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打擂台

DVD

主演:黄又南,泰迪·罗宾,梁小龙,陈观泰,贾晓晨,欧阳靖,邵音音,陈惠敏,罗永昌,罗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83

 剧照

打擂台 剧照 NO.1打擂台 剧照 NO.2打擂台 剧照 NO.3打擂台 剧照 NO.4打擂台 剧照 NO.5打擂台 剧照 NO.6打擂台 剧照 NO.13打擂台 剧照 NO.14打擂台 剧照 NO.15打擂台 剧照 NO.16打擂台 剧照 NO.17打擂台 剧照 NO.18打擂台 剧照 NO.19打擂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打擂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司小职员梁景祥(黄又南 饰)为人懦弱,是个时常受气的角色。这日他为公司奔赴某村收地,不料路上被几个恶人暴打,幸有罗新门高徒林良淳(梁小龙 饰)出手相救。梁景祥感佩良淳,追索至罗记茶楼试图拜其为师。罗新门罗新师傅(泰迪罗宾 饰)三十年前名动武林,但因在一次比武中不幸中风昏迷至今,导致罗新门败落,只有首徒陈德成(陈观泰 饰)与林良淳二人勉力维系一门生计,昔日武馆也早已沦为茶楼。  梁景祥的到来,激起了罗新门与庞青(陈慧敏 饰)一派的旧日恩怨;更因特殊身份卷入了罗新门与开发商的冲突。混乱中,昏迷的罗新师傅突然醒转,老师傅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参加由庞青主办的擂台比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这不是误会神秘破坏客遗愿清单寻找老夫子怀疑风尘三个老爸的护花之旅第一季宰相刘罗锅说客幽魂手机男人们多粗野印度连环杀手档案:法庭私刑第一季天牢地网心灵解码金色之海一人之下 第四季我们的纪念册12·1枪杀大案碰撞搜查线天伦之旅女子无畏第四季检查站爱你六星期南海鲛人面面大观第二季爱在离别时2024

 长篇影评

 1 ) 挥拳而立,打出赢的哲学

【建议观赏此片,观看此文之前,请热爱香港电影的童鞋们去温习一下几部邵氏老片:张彻导演的《马永贞》(陈观泰的豪情表演让我血热沸腾)、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陈观泰的仗义开了香港黑帮片的好头)、张彻导演《金臂童》(罗莽的一身肌肉太鼓胀了)、李翰祥导演《骗财骗色》、《风花雪月》(毫无疑问,邵音音的身材一度让我浑身充血)。PS:至于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的电影,想必80后都不会陌生,就不废话了】 周星驰在拍摄《功夫》的时候说过,你们缺的不是功夫,而是励志。而导演郭子健、郑思杰的《打擂台》,也是借着一个蝼蚁一样的草根青年和一群邋遢大叔学武过程擦出的火花,进行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的励志:赢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赢,更是一种自我修为的磨练。里面有一句简单平实却令人激奋的台词:“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 《打擂台》没有把时间设置在很遥远的古代,把里面的人物塑造成衣冠楚楚,风流倜傥的侠客。而只是截取了当代香港风情的一隅,来演绎下层草根人生,陈观泰、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邵音音、罗莽、顾冠中这些老人们,都在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里,为自己的年老力衰而苦恼,往往打几拳就要坐下来擦药揉伤,泰迪罗宾和邵音音悬而未决的感情纠结也让人感动。威风凛凛背后,这些老前辈都有各自说不清的苦衷。 打擂台,在心态平和的人眼中,是切磋技艺、遍访名师隐者的交流方式,像下象棋、围棋,不徐不疾;在急功好利,忙于寻找一大堆美女粉丝的年轻人眼中,打擂台,就是打倒一切墨守陈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从此坐镇一方的通途。无论华山论剑还是笑傲江湖,都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擂台上胜出,才能获得名望。电影《打擂台》有些像反类型片,并不是通过打倒金发碧眼的洋人来树立民族自尊,也不是以打擂在江湖论资排辈,只是借用打擂的外形,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讲豁达人生的大道理,用行动来阐述赢的哲学。 香港电影产生不了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拯救世界和平的超级英雄,所以,他们有英雄也是来自草根,讲着世俗俚语,吃着茶餐厅的日常伙食,而励志方式,也是从吃喝拉的生活里去发现,在自嘲、揶揄里面提纯出自己的甜蜜素,来抚慰那些茫然苦涩的人。《打擂台》的老英雄们,个个都是普通人,自私、小气、刻薄这些怪癖,他们都有,只是他们的坚持、自强、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并不是每个人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为了从故事背景上重现昔日香港,为大叔们的生活环境逼真再现,《打擂台》的布景、美工、取景花了很多心思。一街一巷,哪怕一块店面招牌,都是扑面而来香港风情,情动人,景逼真,大叔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像我们熟悉的邻居。电影实实在在地恢复了一段似有似无中的香港往事,以及乐观前进的香港精神,用情真切人物自然,从一块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里管窥主人公们的积极生活。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素描了一个地方的两种生态,天水围成为香港地标。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被媒体誉为“救活了一条街”,取景地永利街在上映后成为观光景点并被政府特别予以保留。里的九龙城寨深水埗,正是大叔们上演拳脚的舞台,它的逼真和市井俨然昔日重来,这里肯定也会在影片之后,为港人带来浓浓的怀旧情愫。 打擂,不仅仅是为出一时之气,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掌声,而是显示“我能”的态度。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用拳头征服世界,到最后,你却必须和时间赛跑,在自己的擂台上,自己跟自己的内心打,才能发现人生寄寓,释然于时间的摧残之外。有时打擂,没有看得见的对手,却感觉处处都是对手,挥拳出去迎接冷暖空气,只为战胜另一个疲软的自己。只有不断和自己打擂,才能延缓衰老、呆滞、无用、死亡这些黑色宿命的到来。 《打擂台》这个小规模、小格局、小成本,却做足了各方面表现的电影,有了浅入浅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回答了影片里人物的人生困惑,找到了功夫以外的存在价值,启发了个人精神无可战胜的思想。更是为观影者,提供了一个自己去观察自己,自己去发现生活真谛的窗口。特别是对黄又南这样的小年轻,具有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他也敢对最近的人生说“我能”了。 电影内外,那群当年的英雄、大侠如今的仓皇大叔,都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合影留念”,天晓得,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聚齐,他们还能打多久。从某种意义上说,郭子健、郑思杰,把这些老前辈聚齐了,让他们挥动拳脚,在大银幕上继续继续寻常功夫的不寻常意义,一方面是圆两个导演从小的功夫梦,一方面是他们用摄影机证明70后拍武侠片,依然能保持港味,香港电影继续“我能”。 关于《打擂台》的怀旧色彩,郭子健早就用《青苔》、《野•良犬》进行了一次审美上的操练,《打擂台》里面的港味、市井味,不过是他审美和特长的延伸。“癫狂”、“过火”是以往香港电影令人痴迷的地方,郭子健、郑思杰这两个70后,在《陈真》、《霍元甲》这样的片子里浸泡成长,一定想过让这些英雄们,在擂台上互相搏斗的精彩,充满了卡通味道。 《打擂台》让老人家玩得很尽兴,两个导演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功夫偶像,并且在监视器后操纵着他们,进行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擂台赛。不过,尽管从字幕到海报电影具有浓郁的怀旧气息,却这不等于《打擂台》是老派武侠片,它的制作、剪辑、用工,人物气息都很年轻,算是香港精神在70后身上的继续发酵延伸,有了这一次尽兴的尝试,谁知道两个年轻导演,下一步会鼓捣出什么好玩的新奇玩意。 说到《打擂台》就不能不提,1970年代红极一时的邵氏黑帮片《成记茶楼》,桂治洪导演的这个电影,曾一度令郭子健痴迷,《打擂台》里的“罗记茶楼”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致敬。在港片的港味日渐回归的时候,《打擂台》是郭子健和郑思杰的个人趣味的杂烩,身兼影迷、导演的身份,它们拥有鲜活的童年记忆,在《打擂台》里加上彼时香港人的心态、精神,做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回顾。他们借老人们怀旧,却也用黄又南这样的年轻人去验证新的行为方式。所谓旧瓶装新酒,一样也玩出了新意。 当梁小龙扛着“罗新门”的招牌,重返武馆,眼见他饱经时间洗礼的躯体和眼神,已经满是岁月阑珊的痕迹,不管他身上是有李小龙,还是霍元甲、陈真的影子,观众都会被这种执拗打动。可以说,电影里的角色们,在和对手、生活打擂台,而来自港片黄金时代的陈观泰、泰迪罗宾、陈惠敏这些老头子,也在脑子里回顾年轻时的强劲动作,青春少年时的种种精彩,直到今天用老拳来和自己的内心打擂台。不难让人想到,每个习武之人都要经过的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再到人剑合一的三重境界。 而黄又南饰演的小青年梁竞祥,人生懵懵懂懂,做事跌跌撞撞,跟前辈们学习武艺和做人,会让观众想起《功夫》里的星爷,《柔道龙虎榜》里的郭富城。他们痴迷于功夫的氛围里,在寻找武艺的最高境地的时候,也在寻找改变自己的力量。当他们的武艺和心理一起和周围的世界长大,就悟通了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的难题,也才能心有灵犀获的精神正果。 梁竞祥是新时代香港青年的代表,生活五光十色,却浮躁浪荡,无所选择,在物质社会里无能为力改变什么,甚至能混就行,随行就市,想要学武来获得征服和驾驭人生的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改变活着的气度和心胸。而梁小龙、陈观泰几个人,则是昔日香港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期,谱写了功夫电影的辉煌,《打擂台》的背景(卡通运用得真好)有一部分正是他们辉煌的1970年代。老少配戏,干活不累,两个时代的香港人在碰撞。 胜与负、成与败似乎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打擂台》里面,导演直到最后也没让角色分出胜负,这是一次有智商的反类型片的转折,从擂台上男人们的身手表现,台下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观众却对孰是孰非、胜负的结果了然于胸,并受到了一次开心感慨的洗礼。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曾经敢站在擂台上的人,都是胜利者,他们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压在心底的遗憾。 一大堆成功学的书籍挤满各大书店,每家企业的老总都喜欢买上几本给中层、高层、基层学习,希望他们创造更大价值;一大堆励志大师、心灵导师,正在通过DVD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赢的手段、方法、心态,唯恐天下皆懦夫。看来这个年代,自卑和自闭居多,励志奇缺。而《打擂台》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励志片,简单却够真诚,而且制作力求审慎、圆融,用一个老故事来讲述年轻人、老年人关于输赢的信念。 成功学、励志学的书在华夏大地铺天盖地的大卖,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以及被现实和生活捆绑的年轻人们,多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赢得财富,赢得充实人生,解放身心,摆脱庸常的生活的困扰,去过明朗、有意义的生活。而电影《打擂台》,犹如一剂清凉药水,虽然只是小片,但它的精微细腻,已经具有大励志的效用。看过的人,结合自己的处境,想必都会收获到一些感悟和心得。

 2 ) 打擂台:你要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虽然很多观众都以为《打擂台》是一部类似《叶问》那样的香港功夫片,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讲述导演往昔情怀的文艺片。如果观众带着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失望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老式香港武打片很熟悉的观众,如果你的青春岁月曾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混迹过,那么《打擂台》就会是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

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梁小龙和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岁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常熟悉邵氏功夫片的观众,未必能从《打擂台》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观影快乐。作为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在现在这个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电影市场来说,注定不会大卖。这样一部挂着功夫片的幌子,卖的却是导演个人情怀的文艺片,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似乎并不奇怪。在大部分影院,《打擂台》的排片量和上座率都很可怜。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光有“情怀”是不能卖钱的。我对邵氏功夫片也不能算是死忠粉丝,大部分邵氏功夫片都是当年混迹录像厅时留下的底子,多年之后再用来解读《打擂台》这样的片子,已经明显是力不从心。对于像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我不是去电影院看一部郭子健导演的电影,我是去看梁小龙和陈观泰,以及自己的回忆。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这种情怀,那你从这个电影中也一样看不出来。

《打擂台》是一部典型的“文艺有余、类型不足”的电影,影片故事以一个典型的功夫类型片模式开头,当观众开始对这个“傻小子拜师奇遇记”产生期待的时候,影片故事忽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缅怀功夫片往昔岁月的情怀文艺片,虽然中间不时出现两场打斗,但很明显导演的叙事意图志不在此,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刻画香港版“逝去的武林”,最后的结尾干脆变成了两位往昔大侠的精神胜利。对于那些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夹带私货的叙事类型非常有个人情怀,甚至可以将本片上升为cult片的范畴;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类型片观影期待的观众来说,一部类型片忽然变身为文艺片,却是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

(先声明一下,“文艺片”(wen yi pian )和“艺术电影”(art film)是两回事。)“文艺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喜欢思考人生拷问人生但不负责解决人生,换句俗话说就是挖坑不管埋。而商业类型片不管开场提出的话题多么宏大多么离奇,最后一定会给观众一个封闭性的结尾。这种强制性的封闭结尾尽管根据叙事技巧的高下有好有坏,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的组成部分。二者并不分高下优劣,只是不同的电影叙事类型。但很明显,对于“文艺片”来说,它的观众群体一定是相对小众的。

《打擂台》的结尾,就暴露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的本质。只要你被它感动了,你可以从中得出无数种解读,反正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你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有被它感动,那就什么都没了。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作为一个没被它感动的观众,我只能尊重导演的个人情怀,以及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但所谓“情怀”,并不能掩盖它在市场面前的尴尬。

 3 ) 情绪很饱满 故事稍单薄

最近香港本土电影好像都有点怀旧病,确实是老了。《每当变幻时》《老港正传》《岁月神偷》到《打擂台》,从市井变迁到政权转换,功夫早就不时髦了,谁还相信擂台上能打出一片天?
怀旧病的毛病就是这样,絮絮叨叨地,翻来覆去讲的就是那些破事儿,虽然《打擂台》看的时候也是唏嘘激动不已,但从情感上来说怀旧励志的成分很讨好观众。但故事其实没什么创新,激动完就激动了,没记住啥具体的。
当然这个电影还是非常值得看,我群发短信推荐给朋友了。

 4 ) 壳是功夫片,核是励志片

这片子是展现老先生们现状而非故态的电影,多的是对一生的总结,看得人唏嘘,少的是对功夫片黄金时代的致敬,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打斗段落之外,从镜头到技法都是现代文艺片的路数,不如预告片爽快。最后决斗还是梁小龙搞定,情感无处宣泄。所谓港片开头,日片收尾。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功夫片,但绝对不是打来打去的鸡血片,壳是老港片式的搞笑功夫,核却是励志,看到最后满腔热血,充满斗志。老家伙们的演技像陈年的老酒,品起来有点苦,有点甜,回味却绵长。不能不说戏骨也要看骨龄。

 5 ) 文以载道,戏以明志的好例子

所以说嘛,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角度诠释。
许多人已经谈过打擂台和邵氏黄金时代的武侠片的血脉相连的关系。对,这绝对是一大卖点。

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厉害的文学成就什么?既不是四六骈文,也不是屁克尼克在河边的白话文,而是春秋笔法。你以为本朝媒体工作者都是吃素的么?历朝文人骚客留下这么多墨宝,有多少指桑骂槐的佳作留存于世?

所以,大家喜欢强调怀旧,拿文艺方式解读本片,身为水瓶座的小弟偏要拿社会学的脉络来梳理一下【打擂台】。

要理解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互动,必先要理解现在香港面对的种种困境。

背景一:现实中,曾经叱吒一时,现在日暮西山的港人面对曾经百般嘲笑,现在羽翼渐丰的内地同胞,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惭形秽,又有怒己不争的一腔怨愤。上海和香港,这出双城记永远是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上海正在以无人能及的极速发展,而香港则坐困愁城,迷失了发展方向。

背景二:而随着公民社会的日渐成熟,近几年香港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怀旧浪潮,社区保育 vs 地区重建成为社会运动界的最主要议题,电影界也当仁不让,拍出了像是岁月神偷这种触动了港人对逝去岁月集体追忆的制作。

背景三:八十后 vs 五十,六十后是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前一段时间的社区保育,高铁修建,以及补选中,许多八十后激烈批评社会现状。对于现在居于高位的人,八十后几乎一面倒地指责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既无能又贪恋权位。而所有五十后的老板又非常不满八十后员工的表现,称他们是草莓族,不肯接受压力还要毫无业绩就要求升职加薪。

基于上面的背景,里面师徒的互动,黄又南和贾晓晨的关系,甚至那只臭不可言的蜡鸭也能用一条细细的丝线穿在一起。

泰迪罗宾其实就是香港的化身,身为一时俊杰,受尽万人景仰。但是时移世易,曾经的丰功伟业都随风逝去,过去的名门罗新门现在要沦落到转型为茶楼服务街坊方能苦苦支撑。这跟香港的境遇何其相似?现在不也是靠自由行,服务大陆游客才能勉强支撑吗?

在泰迪罗宾昏迷期间,全靠两位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的五十后徒弟梁小龙和陈观泰一力承担起罗新门的大小事务,罗新门的招牌方能传承至今。虽然今天招牌蒙上灰尘,但是重见天日的时候还是有人肯给面子上门拜访的。这跟今天的香港局势何其相似?香港辉煌的日子已经是明日黄花,但是提起香港,一般人还是会给点面子,觉得大概这也是个值得一去的旅游目的地。

而刚开始时梁小龙和陈观泰对黄又南的态度,100%就是现实中五十后对八十后的看法 - 瘦弱,不堪一击,有点鬼主意但是完全不可靠。而黄又南作为八十后的代表,既展现了开头的一事无成,跌进了处处碰壁的窘境,也将现实中八十后社运青年的热血,韧力带入了电影当中。那股明知自己和对手实力差距甚大仍不肯放弃,坚持锻炼的毅力和现实中的八十后反对者们其实心灵相通。

还记得贾晓晨和黄又南的那段若有还无的感情吗?这段感情注定无疾而终,因为贾晓晨要回上海。。。这里已经挑明了说上海就是香港的竞争对手,贾晓晨代表的可能是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具体代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香港青年的黄又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贾晓晨回归上海,看着上海重新夺回属于它的辉煌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至于那只蜡鸭,代表的就是电影里竭力反映的香港精神 --

不屈不挠:30年如1日的传承下来
灵活变通 :面对难关,管他蜡鸭还是腊鸡,能达成任务就成。

在剧情的最后,那只象征两代人共同珍惜的香港精神 - 蜡鸭终于达成了它的使命,在杯盘狼藉之中被五十后和八十后一起享用了。这一点明显就是导演对两代人的良好祝愿。

这,就是我用我认知的香港社会现状套入电影中做的解读。有人有看法吗?

 6 ) 木棉花开的时候

由结尾说起。

电影的ending,梁小龙,陈观泰与陈惠敏三人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搞得晚辈的李海涛和欧阳靖只能用“oh,shit!”来表达内心的疑惑。
陈惠敏继而对他们说道:”过个几十年你们就懂了。“

懂得什么?

在这场ending的笑容之前,李海涛正与梁小龙进行一番恶战。由于“拳怕少壮”,梁小龙被李海涛打得跪地不起。但大师兄陈观泰对梁小龙说:“不准跪着。要打,就一定要赢!”

因为饰演师傅的泰迪罗宾说过:“擂台,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打。想放弃,就别打,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

想起师傅教诲的梁小龙于是热血爆棚,最终以一腿凌厉脚法击中李海涛前胸,李海涛倒地。但,倒地的李海涛很快就继续站了起来,而梁小龙却因耗尽体力而倒下,胸前用墨笔画上字的T恤浸在一片汗水之中。

紧接着就是梁小龙,陈观泰和陈惠敏三人甚有默契的笑脸。

难道这部戏不是讲输赢的?不是说“要打就一定要赢”吗?梁小龙他妈的并没有赢呀!这师傅的鬼话是说来干嘛的?

错了。原来这不是简单的输赢。虽然泰迪罗宾饰演的师傅罗新非常认真地说到”要打,就一定要赢!“,但,”赢“只对了一半。原来,要赢的那个对手——

是你自己。

这是一部关于“尊严”的电影。

人生就像一场打擂台,哪里都有比赛,无处不是挑战。畏惧,挫败,失落……在所难免。摔倒了要爬起来,不能跪下。“拳怕少壮”并没有什么可怕,不想输,不打就可以。但不打,输掉的是自己。有斗心,战胜自己,老师傅都是真英雄,年纪大细又有何所谓?电影中有一只被“鸡”偷龙转凤的“腊鸭”,其实鸡鸭亦无所谓,闻着臭才是真谛——“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倒地的梁小龙仿佛看到师傅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师傅还说,五月的木棉花多,飘在空中很美。

飘出来的是棉絮。木棉花不但是花,也结果。经历五月的雨水,成熟的果实裂开,棉絮开始飘出。

木棉象征着某种开花结果的生命力。只有具备成熟的果实,木棉才有驰骋的天地。飘曳的木棉亦是一种希望。

《打擂台》是一套笑中有泪的电影,有讪笑打闹,亦有悲观与低落的感伤。而结尾却能让人如同看到飘于空中的木棉般,醒觉到生命力的希望与美好。

真是一部好电影!!诚意推荐!!






 短评

怀旧风席卷而来,就算我没赶上那个《霍元甲》、李小龙的年代,还是觉得这样电影的感觉真好

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最愚蠢的致敬手法之一,反例参照热海搜查官

6分钟前
  • 耳田
  • 较差

励志励的我好窝火~

9分钟前
  • L@TtE™I我亲爱的偏执狂
  • 还行

万里腊鸭永不倒

12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如果你不知道梁小龙和陈观泰是谁,那么你就别评论这部电影,因为无论你评论什么都能显出你的无知

17分钟前
  • 大黄哥
  • 力荐

这片子是展现老先生们现状而非故态的电影,多的是对一生的总结,看得人唏嘘,少的是对功夫片黄金时代的致敬,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打斗段落之外,从镜头到技法都是现代文艺片的路数,不如预告片爽快。最后决斗还是梁小龙搞定,情感无处宣泄。所谓港片开头,日片收尾。不如《刑房》系列。

1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还好吧

21分钟前
  • jameswoo127
  • 还行

泰迪罗宾就是龟仙人!

24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不看好郭子健

28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师傅醒过来后,当时我就精神了。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很精彩的小制作电影,刘德华作为投资人的眼光以及品味确实值得称赞

37分钟前
  • 张朋辉
  • 推荐

当年两个新人导演和第一次做监制的林家栋站在金像奖领奖台上,多次感谢刘德华愿意投资这部很可能会赔钱的电影。现在差不多过去十年,今时今日的hk更让人觉得「唔打唔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贏」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代表着深入每一代hker骨髓的香港精神

40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怀旧.

4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4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旁邊一哥們笑得不行,不是他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

50分钟前
  • 左手斷掌@HK
  • 还行

是功夫片,但绝对不是打来打去的鸡血片,壳是老港片式的搞笑功夫,核却是励志,看到最后满腔热血,充满斗志。老家伙们的演技像陈年的老酒,品起来有点苦,有点甜,回味却绵长。不能不说戏骨也要看骨龄。

55分钟前
  • 英炸鸡
  • 力荐

因为泰迪罗宾,我已经失去评判的能力。

60分钟前
  • 沒有魚的貓
  • 力荐

陈观泰都这德性了

1小时前
  • 辽东胖尊者
  • 较差

居然是金像奖最佳影片

1小时前
  • mmhh
  • 还行

说什么港片复苏、往昔回忆,不过就是起用了一批老演员的小成本影片而已。

1小时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