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孤影 】是部好片子。
尽管前50分钟看的我昏昏欲睡,一头云里雾里。
后20分钟,开始拨开云雾见阳光。
导演似乎有洁癖,镜头稳如老狗,剪辑干净利落,对白少而精炼。
冷酷到骨子里的无产阶级浪漫主义,连台词都那么冷。
能用10句话说服的人,其实根本不值得去说。
一个眼神,她就懂了。
剧情干涸到乏味,像一道导演做给自己的菜,他只管吃,不在乎你怎么看。
这是写给孤独者的情书。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我想,这是一部讲“光”的电影。
男主的老同事受不了平庸无为的底层生活,意欲创业,并拉上了男主,男主的黯淡的生活出现了一抹光。只可惜世事无常,伴随同事逝去,光消失了。
男主对眼前的黑暗感到无助,迷惘,痛苦。直到他遇见了他的好友和女主,生活的光又出现了。
伴随着一系列的事情,这光时而黯淡,却总是能够被不懈的点亮。最亮的光还是爱情,还有同样耀眼的光,是友情。
男女主偶然相遇,似乎是一见钟情。两人同处于社会底层,为他人所摆弄。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追求爱情。而且,在爱情之光每每快要消散之时,二人都能够脱离种种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维护这亮光,并使之更为耀眼夺目。
同样,男主与他的朋友,艰难时刻相遇,始终互相帮扶。特别是他朋友借钱给他那一段,让人感受到了二人深深的情谊。友情的光啊!
最后,男女主登上了去塔林的船,想追求无产阶级的光。
电影让我看到了在看似充满着光的北欧国家,底层人民的或平庸或悲惨的命运。(或许现在有所改变?)看见了对阶级分立的不满,一些场景与情节,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然而,二人前往苏联,情况真的会有改善?对于二人接下来的命运,我无法想象,但我感受到,更冰冷的未来无光可能正在等待着他们。
但是这些对他们来说,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他们已经有了人世间最耀眼的光。爱情,足以驱散一切的黑暗。
片尾曲很棒。
看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总是有趣的。
特别偏爱的演员老是那几位,这部的A角是另外一部里的B角,随便一个路人看着都眼熟。还有以墙挂照片露脸的方式客串纪念(《没有过去的男人》,马蒂·佩龙帕),简直就像找茬儿和连连看游戏,观众屡玩不爽。加上他的影像环境停留在充满复古色彩的80年代,时间的变幻与几位演员的轮番登场给我造成混淆,所以曾在某一刻(《勒阿弗尔》中主角的妻子,扮演者卡蒂·奥廷宁出场时),我感叹道,天啊,她竟然这样老了!
你也会不自主的将这些演员曾经诠释的各个角色相互代入,比如《升空号》中的狱友正是《天堂孤影》里勇敢夺爱的男主角,当他说自己犯下凶杀罪时,你就会觉得他必定是情杀无疑;当《薄暮之光》的保安小哥(詹·海帝安饰)出现在相隔10多年的《希望的另一面》中时,你便会想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与那个默默爱他的餐车女孩生活的如何?
相似而模糊的角色设置与固定的演员班底,在为阿基电影营造流畅延续感的同时,也成为隐藏其中的特殊彩蛋。所以,不要再说谁谁谁是熟脸了,既然影像记录他们的体态面容正在阿基呈现出变与不变的空间容量之中,那么就把这当作是他们真实的人物串场吧。
充斥着高昂歌声的赫尔辛基,永远干净与萧瑟并存的街道,不变的电车与餐馆,门口揣着手抽闷烟的男男女女,万般苦涩,往日时光。数十年如一部,被从不超过90分钟时长的影像尽收到底。
作为阿基考里斯马基“无产阶级三部曲”第一部的《天堂孤影》,便是由上文提到,与他合作最多的男女演员(马蒂·佩龙帕与卡蒂·奥廷宁)共同主演的电影。
熟悉考里斯马基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电影主题永远是“孤独与希望”。
开场十分钟,被朋友拉伙一起创业的男主角,经历了惊喜与意外的几度波折。转机总是赶不上危机,还没说几句话,他那壮志踌躇的老朋友,作为未来好生活的希望象征,就那样死在了垃圾车下。
相比较而言,阿基的前期作品似乎更冷、更狠、更加直接。人物的苦涩和反应的主动性更大一些,影片同情的眼光则更淡,暖意也没有那么突出,甚至都不曾出现,这一点体现在《火柴厂女工》里尤为明显。
似乎还没有走到被社会无情践踏后,于爱情中求得栖息之所的那一步,《天堂孤影》中的男女主角,就是那么纯粹地、一见钟情地,谈了场真实无比的恋爱。也是从这一部起,我们开始看到爱情,是如何在底层人民无奈挣扎的生活当中产生波澜的。
对于男主角,哪怕我只是个垃圾工,我没钱,我性子闷,一旦爱上了,我就要对你好。有情敌,我也要坚强。你走了,我还是爱你,生活残酷,却有希望,因为我不相信你那么没有良心。看着吧,我正好好学习英语呢,最后我总能带着牛气与自信,让你跟我走;
对于女主角,一言不合就被辞退的操蛋日子真是过够了,生活的窘境让我看不到爱情的光。不是非你不可,我在犹豫、观察和试探着呢。我爱上了你,可我不甘心。我跟别人好了,我终于进来高级餐厅吃饭了。知道吗,我记得跟你来过这里,但是那次没位子。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你知道我有多孤单?爱真让人伤脑筋,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心;
而朋友呢?他知晓一切。
高福利政策下的芬兰让你衣食无忧,不必冻死街头,不必饿坏肚子,但你仍旧是孤独的。你的孤独和无助没人管,你受到的冷漠与轻视无人过问;别人骗了你,你安慰自己这没什么;爱人离开了,你也只能放着狠话,你何不现在立刻就走?
引发孤独异化的冷漠危机,是阿基电影故事中的大敌。它可能是《希望的另一面》中的移民局,《升空号》和《薄暮之光》里的小法院,也会是火柴厂女工那双无情的父母……在《天堂孤影》中,女主角供职的超市就是一台冷酷机器, 它将女主角推入爱情热浪,也用地位和阶级的思想,渗透给她对于爱的踌躇不定。
与此同时,学习英文的男主角还没有放弃努力。
录音机里发问:“And it's a lot of fun too, to be in love. Do you think so? ”
他急忙按下暂停键,一字一句的录下回答:我对这个话题相当熟悉。
还有面对女友的突然变卦,他不甚关心原因,只是目不转睛的说完狠话,接受了一个离别的吻,没表情的带上墨镜。朋友问他病了吗,回答,是的。我们还去收垃圾吗?不去。看着这一幕幕的我,有点想笑,又很想哭。
你带给我的只有悲伤和痛苦/但那没关系/我能装作无所谓/我不会告诉别人/如果你现在离开我/我将心碎/但不会表露出来/……
女主角那一次匆匆离开,右手拎着全部家当,左手则拿着一个收音机。阿基电影中,无数次出现了唱片机、车载音响、收音机,最热烈的地方永远是有乐队演奏的酒吧。人们静静地听着,喝着酒,内心深处暗流涌动,表面却只有烟雾缭绕。沉默寡言,擅长冷眼旁观的北欧人啊!心思都在歌声里,爱恨从不愿说出口,那种冲动与无畏,单纯与浪漫,伤感和纯情,全归给阿基一手的音乐好品味上了。
啥都没有也没关系,还有音乐唱出我心声,总能把丢了的爱找(夺)回来;要我一辈子干垃圾行当我自然是毫无怨言,但我不能给冰冷机器打工,要我死在硬邦邦的车轮之下,这才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人生——既是阿基影像中,乐观、朴实、忠诚又浪漫,倔强而勤奋、一意孤行、说一不二、眼里不揉沙子的芬兰人。
谁都有资格追求爱情。哪怕是个垃圾工,也可以拼尽全力向往更好的生活;爱情是平等的,哪怕是在这不甚公平和充满压迫的社会。
最后,《天堂孤影》以阿基的特有方式迅速扭转。
甩了服装店老板,他是谁?不认识。
男女主角一下子硬气了起来,抛下一切,“私奔”前往塔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临时起意式的冒险和逃离,在其后面作品中逐渐形成风格。
这样看来,“无产阶级三部曲”是可以被戏称为“逃离三部曲”的。而且,相比较《升空号》的坐着船驶向未知,以及《火柴厂女工》更为绝望的悲剧结局,《天堂孤影》中的“跟我一起去塔林吧”浪漫大胆,让人对爱情和未来都充满向往。栖息在孤独中的两人,终于可以摆脱生活暗影了。
即便是在高福利的芬兰,也会有很多不完美、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也会有寄居社会边缘的可怜人存在,也会有人受伤流泪,也会有人需要关心和关爱,需要尊重。阿基考里斯马基用这一种不变的视角给予他们同情,用在影像中创造美好而平等爱情的方式为他们的希望建造梦巢。电影里的happy ending未必都能顺利实现,但这份愿望也能算作另一面的希望,不是吗?
请记住,孤独是常态,而爱能带来薄暮之光。
http://music.163.com/song/4197204/?userid=552420741
第五部考里斯马基,看出了卓别林的味道来。
《天堂孤影》就是加长版《狗没有地狱》。出狱的男人,等待的女人,被歧视的阶层,心灵空虚的人们百无聊赖地活着,爱情的激流恰逢其时地出现,至于结局导演决定,总是让男女主人公抛下一切、义无反顾地离开,那是多么复杂的心情啊,里面有放弃现有一切的自弃快感、从头再来的非凡勇气、远赴异乡时的张皇以及坚定、忐忑不安的幸福,我想,男人再也不必以旁击側敲的方式去问女人“跟我在一起觉得无聊吗”,因为冒险也因为爱情他们必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浪漫、满足。最后一个镜头总是告别,《天堂孤影》里载着两人前往塔林的轮船驶离码头,前来送行的朋友发动他的垃圾车离开港口,垃圾车发动时飘出几缕烟,随风而去。告别唯一的朋友。《狗没有地狱》里火车在黑夜里飞驰,男人就着窗外的微光张望着什么,女人问:“你在看什么?”“看它还在不在。”男人回答。女人问:“谁?”男人答:“祖国。”然后火车彻底进入黑夜,再也看不见了。这是告别祖国。
几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考对俄国执念很深,男女主人公前去的远方总是俄罗斯。考对俄罗斯文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偏好。
考善于制造些出其不意的小冲突,然后又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是不流畅的,像由一段段颇有仪式感的僵硬小品组成,时时平地出险峰,暂时地阻断观众的视野,而后再给个通往“柳暗花明”的幽径。
考的电影中,人物的言行是否符合常理、故事走向是否处在舆情可控的规范之内,这些都是次要的、可以忽略的,重要的是考的用意,当然还要看到他的审美。
在考的女主角们的骨子里似乎都活着另一个女人,那个随时可以打开门出走的“娜拉”,可以勇敢爱恨,可以冲破,可以反抗。
之所以尝出卓别林的味道是因为考也在幽默,一个伤心的人在讲冷笑话,他想逗别人笑。一会儿又改变主意,或是觉得自己有失自尊,还是庄重些的好,也许是想起来逗人笑并非他的终极目的。于是逐渐板起面孔来,装作冷酷的样子。苦喜剧,我们姑且这样讲,严肃活泼,笑中带泪啊。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背景音乐十分温暖,例如《没有过去的男人》,记得阿茂在访谈中推荐这部电影时,我兴奋得像个有巧克力吃的小孩,因为恰好自己刚看完不久,像听到他说“达达主义”一样充满惊喜。虽然自己比较肤浅,却仍不自觉想要夸这些音乐带着艺术性,能穿透电影本身给予的“闷”的体验而产生一种“这样真好”的欣慰。
似喜剧非喜剧,其实故事本身如果放在现代都市剧中会十分庸俗,失忆的男人抛弃过去来到异地,重新开始生活,爱上一个这里的女人然后再也没有离开。无论多大的篇幅讲述这里的简单朴实和善良的人们,都没办法遮掩故事本身的天真。但电影就是有一种幽默而让人愉悦的气氛,色调复古,配合巧妙的节奏,让人觉得美好。高大而壮实的男主,和这里的人们其实有点格格不入,却也十分容易便适应起来。遮风避雨的集装箱房子,有杂草虫子的乡间小路,有狗叫和鸟鸣的空间环境,还有海风有太阳,有音乐有劳动,有热水,也有一荤一素。算是为数不多的有最原始最简单生活的电影。
如果说《没有过去的男人》是关于逝去和希望,那《天堂孤影》是关于孤独和希望。前者全片都带着独特的幽默的轻松,而后者虽说不沉重,但感受到的豁达或许都是“犬儒主义”的认输。不过有意思的是,导演关于男主求爱的描写和约会的场景都有点固执笨拙,非常可爱。
《天堂孤影》里人们的生活,单调乏味,让你甚至没有办法去伤感,因为另一种感受是,这好像是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并不自觉的模样。认识的零星的人,每天吃同样的食物看可能类似故事的报纸,说不定在城市里日复一日行进的轨迹也从未有过偏离,以一种从未曾怀疑过的面貌和状态呈现在眼前。从如此琐碎的平凡中,如果去质问生活的意义,谈这千百年来,人类发明的科技,建造的稳固而繁华的城市,都似乎可笑起来。谈什么星辰宇宙,天涯大海,即使谈脚下正在走的路,都是虚无,95%以上,活着就只是活着而已。
而活着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有转折和意外,也只是平静的发生着。这种转折的节奏导演控制得挺好。
男主的同伴是一个长达25年工龄的垃圾工人,想要通过5辆卡车开始创业生涯。他说“我不想死在车上。”创业谋划似乎顺利,银行会贷款,车库已租好,广告词是:可信赖的垃圾处理,始于1986年。他说“我向妻子许诺要带她世界旅行。”然而这家伙在这一天收垃圾的时候,倒在垃圾车旁边,死了。
男主去酒吧喝酒有点想念逝去的同伴,因被店家瞧不起愤怒地搞破坏,而后带着在看守所认识的一个新伙伴,继续自己收垃圾的生活。本以为之后的故事不过是《人鼠之间》的流浪者般,各自孤独各自悲凉。但好像没有往下滑。这家伙和这个女销售员产生了情感联系。爱果然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能给人有以极大心里安慰的存在。其实可能这个垃圾工人也并不知道自己去夜校学习英语有没有意义,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但当他念出“我从很多个角度考虑过爱情,比如伤害和不完美也是一种乐趣,而身在其中的人都很严肃。”就让你觉得,这一切挺有意思。
“我什么都不需要。我是尼卡德,以前是屠夫,现在收垃圾,牙齿和胃都不好,肝也不行了。”没有过多虚妄的梦想,却有思念一个人的味道。没有多少惊奇的变化,却也能找到一点点属于他这样无产阶级困于贫穷之中的浪漫。
他的新同伴,看着男主坐上那艘驶向远方的船。希望在最后一刻点燃。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是闷的,但这些闷是有出口的。
哎呀,坏坏的可耐的阿基大叔阿基大婶啊……
垃圾处理从86年开始,问我想要什么没意义,你带给我的只有伤和痛,佛罗里达只有芬兰人和唐老鸭,你能养活我俩么小土豆。。阿基典型的风格
“我什么都不需要。我是尼卡德,以前是屠夫,现在收垃圾,牙齿和胃都不好,肝也不行了。”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要有多爱,才能回答的这么卑微。不许诺未来,全然交代过去和现在,情话无聊又动人。
和《升空号》其实差不多,甚至是最后也同样是以坐船离开圆满收尾。依然是无产阶级的爱情故事,但可能是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了。3.5
开场的赫尔辛基收垃圾佬太酷了,“没有极限”,“可信赖的垃圾处理,始于 1986 ”。不过这部电影和贾木许那部片子的名字,未免太像了吧。而且我明明没看过——怎么一直念叨要坐一趟去塔林的游轮呢?
“无产阶级三部曲”第一部。听了张大磊的推荐来看,还真是相当动人。考里斯马基的体系太强大,以至于他的这种高度限制的表演方式(绝对可以顺到德莱叶-小津-布列松的体系里,反而不是塔蒂-罗伊安德森-苏雷曼这个体系……)与其实有些离奇的情节在体系里非常自洽。对孤独感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别忘了这片其实是个风格独特的情节剧啊,差点还走向黑色电影)。开头垃圾车的段落真是漂亮(一瞬间穿到肯洛奇-达内那儿)。剪辑风格干脆利落,居然都不留气口……
8/10。清垃圾箱时捡到一张唱片,卑微的苦中作乐也能点燃希望;喜欢男女主角初次相遇那段,她的大红衣服在冰冷的环境色调里格外热烈,主动要求帮他扎伤口,两人的脸胀得偏红;餐厅门卫、服装店老板借口阻拦进入,饱受打击的底层仍不把悲伤挂表情上接受怜悯,顶多独自醉一场,缄默是他们争取尊严的方式。
最后依然是上了一艘大船,那红色的镰刀锤子,航向苏维埃的塔林。年轻时代的卡蒂·奥廷宁,稍微折腾一下也没那么丑了。
老鼠与人类的基因差别只有15%左右,沙发土豆肥皂剧和考利马斯基的区别也差不多,不过前者乐于展示张牙舞爪或面目扭曲,而后者则把那些浅薄完全摒弃,冷的彻骨也热的灼心。
匆匆看了后半段,结尾觉得很浪漫
曾经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男友是个收垃圾的工人,如今,与男友一同坐在垃圾车里,脸上却闪烁着充满幸福的笑容。爱情是无产阶级仅剩的骄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芬兰影史十五佳NO.14
不知是否有人会像我一样认为此片和北野武那部奇妙地互文。芬兰初夏,阴郁的海...
太喜欢了,是那种拿出手机备忘录记笔记的喜欢,对无产阶级的孤独感刻画没有流于俗套,而是非常地冷峻和轻巧。
考里斯马基总是很有趣:)
爱考利斯马基就是爱一种肥皂剧 演员、台词、调调 一万年不变你也不烦
我居然好喜欢阿基早年的这部!爱是人最后的尊严。男人自语道:“我从很多个角度考虑过爱情,比如伤害和不完美也是一种乐趣,而身处其中的人却都很严肃。”结尾的歌,如同咏叹调,情感直白:“抬起头,我的爱人。你看那灯火通明的公园,我的心在思念你,在这里孤单地跳动。请快些吧,快回家吧。人生啊,如此短暂。快回来,你给了我一切。但爱人啊,尽管我这样请求。我知道这都是徒劳的,尽管我思念你,日日夜夜。不要迎向我,因为你也知道,生活只会带给我们痛苦。别匆匆回到我身边,这里的阴影会把你淹没。别匆忙,看这美丽的世界。在这里,看不见泪水。”
把时间打乱,《火柴厂女工》重生后变得冷酷无情厌倦男人,碰上了另一个时空男版的自己垃圾车男工,两人结婚后去了《勒阿弗尔》,过了平淡幸福的几十年,帮助了一个黑人小男孩,happy ending。这是阿基的电影宇宙。
友情 爱情
“我是来带你走的,蜜月旅行总不能一个人去”,真他妈的浪漫。他们未来或许仍逃离不了痛苦,但上船的时刻他们无比幸福
顺着作品年表开始看阿基,有点理解为什么仁科喜欢这个导演,确实很戳文艺青年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