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看了Toto the Hero。重温了《第八日》之后,就迷上了这个叫做Jaco Van Dormael的导演,并且一直在找他的这部电影。在香港大学的图书馆里偶然看到了一盘录像带,却一直没能看成。回来之后在淘宝上搜索到,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张D9,可是也拖了有一年才想起来翻出来看。有时候书啊碟啊的买多了,就有拖欠着债务没还的感觉。这才发现原来我这阵子一直在努力地还债。
小托托的画外音一出现,就表现出了Jaco Van Dormael的风格痕迹。像《第八日》开头的画外音娓娓地道来第一天、第二天上帝的创造一样,《英雄托托》以一段结合了小托托和老托托声音的旁白富有诗意地描述着孩子的出生和他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很久以前,有个小东西,从无名之地降临。随后呱呱坠落,溅起水花一片。一艘大船上的人发现了他,将他带到了他父母身边。这是他妈妈告诉他的故事。后来他就看到了他爸爸妈妈。他们告诉他,他名叫托马斯·范·纳斯波可。事情就是这样。他妈妈叫他作‘宝宝’。‘宝宝’以前爱唱歌:‘消防员啊你快来,房子着火火势大,放火苗儿的不是我,是那小人儿所为’。然后他的妈妈会翩翩起舞。拉尿的时候,先热后凉,味道很有意思。妈妈的气味比爸爸好闻。打到妈妈的时候,她会大声叫。去拉猫的尾巴,它也会叫。只有飞机不会叫,你可以把它摔到地上,踩上几脚也可以。早上的时候,爸爸会去亲妈妈一口,妈妈又会亲她的宝宝一口,她的宝宝就是我。”
“早上,爸爸会走到门口,你跑去看时,他就不在了,他是去上班了。傍晚,他打开门,他之前都在门后面,但你就是看不见他。爸爸很好玩,他喜欢藏起来,让你找不到。”
“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你什么都看不见。猫儿死了的时候,也是什么都看不见,它们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就那样静静地躺着……”
电影一开始通过选取几个特别而富有诗意的意象来表现托托的童年生活,摄影机架在很低的高度来仰拍父母的笑脸,还有那明亮的色彩和轻松的格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而当爸爸弹着钢琴唱起了《轰隆隆》时,很自然地又让我联想起《第八日》里乔治每每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总会听到的那首歌,曲调也是一样的轻快和怀旧。在托托的记忆里,这首歌象征着在爸爸和姐姐去世前他家庭的幸福和快乐时光,而那样的无忧无虑,他再也没有拥有过。直到他逃出养老院搭上了一辆卡车,听到司机在用口哨吹出久违的曲调时,他眼前又出现了爸爸和姐姐一起唱歌的幻象,那时他那充满皱纹和沧桑的脸却绽开了孩子一样的笑容。之前看到他父亲遇难,又失去了姐姐,还有他和艾芙琳的爱情时,都有一种哭的冲动。看到这里时,终于忍不住爆发出来了。我想,也许正是这首歌,正是那些童年记忆的美好,让他突然转变了主意,而做了最后那个出乎人意料的决定吧。。
这首歌在结尾又出现了一次。骨灰从飞机上洒下来的时候,托托的笑声——融合了老年的和幼年的笑——在空中不停地回荡着。这里导演用了彻底垂直于地面的机位,也许是托托在空中看到的世界吧。之后当歌声响起时,摄影机回到了地面,随着轻快的节奏,那些快活地奔跑着的鸡鸭,和悠然自得的奶牛,在小托托的笑声中一个接一个镜头地出现。然后只听小托托可爱的声音说道:就是这样了。就是这样了。结局是很欢快的,可一听到这个旋律,我又忍不住哭了一通。导演在附在碟里的散记中说,“他的人生也许很失败,但他的死亡却很成功。就算影片最终有人死了,我还是希望是个圆满的结局。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死亡是他一生中最棒的一天。”通过这番话,我才对于导演以欢笑的笔调处理结局多了一点理解。就像在《第八日》里一样,电影并没有在乔治的死去中结尾,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夏里之后的改变,看到了他和家人和世界关系的好转,让我们在难过和悲伤之后,还能看到些许的温暖和希望。
最近一直是每天至少一部电影地看着。可是却好久没有这样畅快淋漓地被一部好电影这样地感动过了。碟里的拍片散记也是他指导的,有将近60分钟,讲了许多他创作剧本和拍摄电影的过程,拍摄和剪辑得非常流畅,也给了我很多很多启发。查了一下Jaco Van Dormael的资料,发现《英雄托托》是他1991年的长片处女作,五年之后他才拍出《第八日》。除了仍然在制作中的Mr. Nobody之外,他至今只拍过这两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每部都是厚积薄发和呕心沥血的杰作。一直很崇拜编剧导演集一身的全才型导演,除了冯·多梅尔,岩井俊二、王家卫还有赖声川都是我的最爱,虽然他们的风格和才华倾向各自迥异。也一直梦想着可以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通过音乐、文字或是电影语言,只希望能拥有自己的舞台,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对世界的思考,和表现我眼中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好期待Jaco Van Dormael的这部新作。一定不会错。
雅客-范-多梅尔的文艺喜剧之路的开始。
分为两线:
时间顺序,一次枪杀后的冰释前嫌。看到对方如此之老,放弃枪杀;为了却双方夙愿,伪装替死。
零散回忆,一次枪杀前的悲剧人生。父亲因假父生意而失踪,姐姐因斩断假我情愫而赴死,新爱因是假我妻子而放弃。
一部价值观很沉重的电影,
五条叙事时空,穿插演译
人物刻画得很好。
托托软弱的性格,使他只敢在电视机前幻想自己是特工,杀死了坎特。甚至在老年阿尔弗雷德家门前,准备开枪,也是用嘴巴虚拟的枪声,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开枪,要自杀时也是一样,雷声代替了枪声。害死姐姐的托托成长便停留在了童年的那一刻,直到母亲的去世才把他拉回现实。
阿尔弗雷德也深爱着姐姐,甚至培养出一个成人版的艾芙琳和自己结婚。
片中物件的指向性也很有趣,花代表姐姐 糖果代表父亲,直到快结束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托托没有杀死阿尔弗雷德,很意外的结局但更有趣,托托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和阿尔弗雷德交换人生,死前吃下了糖果 手里拿着花。
1.五个时空:童年产房、神探世界、成年时空、敬老院、凶杀现场
童年产房:产房那场大火是虚构的(妈妈曾否认过),是童年托马想代替邻居小孩的幻想产物。
神探世界:是父亲死后开始幻想的一个与阿尔弗雷德的仇杀故事,贯穿着全片。
成年时空:即成年后的托马以及遇到阿丽丝的这个时空。
敬老院:老年托马所处的时空。
凶杀现场:此时空之所以单独划分,原因在于此时空才是真正的现实时空,其他都是过去时空。
这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讲的故事,画外音也来自他——一种极其艺术化的表达
2.线索:外部线、内部线、全片意志力
外部线:杀邻居家的阿尔弗雷德
内部线:和姐姐的情感纠葛
全片意志力:只能由我来杀阿尔弗雷德
细节:阿尔弗雷德追逐托马那场戏,水里的刀的寒光给了一个特写的镜头,寒光代表杀机、内心的杀意。但这其实并不是阿尔弗雷德的杀意,反而是躲在水里的托马第一次起了杀机。
3.恋姐情结:安全感、青春期(性的慰藉)、情结的锁死。
前两个比较容易理解,而情结的锁死则使全片的张力极大增加。
由于太爱姐姐,所以并不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姐姐(从直接的逻辑上来说其实就是托马逼姐姐自杀了)。因为如果这么认为,只能两个选择,自杀或疯掉。所以,必须把矛头转向,坚定地认为是邻居家的孩子杀死了姐姐。恋姐情结在此锁死,且一生不会改变。
4.表现手法:
(1)在人物出场方式上,好莱坞的惯用出场方式是开门见山(上来就出主要人物的居多),而反观欧洲电影,他们的人物出场方式有三个特点,“重要人物后置”“人未至声先至”“一波三折”。
最典型的就是姐姐和父亲两人的出场,姐姐是核心配角,而父亲只是一般配角,如果核心配角过早出场,那么就会大面积掩盖一般配角的光芒。
所以,导演在此的思路是“既要让姐姐在前面出场,但又不让你察觉得到”
处理手法就是,在姐姐第一次正面出场时脸上盖了一个碗,并且在前面没有姐姐的一句台词。
(2)就全片而言,如此高调地提出要杀一个人,那么通常情况下都是很难完成的,这就是剧作中十分关键的“一波三折”。但导演也必须让观众积压的情绪有释放的突破口,所以既安排了一场老年托马在老年阿尔弗雷德门前模拟开枪的一场戏(在内心中其实已经完成了目标,只是因为看到对方已经老得快死了没有必要真的下手),还安排了最后真正的枪击。
一部悲伤影片,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导演用了三段式同步闪回剪辑的方式叙事,讲述从童年到直到老年的ToTo的不幸命运,童真梦想的美好与生活现实的巨大落差,成就了这个一辈子一事无成却有着成为孤单大侠梦想的小人物的一生。
短短的90分钟讲尽了被自己厌恶的托玛可怜又可笑的一生。时空交错叙事,出其不意的蒙太奇,偶尔穿插的超现实细节乃神来之笔。不愧是魔幻现实主义杰作,相比之下《超新约全书》确实是商业妥协之作。
在现实与回忆,童年、中年和老年,真实与想象中穿梭,剪辑之纯熟令人惊叹……零碎的叙事结构由于极具广度和深度的时空涵盖而显得毫不凌乱——时空上或许顺序是混乱的,但自有其内在的精准逻辑。最后从天而降的骨灰和一生首尾的笑声令人感动不已。笑着来,笑着去,这一生不是很足够了么?
这个片子之前我看过一遍,但是那会年轻浮躁没享受进去这么nb的戏剧化人生。今天又从新拿出来看了一遍,我收的这个dvd还带一些特别收录的东西,包括了几年后对导演和已经长大了和老去的这些演员做的一个纪录片,和当时的拍摄花絮。开始没注意,但是当电影结尾的时候《轰隆隆》这个妙曲儿又再次响起来的时候我没有向往常一样着急关上dvd后来就是又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特别收录都看完了。
说了一些废话,继续说正经的。我觉得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它区别于很多电影的看完后的感受。影片开始给人的感觉很邪恶,被枪杀的躺在水池里的人,医院大火,警察,还有toto老去以后独白的内容。这一切把人推向到了邪恶的气氛里。我想这个可能更能对比出之后单纯和简单快乐的童年生活。
一艘船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东西。就这样toto诞生了。这个诞生的想法真的特别单纯。充满了孩子气的幻想。后来看完之后的特别收录以后了解到了导演内心的世界就是这样。后来的toto童年的独白和一系列的快速剪辑都非常童真,童真的超越了现实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一样。《轰隆隆》的音乐第一次响起是toto过生日的一系列画面,他父亲和他姐姐一起唱这首歌,窗外的花儿也跟着节奏摇摆等等。都烘托的特别幼稚但并不缺心眼儿。我特别喜欢里面toto说的一句话:“爸爸走到了门后,我过去以后他就不见了他去上班了。晚上的时候爸爸又走了进来,他下班了。其实我知道他一直在门后,只是我看不见他。“这么单纯的想法只有脑袋里干净的人才能创作出来。
画面里的光线和色彩都太美了。和童话不一样的是toto的童年是充满嫉妒和仇恨的。这两个东西伴随了他的一生,toto的父亲因为飞机失事后整个家庭就变了。这个线索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的原因。其实从已开始医院着火就已经注定了他的一生。我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戏剧化。只是现实世界里没有蒙太奇和剪辑。每天都是一个长镜头。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剪辑我觉得肯定都是相当不错的故事。不管是多么普通的人都一样。
随着发展姐姐也去世了,一次一次渲染着toto戏剧化的一生。随着不同的年龄和状态导演处理色彩光线和镜头的方法也随之变化了。但这个电影从头到尾似乎让人感受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好像是在一个像摩登世界里的故事,让人感受不到年代感,这个处理手法确实是个好办法。把所有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toto的一生里发生过的故事上。还有一个镜头我特别喜欢,就是老了以后的toto在路边上拦了一辆货车,然后卡车司机口哨吹起了《轰隆隆》的旋律,一辆车超了过来,货车车厢里是他姐姐和他爸爸用钢琴和小号继续演奏《轰隆隆》的画面。太他妈喜剧话了。特别法国式浪漫。我觉得算的上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了。这个镜头也特别棒的起到了烘托toto老年以后内心的单纯和善良。在这个镜头之前toto去找那个夺去他一生的人的时候(我想不起来他叫什么了,好像是费而南多)有一个小细节也特好,就是他衬衫袖口的那根线头。这个镜头似乎是表达着toto最后的一丝愤怒和怨恨。最后toto的死绝对是完美的一点儿也不悲剧。非常喜剧的一个结尾,伴随了他一生的困扰他用了一个充满爱的方法解决了。死亡的到来让toto又从新回到了儿时的快乐。包括结尾的镜头处理以及《轰隆隆》的再次响起。我觉得可以算的上完美了。当然还有最后那艘穿。
看完这个电影以后我通过toto的一生找到了一些现实生活里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虽然这个电影是戏剧化到及至的,但里面的人生哲学和道理确实能让我更乐观一些。我想起了另一个电影里的一段儿独白。是《美国丽人》最后的那段儿。画面里也是一个塑料袋。我记得大概是这么说的:“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可以愤怒。但世界太美,很难一直生气。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一次看到太多美丽的东西,几乎受不了。我的心像气球一样膨胀,快要爆炸。然后我记起这时需要放松,不要抓紧不放。于是它就像雨水拌流走。我再没有感觉,剩下的只有感激。感谢我愚蠢生命里的每一个时刻。"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电影。踏踏实实看进去能让面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别的废话就不多说了,或者我其实说的都是废话
从根源上对自己进行了否定,将一身的真实岁月化作天意捉弄,将脑中的幻觉当作真实。骨灰被风吹散落在大地,什么都不重要了。
他人眼里的光鲜人生,反观自身的斑驳坑洼,脑海风暴无法平息,终生的目的和爱恨寄存于幻想中的愤懑悲凉,唯有身后飞扬空中才感解脱的自由与快乐,失败者最终以死亡赢得胜利;强悍处女作,主题和细节在日后作品中反复可见,三条时间线虽花哨但处理得干净分明。
确实让我想起《两小无猜》和《八百击》。
保持比利时电影的优秀风格:悬疑手法纯熟 气氛营造有一套 本片总的来看单薄了点 但出乎意料地尖锐——不是粗浅的人性版狸猫换太子 而是“幸福总是在别处” 切换非常出色 结局令人意料 值得力荐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替代
叙事有些混乱,感觉闷...
前面一个多小时沉闷,亦真亦假,看的不知所云,后面峰回路转,终于看明白了。没有这个结局,只能给3星。
谁也无法偷走别人的人生
无姓之人无论主题结构技巧细节各个方面均脱胎自这部处女作,却将此部前作的简洁与精准变成了冗长与重复
平凡而唯一的一生
被自己嫌弃的意淫者的一生
妒恨痴怨悔终身。
灵气、奇诡与浓情的一座高峰,某些方面看《两小无猜》之类的太小儿科了
交换人生的梦想。小托托的一生都在自己惊心动魄的想象中度过
蛊毒纠缠的宿命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段互为因果的故事剪辑得非常有水平,很难相信是导演的处女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重新活过的想法,只有他最终换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复仇开出美丽花朵。
小英雄托托 Toto le héros (1991) 【 http://sinaurl.cn/htZdX9 】
我根本完全不像托托,真胡扯
终于看了。虽然没有想象中感动。但还是有触动到
悲情莫过于,自我厌弃的一生。
7.6;world with no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