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平淡又甜蜜的片子
在朴素中读出真意。梦想有时候很容易被破灭,哪怕是一阵风。憧憬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这是最残酷的地方,所以很容易理解那一段剧院中冗长的反复,反复中,体会到男主人公的心境。只不过佩服女主人公的耐心和爱,真是天真烂漫呢!
2 ) 细微的美好:曼妙的破冰之旅
文|三千岁
窃以为,既然冠之以美好,想必神清气爽,眉目间不见簇拥之状。
黑泽明在电影《美好星期天》中一改往日沉重的题材、性格鲜明的武士形象。将笔触聚焦到一对恋人在星期天发生的事情,他们在遇到烦恼后都能够及时化解,保留美好的想象,让自己身心愉悦起来。
不难看出,故事中的两位生活清贫,约会的资金两人加一块也就35日元。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男主人公数次摒弃虚伪的自尊,投身于一场简单、曼妙的恋爱之中。我大概总结出以下几个镜头:
一、二人相遇,女主人公昌子从电车下来,男主人公雄造倚着墙角,试图以吸一根烟卷来度过漫长而又焦灼的等待时光。被昌子一把夺下,算是二人的见面。雄造的鞋帮是开着的,黑泽明交代了一些信息,雄造的生活并不富裕。
二、参观免费修舍。一家要出租的旅社光线很好、宽敞、舒适,可是价钱不菲,影响了雄造的心情。在里屋,雄造难以压制的性欲突破自我,冲向昌子。昌子不想他们的约会变得幼稚,彼此保留一段难得的美好距离,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是日本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了青年对待性欲的表达,据说让那些蠢蠢欲动年轻人欲罢不能,换句话说,简直是对胃口。
三、日式棒球。在街头一扫租房的阴霾,雄造的童心被唤起,与街头的小孩共同玩起了橄榄球,惹得昌子直笑。不料缺乏经验,橄榄球打破了一家包子铺的包子,赔偿数日元,换来了二人的早餐。
四、寻找老朋友帮忙介绍工作。得知老朋友开了一家餐厅,便约好去见面。可是,朋友始终不肯相见,烦恼随之充满脑海,对约会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朋友潦草的打发了自己,让雄造对友谊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看法。
五、废墟中幻想将来的小餐馆。有些阿Q的味道,二人在一片废墟中构想着他们开的小餐馆的样子,甚至外边广告的眼色都在考虑范围内,里屋的装修、款式以及点缀之物,极尽详细之能事,二人忘情的想象,路人怀疑的驻足观看。
六、音乐剧的争纷。在路边看见广告,细数兜里的钱刚好够看一场音乐剧。二人飞奔赴现场,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前面的人买光了廉价座位的票,二人剩下的钱只够一个人看场前排座位的。雄造怒火到了极点,与那些倒卖音乐票的黄牛大打出手,被揍得鼻青脸肿。彻底丧失了约会的兴趣。回到家中,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昌子用盆接屋顶上滴下的雨水,雨水打的盆嗒嗒作响,二人无话,该处的拍摄简直到位极了,没有一句对白,却充满内容。二人的沮丧、无奈、压抑一览无余。此时,雄造别有用心的性欲又一次膨胀,粗鲁地扑向昌子。昌子挣扎着跑了出去。最后,拖着被雨淋湿的身子哭泣着推开门进来,原谅了雄造的举动。
七、梦想中的音乐剧。在一个音乐剧旧址,雄造又一次憧憬自己当指挥的样子,昌子坐在下面静静的观看。雄造的心情被不适的微风以及车鸣所干扰,昌子一次又一次的鼓励雄造。终于,一场别样的音乐剧想起。二人算是度过了一个难得的星期天。
1947年能有如此干净纯洁的作品实属难得,黑泽明似乎不屑于镜头的切换,也就是剪辑的技巧。很有耐心的将一个镜头(内容)做到有始有终,这样做显然让叙述感到流畅、节奏变得舒缓。
对性的表达,由原始的占有欲升华到了彼此的包容,这是独到的见解。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众多难以形容的想象,保留一段距离,生活就会增添别样的气氛。
美好的事物总有共同点,就像雄造昌子这对情侣难忘的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将烦恼抛之脑后,保留精彩的部分,心态尤为重要。
生活需要过滤,感情需要经营,恋爱需要距离。
2014.9.11
黑泽明的全部31部电影本人都写了观后感,个人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梦》。如果说港片培养了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兴趣,那么,黑泽明无疑开阔了视野,有了纵深。
黑泽明31部电影分评超级链接:
梦 天国与地狱 电车狂 影舞者 七武士 姿三四郎 蜘蛛巢城 罗生门 乱 袅袅夕阳情 泥醉天使
静静之决斗 用心棒 白痴 红胡子 美好的星期天 踩虎尾的男人 战国英豪 德尔苏·乌扎拉 八月狂想曲
丑闻 恶汉甜梦 我对青春无悔 活人的记录 野良犬 最美 马之诗 生之欲 姿三四郎续集 低下层
3 ) 内心的雨过天晴
夸张放纵,简单直接,意图明显,直指内心,这便是白羊座啊。
最初的感受是:这就像部舞台剧,特定时刻出现特定的桥段,每个场景和人物的作用简直呼之欲出。街边的观赏房屋、舞厅的酒女、火车道旁的乞丐小孩、躲雨柱子上音乐会的海报、音乐会的票贩子,都有如精确的构件,鲜明地服务于故事发展。
注意到两个镜头的特点,不明就里,随便记下:一是对脚步的关注,据说黑泽明是创始?二是种种近景,打棒球/动物园/废墟的几段,拉近,对人物表情,或者动物样子的体现。胡乱一想:对人物表情的着力体现,难道也是对人物自我的强调么?
对内心维度的觉察,始于看到接近电影结尾的时候。夜晚的露天音乐厅里刮起很大的风,有如现实的千钧压力,让“脱离现实,进入幻想”这件事变得益发困难。往复折腾了几次,幻想还是屈服于现实,整个气氛更加粘稠而纠结。这一段漫长寂静,也像之前在男主角的房间一段,绵绵沉默让人不知该放进什么思绪。
在这种烦躁无助焦虑之中,所蔓延的恰是自我的纠结。男女主角站在废墟里旁若无人地排演梦想,以及在小舞台上面对空无一人的座席答谢时,观者都感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这就是缤纷的梦想与冰冷现实的巨大落差。这种虚无和焦虑感其实是难以纾解的,唯一能够暂时解脱这种沉闷的,只有内心的力量爆发。
在舞台上的情绪小高潮时,音乐从背景中响起,再次印证了音乐在渲染情绪中的不可或缺。这时候音乐恰好填充了前面的宁静压抑中的空白,让剧情看起来丰满异常。另外也正是音乐帮助观众走出了前面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给思想和情绪找到了依托,纵然依旧没有对白,也不至于胡思乱想。试想假如这里没有音乐,观众大约很快就觉得无趣。而现在有起伏的乐曲,就断然不一样了,无论时间再延长多久,一样看得下去。
到电影末尾,没有住房和没有钱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但外在的压力却已经化归到内心的维度。其实,种种外在际遇所带来的动荡,又如何比得上小小剧场里内心的波澜壮阔?在世界一隅的小舞台上,人物的内心经历过从悲痛到狂喜的转折,再到雨过天晴的静谧。结尾,男主角对地上烟头的处理,让漫长的内心之旅终于折转回现实,也算是完满。
4 ) 希望在明天 ―《美好星期天》
星期天是安息日, 也是人可以暫時放下繁重工作, 輕鬆和家人、朋友、情人籌備節目的一天。假日火車站人頭湧湧, 來自不同地區的男男女女懷著愉快期待的心情, 在車站和相約的伴侶會面, 一同渡過美好星期天。
我們的男主角雄造亦不例外, 同樣是站在車站內的其中一個等候者, 其心情明顯和其他人不同: 他焦慮, 帶點浮躁, 帶點不願面對窘境的尷尬迎接女朋友昌子; 身邊地上的煙頭所餘不多, 但已足夠讓工資捉襟見肘的雄造心癢癢, 有一股拾起來抽取餘下尼古丁的癮頭。
女朋友準時在預定的班次到達, 年輕戀人口袋只有數十日元, 要在週日不超支下善用這筆從扣除必須要消費的生活費餘額, 不是易事, 他們只好走一步, 算一步。雄造和小朋友們在工地打棒球, 既不用付錢, 又可以活動筋骨, 代價是意外釀成付款購買的饅頭, 情侶在建築物料旁邊午餐, 連進入廉價餐室的錢也沒有, 那麼餘下來的時間又怎樣打發呢?
雄造以悲觀的眼神, 語含嘲諷的口氣投射自己的不如意事業在動物園的熊、猴子、豬及天鵝身上; 昌子以一貫的樂天性格唱反調, 以圖鼓勵失意的男朋友, 隱含人活在艱苦環境下也要面帶笑容, 樂觀地, 堅強地支撐下去的喻意。
參觀完動物園, 天公不造美, 在晴朗的週日下起大雨, 他們在柱子旁邊避雨, 雄造眼見手上的錢不多, 下雨, 又沒有地方好去, 以言語挑逗昌子, 力邀請她到家中落腳, 大雨真的無助淋息雄造的求愛火焰, 女方暗地裏知道男方心中想的是什麼一回事, 她婉言拒絕, 並轉移視線, 反叫雄造到她一家十六口聚會。這幕拍得男女眉來眼去, 情意互傳, 雄造的性急; 昌子堅守女子的矜持, 身位的你進我退, 繞有男的在追求男歡女愛的積極主動, 女的處於被動, 但堅守最後防線的兩性角逐。
上一個世紀50年代的女性對愛情的執著教人動容, 男女獨處一室, 雄造唯一的依靠就是不嫌他窮困, 不斷安慰他的昌子, 他想進一步鎖定二人關係, 昌子躬身屈在牆角飲泣, 表示女性最寶貴的貞操要留待洞房花燭夜才會奉獻的風高 禮節, 對比現在的年輕人, 不把貞節當做什麼一回重要事, 十來歲就同愛得火熱的小男朋友造愛, 然後在出來社會工作被同房女性朋友問如何失去初夜時, 以模糊、 簡單得過份的理由交待分手經過, 處子之身的不愛惜, 不重視是做成今天夫婦離婚率高企的部份原因。
人總是有夢想, 雄造的心願是開一間名為“風信子” 的咖啡室, 他們在廢置的平地內以手比劃傢具及物品的擺放位置, 亦扮演廚師與客人的角色, 夕陽消逝, 想過美好生活的心志暖流尚在心窩滾燙, 衣袋雖穿, 志未破。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 此際在大氣中飛舞, 第一樂章昂揚激勵的快版進行曲感動上天, 樹葉朝著指揮者的背後靠攏, 一方請求觀眾不吝嗇機會及愛心給予天下貧窮的有情人, 身為觀眾的我已經如答應了訴求, 你是否願意幫助他們, 並給予自己一個機會呢?
Patrick Chan寫於2006年10月28日
5 ) 观影日记
“你在当兵前可是满怀梦想的”,战后的军人就是丧家犬。大家只为自己而活。给牛让路是出于礼节,汽车则是霸道的闯入画面,只有躲闪。还有黄牛的情节,听猖狂的。文艺青年的范儿,家徒四壁的样儿,自卑自弃的像儿,自娱自乐的劲儿。天晴后的部分相较前半部分的强颜欢笑,心态更加平静,不为俗世现实所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场地指挥着自己的生命音乐。导演要表达正能量,只要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就能奏出绝美乐章。
6 ) 1947年的电影
看了老黑的自传,那时候就觉得想去看看这本电影。怎么说呢,女主角的颜不喜,两条象腿尤其,剧情雕琢的痕迹明显了一些,但是整体的调子喜欢,是在现在的电影里很少看到的。
那些放缓下来的镜头,时间在镜头前面一分一秒的流走,有意无意的视线,表情的微小变化,滴下来的雨水,盘子里的灰……不同于文德斯的焦虑惶恐闪避逃亡,黑泽明的缓下来的时间,没有对白,有弥漫了的情绪。黑色白色,光和影,材料的质感。
言辞已是多余。
我大约一年多前说过,我想要这样的时刻。不说话的,两个人,被时间包裹。
影片大部分时间下着暴雨,他们哭了一场以后天晴了。
我看完电影的时候天也晴了。
3.5星,黑泽明拍轻松片也难以拍轻松,不过他传达了许多真实的情绪
一对贫穷的恋人,然而有理想,有尊严,有爱情。音乐厅的一段尤其精彩,大音希声,所谓大音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瞬间迸发的光(而那些衣冠楚楚端坐在座位上的人们也许永远也看不到这种光)。
小人物的生活苦恼,战后励志类。结尾的幻想段落很浪漫,尤其是树叶随之舞蹈。感情总觉得有些过,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怎么看,3星半。
看的这版太烂了,但还是拦不住我看完了。精彩。中国的所谓正版简直是地地道道的歪版。一动,所有的事物就象幽灵一样,呵呵。
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最后的离间效果,直接对着摄影机讲话:“诸位,如果以为我们值得同情,就请鼓掌吧。如果大家给我们鼓掌,我们准能听到音乐。”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这种导演上的冒险,在日本未获成功,日本观众硬是不给鼓掌,所以效果不佳。但是在巴黎成功了。法国观众狂热地鼓掌,在不绝的掌
很煽很过头,但比较《姿三四郎》已经是质的飞跃,不少镜头挺妙。
轻巧情节和配乐化解了生活的沉重,平民茶室风信子和空无一人交响乐真让人动容,爱情是可以架空在生活之上的,是可以仅凭幻想不用吃晚饭就满足的。最后坐在垃圾桶旁的两个「小垃圾」重拾希望开始期待下一个美好的星期天,我却想吐槽一句自怨自艾男配不上这么浪漫可爱的女孩。(不断想到《休日》)
6.8;请至少脱下帽子,这样您才有勇气面对观众
好个窘迫、纠结的“美好”星期天,黑泽明导演的反映日本战后生活的励志爱情片,比较主旋律。还是更喜欢他的古装武士片。
黑泽明原本想用纪录片式的笔触去拍。“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成为匹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拍摄开始后,从一般演员被提拔为主角的饰演者沼崎勋,在外景的人群之中总是怯场,令摄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剧组匆忙地将许多场景硬是塞进布景里去拍,导致纪录片风格也行不通了。很多场景任怎么看都是布景,远远无法鲜明生动地描绘战后的东京。”
一头一尾两截香烟——像《泥醉天使》里医生对一扇门敲打半天,都是有趣的细节。水泥圈子,一坐一立,漂亮的构图——像《姿三四郎》台阶上的门。中间拖沓,不过幻想的戏很温暖。
[2020年4月黑泽明√] 前半部的丧和生活流堪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后半部故意用了很多(其实蛮古典好莱坞的)喜剧套路,有点割裂。但是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都要早(这片跟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恰好能对读,会非常有趣)。对恋爱中男女的互动方式把握得很精到。动物园那段实在是有趣。结尾那段未完成交响曲的调度,虽然完全可以预计(一定会有“什么都没有大乐团”的未完成交响嘛)但是具体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挺花心思的(比套路要慢几拍)。
在不断的情绪起伏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细节中挖掘生活的亮点,给人带来希望。黑导鼓舞战后日本民众信心之作,也对后来的人们有很大影响。
黑泽明早期作品,背景仍是战败后,通过两位恋人一天的约会反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美好的星期天并不“美好”。结尾幻想自己开咖啡馆那段很出彩。PS:女主真是考验审美。。。
虽然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上还欠雕琢,连续性也不够好,但是情节的编排,节奏的把握,敏锐的舞台感,对光线的掌控,以及“指挥”未完成交响乐时剪辑的精巧设计,也足够9分了。本片除了未完成交响乐之外,还引用了舒伯特的另一部作品《音乐瞬间》。
佩服的五体投地。跟《乱》、《七武士》、《罗生梦》这些大场面的历史巨著不同,这个就是两个贫困青年的苦涩但却彼此打气的周末,拍的触及社会的很多方面,也触及人类的贫困,卑微,希望。而且你也无法预判电影走向。也没有小津安二郎那种宁静,那种美,黑泽明不回避阴冷,晦暗,无望这些真实。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穷苦恋人的星期日约会变味,意志也一度消沉,但最终他们还是将满腔忧愁转化成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影片歌颂了战后底层百姓的爱情和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幻想经营小茶馆、交响乐队指挥等画面传递了正能量。女主相貌不佳,但她的善良乐观很有感染力。
好看,多处透出浓浓老坞黄金时代风格,天皇的审美窝很服气。丰富感性的视听细节展现了日本战后的两重世界,像是《野良犬》的预习作业(男主还真有句台词是“I'm just a stray dog”),人物的情绪表达也很灵气,寄托了影人的愿景又不失自然可爱。后面的两段幻想虽是浪漫巧思,但难以避免地打乱了节奏,跟雨停之前脱节了,与观众的互动也有些白话,比较遗憾。(不过还是很动人的哈,“Art is for the masses” 落泪了,天皇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两人在命运的乐声中紧紧相拥也是有力量的)女主像《生之欲》的小田切美喜一样充满热爱生活的光辉,她太美了。
典型的日本战后电影,绝望中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梦想。加油,恋人们。配乐多是古典名曲。故事也具有古典主义风采。最后一段极有象征意义,废墟中幻想出的温馨咖啡屋,空旷剧场上指挥的无人的乐章,都是日本精神的体现。
有血有肉,即使是黑白影像也能紧紧吸引人。黑泽明在1947年就胆敢在结尾搬出与观众互动的奇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我猛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