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就画面而言是一定给满分的。黑白胶片时代的电影语言和语境,做到了神还原。每一个打在布兰切特脸上的特写都像奥黛丽赫本一样动人。电影无论是广角构图还是近景特写,面部特写都还原得入木三分。每一次她走上回旋楼梯的一个回身特写,从下而上的面部特写,都是真真切切的把凯特布兰切特拍的呼之欲出,楚楚动人。也把人带入了那个黑白年代。而演这个戏的人却又是乔治克鲁尼,布兰切特,托比马奎尔这样的人。每次粗口和黄暴运用在这些人身上,又将我们推出了黑白电影语境。整个电影就是这样的在各种出离和进入之间来回切换。像对一个心仪姑娘表白之前,总是让人感觉若即若离。
就镜头语言和画面的把握而言,导演对那个时代的电影手法肯定是了若指掌,用的是炉火纯青。
影片里有这样一出特写: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一对情侣在黑暗里相拥,固定镜头等待他们慢慢转向彼此的脸,浓密的睫毛在黑暗里形成完美的剪影,无声地诉说欲罢不能又欲说还休的复杂感情。给残酷战争里飘摇动荡的心境以短暂安放的慰籍。这部影片叫《德国好人》又译《柏林迷宫》,纯黑白片,拍摄制作手法也是按40年代黑白片的方式来的。是一部精美、复古致敬《卡萨布兰卡》的二战电影。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莲娜是一个魅力非凡的女人,身为家人被屠杀殆尽的犹太人,纳粹党卫军妻子的身份使她得以存活。为了生存和离开柏林,她出卖肉体。丈夫身为火箭专家的助手并掌握朵拉集中营的秘密文件使得美俄军方的视线都围绕在莲娜周围。这时,莲娜与她的旧情人美国战地记者杰克再次相遇。莲娜为了在离开柏林前做一件好事赎罪,而杰克在全力帮助莲娜的过程中逐渐抽丝剥茧,他不但发现了朵拉集中营的罪恶,还知道了莲娜档案里一段黑暗的历史。大雨滂沱的夜,一样的机场分别,惊愕的杰克看着冷艳的莲娜登上飞离柏林的飞机。但相较于《卡萨布兰卡》光明希望的结局,《柏林迷宫》就显得灰暗绝望多了,因为即便登上了飞机,也“没有人能真正逃离柏林”。 凯特扮演的莲娜古典、瘦削、苦难、沉郁、辣手、悲悯。是守护天使,又是黑翼杀手,是犹太人也是纳粹,是战士也是罪犯。战争加诸于身的种种伤痕,以及无奈之下沦为杀戮工具的选择,莲娜角色的矛盾、复杂、冲撞、燃烧、绝望可想而知。她演得好极了。 《卡萨布兰卡》以大篇幅的密集对话展示剧情,《柏林迷宫》则用多段人物内心独白推动故事发展,对话隐忍、节制,这也很符合片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境遇和整个片子的灰暗基调。摄影机更多地捕捉人物表情神态静或动的细微变化,乔治.克鲁尼与凯特.布兰切特很登对,可谓一对银幕璧人。片中的柏林满目疮痍,粗砺的黑白胶片质感的画面显出一种别样的暴力美学。凯特的裙子、包和自行车充满复古符号的美感。 尽管没能引起太多的关注,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而《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经典影片也值得我们再次回顾。 并且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将永不停息。
一个女人的辛酸史
索德伯格的非主流总是玩得很有风格。本片的特色就是复古。故事复古。强大的卡司也非常适合这些复古的角色。比同期的《特务风云》好看多了。8.5 out of 10
為嘛明明有我喜歡的男人女人我偏偏看睡著了……
2007年6月7日
很迷惑地看,基本看不下去
结局毁了.要说这个片子里最惊悚的 是黑白光影下布兰切特的脸
这个致敬真的不尽人意啊。。。
和《黑皮书》有些相似。
糟糕的致敬...
连比例都崇古的仿黑片。可惜,克鲁尼依旧克制不住自己那挑逗轻浮的表情,根本演不出硬派私侦内核(表面身份是战地记者)的愤世执着;布兰切特的角色悲情绝望设置太多,淹没了黑片女主所必备那种神秘危险维度;马奎尔的问题则是当年蜘蛛侠第三集就落下的病根:受限于过分的娃娃脸和纯情眸,他几乎驾驭不了类似低素质坏脾气的负面险恶人格!三位主演的错选和诠黑平庸感如此醒目以至于都不太想在也肯定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故事和风格层面上再去褒贬索德伯格什么了……两星半。
索德伯格自己逗自己玩呢,不过这种刻意追求老电影的质感的片子看着有种奇怪的穿越感,倒是很佩服索德伯格这家伙。★★★
结局太卡萨布兰卡,片子实在有够无聊的~
做旧的片子 很另类 深刻鲜明
这样一部彻头彻尾 全方位的黑色电影致敬之作,不要管他是否太过形式主义不要管他存在的意义,身为这类电影的影迷,我满心欢喜。
悬疑,怀旧
在技术上成功复古,但是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Cate女王和Clooney倒还算一对银色情侣~~
3.5
= =最近好忙~忙背单词~忙考试~忙表演~仲有忙睇戲~
北非谍影的复刻版
太复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