺术手段之间其实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拼图店”,所以最后孟克柔的对面站着的不应该是张士豪吗?
“有阴影的地方 必定有光” 电影本身略显薄弱,但表达的味道基本符合几米风格,春风拂面的感觉,没有期待所以有惊喜。片尾曲是五月天的《星空》,配上几米绘本的画面,美不胜收,一定要看完再出影院。“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
没必要用太过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有关13岁的童话故事,就像13岁的小女孩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年妇女的眼泪与悲哀。剧情单纯,画面舒服,音乐妥帖。徐娇明明也标致苗条。“在结束之前,能抓多紧,就抓多紧。”再成熟的人也应该保有赤子之处,愿一切还有幻想留有纯真的人,永远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童年生活的小木屋,乡村夜晚的繁星,那是小时候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