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色谱教科书
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风格。
安德森绝逼是色彩美学的大师,这部片子没有故弄玄虚的暗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虽然最后强行升华,但有种磕了药般的迷幻吸引力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走向。
老大Francis英国老绅士属性,虽然一出场鼻青脸肿,脑袋裹得像个粽子,但还是拄着拐棍,穿着三千块的乐福鞋,带着助手,每天早晨制定行程表,睡觉穿bundle pajamas。老二Peter标准老美,从头到脚一通混搭,乱服不用开处方的肌肉松弛剂,睡觉光个膀子穿着粉红底裤。老三Jack法式文艺闷骚青年,写小说,自带音乐,喜欢《Where Do You Go To》这种闷骚爵士,蓄着小胡子,披着骑士酒店的明黄色法兰绒浴袍,随时春心荡漾随时勾搭妹子。
旅行一开始三兄弟各怀心事郁郁寡欢,Francis自恃大哥,口头禅是“let's make an agreement”,一心想给两个弟弟一个惊喜,带领他们重回从前的幸福时光,虽然在Peter和Jack眼里这个大哥不怎么靠谱也没什么号召力。去程中三兄弟搭的火车以蓝色为主色调,车厢上印着大象图案。色谱里蓝色是冷色调,Blue英文是沮丧悲伤,而大象,则代表着忧郁(雨果在1983年发表短片《忧郁的大象》意向)。在开始旅行的火车上他们也确实有够忧郁,Peter对婚姻生活一心逃避,Jack沉浸在上一段感情中走不出来,连列车长和乘务员也各有一段伤心往事,总之整个色彩布局就是在告诉观众他们的心情就是一滩狗屎。
因为买了条毒蛇被赶下火车之后Francis向两个弟弟坦白了此次旅行的目的,三兄弟坐着那几个LV定制的焦黄的行李箱上嗑完了非处方药决定各奔东西,此时色调发生了转折,意喻着三兄弟内心感情也发生着变化。这个转折是一个色彩的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蓝色、黄色、白色交相出现,互为主次。比如在参加印度小孩葬礼时室内墙壁背景色是蓝色,前景人物是白色和鹅黄,室外墙壁背景色是橙黄色,前景则安排了靛蓝色衣服的孩子,加上参加葬礼时的纯白库尔塔,三种颜色平分秋色最后黄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上风,韦斯安德森这个对称狂魔!
葬礼结束后画面色调一举变为黄色。多种黄色的形成层次感,色度一下明艳了起来。是的,三兄弟成功开始走向阳光了。在喜马拉雅山下见到母亲时,这时画面黄色的饱和度整体还是偏低的,偏茶色和褐色,第二天一觉醒来,明亮度瞬间提升,三兄弟成功告别阴霾走向灿烂。
返程火车上,暖色占领成功,车厢颜色变成了橙红,图案由大象变成了老虎,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饱和度极高。这时候三兄弟情绪应该达到嗨点了。于是影片在火车沿着一路旖旎风光向前中结束了。
韦斯安德森这个不用美术会死星人,用彩色讲完了一个故事!三兄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2 ) 720p里的印度
1.当年出来的时候看过,完全无感;现在再看,剥掉印度这层皮,还是无感。韦哥的冷喜感总和我隔着一层纱,搔不到痒处.
2.720p果然适合印度的重口味色调.
3.他们住的车厢应该是两个车厢合并起来搭的,而且是最贵的一等舱.
4.千牛庙是个编造的景点吧.
5.女列车员和锡克男列车员都说毫无口音的英文,能说这种英文的印度人是不会做这种工作的.
6.据说配乐直接用的雷伊电影配乐,很带感。
7.救落水儿童那段是蓝城拍的?
8.前脚他们还在拉贾斯坦,后脚骑摩托就来到喜马拉雅附近见老妈......得骑多少天啊.....如果是飞机去倒是合理点,不过为了表现兄弟间的弥合,牺牲了飞机...
9.完全没有“穿越”,除了列车的名字,不关大吉岭什么事。按英文名翻,应该直译成《大吉岭号列车》,谁最开始用这个中文名的?
10.最后上车的站是zawar,瞬间又回到拉贾斯坦邦去了,这......
3 ) 《穿越大吉岭》的两次葬礼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观众很快乐,没有生活的忧伤和沉重,也没有人生的悲伤和绝望。它的颜色永远明媚,故事永远轻快,甚至连对死亡的畏惧也包裹在糖衣里,观众冲水服下,不仅人畜无害,还有点儿甜。
韦斯·安德森偏好明亮饱和的色调,宛如童话绘本,配上甜腻的流行小曲,喻示着导演总会给你一个明亮的结局:电影里,有矛盾会消除,有包袱会放下,有误会会达成和解。他给你的,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全家喜乐、皆大欢喜、油腻腻的大团圆,是一个结结实实并且小清新的大团圆。
因而在他的电影里,死亡要极力避免,衰老要装扮为滑稽或者睿智,以便美化死亡投射的阴影。唯有如此,他才能让电影变成一场童话般的幻梦,让人暂时脱离生活沉重的负担。就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里Tom每每被玩得团团乱转甚至烧得焦透时,这本是极恐怖的画面,观众见了却哈哈大笑。因为观众知道,下一秒Tom又会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出现在荧幕之上。观众只有在不感受到威胁的前提,才会感受到幸福,但人生的终极不安全感是来自于死亡。
在《天才一族》的结尾,父亲被不可逃避的绝症夺去了生命,但死之前,他促成了整个家庭的和解,电影也以他的葬礼结尾,每一位家庭成员出席了,并都获得了改变。《布达佩斯大饭店》古斯塔夫的蘧然去世,是另一种无法避免的死亡,应归咎于大魔王纳粹的过错。第一次,韦斯·安德森将目光投射至人类和历史的层面,也仅仅是蜻蜓点水般掠过而已。况且,他还为古斯塔夫(茨威格)留下了Zero这个传人,所以电影结束,观众只感到淡淡的忧伤和怅惘。
但《穿越大吉岭》中出现了两次葬礼,其中一场是以蒙太奇、闪回倒叙的方式出现。我们观察到,导演为什么要在电影的此时此刻出现或指涉死亡,并完整地拍摄一场葬礼的过程?难道他要表现的不仅是印度的异域风情,而是非常巧妙的别有所指?
弗朗西斯、彼得和杰克三兄弟一年没联系了,大哥弗朗西斯将他们召集到印度,准备开始一场心灵之旅。从对话中得知,三兄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父亲的葬礼上(电影上频频出现由Marc Jacob设计的LV行李箱上刻的JLW,就是他们父亲的名字:J.L.惠特曼)。同时电影还表明父亲是死于交通意外,老二彼得赶到了现场,见到他最后一面时,他怀里抱着父亲,浑身是血。所以说,父亲的葬礼其实是兄弟不和的引爆点,也是电影时间的开始,而旅行的目的和终点是为了寻找母亲,达成和解。
旅行途中发生许多意外和不快,兄弟三人被扔下了「大吉岭号」列车,拖着行李在印度的沙土路上艰难前行。这时,他们看到几个印度儿童准备通过一条河流时发生意外,三人跃入水中救人。因河水湍急,筏子发生倾翻,彼得尽管拼尽全力,仍有一个儿童头部撞到石头不幸去世。第二场葬礼,便是为这位在电影中根本没有露脸的印度儿童举行。
很显然,导演安排的第二场葬礼是对第一场葬礼的映射,儿童的死亡过程是父亲死亡的重演:J.L.惠特曼死于一场交通意外,同样,印度儿童也是死于交通意外;父亲死在了彼得的怀里,浑身是血,印度儿童也同样浑身是血地死在彼得怀里;两个事件在文本上形成了对应。
不同的是,第一场交通事故他们失去了父亲,引发了兄弟积累已久的矛盾,在第二场交通事故中,三兄弟是以英雄的面目从天而降,拯救了多数落水儿童,并且受邀参加了葬礼(对比他们差点没有及时参加父亲的葬礼),在离开时,还受到全村人的致敬。
参加完充满异域风情和宗教感的第二场葬礼,兄弟三人的心灵似乎得到了净化,葬礼结束,他们兄弟间的矛盾、内疚和误会基本化解了一大半,顺利过渡到在电影结尾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教堂,和母亲见面并达成和解。整个过程显得理所应当。
在这部电影里,韦斯·安德森设计了一个令冲突集中爆发的葬礼,又用另一个葬礼化解了冲突。而两场葬礼必须要经历的死亡被极力冲淡,印度儿童仅仅作为一具干净的尸体出现。逃避死亡的恐怖,逃避严肃和反思,是韦氏电影必须做出的牺牲和取舍。一句话,他不会让观众不舒服。但真正的大师会让同时代的观众感到不安。
一直以来韦斯·安德森被批为太资产阶级趣味,极度布尔乔亚,“too white”,因为这是他最擅长的东西,也限制了他。在他的电影里,你可以欣赏他优雅的品味,享受他漂亮的摄影,一丝不苟的美术和唯美的童话故事。他有不错的审美,会令你感到舒服、幸福和快乐,但你不要期待他是塞林格或者伍迪·艾伦,因为他跟愤世嫉俗、讽刺以及其他稍微严肃的一些东西,还有非常非常遥远的距离。
4 ) 好看到让人绝望
啊也太好看了吧!好看!真好看!好看的不得了!实在是很好看!好看的让人想哭!好看的让人想大声尖叫!。。。。。就是,好看!真的是令人陶醉呀,看这部片的不到两个钟头内,仿佛是。。。半夜在考山路上大喝廉价鸡尾酒到蒙,不知不觉中在街边跟陌生人跳起舞来,春天在中央公园边吹暖风边慢慢抽一只烟,夏天在吴哥正午当头快被烤化了之际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或是在cheesecake factory一心一意吃下一只摩卡芝士蛋糕等等这些美好的记忆加起来同时回顾一遍的感受。总之就是慢慢的开心要溢出来的感受,而我是多久没有开心过的人呀!抑郁的人们!你们有福音了!wes anderson,你是我的神,请比我晚死,并且更加多产。
5 ) 狂想的锋芒黯淡了些。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6 ) 这是一场梦
“这是一场梦”是我看完本片后自己的第一直觉。以下完全是我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①梦主人(儿子):三兄弟可能是一个人,现实是老大,两个弟弟是梦里的两种自己。
②父亲:影片一开头是他们的父亲,一直在赶路(忙生意),因此没照顾好家庭,妻离子散。最终没赶上火车(离开了人世),儿子也没尽到责任,所以只顾自己跑路,眼睁睁看着老爸放弃。
③梦中情景(既如此、就不说“影片中”了):他们一直在追火车(压力),搬行李(负累),互相之间无法理解(矛盾)……当然也有艳遇(梦主人的YY),蛇(暗示神秘力量),救人(渴望得到认可),被邀请参加葬礼(弥补自己只因为跑车耽搁了自己父亲葬礼的懊悔)以及父亲的其他东西…皮带眼镜皮箱等…如果把导演的意图理解为说梦、我就都瞬间理解了。
④母亲:可能是虚构幻想出来的,换言之就是儿子没见过母亲或者对母亲没有印象!梦主人(儿子)应该有相当的自闭症倾向,喜欢跑到小山顶跟很可能是父亲告诉他这是母亲留下来的羽毛进行对话。梦中母亲不辞而别,却隐约出现在远远的另一座有着白象的山顶上…这是一个追寻母亲的梦,或者说是从小到大追寻母亲的梦的重叠。
⑤梦主人(儿子)到底在惧怕什么?可能是惧怕自己再有个孩子(因为不想变成却已然在重蹈父亲的轨迹),也应该是(如同自己的父亲那般)背着怀孕的妻子出轨,却还偷听“妻子”(或别的人)的电话,也动用过助理乃至是侦探…梦主人惧怕自己变成自己从小讨厌的父亲的样子却眼看自己一步步变成了父亲而无能为力。别说梦主人是个渣男---其实每个人都有过错都脆弱。
⑥行李,这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行李总数和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即便这么长的旅程(梦境)除了公文包、行李几乎都没打开过。在此梦中,行李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压力的代言词(最终是都被梦主人醒悟了、抛弃了),你我都有如此这般的行李(仿佛被用来束缚自己一般)。
再说一句,这只是一种我自己个人的看法。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方式,里面很多不好理解的乃至有些夸张和疯狂的情景我也就都顺理成章地能理解了。
希望会有小伙伴认可这样的大胆分析,莞尔一笑。也希望得到补充。我自己也是个多梦并喜欢记录梦的人。
2019/02/10凌晨,上海。
维斯安德森这时候感觉恰到好处,之后的片就是一部比一部刹不住车的放私货
回家前夜看到这片,一切无预设。一切都在暗合。宇宙给了我慷慨启示,散落的珍珠一粒粒,都从各自的偶然中汇聚,必然地串连在一起,发出互相辉映的光芒,这光芒比它们各自散落时明亮百倍。我携带着这样珍贵的礼物,即将坐一列火车回家。神请保佑我明天要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我将重新看到沿路的风景。
《大吉岭》主要的亮点在于电影语言而不是剧情,在于开场的Zoom in,以及如何快速将观众置于张力之中,尽管这场旅行的确很Spritual,有着神秘学,家庭关系弥合的影子,但是,借助大吉岭快车有限的局促空间内近乎炫技的推拉摇移(甚至僭越了切镜头的作用)、镜内分屏,才是真正的华彩章节
奇葩典型韦斯安德斯
三个郁郁寡欢的男人儿童.五官立体耸立,全然各有自己的意志而不甚和谐,显得倍感孤独.Owen Wilson被绷带包裹的脑袋垂头丧气竟全然看不出丁点原先帅气的痕迹来.Adrien Brody的五官为何看起来如此的孤立.Jason Schwartzman两撇英国式的胡子倒还有些印度风味.喋喋不休的神经质喜感
那些黄黄绿绿暖色调的印度房子实在太有爱了,三个囧人的表情太有爱了,洗涤心灵的旅程;生活虽是一团麻,换个角度看,或许正如那些直来直去的镜头那样,也能简单起来。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是输入什么关键词才能在淘宝买到J.L.W.的箱子~!PS:一定要去看这部影片附属的短片《骑士酒店》,娜塔莉·波曼就这样侧面全裸了!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在斤毫,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相比Bottle Rocket,这部Darjeeling较容易接受,风格化更明显。所有主角都像是穿越了其他十部电影而来,沉重,湿答答的,直到被一个印度旅程的烈日烤干,变得轻盈而艳丽。
游玩一场,插曲一场,错过一场,经历一场,然后抛下行李,回归故里,这才是旅行的意义.这部片怎能只是7.6分呢?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
屌丝之旅……屌丝的心灵之旅……屌丝千里寻母记……1h18'处有一组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Community 201开场晨起NETA了这段,是怎样的上天力量让我在同一个晚上同时看见它们啊……韦斯·安德森真是很喜欢这种非典型家族剧啊。有谁知道最后出字幕那段列车开了多少公里?
奇妙的旅程。奇妙又相似的旅伴。奇妙又相似又好奇的触感。印度之于我如同撒哈拉之于三毛。Brody小亲亲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开关就坏掉了。
如果我以后要去一趟旅行,我希望会是如“穿越大吉岭”这样的一场。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永远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精致细腻,虽然他这次走了和他之后几部惊世之作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但他的画面质感、摇镜头、冷幽默,也只有韦斯安德森拍得出来。
白人男性对于 “神秘而充满灵性的东方世界” 的各种固有印象,以及自身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定位,透过该片可见一斑。
囧到死啊,Bill Murray赶不上火车就没他的戏份了!Wes Anderson真是太坏了!
闷骚喜剧!Wes_Anderson你这个闷蛋!
只有situation, 没有story
除了称赞韦斯安德森拍得好之外,我还要感叹下AB穿长风衣太尼玛帅了!
抱歉了,只感觉导演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过人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