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响亮的声音》:媒体传播领域的大腕级人物,年轻时就已赫赫有名,帮助过尼克松、老布什等竞选,共和党战略顾问,在特朗普的竞选之路上也是一路推波助澜。在他的思维理解,所谓政治竞选不过是真人秀,特朗普的放肆言论让他具有了超高的人气,间接获得了足够选票和认同。
由这位制片人一手创办的福克斯新闻网,仅用半年时间就筹备上线,遥遥领先CNN、SCNC,14年来收视率一直排在美国新闻行业榜首。由他所打造的福克斯新闻帝国,完全颠覆了新闻领域要保持公平、正义、求取新闻真相的传统新闻价值观。
在他看来“新闻是可以创造的”。他用商业营销方式做新闻、制造话题热点,引起关注,并且积极参与政治。他根本不像个新闻人,但坚称自己做的是新闻,他目的也很简单:钱。他就是罗杰•艾尔斯。他的老板是邓文迪女士的前夫鲁伯特•默多克,著名传媒大亨。该剧根据记者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讲述艾尔斯最后十年的生活。四星推荐。
本文主要来源于何先生和陶先生的一期近日关于川普的一期访谈节目,以文字稿的形式在本文中体现。转抄转载在这篇影评之下的主要原因是这期访谈的内容正好可以回顾美国自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一部分的历史,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的今日出现了种种乱象,而这些乱象在本剧中也得到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如果转述上的偏差,敬请谅解,语句大意准确无误即可。尤其是访谈双方平时说的是粤语,所以有的国语的字词不是那么的清晰。
正文:
何:美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选举的热季,开始为明年的大选做准备,美国这个总统时间太短,总统只有四年时间,好像刚刚没有开始当上几天,他就又开始选举了,也不一定是在选举季,美国好像在最近几年的选举的激烈程度是早先你我在美国从未经历过的。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争论,一些社会的冲突,但是从未有过这么的凝重。最近比较有趣的就是川普总统,在跟四位的女性的民主党国会议员之间的争执,您注意到了吗?
陶:注意到了,这个白左搞得政治正确主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来应该这么说,众议院,尤其是国会,根据美国宪法,它的功能就是牵制、制衡这个行政,这个白宫里头的众议院跟政府唱反调,这是理所当然的,你有什么政策推出来,我觉得不同意,我就炮轰。所以美国是两党制,众议院里头有反对党,这个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最近的民主党的反对派出现的一些边缘势力的白左,政治正确极左的那种气结、绑架的这个现象。这个四人众啊,当然里头有穆斯林的女性,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穆斯林和所有的黑人都是左派。但是,这些人这么多年来的反对,不光是反对的意见,她们的反对是冲着美国宪法定下来的核心价值观。比方讲,她们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是反动的、落后的,是一种霸权。
那么现在这个白左倡导无神论,本来这个无神论在达尔文以后,20世纪初是一种社会民主、左派知识分子的一种言论,是无害的。没有无神论哪来的进化论,没有无神论怎么会有太空探险,怎么会对这个宇宙探索呢。但是无神论跟天文学、跟科技,在爱因斯坦的那个时代,即便是更早的牛顿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矛盾的。因为牛顿是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神秘主义者,当他抬头看到神秘的宇宙,这茫茫的星空,虽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一定是创世纪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的。但是他越研究这个宇宙越觉得它神奇,他越觉得这个宇宙之上可能有一股神灵主宰的力量来设计的。所以呢,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虽然他们研究科学,研究宇宙,但是他们不一定是绝对的无神论者。
但是到了今天的这个白左,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反越战的嬉皮士以后,他们的那个左是一种虚无主义、反宗教的左,不是无神论,无神论和反宗教是两回事,反宗教和反基督教又是两回事,因为这些白左反基督教,他不敢反穆斯林,他不敢反伊斯兰教,他对伊斯兰教非常的拥抱、非常的宽容,但是当伊斯兰教里面的这个可兰经对阿拉的推崇,他们半句话都不敢批评,但是指着白人的圣经说这个是西方文明的原罪。而且在很多大学里头,你不允许提出这个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这个名词。他说你这个是一种白人的霸权,这种白人的白左在最近二十年里有一种自我仇视,有一种过分赎罪的心理。本来无所谓,百花齐放,你做一家之言,你可以存在。
但是最近这十年,出现了这种政治正确的霸权,尤其是反映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只容许这些白左发表他们的社会主义,甚至我们一听,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的那种理论,保守主义和传统派、或者是有神论者说一句话,都被那些白左的学生会轰下台来,常常有这样的冲突,只许我说话,不许你说话。
而且在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去砸毁那些,像华盛顿、丘吉尔、或者是这个将军的石像,那个将军的石像啊,这个美国文学里面的马克吐温,他里面的一些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被列为禁书,因为里面有对白,把黑人叫成N***,叫成黑*,所以这个马克吐温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所以他不能占据我们这个学校的课程。这里已经开始了有一个禁书的名单,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一看,似曾相识。
好啦,你在奥巴马时代,为变性人开了一个第三性别的厕所。然后另一个就是LGBT,男同志、女同志、双性恋、变性人,你说的不错应该反对对他们的歧视,近二十年来都有这样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但是这个事情到了今天,成了一种泛滥的思想,十五六岁的女中学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的性倾向是我的自主权。我有时候就和这些小青年说,你开口闭口说这些,你知不知道人生要追求的目标不只是性倾向这么一回事,对不对?现在好像把这个性倾向看的比天还要大,而且弄得小孩要变性,当然很多小孩出生后发现荷尔蒙有反常,我原来是男儿之身,现在想去变女人,想变性,但是这个变性是对生命有威胁的。
作为一个父母啊,谁想自己的儿子去做一个变性手术变成一个女孩,或者谁想自己的女儿变性变成一个男人。作为父母,如果是外面的人想做变性,我支持,要是自己的子女,总是有点心理的难关,对不对?这个父母啊,总会跟自己的儿女做做思想工作。不行!如果你做出最基本的劝告,你就是性别歧视,然后就是对父母的批斗,说父母是法西斯和极右。这种帽子一顶顶的就戴起来了。现在在美国,很多大学,在传媒,好莱坞的电影,都是这样子,宣扬这样的思想,并且成为一种霸权。
川普和他的团队,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川普就等在这个时候,就在Twitter上开炮,他知道现在的主流媒体、报纸都在白左手里,但是他故意要挑衅,他知道有很多美国沉默的大多数,很多白人,甚至是黑人,他不敢说这些话,其实美国主流社会已经少了很多的言论自由。我认识很多洋人的朋友,他们很多话题不敢说,他们认为敏感,他们不敢说在英国的穆斯林的难民太多了,他们心里这么想,但是嘴巴不敢说出来。但是这明明是一个人口普查的统计学的现象,到2050年,法国的白人人口比例第一次低于有色人种。如果你提出这么一个事实出来,你就会被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像川普这样说,如果你来到美国,如果你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你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他没说清楚,他应该说你当了这个反对党、国会议员,你可以批评美国政府的任何政策,但是如果你仇恨、或者不认同华盛顿的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请你回到你自己的国家。他应该这么说。即便这样说也不构成所谓的种族主义。因为他说出一个常识,对不对?
因为你不是在美国生的,很多黑人十九世纪是黑奴被美国的白人奴隶主运动美国种棉花,但是经过两代,很多黑人信了基督教,很多黑人,包括马丁路德金相信人权、相信平等,这个呢,是在美国的宪法里写明的,但是在约翰逊的时代,这个美国的宪法的精神没有得到体现,所以马丁路德金唱着圣诗在路上带着黑人去跟白宫要美国规定的人权,我觉得这个没问题。因为他自己都是基督教徒,他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在认同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你还对我有歧视,这个我要反抗。
但是现在这个四人众不同,他是仇视美国的一些民主的精神,仇视美国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但是圣经上的第一句,we god in trust,我们相信上帝。所以这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二十年来,我住在英国的时候,看到它萌芽,看着它诞生,看着它壮大,看着它成为一个魔鬼,从一个弱势的所谓受害的声音,变成现在的一个主流的霸权,所以现在川普反的就是这帮人。为什么他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沉默的大多数,尤其是在中西部美国很多的白人,他们觉得自己慢慢地成为了少数民族,所以他把这个话说出来了,我觉得这个话没问题。
(此括号中内容于2019年7月30日添加,在25日陶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美国中西部的很多白人觉得自己会变成少数族裔,而在29日播出的第五集中也提出了这个状况,可见这一现象应该在某些人士眼里是一种白左霸权存在下的现象或问题。)
何:但是,您注意到没有,有人就问道了赵晓兰的先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的领袖,说您的夫人被问及要她滚回自己的祖国会怎么样呢?我们当然不管她怎么样回答,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华人现在面临一种尴尬:有一些人呢跟您的观点一样;有一些人呢是批评川普总统;有一些人处于中立,但是对现在的处境非常的担忧。而在政治正确和反政治正确的情况之下,华人之间是一个少数族裔,人口并不多,他们现在的这个处境的尴尬您怎么看?
陶:这个呢,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广结人缘。如果你来了美国之后,能把英语学好,跟邻居,白人或黑人,能够相处好,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主流,不一定是向上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不能把house前的草坪铲掉、把树砍掉、铺上水泥、摆一个四面佛,不要在前花园晾衣服,不要在前花园洗菜,不要像穆斯林一样买一头活羊在后花园给杀掉。然后你搬到你的新房子以后,尝试学好英文,第一天拿着一瓶红酒和蛋糕,敲开邻居家的门,自我介绍我来自哪里,现在我当了你的邻居,希望以后我们可以互相照顾,有空呢,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我认为种族歧视或者是偏见是能够克服的。
后面的内容大部分与前文内容不太相关,所以不做转述了,尤其在大背景环境之下,很多内容放在这里不便转述。
现在的时间是2021年,在Biden获胜,Trump败选之后,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宣布关闭Trump的个人账号,并且Biden对这一行为表示了支持。以下转载两篇报道:
Twitter boss: Trump ban is 'right' but 'dangerous'
Jourova: Big Tech's Trump ban 'dangerous for free speech' from Politico
本文首发Donews专栏
去年,讲述英国报人故事的职业剧《报社》在BBC播出时一度引来热议,剧中的两家英国报社有着迥然不同的新闻制作理念:遵循新闻专业主义传统的《先驱报》和为了点击量迎合民粹的《邮报》。在新媒体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没有优势,昔日的坚守和所谓的客观中立报道,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部剧的前面几集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结尾的理想主义逆袭则令观众出现观感断层,毕竟现实绝无故事中那般美好。
如果说《报社》的基调整体还是“现实感”,那几年前艾伦·索金为HBO制作的《新闻编辑室》则全程都在高唱理想主义之歌,这是唐吉可德与风车大战时的悲壮时刻。这部剧在观众的评价中截然对立,喜欢的人觉得这部剧就是完美的代名词,而厌恶者则认为这部剧完全出自编剧艾伦·索金对于新闻行业的意淫,现实是,新闻业绝对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的制作人和主播,更没有供这些理想主义者高歌的舞台——简而言之,他们活在一种真空环境中,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又不应完全把责任推卸给这些剧集制作者。毕竟那些伟大的新闻事件,从几十年前的水门事件,到如今的硅谷惊天骗局,都是每一位新闻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执着追寻的结果,他们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公众的集体想象:他们是真相的代言人。而对应到影视文化中,如《聚焦》《华盛顿邮报》这些正面刻画媒体人形象的电影,自然而然让观众热血沸腾。
而由《聚焦》的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新推出的7集限定剧《最响亮的声音》则一反常态,并未加入颂扬新闻理想主义的队伍中,转而关注起能够对新闻议程设置起到关键用作用的幕后人物。
《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罗杰·艾尔斯同名传记。罗杰·艾尔斯何许人也?他在年轻时就曾经帮助尼克松、里根和老布什坐上了总统的位子,他深谙电视媒体的传播之道,90年代中期他加入默多克麾下,主导建立的福克斯新闻网一直是美国政治光谱中保守派的大本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传媒大佬,自身负面新闻缠身,性格粗暴,对待旗下员工毫无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的事业一直伴随着其手下员工对其性骚扰的指控,搭乘着米兔运动的班车,这位传媒大佬自身的事业也受到了波及。
严格来讲,这部剧虽然是个人传记的叙述方式,但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做一番勾勒。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罗杰开场就因性丑闻被迫从NBC离开,他巧妙利用与NBC签订的竞业协议空子,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仓促上线福克斯电视网。在第一集中,从他面对高层时的自信,到对不听话的员工当众羞辱,再到拉拢自己的心腹,一个心思深沉、狡诈狠辣的传媒大佬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扮演者,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也以“增肥”的方式努力还原罗杰·艾尔斯的一颦一笑。
回顾罗杰·艾尔斯创建福斯的故事,我们能感知到如今的媒体环境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环境的缔造也不能仅仅只让新媒体“背锅”,庞杂的信息渠道、心怀恶意的造谣,并非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他们其实是潜藏在人性中固有的一些恶之本能。
剧中,罗杰与默多克等高层开会,谈及福克斯的受众定位时,罗杰提到他们不会去做那些自由派精英会做的节目,他们会更加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新闻节目让他们的受众能听明白,富有条理和逻辑、拥有深厚知识背景的谈话会让观众丧失耐心,看不下去,观众要看的是视觉形象,罗杰一直深信此道,他甚至要求一个穿了裤子的主播去换成裙子,只因为他自己爱看大长腿,推己及人,他觉得不会没有人不爱看大长腿的。这是一个不同于所有那些一本正经端着的新闻媒体,他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他也能迎合他的受众,简单的言辞,富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加上一点点微妙的色情观感。就这样,在彼时各家传媒集团都在转型的时刻福克斯脱颖而出。罗杰·艾尔斯在福克斯期间,成功把该新闻台打造成一个非常赚钱的平台,他的创收一度占据默多克集团整体创收的20%,所以罗杰在职期间尽管丑闻不断,但福克斯总愿意出高价摆平尽力摆平他的丑闻。
片名《最响亮的声音》出自罗杰·艾尔斯在打造福克斯有线电视新闻网最初时的一句口号——这句口号何尝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宣言呢?它可以不够真实、深刻、富含思辨精神,但却必须响亮。
Roger Ailes是一个被低估的媒体天才,碍于他的极右翼政治倾向、由于他的性骚扰污点。
其实,几部片结合起来看,可以拼接一个更真实力的roger ailes。同时这几部片,或许能让国人更加理解为什么Donald Trump有那么稳固的票仓和沉默的支持者。
片单如下:
America’s Great Divide: From Obama to Trump 这部片子对Obama的评价还比较公允,Obama是民主党推出的极具辨识性、演讲能力、新鲜感的牌,比较之下Clinton 和 Biden,实在是too boring。Obama是拿出来选举的一张好牌,但是他的执政能力,确实平平。
Get Me Roger Stone Roger Stone 跟Roger Ailes一样是个天才,英雄出少年,20几岁,已经是Nixon的核心幕僚。我还看了Roger Stone的书Stone's Rules,全书很一般,像一本金句集锦,或者Tips大全。
Divide and Conquer: The Story of Roger Ailes 请了一堆对Roger有意见的人,来回顾和评价Roger,可想而知画风。
还有Roger Stone 和 Roger Ailes打造的和Obama一样有辨识性、演讲能力的候选人Trump,这部The Making of Trump 。可以去看到他们的选举策略,他们的媒介策略,人设策略等等,都是顶级的。
最后就是这部 The Loudest Voice.
--------------------------------------------------------------------------
一方面,当然佩服Gretchen Carlson和Megyn Kelly的站出来;另一方面,也非常感慨她们离开Fox和Roger Ailes之后的职业生涯。Gretchen Carlson在职业方面已经完全“Me too化”,没有自己的正经节目了,只为反性骚扰相关的发声存在,包括Bombshell 和 在Ted上的发声(我认同为沉默的受害女性发声是巨大的价值,但是反感它变成了Gretchen唯一的价值)。而Megyn Kelly作为fox的当红炸子鸡(感叹下她真的好美),转投MSNBC之后,收视率并不理想,没有得到续约,包括自己在podcast上的音频也表现很是一般。这两位主持人,都是作为成年人,选择了容忍了多年的性骚扰,而不是当即离开的。Gretchen Carlson是在Roger Ailes让fox没有选择与她续约后,才公开性骚扰事件并打官司;而Megyn Kelly则是选择了加入Gretchen Carlson的me too战争。她们都可以早早选择主动离开,投靠CNN 或者 MSNBC,离开这个老色鬼,但是都没有,所以她们都不傻,都看到了fox无可取代的流量价值和节目运营能力。
fox成立的时候,CNN已经是第一大有线新闻台,有几千万的订阅。roger ailes在几年内就干过了CNN,并成为默多克的现金牛,流量能力+流量变现能力一流(题外话:无论在Succession 还是 这部The Loudest Voice里,默多克的两个儿子都显得平庸)。同时,它还成为了Donald Trump的胜选核心媒介,在腾讯视频、爱奇艺造造偶像艺人的时候,fox在造总统。
这就跟大家都说字节跳动价值观有问题,是个奶头乐经济;美国也说fox价值观有问题,女主持人穿短裙和艳色,喜欢跟嘉宾撕逼——可是人就是这样,喜欢drama、娱乐、美色。嗯,就是喜欢!大部分民族和人民,不可能跟日耳曼似的,包豪斯、中性、非消费主义。
纣王喜欢酒池肉林,爱泼斯坦也建了SEX SLAVE ISLAND。人性就是要survive,白左的绝对字游和闽煮没有未来。而且白左也不是傻子,不过是为了选票而已,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从来都是强硬的,不讲什么众生平等。
所以Donal的粗鄙real风,就相当讨喜。—— 嘿,我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不伪善。
人民实在厌倦了政府和政客的伪善。
Biden赢,是Covid19的天之助。但是,当选之后,并不会 heal 两党的裂痕,人民的分裂不可逆。期待4年之后的大选,Republicans打算推出谁呢?
-------------------------------------------------------------------
一些有意思的话
The viewers Ailes was trying to attract did not want television to tell them what happened in the world. They wanted television to tell them how to think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world—the news itself would be secondary.
Today television news is watched more often-than people read newspapers-than people read or gather any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memo explained why: 'People are lazy. With television you just sit-watch-listen. The thinking is done for you.
有线电视台只在乎一件事:细分市场。我们需要争取的是少数热情的人的忠诚,根据我们的受众对症下药,而这些是更容易买我们账的人。在政治上,这叫做“挖掘扩大基本数”。
1. It's better to be infamous than never be famous at all.
2. Politics is a show business for ugly people.
3. A man is not finished when he's defeated. He's only finished when he quits.
4. They always return to the scene of the crime.
5. The media is two things. They're either evil or the are lazy, or they're both. And if you understand that,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6. Hate is a more powerful motivator than love.
Attitude is everything. You live in your own mind. If you believe you’re a victim, you're a victim. If you believe you’ll succeed—you will. Negative people make positive people sick. Management relies on positive people for all progress.
how valuable and how important being American.this is my responsibility
看完这个剧已经很久了,回想起来有两个地方印象最深,第一处是第二集里,几个福克斯电视台的主创在一起讨论基本策略,罗杰艾尔斯创造性的提出:人们只听他们愿意听的。屋子里最响亮的声音是人们愿意听的声音。有偏见和分阵营是人类的常态,与其和大多头脑模糊的电视人一样盲目的追求受众越广越好,不然拆分市场,果断地放弃一部分人,全面拥抱保守派阵营,也就有了坚实的基本盘。不得不说这是令人叹服的战略决策,尽管当时被大多人不屑。因为新闻业更多是偏左派的社会精英,在政治正确的路上越行越远,以为人类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福克斯的异军突起给了他们一记耳光,指印通红。理想主义者们不要在做世界大同的美梦了,人性没那么容易升华,却很容易驯服,只要你明白他的弱点。
第二处是倒数第二集,罗杰身陷性侵丑闻,迅速做出反应,在媒体上予以反击,第一条就是刊登出提出控诉的女性们现如今年老色衰的照片,这样公众们的猎奇心和同情心立马会丧失大半。看到这里我震惊于罗杰对人性阴暗面的洞若观火和操纵公众情绪之老练。与其说罗杰太卑鄙,毋宁说是人们的道德感太脆弱,罗杰像个狡猾的孩子,攥住了人性的小辫子,予取予求。
看剧之前,我对罗杰。埃尔斯此人一无所知,所有的认知均来自于该剧。对于这样当代的知名人物,好莱坞的编剧们应该是具体事件虚构的不多,但主观意淫的不少。不难看出白左当道的美剧编剧们是将罗杰当做反面人物来塑造的,一个现代版的麦克白,一路走来不停背叛所有人,抛弃所有人同时被所有人抛弃,比麦克白更恶劣的是没有一丝自省和反思。
罗杰、艾尔斯的形象是按照“枭雄”的人设来立得,讲了一个出身微末的野心家爬上权力巅峰成为独裁者后崩塌跌落的故事,资深的编剧们打造了一个工整且老套的剧本。一部电视剧是无法说清如何在几年里建立一个托拉斯级的媒体帝国的(编剧们本来也不知道),精彩之处大多来自于真是发生的事迹本身,编剧的发挥更多在一些八卦的地方,罗杰如何与默多克不和啦,和默多克的老婆不和啦,和默多克的儿子不和啦,和白宫不和啦,和下属不和啦,和情妇不和啦,总之和全世界不对付,最后恨不能落了个妻离子散,众叛亲离的下场。但真是这样吗?即使用剧中很偏颇的视角来看,罗杰真的是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吗?编剧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黑他,但还是不难看出这主儿是一个出身微寒,白手起家,屌丝逆袭,凭借个人拼搏达到人生巅峰的成功学范例。艾尔斯最后的结局并非穷途末路,更像是败给了衰老和疾病,但作为一名尽享人间美食与美色的酒色无度的胖子,何尝不是一个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用一种悲情的方式说他从权力宝座跌落实际上是又一次被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了,无论是开头的杰克韦尔奇还是最后的默多克,在掌权者眼中,又利用价值的才是好伙伴,会招惹麻烦的,都是不良资产,需要尽快处理掉。所以相对艾尔斯恶犬般的咆哮,韦尔奇和默多克温文尔雅后面的冷酷无情更让我胆寒。
不难看出剧本在公德和私德两方面都不遗余力的黑化艾尔斯,于公,这位共和党大佬一副骄横狂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形象,像一只恶犬,四处狂吠,问题是我全剧看下来也没印象他到底持怎样的政治观点,似乎对民主党左派就是怀着天然的仇恨,这显然不可能,稍微有点印象的是911发生后,他像一头被惊吓的野兽,既恐惧又愤怒(这不是所有美国人共有的情绪吗);奥巴马当选,他如丧考妣,让众人都觉得反应过度(事实上后来奥巴马推行的过于左的政策如全名医保等将政府财政拖入了泥潭);编剧没写得很具体,是因为政治分歧讲也讲不清楚,不如在艺术手法上塑造他令人讨厌的面目,让你知道他是个反面人物就行了。这不就是本剧抨击他的用媒体左右人们的思想吗?想想也是讽刺。一手建立起共和党大本营的埃尔斯从没掩饰过自己的咄咄逼人和攻击性,这恰恰是他特意 为自己立的人设,是媒体宣传的有力手段,我个人认为这是他高超的营销能力和精力爆棚的战斗性格的产物,而编剧却用了的童年性格养成的套路(埃尔斯在老宅立跟Joe Lindsley讲述自己童年时,父亲骗自己从床上往下跳,故意没有接住致使起受伤的故事),“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句话成为一个神经病父送自己儿子走上腹黑道路的咒语,好莱坞套路感满满。如果是虚构的人物我可以接受,但作为一个真实人物,我实在难以相信父子之间会有这样的传承。埃尔斯对权力的痴迷是编剧另外一个塑造他的角度,大权独揽,搞一言堂,偏执近疯狂的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容他人置喙,不得不说拉塞尔克劳的表现还是魅力十足的,他赋予了这个游走在权力巅峰的胖子邪魅而自信的笑容,也可能是我太喜欢克劳了,对这个势力又好色的胖老头讨厌不起来。古往今来,任何领域成就卓著的强人,无论表面功夫做的如何,骨子里都是暴君,这是人性的铁律,柔弱的人不可能是一位优秀的LEADER,所有伟大人物的亲善可人的面貌都是疯狂PS出来的。艾尔斯作为老派强硬的共和派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条,他不是左右逢源的骑墙派,对共和党阵地的缩减丧失,传统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式微忧心不已。他的所有观点我不一定赞同,但我欣赏他一副战士的风骨,一头凶恶的斗牛犬也好过一个满口仁义博爱的伪君子娘炮。
在私德方面,是全剧着墨比较用力的方面,重点是两个“控制狂”和“性骚扰”。艾尔斯是操纵民意的高级玩家,编剧顺理成章的将他升级为一个“CONTROL FREAK”,在各个办公角落安放摄像头,堵截情妇的每一次出逃,规定女主播的着装和短裙长度,最戏剧的是强行给报纸主编Joe Lindsley洗脑,差点给玩残了。艾尔斯像个变态一样监视、控制着身边几乎每一个人,并享受其中。不得不说并没有挖掘出什么新意, 控制欲这些都是强权人物的基础标配,算不上有力度和震撼。可能忌惮于是个真实人物,不敢深挖和乱编,反正我没看到什么特别的点,摄像头大部分办公场所都会有吧,背叛自己的下属都会无情的惩罚吧,规定女性主播的着装必须性感,当然是出于收视率的考虑,埃尔斯太了解观众们那些龌龊的小心思,你也许觉得下流,可下流的是他一个人,还是趋之若鹜的公众?全剧似乎想告诉我们埃尔斯将福克斯打造成了他自己的一手控制的可以尽情翻云覆雨的独裁王国,问题是这既不是个秘密也不是个特例,执行力强悍的组织必然如此,一个大人物对身边的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服从和听话,什么才华能力都是往第二位以后排的。在现实中我没见有那个领导真得可以容忍部下和自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哪个领导不是尽可能多的掌握下面人的心理和生理讯息,已达到对自己的团体的最大程度的掌控。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大佬们在一些清谈节目中侃侃而谈什么“无为而治”,“互联网式扁平化管理”云云,大家都是社会人,谁信谁傻。一旦有牵涉到资源或是权力的决定,都是跟着一个很小的权力核心的旗帜来走的,这种现象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任何组织小到三个人的公司大到数十亿的国家无一不是如此,以一种普遍现象来谴责有一个人,有点可笑。
至于“性骚扰”,恐怕是艾尔斯身上除了“福克斯”之外罪惹眼的标签,是最后引发他倒台的导火线,甚至可以说是现在如火如荼的“ME TOO”运动的发端事件之一,电视剧里将这个事件拍的正能量爆棚,最后福克斯电视台的以格雷琴为首二十多名女性职员对艾尔斯提出了“性骚扰”的控告,恶魔终于倒台,正义得以伸张。我不敢丧心病狂地为“性骚扰”这种行为辩护,但对“职场性骚扰”这一定义一直存在迷惑,女性,或者说性本身,一直有一种资源的属性,这是谁也没有办法否认的,是资源就会被觊觎,女性是深知自己身上的性吸引力既是优势又是弱点的。如果我说“性骚扰”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性交易”估计会被口水淹死,但实在忍不住想问一声,这二十多位优秀女性(不优秀不会在福克斯工作)忍受了多年的“骚扰”,苦不堪言,到底是什么阻止他们逃出这牢笼的呢?有人说她们要生活,要养家,没有办法,难道偌大的美国,就没有不存在性骚扰的工作场所了吗?譬如格雷琴,身为前美国小姐的她难道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吗?答案是,有,但别的地方没有福克斯这么好的平台,环境和报酬。所以他们选择了留下。每个人都是权衡过的,但这不代表当一次女权运动的风潮来临时,她们不会迅速站队,成为受害者,如果是相反方向的舆论风暴,她们会继续隐忍,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这就是生存,没有正义,只有现实。剧中接替Laurie Luhn成为艾尔斯新情妇的女职员Beth 上位后的沾沾自喜、小人得志和后来揭发艾尔斯性骚扰时的梨花带雨、我见犹怜,到底那一副是她的真实面容呢?“ME TOO”这场轰轰烈烈的连受害者面目都如此模糊的运动中,到底有多少正义在其中呢?
总之,看完全剧,我对罗杰艾尔斯其人,谈不上喜欢但至少是佩服的,他最让人讨厌的地方仅仅是在操纵舆论(或者说是大众洗脑,这其实是一回事儿)和权谋角逐这两个共和党也好,民主党也好,大家都热衷的游戏中,他玩的比谁都好。
“我能猜到人们怎么形容我,右翼分子、偏执狂、肥佬……”,美剧《最响亮的声音》的开篇一幕显得耐人寻味。
倒在地上的肥胖身影,电视里传来女主播宣读的死讯,旁白听见主人公罗杰·艾尔斯灵魂出窍般侃侃而谈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身后名声的满不在乎。
事实上,在看过这部电视剧后、或者本来就了解过罗杰·艾尔斯的人就会知道,要定义罗杰·艾尔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国内营销号近乎消妖魔化的渲染下,邓文迪这个名字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少人自然也知道她的前夫——美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而在默多克打造的庞大的传媒王国中,罗杰·艾尔斯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堪称新闻世界中的铁腕枭雄。
如今美国影响力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新闻电视网络之一的福克斯新闻,就是罗杰·艾尔斯为默多克一手打造出来的,而在建立自己的这支福克斯近卫军的过程中,罗杰·艾尔斯展现出了惊人的气魄、强硬的手段以及极其尖锐的商业性目光。
从剧中可以看出,他对员工的业务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动辄开除下属,但也愿意不辞劳苦地四处游说自己看中的人才,因而网罗了一大批自己所需要的精锐。
他对团队的管理充满了强大的控制欲,不仅对下要说一不二的一言堂,即使对同级乃至于上司也毫不客气,绝不允许任何人插手自己的事务。
但他在关键时刻也懂得适当变通,比如和上司产生分歧的时候,他明白什么时候该无伤大雅地示弱,也明白什么时候该以辞职相要挟,以换得更大的利益和权柄。
他对福克斯新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秉承着一个听起来非常不正确却又行之有效的策略:新闻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我们有自己的观众,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牢牢地抓住这些观众,给他们“想看的东西”。
听起来是不是完全违背了新闻客观事实性的基本要求?可恰恰是罗杰·艾尔斯认识到了在逐渐分裂的媒体环境中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才让福克斯新闻能够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一半人口的新闻网络。
可以说,罗杰·艾尔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新闻行业的格局。面对疾速发展的福克斯新闻,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开始撕破脸皮、分边战队,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唇枪舌战之中。
在罗杰·艾尔斯的领导下,福克斯新闻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以至于连美国总统都不敢等闲视之——10年前,奥巴马政府公然宣称将福克斯新闻“视为敌人”,令全美公民哗然,而罗杰·艾尔斯则像斗牛士一般毫不退缩地收下了这份敌意。
作为一位新闻公司总裁的罗杰·艾尔斯,在其行事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事实上,与奥巴马政府之间的口水仗在他看来也许并不是大风大浪,因为罗杰·艾尔斯在从事新闻行业之前,早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客幕僚。
罗杰·艾尔斯曾分别为尼克松、里根以及老布什三位美国总统担任过竞选顾问,结果如我们所知,他亲身参与了三位共和党总统的当选,可谓 “三朝元老”,而在他去世前的9天,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自己支持的老朋友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大选中获胜。
而罗杰·艾尔斯所打造的新闻平台,也成为了右翼人士的避风港,共和党候选人和其他政客,往往能够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中有效地为自己的政治活动造势。
“共和党喉舌”、“右翼狂人”、“保守派恶犬”这些对手贴在罗杰·艾尔斯身上的标签,无不说明了这位福克斯新闻的领军者对于美国政坛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罗杰·艾尔斯也乐于享受这种狼藉的声名。
我们总以为新闻应该是自由的、真实的,而罗杰·艾尔斯却用自己的势不可挡的事业向世人证明了,恰恰是政治力量加成的新闻,才成为了世界上“最响亮的声音”。
我们在剧中能够看到,罗杰·艾尔斯本人就拥有强大的演说能力,他能够通过一番举重若轻的慷慨陈词,将现场观众瞬间变成自己的拥趸,也能让有备而来的对手瞬间变得哑口无言。那句“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真不知道是他抄特朗普的还是特朗普抄他的。
在美剧《最响亮的声音》中,除了对罗杰·艾尔斯近乎偏执的工作方式和经历的表现,也没有漏掉他晚年陷入的性丑闻纠纷。
我们看到,他在工作中的强势和独断专行,也体现在了私密关系中。他对Laurie带有施虐倾向的潜规则肉体关系,对其他年轻漂亮的女性同僚毫不尊重的越界行为,无不表现出这位事业上的一代枭雄,在对待女性和两性关系时,可以说是一个卑鄙自私的恶棍。
现实中的罗杰·艾尔斯,在被多名前任下属起诉性骚扰后,官司缠身之下不得不黯然请辞,还得85岁高龄的默多克亲自出马接手他留下的烂摊子,而在辞职不到一年之后,这位常年的血友病患者就与世长辞了。
关于罗杰·艾尔斯本人以及电视剧《最响亮的声音》的故事,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事实上这部稳健又不失曲折的电视剧的背后,有着相当不俗的黄金班底。
导演卡莉·斯考格兰德,曾参与过《纸牌屋》、《使女的故事》等高分美剧的制作,而这位加拿大女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就是万众期待的漫威宇宙衍生剧——《猎鹰与冬兵》。
编剧汤姆·麦卡锡则曾操刀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聚焦》和《飞屋环游记》等经典作品,其中《聚焦》本身就是取材新闻行业的作品,而这次在《最响亮的声音》中,汤姆·麦卡锡则改编出了完全不同的新闻世界。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是全剧的主演——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这位演技与外形俱佳的大洋洲演员,在剧中大改以往英伟性感的形象,变身成了一个大肚腩秃顶的中年油腻男,其形象之颠覆,表演之精湛,让人不禁想起去年上映的《副总统》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有趣的是,罗素·克劳饰演的罗杰·艾尔斯,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迪克·切尼,在现实中也是熟人,在《最响亮的声音》中,两人甚至有过对话,还间接推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呢!
Showtime年中强音,Russell Crowe感觉直接锁定视帝了
原来以为是为了写一个坚持新闻独立,新闻自由的传记,像华盛顿邮报一样,但从第一集开始就让我震惊,抱着美好的期待,却看到很多糟粕。当然我指的是剧中个人。当然Roger扮演者罗素克劳真的很敬业了,如果不是事前有些了解完全看不出来是他所演。
当新闻报道不再公平公正,不惜制造假新闻博取收视率,这还是真正的新闻吗?当媒体人的权力无限扩大,又有什么能够制约他们呢
这种对戏剧化的处理太老套也太直白了,倒也颇有了几分福克斯新闻的神韵。
算是最近美剧里面比较有内容的,但是叙事不是很好,不太能带动人,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人接受度还好,路人很难跟。
罗素成功地从性感型男转型成一个猥琐中年,素粉简直遭受了一万点暴击伤害。
不太行啊,原以为是《新闻编辑室》那样精彩的群像戏,不料完全是罗素.克劳一力撑起来的个人秀。虽然努力肥胖,在体型上接近原型人物,但罗素一开口就让人出戏,有种“瞧老子给各位看官飙演技”的卖力感。对最后扳倒这个老畜生的性侵丑闻着墨太少,对福克斯台内部生态、氛围、文化、潜规则等的铺垫也不够,格雷琴、梅根凯利这些关键女性人物的存在感和驱动力也过于稀薄,整体不如《爆炸新闻》过瘾,可惜了我闹米女神。
罗素克劳是值得拿视帝的水平。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The Newsroom是理想,此剧是现实。
制作挺不错,但是播了两集都没有围绕人物讲好一个事件。用了很多的表现手法,渲染气氛也够一流,开始还能沉浸,之后就觉得花里胡哨。主角也过于突出,我说过于突出的意思,是其他角色都因为主角而被强行矮化——惟独主角表达清晰,其他角色都期期艾艾,不成气候,形象也完全立不起来;惟独主角刁钻世故,岂止韦尔奇被他耍,老狐狸默多克都显得呆了……表这样,靠一群垃圾(至少剧中表现如此)是衬托不出能人的。//看完全集,后面讲操纵竞选和骚扰曝光的部分,比前面好看。
火速到达现场为闹米阿姨打call !!!!!!!!
应该译成《最吵闹的声音》
Russell Crowe的扮相让我想到了《副总统》。把这片子和《新闻编辑室》放一起看口味一定很好,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真相,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他们想知道的。如果说在此之前媒体对于社会影响还遮遮掩掩的话,从FOX开始,新闻不再是以客观报道为天职,真正成为了一种宣传武器吧。个人评价:B+
直击新闻暗面,它不再是“理想”“真相”与“透明”的近义词,而等同于“立场”“利益”与“掩盖”。剧集并非用大字报的方式再将逝去之人拉来批斗戏说,反而前半段用近乎粉饰的方式努力探讨了“Roger Ailes”这个名字于社会变革、政局交替和传播更新的意义,因为他明白自己不管理这个国家,而只是经营“小小的、丑陋的电视网”,没有夹缝中求生的勇气,也终究是微软/GE的陪葬品;后半段则借由Gretchen事件和同样优秀的《晨间风云》,在虚实之间,真正地在后#metoo时代完成了(至少是)新闻界乱象的回溯与整理。这近乎是近年来选片随便选的Crowe叔发挥得最强大的一次,他诠释了那种可恨可憎,但也会在某些时候调出惋惜:这位嗅觉敏锐的老头对另种立场的坚持,仍然自有原因。
讲Fox如何成为🇺🇸环球时报的,艾尔斯真的就是美版胡锡进啊
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中扮有重要角色的人物,甚至间接影响美国近代史的小丑,是一部比较有发挥空间的题材,压缩在六集之类,六个阶段的个人传记编年史,是为浪费。沦为毫无悬念的个人话痨,侵权,但又无权势野心的糟老头子。差点认不不出来男主角,也许因为艾美奖男主角提名才是让大部分人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聚焦新闻媒体人的传记电视剧本身就不会很有趣,讲政治,新闻,个人生平,商业竞争能有多刺激?不是每个导演都叫大卫芬奇Russell Crowe是在向贝尔靠拢么?来,我们比比谁对自己更狠,看到剧中形象的第一眼就想到贝尔的《副总统》没认出来闹米演的谁,惭愧٩( 'ω' )و
这表演,不该拿个满贯提名吗?没想到罗素克劳年纪这么大了,还是这么敬业。
想象trump看的时候该有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