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ime to go
看离巨星二十尺的时候,不自觉就想到小米的广告"我们的时代“,只是后者讲述的是年轻的力争上游,而后者讲述的是梦想的颠沛流离
最让人难过的不是从未成名,而是努力已经达到耗尽精力的地步,但是基于纯粹音乐在推广中与商业运作难分难离的本质,没有人能接触这些作品而站起来喝彩和鼓掌
那样的念头总会涌进每一个独处时分吧“如果我没有一点点这样的天赋,如果我不知道这样的自己,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我办不到…………是不是会少很多这样独自寂寥低沉的黑夜呢”
或许有些原因和理由从来就不能被解析透彻而被质疑,它只是存在而只能被接受
那些在空荡荡的走廊里盘着腿思考的人啊,那些在黄昏的阳台上看着夕阳死去的人啊,那些在书架间长久站立后换个姿势的人啊,不要轻易让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打败你的所有热情和动力,无声的背景音乐一直在生活中流淌缭绕着每一份喜悦与惊讶、哀伤和忧患,所有的所作所为不是无人注视而他们终将有目共睹,告诉自己" I've got a dream to remember"
还不是take a bow的时候,你,准备好了么
Now it's your time
记住,那一句” Anyway, I made it"里的过去时态将会是一生的骄傲
喜欢的话————
Marble Jones: When a woman doesn't know who she is and she settles for less, check out your worth, because you're worth more than that
Merry Clayton: and I just stay cool, stay humble, stay beautiful and just do the work
Claudia Lennear: It's been a regret that I didn't just hang in there, especially when I see my contemporaries progressing in their musical lives
I never said it wasn't for me, never. If I did, I was lying to myself. It's always been for me, always.
Just do it, maybe that's one way to get rid of that gnawing once for all
Tata Vega: Opportunity's knocking, open the door, get going, kiddo
Wonder: A lot of it is based on so many other thing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usic, but you know,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up to you to perfect that gift that you've been given
PS: Twenty Feet from Stardom 离巨星二十尺,或许”二十尺外是巨星“
特别喜欢Lisa Fischer的声音,she's singing a feather and I’m the feather then.
2 ) 离巨星二十英尺 永远有二十英尺
2006年,东东枪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郭德纲的北漂生活。那是郭德纲第三次进京。没钱,吃什么呢?自个儿买一捆大葱,还有点酱,回家后在锅里放水直接下面,再放酱进去,煮出一锅糨子一样的东西,天天拿葱蘸那锅糨子吃。出行呢?天天骑自行车去上班,自行车坏了只好开始坐公车,坐公车前会仔细算计怎样倒车才能省下五毛钱一块钱。结果有一天散了夜戏,末班车没赶上,又没钱打车。只好走回去。多年后郭德纲回忆说,身上仅有的两块钱买了包子充饥。有一段路正在修桥挖大坑,身上只有一块手表,拦住出租车司机想以表换车费,结果人家没理他。只好继续走。当时的大桥,光走车不走人,人只能扶着栏杆在边上走,一边走一边心里就坚持不住,眼泪哗哗的。自己念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着有一天这是日后的吹嘘资本。
看过这篇文章后,听郭德纲的相声,脑子里偶尔会浮现一个在深夜只有大卡车奔驰的马路上不断走路的人,还边哭边念叨。
可是看完《离巨星20英尺》后便开始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其实根本没有机会对着世人诉说想当年如何艰辛。就算他们有机会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才华与努力,人们看过后抒发下情绪,也会瞬间把他遗忘。
所以当看完《离巨星20英尺》后,记住的仍然是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尔的笑脸、埃尔顿·约翰的背影,迈克尔·杰克逊的天王魅力还有惠特尼·休斯顿的名字,虽然他们这些巨星在这部讲述和音歌手的纪录片里,只是背景板,但是巨星光环仍存在。这便是这个世界不公平却无法改变的地方,看上去离巨星,可是有时候就是永远还有20英尺无法跨越。
有时想啊这便是现实,或许相对于巨星,他们是影子中的人。可是靠着巨星如此近,唱的歌曲能被那么多人听到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不过这片对我而言,最感兴趣的还是串起来的音乐。真好听。
PS开头的音乐十分熟悉。后来想起来,情色片露露情史里好像用过。不知道记对没
3 ) 音乐人生
和唱女声的声音是有感染力的,她们不是台上的布景板,而是有生命力的个体。也许她们只是大明星的陪衬品,但她们的价值不是旁人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否定。在电影里展示出一个客观事实,尊重他人与尊重生命。有时候,人们未免把成败得失看得很重,而这些女生却知道即使是微小的也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刻。是在于心境,在于对事物的态度。再多经历一点事情,蓦然回首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从而感激生命、常存感恩的心。电影利用口述历史描写了一个音乐事业辉煌的年代,从民歌到骚灵、再到今日的流行与摇滚乐,都有着女声的身影。是她们塑造了音乐,还是音乐塑造了她们的人生?
4 ) 一个好的文化特稿的样子
今日推荐《离巨星二十英尺》,伴唱歌手的群像记录。
虽然击败《杀戮演绎》拿到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我觉得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说可能一个好的文化特稿就该是这个样子。必须意识到的是unheard voice不一定远在天涯海角或者压于社会底层,有时候就在我们最注目的光环之侧。
我对音乐史所知甚少,中间一度看走神,但人物的故事又把我抓了回来。可以不用生硬地长篇赘述相关的美国音乐背景知识却有能力留住对内容并不熟悉的观众,这大概就是现在国内所做宣传材料(抱歉,很多所谓对外介绍中国风物的特稿只能叫材料)与好特稿间的巨大鸿沟。
音乐超越价值观,超越语言。
回到内容,不得不感叹命运弄人,有的人走向了二十英尺外的舞台中央,接受鲜花与掌声,而有的则在短暂的浮华之后无缘世人皆知,甚至花花公子杂志的封面女郎最终隐于某个角落做起了西语老师。记得里面有个叫tata vega的伴唱歌手有一句很棒的quote,大致意思是:"如果我真的飞黄腾达了,大概我现在不会坐在这跟你聊天,可能在哪嗑药吧。"
5 ) 这片不够选人不够严谨吧
这片严重混淆事实,好几个人都出过个人专辑,只不过是没红或者没有大红而已.片中darlene love也是有过top 1 single的,而且都进摇滚名人堂了,另一位也得过格莱美的.这已经比大部分歌手都幸运了,难道歌手只要没像滚石,springsteen一样出名就都算被埋没了,那天底下绝大部分歌手都别活了.
6 ) 《离巨星二十英尺》
很多人听过她们的声音,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这句话几乎可作为“和声女声”职业生涯的最佳注脚。由Morgan Neville执导的纪录片《和声女神》就将视角聚焦于如Darlene Love, Merry Clayton, Claudia Lennear, Lisa Fischer, Tata Vega还有Judith Hill等几位幕后女声,他们曾为那些20世纪最著名的流行歌手们甘做绿叶,而她们也恰好如此地见证了流行音乐史。
承担着部分取悦观众的职责,却不被大众认知,当然也没有高收入,只是永远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做着陪衬。其实他们也有音乐才华,甚至有更好的舞台经验,只是缺少一份运气,或者在外形上不符合“标准”。明星之路不容易,能被大众知道的都有运气的成分,所以,尤其是实力不怎么样的偶像们,请珍惜别人一生都得不到的机会,认真做艺,好好做人。
并不能算真正的背景和声歌手传记,几位重点角色都发过片,有的还红极一时(Darlene Love, Lisa Fischer还有冠单呢),只是时运不济最后都去唱和声罢了,片名还是非常贴切的
能唱歌谁不想当主唱,但是音乐圈这潭水。。太深了
特别容易打动人的那种纪录片,剪辑确实非常的精准。一群幕后伴唱的和声歌手的生活、梦想和人生,她们的经历见证着整个当代流行音乐史,她们合过过的艺人在现在都是殿堂级的大师,她们之中有些人在现实面前埋没了梦想,有些人用一辈子对音乐的坚持跨过了那20英尺,走向了自己的聚光灯。★★★
“惠妮休斯顿的歌、迪士尼的配音、《成长的烦恼》的片头曲,还有史上最畅销的唱片《颤栗》、世界上最卖座的电影《阿凡达》,里面都有我们的声音。这些事情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去做一张我们自己的专辑。”“我见过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但当我环顾舞台,他们是始终坚持的人,他们才是传奇,是天才。”
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其实我看得飙泪了。基本按传记体+编年史的顺序讲的,搞得我想回头再听听那些老唱片里的女声了(Bowie70年代中期那个黑人女伴唱应该跟他是情人关系的)。她们大多有福音歌曲背景,好几个爹是牧师,摇滚乐的源头之一是宗教歌曲。分享音乐,是她们听到的calling。
2013/08/02 这不是一部讲追梦的电影,这是一部讲人生的电影。同样是伴唱歌手,有人进名人堂,拿格莱美,有人还在追梦,或者早已放下。重要的是懂得人生际遇并不总是顺遂,重要的是努力过然后欣然接受,重要的是看透一切之后,知道人生并不总在于结果。
精彩!
梦想,坚持,努力
为梦想
@标放 赞!
“歌唱是种天赋,你要做的就是与人分享。”
巨星之路不容易,和唱女声的声音是有感染力的,她们的价值也不是旁人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否定的。由始而终,音乐是人的音乐,与科技的竞争讲起来不免具有讽刺性。好声音的埋没,相当的悲情,但无奈被淘汰也是一种现实。握不住命运就像握不住灵魂,都是命运,你要学着去接受。
仍是上届奥斯卡<寻找小糖人>延长线上的东西:一个人如何安放梦想、承担命运和处理两者矛盾。你天赋才华难自弃,全心全意投注事业,且从生活里学到谦逊坚忍,你做了所有应该做可以做的努力,但依然没能功成名就——努力便可通往成功?NO,这其实可能只是我们为了留住安全感、把控感的最后一点心理依附。
人生就应该像风托起的羽毛,只要不落地,就能离梦想越来越近
拿奥斯卡是过誉了,应该是圈内中人互相捧臭脚。看看stevewonder,sting,jagger几个大咖露脸也不错,相当平淡的一部片子,捧幕后英雄的煽情点完全没有get到
奥斯卡这两年偏爱音乐纪录片?梦想是美好的,音乐是美妙的,感谢在“巨星”旁边默默献声的你们用灵动的和声让歌曲更加愉悦我们的耳朵。- 百科:电影利用口述历史描写了一个音乐事业辉煌的年代,从民歌到骚灵、再到今日的流行与摇滚乐,都有着女声的身影。是她们塑造了音乐,还是音乐塑造了她们的人生?
超赞!又励志!看到Darlene Love在当menage women时从收音机听到她的歌声突然幡然醒悟她应该继续音乐真的快哭了···爱里面所有的backup singer!your voice is awesome!!!第一次看完电影觉得离梦想这么接近。以后如果有人再问我为什么学电影,我可以告诉他,因为靠近梦想!PS:j'adore la musique!!!
四星半。这样的故事太打动我。“并不是所有唱歌好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巨星,你需要遇到你的伯乐,你需要学会包装自己,你需要向大家展示自己,而我只是单纯热爱音乐。”为她们的歌声和经历震撼,很难过她们没受到公平的待遇,也不禁唏嘘:这样的事,又岂止是发生在音乐圈呢。但作为纪录片水平只能算中上吧
和声歌手和主场只有几米之隔,可那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认命了,有些人却想跨过,命运却看起来很残酷。there is no guarantee in entertainment business, you have too deal with it。把这条路走下来,要有强大的内心,someone just sing。这是一部关于热爱,梦想,执着,和坚持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