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花也怜侬如何到了梦中,只觉得自己身子飘飘荡荡,把握不定,好似云催雾赶的滚了去。举首一望,已不在本原之地了,前后左右,寻不出一条道路,竟是一大片浩森苍茫、无边无际的花海。
人像与物像的结合,物像作为心像的外化。而物像又大于人像,人像又小于动作,如何在人物并非行走的躯壳或是符号的同时又使其客体化?想不通,但大受震撼。无需黑屏淡入表现画外空间,物像人像动作已经实现了去时间性的空间性构想,使其可观可感,实际上是一部“一镜到底”的作品。每一镜无不强调出视野的有限性,变相承认了历史的客观就是最大程度上的主观。与此同时,线性叙事一如既往地让位给了难以捉摸的更无序的时间流动。 当梁朝伟饰演的王老爷不再入境,超越当下性的情境又让他的影子镌刻于每一格底片上。观众此时也如王老爷一样,被如梦的奢靡寂寥所包围,回到历史的午后。喜好与否,是否误读,不重要了,可谓之文化遗产。
从开场的8分钟长镜头开始说起吧。
这场戏的调度主要以两盏灯之间形成的红线和以前景中的灯(白线)作为摄影机运动的两条轴线,平滑地向左右移动(蓝线)。不知为何,我居然联想到了孔蒂指教意大利国家队时的防守战术:无论是菱形站位还是平行站位,整体球队都有如链条般稳而不乱地防守。这也是这个8分钟的长镜头所带给我的感受:富有运动感、平滑、稳定;同时有源光源让梁朝伟饰演的王莲生有较强面光,基本没有阴影,再加上演员面部的朝向,使得王莲生王老爷成为这场戏的主要焦点。
具体细说一下这场戏我所注意到的细节:
开场,极富层次感的构图,前景中划拳的手、王老爷面部的朝向,与后景周双珠、洪老爷形成微妙的动态平衡。
划拳二三后,洪老爷起身维持着这个游戏的进行。表面上是酒徒起哄,实际细想,洪老爷说的话(裁判划拳输赢)没有人提出过异议。镜头沿轴线微微上扬,这个仰拍镜头在这场戏中没记错只出现了一次,但已经给予观众很强的暗示:洪老爷在桌上是权力的中心。
摄影机沿轴线左移。全片基本上都以中景为主,镜头视野被严格限制。观众看到画外空间(右侧)的信息:另一个富家公子。
刚刚出镜的富家公子离席,摄影机平滑左移,处于前景的两个男人立马开始谈起这个公子的风流八卦,这样的场景之后还有很多。一种心照不宣或者说默契:某人的不在场为他人对其的评头论足提供了合法性。后景的王老爷和周双珠似乎并不关心这些闲言碎语,也许他们明白,当自己不在场时,那点隐私定会被这些有钱有闲的富贵老爷消遣待尽。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构图—如果以之前所提到的灯形成的轴线作为调度基准的话,略微有些失衡了(太过偏向轴线左侧)。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好了,王老爷也离席了。画面左侧的男人又开始向洪老爷发问王老爷为何闷闷不乐提前离开,这里构图又趋于开场第一镜的那种平衡稳定。其实答案不言而喻,因为洪老爷入镜了,他是饭局的中心,没人能撼动这一点。不信接着往下看。
谈论起王老爷和沈小红(影片的叙事主线从这里已经开始了),画面中间的这个男人酒后妄议了几句,被后景(左后方)的女子提点了一句,大意是敢在洪老爷面前摆谱?他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尴尬地捂嘴,气氛变得有些古怪。
洪老爷立马起身,让那个说错话的男人同自己划上两拳。人情世故拿捏的有松有驰,这种示好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但又丝毫不失洪老爷自己的体面。构图上已经体现出来了:洪老爷较那个说错话的男人在画面中处于更中心、身位更高的位置。
这场戏能让我们明白:王老爷、洪老爷以及周双珠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王洪不必多说,同样在长三公寓,周双珠为什么是这场戏里唯一坐着的、而且是挨着洪老爷坐着的官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
这八分钟,细节信息量足够大,时间也善意地为观众停留下脚步,留给人们品味余韵:客人们体现地位落差的座次;客人身后的官人们告诉我们他们之间的联系;华美而轻盈的刺绣长袍;精致而细腻的瓷器和食物...... 它没有一丝(本应该是)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反,柔和明艳的灯光、烛光使我们相信自己进入了梦乡——一个风月场、一块飞地、一个旨在逃离普通现实的空间,沉浸在毛孔大张、感官放纵的时空中。
再说王老爷和洪老爷去找沈小红的一场戏
这场戏印象深刻是因为片中其它戏份,摄影机都在室内拍摄,而这场戏却偏偏在门外。而且是固定镜头,不像片中其它长镜头有或急或缓的运动。首先门的朝向提供视觉焦点,观众不一定意识到,但若演员出现在焦点处,观众也不会意外。
王洪二位老爷进入房间,此时沈小红也从画面左侧入画,向右侧运动。位于画面中间的房门作为格挡,分开两位老爷和沈小红。
三人入座,很奇怪,沈小红坐在了洪老爷一边,王老爷则是坐在之前提到的焦点处。这个座次很值得玩味,沈小红不如黄翠凤(李嘉欣饰)独立要强,也不如周双珠(刘嘉玲饰)心思细腻。此番二位老爷来找她是为了调解她和王老爷间的问题,作为三人中的绝对弱势,她选择坐在洪老爷旁我想也不难理解。王老爷瞬间感受到了被孤立的寂寥,这一幕也是他和沈小红二人的人生隐喻:作为外地人,他因地位在上海未受多少白眼或委屈,却又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她出身贫苦,无所依靠,只能在不同的男人中周旋,趋炎附势,做这一行,大抵没一个男人能给她安全感吧……
影片中设置了三组人物
王莲生沈小红是主要人物。二人的爱情是叙事主线。片中种种,都给予观众对二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从生活哲学来说,他们是一类人:被浮华奢靡所包围,漩涡中心的寂寥,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王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面对上流繁复的人情法则,身心俱疲,和沈的结合,是混沌世界中面对无理虚空的抱团取暖。跟另一个官人报复性的结合,说明王莲生还有那么点孩子气。这样的人不坏,但也难明哲保身,心性注定他面对俗世种种很难不动真情,也很难不伤真心。
黄翠凤罗子富则是作为王莲生沈小红的对比存在的。二人不谈感情,却又不是单纯的皮肉关系,更多的是罗子富对于黄翠凤这个官人的钦慕。她狠的下心,是能成事儿的角儿;但又刚强,信奉任何东西靠双手打拼而来。黄罗和王沈两对儿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箭,后者是水。
周双珠洪善卿特别有意思,他们是三组人物中戏份最少的。他们二人与王莲生构成了本片特别醒目的本地与外地势力的对比。洪是这个上流富人圈子的“话事人”,周则是长三书寓老鸨的亲生女儿,二人在一起无关情欲,只关权欲。长三书寓这般青楼,是婚姻包办制度下,有一定自由恋爱空间的特权阶级场所,如同会员制俱乐部,能踏进这儿的人,非富即贵。在这儿,官人——也就是这些风尘女子——的地位跟她们自己的客人的地位紧密相关,一旦被熟客抛弃,官人也会跟着在这个小世界中被边缘化;而客人,如果处理不了自己和官人之间的矛盾,应付不好觥筹间的人事,一样会被边缘——比如王莲生。这个环境如同门窗外的社会一样,有自己的运行逻辑,有圈内人制定的礼数、规矩。而周和洪,他们就是监督并维护这些规则和礼数的人。可以说,片中绝大部分的矛盾、问题,都是他们二人密谋后所解决的。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王莲生为何突然间高升,回乡广东任职?也许是拜周洪二人所赐?当然这只是我的假想,若真如此,那我观影过程中想到《师父》也就不足为怪了......
写到这儿,写不下去了,也不想在写了。面对这样的作品,任何评论都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我肯定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观看这部作品,也许每一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我想尽可能地记录下来,记在这篇“进行时”的影评中。当你不去注意所谓电影语言、不去“阅读”电影时,而是跟随镜头看见时光、摸到美时,那种愉悦是难言的。以上细节、理解,都是看完第一遍后又重新快进地播放所得到的,而第一遍看时,像极了我看《刺客聂隐娘》的感受:我愿死在这电影的113分钟里。
都说侯孝贤的《海上花》拍的闷,我倒看的津津有味,还接连看了两遍。 影片一开始就是为王莲生接风的酒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洪善卿的演员罗戴儿不知是哪里人,竟说的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广东话。粤语不难学,上海话对于不是上海人来说却是极难的,梁朝伟的上海话我听着都吃力,李嘉欣是说得硬梆梆,尾音还经常是粤语的音,刘嘉玲学的那样算是难得了,也还是生硬。唯有演洪善卿的罗戴儿和演朱霭人的徐明,说的一口标准流利的旧上海话——那种语调姿势和俚语,与现今又有些微不同,是我外公那一辈的语调语气。 朱霭人笑话陶玉甫和李漱芳的那段台词,演员说的真是好,那种语调姿势,嘲讽但不是恶意,不理解于是不屑——难怪很多人说电影闷,不懂上海话的人不能体会其中的好。 其他人听了也都笑得热闹,风月场中竟然讲起爱情来,还两个都那么痴,难免惹人笑话,唯有梁朝伟演的王莲生只是礼节性的微笑,心中不以为然,大约因对沈小红有几分真情,触动了心境。《海上花》中说到爱情的,除了陶玉甫和李漱芳也就是王莲生对沈小红了。书中说沈小红凶悍异常,掐得王莲生身上都是血痕,又蓬头垢面“鬼怪一般”撒泼大闹,电影中演沈小红的是个日本演员,凶倒是不凶,不过每次出场都少言少语,没个好脸色给王莲生,王莲生还是去讨好陪小心,哪里像客人和倌人,更似闹别扭的情侣。 沈小红的上海话和粤语说的都流利,应该是配的音。书中的凶悍在电影中没表现出来,只从他们人口中带了一句“沈小红去打了张蕙贞”,电影中更多的是赌气和冷淡。话也不多,娘姨阿珠倒是一口上海话说的刮啦松脆,能说会道的。梁朝伟的王莲生要比书中的更让人感觉深情款款,也许是因了梁朝伟。梁朝伟的上海话实在差,每次上海话的对白似乎他整个人都无从发挥了,直到镜头对着一支碧玉簪子配上梁朝伟粤语话外音的时候,梁朝伟的味道才出来,梁朝伟与沈小红单独相处的时候用粤语对白,沈小红赌着气,梁朝伟终于哄得她好了,梁朝伟一抬眼一笑——这才是梁朝伟的笑,整部戏中似乎只有这一个镜头,现出梁朝伟的往日风采。 影片中李漱芳没有露面,李浣芳也只一句台词。张爱玲说李漱芳是中国版的茶花女,我觉得她更像倌人版的林妹妹,想不开,忧思重,生生气死了——那病都是类似的症状。陶玉甫和李漱芳的爱情模式我是不喜欢的,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时不见便“四面八方去找了来”,用朱蔼人的话来说陶玉甫是“被圈牢了”,这样爱多么可怕,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要死要活地缠着——要是换做我是陶玉甫,逃也来不及,当然陶玉甫是甘之如饴的。 张蕙贞的演员不漂亮,也许书中她本就是不怎么出色,不知怎么入了王莲生的眼,竟从野鸡一跃为长三,不可谓不厉害。她被沈小红打,打是打不过沈小红了,事后也不吵闹,看似息事宁人,实则是深知形势比人强该忍则忍,做个宽厚贤良的姿态,王莲生还以为她“是个戆大,沈小红说了你多少坏话,你倒替她瞒着”。实则她早已貌似随口的一句话挑起了王莲生的疑心,又不说破,叫王莲生自己去发现,等王莲生和沈小红终于决裂,她想必是暗暗地笑了——“只要王老爷一直跟沈小红要好下去,才算你沈小红本事大了。”这是她早就对洪善卿说过的话。 黄翠凤看似很性格的样子,其实不过是装模做样,哄骗客人的伎俩。影片中只表现她的泼辣心计,却没有表现她骨子里的假,她赎身日换妆扮孝女和赎身后与黄二姐合谋诈罗子富那两段都去掉了,那两段是最表现她本性的——无疑是把这个人物美化了。书中姚文君说道“多的是客人骗倌人,倌人骗客人,大家不要面孔“——黄翠凤是其中之佼佼者。 黄翠凤是个厉害人物,敢豁出性命与老鸨对恃,终于占得上风,也算有胆有识,但我因她的装模做样和诈罗子富的卑鄙,总是对她不喜。 《海上花》中那么多女子,我只喜欢刘嘉玲演的周双珠。刘嘉玲梳了髻穿上大镶大滚的清代装束尤为出色,同样那么多倌人,李嘉欣的黄翠凤虽然漂亮,但李嘉欣是混血模样,黄翠凤又有嚣张之气,不如刘嘉玲的周双珠,不温不火,韵味十足。周双珠同周双玉说“大家现在虽然是倌人,过两年也都要嫁人,生意再好,其实也是有限都很”,可见她对世事看的通透。周双珠生意并不好,周双玉尽管自恃当红,却也不敢对她不敬,倒不是因为她是老鸨亲身女儿,周双珠不卑不亢处事淡定,自然叫人敬服。周双玉听了朱淑人的承诺不肯留客,周双珠与洪善卿说“我也不好去拆穿她”,周双珠心中是明白的,却仍给周双玉留有余地。到的周双玉要和朱淑人吃鸦片酒,周双珠情急间说了一句“客人的话怎么好去相信”,也是个翻过跟斗来的吧,是否当年也有相信的时候,失望之后才学了乖,慢慢世故成熟—— 洪善卿和周双珠的感情不能说如何好,却有着相当的了解,两个人坐着谈谈说说,说朱淑人在桌底下给了周双玉翡翠坠子,“你们在台子上都不知道吧,周双玉还叫我不要告诉我,我嚒就说,告诉洪老板有什么不好,有事嚒还可以拜托拜托”洪善卿便建议让周双玉“点大蜡烛”,“那你去做个媒人吧”。。。。像一对夫妻闲话家常,有种亲切温馨的味道。 周双玉也是个厉害的,不声不响貌似柔弱,心计却非常人。朱淑人毁约叫她下不来台,便要拖着朱淑人吃鸦片酒同死——还以为是又一段《胭脂扣》,谁想周双玉棋高一筹,这鸦片酒竟是假的。恐吓的目的达到了,刚烈的名声出去了,朱淑人拿出一万洋钱为她赎身为她办嫁妆,这一段情事便此圆满解决——周双玉自己为自己造了梯子,毫发无伤一石二鸟地下了台。 只不知她嫁人到底嫁给谁。茉莉疑心是王莲生,我却怀疑王莲生是否有这么大胆子。周双玉骂朱淑人”你这只猪猡”时的凶悍怕是不输给沈小红,心计却非沈小红可比,便是张惠贞也不如周双玉“有勇有谋”——经朱淑人这一役,知些根底的男人怕是都不会娶她了。洪善卿说“难就是难在嫁人的事”,不知是否便是这个原因? 影片中没有说明鸦片酒是假的,对周双玉这个人物对表现便差了好多——情人毁约,感情上受了打击,想到要和对方同吃鸦片酒赴死顶多算是刚烈,不算什么稀奇,周双玉在希望破灭能在那么短的时间恢复过来,不气馁不自弃,即时放蟋蟀取梨买烧酒制作假鸦片酒,想出一石二鸟的好计策安排自己以后的方向,这才是非常人所能及也。 影片中许多地方都拍的十分隐晦,没有好好看过书的怕是看不明白,比如王莲生发现沈小红的奸情,门缝里看到一对鞋子,便知她姘了小柳儿——书中是王莲生见到了小柳儿的脸。黄翠凤斥责诸金花一怒拍断了镯子,黄二姐便道“真是触霉头”,电影中黄二姐的台词没变,拍断镯子的镜头却没出现,观者不免不明白为何“触霉头”。 也许是与书的风格一脉相承——书中许多地方,若不是张爱玲的注释是看不明白的,最典型处便是周双玉的假鸦片酒。只提到周双玉放掉了蟋蟀,又要买烧酒擦拭衣服污渍,若不是张爱玲说明,谁知道那就代表了假鸦片酒的制作过程? 要看明白侯孝贤的《海上花》,先要看书,要看明白书必得看张爱玲的注释——复杂是复杂了一点,可是书实在是好书,电影也是好电影。
清末的上海,长三堂子里的官人和恩客们的暗沉沉、慢吞吞、灰扑扑的生活。要的是钱,是面子,寻求的一点温暖,一点刺激。 除此之外,没别的了。王莲生想要求得一点真心,最后失了面子,伤了心。 精明的黄翠凤一切都算计得妥妥帖帖,周双珠总是个局外人的样子,闲闲的,淡淡的,做着和事老。沈小红是最有清代所欣赏的那种楚楚可怜的美的女人,于是总有点“作”,拿着腔调,别别扭扭的,不肯用心做生意,一边王莲生闹着小脾气一边姘着戏子。最后下场也不好。张慧贞是王莲生失意于沈小红的替代品,貌似一副贤淑模样,令王莲生生出在她身上寻求安慰的希望。但是她也不过是要钱,挣面子,做的表面文章。 双玉要和五少爷同声共死,果然动了真情吗?周双珠看得清楚,一点柔情之后,只是损害了的虚荣心。 日子还是这样过。酒席、小菜、牌局、茶水,鸦片烟。灰扑扑暗沉沉的。想要温暖,想要快乐,不敢陷得太深,用了真心。
上海滩风月场群像,古韵十足,余味悠长。侯孝贤的一场一镜,举重若轻的调度。这回不再远观,而是以中近景长镜头为主,摄影机的摇移流动亦极为迷人。叙事打破了情节剧的传统框架,散而不乱,缓而不闷。角色间的谈笑风生大都笑里藏刀,暗潮起伏。人情世故,勾心斗角,怅怨痴痴,尽在其中。(8.5/10)
汗,一点没觉得闷,反而由衷的喜欢。差不多一场景一镜头,摇来摇去的,真是牛逼。整个片子呈现的气质就是绵里针,表面上看无论是镜头、配乐、人物对白,动作都是轻轻柔柔、缓缓的感觉,内里却暗藏机锋,人物关系的对立也非常明显,各种隐藏着的矛盾,这气场,这味道,真是精彩。
舞台剧质感。长镜头捕抓、烛光室景和淡入淡出幕景显得如梦似幻,这是侯孝贤和朱天文想象中的上海腔调。刘嘉玲还好点,梁朝伟和李嘉欣就显得不自然了,尤其崩出那一口蹩脚的上海话。上海人精于计算,在这里是言不由衷、工于心计、奢靡阴郁,逢场作戏三昧俱。各“花”各心孽海情天,这里便有了点红楼一梦的况味。有意思的是,对于上海,李安、侯孝贤、王家卫、关锦鹏、许安华等港台导演总是乘机装饰,借机做样,有时显得不古不今,不中不西。而上海本都的谢晋却放眼神州大地,吴贻弓《城南旧事》却拍出了地道的京韵。对于此片还是要看原著啊。8.3
以开场八分钟的吃老酒长镜为基调,全场由一系列室内单场景长镜联系组合(将侯式的日常长镜用到了极致),加上吴语对白,混和了一种舞台剧和纪录片的感觉。梁朝伟内心戏粤语独白那段让人突然觉得是王家卫附体了。
纤浓简古,至味淡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真的是有那种时代下的烟火气,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里的人们。少即是多,无即是有的哲学和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一场戏,戏外的东西全靠观众去想象,所有的人都困在那一个地方中。王老爷和小红以及蕙贞的纠葛,双珠的旁观,双玉的节烈,最喜欢的翠凤的明白。青楼烟火,戏如人生。
倌人等良人枯等岁月,恩客陪先生凉薄人生。温柔乡许下山盟海誓,一道死倒是不敢了。外面跳楼追出去看,抓赌来了却毫不在意。有人是黄浦江刚钓上来的鱼,被虚情分食朵颐;有人是城隍庙新买来的簪,被假爱刺出鲜血。绣服上陈年老苔的绿,血色鲜唇的红,和着一屋子男男女女,困在这妓馆里,到死也出不去。
千红一窟孽海花,万艳同悲青楼梦。几个演员的演技都好赞啊!梁朝伟是真帅啊!刘嘉玲和李嘉欣也完全是电影脸!
有朋友反映没看懂。按照儒家伦理,旧时士大夫是不同妻子讲爱情的。高等妓院,说白了就是这些人花钱去买爱情的地方。妓女和恩客间,会产生感情,不像现在那些会所脱裤子就上。但感情的维系,必须得靠金钱。换句话说,恋爱,是当时上流人士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侯導捨棄了以往跳接的手法,但長鏡頭卻是更長了,這時候淡出/淡入這種以往未見於侯導片中的手法,成了片段與片段連接的方式,就像做了一場又一場的夢。畫面從全黑到油燈的一點亮燈心,又漸漸亮起來,抑或是變暗更暗,只剩一點燈心在黑暗中沉沉睡去,緩緩張眼又緩緩閉眼,像個老靈魂見證著那一段故事。
四个字:气定神闲。青楼女子如是,侯孝贤亦然。
看了小说再看这电影,不得不感慨,即使是调度力强大的侯孝贤,也无法还原韩子云小说的原味,此间的纠结与多线叙述没有展现其魅力。朱天文编剧的能力也无法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几乎照搬了张爱玲白话版的所有精彩段落。演员一会儿吴语,一会儿似憋坏了,抓狂般飙出一段粤语,实在煞风景。所以,这是一部老外喜欢的电影,因为那些昏暗灯光下的弹唱和鸦片烟,就已经足够吸引他们了。
宁愿暂时不是一个上海人,看的时候或许还好受点儿。什么破发音,一个比一个破。刘嘉玲明显有苏州腔,倒不错,流利闲定。李嘉欣过得去,毕竟都是大段台词,记住就不容易了,伊能静、梁朝伟和日本演员的沪语,简直是不堪入耳,还不如找替身呢。越来越皱眉头梁朝伟的演技不知为何,光靠幽怨眼神,我也可以
#重看#眉梢眼角均是微妙轻触的机锋心事,话中有话,余味留白尽在画框外,好一幅徐缓舒展的人间百态图,美得令人沉醉。昏金暗玉里凝固的旧时光精魂,推杯换盏中暗含的中国世俗社会的伦理秩序,一切都是人情世故的较量,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均衡摆平,出局架势与台面文章的拿捏与今日何异,进退拉扯皆做足文章,这种被日常化的仪式感已渗入无分年代的生活况味。几组人物构建了人际相处的普世模式,尊卑长幼,堂子内外,情感的焚毁,丝丝点点的计较,均是人生永恒的光景。
哇,真是太漂亮了...完美的时代复刻!全片都是室内中景,对话虽然琐碎,却写得细致,一点一点把人物形象拼起来,而且吴侬软语太耐听了,一点不觉得长。摄影机的距离刚刚好仿佛让观众置于场景当中,多一人,少一人,对话都是如此,烟照抽,饭照吃。果真没错,这真的是“在清朝”啊!
很心虚,当有人问我你看到什么了,我几乎回答不出来。但这片子太美了,就像艺术家的良心。
更像舞台剧,谈话当然是重点,但吃饭和抽烟一直贯穿其中当引子。人的欲望像每个人拿在手上点水烟的纸火,起起灭灭。一盘一盘男女关系则是餐桌上的杯盘碗碟,开了收收了开。
千红一窟孽海花,万艳同悲青楼梦。张爱玲——“她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简直看不下去,烂的要死的上海话,酒桌上台词永远是吃老酒,倌人一个个都矫情得很,又不是演琼瑶剧。客人就会花钱,低声下气,跟简介说得完全不一样,不知道哪里的权力与性。场景就在一家妓院,还是阴暗沉闷。无法想象男人来这种妓院全都是谈一场生死相许的恋爱
我还是很奇迹般的全程看完了纯上海话对白的长片,那种絮叨跟琐碎也透着股让人心痒痒的精致,即便他不是一副风月场所浮世绘,也绝对有着江南之地的市井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