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为了探索这个问题,导演用六年时间跟踪拍摄三个人的青少年生活。这三个主人公正是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出生的人的生存状态。
一.六年的生活轨迹
马百娟在贫困地区上学,梦想能去北京读大学,后辍学,因为没有基本能力找不到工作,在16岁时嫁人。
徐佳多次复读后考上大学,找工作屡屡碰壁后供职于一家公司,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
袁晗寒辍学后出国读艺术学校,假期去上海实习,后在北京注册自己的公司。
二.个体反映的社会现象
读书时的马百娟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还有一点走出去的梦想。经历了辍学找不到工作的她,梦想破灭了,最终她的命运和当地的那些女人一样,早早结婚,被束缚在了她长久生活的贫苦的土地上。
徐佳把考大学作为唯一出路,经历了多次高考才考上大学,是因为他不够努力吗?或许还因为和他人教育资源的差距。普通学校毕业,没有社会背景的支持,难以找到想要的工作。他认识到世界的不公平是无法改变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改变一点点现状,最后得到的或许只是稳定不变的工作与平凡的家庭生活,这正是大部分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袁晗寒在辍学后可以选择考心仪的学校出国念书,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不必要一条路走到底,容错率更高。这大概是世人对金钱执着的原因吧,金钱所可以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最大限度的自由,一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底气。
三.社会原因
按照社会的规则,有些人一出生就生在了别人到不了的终点。袁晗寒的生活是马百娟和徐佳想都不敢想的。马百娟和徐佳的生活,是一条路走到底的生活,而袁晗寒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因为她有选择的权利。
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教育资源必然不平等,加之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导致教育有时候可能是巩固阶层最好的手段。努力人人都可以有,可好的教育资源却是少数群体才能享有的,而往往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可能带给你努力的意识,精神的富养往往需要物质的支撑。
四.一些想法
这部片子记录的仅仅是六年时光,他们三人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谁的人生更值得过,我们找不到答案。况且生活总是冷暖自知的,别人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有着我们熬不起的苦。
如愿去读大学的马百娟就一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吗?与他人经济条件的差距可能会使她陷入自卑,因为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想要的更多了,想要却得不到是痛苦的。呆在井底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的青蛙不一定不幸福,而知道、看到过外面世界却依旧深陷井底的青蛙可能才是最痛苦迷茫的,因为从井里出去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其实,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都是有限的,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是活在井里的井底之蛙,只是有些井口大,有些井口小,有些人知道世界比自己从井口所看到的世界要大得多,有些人不知道罢了。
个体的出生、生长环境、经历等等都完全不一样,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不一样,盲目去追求别人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都有自己的路。
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做过一场关于教育的演讲,她说:
·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这种恶性竞争是对女性的伤害,对家庭关系的伤害,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说实话,我刚听到这一番言论的时候,还倍感赞同。因为我只想孩子好好地长大,做他喜欢的事,无关金钱,只要他觉得日子有趣就好。
但我今天看了一部郑琼导演的纪录片——《出路》,看完后心里和吃了翔一样地堵着难受。再反观一下刘瑜教授说的那番话,只想说一句:果真是何不食肉糜之人。
刘瑜教授的老公是著名的哲学家周濂,她自己是清华大学副教授,作为周濂和刘瑜两人的孩子,再普通又能普通到哪去?他们孩子的起点就是无数人向往的终点。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不同社会阶层的主人公,历时六年追随拍摄。整个片子没有配乐、旁白、滤镜,只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真实地诉说着几个主人公的故事。
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是甘肃农村的一个12岁女孩——马百娟,她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总是像唱歌一样地朗读课文。
她每天穿着同一件衣服,每天要帮家里喂猪、做饭、干农活。
她的学校只有两位老师,5个学生,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
她坐在山坡上读着自己写的作文,说自己要去北京上大学,每个月要赚1000块钱,要给家里买面。
她的课堂上读着课文:过去,我们的校舍昏暗狭小,现在,我们的学校明亮宽敞;过去,我们的操场坑坑洼洼都是黄土,现在,我们有了足球场……随后镜头一转,教室外面青山环绕,操场上黄土依旧。
我每次看到镜头里那个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走在空旷无人的山路上,并且眼角总是含着笑意的模样,就忍不住鼻子酸。
对于马百娟的拍摄停留在了她16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说,你们给我2万块钱,就继续给你们拍,不然不许拍了。
那会马百娟已经辍学回家,外出打工也因为年龄太小无人招收,所以她爸爸把她嫁给了表哥。
爸爸说,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靠女婿过着,就是这么个出路。
纪录片里关于马百娟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靠墙站着,和村子里其他几个十几岁的孕妇闲聊天。那一眼,仿佛就看到了她以后漫长的一生,和那个村子里其他妇女一模一样的一生。她再也不会去北京,也不会知道在北京上班不止1000块钱一个月。
镜头里第二个出现的是一名来自湖北农村的复读生,19岁的徐佳。这是徐佳复读的第三年,每天早起晚归,像无数高三学生那样。
徐佳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因为他发过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给父亲看,所以即使他心理压力巨大,也选择再一次复读,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
他每天坐在座位上埋头苦读,桌子上的书摞得高高的,只能看到一个个头顶。这个场景太熟悉了,当年我们的教室也是这样,一眼望过去全是书。
经过第二次复读,徐佳终于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可是在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毫无经验和人脉的徐佳屡屡碰壁。
导演郑琼说,有一条拍到徐佳穿着花了300块钱买来的西装准备去面试,站在公交站前的他眼里满是焦灼和迷茫,郑琼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因为她仿佛看到了很多年的自己。很多人说,徐佳是大多数人的影子,出生在普通家庭,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即使有重重压力和困难,但也会自己调整心态,因为那是唯一的一条捷径。
后来徐佳成功签约了一家电力公司,毕业三年后,也和大学女友结婚成家。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慢慢前进,如果这部纪录片能拍到他老,应该是这样的一生:
婚后有了孩子,面对房子和孩子的双重压力,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他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因为他知道,读书才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他就是我们这一代不得不参与教育内卷的父母。等到孩子成家之后,忙碌了一生的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也许还得帮忙带孙子,但是看着可爱的小孩子,他会想:这样的一生也挺好的。
镜头里第三个出现的是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袁晗寒,那一年她妈妈说:袁晗寒你感觉给我滚回家,我给你办了休学手续。因为她说:我们老师真的很烦。
相比于马百娟和徐佳来说,她就是出生在罗马的那个人。
她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上北京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可是生活太无聊了,所以她辍学了。
辍学后,不知道该干嘛的她开了一家咖啡馆,但很快就关门。
后来她又去德国留学,因为她妈妈说她有艺术天分,她也如愿考上了那所艺术学院。
在德国呆了几年后,她又回国了,因为她说:德国已经发展完了,没什么意思,挺无聊的。
因为不想生活太无聊,也不想在北京呆着,她去到了上海的一家美术馆工作。
再后来,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可是她依旧觉得生活很无聊,她每天的意义就是,对付无聊,想找有意思的事做。
她说:
·我没有想过以后的生活,只要不会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被饿死。
·我也不能选择我的家庭,我不能站在天上 看,觉得哪个好就选哪个。
·自由就是做想做的事,然后承担代价,如果代价能处理好,傻帽一下又怎样。
袁晗寒的话说出来就是一个妥妥的“何不食肉糜”。
她也许想不到在大山深处有一个女孩,每天早上只能吃开水泡馍,然后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也想不到在湖北一个小县城,有一个想靠着高考改变命运的男孩,经常压力大得手发抖,失眠。
袁晗寒有无数的试错成本,她这件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另一件事从头开始。可是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并没有是错成本。
有一个网友是这样评论的这部纪录片的:
马百娟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被迫选择;徐佳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选择,所以他必须全力以赴;袁晗寒的选择太多,导致她不知该如何选择。
看完这个纪录片再想想刘瑜教授的话,多么可笑。
她的孩子衣食无忧、前途无量,她却告诉别人“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不要焦虑,不要内卷”。这些话对于无数家庭来说,就好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站在所谓的制高点,打着关心的旗号在告诉你:你所在的阶层挺好的,就这样吧,不用奋斗了。
《出路》的真实之处就在于,出身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三个孩子,三种阶层,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虽然纪录片真实得残酷,但我始终不愿意以一种悲悯的角度去看待马百娟和徐佳,也许在马百娟的心里,这样的人生已然知足。
同情不是一个好词,尊重才是。
也许20年后,马百娟的孩子成了徐佳,徐佳的孩子成了袁晗寒,这也是我们现在这么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一位网友说,中国是一个为下一代而活的民族,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能延续5000年不绝的原因。
也许是这样吧,世界本就不是公平的,我们要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且想办法去改变。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袁涵寒说了一句非常引人深思的话,大概意思是,每个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之前,都不是自己在天上看,选择哪个家庭好,然后投生其中的,如果能够这样选,大约可以算是“机会”,可是并不是这样。
袁涵寒的困境在很多人看来像无病呻吟,“我们没有你那样的选择空间,你却说你觉得啥都没有意思”。的确,袁涵寒见过了太多的世面,看过了太多的风景,以至于在别人对于德国的先进和发达还抱有幻想的时候,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一直待在那里,多无聊啊”。“无聊”这个词被袁涵寒提起多次,她是真的想要去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真的会在当下的生活中感到无意义。于是她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学习艺术,也有足够的力量去试错,探索,最终找到令自己比较舒服的一条道路。
看似徐佳也是非常努力的,但他似乎不敢去想自我价值实现之类的问题,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了找到一份能拿到钱的工作,结个婚有人分担家务而让母亲少辛苦一些。徐佳似乎一直是对袁涵寒这样的生活望而生畏的,她可以不为了钱而斤斤计较,她可以不为了生计而拼命努力,她可以在正常的青春期有正常的男朋友,而不用为了学习和考试而否定和压抑自己对异性的渴望。徐佳如果去到了更好的大学,接触到更高维度的智慧,并且能够真正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这种意义结合起来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有大的跃升,他不用再和母亲住在破旧的出租房内,数算着被公司允诺过的工资什么时候到手。他如果可以顶住来自家人的压力,而给自己一点空间,或许他可以不用活得那么被动,可是他已经努力到了极限,即便他想要尝试跃升到袁涵寒那样的独立有个性的生活状态,也会因为没有人肯为他兜底,给他原始资本而裹足不前。所以或许,在袁涵寒所处的阶层内部,谈家庭背景没有意义,可谈的只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感觉,热望,而在徐佳与袁涵寒的对比中,又呈现出了家庭背景对人的绝对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用徐佳这么努力的样子去批判袁涵寒不努力,是不公平的,不能因为袁涵寒生得好就否认她的生活中无意义的痛苦,以及她自己为了探索而做出的努力。也不能因为徐佳努力了这么多而连袁涵寒的起点都达不到,就否认这努力的意义,对徐佳来说,让母亲少受一些辛苦,让妻子得到一个归属,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起点上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不也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意义吗?
可能马百娟是最为身不由己的一个人了,与其说徐佳是努力到极致也突破不了瓶颈,只能做到中等工薪阶层的水平,那么他至少还是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一些满足感的,他至少还是给自己的亲人,后代带来了一些福利的。但马百娟似乎连努力的机会也没有,就已经在知识上,观念上被禁锢,被放弃了。她的长辈是那种能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摄制组是私人团队而瞬间起了戒心,问摄制组要几万块钱的人,被这样的长辈所管理,马百娟对于读书上学以及去大城市生活的渴望,又有谁能够看到呢?即便她的愿望是那样朴素单纯,上了大学可以打工,打工就会挣到钱,有了钱可以给家里买面,建水窖。这样大公无私的愿望也不会被看到,等待马百娟的就只有被命运不断揉搓,无意识地生下孩子,让孩子继续过着在城里找不到任何工作,达不到任何工作的最低学历限制的生活。正可谓是狂风专打枯树叶,厄运只找苦命人。但凡马百娟能读一点点的书,她也不会被家人的那种有毒观念所束缚,受了半辈子的苦,然后告诉自己的下一代“女人嘛,不就这样!”她如果能够看到自己是多么有潜力,有能力,有创造力,是造物者的伟大奇迹,好好读书下去,以后的日子一定要比不读书过得好,那么她的生活也就不同了。只可惜,她不知道,她家里人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她。
当然,在这里也让人深感农村的孩子不读书,他们以后的生活比城市的孩子贪玩不读书一定是更加悲惨的。其区别主要在观念,我们是要承认,有一些人天生就能收到观念先进,认知正确的父母的养育,他们即便不能努力从家庭的影响中突破出去,至少也能实现对父母的继承。而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如果不读书,不接触观念先进的地方的人,不积极像人家学习,就得一辈子贫穷落后下去,就得把自己曾经深受其害的观点传给自己的后代,永世的苦难显然是比一世的苦难更加令人绝望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艰苦的地方孩子们也非常刻苦读书?是他们迫切希望吸取精神的养料,学会积极的观念,把自己旧有的,导致自己的祖辈,父辈贫穷落后的负面观念摒弃掉,也因此而过上一种相对体面的生活。
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人活着,到底图个啥?
处在不同境遇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答案。
昨天看了纪录片《出路》。
三个人,三个地方,三种人生模式。
生活在一个世界,却又好像完全不在一个世界。
一 马百娟,甘肃会宁人,简直人间极苦
山沟里的娃娃,家里穷,啥活都要干,早饭吃点开水泡馍馍,午饭是面疙瘩就咸菜,尽管挺爱学习,但智力发育迟缓,十几岁了算数还要掰手指头,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16岁近亲结婚嫁给表哥,紧接着便是怀孕,不知道下一代人会怎么样。
二 徐佳,湖北咸宁人,社会中的大多数
小镇出身,十分努力地学习,复读两年后进入大学,之后便是找工作、结婚……,像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
三 袁晗寒,北京人,卵巢彩票获得者
辍学于全北京最好的美院附中,然后是画画、开咖啡馆、留学、注册艺术品投资公司,时常觉得生活无聊,想要找点什么事做做。
每个人都在找出路,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出路。看完之后,实在让人唏嘘:
1.人真是在精卵结合那一刻就开始不平等了,且这种不平等不可能完全消除。
如果说经济条件还能外部调节,那个人的先天禀赋,比如智商,外貌,身体素质,这些又该如何调节呢?即使后天开发,很大部分在出生前也已经决定了。
有些人出生在罗马,有些人天生是骡马,简直无解。
不过承认并不代表认可,总该有所反思才好。社会公平永远值得追寻。保护弱者和少数,也是因为谁都可能成为弱者和少数。
2.人是被环境塑造、驯化的动物,人的观念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
没有一个人的眼光是纯洁而无偏见的,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受特定风俗习惯、制度和思想方式剪辑过的世界。个人的行为也都是基于彼时彼刻其对现实世界的想象。
就好像马百娟的父亲觉得,“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多少念一点书,个人能用就对了”;徐佳的妈妈则认为,文凭高一点,肯定强一点,支持儿子再复读一年;而袁晗寒的母亲却主动让袁晗寒退学,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都是同样的人,但就像“仓鼠厕鼠论”所说的,厕上的老鼠东躲西藏,仓里的老鼠膘肥体壮,“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可见,环境挺重要,有时换个环境也挺重要。毕竟,在一个固有的环境或单一的文化体系里,人们很难突破原有观念的桎梏。但如果制造点文化碰撞,或有外部的旁观者进行思想灌输,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3.勤奋是个好品质,但有时候真不是勤奋的事儿。
马百娟的父亲十分辛苦,自称是“苦怕了也饿怕了”,看着他苍老的模样,我一度以为他是马百娟的爷爷。但是,在那个山窝里,就是挣不到啥钱。甚至于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哥哥,得了牛皮癣都没钱治。
罗翔老师说:“其实我不是宿命论,宿命论会导致懒惰。同时我个人其实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它会导致人走向骄傲或者虚无。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你努力拼搏来的,你配拥有这一切,所以你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但当你努力了拼搏了,最后依然失败,还是一无所成,你会陷入一种极大的抱怨,会认为天道不公。”
“我认为人生95%的事情可能是你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这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
我相信罗翔老师的话,尽管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否准确。
而影片也展现了这一点,尽管阶层落差依然存在,马百娟一家还是省吃俭用搬出了大山,徐佳经过复读,也考上了满意的大学。
希望他们都能走得更远一些。
落后的地方不值得留恋。
4.出身很大程度上确实决定出路
相比穷困的出身,富裕的一大好处是,容错空间大,试错成本低,选择权比较多。
袁晗寒能够尝试很多事情,画画、开店、留学、办公司……,徐佳大学毕业,立刻就要去挣钱养家,后来他还结了婚,总感觉像牛套上了轭;马百娟小学没上完就嫁给了表哥,她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北京上大学了。
有句诗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亡国的君臣,未必就比缔造盛世的君臣差到哪儿去。但亡国君臣的悲剧在于,他们的政策选择面过窄,缺乏辗转腾挪的空间,一旦有纰漏,很少有余地去纠正。而盛世的皇帝,家底丰厚,经得起折腾,有机会从错误中成长。
两者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外部环境越差,对该环境中个体操作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但现实却是,穷人为了应对穷困的生活,往往会形成相应的认知状态,这种“具有合理性”的状态,会让穷人锁死在现有的生态位上。
不过命这玩意,你要不认,还能折腾折腾,你要是认了,可能也就真那样了。
生活的惯性,极其强大。
5.无论境况好坏,人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悲欢。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人都是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欢欣。马百娟可以笑的很灿烂,袁晗寒也会感觉很无聊……,不过情感或许类似,我们为之动情的内容,却可能大不相同。
我们就好像“一个个兀自漂泊的孤岛”,安静地凝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部看见,甚至根本不能看见,于是,我们也就失去了理解彼此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这部影片,马百娟、徐佳、袁晗寒,也可能就像三根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最后,用袁枚的一首小诗结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总之,愿他们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时语塞。无意点进来看,看完只想长叹,让自己也有些迷茫。
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人的命运,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谁都明白,它带给人的眼界、平台,根本不同,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需要努力的方向也不同,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三观,最终便决定各自的命运。
除了经济条件,家里长辈的认知对下一代的命运也至关重要。我觉得这也是经济条件带来的一部分,有了物质,便有了思考人生意义的精神,发现天赋、拥有格局,沉心做事,双基础都有了又能成事,以此循环,这是对“袁晗寒”为代表的阶级理解。她算是中国富裕家庭的代表了吧,我很欣赏她的三观。那段话说得很有意思,但我却还不够懂,“如果你不想饿死,你是不会被饿死的,如果你真那么想死的话,就算你再富有,你还是会饿死的。”她有那种淡然,不畏惧的感觉,或者不在乎试错的成本。她的家庭氛围也那样好,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受到母亲的怪罪,想做便能做。后来的她我更加欣赏,她说想去不同的地方,真是说到了我心里,我也是这么想的!漂泊的人生,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儿啊!她说“看看大家都干什么 怎么玩的 然后看看这个环境缺少什么”虽然暂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有心观察,有心发现,真让人欣赏,她的“出路”还有无限可能。
反之,没有物质,环境有限,缺少知识,最后说出“靠女婿着 就这么个出路 再没有别的出路”这样的话的长辈,他们的后辈又能有怎么样的“出路”呢?这样的想法,真叫人寒心啊!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最后的出路就是找个人嫁了,曾经说要“考上北京的大学”原来也,无奈于太多太多的问题。她带着那样纯真的笑容,看见车水马龙的世界,却发现都与自己无关,我无法体会她当时的感受,可能是无助,还存在着尴尬,甚至“羞”。唉,我只觉悲哀,那份治愈的笑容不在了,她的一辈子,都能看到底了。没有格局的长辈,孩子的书都没来得及读完,我相信只要让她念完初中,也许真的会不一样,很可惜…这样带着“女娃是别人家的”想法,那后辈的结局依然如此,结果又是一种循环、延续,唉。
而徐佳,我认为他代表的是大部分人的模样,家庭条件一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的母亲虽然常常“悲观”“埋怨”,但却依然坚持让他复读,考上好大学,他自己也是那么坚定,从十几岁开始努力,一路坚持,接受现实,他说“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 很多东西都是不公平的 但是这是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 我现在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 但是我会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即使很努力的他,却依然处于社会工薪阶层。这到底为什么?这让我想起最近的流行梗“小镇做题家”,有些人努力很多年,和别人平起平坐,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就在这个位置。可是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天生于高原。
原来,难道,我们的命运,真的出生时就决定了吗?阶级固化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我只觉得这种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也意识到在这个社会,处于这个时代,跨阶级是一个多么难的事情。
迷茫,说的是我自己。也许我的出生条件好过大部分人,但我又比不上袁,可我也不是徐。我是处于他们中间的尴尬层,见过上下两种人,下不去,上不去。其实现在拥有的,本来就拥有了,你就不会再考虑,所以你总是追求更高的东西。长辈跟我说,看看那些吃不起饭的人,我不知道能不能这么比,就像“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看完反而更抑郁,能这么比么,是这样比较的吗?别人过的不好,所以我对我的现状感到宽慰,让我学着接受现在,而不去想上追求。至少现在我还不这么认为我应该这么理解。我多么想和袁一样,多去不同的地方感受,我很感谢我的家庭,我父母的还比较开明的态度。
也许以后会被现实生活压到抬不起头,但脚踏实地时,也一定不能忘记仰望星空,无论何时,告诉自己,在这里写下,以此勉励。
我觉得每个人的出路都不一样,马白娟的出路是结婚生子有口饭吃,徐佳的出路是有个好工作结婚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袁晗寒的出路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果然富家女眼界还是宽一点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家庭背景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和一生,现实就是这么绝望。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系列,拍的很业余,随便拎一个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导演可能都比这个拍得好。不过还是拍出了一些时代的困惑,电影里的三个阶层都充满了无力感,每个人的表情都在诉说着生活的苦难。
平静的绝望,阶级趋于固化,打破阶级有多难,不知道,先从打破自我开始吧。
三星半,2009年低画质、低像素部分素材加分,有些纪录片的触动点在于,会让你觉得人人都是上帝眼中庸庸碌碌毫无出路的糊口动物,当西北的小学少女辍学无所事事地漫步郊野,当武汉懵懂青年大学生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去求职,当衣食无忧的北京少女无论身在国内国外都觉得空洞无聊,这种动物感会更强烈,所谓出路就是觅食,无他,吃不饱痛苦,吃太饱空虚;三组人,阶级差距,教育差距,财富差距,可选择的生活不一样,但面对生活的空虚可能都是一样……
放在当前的历史环境 名字叫出身 也许更好
看得途中想起《人生七年》,一样是记录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出路》却是更多了些挣扎的血肉。家境贫困的男性尚有家人支持,复读三年考大学;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却只有七年的青春就要被嫁为人妇;家境优越备受宠爱的北京女孩,看似最为幸运,却也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价值的缺失,同样要面临出路的选择。
出生已经决定了80%的社会,靠自己改变阶层越来越不可能!
改变阶层是很容易的,向下掉的空间还很大。
三个人,三种生活轨迹,发展脉络交叉展现的人物状态,发人深省。
由于资金的局限整体略潦草,但人物选取很典型。除了马百娟面对阶级壁垒的无力,更真切体会到的是徐佳和袁晗涵面对遥远未来的迷茫与空虚。转眼间三年之后又是三年,那种走一步是一步,完全看不到未来却不愿去想的感觉自己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在银幕上以客观视角看到这份真实的空虚还是觉得太可怕了。
2014年,马百娟16岁嫁给了表哥。2015年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2015年,徐佳仍在当初签的电力公司工作。——2018.6.30大象点映于贵阳。
甘肃会宁的那个简直就是我童年一个同学的翻版
书评本来不是吵架的地方,但是我觉得OMG42网友的发言实在太有意思,给大家解读下:“要不是有高考你们这些贱民连希望都没有,难道还不满意,不赶紧给赵老爷扣头谢恩?”
阶层会提供相应的试错机会,且上层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兜底的线在,但茫然是共通的,可能徐佳会多一分焦虑,马百娟再多一分无力。全片最难忘的就是马花了3块2买了新作业本后雀跃的神情,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瞬间,但那眼里的光能持续多久又很大程度是由出身决定,这同时也是最难过的事情。
感觉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人的共通性吧。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什么阶层固化,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路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走。
千千万万的马百娟们啊
高考不是万灵丹,大学不是万灵丹,考研、工作、换一个城市定居…都没有用的。还是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国内这种数年跟拍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类似题材的纪录片还是屈指可数的,加上个人有所共鸣绝对是上乘佳作!此片展映后目前也还出于点映阶段,所以很庆幸能得到资源并观看。纪录片内容条目有不多说,主要看其内核。本人目前其实也还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片子跨越6年跟拍了中国当下社会上中下阶层三个主人公的成长,正如导演郑琼所说这基本就是一本相册。就我来说跟片中徐佳年龄相仿、情况相似,我也曾复读上大学、做过电销。而人生也是随时在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