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这个词被说烂了,说到现在仿佛成了一个可笑的贬义词。
可是我还是想说,导演是个有梦想的人。
整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第一部拍彝族漆器的那集,讲到漆器传男不传女,吉伍五各对漆器有着很强的天赋和热情,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来跑来给父亲帮忙,可还是被父亲要求去当老师,原因是适合女生。当她手捧着漆器,垂眼说了一句:“还是被现实打败了”,瞬间泪目。那个没说出口的主语是叫梦想吧。
一个是最后一部的结尾,拍到那些深藏于衣柜的一个个用小木签搭起来的模型,手机里一张张用扑克牌码起来的造型的照片,年少时期那些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支持的爱好,只能深深压在漆黑的角落,因为那叫“玩物丧志”。他说,以后不会再搭了,因为手抖已经搭不起来了。
想起那个关于要不要把爱好发展成工作的问题,在我看到喜欢做游戏的朋友满腔热情地加班,谈起游戏满眼放光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可是对我来说,如果把读书、看纪录片、健身这些当成自己的工作的话,光是想想就要窒息了。
想起前两天在豆瓣看的一个回答“用工作延续生命,用爱好救赎灵魂”,这可能是对我等普罗大众来说的最优解了吧。
看了《寻找手艺》,一部并不算精细甚至可以说是制作的粗糙的纪录片,因“土的掉渣”被电视台拒播,却可以让我从镜头中久久弥漫着感动却又有几分无奈。
三年前,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张景卖掉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而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就是这样一个没资金、没技术、没有专业出身的主创团队,最终历时126天,走遍23个省市,寻找到了199名手艺人,记录下陶器、铜像、英吉沙小刀、印蓝花布、油纸伞等144项传统手艺。
一群为了追逐梦想而自费的拍摄,谈不上盈利和投资,只是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怀。一行三人,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什么资金,有的就是纪录片爱好者的身份,仅此而已,却更让我感动。
“岁月不在,伴随着童年的手艺还在不在?”这大抵就是初心了吧。
配音自带吐槽,司机当上了摄影......看似段子的背后,真的是心酸至极,为了画面的真实,摄影者经常入镜,被称为正片和花絮并存的片子。平镜而真实,“土”的很走心。因为没有调研经验,曲阳一行算是废了,在百度上找到的桑皮纸旧工坊,也早已荒废,人去楼空了,剩下最后一捆桑树皮在角落孤零的控诉,多的是这样的枉费的路程,靠的是他们的乐观在支撑着。固然,阻力大,压力大,他们扛过来了。
做伞老人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两个老奶奶的最后的手工造纸,意味着当地的造纸术也要随之失传了;做陶器的大叔守着自己祖传400年的烧陶房拒不让地给开发商,却担心有一天他不在了,这些陶器也会慢慢消失.......
带我们目睹了纯手工品的一步一步制作,中国的“工匠精神”。制作羊皮筏子的抽离缝合,制作地毯的一针一线,制作乐器的一凿一敲,制作陶器的一张一弛,制作刀具的一打一锤,做伞老人的一定一拉......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制作时专注的眼神,欣慰带笑的眉眼,给人治愈的力量。 有人不禁会说,桑皮纸什么的手艺失传了,那是它被更先进的方法取代了,用先进工业更给我们生活效率。毋庸置疑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传统手工业的消逝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后现代工业的猛烈冲击,相比手工生产,机器工业完美的展示了它的复制化不停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手工业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这门手艺,宁愿自己出门打拼。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艺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而在我看来,寻找手艺并不是说要让传统手艺再度崛起,杀回市场,确实这太难了。而是要拍个纪录片保存下来,不让中华传统的一些优秀技艺成为空谈,彻彻底底湮灭于时代的进程中。 用旅游业支撑的羊皮筏子的生意,确实早已脱离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不知道让它存在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了。陶器的生产也开发成旅游景点,传统手工业靠第三产业支撑勉强度日,确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却无力挽回。
我们无力阻挡一个时代的变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支持传统手艺,让它有尊严的存活。也许关注的人越多,手艺就能消失的慢一些。宫崎骏曾说,“一切用心打造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灵魂。”他们孤傲而璀璨,捍卫着他们最后的尊严,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说接受一句赞美。
目前看过最好的纪录片。顾名思义,纪录片的要义在于记录,如同历史书写,最高旨归是真实、客观。之前听说本片不是专业人士拍摄,而是由外行拍摄。因此开始看的时候想着可能会有较大的随意性,结果大出意料,不是渐入佳境,而是很快进入正轨,拍摄和解说虽然简单(这也是“外行”的特征吧),却不枝不蔓,颇为流畅,引人入胜。与此相对,客观地说,专业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专业纪录片显然具有创作者的强烈的刻意性和虚构性,如《历史的拐点》《中国》中的情景再现,再好的情景再现也是一厢情愿,虽然效果不错,但只是为了平衡缺乏历史影像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只是花哨的技法,无助于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反而在牺牲真实性,而向故事性妥协。因此,时下的纪录片大有和故事片合流的趋向。作为技法,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纪录片之所以是纪录片,就在于它和故事片的本质区别,即记录和想象的区别。想象多了,自然就成了故事片,由不得创作者去定义。所以,《寻找手艺》较之很多影响更大的纪录片,反而更接近纪录片的坐标原点。你可以说那些BBC和CCTV出产的纪录片很专业,但这绝不意味着本片不专业,它只是不那么教条而已。对于纪录片,技法运用因人而异,惟有纪录本身绝不可背离。
题目可以拆分,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寻找”,一个是“手艺”,寻找,这个关键词会让我想起另一部同类的作品《诗人出差了》。 说句实在话,这部片子有一部分我看的是没有什么兴致的,感兴趣的部分包括新疆、西藏还有云南的一部分,另外就是最后的高密的扑灰年画。 像我这样专业从事于艺术工作的人,又是对民族文化极其有好感和关注的人,对这部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素材尚且仍然不够熟悉,那么就不难以想象对于一般的老百姓会对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观看感受了。 我不太明白这部片子为什么会大火,我怀疑这部片子能火仍然有我国观众的同情化女性化趋势之嫌。 说句实在话,虽然这已经是成为了一种民族化审美心理的特征了,比如《霸王别姬》的火热就是一例,说句实在话,我有一点为这种阴柔的民族特征感到一点担忧。因为这过于文弱了。 创作者卖房拍片这种情怀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成为又一个同情弱者的审美表达。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