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味儿很浓。
一个整天喊着独立的女人,找工作碰壁了几次,男朋友甜言蜜语就嫁了,嫁了之后,没找工作,还一股脑喊独立,确实是只说不做。
觉悟其实并不高,对马克思的理解和感受也并不是很深刻。只是看了几本马克思就觉得自己可以革命了,但是看了一堆马克思为什么还是不知道深入群众?空有理论(还没学好),没有实践。安排三位党员老师指导她,但是全程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影片对女主的思想觉悟提高的指导是递进的,从一开始一些小活动传达思想,到深入群众切身体会,最后升华到为革命付出生命乃至哲学的层次。
郑瑾太美了,就义那场戏国际歌和一扇扇铁门打开通向死亡,是全片最精华的部分,比女主角思想觉悟提高,执着入党好看多了。
为什么一直要纠结入党呢?难道只有入党才能拯救人民群众吗?
女主角是自私的,前期学习马克思想入党为了打破自己无聊的生活,后期入党喊多了反而成为了一个单纯的执念,她说入党是理想,那一刻她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入党归根结底是拯救危亡的中华民族,解救水生火热的中国人民,但是这些她到后期都极少谈起只是要入党。或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这是一个“入党情结”。
其实找女主的角色的发展,最后入不入党已经不重要了,之前没有入党的时候她也在和反动派做斗争,入党不过是锦上添花。真正有思想觉悟的人,即使不入党她也会为民族事业作出贡献。最后结局如果改成,让她入党了,但是她自己说入不入党其实不那么重要了,最主要的是做贡献,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出一份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应该做的。我想这个结局会不会更好,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同时也有宣教作用。
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我在上个月底开始了对电影《青春之歌》的详尽字幕配制,现在也基本完成了。老实说,这部电影我虽是去年看的,但直到这次配字幕,我才算是真正深入去了解它。为了把影片的时间线和多位主角和配角的基本信息(年龄,职业,身份等)弄明白,多少花了一些工夫。在制作这个字幕的过程中,有三本书给了我很大帮助,一本是杨沫的原著小说《青春之歌》(1962年12月北京第1版,1990年10月辽宁第11次印刷,共678页),一本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的《〈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1962年7月第1版,196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共449页),还有一本是青年出版社的日文版《青春之歌》(1977-1978年出版,我参考了其中上册的人物介绍内容)。 除了原著小说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专著,由于影片是多次穿插时事来揭示时代背景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也查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作为字幕中的注释。老实说,作为一部风云激荡的时代电影,缺乏足够历史知识的观众是很难真正体会到影片角色和历史真实人物的行为和情绪的,我想这也是这些年来这么多人喷《青春之歌》和十七年文艺“意识形态味道太重”的原因。当下盛行小资产阶级的娱乐审美,体制内也存在着阻挠人们去深究历史的力量,以至于许多人的历史素养异常浅薄,连最基本的史实都能看歪了或者对有关历史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同情当时人民的苦难和沦亡之痛,无法产生共鸣。如此看来,经常嚷嚷“意识形态味道太重”终归是一个掩盖自己认知浅薄和匮乏的最佳托辞,是对这个时代和体制的有力讽刺。
以下是作者杨沫谈及自己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的一篇总结文章,大家可以看看当时的情况。接下来还会有选择地分享这部电影的导演、摄影、配乐、主演写的创作总结文章和当时的评论文章。
林道静的道路——杂谈电影《青春之歌》的改编 ( ◎杨沫,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1959年第21期)
一 现在的青年人再不容易看见这样的人了:他面带饥色,瑟缩着两肩,腋下夹着几本旧书或者一个小小的不值钱的包裹,然后来到旧书摊或者典当铺,好容易卖得或者当得几个钱,买几个烧饼,拿回家来叫挨饿的孩子吃上一顿,或者自己到小饭摊上吃个半饱……“九一八”后,这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在那内忧外患、黑暗重重的旧社会里,这样失业落魄的知识分子是很多很多的。他们的生活惨况给我的印象很深,而他们精神上的状态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当他们只是为个人的衣食、为家庭的温饱或者为个人的生存而奔波劳碌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是忧郁、苦闷的,是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也是繁琐卑微的。许多青年时代奋发有为的人,大学或中学一毕了业,一走到社会上来,失业的痛苦,家庭的牵累,个人前途的黯淡,穷愁潦倒,就这样丧掉了一生。而另一些人呢,他们幸运地遇到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景况就变得大不相同。一个人一旦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想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那么,他不仅思想变了,行动变了,而且精神状态也会与从前大大不同。他会从繁琐卑微、只为自己渺小的生存而劳瘁的状态,变得开朗、愉快、襟怀磊落;他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后,他的生命也自然变得充实、巨大起来;他从个人的小天地中跳出来了,他就不再为个人的衣食(名利)、个人的前途而担忧,他的目光不再落到个人身上,却落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上——而他们的幸福、人民大众的幸福也就变成了他自己最大的幸福。这些感受和认识在小说《青春之歌》里,我是贯穿进去了的;当我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时候,也贯穿了这些思想和感受。
电影《青春之歌》是通过林道静的个人命运、通过她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来构成全部的故事情节的。当林道静不甘当封建地主的俘虏,不甘当官僚特务们的玩物而企图个人奋斗的时候,她不得不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不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到处碰壁,最后无可奈何地投入余永泽的怀抱,可是他却又是那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于是当林道静在年夜里,正凄惶悲痛无可奈何的时候,卢嘉川出现了——他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了。他告诉林道静,一个人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这种思想认识,在小说里原是有的,但在改编剧本时,尤其在导演同志的启发帮助下,就比较原小说鲜明得多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其结果不是走余永泽、白莉苹的道路,就是走林道静投海自杀或者苦闷彷徨、抱恨终身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但是社会不同了,时代不同了,共产党已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党像冬日的太阳出现在青年人的面前,把正在苦闷中的青年指引到一条多么光明、多么健康、又是多么宽广的道路上。从此以后,林道静的精神状态变得大不相同了,她不再为个人的出路而发愁,她不再去幻想什么个人的“独立自由”,她所关心的不再是个人的命运,因为这个命运已经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这样,因为有了党的引导,因为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以以后不管林道静再遭受什么样的打击、挫折,她却再不沮丧、再不悲伤。她有力量有勇气面对强暴,面对一切无耻的引诱,甚至面对死亡也能毫不动摇。她为什么能够这样?这就因为她心上有一个党,她身后有无数握紧拳头的群众,这就是因为她的生命不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把它和无数的生命联结在一起。
根据以上的想法、意图,电影里的林道静是不是比小说里的林道静更坚强一些?那倒不是。我只是企图把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依照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表现出来。林道静——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尽管有缺点,尽管还很幼稚,但因为她的道路走对了,她的生命就会变得坚强,就会发出动人的光彩;而那些走个人主义道路的人呢?尽管白莉苹有鲜衣美食的享受,尽管余永泽在做“学者”“教授”的美梦,尽管胡梦安、戴愉之流穿着漂亮的西装,从外表看,也像个人样,然而这些帮闲、帮凶的人们,哪一个的身上不发出一股叫人作呕的腐臭?所以叫青年同志们应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我在改编剧本时是十分注意这个问题的。 以上是我改编电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意图。同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和写小说一样的想法:叫青年同志们看看过去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人是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或者叫青年同志们又看见了过去人们的痛苦生活和先进的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他们才会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才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基于这种想法,电影剧本在这方面比起小说来不是削弱而是企图有所增强。而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导演和演员同志们的加工创造,影片比小说似乎还有所丰富。
表现党的伟大崇高;表现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党走才能找到光明、正确的出路;表现“九一八”后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这是小说《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同时也是电影《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不过因为二者表现的手法不同,因之取材也不尽相同。 二 当《中国青年》和《文艺报》讨论《青春之歌》的时候,也正是我改编电影剧本的时候,因此能够及时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有益的意见。这不仅使我改编电影剧本获得不少裨益,而且对我今年又把小说修改一遍的工作也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无论是电影剧本的改编,或者是小说的修改,我都是吸收了许多同志的意见,循着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工作的: 一个是把林道静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楚,使得她的成长、发展更加合情合理,并且要加强她思想上的自我斗争(这点电影里做起来不大容易,小说则比较做得多一些)。电影里增加了学生南下示威卧轨那一场戏,其目的就是要叫林道静亲眼看到这一壮举,并给她的思想以启发。后面增加定县农民收割麦子那一场,删去小说中的小学生闹风潮,而改成现在这样——农村革命斗争的场景,其目的之一也就是要叫林道静看到农民生活的悲惨,看到群众力量的伟大,看到党在农村中的力量,从而使她受到较深刻的阶级教育,对她以后被捕、受刑、坚贞不屈的一连串的行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他,像年夜的白莉苹公寓里流亡学生聚会一场的悲愤气氛的加强,卢嘉川对林道静的许多谈话内容的变动,也就是为的使林道静的思想成长更加合理、更加使人信服这一点。
在讨论小说的时候,有不少同志都谈到知识分子没有和工农结合这一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知识分子比较大量接近工农还是“一二九”以后的事);另一方面也确是我主观上的原因——因为我个人这方面生活的缺乏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所致。因此,电影里增加定县割麦斗争和林道静黑夜替江华送信这一场戏的另一个意义(小说里增加了七章,专描写农村阶级斗争和林道静所受到的严峻的考验和教育,电影则因为长度限制,无法做到),也就是想把知识分子和工农打成一片,并在工农当中受到锻炼、教育这一种思想意图表现出来。同时这样写也还有另一种好处,那就是整个电影的背景差不多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围,增加了农村革命斗争这场戏,可以使整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观众的视野都会宽广一些。这就是剧本内容比起小说变动较大的第二点。 第三,电影和小说都要改动的地方是,林道静入党之后对革命所起的作用问题。原小说对林道静入党之后的描写有点儿停滞了。因为前面党对她作了那么多的培养教育工作,到后面她就应当有所作为,应当更坚强有力些,否则就会感到这个人物缺乏什么东西似的,感到不满足。她缺什么呢?就缺的是她对人民的贡献。所以,这部电影虽然只能写到她入党为止(后面“一二九”的大场面是作为虚场而出现的。不过在这场戏里就已经暗示她将成为“一二九”时的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暗示她将会成为一个坚强有为的人),不能把她入党后的作用再写下去,不过如果能够再拍一部影片,专门描写“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时候,我是准备大大加强林道静的作用,使她为党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的(小说的修改已经加强了这一点)。
当然,一部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不可能只是我以上所说的这一点变动;零零碎碎,为了适合电影的特性,许多地方都有了改变。但改编的主要内容却是集中到如何弥补小说的缺点,如何能更把林道静这个人物塑造得合情合理、有血有肉,如何把城市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尽可能地与农村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不过因为水平的限制和时间的仓促,做得还很不够,因而使得改编的剧本本身还存在许多缺点。幸而由于导演同志和演员同志们的再创造,尤其是导演同志们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才使得剧本中的缺点得到不少的纠正。譬如时代背景、时代气氛这一点,影片就比小说或者改编的剧本都好得多。这就是因为导演同志充分利用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的特性,使得影片从不少角度弥补了小说或剧本中的不足之处。 最后,我要谈一点作者的心情或希望。请看过这部影片的青年同志们,好好思索一下林道静这个人物的遭遇吧!请看看她所走的道路吧!假如你在寻找幸福,那么,请你想想什么是人生真正的、最大的幸福,然后,再去寻找你的欢乐和你应当寻找的一切吧。
----------------------- ★ ----------------------- 扫码关注
今天翻出这部老电影,重看了遍《青春之歌》。电影内容比较左,和今天的生活已经有了相当距离,可动人的片断并未因此失色,东北沦陷的苦难、老北平的绝色风光、谢芳深情的朗诵……,时间可以过时,感动却未流逝,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ONE:
一群学生聚在一起,为东北沦陷的苦难悲恸激愤,大家聚在一起唱着《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几十年后我在读《南渡北归》时,看到了与此场景完全一样的真实历史,那是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回忆抗战时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时西南联大师生们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急切地谈论时局,一起唱着救亡歌曲,互相支持鼓励……
那个时代去了,我们民族最难的时候已成往事,但这百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时是需要百年甚至多个百年的恒心与定力,需要人们以世纪为周期进行努力才能改变民族的命运。
TWO:
那个曾经的北平,在电影里留下绝色的身影:
北平,颐和园,夕阳的光影,
远山近水,素色旗袍,小燕和道静
那是多浪漫的北平
那是水波光影里的北平
那是诗一般的北平
那是恒久记忆里的北平
THREE:
谢芳的朗诵,时过数十年仍是真挚感人:
在暴风雨的黑夜里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
多么勇猛,多么神奇,
你照亮我生命的道路
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我们没有倾谈,我们没有默许
然而我相信,你永远地相信
在我生命中会有这样突然出现的奇迹
…………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世间有着这么美的诗句,真值得反反复复地诵念
1959 年 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杨沫
导演:崔嵬 陈怀皑
摄影:聂晶
演员:谢芳(饰林道静)康泰(饰卢嘉川)秦怡(饰林红)于是之
(饰余永泽)
《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 1957 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青春之歌》的摄制成功,丰富了建国以来的电影文库。
1959 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 80 部影片中有30 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50 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看了后纷纷表示向林道静学习。
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投海自杀遇救与余永泽同居;第二阶段是她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余永泽从思想分歧发展到政治分歧而终于决裂;第三阶段是她找到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开 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影片后半部,从农民运动到学生运 动,从监狱斗争到街头示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 30 年代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
当然,林道静的形象的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物的塑造。围绕着林道静,她有三个正面教员(卢嘉川、林红、江华)和四个反面教员(余永泽、胡梦安、戴瑜、白莉萍),这些人物中,康泰所扮演的卢嘉川,秦怡扮演的林红,于是之扮演的余永泽,赵联扮演的戴瑜都很有特色,他们的出色表演对于推动林道静性格的发展和演化影片的主旨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片《青春之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在这儿,雄浑与细腻,叙事与写意,战斗与抒情,严酷与乐观融合得极其和谐。我们从“南下示威请愿”的卧轨、“3·18”纪念大会和军警的冲突,“12·9”大游行的殊死搏斗,在这些气势恢宏的群众场面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崔嵬导演的巨大气魄,然而影片开头那海滨的景色,除夕晚上白莉萍公寓里那如歌如泣的悲壮场面,林道静和王晓燕在北海两段浓郁的抒情,还有监狱窗外盛开的桃花,林红就义前那催人泪下的告别,又显示出影片导演在抒情与写意上的巨大功力。紧张的冲突中穿插一些抒情的场面,可以使影片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和富于节奏变化,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衬托出那些重场戏的紧张热烈,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片的摄影也很有特色,这得力于聂晶同志高超的艺术构思。他非常注意景物的选择为主题服务,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浓云低压,波浪滔天,夕阳在云缝里吐露着光辉的景色,在青灰的色调上有着橙红的阳光,这种情调是和林道静跳海的行动相配合的。而道静求职的几个镜头,摄影师用雨、雪、落叶很好地表现了三个不同的季节。林道静从卢嘉川那里借来革命书籍读书一场,摄影师把林道静的肖像拍得很美,她那双明净的眼睛吐露的青春的光辉,形象地表现了革命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接下去的洁白盛开的玉兰花的大特写和桃花千万朵的镜头,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用光也很讲究,在白莉萍公寓除夕聚会一场,开始安排了较沉闷的色调,用了不同的光影,并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各种慷慨悲歌的姿态,镜头节奏随着歌声缓缓移动,当卢嘉川出现和谈到红军取得很大胜利时,红红的蜡烛闪耀着发出更大的光辉,室内开始弥漫着一种欢欣鼓舞的明快气氛。再如林红在狱中讲故事那场戏,随着林红那富有热情的声音,我们看到窗口现出曙光,大地渐渐明亮,当她说到那些最感人的辞句时,转换成映着红光的大特写,这是光的成功的运用。
《青春之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颇有创新,它一反 50 年代我国银幕镜头运用比较静止的习惯,大胆而恰当地运用了许多推拉摇移和变焦镜头,使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除夕晚上白莉萍家运用的那个很长的横移镜头,和悲愤的救亡歌曲与年青人的沉痛心情相呼应,给观众情绪上带来强烈的感染。
瞿希贤的音乐也很成功,表现林道静的主题音乐带有向上的、热烈追求真理的意味,也有坚强不屈、顽强的一面,具有林道静的气质。党的领导的主题音乐形象严肃有力,带有号召和鼓舞的性质,壮阔、宏伟有力。为了强调时代气氛,这部片子用了不少深入人心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等,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绪冲击力,特别是除夕之夜青年学生唱起的《松花江上》,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充分体现了音乐语言的无比魅力。
影片《青春之歌》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它的整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中国青年》1959 年第 2 期上郭开曾写文章大肆指责林道静“充其量也 只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作者如果不是有意歪曲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那也是不自觉地对共产党员作了歪曲的描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出一场大争论,《青春之歌》的创作集体及正直的评论家、艺术家们对此进行了严正的批驳,广大观众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复杂和痛苦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只有与革命大众相结合才有出路的主题,共产党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可敬可亲,而没有陷入高大全的泥坑,这些在当时来说,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青春之歌》(1959年,崔嵬导演)根据当时杨沫的同名长片小说拍摄制 作的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是建国十周年献礼片之一。影片把现实社会中徘徊在革命边缘的知识分子的困惑和经过革命洗礼后思想转变这一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公映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青春之歌》热潮。同时,导演大胆果断地起用了新人谢芳饰演林道静,在人物气质的追求上做了一次大胆地尝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知识分子的革命意识转化。影片中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成功地概括了知识分子的特点,成功地演绎了共产主义女战士思想转化的艰苦历程。导演崔嵬对影片中的人物林道静作了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林道静只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她有过动摇,有过脆弱和幼稚的东西,但经过革命的锻炼,最后她成熟了……”本身就具有反抗意识的林道静在经过了爱情生活的幻灭之后,和在革命洪流边的意识徘徊后,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青春之歌》不仅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演绎个体归向集体之途的社会主题,而且进一步表现林道静的人格成熟,即从自我价值的追求者 走向革命理想的信奉者,完成了知识者如何通向信仰圣殿的意识形态命题。对个 人价值脱离集体要求的否定或忽视,是根源于战争年代革命事业的集体性成功与 牺牲个人服从大局的斗争原则的必然,延续成为17年电影的基本准则。实际上林道静是知识青年心理成熟、人格成长、信仰最终确定的典范。在心理上从幼稚 变为成熟,人格上从寻死到求生的坚强,而信仰理想的真正实现则是全片贯穿的 中心线。当林道静经过种种磨难而把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影片赋予她成熟的魅力,这就是结尾加入党组织的画面所昭示的。于是,我们看到如同《红色娘子军》需要洪常青引导一样,林道静的人格成熟并非依靠自己的自发,而是由理 想化身来引导,包括卢嘉川的理想人格魅力对她的吸引与启蒙;江华理想人格力 量对她的引导与教化;林红理想人格对她的激励与最终定型。
经典段落回顾。林道静与余永泽在沙滩上浪漫的双人剪影,夕阳西下,金色的沙滩上漫步着一对一见钟情的青年知识分子,谈着他们爱好的文学作品。这是 17年电影中并不多见的浪漫场景。可是,导演却安排一张破旧的渔网在画面中 间,成为两个浪漫人物的唯一前景。有人评价说:“导演用这张渔网完成了对'五四’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低调评价,同时预设了以旧民主主义思想为价值源泉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天然缺陷。”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我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