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式进入烧烤模式了,
我能想到最惬意的事,
就是抱着西瓜吹着空调看着电视?
每到夏天,
你会想起什么?
我会想起用毛巾包裹着的,散着冷气的光明冰砖、堆在三轮车上的8424西瓜、每周二下午电视台的彩条信号、可以放满一整条弄堂的躺椅、以及每到暑假就开始循环播放的《西游记》和这部百看不厌电视剧。
没错,这是一篇暴露年龄的文章......
而这部电视剧就是国内最早的校园题材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当时的风靡程度绝不亚于之后的《流星花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是之后校园剧无可比拟的标杆般的存在。
直到现在,熟悉的片头曲一响起,我还是会立马起一身鸡皮疙瘩......
吹着自在的口哨,
开着自编的玩笑。
一千次的重复潇洒,
把寂寞当作调料。
外面的天空好狭小,
我的理想比天高。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我什么都想知道。
这部首播于1990年的《十六岁的花季》,是由富敏、张弘夫妇执导,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上海电视台联合拍摄,共有十二集,是当时国内最长的一部青少年题材作品。为了尝试以中学生的眼光看待社会,导演团队对上海多所中学进行了调研,开了多次座谈会,还曾被一度喊停拍摄。
故事以上海一所重点高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十六岁高中生们的成长故事,剧组面向上海全市中学生公开招聘演员,据说当时参加面试的有3000多人!看来二十几年前就有海选了。
白雪的扮演者吉雪萍,陈菲儿的扮演者池华琼都是从这里起步,而袁野的扮演者则是《封神榜》中的哪吒,大家有木有想起来?帅哥起步一般都比较高......
每到暑假,我都会打开电视,一遍遍的刷,那时电视机还是显像管的,画质连标清的都达不到,那时的俊男美女都是天然去雕饰的,是属于90年代独特的质朴的美,那时青春热烈奔放,像清晨升起的朝阳,那时我还未满十六岁,但对高中生活心生向往,一个新世界被开启了。
除此之外也被这部剧刷新了不少认知,一度认为全上海的高中都是寄宿制的,晚上出去是要翻墙的,班主任都像童老师一样通情达理亦师亦友,各种社团活动等你去参加,每天都过得如电视剧中般精彩,十六岁的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模样了......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
虽然名字有点土气,但她的偶像却是那个年代最洋气的存在。在宿舍的上铺贴满她的海报,不断以口播和飞吻的方式为她打call,以偶像的形象来严格要求自己减肥,相比现在动不动就一掷千金pick偶像的小朋友来说,那时的追星是多么的可爱和质朴啊。
“八国联军”是她孙子阿宝的女朋友,因为打扮妖艳,形象出位,经常出没于外滩高级饭店,惹得好婆很是不爽,因此给起了一个恶狠狠的外号,还经常跟住在一个弄堂的白雪吐槽“八国联军”的种种。
当老观念与新潮流发生强烈撞击的时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从颜值上说,当时觉得彭瑜还是蛮帅的,他的形象主要通过和韩小乐的相爱相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点自私、会耍小聪明,最早意识到社会生存法则,在寝室给小男孩补习,从中收取费用;在校长办公室门口读书,引起校长的注意,他表现出超出其年龄范围的入世思维,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物。
找《精编三》的剧情想必剧迷们还历历在目,这是一本神奇的参考书,它可以瞬间让你的考试成绩提高到班级前10名,如此神奇的《精编三》只要5块8,有兴趣了解一下?据说貌似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同学们想问彭瑜借复习资料他谎称没有,却被小乐发现他把书皮包了,偷偷藏在枕头下,后来小乐把书偷出来复印了一本分给全班同学,这场面太刺激了.....
彭瑜的缺点很外显,但他却不是藏着掖着的那种坏,我反而觉得他很真实,就算被人讨厌也从来不附和,永远都是亮出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在误闯女浴室事件中,他的一通无名留言电话让欧阳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帮助小乐洗刷冤屈摆脱困境,在关键问题上,他始终明白什么是该做的。
人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你可以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角色身上的多面性,例如彭瑜、例如欧阳严严,不单只是阳光、正能量的,也有自私、小黑暗、想要隐藏起来的一面,这或许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也是需要坦然面对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剧的那个点。
该剧反映了不少当时青少年的情感问题,与时代契合,刻画得生动又贴近生活,早恋、暗恋、婚外恋,以及对自我的理解与思索。
片尾诗既文艺又饱含哲理,配合婉转流畅的旁白,给每一集增添了不少诗意,画上完美的句号。
尽管现在看来,没有时尚的包装和夸张的剧情,但其实剧中触及了出国热、婚外情、学生早恋、教育改革、知青子女回沪、教师下海经商、学校破墙开店搞创收、赞助生、游戏机房、瓶装雪碧等当时社会的爆点和热点,真实勾勒出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变革下的生活气息,特别接地气。
所以说虽是一部校园剧,但意义却不仅于此,这些真实的反映和尖锐的拷问,相比于现在过度商业化的电视剧,显得格外的健康和多元。
有网友说:科技是一直进步的,文化和艺术则经常倒退,这让我们分外想念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环境。
有人觉得那是一个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和思想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有人觉得那是一个新鲜事物野蛮生长,无限憧憬未来的时代。对于我而言,那是一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却令人心生怀念的无忧无虑的时代。
欧阳爸爸常说:只有知识才是永恒的,最有竞争力的是真才实学。
校长说:事物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的人活得有理想,有的人活得混混沌沌,有的人活得有脊梁骨,有的人活得没脊梁骨,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是看生活的主流还是看沉渣泛起的支流。
对与错、欢笑与痛苦、选择与纠结、勇敢与退缩,这是十六岁即将成人的一场场加冕礼,在不断试错中跌倒前行,好在那时我们拥有最多的是时间,可以重新来过。
就像每集开头的旁白所说:
你以为这是个故事,
那么你错了,
你以为这是生活,
那么我错了,
这是综合成百上千个十六岁孩子的经历,
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十六岁的歌,委婉动听未必上口,
十六岁的诗,热烈奔放未必押韵,
十六岁的梦,纯洁真实未必成功,
难怪诗人席慕蓉无限留恋地说过,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季......
但是朋友,只要你拥有过十六岁,
你就拥有过一份,和太阳一样滚烫的,一样血红的青春~~
人生不永远是花季,或许,所谓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痛苦的思辨和反省中,散出新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
而这不仅仅只停留在十六岁,它会是我们一生需要解的题。
END
九十年代初,当时我正直小学到初中,电视台播放的这部电视剧,我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正在逐步推进,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是很贫穷。那时,电视机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也时常会出现停电的情况,电视台也只有晚上才播放节目,白天是停播的。电视台少,电视剧也非常少,所以仅有的电视剧就会反复的播放。
电视剧讲述的一群初中生在上海一所中学的学习故事。当时看到电视剧里面城市优美的环境,舒适漂亮的校园、朝气蓬勃的青年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真的很羡慕很向往。其实后来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和电视上的越来越接近,特别是上高中、读大学后,学校环境、社会面貌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一片欣欣向荣!
在读高中的时候,记得是1997年左右,同学给我们介绍一本小说《花季雨季》,讲述的是深圳二次创业的一群青年同学的故事。当时正处改革开放热潮,对外面的世界很向往,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我们更加是心潮澎湃。
我觉得不管是《十六岁的花季》,还是《花季雨季》,都对我的人生轨迹和社会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对改变贫穷落后,追求现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也更加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与社会共进步,过上舒适的美好生活。
非常幸运,能够与国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这代人,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改革开放后,重大的改革节点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也都深度参与。我们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我们每个人足够勤奋、足够努力,都在努力的拼搏,希望过上更加富裕舒适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从小时候知道改革开放开始,就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广州、东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能够来到这篇热土工作生活,也是幸运之事。这片改革热土,现在也一直发挥着变革者、引领者、示范者的作用,为全国各地共同经济发展作出表率。
我当初太小,没什么印象鸟
1989年上海
主题曲至今难忘,吉雪萍成了著名女主播,战士强演了几部戏后消失了,池华琼当年清纯无敌啊,走了演艺路线但是一直没有留下印象的表演,也好他们演的就是普通人,就是我们自己
片子中有博士伦的广告,哈哈。
按照现在的审查尺度,估计这剧也没法拍了吧。
真是漂亮可爱,80至90初的大陆青春片有种很奇特又迷人的特质,就是既能描摹现实,又美好得这么有说服力,历史的阴霾并未消散,可又好像处处都是新希望,过往的冰山一角,只在角色们言行中不经意的倏忽闪过,可这些青春又实在是鲜活有力,触手可及
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复潇洒,寂寞当作调料。偶居然把歌词还记得这么牢。
一直听说好还没看过,有时间在看
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国产偶像剧的开山鼻祖。
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启蒙校园剧,很单纯美好的感觉。搞不懂为什么如今的校园影视剧都拍得如此吃藕...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季
你以为这是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千上万个十六岁的孩子的经历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华东政法的校园一度憧憬过 囧 吉雪萍是“市三”毕业是读高中时才晓得的~(欧阳夏丹也是捏)那时就好清纯的池华琼这口的~哪想最终菲儿还是被导演伸了魔手……想来像欧阳这样家境优越、长相洋气的王子样男生,中学里蛮多的呢~这部八十年代的话题作品百看不厌!(结尾唏嘘;80后哪有大家想的那么杏糊!)
哪咤!!!!!!!!!!!!!!!!!!!!
这片出的时候我好像还不会说话呢吧。。为毛我同学竟然印象很深呢?根据名字看貌似是讲早恋吧。。。
现在反而彻底拍不出这么真情实感毫不做作的属于国人自己的青春片了
年代感都模糊了记忆
这剧的确拍的好,后来初中的语文老师李小玉说,编剧是她老朋友,是经过很多实际生活才写的剧本...男女浴室那段是有真实原型的!
陈菲儿洗澡那一集导致我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砸锅了。。。
那时花开。