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的脚本非常精准、仔细、神奇,每个镜头都画了草图(即分镜表),特别是剪辑较复杂的戏。他的剧本大多有六百多张草图,每个镜头的效果都精准计算过。他曾说:“我喜欢将他们写下来—不论是多小的细节—就像作曲家加下音符一般。”
在这些分镜表的说明中,每个数字代表单独的一个镜头,数字后带有字母的图则代表前一个镜头的延续。说明后括弧内的数字代表镜头的时长(以秒为单位)。
这部摄制于1959年的彩色电影虽然在名头上不一定有第二年的《惊魂记》声名大噪,但是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已经看出希区柯克在对“悬疑”这一词的重新定义。在一般人看来,让一个故事的发展始终保持行动和结局的未知便是一个悬疑电影标准的测度,但是在《西北偏北》中,希区柯克开始用多层悬疑转换和叠加来构架同一个故事的发展,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他的那部《惊魂记》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开始将《西北偏北》做减法,用两次悬疑转换便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构架,但是在后者中,这种悬疑转换多达十次。
多层悬疑转换
本片的故事开端,便放置在喧闹的城市街道上,一种无意识的人群攒动画面,让观众很快进入一种在“城市工作”的状态,而随着主角罗杰和秘书的一连串对话中,我们便了解到这位“广告界”人士的基本性格——世俗、精明、过度自信,这也让他在之后的绑架遭遇中降低了不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总而言之,我们的主角是一个偏于“灰色性质”的都市成功人士。
但是在电影开场仅仅六分钟,便发生了让人咋舌的绑架事件,这种迅速进入悬疑场景的手法,貌似如果提前知道是希区柯克的电影,便不足为奇,但是之所以这么迅速,还是和其后多层悬疑转变有关,在第一个悬疑发生之后,电影便开始一连串的悬疑转变:悬疑1:罗杰为什么被绑架?被谁绑架?悬疑2:卡普兰是谁?悬疑3:罗杰能不能活着走出去?悬疑4:绑架罗杰的人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了?悬疑5:被警方通缉的罗杰会如何收场?悬疑6:伊芙和绑架罗杰的人是一伙的,罗杰深陷两面受敌。悬疑7:罗杰知晓伊芙和绑架他的人是一伙的,他会如何对待伊芙?悬疑8:在知晓伊芙原来是CIA的间谍,就是实际的“卡普兰”,罗杰会如何面对?悬疑9:罗杰被伊芙枪杀?罗杰假死之后事态如何发展?悬疑10:罗杰英雄救美,是否会成功?
这种密集型的悬疑制造,其实除了增加故事的叙事力度外,更多是在继续希区柯克一贯的电影主题——人物如何行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众多悬疑的营造只是改变了配角的人物身份,或者改变事件发生的背景,但是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始终是主角——罗杰的如何应对,比如对于女主伊芙,一开始她只是一个萍水相逢的性感美女,而之后则变成了和绑架自己的人有关,再之后才发现她原来是CIA的卧底,这种多重身份的设定转变只是作为悬疑的背景存在,而罗杰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意即——他如何走下一步。
人性的转变和商业电影“套路”
如果我们尝试思考下在经过多次悬疑转变之后,故事的结局和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便会很快发现,主角罗杰的人性转变才是整部电影最后的“结晶”。
我们稍微留意下电影开头的那段罗杰和秘书的对话便发现,罗杰既做出了为争抢一时的出租车而撒谎秘书生病,并在车中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道:“在广告界没有说谎这回事”。这种言行便将都市中产阶级上班族的优越感,和犬儒主义的价值观肆无忌惮的表现出来,而这个经历过两段婚姻的中年男子,在对待爱情这一块相信应该相当老道并麻木了,但在经过诸多事件和巨变之后,他开始为伊芙心醉,不仅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寻她和绑架分子,而且还在伊芙有生命危险的时候,第二次去英雄救美,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一开始的罗杰可以做的出来,或许这种多层悬疑的转变本身也是在多层次的转变人性吧!
但是这次希区柯克并没有用一种煽情性的方式去讲述这对甚为复杂的情侣,而是用一种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性暗示”技巧来组构加里·格兰特和爱娃·玛丽·森特之间的“热情似火”,尤其是火车包厢中的一段,两人用着各种充满挑逗意味的词句来调情,但是这种浓厚性暗示的场景风格也并没有让电影的情色意味过于厚重,而是通过流行化的爱情桥段来调节这段危机四伏的冒险经历,尤其是当我们知晓伊芙和绑架分子是一伙的,更是需要一种“刀刃上的玫瑰”来调和这种“温柔的陷阱”,貌似死亡之前的性诱惑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希区柯克这次狡猾的利用这种通俗爱情的“套路”来让悬疑的危险沾上“夜色的香芬”。
毫无疑问地是,这种对于人性的转变和性暗示通俗爱情故事的利用,把电影悬疑的多层转变进展的恰到好处,当然这也和希区柯克向来利用形式主义场景调度分不开,从联合国上方俯视的几何构图,到拉什莫尔山上用总统雕像来进行画面的营造,都充满了浓重的“希区柯克”风味,自然让这部商业意味浓厚的电影有着不同的标志和符号,但是不管是前一年的《迷魂记》,还是后一年的《惊魂记》,都不同于本片的整个基调——一种喜剧式的气质,《迷魂记》中的金·诺瓦克有着忧郁的气质,同时电影的结尾也相当凄惨;而《惊魂记》中死去的数人和安东尼·博金斯最后邪恶的笑容,无论如何都让这部电影的恐怖和惊悚意味弥留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但是《西北偏北》却不同,不管是醉酒后的追车,还是火车上的挑逗,都在加里·格兰特那副英俊而调侃的脸上显现出众多活跃气氛的因子,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电影气质或许才是本片在希区柯克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亮点吧。
转自时光网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4453663.htmlnorth_by_northwest_xlg
这部电影大概在四、五年前看过,只记得几个画面,情节全部忘掉了。人的记忆力果然有限。
电影讲述一个普通商人被错当成CIA特工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男主角是一个普通的广告商人,安于现在的生活。他在与朋友聊天中,随口说出了一个虚拟特工的名字,引起了一个泄露国家情报的团伙的注意。团伙的两个打手将男主角挟持到一个豪宅,准备杀死他。感到莫名其妙的男主角虽然极力反抗,最后还是被灌醉后放到了冲向悬崖的车里。男主角虽然醉了,但还是将车脱离了险境,可是因为自己驾驶失误,发生了车祸。警察将男主角抓起来后,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在第二天带领警察去调查昨天的豪宅。来到豪宅后,昨天所有的人都消失了,甚至还出现了豪宅的女主人,警察见此只得罢手。男主角不甘心,决定调查被错认为是他的那个人,此时他并不知道此人就是特工,而且并不是真实存在。男主角调查一番后,找到了豪宅真正的主人。当他与豪宅主人会面时,豪宅主人当场被杀,男主角被现场的人当成了凶手,使他上了通缉名单。男主角只好坐火车离开了这个城市。在火车上,男主角遇见一位漂亮的美女,美女不仅协助他躲避了警察,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夜情。下车后,美女将男主角要找的人的见面方式帮忙问了出来。其实,美女是犯罪团伙的手下,她给的地址是要杀死他的地址。男主角来到那里后,遇到了空中飞机上的袭击,他机智的逃了回来。这时男主角才怀疑美女的身份,并用计策得到了美女的行踪,并在一个拍卖行认出了团伙的打手与头目。同时,本打算不管男主角死活的CIA领导看见了他,见他巧妙离开拍卖行的行为,决定了一个计划。随后,男主角与CIA领导在机场见面了,男主角这时又得知美女原来是CIA特工,男主角决定参与这个计划。接下来,在拉什莫尔山男主角与美女上演了一出诈死,让团伙头目相信了美女的身份,然后就离开了。男主角此时已经深深爱上了美女,为了阻止她与团伙头目一起离开,在医院中偷偷溜走,来到团伙的家中。躲在外面的男主角发现,团伙头目已经发现了美女的真实身份,要杀死她。男主角挺身而出,协助美女离开,并与团伙的打手们展开了一番搏斗。最后,正义战胜邪恶,而且男主角还因祸得福娶了美女作为老婆。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悬疑片,堪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的完美之作。影片的情节、悬念,包括情节的转折,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而且电影的画面、场景也都是那个时代的顶级品质,甚至对白都让人回味无穷。看这样的电影就是一种享受,而且会百看不厌。所以,即使这是第二次看,同样会被情节所吸引。
故事的设定——错认成其他人——在那个年代很新颖,在现在来看也不过时。错认之后,必然会发生一些故事,所以男主角被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也吸引着观众们看下去。随着故事的进行,男主角被误当成杀手时,更是增加了电影的悬念,我们会不时的思考,为什么男主角会被错认为一个人?这个人究竟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把他弄成凶手?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未解之迷,让人不得不继续下去,电影就这样一步步的吸引着观众看下去,一直看到真相大白。真相大白后,电影并没有停止设置悬念,而是给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美女既是那位需要保护的特工,因此我们就会继续想知道美女与男主角的接下来如何应对,所以电影依然让人欲罢不能。总之,本片通过悬念的铺陈,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将观众完完全全的吸引住。它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片,而且如此精彩的情节在今天来看并不会感觉俗套。
本片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既是电影精美的画面和场景设计。作为一部1959年上映的电影,它竟然是彩色的、宽屏的,让我很意外。那个时候的电影都还停留在黑白片的阶段,使用彩色并不多见,至少在六十年代以前的彩色片我见得很少。同样的原因,宽屏的电影更是不多见。因为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这部电影的画面特别出众。行色匆匆的纽约办公楼、熙熙攘攘的人群、装修奢靡的豪宅、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等等等,全都收入在电影精美的画面中,这些都是在黑白片、非宽屏电影中难得一见的。除此之外,电影的场景设计堪称巨制,飞机对男主角的袭击、拉什莫尔山上的追杀与逃跑、在悬崖边的飞车等等,这些场景在那个年代的电影中很少见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异常真实并不逊色。本片中的这些惊险镜头,是我看过的Hitchcock电影里最大的场面了。总的来说,本片在视觉上的体验绝对可以改变任何人对五、六十年代电影的看法,很超前!
电影的台词也意味深长,每一句对白下都有着言外之意。尤其是男主角与美女之间的对话、调情,更是包含有各种情绪,从互相试探、了解、到彼此帮助、挂念,以及男欢女爱之间的戏谑,都让人回味无穷。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有心人定能体会到。
Hitchcock的电影看得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感觉到他的电影以情节为看点,并没有太深刻的主题,也不想表达什么观点。这样的电影,在现在来说就是一部商业大片。当然,他的电影在情节吸引人之外,还有着一些其他技术性优点,比如本片使用的蒙太奇剪辑。只不过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电影看客来说,难以体会本片中经典的蒙太奇画面,Hitchcock的电影也就能理解到如此了。看着Hitchcock的电影,发现如今有一个与他很相像的导演——Christopher Nolan,同样的拍摄商业大片,同样有着自己技术性的追求,不同的是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主题更深刻。
本片的男女主角都是我的熟面孔。男主角Cary Grant看过他的很多电影,在本片里他老了,有了白头发。除了老了之外,Cary Grant其他都没变,还是那样迷人、帅气,而且说对白的语速也慢了很多,看起来舒服多了。女主角Eva Marie Saint在《码头风云》里见过,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没想起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才记起,电影看太多就是这个坏处。她在《码头风云》里很不显眼,没有想到在本片里却是美丽不可方物,而且说话的腔调特别吸引人。看来女演员得需要调教,好的导演能调教出好女人。其他人不熟悉,不提也罢。
总的来说,一部好看的悬疑片。从题材、情节、悬念、场景各个方面都堪称经典,是一部百看不厌的佳作。
Eva Marie Saint
Annex%20-%20Saint,%20Eva%20Marie_01
序列:0574
IMDB.Top032.西北偏北.North.By.Northwest.1959.BD.3Audio.MiniSD-TLF
2011-10-06
《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证明艺术不朽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为当时的大众提供了娱乐,而且成为后辈电影家不竭的灵感泉源,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向来严肃挑剔的目光同样给予了这部作品高度的凝视。对于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方面倾向于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钟爱,以致于将其视为不可替代、无法重现的历史神话,另一方面则始终不放弃运用理性揭秘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之谜,企图将其降级为一部可理解的、能够被模仿的亲近之作。本文将介绍一种对《西北偏北》的理解方式,选自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撰写的经典电影教材《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最后一部分的电影评论示例分析。这不仅是一篇针对个别电影的个别解读,最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够生发为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论,从而拥有普遍意义。
作者将《西北偏北》视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仔细研究了这部电影的运作方式。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尽管希区柯克一向宣称,他拍的是惊悚片(thrillers),而非侦探片(mystery films)。不过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仍然借助了侦探故事的情节模式。一个侦探式的主人公代表观众的视角去解开影片所制造的谜团。惊悚片强调悬疑和惊奇效果,鼓励导演在剧情中误导观众。因此,《西北偏北》是两个片种的混类型。
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西北偏北》采用双线叙事模式。其一是一群间谍误会广告业务代表罗杰·索希尔是美国情报员乔治·卡普兰。虽然那群间谍一直无法抓到他,但是索希尔自己反而成为他们所犯下的谋杀案的主嫌犯。所以,他必须逃避警方的追捕,设法找出真正的乔治·卡普兰。不幸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乔治·卡普兰这个人存在,这不过是美国情报局(USIA)设下的饵。另一条叙事线,是乔治·卡普兰遇到了伊娃·康达,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一段主流电影不可或缺的罗曼史故事。
除却运用双线叙事模式外,该电影的中心情节含有许多传统叙事惯例。譬如“搜索”的模式:索希尔出发去寻找卡普兰。“旅程”的模式:索希尔一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南达科塔的瑞比城。一路换乘出租车、火车、卡车、警车、巴士、就护城及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由各种叙事惯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情节看起来合理一致便于理解。首先,影片制定了一个精密的时间表,包括四个昼夜:一天半发生在纽约;第二晚搭上前往芝加哥的火车;第三天在芝加哥和皮瑞站;第四天在总统山。其次,主人公要保持统一的形象和性格,由加里·格兰特出演巩固了这个形象作为一个广告商机智、绅士、优雅、充满男性魅力的形象特征;再次,重复出现的母题,也让此片有了统一的调性。如索希尔身陷的陷阱都在高处:汽车差点跌入悬崖;爬上范·丹在悬崖上的别墅;以及最后和伊娃悬在总统山壁上雕出来的石脸上。索希尔不断变换交通工具也形成一个重要母题。
仅是外部叙事上的统一,并不能解释本片在情绪上所造成的冲击力。对于影片内部不断营造的悬疑与惊奇,我们需要借助波德维尔创造的认知层级(hierarchy of knowledge)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情节提供故事内容范围的尺度拿捏形成了认知层次。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问:“谁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在《西北偏北》中,形成了中情局、观众、索希尔这三个认知层级。导演的叙事安排就穿插在这三个层级之间。本片最直接操控观众认知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上的主观镜头(optical POV)。这个策略限制观众在那一刻只能知道该人物所知道的事情。
比如,影片开始时,影片的镜头多是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什么,观众才能看到什么。观众的认识能力和主人公同一。观众和索希尔一样希望尽快找到自己被误认为卡普兰的原因。影片采用这样的策略引入影片的第一个悬念:谁是卡普兰?观众的认识水平被影片限制了38分钟,在几乎快要失去等待耐心的时候,影片通过一个索希尔逃亡的全景镜头,将我们的视野从索希尔的感知能力中解放了出来。观众来到中情局,知道了卡普兰身份的真正秘密,而索希尔依然在逃亡路上。在这个时刻观众的认识能力超过了主人公。观众认识范围的改变,提供给剧情一种惊奇的效果,我们拥有了比主角更多的故事信息,在接下来当索希尔每一次设法寻找卡普兰时,就会引发“他是否会发现这个事实”的悬疑气氛。
在随后的剧情中,观众的认识能力多次超过主人公。比如,当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之下在火车上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后,观众一开始和男主人一样沉浸在一场艳遇之中。不过,当女主人公托人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另外一个厢房。接入手打开纸条的镜头,上面写着:“明天早上我该如何处置他?”摄影机一退后,观众马上就发现,读纸条的人正是追杀他的间谍,原来伊娃也是间谍群的一员。而索希尔要到影片的十分钟后才知道了这个事实。正是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导演安排片中的那场著名的高潮戏,索希尔被一架飞机暗杀。
片中另外一场戏,中情局的教授将伊娃卧底的身份告知索希尔,他们制定计划以帮助伊娃重新取得间谍头目的信任。观众的认识能力在这场戏中被降到最低水平,我们能看到的是索希尔和教授在上飞机前的谈话,而具体计划估计是在飞机上制定的。这是一次中情局知道、男女主人公知道,唯独观众和反派不知道的计划。所以当他们完成计划在树林重逢时,影片又制造了一次惊奇。
再如,影片最后部分在总统山下别墅发生的事情,是全片第一次让索希尔知道的比其人物都多的地方。他发现了对方走私的来龙去脉,以及发觉坏人即将杀害伊娃的阴谋。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全片开始时以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为主导的视觉叙事中 ,观众被引导去注意男主人公能否成功。这时,被限制的线索是中情局的行动,所以当他们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怎么办时,中情局出现了,上演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套路。
总之,导演通过随时掌控变换片中人物以及观众 的对剧情的认知范围,巧妙地对认知层次进行布局,在一系列“可能”与“意外”的事件中制造出悬疑和惊奇的效果。这构成了这部影片以及希区柯克电影的戏剧张力。
综上所诉,在这篇对《西北偏北》的分析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层级”这个核心概念。电影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认识层级的掌握,从而操控和调动观众观看电影的情绪,这是电影“悬疑”的核心创作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向所有以制造悬疑吸引观众的所有同类型电影。这篇文章的贡献就在于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出发,把原本只存在于观众观感的模糊的悬疑气氛透明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效法的创作手段。即在一个神奇的希区柯克身上挖掘可以被复制出无数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基因。
文献
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看老电影,尤其是经典电影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能明显的看到要学的是什么。希区柯克的电影就很容易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在惊险处的音校和配乐、怎样暗示情节的转折、特写以及剪辑……一切都是典型的“教学材料”。
罗杰和梵丹的第一次对话时,梵丹关上窗帘,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恐怖的气氛开始,接着梵打开他身后的台灯,他背着光,脸色显得阴沉,而罗杰却被照的很亮。接着罗杰被灌醉,他开着车差点掉进海里,其中最惊险的镜头是车轮亚碎岸边的一块沙土的特写,然后又以车掉头开走结束。
罗杰去联合国找唐先生,发现当晚那套别墅里的人压根不是它的主人,此时,间谍在大厅背后飞刀刺死了唐,这是全片中第一次赤裸的出现凶杀场面,来的很出人意料。
真正算的上教科书的是罗杰在乡村马路上被飞机追杀的一段。曾经在书里看到那段的每个镜头的图示,颇好奇。最后一幕是罗杰被轧在卡车底而飞机直接撞向了卡车,罗杰最后逃跑。
罗杰潜伏进梵丹郊外的家中(作为工设学生我不得不说那个房子还挺牛),在栏杆下,他看见莱昂纳德和梵丹对话时将一把枪放在身后,这时新的悬念出现了,他是要杀死主人吗?主人公此刻和观众同样疑惑。而结局出乎意料,他用的正是女主角的那把空枪,此刻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女主角的危险处境上。
……
最后在总统雕象上逃命的一场当然是最惊险的了。音乐的诡异也在此时达到了最高潮。但结局是显然可以猜到的(老片子,而且是好莱坞老片子……)尽管如此,我丝毫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场景厌倦,不论是追杀、跟踪还是男女主人公的亲昵……因为我总是期待着下一秒钟会出现的新花样。也许这就是希区柯克的神奇所在。
经典悬疑追踪片配美女帅哥的模式,现在倒是看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不过在当时肯定是很轰动啊。当然最后那个总统雕像那里还是够刺激的,嘿嘿,火车进洞。(被选进Museum of Sex里面作为电影情色段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你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经典的飞机杀人一幕,确实大银幕震慑。旁边一个胖头男开音轨给天真小妹讲解起来:知道嘛,大家都说诺兰《星际穿越》玉米地🌽,其实原始出处是这里。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这部希胖知名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却成为了我在今年至今为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纵观这个剧本,逻辑硬伤无处不在,人物行为不合理性严重,一些细节处理幼稚到令人发笑,这样的故事让人根本无法提起观影乐趣。即使有希胖精湛的戏剧处理手法和剪辑功力,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有过誉的嫌疑
情节上的大悬念依然优秀,细节上的纰漏从今天的电影水平来看又令人无限遗憾。
肥西对场景分镜头的要求近乎苛刻,那场公路农场飞机的追杀戏已经载入影史,在《认识电影》里有100多个分镜,包含远近中景、构图、运动镜头、人物表情和台本。于运动镜头的推敲,肥希你是有多痴迷。8.4
希胖就是质量保证,场景多样巧妙,对话幽默感十足,复杂的悬疑片也能很轻松。
商业片导演还是应该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积极地汲取营养。
应当说是希胖生平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要满足恰逢其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要将已经锤炼至炉火纯青的悬念技艺再推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要拍出几个永垂影史的场景,要在貌似娱乐性的场景中注入有涉冷战对抗的荒诞味母题……功败垂成也得对其有敬意 3.5
8/10。希氏偏爱使观众随着角色视线看见威胁的接近产生焦虑:罗杰被大灌波旁酒后飞速转换方向盘逃命,故意拍到前景的发动机盖,给观众带来疲劳驾驶的震颤;在罗杰和伊娃对话的餐车外出现警车,侦探走向停止的火车;在罗杰刮胡子的时候清洗室进来两侦探;当罗杰乘侦探们的车开走,镜头摇向伪装成园子的打手;总统山上的打手突然从背后跳出来;辅助悬念的幽默俯拾皆是,譬如罗杰给母亲指了右边的打手,母亲直接对谋害儿子的打手发问,电梯乘客们哄然大笑,再如罗杰假装疯子,质疑艺术品真假,不按规矩随意出价,被保安撵走让封锁拍卖会的打手干瞪眼,制造混乱脱险的套路上升了新意。锋芒犀利地探讨了国家造成公民的牺牲,政府为了重要的情报乐意以普通人的生命作为诱饵,仅高潮就表现了政府的冷酷:国父头像高高在上盯着逃亡的男女主角,冷漠不眨一眼。
恐怖不仅产生阴暗的、狭窄的的空间里,如果需要,也可能让他发生在明亮的、空旷的地方。重要的是让它不知何时来,从那个方向来。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 放到今天依旧是一部超赞的商业类型片。犯罪,悬疑,喜剧,爱情,动作…飞机火车总统山,各种元素应有尽有。开启嘴炮模式的加里格兰特魅力无穷,演技润物无声。金发女主也很有魅力。名垂影史的摄影和分镜更是名不虚传,道具布景也很精致。巨幕效果亦为影片增色
如此巨大的逻辑错误,这片居然成经典了=,= 声效还不错,女主角的每一套裙子都挺美的。至于最后的火车进洞。。。
喜欢其中的幽默元素,很好地填补了当时技术上的不足。Cary Grant在拍《西北偏北》时,一天的片酬就有5000美元,Eve一天的片酬是2000美元。《西北偏北》上映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当时算是希区柯克呼声最高且最成功的作品。By the way,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主是James Stewart。P.S.话说Stewart本来是要出演本片男主角的,结果《迷魂记》票房不佳,希区柯克觉得James太老气质不再,后来就回绝了他。结果最后Hitch找了比Stewart还大4岁的Cary Grant(不过Cary Grant看起来确实比James Stewart年轻些)。《迷魂记》成为了James Stewart和希区柯克最后一次合作。
情节一如既往的愚蠢,但是这次的摄影太漂亮了,摄影师非常棒,嗯。
想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国语配音版的 “噢!太好了,他把床铺好了!” “对” “就一张床!” “对” “这是个好兆头!” “对极了!” “一个光着身子的人,能干什么呢?”
希胖的所谓“悬疑”是极度尊重观众的悬疑,不明白这一点的后来者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明明叫北西北很好,为什么豆瓣选名是西北偏北呢?唉..谍战片的经典,十分喜爱那个建在峭壁上的木屋。加里格兰特一错再错地被利用到底,变成了半路出家的间谍,整部割裂式的情节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后悔自己不是学电影出身,不然能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长篇大论”,写他个几篇论文,赶机会也模仿他拍个作品。庆幸的是自己不是学电影的,不然把爱好变成任务,爱好终会变成痛苦。
一年里最后一天能看这么好电影,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