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看过的片子了,说实话,一直对外国的这种战争片有抗拒,毕竟这是别国的战争!不过《拯救美国大兵瑞恩》这部片子算是不错的了,还原了二战的真实情况,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其实拯救的不只是瑞恩,而是那个国家!这家人三个男人在战场牺牲了,然而瑞恩又被困在了敌后方!指挥部拜访了他的家人,表达对这个家庭的敬重,也承诺要把瑞恩救出来。这就组织了8人的救援队伍!然而结果是成功救出了瑞恩,这只小分队全部阵亡!用8人性命换一人值吗?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很喜欢里面的米勒队长,领导力,反应力都是值得称赞的,难忘最后牺牲那一幕!这部片子有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前一秒让你哭得稀里哗啦,后一秒又让人哈哈大笑!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今早比平时早醒了两个钟头,便再也睡不着,脑子里满是关于昨晚看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幕场景,炮弹、子弹到处开花,所到之处血肉飞。闭上眼睛就是这些。我还在努力回忆最后那场保卫战中美国兵到底有几个人,最后还剩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看此片。若干年前,片子刚出来的时候看了个枪片,印象十分模糊,因为画面始终是黑糊糊的,征尘满面的外国人的脸全都一样,所以也闹不清谁是谁。但还是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门廊下瘫软了的老母亲,眼看着坦克炮口对向自己的狙击手的瞪大的眼睛,汤姆·汉克斯颓然地靠坐在坦克旁边,用手枪向坦克射击,最后坦克居然叫他打爆炸了(当然,昨晚看第二遍时我才看明白,坦克并不是被他炸掉的,而是被飞机轰炸的。)
人性+英雄气概好像是这类美国片子的主要表现意图。这部片子另外还格外渲染了战争残酷的真实,要不然怎么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去表现登陆一段。每次看这种大场面的时候都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收放自如,既能让你看到全景,又能看到其中个体的活动。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感就是这样消弭的吧。比如登陆前,表现大家的紧张,就各有不同:有的亲吻十字架,有的手在无意识地抖。登陆时枪林弹雨中的各色人等:有炸断了手臂的到处找自己胳膊,然后找到了断臂拿在手里不知所措;汤姆·汉克斯拖着一个受伤的战友,一个炸弹过后,他拖起那个人继续跑,其实观众都看见那人只剩半截了,可影片中的汤姆·汉克斯跑了半天才发现;受了重伤的伤员躺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叫妈妈;一颗子弹打在了一个士兵的钢盔上,正当这个士兵摘下钢盔惊魂未定时,另一颗子弹把他的头打碎了……这些细节,每个其实只有几秒钟,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战争,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据说曾有人批评影片过于血腥。嗯,我承认,这几乎是我看到的最具真实感和细节感的战争场面,确实血腥到不忍目睹。但是,战争不就是由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哀乐与生死组成的吗。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而已。这种触动与震撼,会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不人道和和平的可贵。这应该是导演的初衷吧。
看影片时,我一度非常厌恶那个小翻译。因为他的懦弱,本来可以救那个和德国兵扭打的战友,那个战友也就可以不必死。当他看到那个德国人走下楼来的时候,他居然举起手要投降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扇他两个耳光。但是,影片完了之后再想一想,这才是真的战争吧。不是每个人都像汤姆·汉克斯演的那个上尉一样,能很快地转换角色,变成一个真正的军人。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恐惧感。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又怎能指责别人呢?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中国要是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文:十一月的雨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但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希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后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希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而且我知道,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接受!!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考虑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后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己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己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己,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面对战争之时,会有怎么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责任。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己,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己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后,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后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希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作于2005.5.3
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my/mxl117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让我感动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