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复仇

HD粤语

主演:约翰尼·哈里戴,黄秋生,林家栋,林雪,叶璇,任达华,黄日华,张兆辉,吴廷烨,邵美琪,西尔维·泰斯蒂,谷祖琳,冯淬帆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9

 剧照

复仇 剧照 NO.1复仇 剧照 NO.2复仇 剧照 NO.3复仇 剧照 NO.4复仇 剧照 NO.5复仇 剧照 NO.6复仇 剧照 NO.13复仇 剧照 NO.14复仇 剧照 NO.15复仇 剧照 NO.16复仇 剧照 NO.17复仇 剧照 NO.18复仇 剧照 NO.19复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鬼佬杀手的中国江湖

“江湖道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 20多年前,汪叔这样对小马哥和豪哥感叹。

李元桂(阿鬼),姚家柱(柱),徐乐(肥乐),二十多年后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江湖道义的故事。

退役杀手重出江湖寻找杀害女儿全家的杀手,不巧撞到另一帮杀手在开工,遂以全部身家请本地杀手帮忙复仇。收了钱就得办事,办事办到一半鬼佬的失忆症又犯了,问道:报什么仇?

杀手是有行规的,所以明知柜子里面有小孩,也“不能开门”,可是“开了门,看到了你的脸,你说怎么办?”,在别人家人面前动手那是胜之不武,事主即使死了或者失忆了,收了钱事还是要照办,即使是去送死。

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子里磨合的很好,东方的江湖即使是要你死我活,但作为同行还是惺惺相惜,而西方人却是绝对不接受仇人一丝恩惠的。东方的献身、信诺和西方的信仰启示,都表现很自然。

道义这东西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也就没有了,它不可描述,只可见诸于人心。

近几年杜琪峰拍的最好的一部动作片,也是血浆用得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林家栋最出彩的一部片。枪贩冯淬帆的角色很有古龙人物的意思,电饭锅、冰箱、空调里到处都是武器。

黄日华、吴廷烨和叶璇出场虽不多,但是都不乏亮点。

请自行忽略结尾,那是给洋人看的。信耶稣,得永生。

 2 ) 《复仇》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总会有人记得。

 3 ) 临近被毁掉的香港电影的又一代表作。

情节纯粹是为了耍酷,完全脱离了正常的思维——黄秋生在仅仅为了几万欧元、一块旧表以及远在法国的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套房子一个餐厅,就背叛自己财雄势大的老板?仅仅因为老板杀了那个老外全家(或许说是杀了别人的小孩触犯了黄秋生底线?)
另外,片尾,一个记忆都有问题的人,能团灭掉一个黑社会团伙??。。很怀疑这个团伙是咋混到这份上的。。

 4 ) 江湖·夜雨·杜琪峰

        年轻的时候,杜琪峰看过许多邵氏的武侠电影,之后去无线电视台,又接连编导了诸多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之类的电视剧,他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也是刀光剑影的武林传奇故事。可以说,风起云涌的江湖侠义,早已烙印于杜琪峰的胸怀。

 《复仇》分明是武侠片的现代版,褪去人物外在的风衣墨镜的装束,卸掉为仇恨的怒火寻找出口的枪械弹药,它全然是一出天涯漂泊本无根,相逢一笑已交心的江湖挽歌。

  片中的角色,像行走在古龙小说世界里的李寻欢、傅红雪之流的浪子侠客,孤寂是其天性,冷酷为其外形,情义之所在,他们甘愿赴蹈,虽汤火而不计。甚至,在电影里,连他们出没的地点,也是古龙小说式的:冷雨交织的小巷,落日风萧萧的乱草场。

  当然,杜琪峰最初的情景设定和人物个性勾画,多半出自对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缅怀和致敬,源于对梅尔维尔执导的《独行杀手》那样的影片的冷峻风格与其中的孤胆英雄的喜爱。为此,他还打算翻拍梅氏的旧日作品《红圈》,并在《复仇》开拍前,提请老梅的御用男主角阿兰·德隆出山。

  讲起来,本片的故事是相当简单的,它沿着一条线索直铺到底,偶有峰回路转的小惊喜,也是杜琪峰影片里习见的惯常。更不必说剧中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们,除却初来乍到的法国歌神约翰尼·哈里戴用以突显本片的国际化线路外,任达华、林雪、黄秋生、林家栋、张兆辉、邵美琪,有哪个不是老杜的熟搭档?他们在片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又何尝不能在之前的影片里寻觅出踪迹。

  最明显熟识的地方,当属细雨昏灯的黑夜街头,约翰尼·哈里戴扮演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持伞的人流中追寻林雪等三人的段落。在上一部《文雀》里,杜琪峰已极尽气力地表露了对雨夜和雨伞的偏爱,这次,他又止不住地给人奉上似曾相识的一幕。固然,这一回的设计比《文雀》中的显得更有层次,更有镜头美感,也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怀。当约翰尼·哈里戴众里寻他千百度,林雪他们依次从三个方位浮现的那一刻,活脱脱是庞德诗句的描绘:人群中那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而这几个男人间的情谊,也于此无声地油然而出。这感觉叫人觉得妙极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我想,意图重复美好场景的固执欲望,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过失,所以,请导演不要老是打伞了,不要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回了,更不要学同是尊崇梅尔维尔的吴宇森,让他的鸽子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整体上看来,杜琪峰以简约行事,功力非同一般。除了雨夜街头较为繁复的场面调度外,绝大多数段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角色人物的对话,也同样相当的节省,只有两三场动作戏,颇像吴宇森式的在枪林弹雨中的舞蹈。而片子的结局,虽非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悲凉,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不免使人唏嘘。

  的确,《复仇》并没有超越杜琪峰之前的电影作品,但它延续了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构筑着纯然的江湖世界,渲染着这世界中人物的落寞情怀,并让杜琪峰认定,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有着古典意味的浪漫。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是,现在的杜琪峰摆脱了早年受制于他人及资金的困境,自由地进行着创作,于此,他才能在《复仇》这样的类型片中,玩转出个性,以致影片在法国的异地背景下,依然能执守着东方的本色,捕捉着香港的独特气味,并将其拍摄得流光四溢,别具风情。

 5 ) “没有了记忆,还会有仇恨吗?”

“没有了记忆,还会有仇恨吗?”黄秋生嘴里蹦出来的这句台词多少有些突兀,却如同鬼魅一般穿起了整部[复仇]。

厨师兼前杀手Costello为报女儿一家的仇,不远万里地来到了澳门。从城市、人到语言,他面对的都是全然未知的世界,具体情况堪比在东京拍三得利广告的比尔·墨瑞老头。半是威逼,半是利诱,他得以跟黄sir、林家栋、林雪组成的铁三角成了“兄弟”。因为过去,他将要在未来失掉记忆,由此“兄弟”更加重要,他们既是帮手,又是希望。当Costello真的失忆时,铁三角面对着抉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吞掉他的财产远走高飞,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绝不能成为杜琪峰的“义士”。所以,看着傻呵呵跟孩子玩耍的法国老头,黄 sir问了这么一句。复仇的责任如接力棒一般来回倒手,而复仇的目的也随着对象的而偏移。最后,在记忆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情义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复仇的关键。

整部影片充溢着浪漫。虽然加入了异国元素,月光影翳之下的战场却暗藏着十面埋伏(字面意义上,而非那部恐怖电影)式的紧张,仿佛侠客决战的悠远传说。明暗交错时,枪手们寻找着一枪致命的机会。铁三角的最后一战,硕大无比的废纸叠成的方块掩体,杀手们和风推动着它们,杀机暗藏。“兄弟” 们在悲怆的超现实原野中魂归天国。相遇不久,他们比试枪法。在罗大佑的配乐中,子弹给破旧的自行车注入了生命力,渐行渐远。那个场景,不知道混杂着何种感情,很难确定,那究竟是快意恩仇的兄弟之情,还是早已尘封的童年记忆……其后,已无记忆的Costello,凭藉来自月光的启示,重上复仇之路。

除了一个外国人,很难说[复仇]比老杜先前的电影多了些什么,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城市和黑暗。浪漫情怀在影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展演,影片的节奏让位于对细节的展示。当凌厉快速成为战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复仇]反道行之,“子弹时间”美好且冗长。幽默则似乎是杜琪峰的黑色世界中的常态,足以制造些善意和自然的笑场。影片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处就是没有出人意料,这点倒是走回了“平常路”。那里,最后一人茕茕孑立,掩不住的还有孤独。

附:老杜的Q&A

Q这是你第一部以法国人作主角的电影。你是如何做出融汇东西方的决定呢?

A若干年前我就有一这个愿望——制作一部不只有港人的电影,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交流对我有好处。同样,我也希望让更多人去香港片电影。我想这很有意思。这个计划来自法国,给了我想法成真的机会。

Q你的电影总是关注匪徒和刺客的生活,有些角色还会重章复唱。是什么教你继续这个素材?

A我想这跟我的成长有关。作为小孩,我真是喜欢看动作片(martial arts movies)。比如,我实在喜欢西部片,甚至关于古罗马角斗士的电影。做电视导演时,我拍的节目有许多是剑侠的和动作的剧集(swordplay and martial arts series)。所以我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我血液的一部分,而那是我觉得最适合去拍的一个世界。
 
Q尽管这部电影首先是惊险刺激的情节剧(action thriller),却还有不少的幽默。你能谈谈把幽默注入作品的兴趣吗?
 
A我想这是我人生哲学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仿佛一场游戏。幽默的瞬间在生活中发生,所以应该出现在电影世界当中。比如,你在电影里有个英雄人物,英雄吃不吃饭呢?英雄洗不洗澡呢?他是个人,跟我们一样,所以我愿意采撷这些可以博我们一笑的瞬间。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非常真实的东东。
 
Q在美国看您的电影挺难,您愿意在那边多些上映吗?
 
A从美国之外看,我们有美国观众非常关注美国电影的感觉,而且外国电影上映的机会比较少。在欧洲,他们好像对外国电影更开放。所以,我知道我的电影在美国的邀约非常有限(a very limited engagement)。不过我已经参加纽约电影节两次,还跟那儿的观众见面,他们对我们这种电影倒也非常热情。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2511167/

 6 ) 给法国人看的枪战片

在以前,杜琪峰电影里不是没有过外国人,《大只佬》和《神探》里有南亚人。杜琪峰也不是没有走出过香港,他写澳门、说内地,不过根始终扎在了香港。对《复仇》来说,这两点恰是最大变化,少了草莽的江湖气息,多了几分不中不外的洋味。法国摇滚老爹约翰尼·哈里戴的现身,绝对跟“独行杀手”阿兰·德龙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他们身份就不一样。所以法国人看到《复仇》里身披风衣、咬着雪茄的哈里戴,等他一开口就笑场,那可能好比多年后,我们看到苍老的崔健戴着墨镜,以大佬姿态出现在港片里,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复仇》的故事始于澳门,加入了异国来客,途径香港又回到了澳门,杜琪峰又让他作品里的人物绕了一个圈,好一个生死有命。不客气的说,杜琪峰在电影里是在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编出新花样。《文雀》里的瓢泼雨夜,《放·逐》里的多人枪战,传统港片里的友情义气,统统是一碗搁凉了的残汤。中间几场枪战打斗或能让人眼前一亮,像狭窄楼道里的激战、潇洒的跳窗,可惜过于短促,经不起回味。相反在垃圾场的围剿一战,三个杀手推着四四方方的垃圾堆前进,以此作盾,跟老大决一死战,这一段又拍得过于抒情,子弹凭空乱射,反而失去了悲凉情境。更不用说之前有如内置了微电子遥控器的飞盘、试枪时自个在走的自行车,均显得相当的突兀和做作,没有此前杜琪峰的行云流水,更像拼凑粘贴的迹象。

老牌杀手一心要替女儿复仇,他却不断失去记忆。当他忘记了复仇这件事,别人还要不要帮他接力下去?三个杀手面临了这样的难题,他们宁可以卵击石,也要信守承诺。由失忆触发的复仇题材电影有很多,杜琪峰选择了最保守的做法,只是让主角拿着Polaroid(宝丽来)照相机,用照片和备注来认人:我是谁,做什么,这个是朋友,那个是敌人。他强迫自己不要忘记,但这种简化形式本身似乎无法让人信服,冷冰冰的,无法唤醒代入和认同。

人类的情感如此复杂,一边希望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一边又强迫自己不要忘记。有个最终了断,才好安心走开。《复仇》里的男人都在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老牌杀手无心卷入纠纷又不得不出手,否则亲人冤死,怎能平息怒气。三个杀人意外受命,本可知难而退,一走了之,可他们还是不愿放下那个可怜的复仇者——他从法国来,倾尽所有,只为复仇。显然,看透了生死的复仇不再是个先决问题,反倒成了形式问题,就看由谁来完成。

对华语地区的观众来说,《复仇》里面依然有很多闪光的配角,杀手黄日华或者大肚婆叶璇,能弥补一些遗憾。对法国人来说,《复仇》是高人气的香港导演为他们上的一道东方大餐。《放·逐》几部电影上映后,杜琪峰得到了法国评论家的热捧,他们迷恋安静画面下的暴力迸发,慢节奏的叙事画面和男人间游戏般的生死情意,因此《复仇》就是一次额外的结好表示,这可能也是中国影迷感到少许失望的由来。【东方航空报】

 短评

我先看的内地引进版DVD,然后再看得港版下载,最后感慨,操啊,这完全是两部电影啊!另外,国语配音实在是太牛屄了,这帮配音的难道都没吃饱饭吗?

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有点西部加黑色的意思

9分钟前
  • iceman
  • 推荐

食饭、落雨、情、义、男人们的群戏一个都没有少,太杜琪峰了,但可以更精简。叶璇很惊艳

11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比放逐好,比枪火差,一贯水准。

13分钟前
  • 幻觉,都是幻觉
  • 力荐

感觉就是二锅头兑了点人头马糅合了《枪火》《放.逐》《文雀》《记忆碎片》

15分钟前
  • 巴别塔上的雇工
  • 推荐

林雪的鬓角太销魂了

18分钟前
  • 达斯佛™
  • 还行

四人站在回收站打自行车简直帅瞎了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杜琪峰拍给法国人看的《枪火》,当然水准在枪火之下,几场枪战镜头运用想起《枪火》,故事建制想起《放逐》,那两部戏的五人组最后只剩下黄秋生和林雪,所以悲剧的挂掉了。。算是杜琪峰水准之内中规中矩的一部,唯一吐槽在于蛋疼的国语和最后自首的结局。三星半。

23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杜生也与时俱进,换成喷雾式放血了。

2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杜琪峰已经进化到不需要情节就可以凑出一部电影的地步了。

33分钟前
  • 苏比
  • 还行

欧版杜琪峰,感觉上很像是在布鲁日,只是干嘛要用漆弹呢?

36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Hallyday的脸有Bronson的味道

38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还以为林雪能讲英文了,后面看工作表才发现是陈子聪配的”“法国人眼睛太小了,整天跟没睡醒一样”“ 这不是电影 这是秋冬男装展示”“枪战场面太文艺了”“看到任达华站在架子上,我一下子想到了东方不败”“任达华的色像很是幼稚,不知道跟他当年的三级片有没得拼”“是怕外国人看不懂么? ”

40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當年有幸在大銀幕看了遍,多年後重溫,更覺浪漫。

43分钟前
  • l.m.
  • 力荐

失去记忆了仇恨还在吗?但是杜琪峰想说点什么还没说什么,就走上了你原是本性黑帮枪战!

46分钟前
  • 幸运卢克
  • 推荐

我被国语版的配音华丽丽的雷到了

49分钟前
  • 点金
  • 还行

对杜琪峰来说,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帅气的打枪。三星改,我也是被逼的,汗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四星水准吧。还有一颗星是粉丝给偶像的赠礼。

53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看片的整个过程我都很激动...太有型了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杜琪峰的风格

60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