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Vincent>往家走的路上看着夜空,那一刻都理解了。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
自杀,他杀?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有不少导演拍过梵高传记。
但用梵高画作解读梵高本人的,这还是第一部。
所以当时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就造成了全球轰动。电影不仅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了观众选择奖,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
电影以梵高生前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为契机,把镜头聚焦在梵高去世前的六周。
电影开场,就是老邮差希望儿子阿曼德·卢兰,能把这封信送给提奥。阿曼德不情不愿的态度,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人都已经死了,把信送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他架不住老爹威逼利诱,所以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阿曼德接触到梵高生前的一些朋友,通过他们从自己立场对梵高的描述,他逐渐走进梵高的内心,意识到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凄苦,亲朋好友对他去世的惋惜和愤怒,以及世俗之人对天才的残害和虐待。
比如阿曼德的老爹,就对梵高去世感到心痛不已,并痛恨小镇居民联手签署“驱逐令”,才让梵高这个可怜虫,遭受相当大的精神摧残,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自杀。
对父亲的愤怒稍有体谅的阿曼德,带着信去找“唐吉老爹”。
他是当地著名的颜料供应商,见证了梵高从28岁拿起画笔,前往巴黎寻求艺术追求,再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并最终悲惨离世的过程。
在阅画家无数的他看来,梵高是个天才,本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但这个天才却没能坚持住,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对梵高的突然去世,既震惊又扼腕。
顺着唐吉老爹的指引,阿曼德前往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就是在这里,梵高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并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六个星期。但他先见到了加歇医生家的女仆。
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眼里,梵高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做的全是亵渎上帝的勾当:眼神里透着疯狂,随意糟蹋粮食和颜料,身上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
随后,阿曼德住到了梵高去世的“来福酒馆”,在那里遇见了酒店老板艾德琳。
在她眼里,梵高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却被加歇医生和警察等别有目的的人耽误了——谈及梵高去世当晚的情形,她身为亲历者,内心涌动着悲伤和哀婉。
等待加歇医生时,阿曼德在河边见到了青年船夫。
他还记得梵高面对姑娘时的木讷和绅士作风。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被镇上的富二代羞辱了一次又一次,毕竟梵高没钱亲近任何姑娘。船夫是个明哲保身的生意人,他见惯了富二代在镇上横行霸道,也就没想过去帮梵高一把。
不过船夫亲眼见过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约会。
只是玛格丽特一再否认,因为她很后悔,后悔自己给过梵高不一样的感觉,否则梵高还能跟父亲做好朋友,那样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最终选择自杀……
但她父亲加歇可不这么看。
这位自诩是梵高生前好友的医生,觉得梵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不仅活在深深的恐惧里,更觉得自己是弟弟提奥的累赘——加歇医生很痛惜,自己没能治好梵高的精神病,甚至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去世。
电影就用这些旁观者枝桠丛生、且偶尔截然相反的回忆和评价,勾勒出梵高的画像。
它的形式是“罗生门”的,但它要说的东西却清晰而明了:即天才的悲剧性。
在这些人眼里,梵高是个可怜虫,是饱尝精神病折磨的天才,活在不被认可的恐惧和孤独里,内心却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炙热情感,即便躺在床上快要死去,也谈论的是生命和绘画。
这就像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说的:“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正是梵高这种以绘画做生命的态度,让导演多洛塔·科别拉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她找到同样是梵高粉丝,且凭借《彼得与狼》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休·韦尔什曼,邀请他一道来制作这部为纪念梵高诞辰125周年的油画电影。
也正是因为都对梵高有种疯狂的爱,多洛塔和韦尔什曼在电影制作中互生好感,最终成为了夫妻。
这对夫妻花3年时间,考据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来往,并根据梵高生前周边人群采访留下的记录,才完成《至爱梵高》的剧本。
剧本完成后,导演又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为追求完美的梵高风格,剧组获得梵高博物馆授权,借助梵高的许多幅真迹作为参考。
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里,油画师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也就是说,在《至爱梵高》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美到炸裂的“梵高式”油画。
比如梵高笔下的《马车与远处的火车》(1890)、《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1888)和《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等作品,像是从梵高笔下活了起来,慢慢地在观众眼前铺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梵高最知名的《星空》,也在银幕上流动起来,那种梦境的华美与繁盛,足以让我们窥见梵高灵魂深处的高贵与炽烈。
那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梵高作画的瞬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混乱、不安和疯狂、对生命的绝望和热爱。
这让人想起知乎上询问“梵高《星空》好在哪里”的问题下,有个相当感人的回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是《至爱梵高》在让观众领悟“天才的悲剧性”之外的又一个主题:即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感受梵高跨越时代的生命激情。
这就是梵高通过画作,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仔细看梵高笔下的作品,其实压根看不到颓废与失望,它们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彰显着梵高努力在痛苦中挣扎和奋斗的激情。
也就是说,这部以油画、梵高色彩及形式向梵高致敬的作品,重点不再搞清楚梵高为什么死。而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为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天才叫一声悲恸。
这就注定了《至爱梵高》的色彩会像梵高的作品一样饱含激情,而它的内容则会像梵高本人,激情被压抑、情感被困囿、身心被局限……这种观影带来的局促感,尽管会把很大一部分习惯了娱乐电影的观众拒之门外,但它能提供的养料却是其它电影的十倍不止。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电影的方式走进一个天才的内心,并让我们知道: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
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
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
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他杀?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
罢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
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
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
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
,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