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回西藏

HD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回家,回西藏

1月12号,腊月初二,大寒将至。

家门口十八线的小影院居然有此排片!一月历来是个不讨喜的月份——新年历已开卷,节气却仍停在旧年,手头尚无可无不可地拨着去年余事,心头却已然盘算上了春节假期。一个青黄不接的时节,一个只能蛰伏的时节,偏偏挑这样一个沉寂的日子上映,唔,有点意思。

本片镜头语言极美,甚至于,它对美的描摹已突破视觉壁垒,片头虚焦跟片尾的慢镜头便精彩得足可喝彩,光凭一张银幕即可将人带至水草丰茂的高原:湖泊鳞鳞闪烁有乍暖还寒的温润,马蹄扬起半边黄土尚裹着太阳的气息,皮大衣旧得与土地同色却让人心生向往——它下面似藏着可令人当即入睡的恬适温度。藏地的苍茫,散落在破晓时分蓝灰色的晨光里,也被揉进暮霭中遥远凄清的狼嗥里。

至于故事嘛,明面上是老孔与久美结伴而行共克时艰的故事不假,但我想,这并不足以让这部电影命名为「回西藏」,更重要的,是借老孔的眼睛讲讲藏地自己的故事,讲讲何以他魂牵梦萦地想回到这里。

每当我们谈论“西藏”时,有几个词总是会被反复提及——神秘,禁忌,执拗。苍苍高原磅礴而孤绝,日头灼烈,大地赤条条无遮无挡,只有成片成片的螺青黄栌皂色叠在一块儿,恢弘有如明珠,却时时潜伏着致命一击。究竟是宗教还是极端环境使然已不重要,藏民对天地、生死的敬畏,赤诚得近乎天民,极之谦卑。抵制活埋瘟羊因“如果得病是它们的命运,那么就不能因金钱而违抗生命”。曲珍奶奶久病拒医,弥留之际颞骨深陷,执意天葬,即使不懂眼前的年轻人何以悲泣哀切,却依旧朝他袒露笑容,眼神澄明笃定。这个地方的人,并不把“身而为人”置于大自然之上,他们如何为瘟羊选择命运,便如何为自己选择命运,一视同仁。从不妄图驾驭生灵,但归顺造化。

此前在迪庆转车时,后排的小妹子一路数着纳帕海边各家栅栏里牛羊,换算可换几只LV包。你看,人被城市豢养久了,对财富的认知竟被拘禁于精工细作的鳄鱼皮包,富有山川湖海之辈,岂囿于区区履丝曳缟。多可笑,夏虫不可语冰。

八零年代老孔再度返藏,久美婚礼后,归途上有南柯一梦。梦中老孔在空无一人的寂静小楼下闭着眼睛独自起舞,皱纹舒展,笑意盎然,你独可以在归家游子的脸上瞧见这种安然恬淡,这也是本片最扣题、最具神性的一幕。

诵钵与金刚铃清鸣之际,你也会明白这个最初插着鼻管干嚼糌粑粉的异乡人,缘何会露出这样眷恋的神色。这部电影与宗教无关,但它确在讲述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被准许理解大地的永恒含义。

在你们路过时,从拥挤的城市中取用所需,
此后不管你们到什么地方都带上屋宇和街道。
在和人们相遇时从他们的头脑中采集智慧,
从他们的心中采集友爱,
尽管你们把你们的情人留下来了,还是要带着他们一同上路。
要认识宇宙本身就是一条大路,是许多条大路,是为旅行着的灵魂开辟的大路。

(上图均源预告片)

 2 ) 尽管是主旋律影片,但润物无声

从电影的海报上看到了党政的宣传口的支持,从西藏山东省级层面的、到日喀则聊成,当“老孔老孔”的称呼,就忽然明白了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的主题影片,看过不少西藏主题的影片,大部分都是以汉族导演、藏族导演视角去看待这片神秘的土地,这部影片中汉族的融入确实为点睛之笔,另外一种角度,汉族导演、藏族导演本身也是线下的珠联璧合,与影片内的两位主人公形成呼应。把西藏喻成家乡,主旋律影片,随着观众们对于文艺叙事片的口味越来越高,以两个人非常微观的角度去讲述汉藏两个民族的友谊。

文艺影片,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品味,都是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甚至是电影中配角的水利厅赵老师,酒前酒后的对比都让人称道,电影中有几处地点采用了重复利用的手法,同一处环境,但前后形成对比,一处是在长途电话厅、另一处是在餐厅,都是前一幕熙攘热闹,到了后一幕变得安静祥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展露着主人公的性格,粗中带细,通过一点一滴在刻画人物。

西藏人有着传统信仰,在老奶奶逝去和久美勇抓小偷的那个章节在那个年代,并不一定只是愚昧,只有慢慢迁移的过程,自己扪心无愧,无关于钱财无关于富贵;那时的藏族兄弟还处在力量角逐的原始阶段。看到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老奶奶逝去时的天葬,西藏的国家级非遗藏戏、西藏人民载歌载舞的锅庄、去冈仁波齐磕长头、香喷喷的糌粑与酥油、思想家根敦群培的诗句;影片中偶尔穿插着土味的笑点,没有过多的道具、没有复杂的置景,基于原生态生存环境的包袱。

电影最后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将主旋律影片的主旨进行点到,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原型讲解出来,新时期西藏的建设成果,少部分以日喀则入镜,山东在日喀则的援建情况。

 3 ) 短评不够短09

🐤

影片以援藏干部老孔入藏后必然发生的汉藏文化碰撞为主线展开叙事,以汉人的视点带出高原反应、饮食差异、处理瘟羊、寺院起誓、磕长头几起事件,以便呈现两地文化差异。在第一幕结尾处,以马代车的行为标识了老孔对藏文化的初步认同,即对命数与信仰的尊重。

进入第二幕,在经历了曲珍奶奶因拒绝接受治疗安然迎接死亡的决定后,老孔陷入巨大的困惑与孤独。在如何处理瘟羊的决议上,或许由于镜头规定着老孔的视点(也可能是我看完电影拖了两周才写评论好多细节早忘光啦所以没想明白),观众未曾获知曲珍如何完成了转变,直至曲珍被送往天葬台,我们如同被排斥在外的老孔一样,对一切藏地仪式都无权目击。(影片首映在2022年,似乎无法忽略在“瘟羊”在当下获得的特殊意涵,倘若以政治惊悚片的思路诠释瘟羊情节,村民与老孔在瘟羊处理方式上的纠纷——埋或不埋便影射了清零与否的舆论争议,再往后琢磨曲珍奶奶这位藏区领袖式人物的行为,答案似乎昭然若揭。不过“羊来了”的寓言诞生于今年4月,既然远在影片拍摄完成后,那就是我想多啦~)

中场某处空镜,藏地浓重的深蓝夜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唯有画面左侧一处房屋照出暖调灯光,屋中传来老孔对远在山东的亲人的问候,这是身在异乡的老孔心理上最孤立无援的时刻。尔后,老孔第一次造访了久美的住所,我们看见无处不装饰着藏族符号的空间,或者说我们发现空间的主人久美其实是一个浸泡在藏文化中的人,在烛光、经文与倾斜镜头营造的眩晕气氛中,老孔的某种心理代偿机制被激活,把藏文化的渴求投射在此地唯一能与之沟通的藏人久美身上,由此便出现了第三幕为人乐道的与久美的浪漫旅行,正如导演于影片尾声才令老孔再访西藏,以一段漫长的梦境作结,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命题——回西藏的证伪。或许老孔从未理解过西藏,只是将与个人的亲密作为文化的代偿,这一情感倒错在老孔的藏地梦境中得以复证:梦中,如老孔所期待的首次参与了独属藏民的庆典,而非汉藏合作主旋律工程的剪彩仪式,也并没有被一句“你不懂”再度拒之门外,久美的邀请、藏民共舞、以及与久美住所拐角处相似的运镜与构图,无非都是一种记忆与渴望的混合物。第三幕任务线不展开了,好美好美的风景线

 4 ) 浙青周《回西藏》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5 ) 回西藏是我们的约定

《回西藏》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西藏 第二部分是回西藏 我们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在西藏 影片开始提前下了公车的老孔,在高原下昏迷,被牧民所救开始。 电影原型是孔繁森。这个从山东来的干部,又怎么去理解藏族,理解这个高原的文化? 在岗巴县的县长欢迎仪式下,就因为不懂糌粑的吃法而露丑相。这也算是融入这里的开始吧! 而那个救他的牧民,后来成为他的翻译,两人在一同工作中彼此成为好友。(久美) 影片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内容: 对于得了瘟疫羊的处理,在孔的意识中认为藏民们是希望补偿,所以不舍得把羊活埋掉。长久的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我想就该是这样。 可后来藏民们,把死羊燃烧,活羊放进无人区自生自灭,这时也出现一个重要的人:曲珍奶奶。 在藏民眼里得瘟疫是羊的命运,活埋掉藏民们是无法接受的,在电影中,我好像明白了信仰到底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对那虚无缥缈的抽象,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包括其中寺院起誓:小偷偷久美的羊和马,被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不是图像,视频,而是在寺院前起誓。在藏民眼里,寺院就是那个行为准则。这就是证据。 后来曲珍奶奶病了,这是很突出藏地文化不同的一件事:我们对待死亡,好像需要就医,拯救。久美却说:不要去,要尊重曲珍奶奶的选择。老孔请来了医生,却没救活奶奶,孔是没法接受的,默默的望着,久美安稳住他,说:你不懂。 还有另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曲珍奶奶没有家人,她的生活是全村人照顾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曲珍奶奶能带着大家把病羊解决了。 在那时候的西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天。 如果讲他们是无知的,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与其说他们不懂科学,更觉得他们是相信某种东西对生命的选择。现在朝圣依旧存在,是人们对美好的祈福和祝愿。是这里的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祈祷。他们或许因为迷信,所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生命,他们把养的牛羊不只是当做牲畜。所以他们是更通生灵的。 后面有一件就是现代和过去的一个冲突的画面表现:因为旱灾,人们商量如何解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就分出了两个声音:老人觉得修水渠是觉得改变自然环境,会得到天的谴责;年轻人则认为修水渠是更好的选择。这是导演表现过去和现代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吧算是。 整部电影是通过孔和久美的视角来延伸出藏地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识,没有直接一味去表达和输出,通过具体人和具体事情让观众看到不理解和理解。 电影虽然有些混乱,但这种片子本身就很难完整表现完整的故事,一个小时是不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的。所以在看电影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弃对剧情的指责。 孔在日记中,记录了很多次他对藏文化的感动和敬畏。 自己来拉萨这些天,看到了无数来这里朝圣的人们,我始终没有那种感同身受到他们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真的不够了解,我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找到的东西,也让有一种快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应该相信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才是信仰的本质,在藏民眼里就连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它的生命,丰收都需要祈福。 这里的文化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到来对他们是一种冲击,我们破坏了一些属于这里的安静,就如同曲珍奶奶对待生命的选择,或许安静的离去要比救活她更伤害他。 第二部分:回西藏 这像是一个收尾,导演用一个梦结束,也意味着这就是对结局一个象征:孔和久美没能好好道别。梦醒了,孔问司机自己睡了多久,司机说三根烟的时间。孔说梦里的画面好真,好像又回到了西藏。 我想这只是一个象征,因为司机最后是开向了公路,那个不知道去往哪里的公路。 单从电影理解,可能没能再回西藏,回西藏也成为了一个遗憾,没能好好和久美道别更是一种遗憾。 片尾讲西藏死后整理东西,久美只留了和孔的合影。 片子很少讲回西藏的事,更多是在西藏。不过这个像是一种期待吧!想让观众体会回西藏的期待和怀念。 片子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藏地文化的交融,和当年那批来西藏援助的人们的艰苦和挑战。这是一部对文化理解的片子,是民族之间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子最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现代的视角来理解过去的仪式,即便确实存在一些现在看不正确的事,但在那时候,这些仪式却是一种救赎,是人们对美好的所愿。

 6 ) 另辟蹊径的平庸之作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7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首藏族诗歌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死观:身体空是一副躯壳,对躯壳的消灭从不抱憾,但智慧(组建的文化、文明)若随着躯壳一同消失,那才让人倍感惋惜。

西藏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人走了要天葬,几只秃鹫盘旋在天空就是最好的留白。老孔找久美要证据,小偷面对寺庙的惶恐与不安就是最完美的证据。藏民不愿活埋感染瘟疫的羊群,理由是生病是注定的命运,我们应当尊重命运。满天飞撒的青稞,让人分不清是青稞还是尘土,熟悉的旋律响起,藏民随着《格桑拉》的音乐跳起锅庄舞,久美和妻子微微曲颈,接受老孔献上洁白的哈达,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飘荡在婚礼上空。这是老孔亦真亦幻的梦境,镜头转一圈,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老孔独自一人游离在久美充满神性的房子中间,镜头再一转,老孔在现实中醒来,即将去向阿里,这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命运。

影片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没有戏剧冲突的张力,只是娓娓道来。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是充满艺术表达的主旋律。观众看到的只是老孔接触、尊重、逐渐融入藏文化的过程,像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散落的情节被一个主旨串起来,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老孔与久美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影片最后俩人真实的合照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提示着电影中这些人物、冲突、风光、死亡,都是真实存在的。

 短评

躲在主旋律里的“同志”。

6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结尾有些啰嗦 且援藏干部工作和西藏宗教文化两条线之间有些割裂和主题不明 要么拍冈仁波齐那样的 要么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实际这片根本没提老孔的信仰 搞得像是老孔单纯是个好人然后崇敬甚至有点皈依藏族信仰的感觉 这种塑造不妥 其实降低了原型的精神层次 中国影人的拧巴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 毕竟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还有人解读出同性简直无稽之谈 电影没有这方面倾向 但确实没有很好表现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友情(还是因为那种拧巴)但这片有原型的 所以把两人解读成动物似的荷尔蒙感情 是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把人的动物性或阴暗面展现出来才是好的 就是不相信世上极少数人是真能达到神性的 恰恰是这些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和希望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不去赞美肯定还要给找缺点 实在是可笑低级

10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还行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14分钟前
  • 馥雅
  • 还行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16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北影节day2|目前为止天坛奖最大的惊喜,拍出过《横空出世》的陈国星导演,这次把中国人熟悉、热爱和敬重的老孔搬上了银幕,并且是用这样一种亲切的视角,甚至为整个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极其优秀的范本。如此看来连海报也是暗藏玄机的,极低的视角之下两个骑马的背影,一个凝望,一个远眺;英文片名同样给出线索,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爱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星空之下,金巴那一首《Danny Boy》也许会成为2022年最动人的银幕瞬间之一。事实证明,宏大高尚的情感确实存在于两个平凡个体之间,就发生在苍茫的藏地高原。崇敬生命,尊重自然,生死、相遇、重逢也许都是定数,“躯体亦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结尾超现实梦境里,连接时间和空间的仍是老孔心中最真切的牵挂。

17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19分钟前
  • 𝓡𝓸𝓸𝓴𝓲𝓮📌
  • 还行

导演和制片人表示我们是正经严肃的主旋律 不要过度联想

20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较差

太平了,真的太平了。人物 情节 调度 剪辑 画面 音乐,全是平的。110分钟的白开水,温吞吞,看完仿佛啥也没看。

25分钟前
  • 罗洁艾尔
  • 较差

不懂得糌粑的吃法尚可以习得,不懂得生命的敬畏就解决不了难题。不敢对着寺院发誓就是偷窃的证据,不能将瘟羊活埋因为生病是它的命运。在这里有些办法行不通,只有一腔热血还到不了冈仁波齐。开耕仪式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种子,水利局前用岗巴羊换来了水坝。抵达圣地有人磕长头,有人推大巴,殊途同归。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3.5+ 西藏版CMBYN。

31分钟前
  • 卷卷猫🐱头
  • 还行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35分钟前
  • 青阚
  • 推荐

能掏腰包去捧所谓的叉旋律电影,是因为万玛才旦和拉华加(男主居然叫久美),也因为想知道金巴和宋洋到底碰出了什么瑰色姿彩。烤火那幕,小火曳出了抵达童年深处的星空,也扭出了似有还无的磁场,他让他把手放上来,他给他唱男孩丹尼,唱你走了但我还守在这里,镜头一转,是他九年后现实的重逢,梦境的别离。这电影,本就挣脱了枷锁,要能放开了拍,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对得起西藏的壮丽,对得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瞬笃定,但是社会主义兄弟情嘛,当然不作数的呀。

3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怎么说呢 这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他者视角介入西藏文化 呈现西藏故事。越是自身缺乏的信 朴实,越愿意把这种情节投射给汉民族外的文化上。另 最后的结语颇有正面人物宣传片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类型电影 公路片的风格,但是导演把故事讲得过于绵软,试图穿插梦境与民族反而更是典型讲不好故事的一类片子。语言的使用也可以看做一种典型。水利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碰撞。映后金巴有点帅 有点让我想加颗星 但我忍住了。

40分钟前
  • Yeye
  • 还行

#北影节#孔繁森回到西藏和当地藏民衍生的深厚友谊。这么一个主旋律命题作文,藏了诸多机关,不愧是拍出《黑眼睛》的陈国星,拉华加的电影语言也越发成熟。藏族身份是旧贵族,《西藏生死经》壁文,拷问人心的奶奶和羊“他们只是得病了,那是他们的命”。汉藏文华的冲突对垒和被潜移默化,山南经幡,西藏古文化的发源地,莲花生大师建造的桑耶寺,xx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活佛根墩群陪谱写的歌词。最主要看到最后你才意识到老孔是孔繁森。宋洋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个外来异客的迷茫和渐入,首尾的梦境好似轮回转化。 现场主持人恶搞,让宋洋和金巴玩默契感游戏,他俩同时闭上眼睛,然后喊开,看看会不会一起睁眼。宋洋说,我怕这个游戏把场子搞冷。弱智暖场游戏配合这么严肃的片子,极大讽刺。

43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没看之前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文艺片,观后才发现这是孔繁森先生的故事改编的。刚从西藏回来对景色和人感触很深,特别喜欢每一次久美对老孔说,你不懂的时候。信仰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也是深刻且久远的,不管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瘟疫羊,还是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拒绝医治的曲珍奶奶,亦或者是那三位偷马贼在寺庙前畏畏缩缩不敢面对自己信仰的表现。不禁回想起在布达拉宫旁边磕长头,手舞足蹈的大叔,还有在大昭寺门前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片土地的男男女女,那片土地是真的很美好,也希望它可以一直美好下去。

48分钟前
  • 有名无姓小同学
  • 推荐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49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结合英文名“Kong and Jigme”,感觉他们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暧昧,但导演巧妙地为久美安排了一位妻子,打消了不该有的念头。两人友谊的逐渐砌牢也是汉藏文化不断磨合的过程,金钱羊肉所代表的世俗需求固然重要,但信仰才是照亮朝圣道路的一盏明灯。当然谈世俗与理想的共同前提是尊重生命。

52分钟前
  • Colen
  • 还行

文艺化的主流电影,感觉拉华加表达更强烈,其中也有很多万玛才旦的影子,完成度很高,摄影也很棒。两个男主的互帮互助,似乎是真的能嗑(不是

5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8.14北影节」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60分钟前
  • Milioti
  • 推荐

导演说用《Danny Boy》是张大磊出的主意,那往那个方向解读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友谊吧。确实和大部分主旋律相比,是个异类了。

1小时前
  • 雪夜枫鳞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