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 更新: 正片
导演: 马提欧·加洛尼
主演: 克劳迪亚·杰里尼,阿涅洛·阿雷纳,洛雷达娜·西苗利,南多·鲍勒,内洛·约里奥,农齐娅·斯基亚诺
类型: 电影 地区: 法国 / 意大利语言: 意大利语 / 拉丁语年份: 2012
简介: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导演马提欧·加洛尼将其描述成一个“简单的,工人阶级的故事”。 卢西诺是一个那不勒斯的渔民,他的全部收入就是和自己的太太一起搞点小骗局的“赃款”。其实,像是卢西诺这么一个具有娱乐精神和好玩的人,从来不会放弃在顾客和亲戚朋友面前表演的机会。时间一长,他的家人就劝他是不是能去更大的地方碰一..详细 >
长篇影评 1 ) 电视带人上天堂奇装异服的俊男靓女们,排着长龙,向一个等待宗教朝圣的队伍。镜头跟着一家子掠过长龙,向上一抬头,我知道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了。那是全球电影人朝圣并渴望留下印记的罗马电影城(Cinecitta)。我有幸在一个没有任何长龙的安静下午,仔细遍览了这个印刻了《罗马假日》、《宾虚》、《埃及艳后》、《甜蜜生活》等永恒经典的电影圣地,电影城公关总监指着费里尼第五摄影棚隔壁那栋楼告诉我,“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这里才是新的圣地,此刻他们正在录制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Big Brother。’” 前花心大总理贝卢斯科尼,作为垄断性的媒体大亨,在一塌糊涂的政绩之外,最大的业绩除了AC米兰,便是让千万意大利人洗脑、让伟大的意大利传统电影业彻底没落的肥皂泡电视业。很不幸,这个曾让帕索里尼警告“电视让人变得愚蠢”的行业,在新世纪变本加厉的以“Big Brother”这样的真人秀绑架了意大利国民。于是,马提欧•加洛尼的这部《真人秀》,无疑算是对如今占领罗马电影城的电视业所发出的一种控诉。 几乎纪录性的黑帮电影《格莫拉》,已经让观众认识到马提欧处理现实题材的杰出能力。此次《真人秀》里的梦想家们,依然来自导演非常熟悉的那不勒斯群众,同《格莫拉》一般破落的房子、一样在底层苟活的市民,只是从枪林弹雨的危险地带挪到向往财富的安宁社区。任何一个唠叨的典型意大利南部人,本身就具备喜剧特质,马提欧将这种群体特质集中在卢加诺这个有表演欲的鱼贩身上,现实主义的马提欧也就顺利成章的接洽上意大利喜剧电影的悠久传统。接着,这个喜剧的传统模具,开始在鱼贩周边高速运转起来,为其业已开始的“意外生活”塑形,被叽叽喳喳孩子们推上Big Brother那不勒斯站海选试镜的鱼贩,也就不得不在喜剧机器里走上一条无望梦想的不归路。 从不太情愿到疯狂痴迷,电影为卢加诺的情感剧变所做的铺垫其实并不够,但我们可以从开场一系列华丽的贫富对比中,洞悉这种屌丝向往高帅富的巨大欲望。同是屌丝出生但被Big Brother光荣加冕的同乡,乘坐直升机光临了一个盛大婚礼,鼓励大家尤其是鱼贩卢加诺:“坚持梦想,奇迹总会来临。” 电影十分巧妙的为卢加诺搭配上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鱼贩伙伴,对虔诚的伙伴来说,宗教能将人引入天堂;可对沉迷于真人秀的主人公来说,电视才是通往天堂的金钥匙。有幸来到罗马复试的卢加诺从此变得神神叨叨,他变卖鱼当,怀疑周围一切的陌生人都是电视台派来偷窥自己日常生活的天使,总有一天,天使能将自己领入天堂。即便新一期的Big Brother已隆重将幸运儿推出,那不勒斯的可怜人依旧相信电视台将为观众奉上一个“惊喜人物”——毫无疑问,是我自己。就连街上行乞的流浪汉,也被卢加诺视作是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安排的特别环节,于是,最有趣的隐喻出现,那种引人向善扶贫济困的宗教力量,也竟然被电视节目催发了出来。谁让他们都能将苦难世人带上天堂呢? 罗马电影城的电话始终还没到来,可对于鱼贩卢加诺来说,Big Brother依然无所不在,在想象的千万镜头注视中,有梦想的人,幸福极了!
2 ) 梦想的重要那不勒斯的贾樟柯果然是戛纳的宠儿,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贾导演也只能自叹运气太差。Garrone连续两次荣获评审团大奖,摘下金棕榈看来也是迟早的事。作品继承了意大利电影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把焦点瞄准意大利这个欠发达地区以及身处其中的低下阶层。跟贾樟柯的电影一样,小人物的故事永远是亮点。 这部新作放弃了《格莫拉》充满野心的群像描述,用的是近乎通俗剧的手法去着重刻画一个毫不起眼的卖鱼佬。如果说电影只是为抨击或讽刺无孔不入的电视媒体对日常生活造成可怕影响的话,那戛纳评委会主席Nanni Moretti的眼光也实在不敢恭维。实际上,我非常相信Moretti的选择,因为我从这个悲喜交集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远远不止是令人心酸的小人物的可笑命运。我始终觉得希望或梦想对于一个人来讲,简直就是生存的唯一动力。我非常肯定导演对剧中男主角是抱着同情的心理,而绝非带着任何讥讽的批判态度。从男主角不顾一切地追寻梦想时,眼中充满着喜悦的神采,我便得到明确的答案。 继而,我亦深深明白到梦想的重要,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身处贫困环境奢望改变的小人物。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一个疯子神经病或愚蠢可笑的家伙。但我更倾向于相信,如果没有这种梦想支持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继续浑浑噩噩下去,即便是拥有幸福的家庭,也必定会幸福得麻木。 尽管放弃了前作的多线复杂叙事,Garrone的作者风格依旧坚挺。一方面是手提摄影的运用,准确捕捉到人物角色的面部细腻表情,另一方面,好几个颇有特色的长镜头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开头的那个。一如既往,导演相当偏好方言,这种生活化的手段让角色变得立体可信。而我最欣赏的是剧中设置多种意味的强烈对比:一开始那场盛大的婚宴,过后立刻转移到贫民区的建筑和方法生活场景;保持着古典旧城风格的那不勒斯和罗马现代化不同的生活方式。 结尾的一场简直就是全剧点题的升华高潮,现实与梦幻在此已你我难辨。男主角演得太棒了!简直让人觉得不是在表演,而就是在展现自己的生活。
3 ) 《擬似主角》(REALITY):電視人理論的極致演繹 意大利電影《擬似主角》(REALITY)具有可看性,其男主角ANIELLO ARENA的真正身份一位囚犯,他曾謀殺過黑幫成員而判囚終身監禁。電影在去年的康城影展中獲得評委會大獎,而很可惜這位男主角沒法與各位分享榮譽。要講到同樣以在囚人士為拍攝對象的電影,不得不提在2012年柏林影展奪得金熊獎,由塔維安尼兄弟執導的《凱撒必須死》,片中人接觸到改變他們一生的舞台劇藝術,從藝術中發現自我。而對於《擬似主角》的男演員來說,這次的經歷其實對他自身也是一種無形的反諷。電影是自由的,然而自己卻囚禁在黑暗房間當中,每一天拍過電影後就要回到囚室。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的思想開放,能夠讓在囚人士成為其中的主角,證明人是沒有貴賤,但求的是才幹。 單看故事結構來分析這部電影,難免會給人一種沉悶,一直在轉圈子的感覺,看到一半似乎還未進入正題,如果在觀影前以為這是一部戲中戲,那就大錯特錯了。《擬似主角》主要是帶出人與媒介之間的關係,運用寫實的手法帶出這種的虛實辨證,介乎觀看與被看之間。這是一部關於媒體的電影,用傳播學的理論作解讀會更加貼切,並且會增加一點的樂趣。 傳播學裡包含著對受眾的研究,其中一樣是對針對受眾行為的研究。在需要層次理論中,講到人是有物慾與心理上的需要,需要融合圈子、與人溝通。而接觸媒體也是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一,他們需要與身邊的人聊天,融入社會當中,追求自身的滿足感等等。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有助我們解讀這部電影,片裡的男主角LUCIANO在朋友婚宴上看到參與「老大哥」節目的參賽者一夜成名,成了全場焦點,而他悉心打扮反倒沒有得到注目。安迪華荷曾經說過在媒體時代裡,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確在今時今日要「成名」不是一件難事,在社交網絡上打幾句話,甚至像PSY一樣唱一首歌也有可能一鍵成名。 關於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是出現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而最主要它帶出了「四個滿足」,首先是心理、人際上的,其次是個人與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主人公在戲中飾演「賣魚佬」,生活在常規化之中,面對著「老大哥」的來襲,他希望藉以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在戲中除了賣魚外他還有一份買賣的工作。他需要排解他的情緒,滿足其家人的慾望。這裡就談到媒體與人群對心理互動方面的需求,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家人都對電視裡出現的人有一種熟悉的心態,不其然想接觸他們,從而有一種擬似的狀態。第三是主人公從中得到了自我的認知與確認,他認為劇組方面會接納他,在面試與其後所做的事上,他得到了滿足感,他猜疑誰是電視台派來的,甚至去做一些希望讓人看得見的行為。透過對電視節目的觀察,他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期望有其他的機會進入節目當中。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其家人都對媒體有了一定的印象,他們相信改變,但偏偏不是他們。結果整件事看起來就變成了「娛樂至死」,也變成了主人公的沉迷與不知所措。主人公變成徹頭徹尾的電視人與容器人,並不幸的患上了媒介依存症,過度沉溺其中,迴避與放棄現實的生活。電視人的意思即是在感官刺激長大的人,是注重感覺的。而本片的主人公很容易受到媒體的一舉一動而影響,盼望從電視裡得到權力與慾望。 電影最主要是帶出人與媒體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把一個平凡人改造,使他們充滿成功感,其實也相當的諷刺,在今日的媒介社會裡甚至是每分鐘我們都與媒介接觸,獲取最新的信息,從網絡與現實中獲得話語權,換取滿足。但有些人會走火入魔,如戲中的主人公與現實生活上患有網癮的青年。真正的「老大哥」不是真正的活在節目當中,這個「老大哥」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裡,主人公經常的猜疑,內心的有鬼,然而坊間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都會以偷窺別人的生活為拍攝的對象。回歸現實一點的就是,今時今日拍攝工具的普及,一個不小心在街上與人爭執或者做了一些別人眼中認為是不對的東西就會被放上網批評。這個「老大哥」其實存在在社會的任何一角,我們要有著這份的前膽性。 《擬似主角》較為失敗的是一味在論述,電影拍得不夠的濃縮與緊湊,把論調又重彈一次,欠缺了驚喜與更核心的討論,但在虛實之間的表現中製造了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意味,也不至於太差。這部電影也某程度上反映出今日全民媒體的時代下的一些景象,利用傳播學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也是相當的有利的,也可成為其中的一個例子。 文/Dorothy
4 ) 《真人秀》:娱乐仅仅是娱乐,幸福也只是一瞬沉浸在那摇曳的光影, 还有那启人心扉的配乐, 加上那不勒斯特别的人文风情, 我已经慢慢的忘记了马提欧·加洛尼要说的重心。 如果诗一般的风情可以用电影来呈现, 如果丑陋的现实也可以用诗歌或电影来剖析, 那么这部电影也有卢西诺的诗意, 喋喋不休的在描绘着电视节目给于他的幻觉和愚弄! 我们的国度也有着惊人的相似, 从星光大道到最强音, 似乎许多默默无闻的能人想在电视前证明自己, 大多数人也会象卢西诺所说: “我宁愿钱太多而烦恼,而不愿因没钱而纠结” 然而在这样一个全民消费娱乐的时代, 谁会在乎娱乐背后的伪善和欺骗呢? 恰恰是主人公神经质的不信任让剧情节奏变得掷地有声。 就算马提欧·加洛尼和乌戈·奇蒂用力过度了些, 张弛有度的手持摄影特写, 加上亚历山大·德普拉突然的迷幻, 已诚意满满。 结尾的俯镜处理和开头那不勒斯的全景遥相呼应, 个人评分:8.6分. 《格莫拉》在技术上也没这部娴熟, 只是故事讨巧罢了。 另外这戏的男一号太强大了,台词量这么大,他开挂了是吧?
1、真人秀(Reality,2012)在悲喜劇的形式中,左批媒體、右打宗教,因為兩種系統都造神:明星與耶和華。然而,故事的第一要義,在於對「名」的解讀上,電影的名字是實(Reality),恰與故事宗旨一體兩面。名實本該相副,如今,真實與虛名相對且分離,換言之,名者實之賓,名成為事實的一種代號,甚至,名不代表事實。這裡,名包括了名聲、名望、頭銜,甚至也包括名詞、想法、奉行的主義與流行觀點,比如,電影中所提美國夢。
2、電影開始的場景,一場盛宴之後,主人公盧西諾「仰望」真人秀中竄紅的明星搭乘著直升機而去,此刻,他心中有了一尊新的神祇——一名偶像。在這場宴會回家之後,穿插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畫面,這群參與宴會的家族回家,辛苦的爬上階梯,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如果有電梯就好了。的確,不費吹灰之力而一步登天,確實是盲動、投機、卑微之眾生的夢啊!
3、如果故事簡化從一介漁販想從真人秀海選中脫穎而出,魚躍龍門,這樣的劇本就是妄想與空談。一個老實人怎麼可能作幻夢呢?因此,電影給了三層鋪墊來過渡和合理化這個過程:一、雖說魚販,其實就是商人,暗示有一種投機獲利的心理。二、和妻子合作抽成賺外快,說明他不老實也不安本份。三、經常在聚會中演戲,說明他慣於投入一種不真實的狀態。
4、不論是呂氏春秋的亡鈇意鄰,或是崑曲爛柯山的癡夢,我們看到一個人如何隨著欲望的騷動而詮釋現實世界,當理性缺乏對於生命的關懷時,只剩下邏輯性,就容易形成乖違的智力活動。故事主人公將親友的幽默解讀為嘲笑與捉弄,將一隻誤入臥房的蟋蟀解讀為神喻或天啟,從此患失、患得,這是他生活的崩解、失衡與自我的喪失。
5、這樣一個人,有敢於做夢的勇氣,最後出門卻得戴上連身衣的帽子,甚至足不出戶,沒有敢於面對現實的勇氣。不過,導演同情的看待這樣的小人物,讓離家的妻子回頭照顧他,算是嚴雪天中送了把暖炭吧。
6、圖1是上帝的俯視,只是這樣的俯視角度,在罪惡之城蛾摩拉中是冷眼旁觀,在真人秀中則是無限同情。自米蘭昆德拉引用過這句話後,這一句猶太諺語就廣為人知: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電影最後,我們聽見小人物盧西諾的笑聲,上帝聽到後的反應又會是甚麼呢?
上帝的俯視,只是這樣的俯視角度,在罪惡之城蛾摩拉中是冷眼旁觀,在真人秀中則是無情同情。
做个什么事时以为旁人都在注视你,看到身边有人交头接耳就以为是在谈论你,评个奖时觉得舍己其谁,认为做点啥能对此有帮助就恨不得讨好全世界,导演对这种极其真实的自我感觉良好进行的放大夸张和辛辣嘲讽实在是无比精准到位。片名Reality, 与其说是真人秀,不如说是真实
很动人的电影,对于内心世界的渐变有极其耐心的表现。男主角也许有实力竞争一下影帝?德普拉已经两部竞赛片配乐了,质量比之前有进步。奥斯卡也许会喜欢这部片。
不要把所有鸡蛋寄托在同一个梦想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注定的,我们以为会得到的,其实是场空,我们以为会失去,也许有好运。想要的成功,如果得不到,那就直面惨淡的人生,毕竟,从来没有人保证,非我莫属。
BJlFF
三星半。缺点明显,旁支末节拍得太多,又不够聒噪到位,采用的形式甚至不如《unreal》或《黑镜》来得直接。不过,匠气与设计感虽不高超,但都恰好与主题搭调:从1984来的束缚,对自我阶级的妄想,如何在小荧幕上毁掉一个人的现实世界。
结尾的时候半“醒”半“梦”中突然淫出一句诗原来是“疑是银河落九天”嘛!
La grandiloquence formelle ne permet pas au film de s’échapper de la lourdeur narrative et du conventionnel en termes de critique sur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La comédie italienne nous en a offert de beaucoup mieux !
论正确使用特写的重要性
前半段本来挺好,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始终还是不喜欢加洛尼,况且这此远远不如《格莫拉》,完全在退步。今年怎么都在炮轰真人秀...
@UGC Les Halles
我靠 这个片子让姐睡了又睡
长镜头和手持摄影的荒诞写实
半程里面见到了罗马风情画的现代落地版本 真的感动 而那个房梁上的蟋蟀视角结尾也扣的准 当然后来的 Garrone 让虱子变大 蟋蟀说话 底层极端人物境况 只关注内在完全提纯真空 🤦
這是一部不需要去打動人的電影,它講著一個簡單而悲傷的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提出了媒体致人疯魔的命题,却专注于表现人疯魔的状态,批判失去了焦点。但以实讲虚又比同类高超。大概是首次在电影院看意大利片。
马提欧·加洛尼就是意大利张择端啊,给社会画像的导演。
也是一种信仰
bjiff 大悦城首都 真人秀Reality(2012)BD中字1280高清
摄像超一流,第一个马车长镜头就镇住了场。色彩也漂亮,是那不勒斯工人阶级系。别看意大利人平时懒懒散散,要用电影说起深刻道理,一点不输瑞典人。
我在看着世人,世人也在凝望我,生活就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