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自豆瓣高分电影《阿甘正传》,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饰演主人拉里,全篇按照时间线可以分
为5各部分。 第一部分:拉里读小学阶段 拉里的双腿不能正常走路,被同学们看不起,但是因为有妈妈和鲁帕的陪伴,她们的善良温暖了年幼的拉里,让他感到很快乐,有一天被同学们欺负,拉里不得不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甩掉了腿上的辅助支架,越跑越快。
第2部分:拉里读大学阶段
他成为同学们口中的怪胎,一次被校外混混欺负,追赶的过程中无意闯入了正在训练的短跑队,被教练发现,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拥有了很多朋友,并获得多次冠军。最后顺利毕业,但也不得不跟鲁帕分开。 第3部分:
拉里参军阶段
拉里传承祖辈的意志进入军队,认识了好战友——巴拉,他们无话不说,巴拉还教会了拉里设计和制作内衣,还准备退役后一起创业做内衣,但再一次战斗中,巴拉不幸牺牲了,拉里因为英勇变现被表彰,也因为负伤
选择了退役。 第4部分:
拉里创业阶段
拉里在战斗中救下了一位敌军小头目——穆罕默德,在他们多次的相处中,穆罕默德被拉里的单纯的善良所感动,并在听到拉里的创业计划时,答应他如果需要,他回
来帮助拉里。 拉里的创业很不顺利,库存挤压严重,他向穆罕默德求助,在共同的努力下,打造了著名的鲁帕集团,事业蒸蒸日上,但拉里心里一直在想着鲁帕,希望可以跟
鲁帕在一起。 第5部分:拉
里的婚姻阶段
鲁帕因为误入歧途,被黑道大佬利用,当决心求死时,因为想到了善良的拉里,她放弃了,并回到拉里的身边。但警察因为她牵扯到了黑道大佬对
她进行逮捕。 鲁帕走的悄无声息,拉里茫然不知所措,不停的奔跑,看似毫无目的,但他一直在跑,跑了全国各地,跑步感化了很多的人,人们说他知道了生活的真理,也被媒
体争相报道。 鲁帕被牵扯的案子有了进展,黑道大佬落网,媒体对此进行报道,拉里找到了她,这一次重逢,他们再也不分开,而且拥有了
自己的孩子。 不过,鲁帕感染重病,已经无力回天,拉里跟她举行婚礼,一直配鲁帕走到生命的最后一
刻,全片完。 影片中,虽然母亲的角色不多,但是她教会了拉里善良,而拉里的善良感化了他遇见的每一个人,善良与善良之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既成就了拉里,也
成就了自己。 时间最强的力量就是善良,善良可以抚平创伤,可以温暖人心,可以照进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愿我们保持善良,做一
瓣高分电影《阿
甘正传》,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饰演主人拉里,全篇按照时间线可以分为5各部分。 第一部分:拉里读小学阶
段 拉里的双腿不能正常走路
,被同学们看不起,但是因为有妈妈和鲁帕的陪伴,她们的善良温暖了年幼的拉里,让他感到很快乐,有一天被同学们欺负,拉里不得不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甩掉了腿上的辅助支架,越跑越快。  第2部分:拉里读大
学阶段  他成为同学们口
中的怪胎,一次被校外混混欺负,追赶的过程中无意闯入了正在训练的短跑队,被教练发现,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拥有了很多朋友,并获得多次冠军。最后顺利毕业,但也不得不跟鲁帕分开。 第3部分:拉里
参军阶段  拉里传承祖
辈的意志进入军队,认识了好战友——巴拉,他们无话不说,巴拉还教会了拉里设计和制作内衣,还准备退役后一起创业做内衣,但再一次战斗中,巴拉不幸牺牲了,拉里因为英勇变现被表彰,也因为负伤 选择了退役。 第4部分
:拉里创业阶段  拉里
在战斗中救下了一位敌军小头目——穆罕默德,在他们多次的相处中,穆罕默德被拉里的单纯的善良所感动,并在听到拉里的创业计划时,答应他如果需要,他回来帮助拉里。 拉里
的创业很不顺利,库存挤压严重,他向穆罕默德求助,在共同的努力下,打造了著名的鲁帕集团,事业蒸蒸日上,但拉里心里一直在想着鲁帕,希望可以跟鲁帕在一起。 第5
部分:拉里的婚姻阶段 
鲁帕因为误入歧途,被黑道大佬利用,当决心求死时,因为想到了善良的拉里,她放弃了,并回到拉里的身边。但警察因为她牵扯到了黑道大佬对她进行逮捕。
鲁帕走的悄无声息,拉里茫然不知所措,不停的奔跑,看似毫无目的,但他一直在跑,跑了全国各地,跑步感化了很多的人,人们说他知道了生活的真理,也被媒体争相报道。
鲁帕被牵扯的案子有了进展,黑道大佬落网,媒体对此进行报道,拉里找到了她,这一次重逢,他们再也不分开,而且拥有了自己的孩子。
不过,鲁帕感染重病,已经无力回天,拉里跟她举行婚礼,一直配鲁帕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全片完。
影片中,虽然母亲的角色不多,但是她教会了拉里善良,而拉里的善良感化了他遇见的每一个人,善良与善良之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既成就了拉里,也成就了自己。
时间最强的力量就是善良,善良可以抚平创伤,可以温暖人心,可以照进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愿我们保持善良,做一个温暖的人。
花了近3小时看印度版阿甘正传,在这个3秒无梗投喂注意力就涣散的时代,剧情体验如德芙一样丝滑。 1.虽然是翻拍,但编剧很牛,保留美版故事骨架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自己历史上的锡克教暴乱和印巴卡吉尔冲突,使得故事比美版更加有血有肉,残疾战友改成巴基斯坦敌人的设定让故事更有启发意义。 2.片中每一段配乐都和剧情很贴搭,这么多段音乐,尽然没有插入一段载歌载舞,挺意外的。 3.如果说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是憨傻的话,阿米尔汗的阿辛更像是可爱的笨,甚至透着一股灵气。 4.故事讲得像一个关于纯真、专注、坚持的童话。阿辛的妈妈多次用疟疾比喻偏执的宗教冲突,直到默罕默德大哥醒悟,令人反思信仰和用宗教洗脑的边界,丝毫没有说教之嫌,可谓润物细无声。
阿米尔汗,真正的印度之光,我们要知道的是,宝莱坞几乎是独立于世界电影体系的一个存在,说得夸张点:印度观众,几乎不看外国影片的!虽然近20年开始融合了,但是阿米尔汗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打开了印度电影的世界市场,尤其是中国。
说回电影本身,好多的大佬二佬看了几部电影就看出了优越感,尤其是看过了原版阿甘正传,就开始逐个情节进行对比了,镜头都能一对一的复刻,那又如何,翻拍电影,取其精华没有问题吧?
阳光姐妹淘 4.4分,国内上映的时候,多少人在高呼刚刚获得金扫帚奖最烂导演的包贝尔,说哪怕一模一地复刻原版也行呀。还有同一个剧本,中韩两国同时拍摄的两部影片龙虾刑警4.8分与极限职业7.8分,看看哪怕同样的故事中国与韩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后者为当年韩国票房年冠)。无间道风云美版《无间道》,也几乎把关键情节一比一还原了,镜头也都在复刻,大家也说这不就是把无间道换演员重拍了一遍么?那也没耽误马丁斯科赛斯大神首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呀?看翻拍片究竟在看什么?到底是在看大家所说的“低配版阿甘正传”,还是在看故事主角印度的阿辛的视角讲述印度的几十年变迁?印度观众看过阿甘正传的,不会如豆友们人均阿甘正传这般熟悉,人家就是看自己家国宝演绎印度人自己的故事呢。
如果初衷就不对,怎么可能坐下来好好欣赏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电影?先入为主当然不可避免,但是想好好看,真的需要尽量清零过去的记忆,认真看看新的导演如何用原有的框架讲述新的主角自己的故事。
阿米尔汗另一个经典角色如今成功诞生,不需赘述。印度的故事,印度人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时代符号,其实我在观影时候也是一脸懵,但是我知道随着剧情的推动,主角发生的故事依旧如阿甘正传一样很好地融合进了历史。没有刻意煽情,摄影美轮美奂,哪怕歌舞也是充当了推进剧情的作用而非跳出现实一通梦幻,相比原作少了万人祝福的独立纪念碑前大团圆,但是与母亲离别的桥段依旧让人落泪,整部电影都在感情上相当克制,但也在暗涌中让人哽咽,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而已,如果像美版那样开放,反倒会显得太过突兀了吧?
对本片本不需要剧透,反正情节大家都熟,《阿甘正传》又不是什么小众电影,但是必须夸一下沙鲁克汗的梗,让我笑出声了,虽然只有几十秒的镜头,也不知道这算是致敬还是吐槽,演员表居然还能把沙鲁克汗放在第二位,哈哈哈,阿米可是和沙沙同年出生啊哈哈哈哈!另一个神来之笔就是,电影中主角对于战争的反思,我不了解阿三观众会如何评价主角“没有信仰”这件事,其实挺为阿米捏一把汗的,毕竟我的个神啊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就被一部分印度教派联合抵制,但是电影中用母亲一套“疟疾”理论很好地避开了,另外战争中救下的美版丹中尉的身份,真的是神来之笔,让印度版的内涵小小升华了一个层次!这些都是编剧精心设计出的桥段,不能说超越原版,但绝对对得起这部电影!
唯一的槽点可能是卡琳娜卡普,80后演员演大学生时候确实有那么一点点违和了,女明星永葆青春可是真难啊,我米43岁时候演大学生毫无违和感,居然56岁演学生依旧毫不出戏!!!最最后吐槽一下:既然都被喷复刻喷成这样了,为啥印度版丹中尉不在最后婚礼上领一个华裔老婆出来🤣🤣🤣
从小网站上看完这部电影已经十多天了,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一篇观后感。直到今天与朋友聊到了电影,我才决定下笔。 我一向认为看电影是一种享受,最好能够躺在电影院,大屏幕大音响能最直接的放大我们的体验感。可是,我还是被好奇心先征服了,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端着手机看完了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第一直觉,感觉像是在二刷阿甘正传,可能是剧本的还原度高却与本土化没有闹出太大的矛盾。这一点很是佩服导演对剧本的拿捏,明明已经把一个电影的肉身都换了,换成了印度近三十年的背景色。这点我们国内有些电影从业者显得就很抖机灵了,都想展露自己的才华,结果事与愿违,把原本打磨的极好的剧本魔改得难以下咽,形成抄作业也不会抄的尴尬局面。 虽是还原度比较高,却也能够感觉出稍稍的不对味,不是咖喱味有点重啊! 第一可能是时代背景的厚重感不足。我有点儿失望,因为以往阿米尔汗的电影,尤其是关于印度历史的总能感觉出足够分量的厚重。 或许是前作《阿甘正传》里对美国历史的堆叠,局外人看得是眼花,而且连细节也不放过。而印度领导人更迭少,其中篇幅不得不减少,所以才有了美版大时代,印版小时代的错觉感吧!(以下《阿辛正传》简称《阿辛》,《阿甘正传》简称《阿甘》) 第二,可能是阿米尔汗的眼睛出戏了吧,他的那种机灵不像一个智商不在线的“傻子”。我不是说傻子就应该是我们死板印象中的目光呆滞样。在原作里阿甘,他的眼神也没有目光呆滞,但是他那种回避别人眼神时流露出的自卑感,专注于一件事时候心无旁骛感,面对女主责怪时犯错的小表情以及和儿子相处时那种大小孩的感觉,阿米尔汗拿捏得确实比不上汤姆汉克斯。 说说电影本身吧,虽然大多数人都看过《阿甘》对剧情也有一定了解,但我还是尽量不剧透吧。至少不流水账式阐述剧情。 同样配方的羽毛,不同的公交车换成了绿皮火车,典型的锡克教徒打扮模样的阿辛坐在车上与人分享印度小吃未接受,说出了那句整改版的经典巧克力语录。故事开始。是不是有《阿甘正传》那感觉了?。 阿辛,一个生活在印度教势力范围内的锡克教徒,身边暴力事件频发,妈妈为了保护他而将其信仰表征隐藏起来,解开头巾剪掉长发。对印度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第二是伊斯兰教,选择锡克教徒我给自己打了一个问号。 不过我相信导演这么处理是有其道理的,可能是锡克教徒的服饰特征一看就很印度化,毕竟这是一部以印度历史为背景的电影。 直到我看完电影找了锡克教徒一些资料才明白,或许导演的另外用意,为了让阿辛当兵。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第三个用意可能就是回避印伊之间宗教冲突吧!这一点从战争场面得到侧面佐证。导演把两军交战时宗教特征全都隐藏了,插一句,印度的锡克教徒参军是可以保留头巾的。这明显是刻意为之。确实,一部以爱为主题的电影,确实不应该挑唆恨,能够拍摄出来已经是往伤口上撒盐了。没错,就是那场用脚指头都能猜到的战争。 电影中,这一段戏份让人很出戏,因为导演把战争场面拍成了打土匪。我相信导演是有能力把那种战争场面拍得更宏大的,不是指往血腥的场面拍摄,而是完全可以学习原作《阿甘》里越战的处理方式。放大局部与不确定式边界,一场战争如果你总也走不出去,就会给人一种战争面很广的感觉。我发现我们国内也有好多导演犯《阿辛》这种毛病,就喜欢《长城》那种大场面,奈何经费不够请不到群演,然后试图后期能做出效果来,常常事与愿违。 值得一提的是阿辛虽然很小的时候被妈妈以安全为由从外表上阉割了信仰特征,但是电影开头他还包着头巾就知道在他的成长轨迹中,捡回了这些信仰特征,当然很有可能导演是为了侧面反应出当下印度大和谐的画面,大家不会再抖出那么多暴力事件。这一点在绿皮车上围观了那么多信仰不同的吃瓜群众也可以证明,原作里公交站台的听众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哦。也证明了信仰的力量,毕竟阿辛妈妈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均来自于锡克教。 说回电影,为了让阿辛能够上正常学校,妈妈去校长家里做保姆。显然是弱化了原作里阿甘妈妈献身求学所带来眼球刺激感,同时也是保护了母亲这一身份的纯洁,这一点于我而言,对于设想如果拍摄中国版《阿甘正传》不谋而合,我们要承认我们的文化氛围与美国的不同,性的开放程度也不同。 对于性开放的回避,就不得不提女主的改编了。《阿辛》里她叫鲁帕,是一名做着明星梦的女孩,这一点或许更适合印度的国情,因为原作里珍妮是代表着美国垮掉的一代,而印度没有这样的一代人,但是,作为电影大国(宝莱坞)印度绝对少不了做着明星梦的女孩。 相同的是她们有着一样放荡不羁的性格,也几乎一样的感情履历。不过在《阿辛》里,女主的地位更加的式微,双线条中,她的比重显然更轻,远比不上阿辛。在《阿甘》里,女主虽没有男主那种影响世界的能力,但是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已经她用自己百分百的人生参与到美国梦的追求当中,与阿甘画一个饼吃一个饼还吃到了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血有肉,更真实。还有珍妮用一生治愈童年所带来的共鸣,在鲁帕这里找不到,不仅如此她还没有珍妮的自由。可能追逐过明星梦的女孩能找到吧,用身体乃至婚姻来换取名利。都是梦给人的感觉差异太大。 其他的诸如捕虾黑人小哥以及双腿残疾的上尉等等做出了怎样的改编各位自己去解锁吧。我已经够啰嗦了。 在和朋友讨论电影时,我推荐了《阿辛》,因为她没看过,所以便讨论起了《阿甘》来。 我说阿甘,更像是美国信仰造的美国梦,他肯定了人的价值,告诉所有人只要专注于一件事,你就会成功。但是阿甘毕竟是虚拟人物,拼凑而成的成功怪胎,他的成功太诡异了,诡异到意淫的程度。忽视了太多外在因素,比如拿美国国球橄榄球而言,那么多运动员,他怎么就成了翘楚?我们都有亲身体会,就是当我们进入到某一领域时,你会发现这个领域就像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金字塔,里面天才云集,独孤求败之下的第二名到第一百名可谓是内卷到可怕。就拿马拉松来说,跑进两小时的只有一人基普乔格(还是在特殊情况之下),然而2.5小时以内的运动员却成千上万,这上万人于自己而言每突破一秒都是值得喜极而泣的事。假如半路出家,你没有绝对天才的能力,想在短期内就获得金字塔尖的成功希望多渺茫可想而知,一个正常人大抵都是卑微的炮灰,所以才用珍妮三心二意来衬托吧,用不够虔诚来解释这个谎言。所以说,我和那个听故事中途离开的人一样不信阿甘,但我信《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这种从一而终认真专注的人。他的成功不是在于攀登别人的金字塔,而是自己一生最完美的诠释。当然《海上钢琴师》也讲的是美国梦。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如果说翻拍影史经典注定是打一场败仗,那么,翻拍国内外都高居口碑榜单前列的《阿甘正传》,这败仗简直就是灾难级别。
在先入为主的挑剔比对下,照搬,会被说成「毫无意义」,翻新,会被说成「不得要领」。可即便预知吃力不讨好,阿米尔·汗还是要拍《阿辛正传》。
那话又得说回来,这电影若非由他操刀,恐怕一线期待也留不住。不仅因为在印度,甚或亚洲,这位国宝影人有跟汤姆·汉克斯齐平的影响力,而且因为他自《三傻大闹宝莱坞》后声名鹊起的这些年,愈发精通在电影中透显超乎娱乐层面的意义。
所以后冷战时代的好莱坞童话文本,被他推移到当下印度,还是会让人好奇,究竟能有什么新火花,而这火花,是否依然「可以燎原」。
事实上,《阿辛正传》仍旧实现了「阿米尔·汗化」。虽然难免磕磕绊绊,但是最终不只在于移植,更在于输出,而这里,有跟风评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重要作用。
先说移植。
《阿辛正传》在翻拍上,起码有八成内容是跟《阿甘正传》重叠的。电影一开始,同款白色羽毛的出现,宣示故事的复制,马上要拐入主角通过对陌生人的倾诉,来串起一生传奇的叙述模式。
男主角阿辛,必然是跟阿甘一样,智商75,但是心善,实诚,专情,运动天赋过人,哪怕沧海桑田了,他也还是他。女主角茹帕,也必然是跟珍妮一样,童年不幸迫使她在半生颠沛中,麻醉自我,迎向幼时渴望的名利,最终认不出自己,也不想认出自己。
定量与恒量之间的爱恋,就在始终不平衡的状态中写遍辛酸。阿辛和茹帕的走向,就仍旧是童话对现实的一种同化。也就是说,苦痛乃至苦难,都在阿辛恒久童真的审视、接纳中,实现了一定的粉饰。
但微妙的地方是,这种粉饰并不如常地令人讨厌。男主相对较低的智商,谢绝了所谓「正常」的判断和较真。他越是默默接纳、疗愈那些大于个人的困苦,越是让人被这一个个消化动作所刺痛。于是这粉饰就有点声东击西、先抑后扬的意思,它在反差背后,实质上是悲鸣的,是批判的。
《阿辛正传》保留了这种回甘的痕迹,而且在时下的本土化上,做出了颇为用心的处理。
最为直接的观感,就是故事模式与人物设定,很顺滑地嵌入印度风土。阿甘是坐在美国小镇开阔、干净的车站长椅上,与一两个在场的听众诉说的,此间真正抱有兴致的人,寥寥无几。阿辛则是在绿皮火车上,周遭挤满乘客,没过多久,这自发的故事会就有了满满当当的听众,摇头晃脑地进行互动。
民众习惯,带着衣食住行的细腻区别,迅速构成电影里绝无仅有的本地风情。而这必然不能缺少歌舞片段的点缀。排比的MV形式,相似场景在叠加,而人物情绪在递进,特别是一些秘而不宣的情感,唱词就是宣言,动作就是畅想。这种传情达意的幽微方式不太被国外接受,但不影响它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叙事特色。
种种浓郁的印度风情,又在百地实拍与考究摄影中,被阿辛长跑四年所经过的极致美景,推升到更具审美普适性的层面。月光中的喜马拉雅山,日落下的科摩林角,天海一色的拉达克,满天星辉的塔尔沙漠,恢弘壮丽地把个人境遇,嵌套,甚或是擢升到更广大的层次上。
从翻拍角度来看,《阿辛正传》对《阿甘正传》的移植,是大致成功的。只是对电影,尤其是对阿米尔·汗电影来说,这一部分的价值,显然还不够。
事实上,包括IMDb、豆瓣等重要网站在内的许多差评,一再责骂这部电影太过忠于原作,丝毫没有拍摄的必要。
在这里需要先行放下品质优劣的争论,而来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阿辛正传》固然有拍给世界看的胆量,但它更重要的对象,还是印度本土观众,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未必有国外电影的基本储备。
阿米尔·汗的创作,并不是单纯要把一部经典推介过去,更紧迫的,是要通过这个能与当下印度困境勾连的文本,传达自身观念。
那么,时隔近三十年再现《阿甘正传》,显然不能止步于照本宣科,《阿辛正传》所做出的剧本取舍,格外值得细味。
不难发现,此中有一些「退步」存在。
第一,《阿辛正传》也嵌入了印度历史,从1971年阿辛出生时的印巴冲突,一直到2018年茹帕去世时的孟买酒店恐怖袭击,都有兼顾。但毕竟印度历史之于世界局势的关联性与影响力,远没有美国历史大,这相对微缩的局面,对本国是奏效的,但确实很难再有打捞全球集体回忆的规格。
不过充斥的敌对、屠杀与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历史的惊人一致,这层讽刺,是不需要熟悉印度过往也能做出的判断。
第二,历史跨度是与女主生卒密切相关的,珍妮是1945年至1982年,茹帕是1971年到2018年,后者死于四十七岁,多活了十年,虽然历史观照的范围扩大了,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多少减弱了命运捉弄的悲剧性。
第三,性元素被大幅隐去。住院时,阿辛的尿布严实厚大得有了卡通的模样,而阿甘则多少有所暴露,更不用说他在浴室中会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甚至会在电视直播中,脱下裤子给大家看伤,后者显然更接近于不失天真的成人叙事,更荒唐也更神妙些。
女性角色的身体暴露,在印度版本中更是全方位杜绝。大学阶段,珍妮曾在保护自己的英雄阿甘面前脱下衣服,这一举动,一半讨好,一半挑衅,不仅衔接上西方六十年代开启的性解放,还能回溯到童年时父亲反复性侵造成的巨大阴影,迅速增强批判力度。
而让茹帕童年痛苦不堪的经历,是基于常见的贫穷以及家暴,因此她渴望成为有钱人,以为就此能够摆脱生活中的绝对悲剧,直到未来疲惫地摊在面前,她才意识到金钱根本填补不了心中的空洞,唯独阿辛始终单纯地以为,自己提供了财富与爱,就能让对方斩断过往噩梦。
不像珍妮,因为更为攸关的惨痛童年,导致成长之后更为混沌的麻木感知,推动观众美好愿景的一夜坍塌。茹帕设定上的单线条,使得人物少了层次感与感染力,于是《阿辛正传》也更是阿辛单打独斗的个人史。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小时候被校方以智力问题拒绝入学时,阿辛的母亲是提出帮做家务的建议,以此感化校长,但阿甘的母亲则是跟校长做成了性交易。从底层白人女性的出卖身体到中层小康女性的出卖劳力,底层与女性的双重抗诉,显然大大削弱。
这样当然更符合印度大众电影的规矩。换句话说,退步,放在让本地观众更能接受故事的层面,可以说得过去,哪怕必然招致国外大众影迷的苛责。这或许能看到,阿米尔·汗对主旨的把控,有他的侧重在。
那侧重要提到翻拍版本最好的地方——对宗教的冒犯性。
阿米尔·汗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不光是因为五十多岁的他通过电脑技术复原,还能接续《三傻大闹宝莱坞》扮演大学生的表演神话,诠释毫无违和感的年轻人,更重要的是,他在多部电影以及非虚构节目里,一再毫无避忌地针砭印度社会的多种问题,以求获得现实的改变。
这种精神延续到了《阿辛正传》,除却带过《阿甘正传》的女性解放——比如为拍半裸照的茹帕正名——便是放大宗教冲突下的包容与理解,而这与《阿甘正传》通过军中密友的肤色来调和种族关系的侧重点大为不同。
阿甘在战场上拯救了本国中尉,阿辛却在印巴矛盾升级的时候,扛回了巴基斯坦的敌军,并在日后相处中,以真心实意感化了对方,让对方选择回国教育民众,放下偏见乃至仇恨。
再者,阿米尔·汗是穆斯林,但在电影中却扮演了锡克教徒,细致还原包头巾的全过程,更是有意的展览。
民族与宗教多年的隔阂、矛盾,都在共时地呈现,但电影想要抵达的,是对这些冲突的化解,至少要以象征着纯粹、人性与某种绝对真理的阿辛,来勾画一个融通和美的图景。
但很显然,国别斗争与极端宗教仇恨都不会一夜之间抹平,就像是阿辛母亲常提的疟疾那般,顽固、痛苦而又危险。相关人士在评分网站上源源不断的恶意一星,以及对这部电影的公开抵制,都更显出阿米尔·汗翻拍的价值,反正关于宗教问题,八年前的《我的个神啊》就有辛辣的深入探讨。
而他想要改写印度困境的决心,一如当年《芭萨提的颜色》的热血所示。日后性别、暴力、教育等等多层次、强力度的种种问题探讨,不断被电影强势带出,引起广泛讨论,主持节目《真相访谈》更是让他在英雄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此刻回看片中经典话语,不是人生如巧克力,不知下一块是什么,而是人生如炸脆球,饱了也还渴望更多。从以不变应万变,转向珍惜眼前人,恰恰代表后者更侧重于情感融通,无论是亲情、爱情,抑或是不同信仰或种族。
整体上,情感上,特别是电影创作上,《阿辛正传》肯定无法超越《阿甘正传》。但未必只是输少算赢,它对于印度,对于现下,能有更大的刺激与疗愈,那价值,早就不需要向影史或影坛索取了。
2022年10月15日晚和女朋友在家看了这部印度版的《阿甘正传》。女朋友挺喜欢阿米尔汗,原版《阿甘正传》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阿辛正传》整体来说质量挺不错的,主要剧情和原版相比没有进行大改,但是融入了很多印度本土特色,比如把等公交车变成了坐火车二等车厢,巧克力变成了炸脆球,那句经典的巧克力人生格言也变成了炸脆球格言,有些小改编让人莞尔一笑,十分有趣!电影本土化的成功让印度观众有了更好的代入感,也让外国观众领略了印度美景,经历了印度近年的大事件。
个人觉得电影成功改编的地方是丹中尉变成了默罕默德大哥,敏感的印度宗教冲突变成了妈妈口中的闹瘟疫等,更加有趣也更加引人思考。不足的是一些小梗很难引起外国观众的会心一笑。比如去照相碰到领袖暗杀,外边的各种政治运动,对印度人来说很熟悉,可是外国观众却完全不知道。不像原版,嬉皮士运动、越战、水门事件、苹果公司等等,观众都熟悉万分!
最后说一下,阿米尔汗的演技还是那么好,虽然有科技复原青春,但那股憨憨的机灵劲让人欲罢不能的喜欢!
很尊重原作,可问题就出在这里!原作美国那30年发生的事件都很有代表性,印度这30年,不熟悉印度历史的人都不知道。
其实吧…我挺想知道,要是中国翻拍会是个什么样子(别做梦了)
我们都知道是模仿那个故事,但是总是希望再看一遍,哪怕只是模仿。2022年在英国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巧克力变油炸球,公交车变绿皮火车,而羽毛...依然是羽毛。宝莱坞对“阿甘正传”的1:1复刻,用虚拟的小人物反映壮阔的大时代。问题是,最近三十年印度只有小时代啊,这直接导致电影的历史植入感很轻。另外阿米尔·汗真的是一脸机灵相,很难让人信服智商只有75...
来个中国版阿甘正传吧 49年拍到19年
鬼知道我们多期待有朝一日能复刻一部这样“纪传编年”体电影。其实不难,毕竟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就以动物不许成精后开始,有《活着》中福贵这样的主角和辅助,有《霸王别姬》荡气回肠的冲突和张力,有《让子弹飞》中细思极恐的桥段和台词………名字我都想好了,叫《新.阿Q正传》。
基本原样重拍了原版98%的内容,非常忠于原版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属于非常有潜力进入豆瓣电影250的那种电影。几处利用歌曲进行转场、抒情是不错的本土化优点。不过我不是很清楚这样和原版剧情、细节相差不大的翻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然也没有拍砸,另外阿辛的黄色眼角膜实在是太晃眼了……值得称赞的是阿米尔·汗敢在电影中展现各个宗教友好交流的美好愿景,把印度历史上残酷的宗教冲突全用“疟疾”糊弄过去了,而且以穆斯林的身份演锡克教徒真的是莫大的勇气,也难怪imdb被刷到了5.0分。
印度本土化改编的阿甘,歌舞和配乐恰到好处,大体剧情没有变,加入了许多关于宗教的元素,还有沙鲁克·汗的惊喜客串。当然,巧克力也变成了炸脆球。
在和阿甘正传的历史背景上,一一对应甘地遇刺,蓝星行动和卡吉尔战争,这点结合印度历史的改编很不错。其他部分就是逐帧翻拍,分镜都几乎一样。内容上,阿米尔汗把宗教讽刺的力度放在了深层,算是和原版相比多增加的内核。
本土化得很妙,很印度,内核依旧是治愈的真善美。在本土引起争议是因为米叔敢于以一个纯正穆斯林的身份扮演锡克教徒,亲手认真为自己戴上头巾,敢于重现卡吉尔冲突,还拍出印度人救出巴基斯坦人并成为终生好友这种剧情,只为呼吁自己追求的大同理想,这种勇气和格局令人敬佩。但整体来说太过冗长,尤其是结尾收束太久了。跑步那段的音乐Tur Kalleyan非常好听,一闪而过印度城市灯光以及莫迪的大幅海报。
一次复刻级别的翻拍,本地化做得不错,阿米尔汗也适合这个角色,唯一不足就是对应历史方面实在是太弱了
阿米尔汗主演,印度本土化的阿甘正传
拍的倒也不差,也有一些动人的地方,但我实在想不到谁会需要一版印度人原模原样复刻的《阿甘正传》,看着在国内惨淡的票房,似乎印度人自己也不咋需要。
3.5/5 阿米爾罕這次翻拍湯姆漢克斯的《阿甘正傳》,整體沒有太大改動,但是片長拉長了20分鐘,開頭的感謝名單就佔了快5分鐘,第三幕與愛人的重逢以及再次離別鋪陳也有點過長,不過阿米爾罕版也加入了印度地域最複雜的宗教之爭,將宗教戰爭借喻為瘧疾,永遠無法根除,永遠無法有止息的一天,但是透過拉辛在戰場上所救的伊斯蘭教徒,試圖在宗教之爭上做出改變,這點改的不錯。另外美版的阿甘童年是貓王,印度版的阿甘童年是好久不見沙魯可汗,本人客串實在是太驚喜了😆😆。除了片長有點過長這個缺點,整體來說是尊敬美版同時又有在地特色的溫情改編,《三個傻瓜》的CP相隔13年又再度演戀人,如果是三個傻瓜的粉絲,光是這點就一定要看了,另外阿米爾罕真的是完全不會老的不老神仙欸,55歲扮20歲大學生竟然無違和感!!
印度今年翻拍美国老片《阿甘正传》的新电影,二个半小时不显长,非常好地把原作印度化了。50多岁的阿米尔汗不愧是个好明星,从二十多岁演到中年,将角色的“笨”演得恰当、可信,不输原作。以“白痴”的善良、执着、真诚来反衬、抨击社会的假丑恶,呼唤真善美,是自陀翁的《白痴》以来的人类许多文学艺术精品的屡试不爽的“套路”,这次加上印度近几十年历史事件和歌曲、美景的特色,让你在享受之余,可体会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与自然、命运关系等哲理问题,不错。
有《阿甘正傳》珠玉在前,《阿辛正傳》的翻拍註定失敗,最直觀的感受,是對於原作主要情節的熟悉感和对于印度近現代歷史的陌生感,於是在熟悉與陌生之間不斷跳進跳出,而更加喜劇化的改編和更加緩慢的叙事節奏之間也在不斷跳進跳出,但是在失敗中又不那么失敗的,没有一味地复刻,做了充足的本土化,拍出了印度特色,不同於原作明確的保守主義傾向,改編去掉了對嬉皮士的刻意醜化,顯得更加中立、多元、包容。阿米爾·汗長相過於機靈了,愈發顯得他刻意扮蠢的表演用力過猛,同時部分情節的改動也讓角色顯得有點狂躁症和媽寶味,對比之下,卡琳娜·卡普爾的表演準確許多。
1/非常忠于原作的一次翻拍,80%的剧情内容几乎一致,关键的几场戏甚至镜头调度都能见到原作的影子,但电影的本土化做的相当不错。2/这部的故事年代跨度,是从英迪拉·甘地被刺杀的1984年讲到2018年,中间同样穿插了印度这三十年来的时代变迁,由于对印度的历史事件不甚了解,这部分的波澜壮阔感不如原作感知那么大。3/阿米尔汗不愧印度国宝级演员,印度电影工业也再一次让人折服,50多岁的他在特效化装的加持下,扮演18岁的大学生竟毫无违和感。4/原版里的核心道具“巧克力”换成了“酥炸球”,妈妈那句至理名言也换成了“人生就像酥炸球,虽然可以让你吃的饱饱的,但你的心却还想要更多”。如果说原作讲的是人生的未知和可能性,那么这部则在强调人生要知足以及珍惜眼下。
米叔演学生没啥违和感,演弱智倒是违和感满满,大眼睛瞪着,看着就累。还原度极高(有些镜头甚至都是一比一复刻),本土化挺成功,问题就在这,两头都想抓就把原片的精华都抹去了,比原版少了阿甘不服输,一直向前的精神。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傻子靠着各种运气获得了成功。“我妈妈以前常说,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这话怎么听咋都感觉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欲望呢?
美版阿甘一比一复刻,拍的认认真真,不到必须要改的内容都不会改,本来一开始是抱着看一些印度本土化的期待,到后来一直在思考中国如果拍会是什么样,吴京章子怡主演,妈妈从小告诉阿京要爱国,这样看来进30年的变迁也足够正能量了
印度的千疮百孔构成了阿辛的人生底色,但印度不是美国,这个底色的普世性因此淡了许多,更多是被看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奇观。这个改编太过于中规中矩,背景问题过于点到即止,对人物的刻画因此显得为了单纯而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