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民都爱玛丽莲·梦露。经济衰颓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金发尤物更能鼓舞人心的了。思考让人心生烦躁,于是我们选择那些轻松的肤浅的可笑的诱人的娱乐来打发时光——人类的原始欲望原本就只有两种,食物和性。当上帝夺走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安全感,那么我们的奢想也就仅剩下性——玛丽莲·梦露,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上帝的馈赐。只不过塑造她的,除了上帝,还有我们自己。当我们将所有关于欲望的标准放在一起,丰乳肥臀,明眸皓齿,充满挑逗感的金色卷发,迷离而俏皮的眼瞳,哦,还有,应该是那种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忧愁的简单动物,欢笑,来,继续欢笑,跳舞,继续跳舞,旋转,旋转,旋转! 玛丽莲·梦露深知游戏规则。她的聪明在于她愿意掩饰自己的智慧而仅仅在舞台上扮演那么多年的无脑美女。哈,性感尤物!她知道人们需要的就是如此。 但Roxie不是玛丽莲·梦露。 尽管她年轻,性感(哦,的确,她没有那样丰满的身材,但谁敢说她不是性感的呢?),金发,长腿,懂得卖弄风骚,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施展演技。但Roxie,她只是Roxie。 芝加哥的规则,永远不由这些性感尤物来决定。“永远都有新鲜的血液。”比利一语双关。他才是这个秀场永不落幕的明星。威尔玛说得很对,他的顾客,只是他自己。女人们永远是他手里的玩物,他即兴演绎的返场小舞曲。他可以把她们变成他想要的任何样子,只要他愿意。他出售故事,谋杀,艳情,小道消息。他出售,而他们购买。没有人关心这些漩涡中的女人们的最终命运,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让他们在茶余饭后,一边聊天一边揉着胸口叹着“哦!”的故事。芝加哥永远热爱新鲜的故事。因为生活本身真是毫无可取。 在这样的世界里,Roxie是放荡的,也是天真的。她以为登上舞台就是故事的全部。于是她千方百计地跻身她的梦想之地。上床?她以为这就是万能通行证——的确它是,只不过通向的是监狱。而监狱,和外面的芝加哥有何不同?Roxie又是幸运的,她尽管放荡,却还有一个坚贞不渝的傻瓜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于是一切开始往她的理想步步逼近。甜美的谋杀犯登上了芝加哥的爵士舞台!哦,finally! 接下去的故事,当然是在意料之中。芝加哥从来不缺乏Roxie Hart这样的小点心。 百老汇的歌舞剧总是喜欢歌舞升平的调调,尽管《芝加哥》极尽讽刺,但还是给了一个虚荣的Happy Ending以迎合观众(是啊,看到这两位大美人落得那么悲惨的地步实在让人有点怜香惜玉)。不过在这样华丽明媚的终场歌舞中,导演还是不忘来一次最后的黑色幽默: In fifty years or so It's gonna change, you know But, oh, it's heaven Nowadays 她们刚唱完"五十年不变",就到了美国股市崩溃的1929年。
属于聪明有余但无甚才气的那一类,歌舞部分除了里查基尔比较勉强外,基本把提线木偶似的爱乐之城秒成渣!奥斯卡赢了《钢琴家》也不是它的错,好莱坞体制内敢把讽刺做成这样的也没几部了,用浮华堆砌成腐朽的舞榭歌台,最后还是没能再走一步,索性像红楼梦那样散成一场大荒,多好
看完《红磨坊》再看这个,立马对比出前者差距
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不过都是showbiz,讽刺法制、媒体、大众,罪犯成了人人追捧的明星。印象较深的段落:六个女犯的独白舞、律师操纵记者的傀儡舞、Renée的多重镜子独舞、东欧移民女的行刑舞(没有话语权就是死路一条)、审判之前的razzle-dazzle舞
十年了,仍旧没有歌舞片可以超越它。
虚荣,浮华,财富,偷情,谋杀,情欲,大腿舞,各种浓妆艳抹,美国文化最庸俗物质的元素全部乱炖在一起了。眼花缭乱的歌舞剧效果,大俗中有一点小雅,“无法喜欢自己过的生活,无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凯瑟琳·泽塔-琼斯的戏份要再多点就好了...
200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然则远不能与[钢琴家]相提并论)。影片根据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歌舞片,兼具娱乐性与社会讽刺意义。剪辑精妙,歌舞与常规剧情交叉并行,不仅外化人物心理活动,还起到象征与补充诠释的作用。三位主角亲自完成所有歌舞场面,不容易。最爱木偶剧段落。(8.0/10)
可以翻来覆去的看。
A-MA-ZING这才是值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对我针对的就是lalaland)
03年在我还接触电影不多的时候,片中那些踢踏的节奏感,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雀跃的爵士乐,第一次觉得歌舞片的魅力可以如此撩拨人心。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看这种片实属过于前卫了,就是那种看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点罪恶感,同时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高级艺术的荣耀感,想给其他人分享又不敢,毕竟03年还没有豆瓣,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Cell Block Tango六人探戈和提线木偶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两段歌舞实在太棒了!
凯瑟琳·泽塔琼丝实在好看。只是她很少拍如此压抑的戏。她的眼神始终犀利而不屑,望着那个在《冷山》里放肆大笑的蕾尼·齐薇格。她自始至终都在冷笑,冷眉冷对地嘲笑着自以为能掌控的命运。而蕾尼总是自顾自地纯真着,伪装到世故。她的金发雪肌我怎么看都比不上凯瑟琳的抖擞的黑短发,以及身体健美的她
非常美国,非常讽刺主义
大银幕看不断地引发各种生理反应【电影资料馆】
看过的剧情最棒的歌舞片,那段拉线木偶戏很出彩,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BJ单身日记》也没法当作励志电影看了!齐薇格根本就是一个尤物啊!!
浮华交接,满地昙花。第一部让我有生理反应的歌舞片。与犯罪片的结合很有看头,不脱离“舞台”的歌舞场面让人联想到《歌厅》。区别在于打破了鲍勃·福斯有意制造的割裂感,没有场景上的频繁辗转,呈现方式倾向于外化的精神臆想,加强了外在的紧密联系,但也消解了内在的互文快感。讽刺浅显,好在精彩。
lalaland真的差远了…… Renee很漂亮,舞台感不如Catherine Jones,每个角色都很出色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出乎意料地让我有些震撼的感觉。Catherine的演技远在Renée之上
过分的夸张反而容易产生不真实感,进而使苦心经营的讽刺效果大打折扣,幸好大量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拯救了这部电影,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上可谓一大突破。个人认为本片当年之所以无限风光,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上届无视《红磨坊》的另类补偿,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诞生了又一部相对平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