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我不在那儿

HD中字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7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8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9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不在那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胡桃夹子们毒战2012花木兰(国语版)五维地球延迟暗夜鬼叫声懒女苏珊八九不离十事出意外欧洲最后的战王MIX:明青故事纳粹猎人 第二季卿卿我心十三门徒巨额来电血腥伊什克天使之城热水黑暗2002保姆俱乐部第一季百年巨匠·关山月绝代佳人LA@ITZY四圣兽之幽魂还愿师戏杀大庆典秋收起义

 长篇影评

 1 ) 1960年代的传奇


这几日正穿着印有鲍勃迪伦的T恤招摇过市,假如不嫌脏的话,明天也许还会穿一天。他的传记“像一块滚石”一直是我推荐给人物记者的首读之作--请像鲍勃迪伦写自己那样去写你的访谈对象。胡吗个到我家串门的时候,惊奇的发现我在放鲍勃迪伦的另一个影像传记,这个颇似中国的鲍勃迪伦的家伙野心嫌少了点,或者说21世纪最初几年的中国缺少反叛和先锋,一切都在跟随状态下的平胸世界中窃取真知。
这个“我不在那儿”的电影最初没看大懂,原谅我要在导演用6个长相完全不一样的演员来拼凑一个完整的鲍勃迪伦的设计中穿行和冷笑,这个向鲍勃致敬的电影最终滑向了安迪沃霍的影子,并且对金斯堡的刻画毫无力度而且像个SHAX,这些都是败笔之所在。
但丝毫不妨碍布景中对美国1960年代的回顾、眷恋、缅怀与好感。这是美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金斯堡、克鲁亚克和鲍勃,创领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精神。文化偶像的大众境遇获得了流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确立,靡烂的风气、性、自由、毒品刚刚开始。
我并没有完整的听过鲍勃迪伦,他的音乐不是一下击中你心灵的类型,而是需要用训练过的耳朵去辨别,那来自一个时代的审美怪癖与声音变迁。
电影中许多格言应当聆记,我现在就应该去找找,并把它抄到自己的语录簿里。

 2 ) 《我不在那儿》:是谁or谁也不是

(芷宁写于2008年1月3日)
    人还健在,就给拍了别具一格的传记片,而且还深怕解读的不够,找了6位演员分别诠释此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以展现其丰富的人生历程、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气质,恐怕这种特殊待遇非鲍勃·迪伦莫属了。
    早在2003年,曾自不量力地打算为鲍勃大叔做个生平足迹专题,却被来自香港的大老板以“如今的年轻人谁还关心鲍勃·迪伦”为由给否了,然而给迪伦这位拥有随心所欲哲学观、神秘艺术气质以及最具时代先锋精神的老人家做个Cover,一直是本人未了的心愿,故而在看影片《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时,心情有一点点不平静。
    不似其他传记片,不了解其生平的人也能通过传记影片了解一二,《我不在那儿》仿佛是拍给鲍勃迷或至少是知道鲍勃生平的人看的,同时鉴于这部影片拍摄手法新颖,特别就影像技术和影片的艺术性而言,加之6人分试一角又形态各异,更有性别年龄的差异,片长还不短,不太了解鲍叔的观众很容易给看晕了,不仅有可能兴味索然,还有可能越看越迷糊,所以建议时间紧且对迪伦没什么兴趣的人可以不看,这也是这部在结构立意、拍摄手法上创意频出的影片注定要付出的观影代价。
    影片采用了一种近似人物事件摘要的手法将鲍叔一生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编剧兼导演托德·海因斯向来善于“独辟蹊径”(以其所拍卡朋特传记短片《超级明星》为例),此次在这部其导演的第七部作品中,他将这位堪称教父级摇滚大师的人生拆分打散而后又有机衔接,以6种演绎方式来解读剖析鲍勃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内核,有主观成分,也有猜测成分,更有合理化的推论,而该片原名《我不在那儿,一部关于迪伦诸多猜想的电影》似乎更能说明缘何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海因斯曾表示:“多年来,鲍勃·迪伦从来都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断地前进又不断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用差异来诠释这个永远在路上的人。”而海因斯在接受《娱乐周刊》采访时所说的话似乎更能解释其创作理念——“电影从他的生活中汲取素材,6位鲍勃·迪伦会站在一起告诉我们,鲍勃·迪伦到底是谁。”而现实中的鲍勃究竟是怎样的?他可能是所有人,也可能谁也不是!
    一开始,鲍勃·迪伦被设定为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的小黑孩伍迪(马考斯·卡尔·富兰克林饰演),这是6个人中唯一的黑人和未成年人,代表着鲍勃的童年时期,且伍迪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味,大有向鲍勃·迪伦敬重的美国民谣鼻祖伍迪·格斯致敬之意,也有迪伦是格斯精神的传承者之意。片中的小伍迪很有个性和理想,虽是个小孩,却满嘴的国家和时代,一心想当另一个伍迪·格斯,背着和自己身高相差无几的吉他四处流浪,口中哼唱着30年代的民谣。而迪伦的音乐的确深受黑人节奏布鲁斯的影响,并视伍迪·格斯为偶像(具体细节可查阅朋友袁越(此人也叫土摩托、廖福美)所著《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一书),启用黑人小演员出演,并以伍迪命名这个角色,其用意昭然若揭——代表鲍勃·迪伦音乐的两种起源。片中小伍迪吉他上的“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字样便出自伍迪·格斯那把著名的吉他。
    不久,鲍勃又成了迷恋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的叛逆青年亚瑟(本·韦肖饰演),此段影片以法庭审判的形式呈现,借用了兰波曾经出逃去巴黎,被当作流窜少年关起来的经历,以暗示兰波对鲍勃诗性这方面的激发作用。不可否认,鲍叔创作的歌词很有文学性,很像诗歌,而诗歌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给自己起的姓氏即来自于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名字,曾有过气诗人问鲍叔:“有没有诗人曾激发你的灵感?”鲍叔回答:“只有两个人,艾米莉·狄金森和兰波。”
    接着,著名民谣歌手杰克(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登场了,并以一曲《The Times They A-Changin》掀起了前卫音乐的风潮。而由朱莉安·摩尔扮演的女歌手爱丽丝乍一露面就令人猜到她扮演的原型是琼·贝茨(贝茨和迪伦相识于1961年,是音乐上的知音,所持观点却大不同,终各走各路)。此段影片采用了人物回访加演出画面重放的形式,讲述了曾经的热血青年杰克是如何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打磨从一位民权运动音乐人转变成了谦和而平静的宗教皈依者的,暗指了鲍叔后来对基督教和福音音乐的心系。不论激情青少年还是温和中老年,不论愤怒前卫还是宁静安详,这种经历世事变迁而归于平静的必然,令人感慨怅然。
    然后是迷失自我、喜怒无常的演员罗宾(希斯·莱杰饰演),在好莱坞拍一部名为《一粒沙子》的电影。他与女画家克莱尔(夏洛特·甘斯布特饰演,原型即鲍勃的第一任妻子Sara)迅速堕入爱河,婚后生有两个孩子。这是一段比较私密的鲍勃往事,这种状态的鲍勃不太为人知,属于家庭却面临着瓦解,受大众欢迎却并不快乐,不仅家庭即将分崩离析,朋友也渐行渐远。
    接下来,最具震撼版的鲍勃·迪伦上场了,许是在鲍叔男人的皮囊下还隐藏着一些别的什么——在新英格兰爵士与民谣节上,裘德(凯特·布兰切特饰演)勇敢地迈出了向电声转变的第一步。台上的他激情肆意,台下的他细腻而敏感,阴郁而孤独,神情飘忽而闪烁,举止神秘而离奇,或许正因为此时的裘德是一位处在音乐转型期的名人,他的力图改变引发了争议,他必须接受一些采访、参加一些活动和时尚派对,回答一些不着四六的问题,这种压抑无趣的气氛令他踌躇困惑不安,脾气行为也越发古怪,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确想要的发展方向。很显然,这虽是女扮男装的表演,但行头、举止却很像鲍叔本人,而那大大的墨镜、卷曲的乱发、深陷的双颊正是鲍叔在《告别过去》时期的经典造型,导演的这种安排似乎颇具意味。
    最后这段仿佛寓意着迪伦对公众关注的逃逸,看似应照了迪伦遭遇致命摩托事故后,消失于公众视线的一段经历。导演将鲍叔变身为隐居在小镇的通缉犯比利(里察·基尔饰演,在历史上确有比利其人,属亦正亦邪类劫匪,很多西部片都以他为主角),隐居山林的比利躲避着追捕,却无法就此隐没自己的个性,在弱小遭受欺凌时,他依旧挺身而出,从而再次入狱,又从牢里逃出,重复逃亡之路,当他跳上火车时,发现了一把写有“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字样的吉他,暗示着不论怎样,鲍勃·迪伦都无法放弃他音乐的烙印。
    可以说,《我不在那儿》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在结构节奏和演员使用等方面都突破了惯例俗套,每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那善变多样性格中的一面或几面,并以出人意料的解读方式将其人性的多面与身份、角色充分搭配,且分别与不同的主题相契合,配以各个时期鲍勃的音乐作为其内心或行为的注解,十分讨巧。
    同时,导演还在影像画面上做了创新,场景调度大且丰富,色彩也随所表现主题而做着相应改变,仿佛在迪伦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做着不同层面的探求。如在亚瑟和裘德这两段故事里,采用了黑白画面,小伍迪、罗宾和比利这三段则采用彩色画面,杰克这段在表现回忆时为黑白,呈现现实时又用彩色。当然过于丰富的影像变换不见得各个都用的有效果,如裘德段落演唱会的表演又穿插着非现实的快速剪辑的光影元素,该片原本就繁复冗长,又在这段黑白纪实的影像风格中加入了眩目的MV感,显得不搭调,从而消弱了这段在精神层面的那种沉思凝神感。
    另外,这部影片充满了太多的时代信息,战争泥沼、总统遇刺、黑人解放、著名演讲、女权运动、音乐革命等等,不少观众在看时会觉得有点累,其中,很多彼时美国名人相继出现在纪实画面里,也令人分神。有时候,一部影片给予的太多,不一定都好,观众既要琢磨6人分饰的同一角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心层面,又要欣赏影像场景、光影技法的独特新鲜,还要辨析上世纪60年代画面的颗粒感,偶尔在色彩上还须甄别其是在寻觅精神轨迹还是在呈现世俗风貌,2小时的观看时间,全身心都很忙,虽然这对导演海因斯的粉丝和迪伦拥趸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并不利于影片在大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
    就各演员的表演而言,小孩马考斯·卡尔·富兰克林的伍迪十分讨巧,孩子的身躯大人的思想却还能做到令人观看舒服,实属难得。克里斯蒂安·贝尔最为神似的,也最为真实自然,鲍勃那“乡下人的口音”、那似被烟熏火燎过的歌喉、那吹口琴时的微微低头、回答问题时的古怪神情,几乎令人以为那就是年轻时的鲍勃。而影后凯特·布兰切特的迪伦则最为形似的,将身处争议时期的迪伦拿捏的颇到位,表演很有层次感,神秘而苍白,疲惫又桀骜,放浪且尖刻,有思想却矛盾,那吸烟的样子、那摸着下巴鼻子的模样、那走路的姿势,宛如鲍叔入镜。也正因为她的反串表演,令观众感觉到这不是主创们在单纯的还原或模仿的鲍勃·迪伦,而是探索、寻求、试问鲍勃·迪伦。其他3个迪伦表现一般,理查·基尔不出彩也不掉价,本·韦肖貌似有点过、有点拿劲,希斯·莱杰表演平淡,可在表现鲍勃发脾气时又有点出头,如鲍叔对待无聊记者的态度顶多是不搭理冷冷地走开,而非希斯·莱杰表演的那样像冯导似的骂着“去战斗”。其他配角如夏洛特·甘布斯和朱利安·摩尔的演技则一如既往的出色。
    片名源于鲍勃·迪伦的一首并不算出名的情歌,出自《地下室磁带》,这是一张极具试验性的私自出版专辑,发行于上世纪60年代末,歌词大意是男主人公打算离开他爱的姑娘独自上路。歌中这样写道:“我总是在诱惑面前犹豫不决,现在诱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里,我已远去。”
    或许,鲍勃也并不在这部影片中,谁知道呢,或许答案在风中……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159911_d.html

 3 ) I’m just here.



        其实我对Bob Dylan以及他那个年代所有的事情都不甚了解——顶多会在电影里出现四个毛头小伙子时,我会意到那是Beatles——可是却对这部电影相当期待,相当地被吸引。沉浸于贯穿全片的迪伦式的民谣或摇滚中,多条故事线索并行,即便有太多太多的背景空白,导致了太多台词根本不解其意,我也完完全全享受着看电影的两个小时过程。
        开始我并没有搞清楚出现的那个黑人小男孩以及一直坐在白色背景前告白自己的人就是电影所要讲述的人物——直到确定Cate Blanchette的反串出现,而这个因此得奖无数的角色也并不真的就叫Bob,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这许多不同的人物都是我们的迪伦大叔,导演在穿插着叙述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不同角度的鲍勃迪伦。这是传记电影里我所不知道的方式。
        
        凯特布兰切特,天啊,即便我是带着知道了她反串成功、赞誉满天飞的观念去看的,也要惊呼着她的表演出彩得可怕。有谁会想到一个女生反串硬派作风的摇滚前辈能有如此的磁场?事实上,她不但在走路、神情、抽烟、谈话等等细节都表现得细致入微,而且最关键的是她真的就作为一个愤怒的、思考的、讽刺的天才在看世界。有人评论说什么“雌雄同体”,这根本就是玷污,她在黑白效果的镜头里,分明就是那个时代的异常精明、异常反叛的歌手,思考者——她分明就已经完全不是她本身了。
        华彩在于他在钢琴边弹唱Ballad of a thin man一段。配合着奇怪犀利的歌词,在舞台上直指之前跟他争论的那位BBC主持人——孱瘦苍白却充满力量的脸,从来都是Punk式膨胀的头发,一字一句地唱出来,毫不留情地盯着台下的Mr.Jones们,质问、挑衅和藐视神态一览无遗。Bravo!!

        片子之前刚出来的时候就很引人注目,因为确实有不少明星,我看到了Julian Moore甘当分量极小的配角,纪录片式地作为Bob晚期的伴侣在镜头里接收的采访;还有Richard Gere,饰演隐退在山林乡村里的晚年迪伦;还有我一直很喜欢的Charlotte Gainsbourg。她算是戏份较多的一个女角色,成名后鲍勃的女友,发现有东西变质,于是放手离开——总是觉得,她那种瘦长的相貌就极其适合出现在这样一些小众作品,记录片性质的作品中。而且发现她在Jane Eyre里地道的英伦腔现在立即变成了法国腔,不管怎么样都是世家的味道。
        而且她还在这张精心录制的电影原声里唱了一首迪伦的歌,似乎电影里并没有出现。

        不论如何,我还是没法承认我真的看懂了。我只知道,在那个民谣盛行、摇滚兴起的年代的美国,歌手绝不仅仅甘愿当作娱乐偶像,他们是社会先锋,他们是激进派,他们是哲学家——他们懂得用手中的流行歌曲这个武器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呐喊和观点。所以有Bob Dylan,Beatles以及他们之前的很多著名人物直到现在都在被迷恋和怀念。
        或者说,我们其实更羡慕那个纯粹的思考的年代。
        如果说Beatles还是从利物浦那个英国小城市的舶来品,那么Dylan就完全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了,也是美利坚民族的骄傲所在。记得看Cate有场戏是跟四个年纪相仿的黑衣青年在草地上嬉闹,看记者过来就离开了伙伴,那四个人就并肩走出了公园大门,搞笑的是,立刻他们就落荒一样从门口跑过,因为后面跟着一大群发现了偶像的追星族。
        前景的Bob还是那样不羁地质疑,什么是Folk。

PS 电影原声非常有质量,因为不是迪伦的原版所以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改良过,更适合我们现代听众的耳朵。

 4 ) heath,en,heath

我不在场,果然。。。。。。。。怎么说,并不闷。

有音乐的电影是不会闷的。

受过《天鹅绒金矿》熏陶的人应该对th有心里准备,加上漫天席地的6合一宣传,电影的形式早就知道了,何况并没有天马行空抽象晦涩得一塌糊涂。基本上都是明星,脸儿熟,不会把人认错。

所以唯一的阅读障碍是对dylan的不了解,这种“了解”不是普通的“了解”,而是粉丝程度的了解。电影里几乎每句话都有出处,就算一老美也未必知道典故在哪。

所以这是一部超级粉丝拍摄的,与其他粉丝分享的电影,其中还渗透了粉丝本人对偶像的理解。

非粉丝非文青如我者,纯粹外行看热闹,

恩,主要目的是heath,这一点我承认。

这部电影的真正明星依然是导演,th才是我最闪亮的那位。Cate女士的中性形象迷死无数人,我倒觉得一般般,演成这个效果对于她来说完全不难,而且导演也未必要求其“形似”。

乱想一下,不如叫李春春演,说不定效果也奇佳。

Cate要是拿了小金人,要感谢的是造型师。

理查基尔的角色是2度创作的dylan,并非现实中的,所以算是最有创意的;最“象”dylan的,真的在“模仿”他的,只有bale的那个。

Julianne Moore的Joan Baez到底有多象,还真的有机会看看过去的歌手录象才行。

Heath演的是婚姻中的dylan,看到他拿着女儿的照片,意识到即将和爱女告别,满脸忧伤,我也忽然醒过来,这不仅是tod haynse的电影,这更是一部heath的遗作。

不由得伤感起来。电影里的这一幕竟和他本人如此相像,而拍摄的时候他和michell还处在稳定期,心中一定没想到,角色的命运其实就是自己不远的未来。

Michell当时是随夫同上片场,却被导演选中客串了几个镜头。角色虽小,来头却头,正是著名的factory girl.

几个镜头,居然十分抢戏,很多人都觉得她比heath演得更好。

希望她好好的,一切都好。

电影原声就不听了,我对他本人的歌都不熟,别人翻唱的更加没感觉了。

 5 ) 《我不在那里》:女人的力量

你是否有时也觉得女人是无法令人容忍的动物?她们虚荣、矫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惊小怪,她们浅薄得有时令你难以忍受。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只有凯特•布兰切特的鲍勃•迪轮才真像他。而凯特,你知道,她是一个女人。
一个镜头,在露天的音乐节现场,舞台上那个一头蓬乱卷发,个子瘦瘦小小,带着墨镜的歌手,一时间令你误以为这是迪伦的录像。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迪伦来了,被凯特借尸还魂,而这个用几个不同的人来演迪伦而其中有一个竟是女的的创意你觉得棒极了,可是最像迪伦的竟然是这个女的。
当然,那是凯特的演技好。在《no direction home》里你见过的迪伦,外表跟这个几乎一模一样。瘦小、暗色花衬衫,说到他的特点,用神经质最为适当。他抽烟的样子,他从不正襟危坐的身体,他像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坐立不安的样子。他是一个梦游者,当他和伙伴们在一起。他是一个过客,当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每个人起初都想搞这个世界,但最后只能被这个世界搞,而迪伦是成功的那个,于是他被当作偶像,连同他所有不合时宜的样子。
但也是在那个发布会上,凯特却不似迪伦。因为那个发布会的录像上,迪伦的眼神是很不安的,他的诚实令人吃惊,他觉得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就反问那个记者,有些狡黠,仿似一本正经,可你知道他在愚弄那个人,你知道他不想被贴上标签,他才懒得敷衍,他索性把他的一无所知告诉你,请你自己呆掉。可是凯特呢,她让迪伦就像个胸有成竹的,一个偶像,底下是他的粉丝,他君临天下,大权独揽,气定神闲,众人等他开口。但那从不是迪伦想要做的。他一向不需要掩饰他的迷惑,他的神经质,他的自我,他不做戏。而这种神经质,的确常常属于女性。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得小心保持,才能令自己的灵魂不迷失。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灵魂的遗失在所难免,我们在物欲的欢愉中常常忘记了最初的方向。但是迪伦不是,我记得他那本自传《像一块滚石》给我的震撼,一个活泼泼的灵魂,试图冲破纸面,侵占我,唤醒我,直到觉得自己的,被遗忘很久的灵魂的蠢蠢欲动,那是一颗试图发芽的种子,突然意识到存在的感觉。那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再看。我记得迪伦说到他欣赏他的妻子,在于她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她和别人不一样。迪伦真是个奇特的人。那是那本书里他几乎唯一提到她的地方。
回到这部电影,演他妻子的那个女演员也很不错。这是这个电影里两个最令我感觉印象深刻的演员。都是女人。这个角色独立、坚强,从来不曾迷失。她拥有的是一颗非常强壮的灵魂。她选择抛弃男人的理由都那么独特——我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凯特一直都有模有样地学着迪伦,那相似度令人惊叹。可是当她坐在车里,摘下墨镜,无法再用身体模拟,只有这张脸时,她毕竟只是凯特。那是在影片的结尾,迪伦说着音乐的意义,它是信仰,它是保姆,它令人不再迷茫。最后,她顽皮地看着镜头,意味深长的眼神,那是一个女人,在饰演了一个男性之后的嘲弄,好像在说,瞧,这就是迪伦,其实这也是我。完美的一个收尾。与角色灵肉合一,但不妨也给它加个小小的调皮的韵脚。在现实与灵界自由穿梭,那就是演员这个工作的令人着迷之处。这个迪伦是迪伦的,也是凯特的。
而女人常常令人惊讶,当她舍弃了虚荣与矫情,她可能比男人更有力量。

 6 ) 大整文藝青年

這是一部很精采的電影
但是他的精采包含著龐大的背景知識
如果只是平常從報章雜誌裡聽過他的名子
在廣播裡聽過幾首他的音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進去之後雖然不會到看不懂
甚至可能覺得很精采
但是很多有趣的連結會通通接不上
而出現一種好似在霧中
看的見卻看不清的感覺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因為這就是我第一次看之後的感覺 XD

之後我看了很多的文獻資料
聽了很多他的音樂
慢慢去思考電影的橋段
再重新看一次電影
我才多了解一些事情

以下有很多是我自己的猜想
實際上也許並非如此也說不定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專門為Bob Dylan所拍攝的
並且以Bob一貫的顛覆手法
企圖顛覆所有的觀影人
最主要的目標是那些BOB Dylan的專家
或是崇尚文藝的知識份子
這些人可能會在這部電影裡面著了道而迷了路

至於不懂這些的人不會有這種類型的顛覆
但是那一堆看不懂的聯結本身就是一種顛覆了 XD

導演故意用一種很混亂很繁雜而龐大的資訊
在很短的片段不斷地切換
並且不作任何解釋不斷跳換
(那種...如果你是專家...那你應該了解...應該接得上的感覺)
企圖惡整這些"內行"人士
為什麼呢?
我猜是因為...
這種手法是向Bob致敬的最佳方式!!

怎麼說呢?

第一、Bob一輩子所從事的事情
民謠歌手、藍調歌手、左派抗議歌手、搖滾樂手、福音歌手
Nobel文學獎提名人、流浪四方的吟遊詩人
Bob在每一個領域幾乎都邁向最顛峰位置
(這讓我想起了達文西....)
所以把這些不同面向的Bob藉由不同的人物角色去詮釋
試圖表達這在平常人的身上只能作到其中一項就已很不容易了
而能合在一人身上是很稀少的

第二、到達頂峰的人生
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般有趣
成名後的Bob深為自身極高的名氣所擾
他試圖藉由很多出軌的行徑
想要毀掉自己所建立起的名聲
然後又跳到另外一個領域裡
灌注自己的才華再次發光發熱

還記得片中有一段搖滾樂被台下的群眾噓嗎?
台下的群眾很多是當時的文藝青年
他們覺得玩搖滾的Bob背叛了他們也背叛了Bob自己
但其實根本就沒有背叛誰
文青的意識形態和形式主義的作祟
讓他們只能看的見形式、聽不見內容
進而變成瞎子

這也不是專屬於文藝青年的通病
所有的族群都有著這樣的一種記號
類似心裡疾病的污名化
Bob認為被冠上某某權威或是某某教父之類的
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污名化
這讓所有的人被一種框架的刻板印象困住
讓這些人變成了某種神或是物體
而不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

當然...這種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只是民風不同而有所變化

第三、我猜想Bob並不是"為了顛覆而顛覆"
(就像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為了賺錢而賺錢...)
他看見事情的發展
他覺得應該怎麼作
不問後果地就去作就去嘗試和改變
也許改變的當下他遭遇很大的阻力
但他還是繼續"變"下去

最後、若是如此那我猜導演也同時傳遞了一個訊息
其實不是Bob偉大所以他能在這麼多領域裡出類拔萃
而是他"敢作改變並且堅持"
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習慣太大的改變
(我們雖然喜歡變換口味,但喜歡事物的基調是不變的)
不斷地推翻自己
(而不是推翻別人)
這樣的自己才有可能有所不同
(自己果然是最大的敵人,最難跨越的框架!!!)

整部電影在劇情和Bob的音樂中慢慢度過
是一部非常用心與好看的電影

 短评

六人饰一角,人生皆碎片。我不在我在的地方,我总在我不在的地方。

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是一部“导演心目中的鲍勃·迪伦传记片”,电影非常怪异地启用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的六个方面

7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追逐coco的那场戏 用的竟然是费里尼的卡萨诺瓦中 所谓otherworldly Nino Rota music

1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能在终场之后让人翻出highway 61 revisited重听,这就是迪伦先生的魅力所在。此外,狂赞Cate Blanchett的扮相和演技。

13分钟前
  • SickDouban
  • 推荐

用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人的一生中不同的经历与侧面,单独抽离塑造,多么天才的想法。个人最喜欢小孩子那part;本老师的部分则太少了,但听他讲台词已属享受,更何况爆炸头音乐人造型好看又灵光;Blanchett的确令人惊艳;我并非Dylan的歌迷,却非常享受这部戏,远距离探究一个人物使传奇更为传奇,这是传记片诚实的突破。

17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好、好巨大的卡司阵容啊。碎片式的故事。凯特布兰切特实在是 - 惊艳都不足以形容!(11.27.2015重看,彭尼贝克美学)

2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种形式不是很喜欢。

26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感谢吉大艺术院线放映此片。感谢豆瓣维基让我了解了一点知识,不至于看的一头雾水。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太文艺了,把性格拟人化,多线叙事和人物传记虚实结合,如果不了解鲍勃迪伦的话真看不下去啊,我同学就忍不住走了。。。凯特布兰切特女扮男装演鲍勃迪伦,居然能做到神形兼备,可塑性极高!好演员!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可能这就是传记片唯一的形式——承认它只是由演员所扮演的虚构故事,要抹除一切地用虚构还原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形象。

33分钟前
  • TWY
  • 推荐

花哨的无聊

34分钟前
  • 吴嘎嘎
  • 较差

有人感叹说:“电影公映以后,Cate定会成为全世界女同志们的集体爱慕对象”这话儿不全然对,因为不止女同志爱慕,她还能把直女变弯。。。帅得太没天良了女王啊。。。TAT

38分钟前
  • 推荐

【B】堪称转场百科全书,所有转场方式都用尽了。电影在我看来很矛盾,形式晦涩,给不认识鲍勃迪伦的人看不懂,内容平常,对于足够了解他的人又没必要。

4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令人喜欢的传记片拍法:每一个角度、每一块“碎片”的纪录再去还原和拼成一个完整的他。几个部分的演绎和质量都挺高的,但最爱的画面是Richard Gere在火车上唱着“She's gone like the rainbow”,最喜欢的扮相是Cate在车上说着“不是民谣歌手”。爱Todd Haynes更多一点。

4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Cate Blanchett让我惊呆了!!Charlott Gainsberg非常美!!!小黑人演得很好~ 但太风格化,看着累。

50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It's not very easy to follow without knowing much about the life of Dtkab, One of best Biography films I've seen though.

52分钟前
  • 粉红色大象
  • 推荐

最接近Bob Dylan 精神实质的一部传记片。

5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蝙蝠侠迪伦vs小丑迪伦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不了解bob dylan的不太看的懂,正如我,此片日后必然要重看。另,凯特布兰切特的演出无可挑剔。

1小时前
  • F.
  • 还行

整部看下来很跳跃的感觉 听着歌儿也畅快 想起了Bob老爹的许多往事……歌迷不能错过~ 6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穿插进行 表现手法接近迷离 但也不妨碍怀着热爱理清思绪 CateBlanchett神貌皆似 当然也少不了酷酷的Bale啦!完全大爱 大赞!

1小时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托德是真爱布兰切特啊,最英俊不羁的一段鲍勃迪伦全汇聚到女王身上。卡司也是非比寻常的豪华!用六个人描绘巨星不同时期面貌,导演玩的花里胡哨精彩之极,记录西部黑白审视史诗风格,妙趣横生。音乐更是一级棒,台湾译名真他妈好!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