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蜘蛛》,狭窄的空间里,人物之间摩肩擦踵,晃来晃去,就像在一条船的甲板上,而船不知道驶向哪里,或者只是在一条漂泊的船上,因没有动力,在被废弃在大海中。不稳定的关系与不稳定的眼神在各个人物之间抛来抛去;红色像血液一样的饮料流出被戳了个洞的纸杯,流过桌面浸湿了图画,粘滞状流淌到地上,像个谋杀现场;拍死在窗台的苍蝇,掐灭在栏杆上的烟蒂,爬在墙上的蜘蛛,堆在地上的脏衣服,骨瘦若柴的酮体,发霉的瓷砖缝隙……每一个近景的刻画都让人想起自己想逃离的东西,厌倦与恶心。但是一切依然在流动,在继续摇晃,有人来了又去,有人聚了又散,却依然会有新的关系新的聚散一直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连绵不绝。有遗憾、孤独、望而不得、得而复失……,强弩之末,摇摇欲坠,然后终究还在继续,只要活着,就会在这种奇特的平衡之下被裹挟着流动,漂浮。既然知道有这样的力量存在,不容你逃离,那么此时想象着有人站在你身边,在甲板上,你们望向海面,听着海鸥的叫声,就像只为我们独自吟唱的歌声一样动听,微笑着直到月光消失。
镜头和色调的轻盈好像专门用以抵消一整个基调和留白里的张力。
但是丝毫不觉得内部的轻盈和纯真,听到名字的一瞬间就觉得有一丝隐约的邪恶在里面。
搬家的两个女孩Lisa和不舍其搬走的Mara,俊秀却被困在整个人际关系的蛛网里,被女子的情欲而裹挟得身不由己的Jan。
可能是因为将空间和时间都压得很窄,觉得稀松平常的日常流逝里感官的敏感被调动到最大程度。
听觉,楼上传来孩子们蹦跳的脚步声,角落里孩子的哭声,夜半的风雨,蜘蛛簌簌的爬行。
视觉,静物的蒙太奇和笼罩在各种光影里的人的脸。
倾泻的咖啡,流泻的红酒,环环相扣的凝视里有恨有不舍有猜忌有情愫。
三原色的运用又有几分戈达尔《狂人皮埃罗》的感觉。
用色极其大胆,但是却不觉突兀。
或深或浅的背景光晕里色彩的凸显,包括有影迷认为其配色颇似候麦,但是,相对于候麦影片中更加明朗和凸显的人物关系,这里的色彩,镜头,背景,人物之间语焉不详的对话却很有几分靠近北欧的冷峻。
语言的运用更是,北欧棱角的语调极衬影片的凌冽。
对于色彩的运用,显示在新入的家具上,很有几分宜家的设计感。墙边的黄色沙发。
人物对于色彩的评价,嫉妒的颜色,疯狂的颜色。
总觉得有几分暗示Jan,Mara与 之间不成关系的关系。
很好奇,一个男子在毫无感情的情况下与一个女子发生关系之后,他对于后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变化。
所以留意了几分第二天两人之间的眼神交流,还有那个耳边的吻。
触觉,里面有几处对于触觉的描摹。
没有情欲,却甚似情欲。
两人在片头和片尾交互的梦境。
两人的交流。梦境。梦境里的肢体接触,都很难让人猜透二人的身份。
关于皮肤、抚摸、织物。
很是关注其中出现的织物,纯色的衬衫和针织,角落里堆放的脏衣物和拾起来嗅一嗅的人。
织物与皮肤的包裹在逼仄的空间里变得格外清晰。
蜘蛛的象征意味,从一个人的手指爬到另一个人的掌线。
构筑起一丝如有若无的联系,但随之又断裂。
镜头里每一个人的五官和轮廓极其耐看。
而其中平刘海的瘦削女子,让我想起很久之前实习工作室内丹麦的女设计师,总是一袭黑衣,高个,发髻,行事如猫一般。
那一晚上party的放肆,雨夜的抚摸和早起两人似有若无的亲密。
而Mara与Jan之间错过又没有错过的情愫。
是否激怒或是唤起了她猫一般的嫉妒和占有,于是,选择将Jan推至室友的暗室。
至于Mara,总是像一个局外人一般飘离在整个蛛网之外,但是她又仿佛是涉入其中最深的那个。
桌面上的人物素描里夹杂了太多情感的注视和观察,以至于自己笃信,她对于一整个房子的活物和静物,都怀揣着隐约的艺术家的深情和欲望。
最为柔软和充沛的感情,却总是终结于近乎残酷的动作和言语,甚至有些暴力。
打死苍蝇。
她对Jan说,我不喜欢你,这苍蝇喜欢你。
但是我把苍蝇打死了,现在没有人喜欢你了。
戳破杯子让红酒浸湿简笔画。
你能感受到她对于即将到来变化的抗拒,但是这层抗拒却表达得分外晦涩,甚至有些略带恶意的自暴自弃。
钻子钻木的镜头被放大得很逼真,钻子钻进石头的艰深,激起一层薄薄的碎石,像极了被戳破的生活本质。
蜘蛛的影射意味觉得选得简直妙极。
两天一夜,分离与相聚之间的情愫和仇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蛛网,延伸,延展,脆弱,粘稠。
其中人物的关系也说得不甚分明,线索全然在于角色交错的,逃避的眼神和避重就轻的,甚至不成句子的词语里。
对于孩子和小兽的刻画,同样不带一丝个人色彩。
此外,一整个镜头和影片都是层层嵌套的凝视。
导演的镜头与轮回的人物,从背景滑向前景,Mara对于他人的注视,而每每她的注视背后,镜头一转,又是另一个人的注视。
甚至看着看着,觉得仿佛在窥探自己的内心。逼仄,却总是被各种难言的说得出口说不出口的情绪涨得满溢。
而那一张张各异的面容和表情背后,贯穿的是同样谜一般的对话和凝视,像极了博物馆里的立体模型。
所有的感官,都用来刻画情绪与欲望。
人物之间的动作与语言变得抽象成一整个疫情时代下隔绝的疏离,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爱与恶,调笑与谎言的游离。
。
每年《电影手册》十佳榜单上总会出现几个陌生的名字,这些满足了编辑们小圈子趣味的电影或许以曲高和寡的姿态让普通观众难以靠近,但这些上榜的导演很可能是未来影坛的新生力量,今年这部《女孩和蜘蛛》就是相当出色的例子。这是瑞士导演拉蒙·佐尔彻兄弟二人组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在柏林电影节“遇见”单元上获得最佳导演奖。 相信看过这部作品的影迷朋友一定深有同感,全程都会有一脸茫然的感觉。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子从原本的公寓搬到新的环境,她的母亲和室友都来帮忙,同时这些人物之间出现了暧昧不明的关系。这本身是一部体量小、情节单调的室内剧,却透过高度设计的视听风格,大大提升了观赏的趣味性。全片基本看不到室内外的全景画面,导演完全利用中近景镜头锁定人物角色,人物眼神对视或交错之时,暗示着人心蠢蠢欲动,情节便朝着这对角色的关系上倾斜。
考虑到大部分是在室内的搬家场景,缺乏全景构图,于是导演采用声音积极建构画外空间,例如楼道里的婴儿哭声、楼上和对门的新邻居、没有入镜的角色谈话等,不时打乱原有情节的人物重心,引入新角色,令整个狭小空间变得愈加立体而复杂,欲望流动的氛围渐趋浓烈。 故事的内涵其实没有石破天惊的内容,无非就是男女、女女、母女之间彼此倾慕、嫉妒、不舍的刻画,不过导演别致的空间美学风格与象征留白手法,给观众留下怪异的印象:一支铅笔戳进纸杯、缓慢流淌并滴落的红酒、留在浴室的美工刀、揉皱的平面图、一掌拍死的苍蝇尸体……这些剔除了人物的空镜头难免让人联想到德国柏林学派的作品:抽离、冷漠、凌厉。
画龙点睛的自然少不了“蜘蛛”! 这只小动物似乎具有双重隐喻,既象征着女主角暗藏的暴力倾向,也隐喻着这个小空间里因欲望而临时衍生出纠缠不清的关系;画面在人物的特写之间来回切换,就仿佛是蜘蛛在墙上编织出一张密集的蛛网。再配上不断复现的古典圆舞曲配乐,将这种抽象回旋的人际关系(我爱你爱他爱我)变得趣味盎然和异常具体化。 虽然只是一部不起眼的室内剧,但是导演的空间美学和构建人物关系的手法足以让观众回味无穷,这对兄弟导演的前途无可限量!
人人都是观察家 好细腻 好微妙 & 羽毛🪶 蓝色假发黑色头盔 感觉每个人都传了个遍& 每次身体接触都是因为蜘蛛🕷️
本以为是继罗马之后的又一部莫名其妙漏男性生殖器的电影
朋友说
罗马 男生殖器的暴露很重要
而且特意是安排了耍棍的动作 非常的冒犯观众
衬托后面母性光辉的女性镜头
然后我就瞬间感受到了其中的微妙
这个床上的裸男就是女生们推来推去较劲的一个小工具?
我还以为羽毛🪶是真的鸟身上的
原来是填充物
这样一想好浪漫
把羽绒制品破坏掉让羽毛漫天飞
重给小鸟自由🪶
玻璃破碎 植物断残 道路钻孔
没戴唇钉下巴代替了眼睛去流泪
铅笔穿透了纸杯堵住了红酒
流泻的红色液体侵染了画卷
搬家与离去 会给大家带来什么?
巧妙的是 镜头给你的时候 别人也在注视你
依次推动下去
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充满暧昧与嫉妒与渴望
彼此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蜘蛛网?🕷️🕸️
喜欢的两处对话
爱情暗喻文艺片。母女俩和两个合租房客一起搬家,拆卸公司的一老一少两个工人前来搬家。合租一家人与拆卸公司的老少搭档之间的情感波折,还有邻居合租两个女子和一家带着小孩的家庭之间。故事发生在搬家的房间里,相互之间通过眼神、交谈来传达信息,传达出很多的信息量。蛮喜欢这样慵懒的环境氛围,很缓慢,很舒服,很文艺,不紧不慢,自然舒展,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爱、或反感、或接受、或拒绝……蜘蛛在手上自由地攀爬,在手上交替,永远没有尽头,但是很自由,随心所欲,不用多想……
母女俩,母亲与拆卸公司的年龄较大的工人暧昧不清,勾勾搭搭,谈笑风生,相互吸引,留下联系方式。但是女儿并不认同,两场用眼睛阻止,还用言语干涉。女儿和女主应该是情侣,两个人关系应该还不错。拆卸公司的小伙子对女主一见钟情,经常痴痴地看着女主,和女主偷偷搭讪。邻居的小女孩跑来玩,因为她常常来邻居家玩,不知道邻居已经搬家了。和女主玩得很好,还在家里装修的图纸上画了一个小女孩。家里的猫跑了出去,到了一个老太家,老太把它送了回来。女儿在晚上办了一个派对,大家都喝多了。装修小伙子被灌醉,和邻居两个女人的一个在一起了,第二天才发现。小伙子没有什么,又被女子让给了自己的女友,结果又好了。还向女主表达了爱意,女主没有接受。
含混晦涩的内容,有点看不太明白。看了影评说是为了表达大家复杂的关系网,就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大概能够明白。不过女主说话和旁白还是很文艺,包括对话也很文艺,很超现实,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高卢确实蛮有诗意的,出口就很文艺,蛮迷人的气质。女主很有味道,女儿有点甩,小伙子有点随便,整体有点乱。
在所有能够上演现代爱情故事的场景里,公寓无疑是最缺乏电影感的选择。 但这并没有阻止瑞士双生兄弟档鬼才导演楚舍兄弟(Ramon Zürcher & Silvan Zü rcher),继 2013 年的初试啼声之作《柏林猫咪日记》(The Strange Little Cat)后,在他们第二部联手创作的电影《女孩与蜘蛛》(The Girl and the Spider),以狭窄、同时又如剧场四幕景配置般的构图,精准捕捉一个饱含窥视、调情、嫉妒与内敛的,女性情欲故事。
双生兄弟档导演拉曼楚舍与席尔万楚舍。
说是内敛,但也正因为内敛,让其中每个隐隐四溢的情绪如海水下的暗流般起伏,带着难测的张力蠢蠢欲动。 故事的每一天都从街道上施工的水泥钻地声响开启,透过拥有一双深邃眼眸的玛拉(Mara)目光——在她帮助(或趁机捣乱)室友莉莎(Lisa)搬家的两天中,两幢新旧公寓间出现的好友、家人、工人、邻居每一次的错身或交谈,都有着不寻常的气息及欲望在狭缝里流动。
跟着人物交错的眼神,我们模糊地揣度这些不断来去的人们之间流淌的贺尔蒙。 莉莎的母亲阿丝特(Astrid)向玛拉投射着参杂友善与些微警惕的复杂眼神,与此同时,她与前来协助搬家的装修工人尤赫克(Jurek)之间的火花,却也被女儿看在眼底。 一旁的装修助理杨(Jan),试图与玛拉的目光产生交集,对玛拉的渴望不言而喻。 而难以被看透的玛拉,她先是粉碎了 Jan 的希望,然后把他的情意转给了邻居凯丝汀(Kerstin)以及如黑寡妇般的诺拉(Nora),却浑然不知自己的另一位室友马库斯(Markus)对凯丝汀相当在意。
有一天蜘蛛不见了,只留下它织的网。 然后,那张网也消失了。
短短 100 多分钟的时间,都在一群人收拾行李、整顿新旧两间公寓,以及邻居与孩子们随意闯入的过程中度过。 一些回忆与情感也伴随着对象整理而一并打捞——有些家具要搬离,有些门窗要修复,有些交缠的关系该厘清梳理、彼此拉扯延续,或是就静置摆放不碰触,任其如徒留蜘蛛网的积尘空房,在彼此脑海中留下一个飘摇、随时会散去的痕迹。
楚舍兄弟巧妙运用看似简单的场景与角色,在无聊的搬家过程刻划出女性情欲中的某种神秘:莉莎和玛拉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阿丝特对她女儿的这位朋友有什么看法? 在几个女孩手里传递的蓝色假发,如何从阿丝特怀莉莎时的焦虑,过渡成莉沙长大的渴望? 玛拉与杨的调情是真有所意,还是只是想挑衅本与她交好的凯丝汀? 几乎在角色之间交换的每一个眼神和语句背后,都有一种掠夺、侵占性的意味或渴望。
但就像在《柏林猫咪日记》中一般,这些都不是片名提到的蜘蛛,蜘蛛是沉默的配角,也如同亲密或情欲的载体。 在《女孩与蜘蛛》的两个场景中,玛拉让蜘蛛沿着她与莉莎手臂爬行,昭示着她们共享某种难言、旁人无法介入的私密时光; 镜头转瞬,玛拉又与赤身裸体的杨并坐,两人微笑地把玩着蜘蛛,藉它的攀爬的脚步,连结起肢体的接触。 这样的交缠何尝不是某种——如同玛拉自一开始就患上的疱疹——终于在亲密/情欲的铠甲崩解后,蔓延至莉莎的唇上。
此外,楚舍兄弟运用小空间与镜头光影创造的惊喜(或惊吓)也相当耐人寻味。 他们将每个镜头的构图放在中距离或近距离的位置,如此一来,观众很容易被大步走进房间、或潜伏在镜头外的新旧角色突然出现而措手不及。 恰似「棱镜」般的镜头,让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窥视」显得而迷人。 这不仅改变着场景视角,观众在这看不清全景的「窥视」下,看似生活片段闲聊的对话,人物未言、或难以言说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涌现,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彼此的交错关系,一如那张新公寓的平面图,最后被门窗、家具、宠物、人物、衣服的涂鸦逐渐填满,染浸在酒的暗红里。
就像现代关系中无处安放的情欲谜团,《女孩与蜘蛛》有些暂时难解、有些导演们确实给了的隐晦答案。 无论这些谜团有无解答,由镜头传达出幽微、耳目一新、甚至异常坦率的情欲自由,以一种张扬的姿态,伴随着罗马尼亚传奇作曲家Eugen Doga的《留声机圆舞曲》,缓缓流淌电影里的每个眼神交错,成就出一幅诱惑意味十足的诗意群像。
#71st Berlianle# 奇遇并列最佳导演+费比西。形式上相当有趣。全片几乎都是由中近景和近景构成,绝大部分在室内(官方推荐词是“对充满悖论的疫情时代的一次总结”),导演下了大力气来安排画面内出现的色彩,人物衣着以纯色为主,dress code非常像侯麦,同时也下了大力气去安排小道具,同一个画面内经常出现“红黄蓝”这样的搭配,也让我想起小津的彩色片,有几个场景的小道具处理完全是小津流的做法。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女孩从她跟另一个女孩合住的公寓搬走的两天一夜,涉及十几个人物,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或者剧情,人物来来回回,堪称“轮舞”或者“蜘蛛网”的结构。隐含的则是围绕友情/羁绊主题的亲子关系、以及阶级和移民的议题。
D+/ Heimlich与unheimlich的一体。敏锐的,怪异的;停滞的,封闭的。始终缺少一个出口,所以仍停留在泛滥的比喻/象形里,缺乏抽象的能力。《午夜狂欢》则不会有这种问题。
整体调度极其复杂:声响 对话(含沙射影)、表情 眼神(暗潮汹涌)、走位 构图(起承转合)、光线 色彩(冷暖变化),一同挤在这逼仄狭小空间里描绘着千丝万缕人物蛛网关系图。能看出导演的能力,把无聊的生活点滴叙述成耐人寻味的古怪奇闻,形成了枯燥与生趣、单调与庞杂的辩证统一。虽然笔者承认以上这些,但对普通观众拒人千里的0戏剧性大大降低观赏度,只留下莫名其妙的回味印象。
3.5,空间从电脑桌面的施工图纸投放至影片的(伪)三维世界,人物作为空间的附属物,在空间和人物关系的最终建立之后走向消解。《女孩与蜘蛛》的心理剧在嘈杂的环境中产生,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网状关系,不断生成的空间如同布莱希特式的戏剧,向观众展现舞台的搭建过程,与叙事并行不悖。在影片中,男性角色似乎无处不在,却因为身体(而非面孔,声音)的频繁出现而缺席,被排除于女性视角的结界之外。那么男性观众如何进入影片?或许一种通路在于充满戏剧强度的暴力空镜,关于蜘蛛,裂缝和取代鲜血的红色饮料,出现在场与场的交界。对于不同的性别——正如片名的并列所暗示——《女》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目光,却又通向同一个暗流涌动的主题。
极简,限制空间,几乎全程近景。
特写镜头意味着想象,是沃霍尔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分钟,这段时间内在特写镜头前的人就必然是主角,也必然滑入到她们的想象,独属于自己的虚构梦幻中——因此她们或许会突然走神,因此并不存在任何故事,只有特写中展示的那洞穴底部的微光。
室内空间上调度自然,人物对话流淌汇集一处,颇有兴趣但又很难集中精神。情感暧昧、悱恻,人像木偶一般呆板
显而易见,瓦解与建构是《女孩和蜘蛛》分别代表的意涵,二者借由公开又私密的「传染/性」幻想来营造边界感与连接感。但很遗憾,这部过犹不及的文艺小品恰恰暴露出了文艺青年的短板。显然,还不知自己缺什么要什么,是什么非什么的女孩们并不能给出建设性方案。事实上,极具迷惑性和杀伤力的她们在这个正处于「精」装修阶段的空间里只能搞搞暧昧与破坏,以及辅助或者代替母亲收拾残败的局面。所有决策都是理性在主导,包括跟谁聊天交往,选谁做爱筑巢。在理想的房型图成型前,女孩还要在母亲的眼皮底下生活。而在女孩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最尴尬的形象恰恰是妈妈这个角色:她处于不做梦的成人与爱幻想的孩子之间,所以,当她带上假发试图以「女王」的身份融入这个性别意识模糊的「想象」共同体时,伪装成孩子的「领袖/权威」反而招来了同类的厌恶与排斥。
4.5 观感奇特但绝不舒适,完全不小清新,甚至有点残酷。最佳导演实至名归,一方面是演员表演非常有嚼劲,人与人之间的互害关系深入骨髓,另一方面是氛围营造非常出色,高强度的声音和色彩之下是爆发边缘的敏感、压抑、冷峻和漠然。把玩蜘蛛是一个有些温柔又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举动,恰如结尾画外音女孩对船上生活的描述:一切物品都在将要滑落的边缘,却又如有磁性一般安然无恙。能捕捉到如此微妙的情绪,齐歇尔前途无量
有意思啊~玩味不止~
声音拓展出的空间,我听见地表开裂的声音,听见婴儿的啼哭,听见蜘蛛爬过你的手背,听见你的心破碎一地,听见一个更旷阔的空间而你并不存在。于是我逐渐融入这个空间,成为这个居所,让它在我的身上留下更多的伤痕。
922|我是很不喜欢这种故弄玄虚的片子的,但不得不承认它是非常有创新性的。电影里的时间永远不会在人物对话时“停止”(环境的嘈杂说明了这一点),这表明导演并不满足于描绘“情绪”,而是着手于人物所处环境与情感叠加而产生的复杂关系。所以哪怕没有明显的故事线,整部电影还是处于一种非常紧绷的状态。这更像是一部为了描绘而描绘的电影,故事已经不再重要,展现的就是创作者操纵各种元素这件事情本身。
有的人被忽视,有的人被注视,有的人心怀渴望,有的人心生猜忌,狭小的空间里,众多人物不断闯入和抽离,焦点也不停地转变,只有墙上的蜘蛛默默地洞察着一切,织起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精致,优美。
🕷️🕷️🕷️🕸️🕷️🕷️🕷️
听发音以为是瑞典,但旋即就有很多疑惑,屋子够宽,但明显高度不够,演员怎么都不高啊!而且瑞典人怎么可能在如此拥挤的环境中演戏?邻居们也太过热情了吧,居然窥探新邻居的隐私,太突破瑞典常理了。此片看了并不舒服,镜头调动肯定非常费事儿,剪辑也如此,不知道作为舞台剧的形式会不会更好一些?
3.5。女主的脸好耐看啊,想谈恋爱。
6.5/10。非常独特的电影,像AI在演戏。在狭小空间内捕捉女性嫉妒的复杂因子,冰点的母女关系、较劲的室友关系,男性成为搬家具的工具和上床的猎物。蜘蛛网般的情感连结,在破与立中取得了平衡。但我非常不喜欢大特写的表现方式,每一次“奇妙”的交流后转头一看都有另一个人在观看,成为规律的凝视视角消除了观众的快感。(现实中和这类女性相处会崩溃的)
毫无疑问是今年最佳德语电影之一!1.影片精准而微妙地平衡了断裂与流动、日常与设计间的关系,全用固定机位长焦中近景镜头,传统连贯性剪辑中的全远景定场镜头与连贯一致的画面空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持续流淌的声音和人与人之间的凝视形塑出联动贯通的画外空间,一如角色间若即若离、在孤独自在与欲求连接间徘徊摇摆的关系(同样契合于船上女清洁工的诗意自白)。2.限制性镜头与对声音透视的把控颇似布列松,赏心悦目的配色契如侯麦,对另一时空的记忆与梦境的无缝穿插则令人想及雷乃,转场时的空镜蒙太奇极富空无诗意,浸染着小津安二郎之味,而角色举止与环境氛围又很德式。3.搬家的舍离与变移也与片中物件的“熵增美学”相贴合,恰似钻裂的地、四散的羽绒、破裂的杯子与被红酒侵袭的平面图。4.苍蝇与蜘蛛恍如嫉妒与欲望的载体。(9.0/10)
诸多优点也抵不过这空洞的内核,自然声响的设计、小空间人物的交叠、精准命题的蛛网和女孩这些都是十分优秀的。但在如此奇怪和拧巴的情感表达中,观感十分不舒服,演员对于情感的表达都处于一种疏离的边缘神情,不喜不悲一副假笑的模样让人十分膈应,这是导演对演员的要求,意图自然掌握在导演的手里。这样的电影总是给人惊喜的时候又让人异常的想关闭屏幕,总觉得这点事这些情感如此表达完全是文艺青年的自我造作。像舞台剧,毫无灵魂的人偶穿插着所谓暗流涌动的情感,大段的台词反复的呈现人物的敏感、脆弱以及细微的心思。如果你只是偶尔把咖啡倒在狗身上,我理解那是你隐秘的情绪作祟,而如果全场都一副臭脸做些凝滞的奇怪举动,那建议还是去看心理医生好点。总之可以欣赏这样的电影,也会内心十分抵触这样过度的表达。
空间调动的确出色,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暗示、呓语、意象、符号、压抑的欲望……有必要这么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