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历:武汉本地人,在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工作,一个普通的合同工。疫情期间连上79天班。中间就休息了1天。那还是因为上级部门突然更改工作要求,工作量突然上升。我一时没有调节好情绪,以至于引发了过度呼吸综合征。领导让我回家休息,我觉得不严重没有去医院。在家休了1天我就回去上班了。同事都觉得我该多休息几天,但我想让我同事和领导能稍微轻松点。那段时间每次跟社区同事打电话都特难受,感觉他们每个人都绷紧了弦,随时要被工作压到崩溃。我是护理专业的,闺蜜三个中2个在医院,1个在社区做志愿者,都是1线。最后我们都平安熬过来了,大家都好棒。
对这个剧的目前感想:我一点进来就看到几颗1星,一开始我真的满脸问号,后来看了评论就开始难受。给差评的那些人,你们的要求真的好高啊。要真实不煽情的,去看纪录片不好吗?《金银潭实拍80天》了解一下。好多人评论中提到了紧张感,我觉得身处疫情中心,紧张感真的是所有感觉中出现次数很少的了。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量带来的烦躁感,和工作完不成的焦虑感,还有拼命想赶快把事情做完的那种急迫感给代替了。现在疫情好转想坐下来好好看看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其中的小细节,我认为2集一个故事就该着重拍细节,现实生活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细节。前两集内容不错。台词正常不突兀,演员表演的也很自然,如果能在多一集,相信应该会表达的更好。后续剧集看预告我相信不会差。
看完全部20集我再来评星,不过我敢肯定这剧绝对是三星以上的水准,我要立下这个flag。
10月2号晚加更
分享几张那段时间的图片吧
重复了医院救护情节,基本突出不了火神山的震撼。
以下转载内容:
原作者:偶脚得偶还可以抢救一下
原出处:新浪微博
【火神山建设不完全手册】
首先,你需要一个紧急命令:由中建三局牵头,武汉建工、武汉市政、汉阳市政等企业参建,在武汉知音湖畔5万平方米的滩涂坡地上,指挥7500名建设者和近千台机械设备,向全体国人和倍受煎熬的武汉市民立下军立状——“十天,建成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
紧接着你需要北京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在78分钟内,将17年前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和施工图纸全部整理完善完毕。然后毫无保留的提交给武汉中信建筑设计院,并由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黄锡璆博士反复叮嘱经验得失。
你需要中信建筑设计院在1小时内召集60名设计人员,同时设立公益项目,联络全国数百名BIM设计师共同参与,全力以赴投入战斗:24小时内拿出设计方案,60个小时内与施工单位协商敲定施工图纸。
你需要武汉航发集团,迅速进场开始场地平整、道路以及排水工程施工;同时由两家上市公司高能环境和东方雨虹组成紧急工程建设团队,负责防渗工程、污水处理和医疗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还要在最困难的时候召唤中铁工业旗下中铁重工,火速增援追赶工期。
你需要国家电网,260多名电力职工不眠不休24小时连续施工。在1月31日前完成两条10千伏线路迁改、24台箱式变压器落位工作、8000米电力电缆铺设,并按时开始送电。
你需要亿纬锂能,在电力电缆铺设完成前,紧急提供静音发电车,以解决通讯基站等关键设备的应急供电问题
你需要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电子、中国信科等前后方企业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在36小时迅速完成5G信号覆盖后,还交付了云资源、核心系统的计算与存储设备,并建成与解放军总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
第1-2集:《在一起之生命的拐点》
“你先上吧,我打个电话。”
从张院长爬楼梯的背影开始,无数次湿了眼眶,就是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忍不住就哭了😭
张嘉益老师的步伐也太像了😭
还有从病房出来后的那个背影和摆手
吕中老师就坐在那里浑身都是戏,演得太戳泪点了😭
“没受罪就好,没受罪就好。”
“就捐了吧。”
最后的两个鞠躬,我又哭了😭
真真:“我真的不想就这么没了”
本来是开开心心地要拿到offer,结果就染病了,那种未知的恐惧太真实了😭
另外,谭卓的台词,好真实,就特别生活话。
夫妻怕感染儿子和家人,在车上的“二人世界”,这种害怕和担心用平淡的口吻说出来,更令人心碎……丈夫感染,除夕夜,剩她一个人了
女医护们剪短了头发,无声之处最动人。
“人类不能让时间暂定,但人类可以创造拐点。”
致敬疫情期间伟大的医护工作者们。
这剧很多细节太戳心了
———分———割———线———
预告:《在一起之摆渡人》
“从来没有什么盖世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前两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院长说的两段话:
第一集的最后,谭院长说的一段话:
对任何病毒疾病,都有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了解到防治的过程。
咱们一起经历过非典,一起经历过禽流感,大家心里都应该有数,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是整个的八分之一。
同志们,这是一场战争,站在战场第一线的,只能是我们。
虽然不知道明天我们将会面对什么,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今天,我们该如何准备。
我们是医生,我们也是战士,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生命,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面对这场已经到来的战争,我们,守土有责。
第二集最后,张院长说的一段话:
在战场上,战友牺牲,军人可以脱帽致敬,但我们不行。
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放松戒备,作为医护者,最大的价值,就是你坚强的站立着,更多人的生命,才会有希望。大家记住,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岗位,才能救助更多的人。
人生下来都是要死的,所谓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倒计时。正因为这样,对我们来说,对病人来说,每一分钟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这些人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一分钟一分钟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大家都在盼望,拐点早一点出现,全国十亿多人,都在盼着这场灾难的拐点,早一点到来,很遗憾,人类不能让时间暂停,但人类可以创造拐点。
此时此刻,武汉,湖北,无数个像我们一样的医院,只要能多坚持一天,我们就决不放弃。
江汉医院撑住了,兄弟医院撑住了,武汉就能撑住,湖北就能撑住。
请大家,继续努力。
2019年12月31日,我们班长在班级群里发通知,让我们尽量不要出校门去跨年,因为不明性肺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即使在校内参加跨年晚会,也最好带上口罩。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沉浸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的紧张氛围里,打算借着跨年好好放松一下自己。
当晚,我和几个舍友一起参加了校内图书馆门前的跨年晚会,我记得那时好像没有太多同学戴口罩,大家都沉浸在跨年晚会兴奋激动的氛围里,甚至玩到了凌晨1点,才回了宿舍。
2020年1月9日,我结束了大二上学期的所有科目考试,和朋友结伴,从武汉站出发,乘坐高铁,目的地是三门峡南站。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武汉站,几乎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好像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但好像那一天的武汉,就已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罢了。
2020年1月20日,不明性肺炎的在国内舆论全面爆发,热搜、官微、朋友圈,全部是相关信息的发布与转发。
1月21日,丁香园丁香医生开始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每点开一次“全球新冠病毒最新实时疫情地图”,里面的数字都让我触目惊心,全国地图迅速大面积变红,变深红,变血红,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一瞬间。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全面封城。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的手机几乎就没停过,一直在响。
不断地有人给我打电话,问询我的体温,我被列为“武汉返乡人员”,是重点排查对象。我们县防疫站、中医院、疾控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不断有人给我打电停登记我的身份信息和返乡时乘坐的交通工具记录。
我一边疲于应付,一边又庆幸自己在武汉封城前回到了自己家,同时又开始担心自己在武汉站乘坐高铁时并未佩戴口罩,是否有被感染的风险,我真的很害怕。
我和我爸上街去买口罩,当时我们县群众的意识还不高,没太多人戴口罩其实。但没想到,我们去药店买口罩时,竟然会缺货。没有办法,只好先登记了信息,然后在家等到货通知。
我爸在2月初有轻微的咳嗽症状,他很怕自己被感染了,担心会传染给我和我妈。于是我爸开始每天不断地测体温,做饭的时候他也一直戴着口罩,吃饭也一个人端去客厅吃。我当时看着他这样,我心里特别难受,明明是我从武汉回来的,要是感染也应该是我先感染啊,一定都是因为我……
我一直在心里侥幸的想,我爸肯定就是普通感冒。后来过了差不多一周,我爸几乎不咳嗽了,而且也不发烧。我这才放下心来,还好没事,还好没事。
3月初,学校通知暂不返校,我开始在家上网课。慢慢地,我也有意地不去关心疫情的数据信息,努力让自己不去看那些让我焦虑和心痛的视频,我开始逐渐适应一直带呆在家的生活,没有办法出门,很害怕,也确实危险。
4月上旬,我们县基本已经恢复正常了。大家去超市等公众场所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但还是要求戴口罩以及在入口处进行体温检测。
我这个寒假,从1月9号直接放到了9月6号,将近8个月,我都呆在家。9月5日到达武汉站的那一天, 我倒也不至于感动到流眼泪,但要说心里一点儿触动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时隔8个月,当我重返武汉,踏着武汉的土地时,恍如隔世,这一切突如其来,又仿佛烟消云散。
我知道这场战役远没有结束,即将到来的2020年的冬天,势必又会是一场与病毒的博弈。但这一次,我身在武汉,我将和所有武汉人共进退,我躲不过,也从未想过要逃,大学选择了在武汉读,我也从未后悔。
武汉人为这场疫情的牺牲,已经不仅仅是无数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的生命,而是把整座城市的未来,交到了国家手中。被封城时他们的绝望与无奈,绝对是远大于理解与配合的,但他们终究是克服重重阻碍,心甘情愿地留在这座正处于危难之中的城市,与它共进退。
都是人,谁不怕死呢?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总有些人、有些情,值得我们牺牲所拥有的一切,去拼命守护。我们该致敬这场灾难里,为之付出的每一个人,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我们该为自己处于中国,处于这样的社会,而庆幸,而骄傲。
看到滕华涛执导5-6集的时候心头咯噔一下,感觉特别怕他拍成《武汉堡垒》,看过之后好像还不如武汉堡垒,除了全程出戏之外(男女主好像都在野游啊),先不说刻意煽情还有剧情漏洞,这部分和上海堡垒观感一样一样的,腾导顺带把赞助商都黑了一遍,建议没有备胎,通过性差,路上救援能力差的长安汽车收回赞助费。
-----
有人说《火神山》比武汉堡垒这集更差,那能比么,《火神山》这集是没有导演的。。。
(10.5更新):
看完了12集,我本来以为5、6集大概是最烂的了,没想到11、12集还能更烂,整个不像电视剧,像是建军节晚会上的特殊环节——配乐朗诵体制内赞军诗歌。讲真的,解放军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已经够高了,为什么要刻意去拍成这种假大空?这简直是给解放军抹黑。
题目叫《火神山》,我看应该改名《伟大的解放军我们的大救星》,火神山完全沦为副线,整个主线跟战狼、超英电影似的,到处都出问题,都有亟待拯救的受难者,然后解放军军医一来,迎 刃 而 解,各种路人甲最多的台词就是,“你们真是我们的救星啊”、“你们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我从头开始吐槽,一开始,一个咳得半死的老头,拄着拐杖,在封城的武汉夜晚,街头闲逛。EXme?您这都说了解放军的飞机十一点多才到机场,这上大巴开到失去怎么也得午夜了吧?这老头都病成这样了,还封城期间,还拄着拐杖,大半夜出来干啥?看星星啊还是夜跑马拉松?然后您说巧不巧,解放军的车快到了,他就这样倒在了解放军的车前。
然后解放军就把他给救了,我都不知道解放军的大巴怎么完成的这个工作。然后解放军带着老头去医院,医院门口的护士态度恶劣“你没看这里这么多人吗没床位滚吧”,然后解放军慈祥的说“同志,我们是解放军海军军医部队的”,护士态度立马180度转弯“赶快急救室在里面”,也不知道编剧想说明啥。然后进去了以后啊,一队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了混乱的大厅,领导开始讲领导话:“我们是解放军,大家放心,我们是来救你们的。”我觉得这时大厅里的病人们就应该鼓掌,必须鼓掌,可惜编剧没恶心到家,没安排这个剧情。
然后,一开始这个老头就没了。不是人没了,而是这个角色后来再也没出现过,我都不知道这个剧情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结构上的意义吗?没有。这种玩意就应该被剪掉。
接着,您猜怎么着?武汉本地的医生太差劲了,卫生也不会做,隔离区也不会做,防护服也不会穿,都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解放军来教,你是不是TMD有病?医院脏乱差,业务水平差,防护意识差,全靠解放军来救,像教小学生一样教本地医护,真的有这种贬低武汉本地医护来抬高解放军的必要吗?
然后莫名其妙安排一个夜袭老人院的剧情,总所周知,市区到火神山的路上没有山,也没有塌方,更没有一个地处偏僻里面几十个老人孤独等死的养老院,整个剧情生搬硬造。还有,女主角,女护士长,我看她就真的是中国复联之 Doctor Chen,一个人又是护士长,又是军队班联领导,还TMD是主任医师,主持治疗的。我家里医护很多,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可能是军队医护和我们普通医护不一样,我是从没有听说过一个人护士长会去干医生干的活的。
还有很多细节的台词,是我觉得在那个情况下正常人是不会讲出这种话的,只有低级的戏剧里才会出现的模式对白,比如老人院门口和哭成泪人的护工交流完毕后,护士长说“带她下去休息吧”,您是来客,人家是主场,怎么轮得到你带人家下去休息?请问您要带她去哪里休息?这种“带一个崩溃的人下去休息”根本是低级戏剧里常见的模式对话。包括一开始武汉医院的院长见到解放军,“哎呀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这种话属于还没开口观众就能料到的垃圾台词。
就,难道就没有真实的事件来体现我们解放军军医的伟大吗?哎,您也不是不能编,毕竟这玩意是艺术,但你编的这些事真的蹩脚到极点,整个剧显示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假、大、空,为了歌颂而歌颂,就两个字,恶心。
9、10集,《搜索》,还行吧,算真的中规中矩那种,就,虽然不是那种感人向的,而是一种类似刑侦剧一样,各种线索抽丝剥茧,也让我们了解了预防医学工作的困难,剧拍得也有一定的戏剧趣味。最主要是剧情基本上根据天津真实事件改编,整个就显得真实了很多,我觉得11、12集的编剧应该从《搜索》里学到至少一件事:能力差就老实抄作业吧,那么多真实事件在那里,你没这个本事凭空编造,就拿一个真实事件来改,至少得一个真实,观众对真实的东西是有很大容忍度的。
————————————(分割线)————————————————
目前看了前八集集,了不起,这才是中国应该有的抗疫剧。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五六集极差,其他123478集都好看,特别78集有很厉害的电影质感和叙事结构,克制又有力量。
节奏好,剧情紧凑,演员演技爆表,整个剧真诚感人。不是没有“刻意”煽情的地方,甚至煽情的手法也并不高超,但是,很高明——在最恰当的地方以最恰当的方式,这个煽情就煽得很自然不做作、不生硬。
一二集开门红,三四集之中还穿插着一点小小的幽默,感觉编剧和导演对戏剧节奏的把控都驾轻就熟;结构方面,感觉并不是那种特别清晰可见的,但是编剧抓住了这部剧的核心,那就是在一起——我们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能在一起;我们能聚控制疫情,是因为我们都在一起。围绕这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核心,把每个人的视角、每件大事小事、每个人物最朴素的愿望串接在一起。
三四集感觉拍得比一二集还要好,一二集有点匆忙,其实很多人物形象和剧情都可以再往上翻,但是我反而觉得这样的编剧导演了不起,很克制,为了不过分,宁可让它朴素,不会像某爹道剧一样为了制造戏剧高潮而强行硬造戏剧矛盾;三四集就不同了,戏剧手法用得很多,但是一点也不做作,每个剧情和矛盾、紧张和冲突,都非常有说服力。
五六集,复盘了一下,感觉编剧也有问题。你就说,男主角乐彬,路上还要玩霸道总裁男神人设,这就算了,然后还强行安排一个剧情,要软化冰山美男的心让他变温柔……你可省省吧。
最搞无语的是,乐彬在回武汉的路上听老师说了一个噩耗,但是画面一切,观众就没听到这个噩耗是什么。我寻思,这还玩啥神秘啊八成是男主的亲人、师长甚至亲密同事因病去世了,我还心里吐槽这剧情过于弱智和俗套。然而我万万没想到,我还是低估了编剧的低级程度,去世的人,是他师兄的父亲。
What……这个师兄在剧里面没漏过脸,没有剧情人物塑造,观众根本不认识他,你安排他死了父亲……我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仿佛听见导演和编剧在喊:大家快看!死人了啊死人了啊!生离死别,你们还是不是人?你们但凡有点良心,就应该哭!是善良人就感动起!
问题是,你这个师兄根本不能算是一个“人物”,跟观众非常疏离,就像是一个……你知道他是谁但是你跟他不熟的同事、同学,他爸爸死了,你会“哎呀世事无常啊”,但不会“啊他爸爸死了我好难过啊我好伤心啊”,对吧?
要命的是导演还把这个当成重点了,结尾来一个男主抱着师兄他爸爸的骨灰和师兄深情对望,还来大特写。我当时就:怎么办,我要不要哭?讲道理现在应该哭了,可是我哭不出来,我好急我真的好急,“想哭但是没有眼泪流出”,欲哭无泪一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你哪怕安排袁老师去世都比这动人啊,不过可能觉得袁老师去世这个剧情过于让人容易猜,于是编剧说怎么样,我安排了一个你听都没听话没说过的人物去世,想不到吧?
你想动人,要么,让观众能和师兄感同身受,要么你让观众和男主感同身受,问题你这两个都没有啊,无论你选哪个,都是要你给师兄“加戏”才行啊,观众要了解这个师兄,体会他的难处,感受他所感受才行啊,你啥也没有,就在那里尬感动,尬煽情。
终归四个字:避重就轻。虽然豆瓣8.8分,但这个剧集的“参差不齐”程度其实比《祖国》《家乡》还要夸张。某几个单元简直看得令人发懵,不过《摆渡人》和《救护者》这两个的确还不错。前者从“快递员日记”中找到切入口,原型故事本身带有类似公路片的流动性,故事线索、人物细节打磨到位,雷佳音、张静初、蒋欣的表演水准很高。后者是封闭病房里的“螺蛳壳道场”,美术和镜头调度和本剧其他单元比是鹤立鸡群,频繁使用长镜头塑造身处人间炼狱的沉浸体验,群像塑造上笔法碎、散但整体性非常高。这两个单元的导演最近的剧集作品分别是《天盛长歌》和《长安十二时辰》,紧挨着隔壁单元的是《上海堡垒》的导演....没有对比,也有伤害。
1月4日已经有了不小的恐慌,卫生员、保安纷纷要辞职。然而后来一切又归于平静了。人们恐慌,是因为李文亮们说出了真相。归于平静,是因为……开会时,谭松林说:“这一次太猛了。”张汉清更直接:“这个歼灭战该怎么打,用嘴打吗?”领导们却不以为然,觉得事情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摆渡人》中,早在12月就有医生叫辜勇最近不要去医院。虽然医生没有明说,但也侧面证实了。但很反常的是,直到1月中旬这传言也没怎么传开,人们还是该干嘛干嘛。文静也说她一直在看手机,但是没听说这事,说明是假的。其实文静错了,一件事你在网上查不到,恰恰说明它是真的。直到1月20日,电视上才第一次提这件事。这些细节都说明导演想拍得更深刻,但也只能拍到这个份上了。希望未来有一天审查制度能宽松点。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能拍拍李文亮们的故事。
和那一部各打五十大板吧,那是武汉人刚刚经历过的伤痛,任何的艺术加工,都像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
生命的拐点8.0全局高度;摆渡人9.5好故事高技法;同行2分嫌多;救护者6.5可以压抑不能无趣;24小时8.5讲故事的水平;火神山8.5真实的力量;方舱8.0;我叫大连7.0略浮;口罩7.0吃亏在商人视角;武汉人9.5细碎但真实//用小单元结构很明智。说实话还不错,希望多一些真实,少一些刻意煽情
十个独立故事的抗疫众生相,从卡司到制作团队都是强强集结。第一个故事就瞬间把我带回了八个月前的春节和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城市。看到眼眶湿,是因为它真正牵扯起了民族记忆与共情。印象最深的是谭卓饰演的ICU主任,在她卸下妆容的素颜和口罩眼罩的勒痕之下,我看到的是真真切切战斗在第一线的女性力量,柔软但并不软弱。谭卓这两年好作品不断,在不同的角色容器里都能诠释出不同的魅力。
刚刚看完第一集还可以,张嘉译的院长演的很好,最后一幕女护士剪头发很让人感触,人山人海挤医疗资源,保安保洁辞职,都让人想起过年时候的紧张混乱。先给个四星,再看后面情况。
前两集,比最美逆行者好很多。比较贴合事实了。
2020年9月29日晚上八点半,东方卫视首播,第一集将近结束,节奏缓慢,慢动作过多,第一集就煽情,重点一直在院长病情,未体验到病毒到来后紧张感,紧张感克制得,点到为止,就好像在看一部普通的生活医疗剧,这一集我很不满意,期待后面几集能表现得好点……
《在一起》不是一部娱乐的电视剧,不是一部时尚的电视剧,而是定位为一部时代报告剧,从简短的预告片中,我就感受到,这部剧展现的是真实的抗疫过程,不仅有护士领着病人们跳舞,也有病人们的恐惧想逃离,剧中不是一个个只会欢呼我们抗疫成功,而是展现了抗疫的艰难与真实。
快到年底了,但不要忘记我们是如何戴上口罩,又是如何摘下了口罩。感谢有这样那样的剧和纪录片在记录这个时代和时代里的我们。希望一直都在,在我们每个国人身上,如一条顽强的生命之河,不曾分离,也不会干涸。
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可以说,绝对是电视剧里的全明星阵容,故事也从小处着手,尤其是细节处处见功夫,张嘉译饰演的患病院长在楼梯口那段,伪装坚强但又小心翼翼那段,绝对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桥段还有很多,相信很能触动不少人内心。但,话说回来,作为一种有选择的创作和宣传,缺点也显而易见,刻意回避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综合来说,3.3。
我来自武汉
周一围和张嘉益在街边吃面那里刻画的好真实,面上来之前,两个人都戴着口罩说话,有点咳嗽之后又马上转过去,剧本里任何一个场景都不放过,好编剧搭配好演员,1+1大于2了。
比起隔壁逆行娘道好多了很写实这才是好的抗疫剧
不拖沓不魔改尊重事实给三星 对手太差给四星
看到张嘉译(张定宇原型)那步履蹒跚的样子,泪目了。疫情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太惨了,医务人员完全暴露在病毒面前,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张(定宇)院长演技炸裂,所有演员都满分,这才是中国电视剧该有的样子,比那些乱码七糟的偶像言情、抗战神剧好太多
同行单元,垮掉全场
看到周一围演的医生病重时说:同意遗体做医学解剖就泪目了。在金银潭医院因新冠肺炎离世的患者有320位,其中18个家庭捐献出逝者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2月16日第一例新冠病患经家属同意被解剖,为后面成功反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让一直都在盲打的医生终于找到了方向!感谢这部作品,没有忘记那些遗体捐献者及他们的家属,没有他们防控措施及临床救治都要多走许多弯路!
最新一个单元怎么回事,剧本不行不说,演员也不行,杨洋今天的角色,一瞬间穿到肖奈,还是那股子端着,看上去和他以前演的帅哥校草没什么区别,尤其是村头相遇那段戏,仿佛下一秒就会说出不巧我在等你。能看出来想转型,感觉等他什么时候不再端着,就差把帅写脸上,变成一种“帅而不自知”的状态,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