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欲望无尽时,岁月空蹉跎!
白兰度在引用莎士比亚的时候,是这种心态。
在他的彻夜难眠,夜长梦多,自说自话的时候,我们能够get到他的超我——一个饱受凌虐的灵魂,那是一颗永不满足的灵魂,
那是一颗总想伸张正义的灵魂,那是无法忍受人种践踏、any不公平的灵魂,一个要实现平天下的灵魂。
那些伟大,那些的卑微,和古代的圣贤没有不同。
和我一样,有一个酗酒并且乱打孩子的爸爸。有一个成天中二不太能够谈到一起的妈妈。爸爸是推销员,成天乱溜达,乱搞乱喝酒,孩子饱受苦楚,没什么幸福可言。
有的人天生不幸,就像有的天生幸福。
像这样一个被气胀大的气球,连挨揍都留下了记忆的人造棉,硬是没有倒下去(我也没有,而是成了教授),而在流浪纽约街头时,被阿德勒女士——表演系的一代宗师拾回了家。生活在底层的人,表演是每天的必需品,但他恰恰找到了最能够挣钱的表演种类。
他杀掉了一种痛苦,不需要为钱担忧了。但是人活得更像梦境了,因为周围的诱惑:女色、金钱,也更多了。
结婚生子没多长时间,他就被发现偷情。这也埋藏了他自己一双儿女的不幸。
在悲剧面前,你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插曲。
明日复明日,你还有明天吗?
2
电影能做到一边叙述一边评价一个人生!
而这样的人生又是罕有的波澜壮阔,罕有的成功。
就像他所说,我们的欲望也投射在白兰度身上,我们痛苦他所痛苦的,快乐他所快乐的。所以这就变成了一部解释我们自己人生的电影
看完我们会觉得,我们也活过了一生。
我们要过的自己想要的。
人生有完美无缺吗?
他自己也成了一个完美的范例,从一部传记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哲学电影。
3
存在主义者总会跟你唠叨的是——
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是由谁来定义的呢?
生命的无奈在于,有一种不想被控制而被控制的无奈。
就像俄狄普斯王,“被”陷入到乱伦事件之中。是的,他一生也做了很伟大的事情,他渴望自由——和白兰度一样,但是最后他却被一种意识形态控制了。
当有些人夸奖你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候,有的人在嘲笑你一切遵循本能而行。
得了得了,别再纠结了,“人生不过是一场即兴表演而已。”
4
以片首作此文的结尾。念的是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的:
(from Macbeth, spoken by Macbeth)麦克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明天,明天,
Tomorrow, tomorrow, and tomorrow,
再一个明天,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我们所有的昨天,
The way to dusty death.
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登场了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full of sound and fury,
充满着喧哗和骚动,
Signifying nothing.
找不到一点意义。政澔
《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教父》(The Godfather)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这些名垂影史的老电影都是1990年代大学时期看的。不知在哪里读过,“年轻时,不要遇到太惊艳的人”。看了这部纪录片,想到这句话,确是感慨万千,那时看这些电影,其实并没有看懂,只知道是好东西,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进去,而其中真正的好处却没有体会到。虽然不懂,但是存入记忆的这些精品,一定也在之后的人生中暗暗地影响着我,以我不知道的方式和程度。
比如《欲望号街车》,两位主演,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在拍完后都不同程度地在精神上受到影响,以至于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可见表演是何等之投入。而我在那时候,看惯了《风月俏佳人》等浪漫喜剧电影,看到《欲望号街车》时,只有震惊,人性居然可以如此丑陋,而电影竟可以如此直白如此无情地揭露这种丑陋,“此前,内心的折磨很少在银幕上以一种如此灵敏和清晰的方式得到表现”。从深度上看,这应该是中年人的电影。而年轻时看到《欲望号街车》,想必也对日后的某个决定产生了影响,只是我没有意识到而已。
费雯-丽凭《欲望号街车》获得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女演员,而年轻的马龙-白兰度也第一次获奥斯卡提名。当时的评论说, “。。。他把残忍和冷酷的青年性格赋予斯坦利,而非一个恶毒的老男人。。。白兰度的台词表现产生新的价值,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好的。”而马龙-白兰度在《听我说,马龙》这部纪录片中的回应是,“我不是斯坦利,我讨厌他。”
《听我说,马龙》这部纪录片中是白兰度本人的真实声音,来自他生前录制的几百个小时的录音带,有生活中的,有生意时的,有被催眠时说的话,有心理治疗的录音,也有新闻采访时的纪录。
纪录片中讲述了白兰度的童年,他的父母如何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孩子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他对电影的看法;他参与的黑人民权运动和原住民权利运动等。展示了一个比电影还戏剧化的多彩而又坎坷的马龙-白兰度人生,绝无仅有。
马龙-白兰度第一个将自然法表演带入电影的人,他帮助推行斯坦尼斯拉夫斯体系的表演方法。在这部纪录片中,他批评比他年老的表演方法:“30年代和40年代有一种制式表演风格,到达电影院之前,你就知道他们会怎么演。加里-库珀牌燕麦片、鲍嘉牌燕麦片、克拉克-盖博片酥脆水果卷。。。他们就像麦片一样,没有创造性,每一份都一模一样。”对应的镜头是克拉克-盖博用同一表情,同一个低头的角度凝视怀中的女演员。纪录片甚至引用了《乱世佳人》的最后一幕,马龙-白兰度刻薄地解说:“当一个男人头也不回地向门口走去,你就知道他会说——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我蛮喜欢这种“艺人相轻”,只有像白兰度这样到达一定高度的人才敢于这样蔑视经典,而只有不断推翻经典,电影行业才得以进步。
细细听下来,马龙-白兰度的遣词造句与普通人讲话不太一样,可能是他的戏剧训练,也可能与他是个旧时代的人有关。纪录片一开始是他读的一首诗,关于人生的短暂和虚无: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
creeps in this petty from day to day 日复一日我们蹑足前行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直到时间的最后一个音节
and all our yesterdays 以及我们所有的昨日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不过是替傻子照亮了绝路,最终归于尘土。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灭了吧,短促的烛火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它是一个愚人讲的故事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充斥着噪音、狂怒、意义
nothing 却空无一物
马龙-白兰度在形容他刚到纽约时,“袜子上都是破洞,脑子里也全是洞”:I arrived in New York with holes in my socks and holes in my mind.
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电影艺术的魅力: And the reason they don't have light in the theater is because you are there with your fantasy. The person up on the screen is doing all the things that you want to do. They're kissing a woman you want to kiss. Hitting the people you want to hit. Being brave in a way you want to be brave. 【影院里漆黑一片,因为你与你的狂想在一起。屏幕上的人做着一切你想做的事。他们亲吻你想亲吻的女人,他们痛打你想痛打的人,他们以你期望的方式勇敢行动。】
“他们告诉我搭乘一辆名为欲望号的街车,
换车去一个叫做墓地的地方,
再坐6条街区,到天堂乐土下车。”
——《欲望号街车》
马龙白兰度一生中录制了许多个小时的私人录音,直到现在才首次曝光。几乎完全由白兰度讲述,凭借他的私人录音,经由画面的配合剪辑组接而成的《马龙,听我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不夹杂任何其他人物采访,剥离了带有社交意欲企图的独家视听记载,一部极度私人化的纪录片。
不管动机是什么,这部纪录片让白兰度有机会用100分钟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向你倾诉他的想法。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在无数好莱坞历史影像中来回奔驰。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人,即便我们知道他的叛逆、他的孤独、他的风流韵事、他的家庭史,他依然神秘得难以捉摸。
想用几个小时讲述白兰度丰富的人生似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这部纪录片能让你对他的真实人生有一点了解。白兰度在晚年以离群索居而闻名,但他玩公共关系这个游戏很长时间了,这一点能从很多采访片段中看出来。片中有一段1955年他接受节目采访时的片段,当时,白兰度刚凭借《码头风云》获得第一个奥斯卡奖。
那些否定白兰度的人像评价某种电影那样评价他的一生——说它开场宏大,中间部分让人迷惑,结尾令人失望,应该遭到一致否定。那是正统世界对白兰度的看法——就当那是庸众对天才的报复吧。
他需要伪装真实的自己,套上一张容易为父母接受的“面具”
白兰度的艺术历程,很大程度上符合弗洛伊德的学说。不幸的童年、破碎的家庭、极端敏感无法消弭的内在性格冲突,成年后他对父亲流露出的敌意尤为强烈,声称“虽然我与他同名,但没有一件我做过的事情令他高兴甚至感兴趣过。他乐此不疲地对我说,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他习惯于告诉我,我将一事无成。”
这就是1950年代最精彩表演的灵感源泉,虽然既不阳光也不幸福。愤恨是永远吞噬白兰度的内心魔鬼,而借助戏剧人物的宣泄则是清除这个恶魔的有效途径。
他就是那类新型“原始人”:一个浪漫主义的混小子,身上透着脆弱易伤的天性。
他的表演非常具象:极其外显、富有尝试性而又谨小慎微。这样的表演让我们与他感同身受,体会他在遭遇任何细小挫折时的退缩。作为观众的我们会产生出保护欲:我们明白他如此决断的背后会有多么孤独。
在50年代初期,白兰度饰演的人物多目无法纪,只凭意气用事。他饰演了许多帮派大佬和不法之徒之流的角色。他之所以与社会为敌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如一池烂泥;他之所以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也是因为他强大到可以拒绝去蹚这滩烂泥。
他的出现给人以危险但又兴奋的感受。不过,他这种独特的吸引力或许也只是一种自负,那种倔强孩子的自负。
他不用处心积虑地动歪脑筋就显得不怒自威。他行事从不循规蹈矩,又无所不能。他对社会地位、工作或个人声望漠不关心。因为若是人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反而会减少自己的魅力,降低自己的身段。
当他在《欲望号街车》里倚着墙壁,皱着眉头,坏笑着的时刻,身上醒目的白T恤勾勒出他的身体——堪舆古罗马雕塑的完美形体。
三十年后,这副躯体长到了三百磅,真正成了重量级,马龙白兰度靠躺在破旧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屏幕上他是只美丽的野兽,他的小女友惊讶地对照着电影里和眼前的他,他却咬开一瓶啤酒,咕哝着说:“我现在比当初该死的帅多了。”
“一夕之间,有更多女孩对我感兴趣,我很有胆识又潇洒。对很多年轻女孩来说,我很难掌握又很刺激。”
白兰度称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他尤其因为不愿意背台词而闻名。他自嘲地说过:“如果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支付我相同的薪水,一个选择是扫地,另一个选择是演戏,那我更愿意去扫地。我并不想赢得掌声,我只想做我自己,难道我只有在观众的掌声当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吗?”
权威影评家宝琳·凯尔曾论述道:“作为主角,50年代初期的白兰度没有表演的密码,只有本能。”
有趣的是,马龙白兰度的风格却是被美国男演员效仿最多的。包括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还有老戏骨杰克尼科尔森,尼古拉斯凯奇,甚至还包括后来的布拉德彼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他们从他身上汲取暴力的力量,汲取精神的信仰,汲取在摄影机前珍贵的自信,以及用自己的方式站在众人前,光芒四射的伟大存在感。
白兰度因其在公开场合的暴躁情绪与古怪举止而获得了“坏男孩”的名声,在摄制《叛舰喋血记》期间,他被指责为导致导演更换和预算超支的罪魁祸首。这之后,没有电影公司敢请他参与大制作,直到10年后科波拉向派拉蒙公司坚持要他主演《教父》。他不仅答应了25万元的片酬(大约是他之前片酬的零头),甚至同意接受对于他这个级别的演员来说近乎侮辱的试镜。此时的他,仿佛又需要向权威挑战,证明他们对“白兰度”的看法是错误的。
科波拉曾担心白兰度演这个角色年龄还不够老,但一见到出现在眼前的这个犯罪家族首领形象,他就被完全击中。白兰度在自传中写道:“以前我从未扮演过意大利人,没想过自己能成功扮演这角色。”
对许许多多教父迷来说,只凭以下几句白兰度的台词和他说台词的方式,他就该拿一万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复仇的菜等到凉透品尝更加甜美。”
“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
“永远别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我们无法想象,除了白兰度,谁能演出这个意大利教父,西西里岛的象征,仁慈而冷酷的父。白兰度非常漫不经心,一点也不夸张恶和暴力,自身具备着凝渊般的威严,家常的,慈爱的,我们甚至能看到他的年老和虚弱,他就像一个黑暗国度的国王,我们眼看着他从权利的宝座上被拉下来,只觉得悲壮,却并不觉得破灭。
但是钱和名誉并不能买来快乐,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阴郁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家庭成员揭示了恶习遗传的悲剧。白兰度不能原谅父亲没有给予父爱,但轮到自己身为人父时,命运发生了轮回。
白兰度的女儿夏恩说:“我开始憎恨我的父亲,因为我小时候他根本不理我。”
1990年5月16日,白兰度生活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夏恩的男友达格德罗莱。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夏恩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夏恩自杀。白兰度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有人问马龙白兰度是否感到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
然而,白兰度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隐然就是他一生写照。
明天,再明天
一天接着一天地蹑足前进
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
我们所有的昨天
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绝路
最后归于尘土
熄灭了吧
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和骚动
意义却一无所有
那个旧时代真正离我们远去了。如今我们怀念他,不仅仅是缅怀一个生命的逝去,也在缅怀一个旧时代。那些无法使我们遗忘,在一回一回重放中使我们感伤落泪的老电影们,以及那些老明星们,隆重而又盛大,光芒四射且无比奢华,都将随着马龙白兰度的离开而渐渐消亡,灰飞烟灭。
人生就是一场排练,人生就是即兴演出。白兰度说,他要在棺材里装一个特殊的麦克风,当他哪天在地底下醒过来,要说,“用不同的方式去做。”
从六尺之下的棺椁里,马龙白兰度对着全世界倾诉了100分钟。这个生前没能取得与自己才华相称成就的伟大演员在[马龙听我说]里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为这个出口便成诗的人,影片营造了冥想似的氛围,但叙事还嫌过于明晰了一些。谎言与真实、生活与表演该是他一辈子的主题,而他似乎最终也取得了和平。
“噱头”是第一次曝光的白兰度私人录音,100分钟的喃喃私语其实并无很惊人的内容,让本片动人的还是白兰度本身。在外界看来,他是个终极叛逆者,演艺生涯起起伏伏,家庭纷争从未间断。而在他眼中,自己是个“假装了一辈子的人”,从纽约到加州,到塔希提岛,一生从未放弃过要忠于自己
年轻,年老的声线,画里画外虚虚实实地,跌入他的深渊。
一个有深度的演员,一个有深度的人。吐槽无脑电影,对电影的控制欲,对电影的商业化解读,应该会击中那些白痴吧。[B]
对于一个曾经叱咤影坛的超级巨星,他的纪录片应该不难制作,但要有“料”,却很难。这一部的好处在于,让传主对自己说,也对观众说。外人读解马龙,也许旁观者清,但也难免陈词滥调,马龙自言自语,给了我们一个纠正自己的偏见的机会。
都说马龙·白兰度是传奇,却说不上来他到底传奇在哪,其实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也会生老病死,也会经历人生之痛,但他的这一生值得被人歌颂和赞扬。特别喜欢片尾部分的《教父》片段——再辉煌精彩的生命终归会交给死神。当然,他是马龙·白兰度,带走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他的声音,听马龙说话,真好。
magnet:?xt=urn:btih:da6d31faaafd0633f26649fdc90d34a199f0326f&dn=%E9%A9%AC%E9%BE%99%EF%BC%8C%E5%90%AC%E6%88%91%E8%AF%B4.%E5%8E%9F%E7%9B%98%E4%B8%AD%E8%8B%B1%E5%AD%97%E5%B9%95.Listen.to.Me.Marlon.2015.BD1080P.X264.AAC.English.CHS-ENG.Mp4Ba在线https://dou.bz/4gH9KM
過著如隨潮汐進退起伏震撼激射的浪潮般的人生,內心卻如寧靜寬廣的湖面只稍有微瀾。就像結尾處低聲吟誦的那首十四行詩,他正是那倍受恩賜之人,又同時有著不容於世的處境與自我詛咒的宿命。“當不蒙命運垂憐,亦受眾人否定”, 以马龙·白兰度自己的聲音,把他的人生講述成一幕莎士比亞式的悲劇。
影史上最传奇更是最伟大的演员,甚至没有之一。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剔除身上的无限光环后,他其实是如此的孤独,或者说,伟大的演员都是孤独的,而马龙,尤其是
片中大部分的语音来自被催眠的马龙,其它是访问。真爱他啊……看哭了。如此复杂的人性,又那么纯真。两性关系中风流,政治上正义,对专业也非常尊重(晚年有点儿混)。对表演,马龙很有想法,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当然,他师从了一个好的表演老师。大溪地。
透过白兰度自己的声音,回望他的人生中备受争议的轶事。但真正的那个他,依然无人能懂~
导演简直是剪辑小能手,把七小时的呓语素材剪到白兰度的生命历程里,遥相呼应。白兰度一生追逐可惜却与幸福无缘,暗淡的晚景给这份录音增添了难得的通透与思辨,他不止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人生哲学家!
好感动啊,鸡皮疙瘩一身,看哭很多次...一个伟大的人。他声音里的那种真诚和吸引力,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他陷入他的痛苦之中。可能这就是演员的魅力吧。中间那封观众来信很触动、也让我想开一些事情。这个世界如果是千人一面,那该变得多无聊至极?谢谢你的存在,谢谢你对自我的忠诚。
the most precious soul
可以将听觉放至最大的纪录片。听马龙·白兰度静静述说1个半小时,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在无数好莱坞历史影像中来回奔驰。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伟人,即便我们知道他的叛逆、他的孤独、他的风流韵事、他的家庭史,他依然神秘得难以捉摸。马龙,听你说。
私家录音素材珍贵,当成人生回顾散文可以,就跟听名言摘录而不是整篇访谈一样,话语片段是脱离语境的只能相信导演的放置。人生最残酷的是自以为淳朴天堂的大溪地还不是养出一双精神崩坏的儿女
“我是孤独的但我孤独的还不够,为了来到你的面前”——王家新曾经引用的这两句记错行的里尔克的诗,正好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的心情
他过度沉溺于自我表述、回忆、分析,构建了一个他自我虚构的自己,然后,精神崩溃了。然而,这不就是豆瓣么
老马生前在家中布下天罗地网的监控线,起码有几万小时的各种电话录音和私人录音。读了两本传记后再看这部纪录片就没什么新鲜感了,而且导演选择的录音素材毕竟只是碎片式的,不够深入和全面。看到他的孩子们自相残杀那段挺唏嘘的,父母皆祸害,把自己不幸的人生又在孩子们身上重演了一次。
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