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20:最简单的完美 – 10/10
(1/18/2017:《月光男孩》是我2016年十佳里的第二位,仅落后于《爱乐之城》。我后来又写了另外一篇更长的回顾影评,讨论这部电影以及它对黑人电影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movie.douban.com/review/8299843/)
---------------------------------------------------------------------------------------------------------------------------------------------
这是最简单的故事,却又是最深邃的故事;这是由最私人的经历所编写出来的生活,却又诉说着人类最普遍的生活;这是最特立独行的电影,却又是本年度最依靠光与影打动着观众的电影。
这是《月光男孩》,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月光少年》是黑人编剧型导演巴里•詹金斯时隔八年为大家带来的第二部长篇电影作品。跟他上一部作品《忧郁的解药》跟踪一对突然互有感觉的陌生人仅仅一天不一样,《月光少年》跟踪的是主角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而这部电影细腻的剧本,则改编自黑人剧作家,同时是麦卡锡天才奖得主的泰雷尔•麦卡雷尼的舞台剧作品。
我试图寻找与这部电影一样华美的语句去总结它的剧情,但却无功而返。《月光男孩》讲述的可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而它诉说这个故事的方法则是那么的工整。我们分别跟踪主角塞隆在小孩,青年,男人阶段的三段经历,籍此试图去了解他的一生。虽然打着“这是一生的故事”这个旗号,电影却在三个阶段之间有着大量的留白。我们甚至只能看到塞隆生命中简短的几天,以及那些为数不多影响着他生命的人。而电影中他的三个生命阶段,则由黑幕硬生生地隔开。每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为他的生命而感到苦楚时,黑幕总是伴着玄妙的蓝点或者红点到来。仿佛在预告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同时,不断提醒着我们眼前的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无论它是多么的真实。
![]()
i. Little; ii. Chiron; iii. Bl
出生在贫困单亲家庭的塞隆从小被称为“小不点”,从小憎恨着依赖毒品的母亲,从小被周围的同学欺凌着叫他“基佬”(faggot,实在不知道要如何翻译才能达到这个词对同性恋者的极度侮辱)。沉默寡言的他遇到了有着与毒枭身份不相符充满着怜悯之心的胡安,给予他缺乏的父爱。胡安让“小不点”借住在他家,教“小不点”游泳。他还跟“小不点”讲述他自己往昔的故事——那个来自古巴,因为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肤色变成蓝色而被称为“布鲁”的男孩,成为了今天这个刚硬的男人。“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胡安这样跟“小不点”说道,“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了。”我们后来发现这句话或许给了“小不点”一生最为重要的启发。
转眼间“小不点”已经拔高成为了瘦骨嶙峋的高中生塞隆,而小时候保护着他的胡安也在观众毫无准备之下在屏幕以外离开了人世。本已举步维艰的塞隆,更需要面对毒瘾日渐增长的母亲,甚至要为她付钱买单。同时,渐渐懂事的他似乎已经慢慢明白接受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更是与戏称他为“布莱克”的朋友凯文有着那稍瞬即逝的美丽火花。但他依然是同学们的欺凌的对象,让人更为痛心的则是凯文被迫成为伤害他的一员。愤怒不已的他终于忍不住以暴力反抗,可惜以暴制暴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十几年后,当长大的塞隆变为“布莱克”进入我们的视线时,他身体上的改变大概是我们最为震惊的地方吧。披上了满身肌肉作为盔甲的他,如今似乎踏着胡安的旧路,成为了亚特兰大街头的毒枭。然而这个看似强硬无比的男人,在与母亲冰释前嫌的时候依然留下了温柔的眼泪;然而这个看似日常言语中充满着威势的男人,在见到“旧爱”凯文的时候依然无法组织自己的语言。故事的结尾,“布莱克”终于敢于面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不再嗔怒于别人的眼光,只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
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给出了电影中其中一段精彩的演出
上面的只言片语,或许概括了《月光男孩》的剧情,却完全无法表达出它深沉的含义以及对观众们内心的冲击。当结尾的题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还未回过神来的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那道不明的沉重与痛苦而已。
这一方面得益于配角们精彩的演出,尤其是饰演胡安的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精彩细致的表演。这位从《纸牌屋》走入大众视线的实力派黑人演员是那么的让人有着安心的感觉,以至于即便他有着毒枭的身份,观众们却依然能接受到他对“小不点”细腻的爱。尤其是教“小不点”游泳那短暂的一幕,配合着异乎寻常地神圣的弦乐,仿佛是他给“小不点”的洗礼一般,真挚而让人感到充满父爱。
而仅在剧组三天的娜奥米•哈里斯则为嗜毒母亲宝拉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深度。虽然是一个容易让人生恨的角色,哈里斯对宝拉为数不多的对白和动作的拿捏却能传达出她生活中的艰难。实际上,剧本给予宝拉这个角色的戏份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我们似乎却能想象出电影篇幅外她的挣扎。而当最后她试图向儿子道歉悔过时,我们似乎终于能够相信,无论她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她从来都是深爱着儿子的。
反过来说,类似给予宝拉这个角色这样大量的留白,大概是《月光男孩》最为迷人的地方吧。我们只能去幻想每一幕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去感受每位角色所经历的痛苦。例如安德烈•霍兰所饰演的年长版凯文,虽然精彩的演出给角色增添上了生活现实,我们却还是不禁猜测着此前的十年他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才从一个话痨少年变为一个那么沉默的男人。又或许我们并没有猜测,但却依然能感到他的痛苦。
但无论这两位配角做得有多么的出色,都不可能掩盖饰演塞隆三个不同阶段的三位演员对这个角色那让人难以置信的演出。坚忍而寡言,或许是演技中最简单而又最难表达的东西了吧。它是那么的简单,因为剧本上写着演员要做的似乎只是如木讷一般地出现在镜头前罢了。但它又是那么的困难,因为演员需要用最细微的表情动作和瞬间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同时传递给观众深沉的情感。而这三位演员做到了,尤其是饰演“小不点”的非专业演员阿莱克斯•希伯特和饰演“布莱克”的特雷温特•罗德斯,我们似乎都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想对其他角色说的话,以及想对观众说的话。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几乎没有对白的塞隆,在剧终时依然能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感到他所感到的痛。
即使因为《月光男孩》是剧作家麦卡雷尼的半自传而使得它的故事有点过分的私人化,我们却能感受到电影故事以外超越种族与身份的人性主题。这也是我认为它凌驾于今年其他电影之上的真正原因。你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同性恋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关于毒品和欺凌对人影响的寓言。但这些都不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甚至对没看过的观众来说是那么的具有误导性。
“你是谁,塞隆?”凯文面对十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么问道。而我们就像塞隆一样,沉默不语地思考着这个永恒的问题。对自我的不断怀疑以及不断改变的认知理解,对人性的爱,这些大概才是《月光男孩》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吧。
当然,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兼做导演和编剧的詹金斯吧。毕竟无论从剧本,到配乐,再到摄影,这部电影可以说都是那么的无懈可击。詹金斯在采访时说对他创作《月光男孩》影响最深的其中一部电影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而我们也可以在电影中餐厅的戏份中感受到这一点。甚至说《月光男孩》整个电影的本身,像王家卫的电影一样带着诗意似乎也不为过。打动着我们的似乎不是普通电影那种线状的剧情,而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从他们挣扎中映射出来的我们。也正因为这样,当这些人物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为他们而痛苦,宛如我们跟这些毫不相关的人物有着某种联系一样。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看来达到了绝大多数电影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痛苦与美好,让我们渴望与身边人联系交流,让我们思考自我的存在。
这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2 ) 同为同志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什么是《月光男孩》而不是《断背山》?
2017年奥斯卡终于在乌龙中落幕,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很多人在问凭什么?而《月光男孩》主打同志题材又会让人不由得拿它与《断背山》对比。《断背山》的艺术成就明显高于《月光男孩》,《断背山》在豆瓣电影top250里排名98,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也许都会留下痕迹。
而《月光男孩》最大的的关注点居然是奥斯卡颁奖大乌龙,那么电影本身凭什么得奖?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观看了《月光男孩》。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了原来《月光男孩》在同性爱情的表达上收敛克制,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一个孤独男孩的成长上,借着大量的留白和沉默让观众去靠近和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变化,同性的友情(和胡安的)和爱情(和凯文的)都是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陪伴。
对于同性之爱的表达,《月光男孩》显得甚至有点突兀了,喀戎和凯文在第二小节里在沙滩上接吻的时候,由于前面的情节没有给到合理的铺垫而显得突然。直到第三节才扳回一城,就是喀戎和凯文十年后的见面,满身肌肉带着大金链子的喀戎在餐厅里见到凯文之后,又变成那个小小少年,眼神里有怯懦和渴望,对爱依然保守羞涩。
而已成厨师的凯文认真为做饭喀戎的样子也很感人,让人感觉这是他从业以来做的最幸福的一顿饭,边做还边瞄一眼厨房外的喀戎。不说一句情绪却满溢。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的视角还是偏私人,这种私人的视角明明是清新小众文艺片的做法啊。这样的影片拿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是单薄了。
而《断背山》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李安用欲说还休的矜持,讲述了怀俄明州广漠的草原和静谧的流水中,一段如歌的爱情与疼痛的秘密,让很多人心碎。也让那句“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落进每一个对爱怀有遗憾的人的心底。
当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口碑超高,甚至因《断背山》而获得大批同性恋评委的好感——其中公开出柜的便有500名左右,但却并没有因此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人猜测正是片中的同性题材涉及了奥斯卡评奖的禁区。《断背山》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被列入奥斯卡历史上几大著名冤案之一。
同性之爱当时还远没有进入好莱坞主流,但李安把它拍出来了,还拍得如此之美,美得所有人都无法扭过头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近年来同性题材的逐步打开为电影提供了不一样的炫目视角。同性之爱非冰非火,它是彩虹的颜色,有同样温暖的温度和同样精彩的故事。
因此才有了戛纳的同志棕榈奖、威尼斯的断背狮奖的出现。这些奖项针对电影节期间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相关主题的影片,由独立的评审团进行评选。
因此才有了《阿黛尔的生活》斩获戛纳金棕榈奖,才有了《卡萝儿》在2015年声名大噪,才有了《小姐》在2016年上映当时便备受各国影展青睐。
《断背山》出现在2005年,《月光男孩》出现在2016年,所以《月光男孩》赢了。《月光男孩》的胜利不正是说明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为《月光男孩》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将来LGBTQ(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集合用语)的优秀电影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与其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的胜利,不如说是同性恋文化的胜利,是时代的胜利。
3 ) 不一样的黑人电影
(电脑里忽然发现一年前写了一半的文章,先放上来,以后补全吧。)
本届奥斯卡开始前预测最佳影片将会是《月光男孩》,而不是《爱乐之城》或《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颁奖礼上以乌龙的方式给人惊喜,其实,《月光男孩》拿最佳影片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在我的印象中黑人电影大多是躁动不安的,如同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春期男孩,这种躁动不安可以演绎成追梦路上的激情四射,如《灵魂歌王》,《追梦女郎》; 也可以成为史派克李镜头下的愤世嫉俗、毫不妥协,如《马尔科姆X》 和《为所欲为》(DO THE RIGHT THING);或者剑拔弩张、苦大仇深如《被解放的姜戈》和《为奴十二年》。
很少有以黑人为主题的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拍得那么细腻、含蓄值得反复玩味,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一部有着王家卫气质的黑人电影,但与王家卫那种沉溺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情感漩涡不可自拔不同,这部电影的立意更加深远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Juan从车里走出,镜头跟拍,背景中出现两个黑人,Juan走近,镜头围绕两个黑人来了个360度的旋转,一个是Juan的手下在卖毒品,另外一个没钱还想要嗑两口,注意Juan的手下的表情,紧张兮兮、诚惶诚恐,长镜头继续,Juan和他聊天谈业务,然后男主角Chiron出现,被一群小孩追逐着骂着“faggot”,至此,电影第一个镜头结束,剪切至男主角Chiron身上。为什么导演要用这样一个长镜头?将一个不安全感的黑人置于镜头的中心,在我看来,这个人处于被审视的位置,这个审视可以理解为他的老板Juan来了,他处于被监督的位置,要格外谨慎,也可以把视野放大,理解为将美国黑人族裔放于一个被审视的位置,被审视者是惶恐的。这种情绪延续到下一个镜头上,手持摄像机追拍Chiron,晃动的影像,给人一种紧张、恐惧感。
男主角Chiron出生一个单亲家庭,吸毒的母球,从小缺乏爱的关怀,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被人起了个绰号“Little”,因为自己模糊的性取向被骂为“faggot”,在操场上没人跟他踢球。
在操场上这个场景值得反复观看,小孩们围成半圆,摄影机逐个拍下每个小孩纯真的小脸,注意这时候的配乐是女高音,配乐和摄影的结合给人一种仪式感,这时候不仅仅是主角,而是整个黑人群体,或者他们的童年,然后是Chiron和Kevin打架时的摄影处理,很讲就,全是拍摄他们肢体冲突时的近镜头,这组镜头强调的是Chiron与男孩亲密接触时的心理感受。
在学校被欺负,他从小就被歧视、被孤立,他的这一被边缘化的角色也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少数族裔群体身上,当Chiron问Juan“基佬”是什么意思的时候,Juan说“基佬”是对同性恋者侮辱的称呼,你可以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不会是基佬。这段对话,把faggot这个词换成nigga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
Juan收留了这个被歧视的孤独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他没有说教,只是像一个父亲一样默默的关心他。
4 ) 再见面时,我还是少年模样。
中国观众对于“政治正确”的词语似乎过于敏感和厌恶,所以在发现全片主要角色都是黑人、没有肤色冲突,同性问题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时,对于《月光男孩》这样小清新的存在顿时好感倍增。
影片由较为独立的三个故事展开,每一部分都在前面冠以了命名式的小章节:Little,Chiron,Black,这让我联想到《黄海》里的前三个章节:出租车司机 、杀人者和朝鲜族。正如《黄海》中以身份为代号描述主人公的命运及生存状态,《月光男孩》也是用分隔开来的三个标题, 表现一个男孩在他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承担的角色和性格。
影片海报是由扮演不同时期男主的三个演员各自一部分脸拼接而成,看似分开的三个时期、三个故事、甚至是三个长相都无半点相似之处的演员,却实实在在展现了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与《少年时代》那样的成长故事不一样,《月光男孩》所选择的角度其实很狭隘,既没有坚持一拍就是十二年的主演,也没有寓教其中的生活小品,更缺少那种青春感十足的红粉情节。
简单来说,这不是以“真实感”取胜的一部电影,它所讲的故事很容易让你脱离开生活而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这出苦情戏码。它的有些情节可能是来自某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大部分观众去感受去感动可以,但产生共通情感很难。
可贵的是,即便是这样一部充斥着黑人、 同性、毒品、霸凌、单亲元素的影片,还是能在基调上保持住清新寡淡。以至于当你被片中的某个情节揪了一下心的时候,还是能发现它骨子里是个讲述成长的小清新,这里面有你常见的悲伤和忧郁,却没有那股透着熟悉感的粗暴和痛苦。
正如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讨论片中那些向王家卫电影致敬的镜头和配乐,导演用极具东方美学的诗意镜头拍摄一贯给人以粗犷印象的黑人题材电影,一刚一柔之间抵消掉了两者的极端性,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影像风格。
影片中三个关键词代表的故事,每一段都点到为止不做深入讲述。与三个章节共同划分故事情节的还有代表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三个时期的时间节点。
由于母亲沉迷毒品,小Chiron在受到欺负时得不到家庭的帮助才认识了愿意照顾他的毒贩,随后他发现视他为养子的毒贩正是自己母亲毒品的来源。
当Chiron长大一点后,儿时的阴影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散。相反的,周遭同学的愈加欺凌,母亲的疯癫和喜怒无常,Kevin的出现、感情给予和最后的背叛,这一切都在冲击着Chiron温顺的性格底线,影片终于在第二章结尾迎来了他爆发式的反击。这一段反抗看似来得猝不及防,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以影片进展来看,从二人在沙滩的同性场景到Kevin当众揍打Chiron,前后不过经历了五、六分钟。这种对比展现在观众眼里就更加直观了,仿佛前几分钟还是缠绵悱恻的二人关系,后几分钟两人就变成霸凌主导和被欺辱的对象了,变化之快,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样对比来看,后面Chiron突然的反抗行为,也就合理多了。
所以说,是家庭和环境的复杂使得Chiron在少年时期形成了软弱内向、紧张羞涩的性格,这也是前两章的主要讲述。而到了最后一章,Chiron长大成人,身边的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与其说导演把重点放在了他与老友Kevin的相逢上,不如说这一整章节甚至全片的重点,其实都在Chiron和Kevin那一晚在他家厨房的对话。
Kevin问他:“你是谁?到底是谁?”
镶着金牙、浑身肌肉的大个子Chiron确实和小时候大不一样。
Chiron回答:“我就是我。” 之后他反问Kevin,“那你呢?”
Kevin说,“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
包括第一章末尾还是小不点的Chiron与毒枭的那段问话,那时候还是孩子的他对于应该具有母爱却被毒品腐蚀不堪的母亲,以及本是罪大恶极之人却给予他关爱的坏蛋毒枭,这两人的概念产生了混淆和疑问,上升来看则是对社会的质疑、于环境的困扰。
而当影片第三章出现那个“你是谁”的哲学问题时,Chiron童年的疑问似乎不攻自破了。
我们在每个时期经历的事情,或许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逐渐淡忘。但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于情感保留的选择性,是自始至终不会变的。这便是每个人的性格。
不论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对于现状是否满意,你总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自己曾经的期许和最终的结果相差几何,是不是不小心活成了其他人的样子,也只有自己清楚。而当你把这一切都看淡了,或许会觉得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一步步走来,重要的是陪伴过你的人是谁,重要的是你曾经历的那段时期——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成长过程。
整部电影花上前两个章节铺垫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就像成年Chiron开着牌号带有“BLACK”标记的车,就像他无意间会被路过的月光沙滩吸引,他更在意那些值得回味的往事,而不是谁现在已经有了家庭,谁去贩毒成为了自己曾质疑的“坏人”。而那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坏时光啊,或许早已经被原谅和忘记了吧。
这也是我们喜欢有关青春和成长故事的原因。
所以,与《黄海》不同,《月光男孩》 是有个美好结尾的。 影片最后一幕是又回到了小不点时期的Chiron站在月光下、海滩边淡淡地扭头回望着,他蓝色的皮肤和眼睛与周围蔚蓝的背景融为一体。
我想,如果给这个结尾加个章节的话,大概可以要叫“Moonlight” 了。一方面是回味那一晚的温暖,另一方面是对于过去苦涩和点点温情的释然和怀念。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坦露、细微的情绪释放全部融进结尾处童年Chiron的眼睛里了。而最后这个忧郁的眼神由小演员来表现,似乎也是导演代替Chiron对于Kevin那句“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的回答。
在大环境的推动中,他默默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开始的“Little”到“Chiron”再到最后的“Black”,不论是他最后的样子,还是他一直以来的样子,再多外号,也都只是他自己。
Chiron和Kevin再见面的意义或许不是在给观众展现多年之后,两位曾经有过暧昧的少年都已变成什么模样。而是:你和世界都变了,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你仍旧“是唯一碰过我的男人”。
5 ) 为什么《月光男孩》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月光男孩》拿到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奖项。但在颁发这个奖项时却闹了奥斯卡史上最大的乌龙,颁奖人拿错了信封,错将最佳电影颁给了《爱乐之城》,《爱乐之城》的主创者发言到一半时被临时“赶下台”。《爱乐之城》与最佳电影失之交臂,令国内不少影评人愤愤不平。从国内的影评风向来看,《月光男孩》并不受影评人待见,豆瓣评分仅7.2分,笔者的豆瓣友邻(影评人居多)平均只有6.3分。但相反,《月光男孩》在欧美影坛好评如潮。在奥斯卡之前,它收获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影片在内大大小小数十个奖项,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佳”榜首,甚至在一向苛刻的的媒体评分网站Metacritic也给出了惊人的99分。
国内不少影评人认为《月光男孩》完全是题材占据了优势,电影聚集了各种热点争议因素:种族、毒品、同性恋、底层、弱势群体,依照好莱坞和奥斯卡一贯的“政治正确”,《月光男孩》才得到了如此虚高的分数。可事实是否如此简单?
《月光男孩》的故事内核并不复杂,它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黑人少年喀戎的成长史。童年时期的喀戎瘦弱,沉默,不合群,受人欺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给他父爱般关怀的胡安,可他竟然是卖毒品给喀戎母亲的毒枭。少年时候的喀戎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倾向,并在好友凯文这里体验了爱情的美好;只可惜,凯文为了在恐同的黑人社区生活下去,对喀戎大打出手。两个最亲密的人,相继背叛了他,他们的善恶无常,令喀戎丧失了情感判断,他也迷失了自己。青年时候的喀戎已经完全蜕变,虎背熊腰、金牙、大金链,他成为让人腿软的毒枭,没有一丁点早前柔弱的影子。
如果电影到此就结束了,那它的确是国内影评人所诟病的,老调重弹,题材投机,好在《月光男孩》不止于此。电影的转折是凯文的一个电话,这一下子把喀戎拉到了十多年前。他与凯文见面,两人都涌动着对彼此的思念,但又克制,含蓄,欲言又止。凯文质问他,你到底是谁?终于在爱人面前,被重重盔甲包裹住的硬汉喀戎才再次袒露出真实的自己,他对凯文说,你是唯一碰过我的人。无论他怎么试图伪装和改变,他终究是他,他终究是那个脆弱、敏感、柔软的喀戎。他依靠在爱人肩上,经历世事,归来后他仍旧是紫蓝月光下,那个做自己的少年。
《月光男孩》并没有在种族、性向、底层、毒品这些标签上做过多的纠缠,说到底,它是一部讲述成长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其次才是某种肤色、某类人的电影。任何电影的确都是关于“人”的,但许多电影中的人,是高大全的人,是空洞的人,是符号般的人,是被抽取了情感和经验的人,而在《月光男孩》中,喀戎的经历却触及到人们最为普遍的成长体验:我到底是谁?我想成为谁?电影深入了喀戎的内心,我们看得到他的困惑、不安、脆弱,似乎也能够感同身受,因为他的难题事关生存本身,是生而为人可能都体验过的苦涩。
动人的背后,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细腻。《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毫不讳言他是王家卫、侯孝贤的粉丝,《月光男孩》的许多桥段也有着《春光乍泄》《最好的时光》的影子,更难得的是,导演习得了王家卫、侯孝贤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导演大师的细腻。詹金斯充分懂得镜头留白和停滞的效果,他掌握了无声胜有声的钥匙,他让人物的情感在克制中澎湃,在隐忍中深情,比任何直抒胸臆的方式都更动人。
《月光男孩》的确不是那种宏大题材、宏大主题、宏大制作的电影,但它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本质上是电影的胜利。如今我们谈论电影时,时常谈论电影的制作和形式,却可能忘了电影与人的关系。
电影的人文性,和人的眼泪、痛苦有关系,和人在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有关系,和人的勇气、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有关系。奥斯卡最佳电影行列中,应该有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电影,它不是靠强劲宽阔的叙事取胜,也不依赖于华丽的形式和大牌卡司的支撑,而只是细腻温和地表达人们心中飘浮着的难以言喻的困惑和情绪,经由主人公的人生,它丰富和拓展了无数人的自我意识,让无数人从中照见自己。
——首发荔枝锐评——
6 ) 严肃影评#27:再看《月光男孩》——新生的黑人电影
“Who is you, Chiron”(塞隆,你是谁)
这是《月光男孩》中的主角塞隆被不同人多次问道的问题。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这是电影史上不断被探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话题。而在2016年,《月光男孩》要探寻的除了主角到底是谁之外,似乎还探寻了黑人电影对自身的认识理解以及蜕变。
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2016年的开端是怎么对待黑人电影的了。在全球瞩目的奥斯卡上,没有任何黑人演员或者关于黑人的作品得到主要奖项的提名。这在推崇政治正确的好莱坞里闹出了不少争议,而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OscarSoWhite(奥斯卡太白)的讨论,甚至连黑人超级影星威尔•史密斯也公开抵制奥斯卡,认为奥斯卡的投票会员对黑人影视创作人们种族歧视。
但如果翻阅2015年的电影作品,尤其是美国国内的电影作品,客观地说却并没有哪一部因为种族的关系而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细细回想,你还能列出哪几部特别好的2015黑人电影甚至电视作品吗?你不能提黑人女导演艾娃•德约列的佳作《塞尔玛》,因为那是2014年的电影,更何况它已经在2015年的奥斯卡上被提名了;你不能提《冲出康普顿》,因为虽然它的票房意外地喜人,却不能说是一部特别出彩的电影;你不能说《奎迪》,因为即便瑞恩•库格勒作为导演和编剧是多么的出彩,都没有明显好于被提名的5人,而同样的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饰演男主的迈克尔•B•乔丹没有被提名;你还不能说《酷毙了》和《橘色》,因为虽然它们是那么的清新,却都不能撇下小众独立电影的身份,而不能进入大众的视线因而无法被提名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作为(业余)影评人,我虽然能全心全意地向读者们推荐上述提到的所有作品,却不能过分同情它们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所谓困境。如果威尔•史密斯那么关心奥斯卡对黑人作品的歧视,为什么作为好莱坞数一数二影星的他不去接受甚至制作更好的黑人题材电影呢?为什么理应成为黑人电影人领军人物的他却连年去接像《震荡效应》和《附属美丽》这些缺乏灵魂的冲奥作品,或者像《自杀小队》这样的纯粹烂片呢?
而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也不喜欢被生硬戴上种族歧视者的帽子。对于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应该仅仅基于它的优劣,而不应因为他它所涉及素材的敏感程度而勉强加分(或减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评价电影甚至是身边的事情时从来不提种族或者性别的原因。我们对种族或者性别这些敏感话题能够给予的最大尊重,大概就是完全不在作出评价前生硬地思考它们,而是把所要审视的东西放在与平常事物一样的起跑线上吧?
而当舆论都还沉浸在1月奥斯卡提名是多么的种族歧视时,1月底的圣丹斯电影节却似乎给这些舆论的始作俑者提供了等待已久的话题。内特•帕克带着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席卷了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闻名的独立电影节,更是得到了福克斯探照灯1750万美元的版权收购。各大媒体犹如饥渴已久一般纷纷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赞誉,认为它已经提前锁定2017年的奥斯卡提名了,甚至以此预测2016将成为黑人电影的大年,对陈旧的奥斯卡进行反击。
而事实呢?因为内特•帕克自身的争议事件,这部圣丹斯上的大赢家后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口诛笔伐。撇开创作者过往的罪行以独立思考评论作品的好坏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波兰斯基的丑闻后依然接受他的传世佳作《钢琴家》。但我对《一个国家的诞生》最中肯的评价,却是觉得它亮点不多,甚至为它在圣丹斯上赢得各项大奖感到莫名其妙,尤其当它的对手是年度最佳候选《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瑞士军刀男》等等的时候。
躁动的媒体说错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其不太出彩的质量并不会被2017的奥斯卡提名。但他们的另一点却说对了——2016年确实是黑人电影的一个大年。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后,高质量的黑人电影开始如约而至。《辛普森:美国制造》这一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以它惊人的制作质量赢得所有人的赞誉,我甚至在第一次观看时就认定这是2016年的第一部传世杰作;同样不落下风的还有另一部由艾娃•德约列制作的《第十三修正案》,从法律的角度阐述美国社会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奴隶困境;而年末由著名黑人演员塞缪尔•杰克逊旁述的《我不是你的黑鬼》,虽然再次因为种族的话题受到观众两极分化的对待,在影评界里却依然赢得一致好评;独立作品中则有被广大观众遗忘的那部关于奥巴马夫妇第一次约会的优秀作品《南边有你》;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短小而精美的《抽搐症候群》。
不过尽管有着这些优秀的作品,2016的黑人影视界似乎依然缺乏着一部一锤定音的作品。虽然《辛普森:美国制造》是那么的完美,它却是一部纪录片,要走入广大观众的视线还是有点困难;而《南边有你》和《抽搐症候群》虽然细腻精彩,却依然缺乏着传世佳作所需要的深度。
这个时候,《月光男孩》出现了。
![]()
《月光男孩》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兼编剧巴里•詹金斯(左二)
《月光男孩》是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在处女作《忧郁的解药》后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作为非同性恋者的他,这次选择的却是与其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的那最为狭窄小众的设定——贫民区,黑人,同性恋。然而电影却靠着这些最为小众的设定探索着人类最为深沉又最为广泛的主题——对自我的认识,外界的影响,成长。
而帮助詹金斯完美探索这些主题的,首当其冲是那优秀的剧本。这份改编自舞台剧《月光下黑色男孩却似蓝》的剧本,来自于与詹金斯从未合作,却又与他有着极为类似背景的塔瑞尔•麦卡尼。作为麦卡锡天才奖的得主,麦卡尼创作了这个深沉的故事,可惜因为其复杂的结构一直无法搬上舞台。但在舞台上的复杂,在詹金斯的眼中却意味着成为电影的潜力。这两位同在湿热的迈阿密长大,小时候住处仅隔数个街区却素未谋面的黑人创作者,联手为观众带来了这部2016年一众影评们评价最高的作品。
我们通常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会问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月光男孩》说的是什么?主角塞隆住在南弗罗里达的贫民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然后他长大了。The End。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相信不会反对上面的这个概述,因为这确实就是电影所说的。
但细心的观众同样会知道,这实际上也并不是电影所说的。
当《月光男孩》以最为简练的故事结构为我们呈现塞隆一生中仅有的那短暂的三段时间时,我们得以感受詹金斯为我们带来的这份最纯粹的人物演示。我们得以从近处观察塞隆,我们得以直视他的眼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也是为什么詹金斯提到他在选角时关注的只有演员们的眼睛。他相信只要三位演员的眼睛足够相似,他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表达也将会足够让人可信。在《月光男孩》里,我们得以花一个多小时去跟塞隆相处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直视他的内心。而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却也是2016年最需要深刻沉思的电影。
这正是为什么如果被问道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时,用心的观众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原因。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关注它“说的是什么”,就如同错过了它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样。
“说的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就像试着列出一个人的过往事件来理解他一般。这大概是可行的吧?他在哪里出生,他在哪里读书,他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但这些问题真的能让我们更了解他的这一生吗?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比列出来这些事件的总和更为深沉和更有意义。虽然这些事件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难道不正是这些里程碑之间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子所铸成的吗?
和塞隆一样,你我的生命没有所谓的剧情,无所谓“说的是什么”。有的只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如何去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而这,也正是《月光男孩》最为优雅,最为美丽的地方。我们跟踪着塞隆,去关心他,去同情他,去为他呐喊,去为他揪心,去为他落泪。我们因为他生活的困境而悲伤,我们因为社会对他那歧视的目光而愤怒,我们因为他以一身健硕的肌肉作为盔甲来回应社会的目光而理解和遗憾。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因为与塞隆一样,我们的生命中总有着某个不安的时刻。
![]()
关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新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
关于电影,美国著名的影评家伊伯特曾经这么说过:“对于我来说,电影就像一部产生同情的机器一样。它让你对不同的希望、抱负、梦想以及恐惧产生那么一点更多的理解。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些跟我们一样在旅途上的人们。”
《月光男孩》,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作为一部黑人电影,它有着毒品、贫民区、同性恋,但这些都不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它希望做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让我们产生对塞隆的理解和同情,而它在这一点上做得是那么的成功,以致于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我们能对身边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而当黑人电影终于放弃去为所谓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呐喊时,当黑人创作者们终于把目光关注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时,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黑人电影的进步。我们在《月光男孩》中看到这种进步,也同样在2016年的新美剧《亚特兰大》中看到这种进步。这些有着自己独特灵魂的黑人作品,让观众们有机会去观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故事,让观众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新认识。
而这,或许正是新生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吧?
“Who is you?”
“我是《月光男孩》,我是新生的黑人电影。”
与主流电影公司还在给美国人大上特上黑人平权的历史课比起来,这部电影真的算是黑人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表演精准细腻,但节奏调度的不好。人权,毒品,同性恋,敏感元素一应具全;总的来说是一部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
少见多怪。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比其他几部奥斯卡高级太多太多了。豆瓣打分低的有点出奇,可能更适合低幼爱情或者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的这种,而且看电影带入的话,真的很不高级,拿自己的出柜经历去对比电影中的人?无聊。恰好这部电影还真是只有黑人背景才能有,只看到政治正确,本身眼光就有问题。很漂亮情感很饱满,喜欢。
今年颁奖季政治正确的产物,碍于三段式的故事,最终只能流于情绪化和形式感的表面,倒是和以往那些苦大仇深政治正确的黑人平权电影不一样,它是小清新。片子在摄影上追求情绪上的忧伤氛围,也凸显了导演镜头调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牺牲了叙事的节奏,最大的问题时三段故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kevin给chiron做菜的那个镜头,看哭了。就是那种,珍爱的对不起过的老朋友回来了,我要给他做顿好的那种感觉。真的好感动。最后chiron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身体的人,我再也没有让别人碰过我。沉默,惊讶,欣喜。喜欢配乐和镜头语言,尤其是chiron见旧情人时候镜头的视角,好美。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斥责我不要看她,如今却求我去看她。就像我戴上了耳钉,你已将它摘下。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沉醉进今晚的夜色,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Highly overrated
黑人版王家卫
并没看到什么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最后居然没搞你们还是人吗???
三星半,那些话题性的设定让这部影片总是有些别扭。不过,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与困扰的时候,又会因为那些抒情的细节让人小小感动,美国王家卫,黑人小清新
这部电影实在清新、美好,甚至像一份经过过滤的带着光芒的回忆。故事很简单,加不加三个标题都无所谓,而且全部发生在黑人社区,没有任何想象中的肤色冲突。我想导演只是想拍一个普通同志男孩的成长,无关肤色;他的生活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扰,他遭人欺侮也会愤怒,他为了爱情也可以一等十年…
童年、少年、青年,如此残酷的人生中又闪耀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的美好。简洁是优点,也带来了单薄的不足。没想到它会得那么多奖项。
可贵之处正是他的“一般”。你原以为是乏味的政治正确,结果他一点都不激进,甚至没有力气,轻柔又平和,还原黑人、同性恋、贫穷、暴力、毒品外壳之下凡人的本质。说《月光男孩》是肤色版的《断背山》,因为《断背山》给人“无关性别只是爱情”的启蒙,《月光男孩》异曲同工。
看了热门短评,就像知乎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大选局势一样,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能看出美国佳片的好歹。说本片是靠着肤色和题材拿小金人的,基本上不懂电影,简直是对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的几千专业评委的侮辱。还有那个说把本片换成白人的,这故事可能发生在白人社区?
黑人/底层/同性恋,占齐了弱势群体主题的全部设定,没有比这更投机的了。老套的剧情,老旧的桥段。名不符实。
3.5 沙滩上的那一抓一抹。
导演喜欢任性的夹带私货,不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动人,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多余。成年版已成毒枭的little,在见到他最初恋慕的人时,眼神依然回复孩童般的温柔不设防。一个人果然最爱自己的伤口,简直是循着伤口的轨迹报复性的长大成人,且还必须得回头凭吊那道伤口,与伤口再三缠绵,才能释掉心结。
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蓝色是一种温暖色。IMDB上8.5分太虚了,就是一部文艺小片而已。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小黑长大之后他挣扎、飘摇于世,武装到牙齿,可见到凯文的一霎那他怯懦的神情。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探讨,牙套、车、月光其实都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己。希望娜奥米哈里斯能拿奥斯卡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