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比较靠前的影评,说李焕英没有深挖什么母女矛盾和解,什么女性意识觉醒,比较遗憾,要是深挖更好。
额,那些自然也不错,但是不一定适合李焕英这部电影,李焕英也没必要非得去谈这个话题。
首先,贾小玲和李焕英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完全没有。李焕英很疼爱贾小玲,即便她做假证这么严重的问题(我是觉得挺严重,如果我做个假录取通知书,我妈肯定气疯了追着我打,不可能和李焕英一样哈哈笑笑就过去了),李焕英也没责怪她。两个人的关系完全就是贾小玲单方面感觉自卑,单方面心疼李焕英,根本就没有什么矛盾。所以“母女矛盾和解”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说这话的人可能是看类似思路的父子关系片看多了,以至于习惯性的就把父子片的思路带进母女片。父权社会下父亲永远是儿子的假想敌,儿子要击败父亲才能证明“自己是个男人”,而父亲要时时刻刻提防自己的权威被儿子挑战(宙斯和宙斯他爹克洛诺斯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们看到那么那么多的父子关系片里父子都势同水火,得经历点什么大起大落大生大死才能勉强和解。
但是母女?母女不一样。女性天生拥有生育的力量,比起互相征伐女性的力量更接近创造和抚育生命,如果没有什么强大的父权力量横加干涉(比如母亲受重男轻女思想对女儿不好/堕女胎/把女儿送人)(女儿受父权逻辑影响严重厌女看不起母亲/觉得母亲是靠父亲养着的没出息废物/盲目慕强甚至社达),那么母女的关系天生就是圆融的,和谐的,互相关爱的,传承的。从头到尾李焕英这部电影都是爱,只有爱,没有势同水火没有你死我活。
李焕英对我而言最大的泪点根本不是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然这可能是贾玲的最大遗憾),而是即便重来,我也还是要选择那个没那么好的你。
你不够好,但我就要你。
这几年在咨询工作中,我或多或少持续关注着“母女关系”这一议题。也许是因为想得比一般人多一点,我看《你好,李焕英》这部片子时,全程都没酸过鼻子,笑点被戳中了几个,但更多时候是感觉尴尬和无奈。
导演拍这部片子应该是带了很大诚意。她如何理解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安放它,本文并不打算进行分析,因为过界了——这是导演自己的事情。
但看了很多观众的影评,我还是想结合咨询工作中的经验,对母女之间一些常见的情感关系略作澄清,希望帮助大家在更丰富的视角下理解“母爱”这种玩意儿。
影片开头第一句话就让我不寒而栗: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我可能是我妈的貂。”
“小棉袄”,是中国式父母PUA女孩的重要话术之一。很多父母期待未成年的孩子在情感上体恤自己的“冷暖”,在行动上为自己遮蔽雨雪——这种奉献和牺牲已经是《二十四孝》级别了。
而主人公认为自己是她妈的貂,不仅要好看,遮蔽风雪,还要风光体面让人羡艳。中年的李焕英的确有这一面:“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女儿生性自卑,觉得自己没出息、没用,在母亲弥留之际穿越到过去,就为做点什么让母亲高兴。
在那个虚拟的时空中,女儿为了让母亲过得更幸福,宁愿帮助母亲嫁给一个条件更好的男性,即便这样自己就不会出生。
这种情感,再往前一小步就是“为了让你幸福我宁愿去死”。很多女儿都对母亲有这样的想法——比女儿对父亲、儿子对母亲、儿子对父亲要多得多得多,尤其在儿子和父亲那里,自古以来谋权篡位的皇子身上呈现的是另一种东西:“为了我的幸福你可以去死了。”父亲呢,也可以牺牲儿子的性命去侍奉更高的权威,比如蒸了自己儿子给齐桓公吃的易牙,愿意杀死儿子献祭上帝的亚伯拉罕。
如果说生命的健康自然的倾向是优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别人,那么大量女儿愿意为了母亲牺牲自己生命的想法,可以说是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心理症状了。不过这个情节感动了不少观众,可见我们的文化认同这种症状之深。
女儿为母亲做了很多事,却发现母亲对她的期待变了:“你以后都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这句话让主人公,以及很多观众泪奔了。
当然别忘了,说这句话的其实是李焕英48岁的老灵魂。
这就是我们文化中大多数母亲:略带点自恋,年轻时有些望女成凤,希望女儿给自己长脸,成为自己的貂。年纪大了,渐渐意识到女儿是普通人,社会竞争又激烈到内卷,自己也刚强起来,不再需要专门的保暖物件,于是降低要求,“只要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
女儿们的感动可以理解:突然大赦天下不要你考清华北大,这得高兴哭了吧?——所以她们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这个要求其实也相当高。
硕士送外卖、福报996、三和大神、社恐、抑郁、亚健康……很多年轻人过得都很丧,最多只敢求个小确幸,却被父母赦免般地要求“只要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有的还轻描淡写加上“每天”二字:“只要你每天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请仔细体会这句话带来的山大压力。毕竟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我见过不少,做到这句话的人我一个没见过。
结果,她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更加没用,陷入一种经不起推敲的自我谴责中:别人对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可我却连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都做不到。
顺便说一句,主人公为什么自卑,觉得自己没用?仅仅是因为长得胖学习成绩不够好吗?穿越回去的李焕英太像一个好妈妈,正因为那是48岁弥留之际的灵魂——她已经做过一次母亲,且在死亡的门槛上更加懂得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也许她也在穿越中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
那个现实中的李焕英呢?为什么在女儿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中年妇女?她是怎样和自己的孩子互动的,以至于孩子长大后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不惜作假录取通知书也要让母亲风光一回?如果她的确如自己所言“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为什么和王琴较劲这么多年?为什么48岁时看起来和王琴简直不像一代人?为什么憋着一口气想让女儿来争?
——这些内容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相比最后的穿越,它们才更接近这段母女关系的本质。弥留之际的愿望、想象、梦境,只是这段关系的句号。句号画得再美,也不能覆盖正文的意义。
电影结尾的字幕里写道:
“女儿出生后,李焕英几乎没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印象中只说过一句:‘那件皮袄,要是再绿一点就更好看了。’”
也许就算做了母亲的貂,颜色也还差点。
很多子女一面为父母的无私付出深深感动,一面又为父母的期待感到不堪重负——但这两种东西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牺牲得越多,越忍不住要期待。
一个为了省车钱不惜在下雪天走路回家的女人,往往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做个普通人的。只有尽量满足和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才能对孩子好同时不带来压力——也就是传说中的“无条件的爱”。
从这一意义上看,女主人公要穿越回去让母亲高兴,以及所有为了母亲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也是在曲线地救赎自己:唯有母亲获得了满足,自己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轻松和自由;唯有母亲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自己才不必去做小棉袄,或者貂——才能成为一个人,成为她自己。
好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想要去写一篇长评了。电影看完后,我发微信给在老家的哥哥,“你带妈去看看这个电影吧。”哥哥问:“贾玲不是演小品的吗,她还拍电影?”我回:“是啊……你就带妈看看,就知道了。”之所以如此坚持,一个缘由是因为母亲很喜欢贾玲。往年在家过年,我都会陪母亲看电视,只要是出现贾玲,她就咯咯咯笑,有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好笑,她还是笑个不停。我问她原因,她说:“这个女伢儿几喜庆!圆圆脸,胖胖身,笑起来叫人高兴,脾气性格应该也不错。反正她一出来,我就想笑。”
另外一个缘故也跟母亲喜欢的有关。2016年我跟母亲看一档喜剧综艺节目,记得是郭德纲主持,贾玲也参加了。有一期,贾玲参演了一个小品叫《你好,李焕英》。我当时心想李焕英是谁,看节目才知道是贾玲的母亲。这个小品一开始,是年迈的李焕英追着贾玲跑,忽然间传来刺耳的车祸撞击声——李焕英被撞死了。现实中的贾玲妈妈是意外去世的,去世时只有48岁,还没有到老年。而贾玲这个小品,却幻想着年迈的李焕英该是怎么样的,也幻想着年轻时的李焕英追逐爱情是怎么样的……我没想到在一个喜剧舞台上,看到这么一个悲伤的作品。回头看母亲时,她在偷偷地抹眼泪。
我不敢去想失去母亲是怎样的情形。小品里,李焕英喊着贾玲小名,而我母亲喊我吃饭时是这样的,“庆儿哎——”我有时候为了多听几声,没有回应,她会继续喊,“庆儿哎——下来吃饭啦!”我下楼时,她听不到,又喊,“弟儿哎——下来啦——”此时我会突然心里隐隐作痛,这样的喊声我不知道还能听多久。我想录下来,可我知道如果失去了她,我没有勇气去听。一面我在乎跟她相处的每一刻,一面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这些记忆会沉重无比。我想起在贾玲的声音记忆中,一定会有她母亲一声又一声叫她小名的呼唤声。但母亲不在了,这一声声呼唤有多深情,心中就会有多痛。
拍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对于贾玲来说就是一种弥补缺憾的方式。这部电影从小品生发而来,重回过去,回到母亲李焕英结婚之前的岁月。小品因为条件有限,所以难免仓促,而电影可以做得更为立体丰富,也能更好地让演员表演,影片之所以能打动我,是因为演员们的“真”。 我非常喜欢演员张小斐,她笑起来非常有魅力,对人物情绪的拿捏也相当不错。而贾玲的“真”,不在于表演,而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她对着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对真实的李焕英所说。这些话李焕英再也听不到了,心里因而永远空了一大块,所以要在电影里填补起来。
看这部电影,可以这样说: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就有多惨。这是贾玲的处女作,却并不幼稚。她在剧中精心设计的喜剧包袱和桥段,真的是能逗笑全校。我在看电影时,跟着全场人一起哈哈大笑。而到了后面的翻转,情感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贾玲一边往回跑,一边回放着之前种种画面,全场又随之唏嘘不已。能做到笑泪交织、笑中带泪,泪中含笑,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贾玲是做到了。我那时候在想,要是母亲能坐在我身边一起看这部电影该多好。她一定也会跟我一样又笑又哭的吧。
我记得之前又一次采访,贾玲说自从有了那个小品之后,她觉得可以去直面妈妈离世的事情了,心里松快了很多。我想这次的电影,算是一次了结。虽然人已经永远不在了,遗憾也会永远会有,但心可以不用那么作痛了。毕竟,眼泪都留在了电影里,生活还会继续下去。
春节期间,你好李焕英逆袭唐探3的消息在各大公众号上传了一波又一波。我平时关注的几个比较刻薄的娱乐号对这个片子也是赞不绝口。什么女性之间的情谊啦,八十年代女性的群像啦。搞得我还真以为是细腻动人的女性作品,就抽时间去看了。看完以后的感想就是,还好春节期间我带我妈去看的电影是唐探3而不是这个,真要看了这个可太尬了。
影片前三分之一还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虽然大多数搞笑的点也并没有很好笑。到了贾晓玲执意要让妈妈跟厂长儿子好那里,我彻底懵掉了。她妈妈李焕英如果跟厂长儿子结婚,她就不会出生了。这无疑是个巨大的牺牲。但我完全看不出这个牺牲的必要性。电影里也没说贾晓玲的爸爸很渣,或者李焕英的婚姻非常不幸福。而对王琴(也就是厂长儿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妻子)的交代,无非是说她在物质上比较丰富,女儿出国留学了。并没有提婚姻状况好不好。所以贾晓玲是如何一下就认定李焕英非得跟厂长儿子结婚才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呢?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这个厂长儿子,虽然也不是什么坏人,但是呆头呆脑,办事也不太靠谱。长得也不咋地。实在是不能理解贾晓玲为啥非得让妈妈跟这样的人好。
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是在讲贾晓玲作为女儿对妈妈的愧疚和爱。用的手法就是突出贾晓玲的牺牲。但是这个爱其实是非常专横的。它等于是把李焕英一生中几个最重要的选择给否定掉了——你嫁的人不够好,你生的孩子也不够有出息。其实绝大多数人生的孩子都不会有太大出息,跟伴侣的相处也会磕磕绊绊。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竟让贾晓玲生出了如此深重的怨念。实在是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到最后三分之一终于反转。相信大多数观众都是在知道真相之后被打动了。说老实话,我在电影院里也哭得稀里哗啦。原来李焕英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什么都知道了。但为了不让女儿留下遗憾,她选择认真地陪女儿演戏。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母爱。张小斐演得蛮好的。
但是你站在李焕英的角度来想这个事:她明明都快死了,就为了哄女儿高兴,不得不跟着女儿一通胡折腾。打打排球也就算了,还得跟一个不喜欢的男人约会划船看电影。是不是又有点沉重了?李焕英的遭遇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境遇还算比较好的老年人是有点像的。(虽然她才48岁。)人一老就慢慢会被家里的小辈当成吉祥物。小辈要表达孝顺,别管他们怎么表达,你都最好装天真装开心。唉,太累了。
其实也并不想说太多不好的话。不管怎么说,这个片子的真情还是在的。看完以后你能百分之一百确定贾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接受她妈妈突然出车祸去世的事情,她对此有很多很多遗憾。最后一段走马灯里的贾晓玲干脆就是贾玲她本人。你能感受到她没在演戏,她是在借助这个片子来释放她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委屈。这种强烈的情绪是很能感染人的。哪怕你完全没有被前面的故事说服,哪怕这个电影从工业技术的角度来看非常粗糙,观众在这个点也能代入角色,产生共情。
但共情完了又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你会想,母女之间一定要搞得这么沉重吗?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面对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一定要这样充满执念吗?表达爱,就非得是这种咋咋呼呼的方式吗?
说到咋咋呼呼,翻了一下14年以来我国电影票房最高的几部影片: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李焕英,以及复联4。不出意外的话,复联4过几天会被唐探3替代。那么这五部片子我刚好都是看过的。虽然题材完全不同,但好像有个共通之处,就是情感表达都咋咋呼呼的。所以你要说我国电影观众有什么最大公约数,大概就在这儿。
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没有遗憾,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如此而已。
因为种种原因,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心情低落,这份阴郁的情绪在春节时尤其明显——毕竟,在平时,没有人会提醒你在某一天必须要快乐、必须要团圆、必须要其乐融融。
而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你要被迫旁观其他人的幸福美满,对比之下,无形中放大了自己的遗憾与无奈。
强颜欢笑是很难的,除非你找到一种方式自我排解、自己走出来。
而今年帮助我平复情绪的,则是一部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
或许是因为心情低落带来的心理投射,抑或是因为母女关系对于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来说是软肋中的软肋,令我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里深深共情,在欢乐与感动之后——确切地说,是在笑声与泪水之下,终于让自己阴郁的情绪得到了排解与宣泄,新年抑郁暂告结束。
新春佳节、欢声笑语,大家都在祝福“新的一年要喜气洋洋、大吉大利”,除了看电影,你还能找到更充足的理由让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吗?
这一年,很多人都过得异常艰难,有人是因为工作,有人是因为别的原因。
只有在电影院里,你不必和他人解释,你的眼泪到底是为何而流——是为剧中人,还是为你自己。
在剧情的渲染加持下,你的情绪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来得更加波涛汹涌——大哭一场总比默默委屈流泪过瘾多了。
总之,尽管看的是一部喜剧,我却觉得,比起它的笑点,我更感谢它的泪点,让我痛快地宣泄了一把情绪,以至于值得我在大年初一的深夜为它认真写一篇观后感,记录它带给我的思考与感动。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是以其母亲为原型,结合真实经历改编的穿越题材喜剧。
“李焕英”这个名字对于喜欢贾玲的观众绝不陌生、甚至无需解释——早在几年前,这部以贾玲母亲为原型的同名小品就已家喻户晓、成为了贾玲的代表作,先喜后悲的情节编排也在一段时间成为喜剧小品争相模仿的叙事架构。
在电影版中,贾玲饰演她自己——“贾晓玲”,她的搭档张小斐则依然饰演贾玲穿越后相遇的母亲“李焕英”,与小品相比,电影版的《你好,李焕英》并没有简单重复小品的创意,而是对故事进行了更加戏剧化的处理。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母亲生命垂危,病房中的女儿贾玲悲痛至极,从2001年穿越到了1981年——那一年,贾玲还未出生,她的母亲李焕英还是一位青春少女。
贾玲和年轻的母亲意外重逢,联想到自己的不争气,电影中的贾玲痛定思痛、决定扭转母亲的命运,帮她换个老公、换个女儿、换个活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整部电影笑点密集,情节一再反转,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说,完成度算是非常高了——相信我,在经历了今年春晚的“毒打”后,再看这部电影,你会感到极度舒适,毫不犹豫地为它打上至少4颗星。
喜剧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惊喜,在于不断地反转与出人意料,一旦说破,就没意思了。
在此,我们避开笑点,聊聊这部作品的泪点。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妈妈一直是一个中年妇女,我常常忘记了,她也曾经是个小姑娘。”——在电影片尾的字幕中,贾玲如是说。 在影片中,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是一位完美的妈妈,对待女儿宽容、耐心,充满包容,对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快乐”。
但,不得不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妈妈并不是这样的。
除了李焕英这样慈爱的妈妈,也有很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口的妈妈——作为儿女,在面对让自己爱恨交织的妈妈时,心情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大年三十,我还因为我妈哭了一鼻子,我对我老公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我妈要这么对我,她为什么意识不到她一直在伤害我?”
在我看来,我母亲的很多行为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一直试图去寻找一个答案,一个之所以令她如此对待我的答案,而揣摩这个答案的过程,则会频繁地激发出自己的痛苦。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因为情绪敏感,每一个煽情的节点都成为了我的泪点,以至于从电影刚开篇母女二人遭遇车祸时就开始哭,到了故事后半程,更是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开始回忆我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开始思考:在没有成为我的妈妈之前,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和当下的我一样,她也曾青春年少、也曾迷茫懵懂,她也有存在问题的原生家庭,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也曾孤立无援……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她肯定想象不到自己此后的人生要以如此复杂的方式推进。
身为儿女,大概都很难接受自己不是母亲的全部——母亲必须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对儿女的伤害和辜负。
可是,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是专为成全子女而存在,她们更想拥有自己的人生。
她们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孩子的妈妈。
从子女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一种自私。
站在母亲的角度看,又觉得可以理解。
电影中,贾玲为了母亲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企图扭转母亲的命运、让母亲嫁给更优秀的人,哪怕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母亲的女儿。
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没有接受这种安排。
但如果她接受了,她就是错了、就不值得被原谅了吗?
我们往往期待父母对我们无私,却很难接受他们有自己的私心。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和设定中,既然为人父母,就必须为儿女作出牺牲,所以我们很难接受另一种假设。
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能没有遗憾。
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有人因为生离死别、有人因为其他种种,生活的现实之处,大概就是如此吧?
作为喜剧,《你好,李焕英》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它最动人的,还是它喜剧外衣包裹下的悲伤内核。
至亲的突然离去,是很多人终生无法释怀的遗憾——而造成这份遗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自己从此以后的成功与幸福,都因无法与逝去的至亲分享而注定存在缺憾。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大概就是无论遇到再大的幸事与喜悦,夜深人静时,依然会觉得悲从中来。
贾玲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对母亲的遗憾,格外真诚动情:“你要是现在过得不行,可能还好,要命的就是你现在过得还行,她却不能和你一起享受这一切……”
“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是大多数人至中年的成年人心中共同的恐惧,也是最终不得不面临的遗憾——越成功,越愧疚,越幸福、越遗憾,因为注定难以弥补。
电影中有一处情节尤其令我难忘。
和沈腾参加完文艺汇演后,贾玲与母亲李焕英在酒馆庆功。
谈到对未来人生的畅想,母亲李焕英对贾玲说自己想要一个女儿,贾玲便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她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如何精彩、未来的女儿会如何如何优秀。
母亲李焕英却坚定地告诉贾玲:她并不需要这些,她只希望她的女儿健康快乐。
作为女儿的贾玲听到这些话心情复杂,不屑地摇头、无奈地否定,紧接着泪流满面——她为母亲的选择不值,她想说服母亲:你不该对你的女儿没有要求,你肯定不想要一个一事无成的女儿。
她以为她的母亲还未经历过这一切,作出这样的选择仅仅是因为天真浪漫。
母亲越是否认、越是坚持,贾玲就越觉得愧对母亲——“你明明可以过得更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结合剧情最后的反转回过头再重温这一段,会更为这场对话背后隐藏的真情所感动。
初看这部电影,以为它讲的是场充满喜感的圆梦之旅,看到最后,却发现是场伤感的生死离别。
影片的结尾,贾玲开着敞篷跑车在风景如画的山间惬意奔驰,母亲坐在副驾上,和贾玲一路谈笑风生……镜头一转,回归现实,一切只是想象,母亲早已离去,车里只有贾玲一人,面容沉静,一路向前。
这一定是她在心中设想过千万次的场景。
这份心酸与无奈,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大概很难感同身受。
家境贫寒或是经历坎坷的孩子长大后大概都会梦想时光可以倒流,自己可以回到过去,帮助父母和家庭扭转命运。
小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长大,没有能力为父母做什么,不得不被动地旁观父母深陷困境,这份痛苦所带来的刻骨铭心会逼迫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加倍努力。
可当他们有一天终于长大成人,终于如愿地有钱了、成功了,却无奈地发现,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纵使他们今天如此这般,却依然无力改变……
小时候觉得有钱便能改变一切,长大后却发现,钱并不是万能的。
没有人能改变过去、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这便是成长路上最残酷现实之处。
《你好,李焕英》像是贾玲写给母亲的一封长信,她通过作品安抚自己、记录对母亲的思念。
很少有人能有足够的勇气,愿意将内心深处最怕被碰触的伤口敞开与众人分享,而贾玲的勇敢与动人之处,即是她愿意笑着讲述自己的辛酸往事。
这份母女情缘,并不会因为一方生命的终结而结束,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续——贾玲的母亲李焕英通过另一种形式再次成就了她的女儿。
“我对你别无所求,只要你健康快乐。”
你好,李焕英。
你好,妈妈。
假如有一个按钮,按下它之后,你就会从此消失,而你的母亲会过上富裕的生活,还会有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女儿,你会按下它吗?
这就是《李焕英》中提出的问题。
《李焕英》豆瓣开分8.1分,目前已经涨到8.3分了。
说实话,《李焕英》8.3分的评分是有一点虚高的。
它的确有很多缺点,比如它像一个小品,比如有些笑点还是处理得不够好,再比如有些角色不够立体,像是工具人。
但它扎实的剧本,以及创作者的一片真诚足以弥补这些缺点,让它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好的一部。
除此之外,最后的一个大反转也是加分项,让整部电影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电影开始是贾晓玲前20年的经历的回顾,贾晓玲这20年是碌碌无为,而王琴阿姨的女儿沈婷婷却在美国学导演,月薪八万,所以贾晓玲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母亲李焕英争一口气。
然而这一天还没到来,李焕英就遭遇车祸去世了。
与此同时,贾晓玲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1981年,也就是她出生的前一年,见到了年轻时的李焕英。
随后,贾晓玲遇到了冷特。
冷特和贾晓玲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从没让母亲省心过一次,从没做过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所以他说:如果我妈生的不是我,一定会过得比现在幸福吧。
电影的第一幕像是《夏洛特烦恼》或者《回到未来》,是喜剧片。
从这个时候剧情就朝着《蝴蝶效应》发展了,表面上仍然是喜剧片,但内核是很丧的。
看过《蝴蝶效应》的都知道,男主角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错误,所以他穿越到了自己还是胎儿的时候,然后用脐带勒死了自己。
《李焕英》也差不多。
贾晓玲一直不知道老天爷让她穿越的意义是什么,正是因为遇到冷特,她终于明白,她穿越的意义就是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王琴混得那么好,因为当年她嫁给了厂长的儿子沈光林。
所以贾晓玲决定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一旦他们结婚了,李焕英以后就会成为一个富婆,还会有一个像沈婷婷一样的女儿。
但这么做的代价是,贾晓玲自己就会消失。
因为贾晓玲的父亲是贾文田,既然李焕英没有和贾文田结婚,那么贾晓玲也会不复存在。
贾晓玲自认为从未为母亲争过一口气,所以她决定牺牲自己,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贾晓玲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这段有很多笑点,但如果你能透过这些笑点看到它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它是很扎心的。
因为它体现了贾晓玲的自卑和丧,她觉得自己活着什么用都没有,她凭借自己无法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她才想出这个办法来帮助母亲改变命运。
像沈婷婷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像贾晓玲这样的普通人。
所以贾晓玲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的决定让无数网友都感慨万千。
以至于看了《李焕英》后,很多网友都说:如果母亲生的不是我,她是不是会过得更幸福。
所以这就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问题:
假如有一个按钮,按下它之后,你就会从此消失,但你的母亲会过上富裕的生活,还会有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女儿,你会按下它吗?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我很有可能会按下它。
但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是如果你妈生的不是你,她就会过得更幸福。
而是,你的母亲觉得有你这样的儿女,就已经很幸福了。
当这个按钮真正出现后,贾晓玲也想按下它,但她却发现按不动,仿佛按钮的另一端有一股阻力阻止她按下按钮,后来她才发现,这股阻力正是来自李焕英。
这一切并没有按照贾晓玲的计划进行,李焕英并没有和沈光林在一起,而是和相爱了三年的贾文田领了证。
贾晓玲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和厂长的儿子在一起,而是选择了一个烧锅炉的工人。
这时,她才意外发现,不仅仅是她穿越到了1981年,李焕英也穿越到了1981年。
贾晓玲知道,假如李焕英嫁给沈光林,以后会过得很好,至少物质上更好,这就是她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的原因。
其实李焕英也知道这点,但她还是选择了贾文田,因为她真正爱的是贾文田。
更重要的是,假如她嫁给了沈光林,贾晓玲就不复存在了。
就算将来她会享尽荣华富贵,就算将来她会有一个月薪八万的女儿,那个人也不是贾晓玲了。
李焕英的选择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假如老天爷给我们的母亲第二次机会,她们可以嫁给富二代,不过代价是她们会失去我们,她们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电影一开头就说王琴很爱炫耀,炫耀自己多么有钱,炫耀女儿多么有能力。
再加上这又是穿越片,本以为这是讲述贾晓玲利用“超前思维”帮助母亲发家致富的故事,结局是李焕英成了富婆,贾晓玲也成了有为青年。
但事实是相反的,最后李焕英还是选择了贾文田,还是生下了贾晓玲,最后还是遭遇车祸去世……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唯一的改变是当年厂里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从王琴变为了李焕英。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并不是想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可以穿越,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就可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电影想表达的是,其实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贾晓玲也是在这时才明白,老天给她穿越的机会,并不是要她改变什么,而是让她利用这个机会再陪陪母亲。
以前贾晓玲以为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还有很多,有的是时间,但当她回过神来,母亲已经离开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第二个贾晓玲,我们总是忙于工作,总是想先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后再去陪伴母亲,总是觉得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就算现在不陪伴她们,以后还有机会。
但我们错了,母亲根本不需要我们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她们更需要的是我们不要让工作占据所有的时间,而是抽出哪怕一天两天的时间陪伴她们。
还记得贾晓玲和李焕英在饭店的对话吗,贾晓玲说她会看相,她看到李焕英未来的女儿会出国留学,而且收入很高。
而李焕英说,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其实天下母亲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能功成名就当然更好,但功成名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我们没有功成名就,难道她们就会觉得我们不配做她们的儿女吗?
事实是无论我们贫穷还是富贵,成功还是平凡,她们都会以我们为傲。
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做出多大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
你说李焕英羡慕王琴吗,那肯定是羡慕的。
但如果你问她愿不愿意成为王琴,成为沈婷婷的母亲,她肯定就不愿意了,因为沈婷婷再有出息也是“别人家的孩子”,而贾晓玲才是她亲生的。
有人说《李焕英》是女版《夏洛特烦恼》,但两部电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利用超前思维成为了歌星,从而发家致富。
不仅仅是《夏洛特烦恼》,大部分穿越片都是如此,主角已经提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可以改变命运。
而《李焕英》却反其道而行之。
李焕英明明知道嫁给沈光林会过得更好,但她还是选择了走老路。
贾晓玲自认为从来没有为母亲争过一口气,但李焕英不是这么想的,她觉得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她不需要有一个富二代老公,她也不需要“别人家的孩子”,她觉得有贾文田和贾晓玲就足够了。
或许贾晓玲没有“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但她才是李焕英的亲生女儿,她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贾晓玲和母亲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她自以为很了解母亲,但其实她和母亲的三观是有很大区别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穿越,她才终于明白,以前的她根本不懂母亲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看《李焕英》看哭了,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毕业后进入腾讯阿里才算是为母亲争气。
而她们想的却是,只要我们健康快乐,她们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你要陪长辈看电影的话,那就看这部吧。基本上就是贾玲版的《夏洛特烦恼》,完成度很好,笑点和泪点都到位,感觉会是春节档期大众口碑最坚挺的一部电影。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穿越设定,最后一反转,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穿越,而穿越的背后正应了母女情的主题。完了结尾的字幕又补了一刀,原来这是贾玲自己的经历,用这样一部电影去追忆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穿越回八十年代,从工厂记忆,女排比赛,黑白电视到祖父悖论,都是能引发几代人共鸣的设计,以前都是看贾玲笑,这次是看贾玲哭,很多人却是跟着她笑着哭。
跟唐人街探案三的分数相比,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贾玲水平有限,奈何感情无比真挚。虽然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但也没能改变前半段就是个低配版夏洛特烦恼的状况。
贾晓玲从天上掉下来李焕英“我的宝啊”小小瘦瘦的冲过去一下子戳到我了
我要强烈批评影片最后刻画母亲买票又退票在大雪天中一个人走回去的镜头,我不接受,母爱不是因为牺牲才伟大,爱与关怀本身就是伟大。
贾玲昨晚的喜剧已经尴尬到我了… 这个导演的电影真的更加尴尬… 还是好好当个综艺咖吧!电影就算了…别伤害影迷的眼睛了…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我以为是我在为你圆梦,其实还是你陪着我做了一场好梦。
把二十多分钟的小品拉长到两个小时,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还是省省吧。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有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余光中《今生今世》
笑后有泪,温暖感动却不过分煽情,它正是这个春节最需要的电影。期待贾玲和沈腾这两位喜剧界扛把子的合作已经很久了,这部终于让愿望达成,两位除了保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外,还催出了不一样的化学效应。尤其是沈腾,这次塑造的角色非常另类。最难得的是,本片还塑造了一个独立而自强的母亲形象,也在提醒我们:她是母亲,但她更是自己,身为儿女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她们对我们有求必应的同时,我们更要尊重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对于今年过年不能回家的我来说,看完后更加想念母亲了,她也是从片中那个时代的国营单位走出来的,想要回家陪她再看一次,她一定会觉得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希望还能赶得上!
真情动人
贾玲哭的时候很明显没有在演戏,这是最让人伤心的。
有笑有泪的,不明白陈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完全多余
这扑面而来的复古系笑感啊哈哈哈哈哈,感觉是属于母上大人的时代精彩~~片子笑点暖点可可爱爱,冷不丁就还让人会鼻头一酸。不得不讲啊,old school还是很触动我的。这亲情治愈系的喜剧是妥妥符合春节档可以约上爸妈一起看电影的了,毕竟给爸妈安利贾玲&沈腾真的毫不费力哈哈哈~~然后更重要的是,贾玲镜头下的张小斐,灰常美啊,不单是女儿滤镜,这个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让人觉得是这般温暖且充满力量呢
这个底太好了,比起以往穿越片的个人救赎迈的更深了一步。本以为影片会如同以往的俗套一般会终结在「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上,没想到结尾以针线为引,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找到你并且保护你」的母爱穿进了观众的心里,以个人故事为本,动了真情的贾玲担得起导演的称呼。在喜剧元素上,影片也做的十分自然,不刻意不尴尬,更是在演员的选角上玩出了花,乔杉和贾玲的父女堪比去年黄渤和彭昱畅。
以为穿越是为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竟然只是了却自己的遗憾。原来从天而降的大胖妞无论有多重,她都会毫不犹豫接住她的宝儿。裤子无论多破,她都会缝成小狗。今生母女一场,只能化作目送。以为她希望我有出息,原来她只需要我平安。以为她想换个女儿,原来她从没后悔。以为多了解她,原来还是误会了她。
这次感受注定是感性压倒理性的,所以就不打分了。贾玲还是适合做小品,她的表演方式、她的叙事能力都更适合能和观众互动的、短小精炼的舞台而不是要被观众一帧一帧检视的电影。更何况她非科班出身,参与电影项目也不多,要执导筒讲故事就更是自曝其短。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片子,如果你喜欢《夏洛特烦恼》那么可以去看看,如果是抱着宁浩电影的期待那就赶紧睡个回笼觉,或者喝杯咖啡把瞌睡醒醒。但说一千道一万,《你好李焕英》只能是贾玲来演、贾玲来导,它是贾玲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内心牵挂。哪怕在我觉得很尬的场景里,她对母亲的爱意和思念都饱满到要冲出屏幕来逼我落泪。我也确实掉了眼泪,在大年初一这天。这种情绪不是浓汤宝能兑出来的煽情,哪怕我和她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但我也在电影院里体会了一把贾玲的过往青春。
多一星给最后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