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复杂的生态变化,也可以解释华尔街的股市波动内幕。这部独立制片新秀的导演处女作以新鲜的创意和奔放的电影技巧,将一个科幻惊怵故事拍出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充分发挥了非好莱坞电影在低成本制作方面的创作优势。影片也暴露出新手的某些问题:画外音太多,节奏不统一等,但才华横溢则是不争的事实!
影片从头到尾一直强调一个内容:男主直视太阳而瞎了眼睛。所以核心想要表达的就是太阳不可直视。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天机不可泄露。有点这类意思。那么影片要说的不可直视是什么?就是股市密码。因为根本就没有密码。其处于一种有和无的混沌之中。你说没有,但又有迹可寻。因为有逻辑线所以会持续无限,像圆周率一样无限下去。又因为有共性存在,所以似乎有节奏韵律,当你以为此就是寻找的模型时又会发现下一个模型发生了变化。所以就是个共性与个性共存的体态。
假设13个数字是一个规律模型,那事情就简单了,即便是216个数字,那也是有限的。那就存在密码。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组数字会演变,于是就成为了无限循环。说不存在是错,说存在也是错。
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密码:历史的过程会重复相似,但历史的细节却不会重演。
而股市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所以主题回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先说我自身的感觉,黑白片本身对于现在年轻人追求视觉冲击不愿意看,但是配上悬疑的标签就不一样了,首先老片子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商业利益少,不只片子赚钱!我还是很喜欢高科技,宇宙奥秘的一个人,从光明会,高级数学,拓扑,物理学,时间空间,维度等等能看出!从影片来说,新奇点不多,但传播的意图和发散的思想还是很到位的!我给的评分是8.5,惊喜便是让我身临其境去想,这是骗局,还是真实
看完mother来看达伦的处女作,一首献给数学的诗,大量的重复意象、隐喻;曝光过度的粗粝画面,白是彻底的一片纸、灰是颗粒感的黑、黑是没有边界的墨;外界的声音全是隔了一层的(不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接收起现实来永远缥缈、遥远),他与人交谈的声音是怯懦的,唯有描述数学时坚定有力。
观影的我仿佛被钉在他的脑子里,不停地旋转、永远的嘈杂,没有一刻安宁,处于爆炸的边缘,嘭!一声确实爆炸了,再次重启。心力交瘁、烦躁不堪,几乎要冒冷汗。
同时又跟随他一次又一次直冲太阳观看,刺瞎眼睛,白光爆满整个屏幕。
数学家太爱偷懒,妄图用简洁优美的公式抚平繁复世界的所有毛躁。
天才的大脑已经足够喧嚣,请人类不要再吵闹。
背景音乐很灵。我也曾这么相信,数字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的真相。小成本粗糙画面,很迷幻,缺乏故事,摄影还不错。
更多的是在表现痛苦的迷人而非数学。电子原声配上粗砺画面,头痛的完美表达
达伦处女作,显然此人影像表现力的天赋高于人物心理剖析,偏偏此题材是他心头好。本期待看到关于数学的理性故事,扯到毕达哥拉斯式神秘主义就不好玩了。《黑天鹅》里也有这个毛病,视觉奇观大于精神分析,其他影片待补,目前认为《摔跤王》是他最好作品。
哎,智商不够,看不懂啊。。这电影就跟达伦的思维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啊,鬼才导演!关于数学本源的几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下次推荐给某青年数学家看看。。。
不喜欢啰逼嗦,听到连篇累牍的法语独白就想打人
“主角很痛苦,看得我也很痛苦”
把这个和追随,橡皮头对照看都是作者论的典范了
一场关于天才,宗教与上帝的阴谋论,内容纯卖弄,镜头表现力卓著,黑白而浮夸
感觉如同又看了一遍《橡皮头》。完全摸不到头脑。
1.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2.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表述,3.自然界中到处存在模式。——我就爱阿罗诺夫斯盖这个神秘主义的调调,好奇这个鬼才的大脑是什么材质的?在他思索的机制和回路当中,知性和感性、理智与抒情性可以结合的如此完美,如此调和。似乎任何素材都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最贴切的表述形式
8.3;给你一个支点,你真的愿意撬起地球吗?你愿意的话,地球又愿意吗?
阿罗诺夫斯基和诺兰是怎么回事,都在98年出了才华横溢的处女作,黑白片;都在2000年出了震翻影坛的第二部作品《梦之安魂曲》和《记忆碎片》,都在2010年向商业片妥协,拍出不如前作的《黑天鹅》和《盗梦空间》。这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
79分钟极致的抓狂,一分钟内心的平静,天才之作,达伦这部处女作中可以看到后来他《梦之安魂曲》的诸多影子,配乐也如出一辙的神乎其神,令人抓狂,窒息和沉醉,偏执狂的主角简直是拉尔夫费因斯,希安拉博夫和爱德华诺顿的综合。Math is language of nature
优酷有。实在没能看懂(智商有限),片子感觉就是由一堆数字串连起来的电影,内容到位居其次,倒是其黑白影像风格,凛冽的视觉冲击让我印象颇深。相比之下,艾米斯由推荐的《迷上瘾》(又名《梦之安魂曲》)我还更能接受一些,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适合高智商的人慢慢捉摸的电影,其内在的神秘主义、对药物的依恋以及对幻觉的精彩展示是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标志风格(个人感觉),另外的,本片也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典型示范影片,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让观众看戏,但不让观众入戏。
形式大于内容,气氛异常诡谲,黑白影像冲击力十足,玄学色彩浓重,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只花了六万刀的低成本处女作品。
电子乐和内心的惶恐一直都是拉罗诺夫斯基的不变手法与主题,影片依旧受制于投资,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到位,当然,已经很好了,仅仅评价电子乐和一堆有关于数学和世界观的解释就使得影片看起来深不见底,所以有了钱后,梦之安魂曲就出现了。
2005-08-05:第一次在译本电影手册上看到这部电影就很吃惊,因为导演的构思也曾经是我的想法,所以当时我惊出了一身汗。然后就是拼命的找这部片子,可是很难找。今天终于在bt上看到就下了看。的确不错,总的来说理念我更喜欢,虽然说拍摄手法也不错。很喜欢这种小成本科幻,而且认为科幻不一定要有社呢们高科技,未来的种种,只要有一种前卫的思想在,就是科幻的上乘了。
高智商没看出来,就看出来主角很痛苦,看的我也很痛苦
莫名其妙,感觉在看一个精神病试图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宇宙密码,视觉语言还不错,只是内容完全硬核不起来。。。。
#075#粗粝的胶片质感、压抑的黑白色调、瘆人的电子配乐、诡异的场面调度和延续到后来《梦之安魂曲》的吃药镜头的剪辑,再加上啮食脑髓的蚁群和电钻破头钻脑的镜头,给我造成了真实的精神污染。借数学之外壳却并未真正探讨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在刻画追求真理如尼采追求太阳一样的科学家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