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菊豆-感受
关于杨天白
看过几篇影评,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孩子从生下来就受到传统封建的束缚,以至于心理扭曲。但是影片中并没有介绍这个孩子是如何受到这样的“教育”的。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想把孩子和孽放在一起,所以才生出很多奇怪的天性:小的时候不会笑,很久才会说话,爹垂死挣扎的时候他在笑,亲手了结了自己的亲爹。。。我愿意从天性的角度探讨一下杨天白。
显然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但是我知道从电影来看,菊豆只和自己的孩子天白说过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告诉他,杨天青是他爹,并且显然是在维护杨天青。
这个孩子从小就和杨金山睡在一张床上,而自己的母亲却总是在另外一个男人的房里,杨天青也从来未曾明目的对杨天白好过。在山上他发现母亲和另外一个男人远去的时候,他知道他的母亲会因此发出笑声。所以他跑回家寻找慰藉,看到这个每天和他睡在一起的男人的时候,他称呼这个男人为爹。而后每次他发现自己的母亲从另外一个房间走出来的时候,我想他都非常憎恨那个房间的主人。
当他听到别人说到自己的母亲如何和杨天青私通的时候,他憎恨极了,你觉得他是觉得自己丢人了么,我认为他更可能是讨厌听到类似的事情,讨厌正视他母亲爱杨天青比爱他还多的事实。事实上,我觉得菊豆确实爱杨天青更多,因为和杨天青在一起的时候,她总在快乐的笑着。
而最后他之所以杀死杨天青,是因为他看见杨天青与自己的母亲鬼混么?不是,他见过很多次杨天青和自己的母亲鬼混,然而最后一次,他母亲在昏迷之中喊着的名字是天青而不是他-当然量变引起质变,所以一个不轻不重的导火索倒也说得过去。也许他从生下来就想得到的母亲的爱,然而一直都未曾得到。
关于菊豆
显然,我们都很欣赏菊豆,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过程和结局都比她的命运要好得多。如果我生在封建社会,我只希望我是一个像她一样勇敢坚强的女人。我觉得很奇怪是为何菊豆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比之对杨天青少之又少。在我看来,她只迷恋杨天青一个人,而又为何?
关于杨天青
菊豆为何那么迷恋杨天青,我想也许是因为杨天青身上有一股傻傻的,执着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一点点反叛,有一点点冲动,在那种情况下,他是菊豆唯一的希望,(顺便插一句,他最开始的“羞涩”和矛盾显然也很吸引菊豆),而后,当然我想他显然很疼菊豆。
非常同意某位朋友的说法,杨天青的“懦弱”,造成了已有的结局。我们都愿意说如果,如果杨天青他选择带着菊豆离开,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杨天青他不会带着菊豆离开,在他已生的三十几年(看样子。。),他被当成下人而非亲人,寄人篱下,他是有手艺的人,然而他甘愿如此,也许也没有想过未来。也许是习惯,也许害怕孤单,也许就是觉得自己的根在这里,或者是孝心,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就是,三十几年他没走,多了一个女人并且日子好过了许多,他应该也不会走。此刻的幸福,远比他企及的要多得多。走和不走,是否一念之间。
我愿与卿分享,此刻的喜乐悲伤。
2 ) 那笑声……
我遗憾我是太晚看到这部片子了。
因为对经典的敬畏,更因为对沉重的恐惧。
片子确实太沉重,开头土黄的色调,染坊里静默的水车,染后错落悬挂的布匹,金山严厉的神情,菊豆凄厉的喊声……,我甚至觉得我可能没有勇气看完这样压抑而沉闷的片子。但是让我震撼和寒心的是少年天白漠然的深情和意味深长的笑声。
水池边的镜头,当坐在木桶里的金山艰难地想要帮“儿子”把狗尾草染色时,不小心跌进了水池。看着在水里挣扎的这个被自己唤作“爹”的人,年幼的天白没有恐惧没有呼救,而是在一旁那样静静看着,笑容在脸上扩散;
同样是水池边,当少年天白把生父从地窖里背出来后,毫不犹豫地扔进了水池,看着同样在水里挣扎的生父,他脸上的冷漠和冷峻一成不变,并且面无表情地举起手里的木棒,丝毫不顾及身后的母亲歇斯底里的叫声。
这样的笑容和面孔让我在震撼之余不寒而栗。
我无法谴责专制而残酷的金山,无法谴责有违世俗道德偷情的婶侄,甚至我们谴责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和小孩对少年天白的讥讽,因为这一切,同样真实地发生在古老中国摧毁人意志的家长制环境中。但是面对一个孩子乖戾的笑容和严酷的表情,我开始感到后怕。这样畸形的家庭泯灭了人的心志,也断绝了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最后可能。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都在弥补自己伤痛的同时,以近乎疯狂的报复的心态伤害着周围的其他人。那笑声里透露的人性阴暗和恶毒,并非所谓的封建残余的流毒,而是隐藏在人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示人的卑劣和残酷。
正是这种残酷,让人心寒,甚至后怕。
3 ) 中国式“俄狄浦斯”情节
小时候不喜欢巩俐,觉得她一点也不漂亮。有些审美能力的时候看《英雄》,美女云集,依然没觉得她有多美,倒是记得《天龙八部》里面是真美,但是现在想想,那个片子还真不能凸显她的美,反而是白衣暗夜,林青霞、张敏、巩俐的美有些千人一面。
所以,要想知道巩俐有多美,一定要看《菊豆》。
看完《菊豆》,你就会知道老谋子的眼睛有多毒,巩俐到底有多美。这种美,是粗粝的,是浑然天成的,是不需要任何的修饰的,是放在原野上,就能明晃晃的刺到你的眼睛的。既兼具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又呼之欲出走向国际的美,一句话,这样的美,概莫中外。人们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巩俐的这种美,是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域的。
悲剧的美,大概就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在阴暗、晦涩、压抑中,的确需要亮色的美,这种美因为环境的阴暗而显得更为需要,显得更加重要,但是,这样的美,最终被这环境吞噬直至消失,就会更加动人心魄。
老谋子早期的电影,就是“将美撕给你看”。同样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小时候也不太喜欢那个电影,或许,有些文艺作品,不到一定的年纪,你是看不出里面的美来,自也无从体会悲剧的力量。
《菊豆》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20年代的中国某乡村,杨家染坊的杨老爷子有生理缺陷,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在折磨死两房老婆之后,花大价钱买了菊豆。杨天青本来不姓杨,但是饥馑之年,父母双亡,由杨老爷子抚养成人,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杨家的常年无报酬苦工。菊豆忍受着杨金山非人的虐待,让天青动了恻隐之心,而菊豆为了摆脱金山,在发现天青偷窥自己之后,主动去勾引懦弱的侄子天青。后二人生下私生子天白,天白长大之后弑父。
在2016年看这部20多岁的电影,可能会觉得过于夸张,但是,这在1990年,却是一部相当大胆的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中的禁忌之美,还因为电影中触碰的的隐痛。那不妨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这部电影对现在的意义,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谁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杨金山。虽然,天白弑父,但到底是个孩子。我们中国人总是会对“孩子”这类人有着天然无底线的宽容。从始至终,天白除了标识了家庭格局之外,再无任何台词。话少的孩子会给人一种“不懂事,天然呆弱”的感觉,所以,当历史背景已经物换星移,我觉得,在2016年看这部电影,最应该关注的是天白这个人物。他的沉重,他的隐忍,他的无言以及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残忍。
天白并不傻,在很小的时候,就用称呼表明了一家人的身份,同时,他也利用了孩子的身份。你觉得他是真爱自己称为“爹”的人吗?我觉得未必,杨金山的垂死挣扎并未让他觉得痛苦,反而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或许,你觉得他不懂死亡的含义,但是高高坐在棺木的沉默、肃穆又表明了,即便他未必明白死亡为何物,却也能适应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他能感觉什么是“应该做的”。在我看来,“死亡”给了天白一种快感——这种快感胎生于杨家大院这个压抑、畸形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占有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天白能看着金山的死哈哈大笑,并且将自己亲身父亲再次投入到这个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爹”的染池里。
本质上来说,金山、天青、天白都是一种人,父权权威的维护者和继承者,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他们都想要控制杨家大院这个封闭的封建环境,而菊豆是唯一的牺牲品,也是唯一的战利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艺谋正是鞭挞的这种父权,虽然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流露自己骨子中的这种父权意识、封建意识,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悖论。他前几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其实就是这种意识的集中体现,不过是反映了男权对女性毫无廉耻的盘剥,处女情结不就是这种男权的表现之一吗?我们可从来没有听过说“处男情节”。
老谋子或许是能看见自己骨子里存在的这种意识的,所以,他对这些抨击的也最激烈,而且也正是这位导演,开发了女性美的处女地,让女性在国际舞台上迸发光芒。或许,他对这种美就是恨不得占为己有,但是作为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家,又不得不忍痛推出去让更多的人见识这种美。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无奈、纠结的意味。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是最为著名的悲剧人物。其实人类让人产生震动灵魂的悲剧的力量,中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天白的弑父,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的爆发。从始至终,天白都是最为沉默的。他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电影没有给直接表露,而这,是比电影中的悲剧更为沉重的——当老一辈都故去,年轻的身体里,是否包裹着一颗苍老、腐朽的灵魂?
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旧不缺少沉默的孩子。他们如同自闭一般,对谁也不吐露心中的痛苦,那些他不懂得的,撕裂他人生观的世事,他也失去了和人交流的能力,他们的悲欢好像都被抽空了,只留下了一腔愤怒,能带给他们快感的,只有犯罪、暴力和占有。渐渐成长到有力量的时候,不但不是成为了一个新人,反而是如同宿命遗传般的复制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霸权式家长的一切。
菊豆是美的,美的一切都是易碎的,美也带有纯白的脆弱,作为牺牲品和战利品的菊豆,最终在火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也完成了金山的复仇。
看到最后,其实也没有那么恨金山这个人。如果一个体系中觉得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事情是对的,他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这个体系中,有恩于你,你就成为奴,而女人,特别是花了钱的女人,亦为奴。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这是一种戕害人性,而是一种道德,那么金山也算不得一个坏人,如果非要指责,应该指责这个体系;如果要更改,从本质上撼动这个体系才是正经事。毕竟,他有过怜悯之心,收养要饿死的孩子,花钱去买一个更不尊重女性,从某种程度上给了她自由,对自己的家畜有情,这个人,不过是环境所塑造,不比那些宣称仁义道德的村中长老更可恨。
冲破这个体系是一件太过艰难而任重道远的事情,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撼动那腐朽、戕害人性的儒家根基。在电影中,菊豆是一个敢于冲破礼教、向往自由的人,她不止一次提到要天青带自己和孩子离开。然而天青不仅懦弱,更加是现实。从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如今是乱世,偏安一隅,乱世中求得的生存本就不易。也许离开这个环境,生存都成问题,更反映了人对改变固有模式的恐惧,以及对现时的拥有的无法舍弃。天白是要继承染坊的,既然要继承这个腐朽的环境,就要接受这样的命运。要么彻底的舍,要么顺从的拥有,二者之间无折中地带。就像,接受父母找的工作、房子、车子,就要受制于人,其实是一样。
那常染坊交媾的戏,很美,大红色,壮怀激烈。老谋子不愧摄像出身,对色彩颇得吴天明的真传,都用的是特别扎眼的颜色。巩俐的演技真好,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得欣赏她。
4 ) 吃人的礼教
《菊豆》 观后
现代化正迅速的瓦解古老社会沿袭千年的传统与伦理,人们在开始高呼狼来了的时候,将道德沦丧的罪过归结于对金钱的追求。可尽管一边哀叹着人心不古,人们却又都不想回到过去。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到来,扫荡的不只是风华雪月的浪漫情怀,也将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吃人的礼教也一并扫入了垃圾堆。
人们怀念过去是为了发泄对现时的不满。但是却忽略了种种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现代化之上。这种借古讽今的情怀在《菊豆》中同样被张艺谋彻底的撕掉了伪装。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年代,那个现代人热衷于讨论和追忆的年代。尽管天下大乱,但仿佛英才辈出,济世救国的英雄们仿佛使整个天空都和几千年来的阴霾来的不同。那个时代的动荡也仿佛给几千年来迟缓笨拙的中国抹上了一层回光返照般的红晕。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压抑的中国没有变,压抑中国的礼教没有变,被压抑的中国人也没有变。李保田和巩俐饰演的男女主角仿佛集合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痛苦和压抑,而当两人在马厩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时,两团激烈的仿佛已经熄灭了数千年的火便再也无法控制的燃烧起来。而燃烧起来的不单是他们彼此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灵魂和命运。两人再也无法离开彼此,但无奈的是,两人更离不开那座染坊。他们只能压抑自己,就算巩俐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李保田带她逃离,最后也只能选择放弃。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健全的人,但却早已经被吃人的礼教砍去了四肢,只能挤在桥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释放彼此的爱与怨。无数次,在面对来临的机会时,他们始终没能卖出自己的步伐,而他们唯一所做的,只是在也许是他们曾经幽会过的桥上,一边再一遍的演戏,在葬礼中为自己,为当家人,为家族,也为整个中国的礼教维护仅有的脸面,一直到头破血流,抱头痛哭。
在最后的结局中,死亡的来临只不过是为两个压抑已久的身体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种死亡不是控诉,也不凄凉,仿佛祖宗们真的听到了他人的呼唤,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一切循环,让水与火将一切一遍遍的摧毁和掩埋。我猜想,在事后乡邻们的议论中,因果报应会被不断的提及,但无论如何,两个压抑和痛苦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
此部影片可以称得上是张艺谋的代表作之一,28岁的巩俐和48岁的李保田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年长的侄子和年幼的婶子之间的情与爱。以染坊作为故事的背景令人印象深刻。木孔,葬礼,地窖,每一幕场景都无处不在的诠释着被深深压抑着的人性。影片发生在20年代,拍摄于90年代。两个同样被认为是大变革,大跃进,大颠覆与大解放的时代。其中所展现出的压抑和不变的束缚也许能让现代人在慨叹的同时也若有所思。现代化改变中国了吗?改变了什么?又有什么是亘古未变,并将继续唱奏着自己的旋律,主宰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个时代都会在后世被打上若干独特的烙印,仿佛那个时代是那样的新鲜,又或者腐朽,但生活在大时代中的人们,却也许会觉得这个世界的确是变了,又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5 ) 今天我们看了《菊豆》,老师原谅我,我没有想到你提示的那些方面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说到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呢?这不是说做女人就一定要接受自己既定的命运,就要毫无反抗的默默承受,但是她太过尖利,这种尖利表现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过于绝对,没有丝毫周旋与回转的空间,甚至没有考虑的痕迹在她的脑海中停留。她想摆脱老东西的折磨,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天青;她固执地认定老东西坏得一无是处,就对他不加节制地唾弃,一次次用行动挑战他的极限;她觉得天青是天白的生父,就觉得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应该让天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倔强的女人,是那种你对我一百个不好,我就要还你一千个坏的那种,而人在过于执拗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脑短路脑细胞不够用,而如果这个人生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倔强的情绪,那么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悲剧了,现实中的人物也好,艺术形象也好,都是这样。菊豆这个女人,只要她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她就恨不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去做这件事情而不计任何后果。事实上,这个世界有百态的事物、思想和情感,这些种种大体上要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会自然而然消灭那些极端的成分,最终达到圆合的境地,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豁出去把它做大了,或是说你对某事某物过于在意,过于张扬,过于锱铢必较或得意忘形,那么定会有一个同样极端的结果在等着你,那些结果的形成往往看上去出于外因,但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性格驱使自己所作所为而造成。
体现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极端的产物是什么呢?那个小孩子,他是那种极端的化身,也是生来用以抗衡菊豆这种极端倔强,进而消灭这种极端的产物。一两岁的时候,天白不会笑,两三岁的时候,天白不会说话,四五岁的时候,天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寻求在一种安全感,认定一种既定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安定的内心环境,于是开口叫爹,叫了个满拧,当他发现这种满拧的局面存在,即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时,他就开始想不明白了,这时,他内心那种传承下来的极端的执拗开始作祟。他把老头子拽进了水池,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有呼叫的条件反射,他笑了,那个不会笑的小孩这时候笑了,他的母亲,他的家庭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也注定了他的不一样。看到天白拿刀去追那个说母亲闲话的人时,莹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白到底内心是想维护谁的利益?但后来再想想就觉得这不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何况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与其清晰地说是在维护谁的什么利益,倒不如说是一些话语触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其实在片子里,安排的这种两股倔强势力的对抗感是很强烈的,就好像片尾处那匹无声落入水池的红布,这场景似曾相识,却不再是二人初次交合时那番美妙的象征,菊豆凄厉的呼喊骤停,让这红布的下坠充满了无声的诡异。我不想学高中做阅读理解时那样说,这是前后照应,埋伏笔,起承转合什么的,但依然觉得震撼,可能是前面第一次红布的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还是那个道理,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就让它再怎么回去,很平衡,很公平,当然,也很有画面感。
字幕的时候忘了看编剧是谁了,这编剧很赞啊,象征清清白白名字的那个绝妙讽刺,菊豆话中有话的暗示,一语双关、一语中的的内涵话在各种场合出现(其实要是这么想这女人还是很有智商的,最起码反应很快)。台词放置的很紧凑,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冗余的空隙,也不会给人多余空拍的感觉。
导演拍了电影,他用影片告诉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是你就果断认为故事就是这样的,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配合以惊讶、叹惋、称奇等各种心态和表情来不断苟同导演这一观点,这大概就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之处吧。内涵不内涵倒觉得次要,毕竟每个观众都不是导演本身,不会百分百理解导演给定的内涵,而真正能够看懂的,似乎只有导演拟定的活生生的情境,再从中归纳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内涵吧,所以我始终觉得,导演最大的使命还是拟定一个好的情境,而真正有内涵的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观影人本身。
6 ) 很中国很张艺谋很经典
影片《菊豆》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也是他那仪式化的影像风格得以确立的重要作品。此次,张艺谋特地将原著中的故事背景由贫下中农的家庭改为了南方小镇上
的染布作坊,从而为影像和色彩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舞台。那从天而降高高挂起的染布就好像是对天青和菊豆的情感无限的束缚,这束缚不仅象征着杨金山的压迫,更是象征着封建社会伦理对人性那无情的压制。
当两人情感最终爆发时,张艺谋再一次利用红色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无比宣泄的视觉体验,高高挂起的鲜红色染布飞速泄入染池,成为了天青和菊豆激情化的视觉隐喻。
与染坊的色彩斑斓相呼应的是影片整体色调的阴冷压抑。其中一场对染坊夜景的俯拍,四周的房子黑得让人喘不过气,唯有菊豆的屋内透出一丝暖意,人物内心的欲望和环境的压抑在银幕上通过景物鲜明地呈现出来。
在影片中,染坊主杨金山是残酷封建势力的代表,然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却不会因为他的死而终结。这一点在充满仪式感的“挡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天青和菊豆一次次地被拉到在杨金山的棺材下。张艺谋用仰拍的视角将杨金山的棺材表现得巨大无比,而坐在棺材之上的正是他们的儿子天白,他同杨金山的棺材一起仿佛化作了残酷的封建世俗伦理,将天青和菊豆深深地压在脚下,同时预示着他们悲剧般的命运在天白这里得到了一代代的无情传承。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