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顺溜红了眼。被顺溜捆起来的翰林如是劝他:顺溜你不能去啊,你去了司令员要受处分的。十几年前,克拉玛依剧场大火,几百小学生被困在内。混乱中一声嘶喊震颤心扉:都别动,让领导先走。这些喊声是表里不一还是发自肺腑,不得而知。但在这些时候,诚实比虚伪更令人心寒。
《我的兄弟叫顺溜》,中国版本的兵临城下。战争电影硝烟里传达而出的不仅是历史再现与重塑,更是意识形态压倒性的说服。顺溜的技惊四座、横空出世、兵戎生活、屡立战功、情感历程、死里逃生,整个故事的发展都一如传统的单纯正面,直到顺溜去执行点杀石原的任务,故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丁字路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组织纪律和个人情感。两条路,一条是争议不断地灰色小径,真实情感直白诉求;一条的思想正确的康庄大道,组织纪律义正词严。最终,电视剧里顺溜在一系列的关键时刻都做出了类似标准答案的正确选择。当顺溜的尸体被长长的新四军部队抬走厚葬,个人英雄主义转化成为死亡崇拜,流寇残余与政治纪律在生死之间成功交接,矛盾杀戮压迫追求的命运结束。顺溜的实体不再,留下任人解构的事迹,变成单纯的谈资、复杂的观念。
电视的开篇虽然没有提及本故事纯属虚构等声明,但是二十六集下来,很容易分辨在电视剧里,除了历史背景,顺溜的创作性比许三多不差多少。于是在电视剧的后半段假想似的出现了顺溜狙杀石原,这令阿部规秀的亡灵汗颜的片段。
顺溜伏击石原,伏击点距离其姐姐家只有百余米,当顺溜姐姐在他们父母的坟前讲述顺溜的光荣事迹时,顺溜隐蔽在伏击点里默默看着姐姐。背景里顺溜质朴真情的旁白:姐姐顺溜在给你站岗呢。一天后,情况出现了,日本军官坂田发现了顺溜姐姐,贪色残暴的坂田强暴了顺溜姐姐,砍杀了顺溜的姐夫,而这一切,发生在顺溜的眼皮底下,发生在这个声情并茂的自言为姐姐站岗的弟弟眼皮底下,发生在这个狙击能力超强的新四军战斗英雄眼皮底下。顺溜在这一刹那进行了激励的思想挣扎,眼前真真的唯一亲人被蹂躏残杀,脑海里司令员陈大雷上纲上线的谆谆教诲。抉择后,顺溜放弃了亲人,服从了纪律。电视剧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婉约却强大的赞美了顺溜如此选择。
幸运的是,顺溜最后点杀了石原,按照纪律顺溜本应开枪就走,但是顺溜破坏了纪律,愤怒的他冲出伏击点,追杀慌忙避退的日本鬼子。此时,由于任务完成,纪律具有了灵活性。然而顺溜的亲人已经被残害完毕。写故事的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慰藉,让顺溜不顾纪律的爆发。以至于最后顺溜展现出了尽管落后敌人若干分钟,还能徒步追赶机动车狙杀日本兵的超人本领。
最后一集,为实现善有善报的审美倾向,又为了保证价值取向的正确,诸多客观事实外的导向力量决定了坂田必死,且不能是顺溜击毙坂田的结局。于是在最后,顺溜在完全可以杀掉仇人的情况下,又一次巧妙地服从了命令。他射落了日本国旗,射穿了石原的骨灰盒,间接的逼死坂田。这翻借刀杀人令人瞠目。
顺溜被发现后,尽管国民党军队枪林弹雨,顺溜仍可以几乎不做隐蔽的狙击。存活概率匪夷所思;国军枪法叹为观止。
因为要被歌颂,于是顺溜的政治性必然高于人性,思想觉悟非俗人等闲所能比肩。于是顺溜不攻击放下武器的敌军,而是攻击放下武器的敌军的骨灰。炮台被炸毁的一刻,顺溜英雄的使命终于结束。从始至终的重大抉择,他都在文字上得遵守规矩,剧终的刹那,不知道审查者是否满意。
回头想想,编剧何必要虚构顺溜狙杀石原的诸多情节。结果,顺溜没做成长人肉人心的血性汉子,反倒成了嗲嗲正气的太监们意淫中的榜样。
总算熬着把26集看完了, 冲着王宝强和张国强的品牌。结果,无比后悔,20多个小时啊,这简直是生命的浪费!。整部戏充满了拼凑感,及其不严肃。台词前后错乱、道具极不正常、情节无比虚假。
戏一开始我就对那把狙击枪充满疑虑,我不知道二战的时候到底中国战场有没有那样的狙击枪?日军有没有用过可以用三八大盖子弹的西方产的狙击枪。直到我看到有个访谈说,那把枪是王宝强偏爱的,在集结号中用过的,导演专程花了好多钱开拍后很久从北京给他调来的。 我吐....难道?这是值得夸耀的?集结号是解放战争后期,王宝强当时不是演狙击手,这枪可以用的???基本上二战只有两种主要的步枪改型做狙击枪,一种是德国的毛瑟98 一种是美国的珈蓝德M1,那时候步枪共同的典型特征是前护木很简单,单薄,不可能有电视剧中那种厚的滚圆的形象,貌似还有孔?
我不是一个军事迷,但我有一些普通的历史军事常识,抗战后期,国军换了美械装备,可是国军用的居然是抗战前的德式钢盔。新四军手里的冲锋枪也有很多是德式的,抗战后期时候,新四军有那么多德式冲锋枪么?
另外,电视剧里面最混乱的是人数和时间,人数来来去去是那么多,不管号称多少人,顺溜一会儿总共打死了七十多个鬼子,一会儿三十多个,一会儿又一百多个。时间上还是三十多个出现在最后。
黄庄战役三天后军区就开会,可是顺溜已经被魔鬼训练一周多了。荷花的哥哥死了,荷花去找顺溜,顺溜一共参军大半年,而后来,又说荷花的爹妈2年多前死的和她哥哥一起。
至于顺溜把狙击枪当突击步枪使唤, 一个人打一个中队一天,二三百人的部队打日军一个联队,小黄庄一开始说损失很大,貌似只剩几个人了,后来又说死了才十几个人......太不严谨了
搞笑的还有,部队门口挂的牌子是:“国民党陆军第五十五师”?!令人发指啊!这样的牌子谁见过?这样的道具水平是不是该枪毙???
细节就说到这里吧,反正数不胜数。
至于情节,更不能说了,整个一个捏造加拼凑,毫无真实感。屠夫的家远离集市,一直想不通的人忽然想通了,检讨表情像玩儿,还说深刻。莫名其妙来个记者,一点都不像新四军,活脱一个爱撒娇的大小姐。
我们不是不允许艺术加工,我们也不是不允许一部好片有些细节的瑕疵。我们不能容忍的是用不正经的态度去面对那么正经的主题。战争,到底是件民族伤痛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主题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那就是认认真真,这部剧毛糙的吓死人,荒诞的吓死人,难道这就是编剧导演对待所谓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正剧的态度?难道这就是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
怪不得,我们没有靖国神社。
还好,我们没有靖国神社,不然,说不定也变成了一个笑话。
http://tieba.baidu.com/f?kz=609183394didi相思雨摘录
1。(仔细观察着路中间一坨东西)老李!你看!这一定是东洋马的马粪!这的那些土马拉不出这么精神的粪!
2。我知道贵军背地里喜欢管我叫吴大疤拉,还是这么叫吧,这样显得亲切。
3。吴雄飞忠于皇军。。55。。海枯石烂,不变其心!55。。千刀万剐,不改其志!!
4。吴雄飞誓死效忠日本天皇!效忠大日本皇军!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5。卑职认为,中国人自家已经打了上千年了,皇军是来拯救中国人的,卑职宁愿为皇军驰骋沙场,也不愿在国人之下苟活一天!
6。松井君,那都在卑职脑子里,卑职不能说,因为说了,您就用不着卑职了。。。
7。(N次在日本人身后,不出声的):你“麻痹”的
8。——老李,我们这么多年没有死在日本人的刀下,又岂能死在这胜利的大喜日子里?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什么?
——因为有我呢!
9。师座,我们天天等待国军。。我们等得好!辛!苦!
10。妈的!老子好歹是个少将司令!让我在这等个日本小萝卜头!真他妈的没信用!
11。要我说,最好都淹个半死!让那些鱼都吃个新鲜的!
12。给回个帖吧。。。谢谢!!
不是模式化的英雄,是悲情真实的英雄
延续了许三多的角色性格,突破不大!
是大家的要求太高了吧~我觉得还不错。
只有悲剧才能打动人心,才有人性,才真实
第一集真惊艳哈哈哈哈哈哈,一个乌龙的士兵把子弹打在我方自己司令的脑袋上。陈大雷司令演得真好!编剧老师台词写得太生活化了,好好看。更新一下吧。看了2天刷完26集,看到结局真的快哭死了。后面几集太残忍了,让顺溜亲眼看见姐姐被强奸,姐夫被杀害。看到仇人而不能开枪,最后却死在一枪不打日本人的国军手里。前面有多欢乐,结局就有多悲痛。为了大义与成长,牺牲小人物的命运,这值得吗?
真的很喜欢王宝强演的这部剧,感觉他演什么像什么,之前看过一遍,多少年前的电视剧,现在回过头再来看仍然满满的喜欢。中国电视剧如果一直保持这个水准何愁收视率呢。虽然是抗日题材的片子,但是却不同于现代的抗日雷剧,每一笔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描写的很到位,真的少有的好看的电视剧。百看不厌。
有点扯,那个营长很好笑!
整体看过之后,感觉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尤其是最后的无奈。
三营长 可爱^^
顺溜和营长的兄弟情义还是很好的结局顺溜的死让人很无奈!
终于能打上“看过”的标签,不容易,我喜欢这类以台词取胜的剧儿,我真想对豆瓣上吵着说抄《兵临城下》的傻×门竖一个中指,你丫的吃过大排了,那是不是这辈子就不准备吃小排了??
到后面看哭了
一个智商也低情商也低的小子被冷血司令培养从冷血走向更冷血的故事
张国强只会充大个。
傲娇司令~你好萌~~~
人物塑造比较好。政治气味淡薄,很不错。只是,顺溜的姐姐一家死那段完全可以避免,却发生了,有些太刻意了。
有个2B叫顺溜。。。
不错
我喜欢三营长,不喜欢陈大雷
这部片子里,喜欢上了三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