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以为长大后我不会再哭
一直记得自己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总会有2次看电影的机会.
小伙伴们都是手拉着手,一起从学校走到电影院,一群人开开心心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小零食,边看边吃,这也算是集体活动了.
学校可能也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不是战争片就是抒情的.每次我们看到伤心的时候,都哭的和个泪人一样.后来想起来真是好笑.
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我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我们长大了,我们世故了,我们不会再因为一部感人的电影就落泪了.我们是大人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又是一次组织看电影.
名字叫<妈妈再爱我一次>.我们还在一边调侃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嗑着瓜子,喝着饮料开始看电影.
我承认..我哭了..而且是久违的眼泪,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错觉.
那是一种很揪心的痛,很辛酸的难过,让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哭了起来.
我试图去想控制,"我不会再哭了的,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眼泪就是莫名其妙的落了下来.
只记得,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快乐,那种一生下来就已经存在着的联系..让他们不应该分开.
只记得,当父亲离开母亲并带走母亲的时候.母亲的痛苦,无助,以及揪心的痛,还有孩子声声的"妈妈"的哭喊声.
只记得,当孩子偷跑回来,舍不得离开母亲并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母亲是那样的束手无策,她离不开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离开.
.
.
.
.
.
只记得,当孩子长大后,在精神病院见到自己母亲疯癫样子的时候,一股泪水直接就涌了出来,根本来不及去阻止."这是我的母亲.."
只记得,当孩子在呼唤她的时候,她原本茫然的脸上突然象触电一般,惊醒了过来.."那是我的孩子."
只记得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眼睛带着泪花出来的.有的女生甚至哭的很大声音.
你可以否认一切.但是你永远否认不了,当你一出生后,你和母亲所签下的契约.你们将永远联系在一起,永远.无论时间,空间变换.
妈妈,我爱你,我会为你而哭泣....
永远爱你的儿子..
2 ) 原来【《世上只有妈妈好》】出自这儿
一直以来,我以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是单纯的一首歌,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才明白,这是属于黄秋霞和志强这对母子的感人故事!片子也有反映世俗的偏见,黄秋霞和林国荣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却彼此相爱,会被强行拆散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我看不到林国荣一个男人的担当,还是说他舍不得他的家世和钱财!黄秋霞怀孕了,他娶了门当户对的小姐,他的夫人不能生育了,他却狠心夺走了她唯一的儿子,这家人是多么势利!!!志强一直哭着要找妈妈,在一个大雨磅礴之夜,志强因为找妈妈走丢,林家人又来找黄秋霞,在慌忙之中失足摔倒变成了个疯女人!在精神病院她抱着玩偶就像哄志强一样,这是她唯一记得的她还有个儿子,而这个儿子直到长大了才来看她,那句妈妈她等了十几年,就算她不知道,傻乎乎的对着志强笑,那也是最美好笑容
黄秋霞最快乐的时光大概就是和志强在乡下,也是这部片子给我温暖的地方!现在想起看片的时候好像是全程哭着看完的!
3 )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
母亲节,本来想和妈妈说节日快乐的,终究觉得颇有点矫情,憋了一天,到了晚上打电话回家时,竟然是爸爸接的电话,好吧,那就不说了。
妈妈,节日快乐,应该是有生的日子里,天天快乐。
一个人发呆发了许久,竟然就很有点想妈妈。她必定看不惯我这般宅的状态吧?她必定看不惯我一天只吃一顿饭极端颠倒的混乱生活吧?她必定看不惯我这般潦草对待自己吧?
她这般爱我,是以我的所作所为她都看不惯,因为诸事皆不曾顺着她的心意发展,譬如早早结婚生子,亦是她想看到的,可是我居然连个男友都没有,让她很是失望。我终是像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般,在每一个不属于我的城市里游荡复游荡。
她担心我,更年期症状常与心急双管齐下,就让某些时候的她显得格外神经质。偶有错过她拨打的电话,她必定如临大敌,想象力丰富到了无人能敌的地步,非得把全家人都弄得鸡飞狗跳才行。她一着急起来,时间在她那里彻底失去意义,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她只想听到我的声音。之后她才会安心。我嫌她烦,笑她小题大做,挂了电话后,却一阵阵心酸,是我不孝吧?都那么大的人了,还能让她担心成这样。她爱我,爱得如此霸道而坦然。
五一回家时,妈妈在堂哥家帮忙,没空为我们父女做饭,她居然听从堂嫂建议,施施然带上爸爸和我到嫂嫂家吃饭。哈哈,妈妈一点不觉得我这么大的人,居然不会做菜,是一件特丢人的事情,而是理直气壮,我说我和老爸凑合着吃就行,却被她一语否决。在堂嫂家,我和7岁的侄子一起玩沙子,大显身手就堆了万里长城出来,妈妈在边上看得好笑,和爸爸说到“那两个小的在堆长城”,语气满是宠溺,丝毫不察觉我和侄子有着多么可怕的年龄差距。她爱我,爱到颇有些盲目,在我还小时,常有人诟病说她宠坏孩子,她却不以为意。呵呵,谁敢说一个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是错的呢?我的妈妈,和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式母亲一般,可以为了孩子呕心沥血,全身心奉献在所不惜。
曾失心疯地问妈妈,你过得快乐吗?答曰只要你们过得好,我怎样都行。你们就是我们兄弟姐妹,她的孩子。她的答案里甚少有自我。不像我,我自当头是我一向的习惯,只要谁好,我就好,这样的句式大抵很难出现。兴许,每一个妈妈都一样,都是一出自我牺牲到了极点的悲剧吧?
就像那部不知骗取了全国人民多少眼泪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敢打赌,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都哭了。它的煽情程度简直空前绝后,记忆中我不曾再次看过一部让人哭得这般尽兴的电影。彼时还很小吧?居然还有些惊心动魄的镜头依然清晰。
被富家子抛弃的未婚妈妈,自己用蜡烛草草消毒过的剪刀剪断了自己的脐带,她用软软的声音教儿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她狠心地把孩子送到孩子的生身父亲家,小小的孩子一次次流着泪,唱着那首令人心碎的歌,来找妈妈。明明就在儿子身后的她躲在儿子身后,无助地哽咽。她得知儿子生病,情绪激动,从楼梯滚落,从此成为疯妇。儿子长大后,找到了她,对着已经呆滞无神的她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她居然慢慢回神,母子二人抱头大哭。
这样的一部超级催泪弹电影,让那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为几乎每个人都会哼唱经久不衰的超流行歌曲,也让偶尔想起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满心不忍。譬如我,写以上情节时,居然眼眶湿润,妈妈二字,就是这么悲剧么?
明明柔弱的,关键时刻埋葬柔弱,变得无比勇敢;明明心软的,关键时刻埋葬柔软,变得无比残忍;明明舍不得的,关键时刻埋葬那一份难忍,变得分外绝情;曾经也有理想的,曾经也爱美丽的,曾经也幻想追逐自己的快乐的,在有了孩子后,这一切通通不算数,埋葬成为妈妈生活中的关键词。
某些地区,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后,将彻底失去自己的名字,人们提起她时,只会说某某他媳妇,某某他娘,某某他奶奶,而这在女权主义的辉映下,多么的可悲。只是必定有一种恬淡的幸福冲淡了原本注定的悲凉,而让我们都觉得习以为常吧?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出自我牺牲的悲剧,妈妈们已经习惯把悲剧当成喜剧来看。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天天快乐。
4 ) 妈妈,再爱我一次
无意中又观看了这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对它的印象还要源自于儿时的记忆。那时街道上经常组织播放户外电影的活动,父母会带着年幼的我一起观看,可惜现在我对电影的内容全然记不起来了,惟独对这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不知曾为它流下过多少泪水。
故事的内容在重看之前我已经记不清了,却会唱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放这部影片时我一直期待着这首歌的出现,期待着曾经的感动。
《妈妈,再爱我一次》当电视屏幕中再次出现这几个字时勾起了我对往昔的无限回忆。是它,就是这部我看一次就会哭一次的电影,它曾陪伴了多少童年中的岁月呀。
老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影了,它有着一个时代的回忆、有着你曾经的情感。当它所蕴含的意义超出电影本身时就会在你的心里永生。《妈妈,再爱我一次》在我心里就是如此的地位。我畏惧了,畏惧它无法再带来曾经的感动。
反刍中,电影成为了心灵的寄托。我们不单单是去看电影,而是在祭奠永远逝去的时间和已经改变的自己。它是一种回忆,一种令我们可以沉浸在回忆中的工具。
我可以将回忆完美化,也可以忘记回忆,但却不想打破回忆。
观看中,我一直准备着哭泣,一直待着那令人感动的场面。而一切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什么。
未婚先孕的女人只身带着儿子,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尽着做母亲的职责。终于有一天小强(儿子)病了,高烧不退,亲戚请来的医生也说凶多吉少。于是母亲跑出去一步一叩首、三步一磕头的来到寺庙中求神。
我被这个场影所感动了、被如此的母爱感动了。但却也令我产生某种思考:“求神又有什么用?它又救不了小强。这么做岂不是一种愚昧吗?”如果换做我宁肯在身边陪着小强,为他的康复做一些什么。
在这个思想缠绕着大脑时我赫然清醒。我不在是当初那个只会看电影的小孩子了,而是学会了分析与判断。不只是顺从地接受电影赋予的事物,而是从中进行独立且歧行的思考。所以我再想找到曾经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电影继续着,它并没有等待我那颗思考的大脑。我的感性也逐渐战胜理性,不在去用脑看而是用心看。
有几次我哭了,虽然我记不清小时候是看到哪里哭的。但最少它还能带给我一如的感动。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亨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没了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这痄在母亲节为母亲唱的歌,唤醒了那已经疯掉的女人。母爱、亲情的力量战胜了世间的一切。电影进入了高潮,也同时结束了。故事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给观看者留下了最美的遐想空间。
我久久的哭着,不能停止这份感动:母爱是最伟大的,亲情是最崇高的。
5 ) 。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6 ) 记忆中的哭泣
很久远了,久远到除了那支歌记不清电影里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片子.
我是听妈妈说的,有一部电影说母子感情的,看的人需要带一打手帕去看,出来的人都顶着两个大桃子.
妈妈是个苦命的女人,襁褓中失了母亲,从此被漂泊的父亲东家三天西家两天的喂养着,直至奄奄一息.终于在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打算埋了的时候,新进门没多久的年方二八的大舅妈怜惜得抱她在胸口,把她给暖回来了,喝了数口姜汤后脸上带了红晕.
这个情节从小听到大,也让母亲在伤心之余一遍一遍独自哀怜.而我,总是在沉默里不作任何思考.
妈妈撺掇了几个村里的小姐妹揣了一打手帕去看了电影,果然眼睛成大寿桃般回来.之后的几天格外敏感却没有往日的暴躁.却开始细数自己经历的桩桩件件,控诉她自己的命苦和不容易,以及为父亲和我们做出的各种妥协.让步,牺牲.幽怨我们的不体贴不争气不能给她温暖.
呵,怎么去推断责任呢?生活环境,历史时代,个人性格综合在一起完善了人的一生,谁又该为谁负责?
不久后,我也看了那电影,是学校统一组织的.
我明白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突然发现,作为个体的存在,从拥有新生命以后,母体本身就不再有新鲜和活泼的意义.看着那个可爱如玫瑰花的娇嫩娃娃一点一点摸索着成长成为活着的最好理由.但,聪明而渴望独立生命意义的女人会怎么样无辜得咬住自己的下唇?更何况,因为明了那个活泼如含苞玫瑰花的生命在二十年以后同样得需要经历曾经感怀的心理路程,又会觉得个体生命的繁衍是如此多余而愚不可及.
彭姐总结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于此,我明白想起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小女人的不甘心而已.
7 )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上午幼儿园母亲节活动,安排孩子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听说此片是催泪弹,而且我是这么容易被感动流泪的人,可是在观片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影片中有两对母子:林母和林国荣,黄秋霞和小强。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一个“人”纳入到它的规则之内的。
林国荣和黄秋霞相爱,林母以秋霞是身家不清白配不上富贵的林家为由将两人强行拆散。不尊重儿女的感情,而是满脑子的传统观念“门当户对”,个人应该遵从家族的需要,并且这番话显然黄秋霞是认同的:“你是大少爷,我是私生女,我配不上你。“林国荣被母亲拒绝后仍和秋霞在一起,林母发觉之后前去警告秋霞”你肚子里的孩子早一点处理“,更是无视秋霞的健康,也丝毫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林国荣在秋霞离开后半年竟然结婚,从开头18年后林国荣对儿子叙说对秋霞的愧疚来看,他是非常爱秋霞的,应该是遵从母愿结婚,也就是违背自己的感情而屈服于母威。口口声声维护林家荣誉的林母,认为感情家族和传统面前应该低头,而传统规则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许多中国家长能够非常强势和权威的基础。在黄秋霞出于母性生下孩子,抚养到几岁的时候,林母因儿媳无法生育林家香火不能延续又去要秋霞的孩子,口口声声说孩子是林家的孩子。一个控制了儿子的母亲,又想去控制孙子,黄秋霞此时在她眼里不过是一个贡献了孙子的机器,是可以用金钱置换的。同样是女人,是有儿子的女人,何以如此缺乏同情心,不能对黄秋霞的舐犊之情感同身受?因为她既是传统的维护者!更可怕的是黄秋霞说”我很理解您,我是您也会这么做的。这就为后来她同样没有遵从孩子的情感需要而用强硬的方法把孩子“还”给林家的行为做了注脚。
影片中最感人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相处的温馨时光,最让人泪下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的分离情节。黄秋霞不愿让孩子和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孤”在中国古代是指失去父亲的人。黄秋霞从小不知道父亲是谁,也是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和林国荣谈婚论嫁的三年前病逝。但黄秋霞依然认为自己的孤儿,显然是台湾因袭了中国古代对“孤儿”的定义。黄秋霞抚养孩子的几年其实正好模拟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黄秋霞把孩子还给林家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愿让孩子跟自己一样没有父亲;考虑孩子的将来;和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其根本上却仍然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因为,她没有认识到对孩子来说母亲更不可缺席,而有一个自己这样坚强独立、能给孩子情感依赖的母亲,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要的并不是富贵之家,而是丰富充盈的爱。即使没有富贵,只要有爱相伴的人生,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因为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人进化到现代文明阶段,最可贵的产物,就是人类之爱。满足于有爱相伴的人,无论现在将来都会很幸福。对幸福的定义,黄秋霞仍然可悲得跟传统保持了一致。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林父给了她父亲般的关爱,尽管这关爱很可怜很肤浅,但也能触动她的心,从而最终决定把孩子还给林家。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当林国荣把病倒的小强送往医院,黄秋霞急忙追赶从台阶上摔下,醒后变疯了,是因为黄秋霞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也无法接受痛苦的现实,她选择了逃避。内心的冲突,想必是挣扎很久了。如果她清醒过来,应该会坚定地要回孩子吧。但愿。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看这部电影没有哭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她这块肉比身上任何一块肉都要爱,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支撑,没了就人生也失去了意义,这也许就是伟大的母爱。
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进电影院看,我没哭,看同学哭得哇哇的我还特纳闷,过了一些年后重看,哭得根本把持不住——可能我反射弧有点儿问题
小学时口耳相传的一部催泪巨片,所以教委组织全市学生在影院观看,老师叮嘱必须带手绢,对,是手绢,那时没有好的纸巾。全影院哇哇大哭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电影内容早忘了,但人人手上绑条手帕,齐齐坐在露天电影院,动人处满场啜泣声的记忆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了。
爱嘛!30年前的我看这个电影差点哭死!
一家三口被电影感动得涕泪交流,影片刚结束,老妈带着浓浓的鼻音问:“你作业做完了吗?”
感人!小時候看得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煽情太过了吗?里面的桥段简直琼瑶附体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基因都可以改造、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的今天,门当户对、重男轻女仍然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7.1
电影院里看的时候 都是哭声 真丧啊
老师课上放的,很多女生都哭了,确实很感人,只是中间插入了一段激情戏,看时很尴尬~~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中影集团在引进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预料到之后的票房成功。…1990年6月,影片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在武汉和上海热映,直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总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在当时电影票价1元、2元得电影市场来说,无遗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时光网
太经典的片子,小时候的回忆。
最早看的电影之一,还记得情节,那么我清晰而能意义回想的记忆大致是开始于,2岁半左右。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集体挥泪,当时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票房2亿,换算到现在应该是50亿打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不外乎是由于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演员的表演很真挚,观众的情感也单纯,电影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 看这片 没有人不哭-.-~ 真是影坛上的奇葩!
现在看来,其实不用那么惨的...他妈也是自愿送他去他爸家的,其实大家说好,可以探望,就可以了,又隔得不远,都是善人些
当年没哭的都被认为是禽兽
当年跟一群同伴儿,炕上,椅子上,挤了一圈儿人,一起看这片子。后来看得我实在受不了,跑出去哭了一会儿,又回去接着看……
大概是因为看之前身边每一个都告诉我自己如何边看边大哭。结果自己去看的时候反而没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