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特效太过夸张,老百姓不是没见过洪水什么样。主角作为钦差大人亲自冒着生命危险与大家一起抗洪,却被几个不幸牺牲的水门衙役家属指着鼻子对孩子说这就是你们的杀父仇人。我的天啊,这得是多没人性的人才说出这样的话啊!这是妥妥的抹黑人民群众是一群是非不分,无理取闹的刁民啊!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任你后续有多精彩,都不准备再看了,弃剧!
原本一集弃,觉得剧情人设太“八股”。套路我都总结好了:背景一定得是危难关头,事关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皇上一定是夙兴夜寐,爱民如子,为国殚精竭虑。忠臣一定浩然正气,临危不惧,舍子为人。奸臣一定肥头大耳、油嘴滑舌,还要贪污钱两,陷害清官。套路被历史剧玩三十年了,看脸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本来不想看了,但一搜db评分不低啊,于是硬着头皮又看了两集——网友们诚不欺我,这剧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先说最反套路的,梁冠华老师的角色居然不是忧国忧民、大义凛然的“常务副皇帝”了!这次演的索额图老奸巨猾,亦正亦邪,幽默风趣。作为大清国最顶级的中老年富二代,嘴上说怕皇上,但又总感觉他在逗皇上。一说就是这官不好当,但出入朝堂如闲庭信步,下朝跟老明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生活化又不显刻意做作。
再说明珠,开始以为他是好人,毕竟有索额图这个“反派”了。但看了几集感觉他贪的也不少,玩的也挺花,滑头滑脑心眼多的很。黄河泛滥这事,是正好碰上了索额图的人负责,换成明珠的人八成也好不到哪去。索明大抵一丘之貉,相爱相杀,只是明珠作为外人知道舔皇上才能升官发财,不像索额图仗着是太子二叔姥爷有点飘。
还有那仨进京赶考的大怨种,有点太真实,令人捧腹大笑,又有一丝悲凉。寒窗苦读十年,穷到连住店钱都掏不出,举子竟得靠算命骗银子。之后被赶出旅店,三个大冤种还在破庙里思考读书的意义:上了这么多年学,不做官显得很奇怪吧,毕竟除了做官也没有别的路可走。然后三人组好不容易进了京,小人物只能靠送钱搏一搏命。有的大佬闭门不见,你不知为何,有的大佬收下你的礼,你也不知其中缘由。
徐乾学中探花,更是拍出了大清国的魔幻现实。苦读十年一朝考中,竟如范进中举般疯了,扇个巴掌才扇回来。当上探花郎,世人都说你天神下凡,你想着终于能去翰林院了。结果进门就撞见一群人游手好闲打太极,再一问领导日常工作是啥?抄书。你还没来得及反问,就被领导怼:我们这最不缺的就是探花。你看那俩是状元,这一列都是探花。潜台词就是:你以为自己能力很强很牛吗?但在领导眼里,你也只配抄个书。我严重怀疑编剧是看过深圳中学的教师学历表,讽刺效果拉满。
看到很多人说,20年前的好历史剧这些年都没了。但看了这部剧,虽然只有几集,我切实感到历史剧也是有进步的。从前拍大清剧,拍的是天子圣明,百姓疾苦,反派贪污枉法,主角团一路打怪为民除害,简而言之制度是好的,错的是坏人。但这部剧似乎多了一点冷冷的吐槽。
皇上会问奶奶“教科书”上写的就是真相吗,爸爸到底出家了还是死了?然后被奶奶毒打,委委屈屈闭嘴了。怨种三人组会问苍天,读书是为了啥,做官是为了啥?然后被现实毒打,还得疯狂卷功名。还有皇上提起陈潢是个人才,明珠说他有眼无珠没把他选上,连皇上都在吐槽:人才不一定八股文写得好啊。配上明珠在科举后的神吐槽:汉人真会玩,一个科举就把这么多读书人治住了。编剧这话还挺细思极恐的,毕竟隔壁法国,就是因为不会玩科举,读书人都去当律师和思想家了。
第一集刚看到上半段,就被剧情背景设定雷住了。
剧中说康熙和官员们奋力堵黄河决口,是为了保证从京城运往平定三藩的粮食安全过河。这完全是编剧无脑操作,要知道明清代一直是南粮北运,北京一带一直北运目的地,三藩在南方和西南作乱,只需要把未被战事波及的江浙一带的粮食沿长江运到湖广前线即可,不需要再把运往北方的粮食再运回来,剧中为了凸现黄河汛情重要性,非要来个北粮南运,真是削足适履。
如果我是编剧,把粮食改为饷银都要好的多,饷银从京师跨黄河运过去更顺理成章。再在黄河发大水前设定个前奏,那就是黄河上游派出的快马信使和即将而来的洪峰比拼速度的场景,以增强紧迫感。清朝有人专门吃信使这碗饭的驿卒。据记载,他们从潼关出发,沿豫陕官道,以十万火急速度,要在一天半之内将洪峰消息报告给开封的河道衙门,这样可以为河南赢得三天的准备时间。
《天下长河》里边,陈天一的客户是谁?是康熙。康熙支持他治黄河,他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指望自己有一天能成就大禹般的事业。 剧中的陈天一,是一个非常耿直的技术男。他成天张口闭口的康熙什么都不懂,这了那了。反正谁都不懂,谁都是阻碍他治黄河的绊脚石,他是河伯投胎嘛,就他能。 实际上我们想想,没有康熙给他硬扛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没有康熙给他每年拨几百万两银子,没有靳辅,明珠,高士奇这些大佬的各种周旋与力挺,光靠陈天一这样一个技术男,可不可能完成大禹那样的事业? 所以剧中有句话,任劳很容易,任怨很难。如果你希望所有人都理解你,都支持你,你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你只能做什么?你只能去河堤工地上当民工,去搬木头,砸石头。
越LOW的工作,就越不要求任怨,只要求任劳。反过来讲,坐在领导岗位上,坐在独当一面的岗位上,坐在对一件事或者一个区域负责的岗位上,任怨才是主要工作内容。 所谓任怨就是上面对你不满意,下面对你不理解,你手里还没有足够的资源,每天急得头发白了一半。
这就对了呀,好办的差事凭什么给你办?要是谁都能做到凭什么你来当领导呢? 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再正常不过了,否则呢?难不成你还指望你辖内都是齐天大圣吗?
与靳辅、陈潢“河清”的理想相比,康熙的“河清”没有任何浪漫的色彩,可以理解为巩固皇权四字而已。我不能理解也不会理解从影视剧里寻找帝王之术并津津乐道的尝试,我只想看到——当一部历史剧不以帝王将相那载于史书的生命轨迹为主线,而愿意花上几十集去畅想一个仅留下名字的普通人物——乃至虚构角色——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时,机遇和挑战才同时向创作者现身。
基于历史的演绎避免了人物动机的片面化和人物关系的简单化,而现代创作者寄寓其中的批判和劝诫也会让观众感到亲近。不说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天下粮仓》,只是《苍穹之昴》中小太监视角的晚清群像也兼具好看与深刻。
近期播出的《天下长河》可属此列。《天下长河》的主要人物来自历史事实,基本人设似乎取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主要是第三卷《玉宇呈祥》),并机智地删去了一写女性角色就男凝和放飞的二月河笔下那段“臣和皇帝抢女人”的狗血戏码。从1677到1684年,年轻的康熙帝发起了整治黄河工程。
本剧的两位主角,康熙一朝的治水能臣靳辅和陈潢由此卷入一个由帝王的野心、首辅的党争和地方官员的谋生之术交织而成的权力漩涡之中。除了原声配音而罗晋和尹昉都中气不足导致的台词遗憾,以及可能旨在扩大受众群体而刻意加入的部分轻喜风格不伦不类,实属画蛇添足外,故事及格,主要演员演技在线。
其实,《天下长河》选择的治河故事本身决定了只要老老实实拍,不强求“反转”、“烧脑”或乱加感情戏便不会糟到哪去。
在天灾民变的现实压力和“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谶纬之说的双重背景下,治河一向是封建王朝极为重视的工程。德国历史学家魏复古甚至用“水力帝国”的概念来分析治水的需求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源起及维系间的结构性关系。而治河本身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或资源问题。
《天下长河》看似写治水,实则写支配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王朝的权力逻辑。在《天下长河》中,治河思路之争仅仅是个开始。智者一场“舌战群儒”便万众一心的情形只能出现在爽文之中。
尽管康熙力排众议采纳了靳、陈提出的治理方案,后续泄洪区百姓的安置问题,以及更广义的人、财、物、力的调配问题才是关键。而这直接指向人与人的斗争——中央和地方之争,满汉之争,贵族官员和技术官员之争……而当代对康熙朝的影视演绎中最常见的索额图、明珠之争,只是这诸多争斗的表象和制衡之术。
当人人都出于一己的意志和利益行动,任何朴素的“好”的意志和行为都不能逃开主动或被动的扭曲。而那“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才显得熠熠生辉。
历史剧愈能忠实、准确地刻画矛盾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那些理想和操守才愈显得动人。这是《清平乐》式的流水账和帝王颂歌显得儿戏又催眠之处。而《天下长河》的真实和好看也皆在于此。
治水的主题之下,一副几乎囊括了古代官场生态的官员群像也呼之欲出:清官也许在办坏事儿,能吏也许有道德污点,技术型人才也许不擅科举,恩荫也并非只方便酒囊饭袋……
其中最典型的当然是“钦差”一节:康熙一道命令,徐乾学瞬间由京城里比蚂蚁还多的小官儿摇身一变为地方官员争着巴结的“钦差大人”,这正是专制权力的逻辑;康熙提问徐乾学,“你是谁的人?”索额图提点徐乾学,“你是谁的人?”,问题一样,用意不同,这也是专制权力的逻辑;徐乾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弄清了自己是“谁的人”——站队——后,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被另一个钦差高士奇死死按在手心,方才领悟自己的身家性命究竟在谁手中,这还是专制权力的逻辑。
于这样的逻辑之下,炙手可热的索额图、明珠之流是皇帝的棋子,而观众日益了解这样的逻辑后,影视剧中对皇帝“孤家寡人”之类的刻画和同情,也愈来愈为现代观众厌倦。
陈潢是有真知的技术官员,但他官场经验的匮乏注定将他引向失败——不仅是政治生命的失败,而是河清理想的失败。
靳辅则更有政治经验,能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为人民的福利搏杀。在某种意义上,靳辅甚至有些类似黄志忠曾饰演的另一个角色,《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他们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吸引到有良知者在自保的基础上为其行方便,也一定会吸引到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而后者之众远大于前者。
而他们理想的实现,在搏杀之外,往往依靠运气。比如,出身基层官员、以官场小说闻名的当代作家林少衡曾写过一个心照不宣的基层官场规则:平时小贪小腐无伤大雅,水灾来了必须顶上去,“该死就得死”——在某些情况下,专制权力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靳辅、陈潢的努力,便更可能成为现实。而当专制权力的利益没有受到根本威胁,《大明王朝1566》中那句“再苦一苦百姓”便又会上演。
于是,靳辅、陈潢这类人物的故事本身拥有严肃的悲剧感——为了实现崇高的目的,往往不免将他人甚至自身化为工具。伤及无辜乃是常事。纵然己身一尘不染,终不免被污。正如靳辅本人的仕途既然得益于明珠,那么无论他有心无心,都被视为明珠一党,并最终受累于后者。
正如《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年轻的嬴驷被设计杀人,《天下长河》开头已经为救灾而死过一次的靳辅之子此后又被献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正是惨淡的现实。用陈潢的话说:“做个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啊?
还好,在陈潢和靳辅公费朝圣到黄河源头的星宿海时,《天下长河》让失意书生陈潢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大禹、李冰、前朝的潘季驯,大家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这条河在一起,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我一定要让黄河安澜,不输古人。”
在我看来,这比《雍正王朝》让雍正在洪水面前忧国忧民和《军师联盟》让曹丕向汉献帝承诺“你就向全天下证明,你(禅让于我)没有做错选择”要真实、感人得多。
与这样的理想相比,《天下长河》的男一号康熙显得黯然失色。我能理解本剧为了贴近观众基于一系列影视剧而产生的历史印象而将治水之事与平三藩、收复台湾和对俄作战等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但这样的糅合并未改善《天下长河》中康熙的形象。
当《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出彩到甚至压过男主角雍正的风头,当《康熙王朝》中后期完全称得上刻薄寡恩的康熙也为人称道,本剧的康熙揽下了最多的槽点。
这并不是演员不够努力,而是观众的期待变了——康熙固然是模范皇帝,但与靳辅、陈潢“河清”的理想相比,康熙的“河清”没有任何浪漫的色彩,可以理解为巩固皇权四字而已。
在小说《康熙大帝》第三卷的结尾,康熙亲征准噶尔大胜归来,见到黄河之水清了,才想起放出下狱的陈潢,却已然太迟——在将《河防述要》呈给康熙后,陈潢于是夜溘然长逝,而靳辅早已身死。
当然,在历史上,黄河之水既未变清,靳、陈二人也均死在康熙对噶尔丹取得军事胜利之前。
在这个意义上,《天下长河》的故事注定是悲剧——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才华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加起来也不一定能做好某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但是影像永远能以批判和关怀同在的视角去想象这样的理想、才华和胆气,想象一个和残酷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
关于《天下长河》,已经写了几篇文章。聊过立意,也聊过视听语言。这次聊表演。不管聊哪方面,我觉得明确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很多事聊不拢,问题往往就是出在从一开始参与方的标准不统一、彼此也不明确的状态上。所以这次也聊聊评判表演水平的标准。捎带手,探讨一下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乃至形成成见的机制。
有关该剧中几位主要演员的角色表演能力,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我观察过,大家几乎对每个演员的表演评价都有争议。
我个人评价:除了伊桑阿,几位主要角色的表演都在水准以上,有些还很出色。得出这个结论,基本上可以排除先入为主的可能性——除了饰演索额图的演员梁冠华老师,我看过并且喜欢他以前的角色张大民,其他几位演员的作品,我几乎都没看过,甚至连演员名字都不知道(奚美娟我知道,但作品也没看过)。
【黄志忠的表演好吗?】
先说饰演靳辅的黄志忠老师。大家对黄志忠老师的业务能力普遍还是比较认可的。当然我也看到了一点意见,大意是黄志忠老师的表演有些拿腔拿调,跟剧中某些演员相比,还是有痕迹,比较刻意,可能没那么自然。我也有类似的观感。但之后,提出这个意见的网友得出了结论,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表演就不够好。这个结论我就不太认可了。
老实说,观剧初期,我对黄志忠老师这种表演方式也是有过存疑的——很明显,黄志忠老师在讲台词时的腔调、节奏,表情、肢体语言都呈现出一种有板有眼的、训练过的痕迹,我没学过表演,但能感受到这种表演有舞台感、戏曲味儿。主流观点通常认为,影视表演应该尽量去舞台化,更接近生活里的状态。所以一开始我也会想,黄志忠老师的表演是不是过于端着了,不够自然和松弛。
当我看完全剧,我认为黄志忠呈现的靳辅打消了我的疑惑,结结实实地说服并且打动了我。再追溯到此前的疑惑,我认为自己还是堕入了“成见”的圈套。
关于成见,后面我会分析它的形成逻辑。现在回到表演本身。
【不回避后现代语境的《天下长河》】
先抛出一个暴论:我认为,我们的叙事艺术(包括但不限于文学、漫画、动画、影视、戏剧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妥妥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什么是“后现代”?我粗暴的解释是这样的,“后现代”相对的概念是“现代”“前现代”,我认为在现代时期,叙事艺术在风格形式等各个领域的探索已经接近穷尽——说白了,就是该玩的都玩过一遍了。那么这个时期过去以后,艺术还能怎样发展?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打碎、重组,进行一些颠覆、变形、拼贴、混搭、复古、改良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会发现,整个创作的语境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见多识广的观众,已经什么都见识过了。这就意味着,创作和观赏的体系兼容性在逐渐扩大。过去各种门派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一些清规戒律也开始松动,不再需要严格遵守。门派之间在同一舞台上发生交融与配合。
近一点的例子有电影《瞬息全宇宙》;远一点的例子,动画漫画界——汤浅政明《MIND GAME》,浅野一二〇《晚安布布》(其他人都是较为正常的写实风格,唯独主角被符号化成为一个非常平面化的小鸡或者小鸟的形态,但实际仍是人类),堀越耕平《我的英雄学院》(其中某角色画法源于美漫,比如典型的强光影黑白块面和十字打线技法);文学界——王朔《起初》(各种语言混搭的汉朝故事——过去只被允许出现在娱乐性的作品之中,现在严肃文学也有人这样做了)等。
导演张挺自称《天下长河》摆脱了明君情结和忠奸叙事,我认为还有一点他没有提到,那就是在表演的层面,《天下长河》跟传统的国产历史剧相比,也是比较新锐的存在。你会发现,这个剧中很多角色的表演风格其实并不一致,不仅黄志忠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风格,于振甲、徐乾学、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康熙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点稍后会逐一谈到。
这样各个角色风格不一的表演状态,在内核较为严肃的正剧中,过去多数时候是一个禁忌,或至少是一个重大缺陷,但在《天下长河》创造的寓言叙事体系和后现代语境中,你会发现这些风格不一的表演,是可以做到相互协调和自恰的。当我们意识到并非黄志忠一个人的表演与别人不同,我们就不能再简单说那是黄志忠这个演员的表演问题了。
【我们的判断是如何被“语言”误导的】
在我被黄志忠的靳辅深深地打动以及意识到上述情况之后,我在想,为什么我在剧的初期,会对黄志忠那种略带舞台戏曲感的表演方式有所质疑,觉得可能是一种不够高级的表演。我认为“语言”本身对我产生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我们常常会用“刻意”“有痕迹”来形容那样的表演,当我们在说出这种词语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同时作出了价值判断。显然,这些词语在这里是含有贬义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于影视表演来说,相对以上评价,“没有痕迹”“自然”是更优秀的表演。
实际上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刻意”就一定意味着不好。它本身是一个不含褒贬的中性词。所有合格的演员在表演之前,没有不刻意的,都要经历感受体会和思考,然后才能输出。我们看周星驰电影,不会说周星驰刻意,吴孟达刻意,但其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刻意”。那么我们在说“刻意”的时候,到底是在说什么呢?我认为这里面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说,我没见过,我不习惯。而不是真的“刻意”。
如果我们以一种传统历史剧的范式去看待该剧的表演,我认为不少观众都能够感受到此剧中表演风格的不统一。但假如我们能够认识到,该剧虽是正剧,但无论从叙事风格,还是表演体系,实际上都已经进入了后现代语境,我们可能就会有新的评价。
或许,我们对那种“刻意”,就可以用另一个词来替代,比如“设计”——为什么黄志忠要那么设计?或者有个追问,他“刻意”表现成这样,是出于什么,以及实现了什么?
而不是提出一种观感的同时,立刻就附加了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
正如李小龙在1971年接受加拿大记者皮埃尔伯顿访谈中提到的那样——他追求一种“自然的非自然”和“非自然的自然”。这个说法让当时的记者一脸懵。但结合“刻意”这个词作为对比,我们就能发现,在李小龙的描述中,“自然”也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描述。所以“非自然”(不自然)也未见得是一个负面的价值,而仅仅是一个存在状态。
我以“刻意”这个词来举例,就是想要展示,“语言”是如何对人们产生暗示,进而引导我们产生成见。
【成见背后是什么?】
在我看来,“成见”的背后,缺少的是“发展的眼光”。
因为缺少“发展的眼光”,所以我们只能依据过去形成的既有经验或理论中建立标准,并在潜移默化中不假思索地接受,甚至视为金科玉律——只要感到不适,就将责任推卸到外界,认为不是我的标准出了问题,而一定是对方的问题导致我不舒服了。
其实成见的本质是“贫乏”。无怪乎王小波会说,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人都是在贫乏里长大的,不断被告知被规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被“贫乏”所教训,但往往又从受害者瞬间转变为加害者——去评判和规训其他走在前面的人,因为“教训”的另一面,是教育和训练。我们吃了苦头,也同时接受了那样的教育和训练。
【不同风格的表演】
如果你能认同或者愿意重新思考评判艺术的标准,可以接着看。下面要说的是我对各个演员在本剧中的表演。
黄志忠说完,说【陈潢】。
我对陈潢的表演是满意的。我也看到很多人觉得这个演员演技不太好。从专业技巧来说,这位演员跟靳辅索额图明珠这帮演员相比,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但我认为他身上那股略带学生腔的单纯气质是贴合角色的。我们当然可以脱离角色讨论一个演员的业务水准,但我认为除了这个标准以外,特定角色的完成度也是一个标准。
举例来说,夏雨不一定是个多出色的演员,但他的马小军绝对是出色的。我不知道尹昉作为演员有多大的能力,但陈天一这个角色的表演我觉得是足以打动人心的。
这个评价放在靳辅的儿子靳治豫身上一样成立。我在剧播完之后,看到饰演靳治豫的演员和罗晋一起出席为剧做宣传,发现他本人也是青涩内敛的气质。我在想,作为演员他可能是很青涩的,但这种青涩放在角色身上恰到好处。
【孝庄】
奚美娟是老演员,脸熟,但她的作品我没太看过。这次的孝庄,我觉得她的表演很好。一直很沉稳,不紧不慢,情绪起伏不大,不怒自威的样子,松弛,游刃有余,很符合这个角色的样子。皇上要杀儿子的那场戏和孝庄临死前那场,她的情绪有了较大的伸展,尤其是死前那种悲恸,和之前一直沉稳的状态有很大反差,给这个角色增添了厚度和空间,功力尽显。
【罗晋的康熙】
围绕罗晋这个角色的表演,争议最大。此前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演员的存在,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没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对他表演的观感,我在观剧过程里也经历了变化。
作为一个历史文盲,康熙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记录和被评价的,原型到底什么样我也一概不知。过去别人演绎过的版本,只有陈小春版鹿鼎记看过。不过那是商业片,不算数。
所以评价罗晋这版康熙,只就戏论戏。不与历史及其他演绎版本比较。
第一集,刚看到罗晋的表演,我会觉得他的台词节奏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好像不是一种科班体系训练出来的样子。情绪、断句节点的把控,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圆融,跟老资历的老戏骨相比,有力不从心之感。
等到整部剧看完,我对罗晋的表演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罗晋的表演好在哪里呢?我觉得他还是理解到了这个角色的层次感,并且以一种比较聪明的方式实现了丰富的层次。
其实这剧看完以后,因为孝庄的原因,我又重温了一集小时候看过的《孝庄秘史》。此番重看,我发现当年这部剧,跟《天下长河》相比,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表演方式。
《孝庄》的表演,是特别通俗剧的方式,为了让观众迅速了解剧情和人物,每个人的每一处表演都是自带注脚的。你能从角色的表情和反应里轻易读到角色对观众的自陈,例如“我在疑虑”“我在急躁”“我不信任那个人”——所有表演都要让观众直观地看见角色的内心状态。
但罗晋的康熙,大量桥段的表演是根本不带注脚的。对于角色当下真实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很多时候你无法从演员当下的表情和反应中直观地读取。你需要结合前后很多线索,例如行为、关系、处境等,在层层推进之后,加以思考,了解到角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当然跟剧本的高明和导演手法有关系。但罗晋的表演也做到了相辅相成的配合。他的留白、伪饰、收敛、遮掩为这个角色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阐释空间。他没有急于用每一个即时的表情和反应对这个角色进行总结和评判。正因为如此,他的康熙不扁平,不概念,更接近于一个人。一个不是那么轻易能被看透和以善恶评判的人。
这种表演也是跟剧中其他角色区别最大的一点。你可以说这是角色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但我觉得要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且准确表达出来,也不是随便什么演员都能轻易做到的。
【明珠】
公磊长了一张有戏的脸。他也确实会演。跟孝庄的沉稳相比,公磊的明珠有另一种气定神闲老谋深算的特质。他演得不吃力。后期更是把角色的不同面相表现得非常到位。
【索额图】
梁冠华老师的张大民我一直很喜欢。他的表演非常稳。台词功底扎实。演索额图对他来说不难。老实说,我觉得梁冠华老师这次不功不过。但他牛就牛在,像一个定海神针,能把所有人都托得很稳。有他在,这个戏的表演就自成体系,不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弄不太清楚。反正就是这个感觉。
【徐乾学】
徐乾学不好演。这个角色是个典型的丑角,他跟于振甲都很《儒林外史》。有讽刺感。所以他的表演必须自成一路。初期只要他出场,甚至整个剧的视听语言都会为之一变。对于这个角色的表演,大家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太假,有人觉得很真,好像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了。能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也是罕见。我觉得还是和前面所说的标准有关。
总的来说,有徐乾学这样的角色和表演存在,此剧就好像打开了任督二脉,兼容性瞬间倍增。那种黑色幽默、荒诞感都随之而来,相对来说,虔诚信仰的一面,理想主义的极致浪漫也就能更加酣畅淋漓地飞扬起来了。以至于整个剧的调性就不再拘泥和刻板,而是向着寓言的方向更近一步了。
【于振甲】
很多人不喜欢于振甲,我觉得于振甲特别重要。而且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性跟《大时代》里的丁蟹有一拼。他是必须要被写进华语电视剧史册的经典标本。苏可的表演层次也是非常丰富的。他没有徐乾学的表演那么夸张。但他非常矛盾。这种矛盾从外部看来是很荒谬的,但他自己其实备受煎熬,时刻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这个人物其实有非常善良甚至纯真的一面。苏可老师呈现了他的本质,也就更加凸显了封建礼教给这个人物和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扭曲和灾难。
【高士奇】
喜欢高士奇的人很多。我当然也喜欢。不少人都说这个角色的人设太好了。我其实也分不清是人设太好,还是表演精彩。但有一点,从逻辑上我觉得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像高士奇这种机灵狡诈才华横溢又有人情味的角色,如果不是一个有魅力有灵气的演员,是撑不起来的。人设越是精彩,撑不起的演员就越容易被反衬出自身的不配。毫无疑问,陆思宇跟高士奇做到了相互成就。
【综述】
一部戏,能把这么多各不相同风格迥异的角色和表演风格融为一炉打动人心,不容易。
圣祖康熙素有宽仁之名,本剧从康熙年间黄河治理切入,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所谓“好皇帝”领导的封建专治体质对平民敲骨吸髓般的压榨和剥削;鞭辟入里地讲述了帝王权术、官宦党争对真理和个人意志的碾压和戕害。同样涉及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明索之争等历史事件,本剧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二十一年前《康熙王朝》王侯将相叙事的反写,是给那些动辄喜欢共情统治者的观众的一记耳光。
罗晋没有演出康熙一代雄主的气魄,在擒鳌拜、削三藩之后的康熙,还是《鹤唳华亭》那位唯唯诺诺的皇太子形象。同时朝堂争斗的权谋部分水平大幅下降,照着《康熙王朝》比大概还差10086个《鹤唳华亭》
这部剧的台词太犀利了,徐乾学对高士奇说世上有你我这样的人,哪里有陈天一活的地方啊,也算是总结到位了!
看片花说剧组专门挖了一条“黄河”,置景用了五个月,剧中画面呈现的质感确实很不错,守河的百姓们滚下堤坝那一幕看得非常揪心
靳辅是我在这部剧里最佩服的人,知礼义却无迂腐之态, 能言善辩却不巧舌如簧,深谙官场之道却不用官场手段,简直是清流。
挺有趣的,不全都是那种比较严肃的剧情。“我可是探花啊。”委委屈屈可可爱爱的徐乾学,前一秒光鲜亮丽,下一秒社畜上班,这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好感慨,想当初共挤在一间屋子谈天说地欢声笑语的同僚入仕以后关系都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代入现实中的自己想想,这其实挺唏嘘的
借古鉴今,今日抗疫何异于昔时防川。
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等演员的演技真不错。剧情非常吸引人。服化道也无可挑剔。这部剧还是爸妈推荐提醒我看的。2022年下半年难得的佳作。
黄志忠的造型总让我联想到《大明王朝1566》的海瑞 他在老家光脚站地上泼水的场景。全员演技派 看着就是过瘾 完完全全被震撼到了 尤其奚美娟老师!罗晋的演技虽不如大家常对比的陈道明 但也表现出了特色 感觉有在磨砺演技 起码接住了老戏骨的戏!会追下去🥳🥳🥳
目前看算是比较新颖的选题,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点,但却鲜少有关注到这块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治河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都应该值得被人记得,立意不错,好评
我果然还是比较吃黄志忠演这种刚直型的角色,“你们家主子要替我洗罪,可是我无罪可洗”,这铁骨铮铮的台词他说出来就超级有说服力!
这个切入点选的很新颖啊,现在的观众对靳辅陈潢估计都挺陌生的吧,有这么一部剧能讲讲他们治水的故事也蛮好的,属于涨知识系列了
因吹斯汀,前世你是君我是臣,现在我为君你为臣了,好想看虐渣爹。我重刷鹤唳华亭后的怨念太深,看完七集了,太好看了,终于又有能看的国产古装剧了,可是一想到他们的结局就好悲伤啊,可是想想这又挺真实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既能做个为百姓办事的好官又能保护自己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都在灰色地带。在浮沉中左右逢源。又想到鹤唳华亭了,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和小人对抗之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比术要难得多。靳辅和陈潢都是不喜用术的人,渣爹这回和阿宝一个属性了。
1.国产剧有这样的结尾,没弄个大团圆,很不错啊。2.高鹗说有时候清官比贪官的危害更大,于震甲真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3.正面人物一直很难塑造,靳辅陈潢有点扁平化,除了靳辅更懂官场、陈潢更懂治河外,有时候找不到两人的分别,一样的耿直孤介。
严肃又搞笑,历史正剧「天下长河」参考文献:王光裕《贪官的自我修养》柔儿《贪污会计学》徐乾学《行贿的艺术》高士奇《擂鼓四通》陈潢《河伯的前世今生》索额图《金碗诗集》明珠《琉璃蛋的制作工艺》(插图版)康熙《我与索相、明相之方法演技》于振甲《吾日三省吾身》靳辅《十种涛声》(注:以上书籍皆为本人杜撰,请勿在各大书店检索。)
罗晋演的好装逼
最后终于明白片尾曲是什么意思。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只有黄河之水百年浩浩,奔流不绝。功名利禄者,屈而薨亡者,他们的故事发生过便存在了,如同百万因政治博弈而亡的冤魂,永远留在历史之中。本年最佳,深刻却不晦涩,娱乐性故事性任务性兼顾,本是因为演员看的,但导演编剧给我惊喜很大。
一集里面大部分剧情都是水的,没多少有效推动,演员在这动不动就是大特写独白,几个权谋老臣演的都没啥智商似的,全在讴歌忠臣,黄志忠永远脸上写着:我是海瑞
很喜欢这一部。有康熙母亲,这个真的真的很少出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